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与爱丽丝》差不多是十年前了,大学里的暑假,深夜独自在关了灯的房间里,透过镜头传递出来的冬天的清冷感觉深入骨髓,以致,就算不记得那个电影的情节,却对苍井优在冬日清晨呵一口气,凝结成一小团淡淡白雾的情景记忆犹新。
看《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夏末初秋的周末中午,刚下了一场小雨,带来初秋的清凉,空气中的水汽似乎也让影片中水彩颜料一般的色调氤氲开来,明媚,透亮,就像窗外雨后略有些明朗的天色。
我有好多年没有看岩井俊二的电影,因为觉得自己已经过了那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现在如果要再把《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这些青春电影翻出来看,可能会因为无聊而看不下去。
看《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也是,一开始会因为情节的寡淡有点走神,因为每个青春少年的日常,就像那个《男子高中生的日常》动画片一样,尽是一些鸡毛蒜皮、无病呻吟的琐碎小事。
但是,当最后
岩井俊二是当之无愧的日本青春电影教父,但一个人的“青春期”究竟能有多长呢?
这部动漫,从一开始你就会感受到一种非常不一样的氛围,因为一个一直在旋转的女孩,因为不那么漫画的画风,因为静静的场景里面的人,我们总觉得这,更像画。
高中时代一个转学生的故事,带点可爱,带点让人诡谲的班级,还有那个不知道在干什么的隔壁的眼神,你绝对在刚开始被带入这本影片的时候,心里怀着这个“杀人事件”而打鼓。
可是,当花和爱丽丝统一战线要去看一看犹大有没有活着的时候,感觉这本剧就像是一篇闺蜜的小打闹,原来这个了不起的杀人事件,不过就是被蜜蜂蜇了的一个我喜欢的男生然后转学了,不知道去哪了,然后学校里的三人成虎,大家风言风语,想借势赢得尊重……的一个故事。
好像简单的平淡无奇,但是,怎么觉得这样的真诚和纯真这么让人心生神往让人斜着嘴地坏笑呢?
我还是喜欢爱丽丝,一个很美好的人,一个很真实,很纯真的人。
临摹的画风,散漫的节奏,随意的镜头,让电影有着一种水墨色彩的感觉,它带给人一种内心的轻松,虽然有些无奈与感伤,但丝毫不妨碍人们去倾听内心的声音,而且在这个要求画面精细与完美的动画片时代,电影一反这样一个动画格局,显得十分另类也十分格格不入,还好电影有着非常强大的亲和力,让人不知不觉的就被电影里面的人物与情节所深深地迷住,电影里面的人物感情饱满且细腻,有如真人一般让人觉得真实,而且故事里的小女生气息天真烂漫,让人不知不觉的就仿佛又回到了年少的时光。
我们看这样一部电影,不在拘泥于形式,不在看重它的表现方式,而是用心去感受电影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而引发出故事所带给我们的感觉。
电影对于小女生心思的把握相当精准,它刻画出来的人物情节都十分的能够打动人心,它把小女生心中的悸动打磨的非常细致入微,我们甚至能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
而且导演还非常善于将生活融入电影,用动漫诠释真正的生活,他将真实的人物平面化而仍能让我们感觉出人物角色的真实存在,他用电影带给我们都感觉仿佛就如阅读一篇满是插画的伤感散文,虽然画面硬生生的存在,但却丝丝入扣般刺痛了我们的内心,不得不说导演用电影把我们带回到了青春期的时光,更用一段光影细腻的捕捉到了女孩子们那内敛的感情与深刻的友谊。
饱满的人物塑造是电影最成功的亮点,营造出来的悬疑气氛更是让电影充满了一种颇为诡异的电影基调,让人感觉仿佛进入了神魔小说似的疑云密布,就是这样的设置,让电影的气氛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兴趣,跟着就被导演拖拽到一个精心设计的剧情里面,从电影中我们不难看到,这只是普普通通的青春期电影,可是就是导演用一种独具一格的表现方式让电影充满了趣味性,而且电影将小女生的可爱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不知不觉的就喜欢上了电影的女主角,她的那种性格,那种霸道,以及敢于探索好奇的执着,都让她在电影里面处处彰显出可爱纯真的一面,而且从周围环境中所引申出来的那种对内心心思的独白,更充分的展现出陷入青春期迷茫中的矛盾情绪,它解读出了我们所有的人对于独自一人在陌生环境中的不安,以及一个人陷入孤独之中以后那种对于自己不公平命运遭遇的控诉。
电影抛弃了精细的画面而采用一种彰显意识形态的临摹画风,不得不说是导演区别其他动画电影的一种风格,虽然这种动画表现形式乍看起来非常让人感觉不舒服,可是一旦我们深入到电影的剧情当中以后,这才发现,原来这样的表现更能增加电影的艺术气息以及剥离于外界环境以后突出那种细微冷漠的感情描述。
而且缓慢流动的画面,简单模糊的人物,配合周围混沌的环境,通过人物之间的对白来深刻人物的形象,在不断发展剧情的同时,慢慢的我们就通过自己的眼睛加深了对人物具体的认识,这也让我们感知到了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女主角,而每个人眼中的女主角都是透过自己的眼睛去渐渐丰满她们的个人形象。
电影是带领我们去发现事实的真相,用一种侦探的方式来解开一步步的悬疑,虽然毫无真正意义上的章法可言,却在塑造人物之间友谊产生出来的过程,非常深入细致彻底,电影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告诫我们其实真相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不要被自己的推测与谣言所迷惑了脚步,而当你发现了真相以后,才明白自己错过了多少事情。
导演岩井俊二用一种少女的心态完成了对这部电影的创作,无论从绘画的个人风格,还是对剧情的创作,都满满的饱含着一股大师的风范,区别于宫崎骏对画面与技巧追求的完美,他更追求于属于自己性格的东西,而且他更准确的拿捏住了小女生的心思,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塑造出来了关于小女生的情感秘密,电影不单单是在找寻背后的真相,更是在战胜自己内心对未知的恐惧,积极的去面对才是真正脱离自我束缚的出路,电影就是让我们坚强的去面对,才能收获可能意想不到的友谊与美好。
看日本的动画片,不单单只是看他们的剧情与故事,我们更能从他们的作品当中学到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它们不但提供给我们生活之中的感悟与道理,更促使着我们更好的学会怎么做自己,而且电影里面对人物角色的配音也是相当的专业,就像这部电影一样,铃木杏与仓井优的配音让人拍案惊绝,虽然采用的的前期录音的方法,可是她们仍然能够诠释出少女青春可爱的那种情怀,着实值得让人尊敬。
“没有男孩子的世界”《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的双女主设定以描绘青春期少女的情谊为特色,细腻柔软的情感与率性明快的对话碰撞,奏响一曲独属于少女们的礼赞。
因父母离婚而搬家后,周围的一切都是如此陌生,“黑柳彻子”转变为“有栖川彻子”,因为名字的谐音而被称作“爱丽丝”。
转校的她郁闷于同学们的排斥。
幼时好友风子竟也在这所学校中,风子重新点燃了她对芭蕾的热爱。
那是少女对少女的召唤。
睦美用一场“驱魔仪式”解除了爱丽丝被孤立的局面。
那是少女对少女的保护。
坐在“死去的汤田”的位置上是被霸凌的原因,从前是睦美,却装神弄鬼“汤田”附身恐吓众人,反倒成为了“头头”。
荒井花姗姗来迟,却是谜底的解。
为了揭开“死去的汤田”的真相,和汤田同级却自闭于家中休学一年多的花似乎知道些什么,爱丽丝闯入了花的世界中。
为了查清“汤田是死是活”的真相,二人开始了密谋。
按照计划,爱丽丝假扮男生到公司去见汤田的父亲,“蠢萌”地报成了自己的名字,失控的冒险由此开始。
来见她的一位老人,是公司的员工,却被她错当作汤父。
就这样,爱丽丝收获了与这位老人相陪一段路的奇遇。
傲娇花嘴上说着不来陪她,却跟丢了她,只能跟踪着真正的汤父。
她们会合于汤父家前,却赶不上回家的末班车。
只能钻在车底取暖过夜,嬉笑着的少女们却拥有疯疯傻傻的快乐。
难言之隐的潘多拉魔盒开启了。
汤田是花的青梅竹马,花以一封结婚申请书作为表白,即将转学的汤田却给同班的四个女生同样的结婚申请书。
恼恨的花将捉来的蜜蜂扔进汤田的后领中,汤田倒地后生死未卜,恐惧与愧疚就此囚禁了花。
花哽咽难言之际,却听到了爱丽丝的痛哭声。
璀璨星空下,爱丽丝翩翩起舞,教花芭蕾。
她们惊喜地发现了卡车司机睡在没关引擎的车中,这辆车底比之前的都要暖和。
爱丽丝迷迷糊糊醒来,车底从她眼前驶过,惊叫过后是澄澈的天空。
那便是脆弱的青春期了,所有的感伤与迷茫淤积于心,也许会有被情绪压垮而感到“濒死”的时刻,熬过之后方生羽翼,才发现原来是虚惊一场。
临近结尾,“男主”方来“跑龙套”。
花与汤田擦肩而过,花却又胆怯地蹲下抱成一团退缩着,爱丽丝替花喊出心言。
唤醒沉睡已久的公主是公主。
第二天清晨,爱丽丝与花以芭蕾舞姿相互问好,一同上学。
家庭破碎带给爱丽丝的慌乱消散了,唯剩满满的归属感。
那是少女对少女的救赎。
红与蓝的相遇这个世界总是笼罩在红色与蓝色的光芒之下,刚好契合爱丽丝与花的性格。
花理智谨慎,喜欢按照每一步计划好的行事。
爱丽丝跳脱随性,总是迷迷糊糊地打乱花的计划。
二人却意外地合拍。
花还有点霸道,不由分说地将爱丽丝卷入了谋划,她却不问缘由地顺从。
冷静而胆小的花唯在活泼而勇敢的爱丽丝面前才坦露在爱情中所做的种种极端激情之举。
“红与蓝亦是青春的底色。
”她们于这场青春之旅遍尝人情冷暖。
有免费送爱丽丝一程的出租车司机,也有看她们着急回家让给她们拉面的热心大叔。
有恃强凌弱的霸凌者,也有以为卡车卷死人而蜂拥而至拍照的众人。
那便是真实的人群了。
离婚、校园霸凌、援交种种现实问题在影片中一闪而过,总以轻松的闹剧化解。
伤害性的恶作剧与令人困惑的恋情,不过是还没学会与人相处的孩子,为了那份关注与存在感的稚气。
在本片,亲情与爱情皆成为了友情的陪衬,凸显了友情的独特,女孩子们亲密无间的相互理解是力量的源泉。
有些问题是无解的,可友情足以治愈心伤。
最近看了很多电影,因为各种各样的考虑还没有写影评,只有这一部看完了立刻来写。
看完就是一整个无语,6分不能再多了。
首先,片名有诈骗之嫌。
其次,我第一次见到在动画里用实景的,还以为只有漫画会这样。
再者,该片前半部分,以及后边中的部分地方,人物看着很僵,像是建模的一样,谁能想到这不是三维的呢。
我认真分析了一番,可能性如下1.就是没画好2.平涂,没有高光阴影3.人物运动时衣服该出现的褶皱没有。
结合这几点,就使得一些地方人物特别僵。
再说一下剧情,这个是我最无语的地方。
可能整体想塑造出那种青春纯真的感觉,但是只让我觉得很浮夸。
从最开始出现传闻的时候,就觉得很浮夸,大惊小怪的感觉。
再说女主,刚好是我最不喜欢的那种人,做事没脑子就咋咋呼呼的。
念及她年纪小,我还多思考了会儿,想想看过咋咋呼呼的角色也不少,就这人让我很不爽,那就是她的问题了。
这个剧情就让我觉得,大惊小怪没事找事的感觉。
顺便,影片中很多行为都很不应该甚至很危险,看着就想把人揪过来教育。
对了,还有一个,我有时候回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做动画?
有些作品其实并没有非要做成动画的理由,这个电影就是如此的感觉。
它完全没必要做成动画,就这剧情场景,抓几个演员就能拍,这么画不费劲吗?
总得来说,它并没有让动画为它锦上添花。
总结,无语。
之前没注意到真人版,现在发现了,后悔,我应该看真人版的。
但是看完这个,我也不想再看了。
如果喜欢新海诚动画系列的,推荐一看。
画风有些接近,很澄澈。
有部分片段会带着导演自己特有的暗色调印记。
看的时候,因为之前有《莉莉周》的阴影,所以总觉得在某个时候,主角“彻子”会被同学霸凌得不成人样... 推荐配乐《Fish in the Pool》,尤其是纯音乐版的,很适合,额,写作业的时候听,哈哈哈哈。
正文开始: 年少的自己,是否曾将一件再小不过的事,视作再大不过的世界?
“花”是这样,“彻子”是这样,“陆”是这样,欺凌女生和弱弱的同学的那个男生也是这样。
曾经的我们也是这样
“如果他死了,一定是我杀的。
” “花”缩在车底时这样对“彻子”说。
然后“彻子”哭了。
或许在大人看来,这纯粹就是两小孩的臆想。
“多大点事。
”他们可能会这样说。
但好像大人们忘记了,他们也是从小孩一路成长过来的。
小孩们一路走着,观察这个世界,贴近这个世界。
那颗柔嫩的心,会从新萌发的芽中细微的体察到春的来临、会从巷间穿过的风敏锐的触碰到夏的繁盛和远去。
但渐渐的,外边套上的壳会越来越厚,那些平凡的事物,似乎再带来不了那样多彩的梦境。
月亮上不再有玉兔和嫦娥,花苞里也不会有拇指姑娘。
对成人而言,植物只是简单的绿色,对缓解眼睛疲劳有好处;月亮只是常见的白色,大一点或许只是更适合拍照;而花,更多的是成为摆设和作除去异味之用,很少有人再费心将它们编成花环,然后教你做一时的公主和王子。
《花与爱丽丝》却不这样,它极少运用成人化的思维,只是极简单的借两个女生的探索,再次带你跨进年少时的一次梦境。
去陪这几个初中生,一起大惊小怪,一起嬉笑哈哈。
“犹大?
那是什么?
” “之前的男生,他死了,被四个犹大杀的。
” “他有四个妻子?
不是和我们一样是初中生么?
怎么会有四个妻子?
” 作为成人,你会很容易识破这样的谎言。
但在年少的时光里,很容易将浅读得来的概念套在自己觉得奇妙的事物之上,不管听上去是否荒诞不经。
而年少时的伙伴不会问你太多,只要你表现的比他们更坚定,他们就会和你一起,将这个梦境搭建的更加完整。
学校里流传的四女杀一男的恐怖故事以及“陆”为此编造的驱魔仪式便是这样。
少年少女们的心思简单的可爱也复杂的可爱。
他们如此简单轻易的相信一件事,却又用各种复杂的内容将其填充起来。
很矛盾,却又很真实。
就像后来的“彻子”和“花”为了求证“汤田”的死讯而实施的冒险计划一样。
明明只需要简单的去找老师们或是“汤田”的父亲问一声就可以,两位少女却偏要乔装打扮加跟踪,制定一系列复杂的计划去试探大人的态度。
“到时候你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了。
如果汤田还活着,他会在咖啡馆里四处找他的儿子。
但如果汤田死了,他的表情就会很可怕。
” “花”说的一本正经,胸有成竹。
“彻子”则一脸赞赏的夸“花”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想出这样棒的计划。
等到计划失败,“花”在和“彻子”的通话中透露出怨念:“明明是那么周密的计划......” 两位少女还真是可爱,一样的可爱。
也难怪两个少女就这样只见过一面,一起出过一趟门就成为了朋友。
女孩们的友谊,那时候来得如此奇妙而简单。
但细细看,却实际上都归结于少年的心是最敏感的。
那颗红色、跳动着的稚嫩的心,会清楚的觉察到对方的喜欢和不喜欢。
对“彻子”来说,她和“花”会成为朋友,是因为“花”一直在跟着她,从她出门去找“汤田”的爸爸开始就一直跟着。
在“彻子”说她正和被跟踪的大叔一起吃东西时,“花”会很紧张的让她赶快回来。
“不怕被拐骗?
”“那还不是拐骗?
” 对“花”来说,她会接纳“彻子”,也是因为“彻子”没有对她设防。
而这对一直对外界设防,不肯接触外部世界的“花”来说,这样不设防的“彻子”最能打动她。
“彻子”没有怀疑“花”计划的合理性,直接换上装就出发了。
一路上絮絮叨叨,“是热气球诶。
”“不是,那是汽艇。
”“你怎么知道?
”“热气球不准在城市飞行的啦。
” 偏离“冒险”主题的谈话,好像是多余的。
但对少女们来说,不是啊,那比“冒险”更重要,因为这代表她在毫无避讳的和你分享她的生活和她的心情。
这样零距离的向你打开自己的心,让你去看那颗心的朝向,触碰心的温度,你怎能不有所亲近?
少年时的爱情也如此一般,喜欢来的简单而不考虑太多。
“是不是写错了,你怎么会结婚了呢?
” “没错啊,我是结婚了。
” “和谁?
” “汤田。
” 女同学和老师对话,揭开了“汤田”欺瞒三个女生和她们分别签订了结婚契约的谎言。
初二的男生和女生结婚,这样的契约成年人看了可能会捧腹大笑。
但少女们就这样简单的信了,当一切破碎,恨也来得简单,报复也来得简单。
坐在后桌的“花”朝坐在前桌的“汤田”衣服里扔进了一朵包裹着蜜蜂的花。
少年心事如蜂针,多巧妙的隐喻,蜜与刺痛一起存在
“那样的痛,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 “是告白吗?
” “让我享受一下这样的甜蜜。
” 爱和恨,这样的简单,这样的迅速。
大人们常说,小孩子之间,喜欢与不喜欢都是一会儿的事。
是这样,也不是这样。
如果有来有往,有借有还,便是一会儿的事。
如果像石头投进了河水,没有声响和回应,那便是许久的事。
文章结尾,莫名想到另一部题材相近的电影,不过已经是很久以前的影片了。
《伴我同行》电影海报 1986年上映的《伴我同行》,目前豆瓣评分8.9分。
故事主线是暑假时,四个小男孩沿着铁路一起去找一具孩子的尸体的冒险经历。
很奇怪,影片中夏日的气息仿佛能从影屏中透出来。
另外,还有一种特别的时光的味道,说不清是留念、缅怀、开心还是哀伤。
最爱的瑞凡·菲尼克斯(River Phoenix),在电影的四个小孩里边不是最打眼的那个,但一举一动,对比后期威尼斯电影节获奖的《我自己的爱达荷》,都足以说明他是个天生的演员。
不需太多琢磨,他就可以走进你的心里,演活那个设定中的人物。
还有啊,同名主题曲《Stand by me》也很棒,推荐歌手Seal的那版。
<图片1>怎么说呢,这似乎也是爱丽丝的口头禅。
光看片名,花与爱丽丝,充满少女的味道,后缀杀人事件又令人惊悚。
一开始,还以为这是推理电影,特么果然是少女电影啊。
一场暗恋,一个谣言,以及两个少女的友谊。
对于早已不是少女的自己来说,这类电影早过了适宜看的年龄,不过当爱丽丝对老爷爷说了那句“我14岁”之后,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涌上心头。
14岁在干什么呢,好像很久没回想过这种事情了。
14岁时的爱丽丝来到一个新住处,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
各种不习惯让她相当难受,但是妈妈的那句“怕什么,总会找到新朋友的”在日后却也得到应验。
在新班级里,爱丽丝碰到了也许那个年龄段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谣言。
一个叫汤田的男生有四个老婆,某天老婆们知道了汤田原来出轨了,于是其中一个把他杀了。
汤田的灵魂得不到安息,在校园游走。
当然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只是被大家添油加醋,后来被总是受人欺负的某女加以运用,假装被汤田附身,并扬言自己是魔界回来的女人,从此让大家对她敬畏,成为了她的小跟班。
只想说这女孩很懂得保护自己……后来真相在爱丽丝奇怪的家里蹲邻居花那里得到解答:原来所谓“杀人”只是花因为暗恋汤田未遂而赌气把蜜蜂放进对方衣服里而已。
“被蜜蜂蛰一下会死”就像我们小时候以为的“亲一下就会怀孕”一样幼稚又可笑吧,但当时的我们却十分认真地看待这种传言。
为了证实后来转学的汤田有没有死,两个女生展开一场寻找旅程,却也闹出不少笑话:在坐车跟踪人的同时发现不够钱于是撒谎说那人是我老爸;赶不上末班车回家的两人只好睡停车场车底,睡不着于是在满天繁星下跳芭蕾舞;误以为花被卷进车底的爱丽丝求路上骑单车的学生帮忙救人,谁知花就在自己身后……还好在那个花一样的年纪里她们一路上遇到的人也拥有花一样美好的善良之心:陌生大叔帮爱丽丝付车钱,怕爱丽丝饿着于是带她去吃饭;在饭店里吃饭因为怕赶不上车,好心的陌生人把刚上的面条让给她们吃;热心的学生帮忙爱丽丝救花……艾玛,看到这些竟然很感动,动画世界果然很美好……而花终于见到了久违的汤田,得知他没死,而且变帅了,说着“那身校服和他很配”,却因为愧疚和害羞不敢直面汤田。
汤田对她说“蜜蜂蛰在背上实在痛死了,那种痛一辈子也无法忘记”,花跑了,留下的是紫色如梦幻的天空和略愣住的汤田。
青春也不过如此,这些小事,无论你我,想必也遇到过吧。
以前看别人写影评,作者经常说观影过后,电影落幕,音乐声起,影院响起了掌声。
那时自然是不理解的,觉得即使电影再好,在一个只是把他作为消遣的大环境里,这种事情是尴尬的。
六月份在上海电影节,看的「熟悉的陌生人」、「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的两个场次,真就如此发生了,于我而言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现在说起上影节,有些遗憾。
当时那么多的好电影不远万里来到魔都,自己因为各种原因最终只看了其中三场,除了「熟悉的陌生人」、「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另外一场「横风之中」竟还中途睡着了,蛮可惜的。
毕竟现在再想要在影院中遇见这些电影,可能性是很低了。
「熟悉的陌生人」、「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是两部都很不错的电影,相比之下,「熟悉的陌生人」更加优秀,整个都更加精彩。
只不过「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能让人联想和发散的故事更多,单是作为电影「花与爱丽丝」十一年后的前传来说,就已经赢了。
所以,今天我想要来聊一聊这部片子,至于法国电影「熟悉的陌生人」,我改天再说。
我不知道关注我的人中有多少人是熟悉导演岩井俊二的,又有多少人是看过「花与爱丽丝」的。
如果你没看过,这部动画电影「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有着完整的剧情,完全不影响观看,也值得看一下。
如果你看过,并且你还蛮喜欢,恰巧你又还记得那部十一年前的电影中的些许情节,那么就更应该把「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找出来看一看,作为前传,这部动画几乎完美的讲述了花与爱丽丝是如何相识的,并且两者之间有着太多微妙地关联。
包括芭蕾舞,包括爱丽丝与父亲的关系,以及一些场景上的直接拷贝。
<图片3>
《花与爱丽丝》与十一年后的《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我第一次看岩井俊二的电影是读大学的时候,细细算来,也是六年前了。
熟悉岩井俊二的朋友们都知道,他的电影细腻、美妙,镜头对准的多半是青春里少男少女们的心事,也清新也微妙,说岩井是那一类青春小清新电影的第一人一点也不为过。
岩井俊二早期的片子我几乎都看过,这些年,岩井俊二作为导演,除了在11年远走好莱坞执导了一部风格奇特的恐怖片「吸血鬼」之后,鲜有作品。
一直到今年2月,「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的到来。
<图片6>我第一次看「花与爱丽丝」是怎样的场景,基本已经忘却了,但电影的故事与很多场景还没有忘记。
「花与爱丽丝」讲述的是两个少女花与爱丽丝之间的友情与成长,她们一起上学,一起学芭蕾舞,一起爱上同一个男生;有过一些争吵,有了一些成长……在「花与爱丽丝」中,有一个场景,花去参观画展,画展的主人是她与爱丽丝共同的朋友,她们的交谈中,稍稍提到了一开始花与爱丽丝是如何相识的,她对花说:有一间叫做“花屋”的房子,每次放学从房子前经过,都会看过床边有个小女孩忘外看,大家都觉得有点恐怖,所以叫那栋房子为“花屋”,妈妈说,是因为那个小孩讨厌学校,所以不肯走出家门一步…这正是「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中故事的背景,只不过在「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两人的性格有了稍许变化,花不是那个害羞的女孩,而是多了些孤傲和行事果敢;倒是爱丽丝的人物性格设定偏内向了一点,不温不火,时而优雅乖巧,时而冒冒失失。
电影「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通过一个以讹传讹的“杀人事件”,串联起的是花与爱丽丝是如何一步一步认识并最终结交成为好朋友的故事,延续的是一如既往的少女心思,和不那么壮阔的小心翼翼的情感波澜。
<图片7><图片8>电影前半段基本聚焦在“杀人事件”上,同学们间流传的所谓“杀人事件”所有的矛头最终都指向了躲在家里不愿意去上学的花,一切都驱使着爱丽丝去与花相识。
而电影的后半段才开始主旨明朗起来,随着剧情走向,浮出水面的是一段青春里无疾而终的爱恋,花曾热烈的爱恋着同班同学汤田,而汤田却至始至终不曾搭理,在汤田即将转校的前一天,花委屈的将一只蜜蜂放进了汤田的脖颈里。
她以为她杀死了汤田,实则不过是恋情的彻底终止。
电影的最后,花最终在爱丽丝的裹挟下,再次见到汤田。
汤田耿耿于怀的不过是蜜蜂的那一蜇。
<图片9><图片10>汤田说“是你把蜜蜂放到我背上的吧?
超级疼,一辈子都不会忘的那种。
”回家的电车上,花又念叨起这句话,甚而解读出不一样的味道,她喃喃的与爱丽丝说:“他说一辈子也忘不掉有多疼,这话说明他该有多爱我啊,那是爱的告白啊!
”这两句台词的对比也是好玩,青春里自欺欺人自我感动似的中二病油然而生。
「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的确也只是一部很小很小的电影,是一如既往岩井俊二风格的东西,想来岩井这么大的年纪了,居然还如此深谙少女心思也是蛮醉的。
就像蜜蜂那一蜇,岩井俊二的很多电影,恐怕是很难忘记了。
<图片11>
电影的后半段才开始主旨明朗起来,随着剧情走向,浮出水面的是一段青春里无疾而终的爱恋,花曾热烈的爱恋着同班同学汤田,而汤田却至始至终不曾搭理,在汤田即将转校的前一天,花委屈的将一只蜜蜂放进了汤田的脖颈里。
她以为她杀死了汤田,实则不过是恋情的彻底终止。
电影的最后,花最终在爱丽丝的裹挟下,再次见到汤田。
汤田耿耿于怀的不过是蜜蜂的那一蜇。
还是《花与爱丽丝》的味道,一样的糊涂一样的傻——并非贬义。
“青春悸动”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前几天看B站关于杀马特的介绍,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女少男,夸一夸就会轻易感到被爱的年纪,一边渺小地生存一边嚣张地生活。
这个视频的整体感情基调是同情这些得不到关注和爱的少男少女。
是该同情的,但也不完全是。
就像《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中赶不上末班车睡在卡车车底的两个女孩,只是为了蹲点看一看当年那个被衬衫里面放进蜜蜂的男孩子是否还活着。
青春不就是这样么,晴天白日,在马路上奔跑,在路边吃拉面,稀里糊涂没有目的的生活,信以为真凭空放大的臆想。
我没染过杀马特,我也没有睡在马路边,但我确实也有过这样的青春。
最开始看时,我是有些对花的偏见,觉得她任性、不负责任,老是把爱丽丝陷入麻烦的境地之中。
但仔细想来,貌似也没有对爱丽丝造成多大的伤害,反倒让她看到了许多不一样的风景:年迈的公司员工、正义的出租车司机、热情的少年们……生活总是危机四伏的,拐卖、肺炎、强奸、霸凌,种种。
谢谢岩井俊二没有放进这些现实主义的刺痛,来入侵女孩们的世界。
曾经看到岩井俊二的采访,导演说:“因为我自己是男人, 如果男主人公跟我同龄的话, 同为男性的视点, 会跟我有一种重叠, 故事情节很难展开, 所以我愿意把那个情节转向比如说女性或者年轻人或者老人, 这样的话创作起来更容易, 可能性更多。
虽然主人公是女性, 其实我觉得那个就是我自己。
”看到的那一瞬间我是感动的。
所有的文艺作品从诞生之初就要面对注视的目光,姜文《太阳照常升起》中,米兰是为少男们注视的女神;岩井俊二的《情书》《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以及《杀人事件》,则不会给人这种矫情的感觉,尽管这些女孩或羞涩,让人干着急;或是爱幻想,让人觉得不切实际;或是大大咧咧,让人好笑又好气。
少女杂志是给少女看的,它们为女孩们编织出梦境;岩井俊二的少女电影也是给少女看的,它们让女孩们在其中看见自我,抓住那种缥缈的童真和对生活的爱意。
少女情谊是怎么样子的呢?
我好像很久没有过这种感觉了。
从上初中第一次期中考试莫名其妙考中全校第一(有种凡尔赛的意味,但当时的我的确没有名次的概念,小学时满分100分大家几乎都能考90以上,我只认为自己属于学习好的群落,但没想到竟然可以这么好),我就变成了一个在意名次的可怜虫乖乖女,严肃认真、无爱好,我的学霸朋友们也都是如此。
如果非要说说少女记忆,只记得小学时候和孔令蕾一起回家,她突然神秘兮兮地说,你知道吗,我在沙堆里发现了一只人的手。
然后她带我去看,路上叮嘱我千万不要告诉别人,结果到了后发现是一只商场里塑料人体模特的断臂。
我们俩站在沙堆上哈哈大笑。
好像之后再也没有女孩子这样捉弄过我了。
还有一次我们路过交警大队,装模作样地向消防员哥哥们敬少先队礼,消防员们也装模作样地向我们敬礼说你们好你们好。
就像花和爱丽丝。
我的少女时代的记忆好像也就只停留于此了,阳光洒下来,像花瓣一样,光影斑驳。
之后我作为卷王乖乖女的事情不必再说。
老气横秋,令人生厌。
我也深知,我再也做不到像花和爱丽丝一样自由自在地活在少女的世界之中了。
不太行 我比较看重剧情
故事线更加连贯 剧情更加夸张 两个女孩的行动更加中二 Fish in the pool一响仍然鼻头一酸
让筱山纪信为我拍照可是我以前的梦想呢- -雀巢又植入了- -
十年過去,還是那個岩井俊二。神經質的少女情懷,現場外國人笑個不停。有些地方是挺好笑的,但我已經不大喜歡這種電影了。最後字幕看到蒼井優和鈴木杏的名字,有點想起當年看花與愛麗絲的大學時光。3.5星。
青春就是苦涩的没啃下的美男子,噢,哭咧
2015-11-25 00:44 好无聊,看了几个月了。还没看完。撑过前半段,后半段倒是一次看完了。有些画面感觉很亲切,自己玩的飞起的青春。话说这片子讲述女人间的友谊?犹大给那么多人结婚契约书是本人做的,还是花的恶作剧呢
画面中少女奔跑的平淡身影随熟悉的旋律和景色安然流淌,鼻腔竟然就这样被热出涕泪。当意识到,最美好的时光已一去不复返。青春永远是身处中央而不自知,留待旁人羡慕远观的玻璃花房。原来在电影光碟里初识花与爱丽丝的那年冬天,我也曾是同样的十四岁。
也许为了配合当年的电影,剧情很牵强,而且很多地方逻辑有问题,片尾曲更是败笔,为什么要唱英语?为什么要让日本人唱英语?为什么要用日式英语来唱?我记得某人说过,英语不标准就不要唱英语歌!我靠!
非常豆瓣的审美,粉红少女心的小清新,因为铃木杏和苍井优的年龄太大没辙了,就拍了这么一部描片动画,不知道岩井俊二这算是江郎才尽还是生命中不得不讲的那种的故事,编剧的目标太明确,以致于有点神叨叨,为了和原著无缝对接,在角色的性格上保存一致,这个故事倒有不少温暖动人的地方。★★★
固定了人物性格而套进去的一个故事,里面充满青春期少女的多愁善感,片名和情节营造的各种噱头本就堪称哗众取巧、故弄玄虚,但仔细想想这就是青春啊。
是觀察【動作】而不是【故事】哦。二哥一把年紀還在拍少女心,自己也覺歲月不饒人。
分鏡及水彩畫般的背景非常岩井俊二,可惜於我一點觸動都沒有,只能說我沒有少女心。鈴木杏的聲音怎麼變得如此難聽... 囧
画风糟透了,比画风更糟的是故事。这年头情怀都成万金油了...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可青春真是美好啊
少女心炸裂
喜欢爱丽丝与中年大叔那段,蛮让人感动,而有些桥段感觉太神神叨叨了。
两个逗比女的故事,挺好看的,年轻真好。3D转描技术是这个世界上最傻逼的作画有没有!!!反人类反社会有没有!!请不要再来伤害我们的眼睛了!最起码也要把阴影给加上吧!
已经能想象到交给当下的废萌监督来做这个片会是什么样了。原汁原味的岩井氏出品,就像把电影整个转录了一遍,所以一些小动作啦、镜头处理啦,让人觉得很清新,不按动画套路出牌。好久不见爱丽丝还是那么可爱,直来直往冒冒失失带着点无所谓的调调却让人讨厌不起来。花执着而沉重的喜欢也一如既往。
没看前作,是奇怪的,但是也好,奇怪的才是青春期呀
SIFF #12. 怎么说呢,对我来说有点癫了。。感觉小清新风格和搞笑对白在这部的情景下不太适配,剧情也缺乏明确的指向,作为番外还是可以看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