2011年的电影《奇迹》是为了庆祝博多到鹿儿岛中央的九州新干线全线通车的“命题”作文。
应该算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比较不火的一部。
电影上映后不久,是枝裕和与中村航所著的小说也跟着上市。
文字和电影一样温暖。
在这部作品里,是枝裕和仿佛回归了拍纪录片的时代,用许多人物特写镜头和旁白画外音串起来七个孩子的夏日大冒险。
一对兄弟因为父母离异而分隔两地。
哥哥航一(前田航基饰)和妈妈(大冢宁宁饰)回到了鹿儿岛,弟弟龙之介(前田旺志郎饰)和爸爸(小田切让饰)去了福冈。
哥哥希望一家人能重新团聚,因此,他厌烦鹿儿岛的一切。
航一习惯不了每天落在肩膀上、窗台上的火山灰,习惯不了每天要走一个大上坡才能到学校。
他画了一幅喷薄的火山,因为这样就不会有火山灰了。
“虽然画的是眼前所看到的的,可实际就跟描绘自己的内心是一样的。
”
一天,他听到这样一个都市传说:开通那天从福冈南下的飞燕号和从鹿儿岛北上的樱花号首次交错而过的瞬间将会发生奇迹,那时对着新干线许愿,愿望将会实现。
像所有孩子一样,他信以为真。
航一希望借这个机会让爸妈和好。
他准备向列车许愿:让火车喷发。
这样,妈妈就不得不离开鹿儿岛。
“自己喜欢的东西全都消失掉了的世界将有多寂寞,这些他全都明白。
可是,他想和家人一起生活。
”两辆列车的交错点在熊本。
航一准备叫上两个小伙伴小佑(林凌雅饰)和小真(永吉星之介饰)同去。
小真的爸爸沉迷小钢珠,他想让志愿当作家的爸爸不要再玩小钢珠,多照顾照顾他和妹妹。
小佑喜欢学校图书馆的小幸老师(长泽雅美饰),甚至看到别的学生帮小幸老师推自行车,会去偷老师自行车的车铃。
他把车铃还给小幸老师。
他准备向列车许愿,希望能堂堂正正地让小幸老师嫁给自己。
“他想用奇迹让渺小的那个自己一去不复返。
他想用自己的力量站到那个地方,为了那个瞬间拼尽全力。
”
航一兴冲冲地告诉弟弟龙之介。
龙之介的反应却并不热络。
龙之介像极了追求自己音乐梦想的爸爸,他希望希望开始新的生活,希望不要再因为父母歇斯底里的吵架,连章鱼小丸子都吃不上。
现在,他每天放学都可以买一整盘章鱼小丸子吃。
与让父母和好相比,龙之介更希望能安安静静吃一顿饭,这有错吗?
不过,在好友的怂恿下,龙之介改变了态度,答应和哥哥在两列列车相遇的熊本相见,去见证奇迹。
“无论如何都无法解决的事情,既然无法解决,就只能放弃、忍耐、假装麻木,变得习惯、装成没看见的样子,然后只能如此这般地等待着自己变成大人。
”他们不要变成这样的大人。
惠美(内田伽罗饰)想当女演员,莲登(矶边莲登饰)想跑得更快,环奈(桥本环奈饰,对就是那个演神乐的桥本环奈)想画画得更好。
四人结伴而行。
七个孩子大展身手,筹够了路费,骗过了学校老师,在熊本相遇。
但他们根本不知道要到哪里才能看到列车的交汇。
闷头狂走到体力不支,掉队的莲登被警察叔叔碰了个正着。
这时,惠美发挥自己的演技,谎称是要到姥爷家探亲,指着一处陌生的住宅就说到了。
从里面走出来的老奶奶看懂了惠美恳求的眼神,不但让孩子们在自家过夜,还细心地帮孩子们缝制许愿旗帜,并在第二天把七个孩子送到能看到列车交汇的桥上。
这已经是奇迹了。
不是吗?
在列车交汇时,七个人喊出了自己的愿望。
原本没有愿望的龙之介发现,在内心深处,他有一个愿望:他希望爸爸实现自己的愿望,希望爸爸的乐队能出好作品。
而促成这一切的航一反倒沉默了。
在列车相遇的那一瞬间,他想起生活中种种细碎微小的美好——夏天游泳后的冰棍,薯片最好吃的残渣,亲子饭,天空,小树苗,外婆跳草裙舞的姿势,班主任老师的大手,就连落在肩膀上的火山灰都显得那么珍贵,还有大片大片的波斯菊和他们经过时采集的种子。
如果火山爆发了,种子不就没机会长成漂亮的花朵了吗?
“像是暂时能覆盖世界上所有的悲伤和灾难一般。
它们会在这里盛开。
”所以,他选择了沉默。
不过,之后,航一有一句一锤定音让人又好笑又感慨的话。
同样是是枝裕和导演的以孩子为主角的电影,这部比致郁系的《无人知晓》不知道要温暖多少倍。
童年的单纯与一往无前,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掉下眼泪。
最后航一许愿时晃过的那段蒙太奇,真是美得不像话。
日本真是太会培养子役了,每个小孩都演得那么传神。
特别是演哥哥的前田航基,为父母发愁时的小眼神成熟得让人心疼。
是枝裕和的作品,节奏是慢的,细节是戳人的。
比如两兄弟再次相遇后,哥哥发现弟弟没穿两人都有的黄色T恤,有些闷闷不乐。
之后晚上两兄弟一起洗澡时,一脱衣服,两人里面的背心一模一样。
有些东西变了,但更内核的东西永远都不会变。
再比如,小孩子们不愿干点什么,就算是买一盒章鱼小丸子,都是用跑的。
在铁轨边,等火车过去,脚步也不会停,要不停的原地踏步。
小孩子真的是这样,仿佛有用不完的能量,不得不借着每一个机会释放出来。
自然,列车没有实现孩子们的愿望。
那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这趟奇迹之旅让七个孩子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发现了在层层叠叠不如意的遮挡下,藏着的那些生活中比奇迹更美好的小确幸。
如果有时间有闲情,可以把这部片子翻出来看看,说不定会令你对生活有全新的感悟。
这是一部看着很舒缓的电影,是枝裕和对于家庭电影的细腻处理与孩童作为主角使这部电影尤为治愈。
父母婚姻的不幸是很多小孩子童年会经历的事,在这种不幸中孩子总是那么无辜。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总像哥哥一样,不舍得父母分开、希望一家人能永远在一起,但逐渐长大了以后,就会明白弟弟的想法才是一种人生智慧。
或许父母的相遇从开始就是个错误,分开才是跟好的选择。
就像哥哥在最后许愿的时候没有选择“家庭”而选择了“世界”。
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可以过好属于自己的人生。
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没有眼泪,因为哭泣是矫情的,真正的悲伤应该淌在演员与观众的心灵里,二者的心有灵犀不应是电影主题表达的次类目,而应该是无论何时都高唱论调的主角。
奇迹中父母离婚而分隔两地的兄弟,无人知晓中被世界抛弃的四兄妹,空气人偶中被挖空灵魂的躯壳,他们都没有哭泣,剧情里也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但观众的心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掀起一丝丝的情感悸动。
残酷的主题与温馨的光景、沉闷的镜头与细节的铺陈、最恶浊可叹的冷漠社会与最纯洁无暇的孩童笑脸都在相互辉映的一息间化作崇高的瞬际,观众可以从中揣摩出导演是枝裕和的艺术表达手法:衬托着主题的深度扩张,深化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爱的渴望。
奇迹还是延续了导演是枝裕和一贯的半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但让影迷也许是唯一感到惊喜的是,电影中出现了众多大牌明星甘愿作为绿叶配衬,看着阿部宽、小田切让、长泽雅美等一众大牌只是在镜头前晃了一晃,你都不得不感叹导演的功力。
但无疑的,媚俗的商业气息在朴素的设置陈列与浓郁的怀旧情怀下已成为强弩之末的阶下囚,旨在如何让爱在毫无限制的“肆无忌惮”中获得至高无上的凸显。
在无人知晓中,导演是枝裕和曾经花了一年的时间塑造了孩子们最本真的表演,让他们稚嫩的心灵在现实与虚拟的真空地带中自由地飞翔,如今的奇迹亦如此。
小演员们那渗透爱意的表演,每一双深情低垂的眼眸,每一个情真意切的笑容都比不断地表达精义深微的大理论的电影来的更迷人。
在多次冲战戛纳之后,是枝裕和似乎对自己的电影使命更笃定,奇迹可以算得上导演自身的一次创作回归,它浓缩了导演多年来的心路历程和生活体验,以温情作为基调,在绮声曼语的问候与鼓励声中蔓延。
为摇滚音乐梦想而不懈努力的不羁的父亲,天性董事乐天的弟弟,做事深思熟虑的哥哥,为生活奔波劳累的妈妈,热爱生活积极生活的外婆,专注于传统工匠技艺的外公,还有各个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同学在寻梦的旅途中相伴,他们怀抱梦想在渴望奇迹在列车相遇的一刻发生。
人生就是一列列车,在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个站点,在诱惑与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要中途下车,往往如此我们就无法到达终点站,也就无法知道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站。
只有经过漫长的旅途之后,当我们的心灵已累透了之时,我们才可以感知这一站名叫爱。
只有真正懂得爱的艺术家才会在微言大义中下达最质而实绮而又永恒的使命:为爱而生。
在影片的结尾,听着quruli的慵懒的嗓音在抒情的吉他声中交融,我哭了,为是枝裕和最切入心扉的爱而哭。
让人忍不住眼眶发热鼻酸或许是是枝裕和的魔力吧如果能耐着性子在看起来冗长的前2/3一起慢慢进入影片的节奏那么无疑会沉浸到这部电影营造的氛围里在新干线交汇的瞬间兄弟俩和他们的小伙伴们一起大声喊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愿望有些愿望一如既往的坚定有的愿望与之前的不尽相同特别喜欢交汇一瞬前细节镜头的剪辑咬了一口的冰棒薯片袋最后的碎渣用来请病假的电子温度计曾经带着不满愤懑下笔的红色颜料折好的或许明年就不能再穿的小学制服已经4cm明年春天就能收获的蚕豆小狗弹子的遗体外公做的轻羹醇厚的味道只有长大的人才能品到……还有一张张兄弟俩童年的合照或许在那一瞬间都从男孩心里闪过航笔下的火山喷发了,他多想像之前内心预演无数遍那样大声喊出来:让火山喷发吧!
这样一家四口就能像以前那样回到大阪一起生活。
但他还是选择了沉默,回家的路上航对龙之介说:比起家我还是选择了世界小演员把那瞬间成长的感觉表现得太好了在离家返广州的高铁上看的这部片可能因此更容易被触动吧
半个月前看的这部很可爱的电影,整个片子都洋溢着一种快乐的气息,一群孩子们(或者说是两群?
),为了去见一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奇迹”而努力的过程。
最后当然是什么愿望都没达成,但是孩子们好像得到成长了结果。
他们当然明白最终想当棒球手,想画好画,想家人团聚,想当出名的演员,还是要靠自己一点一点慢慢去实现。
说起来我们有多少时候是会发愿“到了什么什么时候我就会变成什么什么样了”或者“一旦什么怎么样了我就要更加努力把自己的目标完成”我们像等待千禧年“到了二十一世纪所有人就都富了”这样的心情去等着自己的奇迹。
我小时候这样期盼一个日子的到来,从小学时“等我上了初中”,到初中时“等我成了年/上了高中”,到高中时“等我上了大学”,直到大学了还有“等我毕业工作了以后”。
其实到最后什么都不会变,生活还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胖子长成胖子也不是只是某一天晚上吃了夜宵吃出来的。
所以我想吹好埙就要每天都得吹,要画好画就得每天的都得画,想要有自己充实就得每天都读书。
前不久朋友来天津,一定要介绍同来的萌姑娘给我。
后来还一再一再叮嘱我要主动,真的是很萌很萌的姑娘,最后我还给搞砸了。
那两天真就感觉自己生平都没有为了一句话或者一个决定这样后悔过。
说实话,自己假装淡定了这么些年,到现在也绷不住。
是的,我也着急了。
镇殿突然问一个姑娘对男生来讲代表了什么,当初糖糖也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我没想好怎么说。
那天镇殿问的时候我突然知道姑娘对我而言是什么意义了。
我说“姑娘就代表着一个新的世界,跟这个姑娘在一起就代表这进入一段新的生活。
” 而且于我而言,大约我的奇迹就是出现一个姑娘吧。
这个奇迹出现的时候我知道自己该去哪个城市落脚,该过什么样的生活的,该为了什么目标而努力。
但是人生没有奇迹不是?
所以我还是要坚强又淡定地做我自己,努力生活。
一切都会变好的。
所有的奇迹都是由我们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两个好兄弟两条线。
哥哥像妈妈,成熟稳重,弟弟像爸爸,开朗快乐。
哥哥画了一幅火山大喷发的画挂在墙上,火山喷发的时候就是一家人再次相聚的时候,这是他的“奇迹”。
孩子们心里都装着自己的“奇迹”。
当“燕”号和“樱”号对开的时候,我们的感动也慢慢起航了。
孩子们追逐“奇迹”的旅程,也就是他们成长的过程。
那对老夫妻接纳收留孩子们的确太让人动容了,在是枝裕和的作品里,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生活总要继续,就让它快乐地继续下去吧。
这是一部拍给大人们看的关于孩子们的电影。
成长和家庭,总是让人要感叹一百遍的话题。
哥哥有点压抑沉闷的新生活,和弟弟有点颠沛的有意思的新生活。
你看他们在晚上放着烟火嘴里叫着Hanabi开心的样子,但是弟弟还是那么在意爸爸是不是能写出新歌,不放心自己种的菜,那么担心家里能不能一直有饭吃还要顾着哥哥和妈妈是不是能够开心。
但是毕竟父亲和母亲就是不合适的,所以宁愿分开也不愿勉强四个人生活在一起。
开始以为弟弟是和爸爸一样理想主义的,哥哥和妈妈一样是现实主义的,但实际上弟弟比哥哥懂事得多,也更加明白现实。
哥哥为了家人团聚而许下的火山爆发的愿望,就算知道所谓奇迹是假的,也不忍心再喊出口了。
火车和火车擦肩而过的时候,只有哥哥的世界一片寂静。
放弃梦想的瞬间是残忍长大的过程。
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只是痛苦的程度不一样。
兄弟两个人的愿望啊,都是为了别人。
身边的人能够幸福的活着。
我小时候也这么想。
电影的魅力在于它能将平凡的生活,雕琢成触动人心的艺术,而导演是枝裕和无疑是这门艺术的魔术师。
他擅长用细腻的镜头语言,捕捉人性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将那些被生活磨平的棱角,重新打磨出光芒。
他的电影,就像一杯温热的茶,初尝平淡,细品却满是回味。
在他的镜头下,寻常的故事总能娓娓道来,让观众沉醉其中,仿佛窥见了自己内心深处未曾察觉的涟漪。
这一次,他将镜头对准了一群孩子,讲述了一个关于“许愿”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离异家庭的兄弟,哥哥跟着温柔善良的母亲,弟弟跟着个性张扬的父亲。
不同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们迥异的性格,但不变的是,他们对彼此的思念如影随形。
哥哥的愿望是希望火山爆发,他天真地认为只有这样母亲才会离开鹿儿岛,搬回大阪,一家人就能重新团聚。
他还不懂大人的世界,不懂那些在纠缠中分开的人,又怎能在一场灾难后重新走到一起。
他的愿望背后,是对完整家庭的渴望,是对父母重归于好的天真幻想。
他生活在母亲的家庭里,那里充满了尊重与爱。
感性的母亲给了他足够的爱,温暖的外婆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可爱的爷爷给了同等的尊重和支持,他们给了他细微入至的关怀,这样充满爱的家庭也让他渴望一个更圆满的家庭,一个还有爸爸和弟弟的家庭。
于是,他试图用火山爆发这个看似荒谬的方式,去实现心中的梦想。
与哥哥不同,弟弟的愿望则更“自私”——他想成为蒙面骑士,或者驾驶超级跑车。
他清楚哥哥会许什么愿望,但他选择了尊重自己的内心。
他生活在父亲的家庭里,那里充满了个性与随性。
父亲对人生的态度消极颓丧,但这反而让弟弟更早地学会了独立。
他会自己准备上学的东西,记得扔垃圾袋,懂得安慰哭泣的母亲,甚至敢于和父亲平等地对话,索要坐火车的钱。
他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不是因为他不懂,而是因为他更懂,所以能够放手接受现实,而不是像哥哥那样,对父母的复合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每一个孩子都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梦想,但当真正许愿的那一刻,他们却忘记了那些虚幻的幻想,只剩下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
那个希望成为女演员的高个子女孩,最终许愿是为了圆母亲的遗憾;那个渴望娶美丽女老师的男孩,愿望变成了希望爸爸不再赌博;那个希望成为棒球手的孩子,愿望变成了让去世的狗狗复活;而弟弟的愿望,也从驾驶超级跑车,变成了希望爸爸能写出更好的音乐作品,希望爸爸的乐队能够成功;至于哥哥,他因为意识到火山爆发的恶果,而放弃了许愿,面对急驰而过的火车他选择了沉默。
如果家人团聚的代价是别人的牺牲,那么这个愿望,不许也罢。
哥哥成为了这些孩子中第一个“长大”的人。
最先成长的孩子,总是最痛苦的那一个,因为他们懂得了放弃,而不是索取。
而那些帮助孩子们许愿的大人,无论是帮忙撒谎生病的女老师,拖住母亲寻找的爷爷,愿意拿出买吉他一半钱的爸爸,尽责的警察,还是收留他们一晚的陌生爷爷奶奶,他们帮助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单纯的寻梦路程,更是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未曾实现的渴望。
大人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各种束缚和权衡,而孩子们的世界,却是纯粹和简单的。
他们用清澈的眼眸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用最真挚的心愿去触摸生活的温度。
如果天塌下来的时候需要一些人去撑着,那就让孩子们放手奔跑吧。
让他们在奔跑中,去追逐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让他们在奔跑中,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让他们在奔跑中,去学会成长,学会爱,学会放弃。
是枝裕和的电影,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
他用温柔的镜头,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关于爱、关于梦想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那些被生活磨平的棱角,重新闪耀出光芒。
这是一部关于孩子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大人的电影。
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应该像孩子们一样,保持内心的纯粹,去追逐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烟火人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微光。
公众号:三横兰
片子将近结尾时,哥哥航一对弟弟龙之介说:“比起家,我还是选择了世界。
”我便顿悟,喔,是枝裕和这部电影不是在说亲情,这......不正是在探讨有关信念和世界观么?
对于一部关于“九州新干线”的命题电影,是枝裕和无疑是以满分交上了答卷。
这部电影有和《无人知晓》相似的儿童题材,也有和《步履不停》相似的亲情情愫。
而在《无人知晓》和《步履不停》中也出现过较少的有轨列车片段(《无在结尾高潮处出现,《步》在开场出现》)。
因此,三部电影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关联和延续。
然后每部都体现出是枝裕和所要阐释的不同主题-《无人知晓》是快要窒息的绝望后浪迹的杂生,《步履不停》是貌合神离的亲情观的挽救与释怀,而《奇迹》则是不同价值观分离之时的妥协和坚持。
故事是以经常飘浮着火山灰的鹿儿岛和远在另一端的福冈展开双线叙事的。
鹿儿岛这边,哥哥航一跟随着妈妈,外公和外婆过着平淡的生活,在超市收银的妈妈想着怎样用物质的充裕让这个平凡的家庭生活的更好,外婆充当着贤妻良母的角色,有意思的是外公。
外公念念不忘他的“轻羹”,轻羹大概是日本的一种传统食物。
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食物似乎已经过数次改良已与从前大为不同,而外公在他的几个老伙伴面前总坚持着轻羹最传统的做法,却似乎也得不到他人的坚持。
航一还有两个小伙伴,一个暗恋着邻班的老师幸子,一个想打棒球后来在路上捡到一条叫弹子的流浪小狗。
而航一想着是让远在福冈的爸爸和弟弟龙之介能和家人重聚。
福冈的弟弟龙之介跟随着玩乐队的爸爸。
他的爸爸似乎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浪子,因此福冈的生活与鹿儿岛截然不同,龙之介似乎更能接受并享受着与爸爸在一起漂泊而精彩的日子。
“安分”还是“折腾”,“物质”还是“精神”,这也是爸爸和妈妈为何分离的关键原因。
龙之介也有几个好伙伴,他们也有着各自的梦想,比如惠美相当演员。
然而龙之介并未像哥哥的梦想那样:让家人重聚。
他似乎觉得重聚后会因为世界观的不同而两败俱伤。
九州新干线的开通,连接了鹿儿岛和福冈。
鹿儿岛依然像往日般,火山的喷发让这座小城充满火山灰。
航一问外公为什么这里这么多火山灰还要住人?
爷爷说你看这说明这里的山还活着。
航一大概理会不了爷爷的意思。
九州新干线的速度是一个奇迹,开往鹿儿岛和福冈方向列车汇合处的熊本也是奇迹,航一认为在看到列车汇合的地方许愿便可实现。
因此航一召集自己的伙伴还有福冈的弟弟一起去熊平许愿。
航一的愿望竟是:希望火山爆发摧毁鹿儿岛,这样他的家就可以搬到福冈了。
逃课前往熊平后,七个小伙伴终于见到了列车汇合处,大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然而此刻的航一却没有开口。
之后他对弟弟说没有许下那个愿望,他说:比起家,我还是选择了世界。
我在想,究竟是为什么,让哥哥航一放弃了家庭重聚的愿望。
回放之前的剧情。
航一给爸爸打电话时爸爸“逍遥骑士”般的态度让他怅然若失;弟弟对家庭重聚的不以为然以及对爸爸的支持和对妈妈的疏离;去看汇合处前的那夜,航一递给龙之介爷爷精心做好的“轻羹”,航一问弟弟好吃吗,弟弟说吃不出味道。
航一“意味深长”地说,“一开始觉得味道很淡,但是越吃越香。
” 这不就是精神生活的惯性吧?
对于世界观的不同,家庭生活无法继续,分别后,大家好像相安无事,不是么?
熊平之旅似乎让航一,龙之介以及其他孩子仿佛受到一次精神洗礼。
即使幸子以嫁做他人,小狗弹子不能复活,即使惠美去东京发展演艺事业将是一次艰难之旅。
这不正是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世界得到了真挚的表达么?
世界是什么?
航一妈妈希望有一个平和而殷实的家庭,龙之介爸爸希望他的乐队成为福冈最红的,爷爷希望他最传统做法的轻羹得到大家的赏识以及延续。
说到这里,大家好像相安无事,只需要互相理解和关怀。
是枝裕和抛给观众的是一个比以往更为深刻的主题,即使从表面上来看这部电影是一部儿童片,与《无人知晓》的“儿童片”不同的是,是枝裕和抛弃了以往片中的窒息,悲情,纠结,《奇迹》更带给观众予满满的释怀和温情,以及积极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也没有把喜欢利用空间建筑来烘托或暗示情绪和推进叙事的手法带到这部电影里,片中的人物比前几部都要多出很多,这已经让是枝裕和无法将叙事节奏放得太慢,因此,这部电影里的镜头多以较为平常的短镜头以及中近景为多。
作为一部以叙事制胜的影片,镜头语言已显得 次要了。
值得一提的是汇合时小朋友大声喊出自己愿望前,画面上闪回了一系列意象化的电影符号,比如:轻羹,蚕豆苗,幸子老师的车铃,小狗弹子等。
我才恍然大悟,这个电影里有这么多符号!
这可比是枝裕和的电影作品《空气玩偶》中过分堆积的电影符号设置的巧妙多了。
这也说明电影符号的出现必须与剧中人物设置的多少和叙事内容信息量的大小成关联。
比起家,我还是选择了世界,这是载满愿望的誓词。
《奇跡》轻羹略淡,童年微甜。
生活不按期待运作已经很久,为何最近才想起祈祷奇迹降临?
因为火山灰太扰人,家庭团聚的愿望郁结于心,迟迟不喷发,反而让生活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无论如何擦拭或搓洗,心情就是明朗不起来;因为新干线刚贯通,双向疾驰的列车擦肩而过,碰撞出流光,传言在那一瞬间大声地喊出愿望,呐喊就会让奇迹发生,即使听起来不可思议。
孩子不让大人知晓,大人不说孩子幼稚,一群人在路上,一群人在家里,彼此都在开心地享受这场追逐奇迹的短途旅程,后来我们才明白,有些梦,或许真的要奇迹出现才能实现,而有些愿,不需要奇迹发生也可以成真——爱,是促成这一切的关键。
即使奇迹未如期而至,有家人的无声守护,伙伴的一路陪同,火山爆发的愿望不要了,家庭不团聚也没关系,我明白,一家人,即使不能生活在一起,爱一定不会缺席,仍能无视距离触及彼此。
那轻羹,朦胧的甜,回味让人着迷,像你的微笑,是爱的味道。
是枝裕和新篇章
那是错身在一瞬间的成长(是枝裕和继《步履不停》之后,再度放大“我回来了”“你好”之间的人际纽带),是长在秋樱里的静谧、是嚼在食物里的传承、是粘在手指上的火山灰。青春轰隆作响,却从不疾驶而过,那些大声喊出的愿望,叮咚的铃声、抢食的零食、变卖的玩具、心爱的小狗,亦有流经苍老与死亡。
三星半。
孩子,你们就是奇迹。
看了个开头实在看不下去了……两列火车相遇的时候许愿,愿望就会实现……亏导演想的出来,就好像写惯了论文的高材生,突然让他去写篇散文,结果竟写成了小学生作文一样的感觉。是枝裕和最喜欢拍的几样东东:一家人边做饭边聊天,一个人在街上闲逛,小孩装大人和大人斗嘴,好吃老头……
没有被打动...是因为在看之前听说这个是“新干线”的广告电影的原因么?
童年过早地迎来了成熟,前半段有许多童年趣味之处,不过总体看完还是有些怅然若失的感觉... :)
对日本电影无感
每个童年都有个天真的愿望。难得的一部很轻松、不忧伤的是枝欲和电影。哥儿俩的演员都非常有戏,尤其哥哥,明明是个小孩,却是个天然呆加成人脸;弟弟则是永远乐呵呵加偶尔没心没肺。命题作文都能拍得这么有趣、不突兀,换国内果断主旋律加正义凌然老局长了。可爱又有些感动。棒!
有小津《早安》的影子,非常温暖。看到一半,才觉察出这该不会是新干线的宣传片吧。的确如此,是我见过最最好看的宣传片了。(以及弟弟关于不能让小田切君见到惠美妈妈那段真是太好笑了。。)
“哥哥,什么是地下音乐?” “嗯..就是工作要更努力的意思!”
6.8/10 优秀的命题作文;最后的处理令人唏嘘,是枝裕和还是跳不出用成人眼光“创造”小孩心理的老毛病
阻挡我们行动的只是信念还不够深刻,欲望还不够强烈。奇迹也许就是一个去实现的过程吧。
不喜欢等奇迹,不喜欢向新干线交汇许愿。
@SIFF上海影城 是枝裕和的point是拿一颗无染的童心去面对一个扭曲的社会,风平浪静的底下是死寂的心灵,因为小朋友们总是需要团结起来再造一片天地来满足自己对开心的渴求,而大人们总是站在边界的另一边。小朋友们结伴JR出逃的情节实在是经典又老套,出格的配乐和讨好的童趣至多使之看起来像是小品。
奇迹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和百分之一的相信。。就是枝裕和的水平来说,中规中矩,无功无过
好吧,我必须承认是枝裕和不是我的菜,无论是之前的《步履不停》还是这部《奇迹》,我都无感,也不喜欢《空气人偶》与《花之武者》。当然了,《无人知晓》严重SHOCK了我。也许应该看看最早的那部《幻之光》。
81321-4-12
深夜食堂的诗人还是那么那么的具有浪子气质。
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