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造人,只有两种性别,但是,他没有规定,什么样的灵魂才能相爱,如果爱情要存在同一性别中,就一定是不对的吗?
我知道同性恋也许是一种被世俗鄙视的感情,但是,无论怎样,爱是没有错的……上天不该用性别做约束,来阻断爱情,阻断应该有的幸福。
恩尼斯在杰克死后打开他生前的衣橱,看见两人初次分别打架时的那身衣服,两件重叠在一起的衣服,连血凝结的地方也重叠,两件可以相守在一起的衣服……他带走了两件衣服,那是他一生的见证,他没有朋友,但是他有值得回忆一生的爱情,就算为人不齿,就算失去的多过得到,但是,这是他一辈子最珍贵的东西,他永远的拥有一个人的爱情,甚至他的生命……电影最后一幕,他独居,打开衣柜,两件互拥的衣服,他满眼泪水,只说了一句:“你怎么可以离开”……
有人在我的电影截图相册留言,说看不下去《断臂山》。
“每段都挺美,但是还真没完整的一遍看下来过。
片子有点太长了,又没有一直刺激人想象的东西,看着看着便索然无味了。
”这么说来,小彩虹几个星期前来我家时,看到《断臂山》的DVD时,也说自己到现在都还没看过这部电影。
有一些电影,因为宣发方或媒体炒作的关系,常常会先入为主让观众有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第一印象。
例如《色戒》,大部分人看它,是因为它是“三级片”、“里面有三大段床戏”、“大尺度”亦或是“汤唯与梁朝伟露点”,带着这样的心态去看戏,往往就读不全故事,品不出戏中“情与色”融为一体,分不开、戒不掉、无法假装的缠绵。
对于《断臂山》来说,“同志情节”恐怕已然成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进而无法投入到故事中去看完这场戏。
要真以“同志”作为一种电影类型来衡量,那么迄今为止我最爱的三部同志片应该是《断臂山》、《单身男子》以及《穆赫兰道》。
但实际上,我是不愿意将它当成单纯的“同志片”来看的,里面的爱情刻画得比很多票房大卖的好莱坞轻喜剧还要更深;这可能是因为越是边缘的爱,往往更加深刻、更加充满故事性。
男子汉的友情实在是很容易演变成基情。
他们总是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普遍没有女孩子的细腻心思,自然也少了女孩子很多略带神经质的敏感。
于是他们可以一起把妹、谈论世界杯、一起劈酒谈天、商量作弊事宜、切磋灌篮技巧、甚至一起看动作片打手枪,各门心思只要扯上“哥们”二字都变得无需再遮遮掩掩。
更何况在现时代腐女猖獗的大环境下,”男男“这东西实在是稍不留意就会擦枪走火!
《断臂山》的原著只有几十页,短短一篇文章里只有整个故事的脉络而已。
Diana Ossana和Larry McMurtry最令我叹服的一点,是在这空有躯壳的小说里注入了许多鲜活的灵魂。
原著其实在04年有在中国大陆推出中译本,这本名为《俄怀明故事》的小说集有幸躲过天朝出版物审核人员的耳目悄悄发行,《断臂山》就是其中一个故事(但仍遭大量情节删减)。
电影的前十几分钟,他们上山时,镜头给了群山、流水和数不尽的羊只很多次特写,伴着Gustavo Santaolalla的吉他,这影像画面实在是美不胜收、令人憧憬。
杰克形容断臂山是一个“鸟儿不停欢唱,美酒啜饮不绝”的地方,这也许是对”断臂山“最好的表达了吧?
细腻的情感在这部影片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有三个女人的情感处在可悲的弱势:阿尔玛、洛琳和卡西。
阿尔玛或许是幸运的,因为她始终还是发现了埃尼斯和杰克的恋情;洛琳直到杰克死后与埃尼斯通话时才隐约意识到这一点;而在酒吧和埃尼斯邂逅的卡西则是从头到尾都不明白埃尼斯为何对她的爱意视而不见。
三个女人的心理戏和表情的细微变化都被摄像头全部捕捉下来,在这部“男男之爱”的戏剧里这些女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不仅不显得突兀,反而为整部影片增添诸多亮色。
Michelle Williams的演出应该是最挣扎的,因为她早早就得知了真相还不得不需要逢场作戏;Anne Hathaway从斗牛少女到成熟少妇的表演甚至比她之后好多部电影的表演还要精彩(我觉得她应该凭这部片拿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并且她在这样一部基友福利片里露出了诸多直男朝思暮想的酥胸,这一福利到底算不算给力?
为什么李安不愿意把这部片归类为同志片?
因为当我们仔细分析角色性格和心理时我们真的可以发现其实埃尼斯真的不算是基友,除了爱上杰克这一点他的所有行径都和直男无异他也并不喜欢其他男人。
后期他之所以视而不见卡西的爱是因为他的心里有了杰克已经容不下其他人而并非因为卡西是个女人,他要不是与杰克堕入情网根本就可以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大直男;只有杰克算是一个偏基友的伪直男,因为他在酒吧与斗牛比赛小丑的搭讪还有伤心至极时到墨西哥找男妓以及片尾父亲说出的德州农场邻居一事都透露出他对男人可能有本能的情感需求或生理需求。
因此事实上,这并不是两个同志之间的爱情,这是一个直男“不巧”爱上一个伪直男的爱情故事。
剧情的设置其实一定情况下预示了这个悲剧。
因为被发现“搞基”而离婚的是埃尼斯,作为一个原本可以成为百分百直男却不巧爱上一个男人还被老婆发现这个秘密的男人,再加上童年时亲眼所见的暴力处置同志事件在他心中留下的阴影,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比杰克要剧烈得多。
羞愧感和罪恶感使他要“出柜”的可能性也基本化为零。
如果这些事情由杰克来经历或许他能更加大无畏一点。
不过杰克的日子其实也并不好受。
伪直男的他因为妻子的家族产业和岳父的无理取闹不得不让自己强大成一个男子汉该有的样子。
这种无休止的压力,加入上层社会的淫乱,加剧了他想早日归园田居的心。
影片最后父亲也透露出他甚至已经打算跟老婆分居,他日渐想要出柜的想法也就可见一斑。
也就这样,埃尼斯和杰克因为这对立的想法所产生的矛盾在日渐老去的两人间日趋明显,终究在最后爆发。
无论是在断臂山时被雇佣人知晓还是四年重逢时被阿尔玛撞破,其实在观众看来两人的爱情一直都没有所谓处于“秘密”的阶段,这也使电影从头到尾都保持着压抑又剧烈的戏剧张力。
也许我们会为埃尼斯感到一点点遗憾,因为如果不爱上杰克他至少与所谓的“正常人”无异可以毫无后顾之忧过自己的直男生活;也许我们会为杰克感到一点点遗憾,因为如果他爱上的是一个born this way的同志,那么他也许早就可以实现自己找个农场与爱人归园田居的幸福小日子。
然而,这就是爱情。
这就是我相对开篇提到的那位友邻所说的话——你要明白,真正的爱情,不可能一直都是剧烈的;爱是细水绵长的,更像是开篇时的群山、流水和羊群,是不紧不慢、轻扣心弦的。
也许有时候你会觉得这样的爱“索然无味”,但爱却总是能让人欲罢不能。
有多少人因为它而沉浸于幸福,就有多少人因为它而忍受着煎熬。
爱并没有所谓的对错,也没有所谓的遗憾和更好,一切都之于个人选择而已。
无论结局是令人感到幸福还是难过,这都是爱发生过的痕迹。
如果这个人在你心中独一无二,任何人都无法取代;如果千帆过尽后,你的眼中依旧只有这个人,那么这就是所谓的爱吧?
正如某个夏日发生在断臂山上的那些故事——其实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爱情故事罢了。
1、动物 在艾玛-汤普森的《《理智与情感》剧本与日记》中写到,在拍摄完一场异常艰辛的羊群戏之后,李安发誓再也不在电影场景中使用动物了。
结果在本片中他还是要和羊群打交道。
羊是上帝在伊甸园中最爱的动物。
羊群即社会,英文中有“Following Like Sheep”,中文可翻译为羊群心理,或者随波逐流之意。
Jack和Ennis一直都是在羊群之外,象征这他们并非当中的一分子。
两人初夜之后的第二天,Ennis发现了一只死羊,羔羊献祭是基督教仪式的一环,象征着他们注定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羊皮被剖开,象征着他们同性恋身份被揭露。
死羊也象征了Ennis小时候看到的那个被打死的同性恋,预示这Jack最后的结局。
2、名字 Jack的全名为Jack Twist,原意为拧、扭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直”,暗示了他的同性恋身份。
Ennis的全名是Ennis Del Mar,即海中之岛的意思。
Ennis是Island(岛屿),Del Mar是Of The Sea(海中的),象征了他内向孤僻的性格。
断背(Brokeback)象征稻草堆中最后的稻草,也是承受最多的压力之物,也有解释为山与山之间的连接处。
3、颜色 色彩是影片最重要的象征元素。
Jack第一次遇到露伦时,她红色的帽子落在地上,Jack把帽子捡起来还给了露伦。
四年之后,Jack穿着红色的牛仔服与Ennis相会。
露伦金黄色的假发比喻了虚假的婚姻,她在和Ennis通电话时有一个镜头里出现了她那假的红指甲。
在英文中,假指甲(Fake Nails)意指虚假的故事,故有人认为她说的Jack的死因是她捏造的。
蓝色代表了Jack,褐色代表了Ennis。
Jack曾向妻子抱怨找不到他的蓝色夹克,他的车子也是蓝色的。
Ennis和艾尔玛在雪地玩耍时,艾尔玛戴的是褐色帽子,象征着她收留了Ennis孤独的心,Ennis此时的帽子则是蓝色,象征了他的心依然在Jack身上。
蓝色也是爱的象征。
除了Jack外,Ennis的大女儿也有蓝色元素,注意女儿耳朵上的耳环,Bluebird蓝色耳环。
Jack和Ennis最后几次在断背山上幽会使用的帐篷也是蓝色的,他们在爱的庇护下不受干扰,旁边是流淌的蓝色河水,头顶是蓝色天空。
影片结尾,Jack母亲穿着蓝色毛衣,蓝色毛巾挂在炉子旁边,还有一个蓝色咖啡壶。
房间里其他的一切都是退洗的白色,但是她的周围像是冲洗在蓝色的氛围中。
她代表了爱,当她帮忙把Jack的蓝色衬衫放在Ennis的褐色牛皮纸袋里,一个意义非凡的仪式完成了:她的接纳,肯定了儿子和另一男子的感情。
4、地址 Jack和Ennis分开四年,怎么还会知道他家的地址?
其实他寄出的明信片,是用“General Delivery”的,这是以前美国邮局给收件人地址不明的人的投递方法,但你必须知道大概在哪一带,因为Ennis结婚后并没有搬很远,就在那两三个小镇,所以Jack寄General Delivery,他一样可以收到。
5、女儿 Ennis有两个女儿,为什么总是只有一个女儿来看他,另一个呢?
因为女儿曾说过,她不会像另外一个女儿那么会说话讨人喜欢,她觉得自己像Ennis,所以她更喜欢和爸爸在一起。
这也就是为什么她妈妈不喜欢她的原因,因为她像父亲。
女儿的未婚夫名叫Kurt,Kurt即Curt,Curt也就是简短、话不多的意思,女儿最终爱上的,是一个像她父亲一样的男人。
6、电影 Ennis和艾尔玛在汽车电影院观看的电影是1964年拍摄的《冲浪派对》。
7、圆月 每次Jack和Ennis在一起的时候,都是月圆之时,这不仅象征了他们只有在互相拥有的时候才能感觉到生命的圆整。
另外,从时间上说,他们在山上的日期,差不多正是中国的中秋节前后,因此月圆如镜。
8、喝酒 Jack和Ennis喝的威士忌的牌子叫“Old Rose”,之前农场主发现Jack他们是同性恋时,曾说“You Two Are Not Getting Paid To Let Dog Babysit The Sheep While You Were Stemming The Rose。
”这里的“Stemming The Rose”中的Rose指的是肛门。
绝大部分美国人不知道这个用法,很少人用而且很有区域性,有一首歌名叫“玫瑰威士忌”(Whiskey Rose),描写的就是男同之爱。
9、球赛 Jack和岳父争吵的段落中,电视机上出现的橄榄球赛,正是1970年代加拿大橄榄球联盟赛中Montreal Alouettes对Edmonton Eskimos的比赛。
10、旅游 影片的背景是美国怀俄明州的断背山,但真正的拍摄地在加拿大西南边的艾伯塔省。
许多场景分别是在位于艾伯塔省卡纳纳斯基县的伏特里斯山和穆斯山等地拍摄的,其所处山谷天高云淡,风景如画,仿若世外桃源一般,每年接待世界各地游客800多万。
由于本片的热映,加拿大旅游局已经大力向游客推广“断背山游”这一项目,游客不仅可以重温两位主人公走过的山路,而且还可以在高尔夫球场大显身手,7月还有全球最大的牛仔竞技节,游客可以入住牧场,与牛仔为伴。
11、裸体 Ennis的扮演者希斯-莱杰和Jack的扮演者杰克-吉伦哈尔双双全裸入镜的场面,这个镜头表现了两位主人公一起完全没有任何羁绊的坠入爱河。
假如你用DVD一格一格的仔细观看,会发现,其实只有希斯-莱杰同学全裸了,他身边的并非杰伦哈尔,而是一个替身。
12、骨灰 Jack的父亲为什么拒绝让儿子的骨灰洒在断背山?
因为Jack的父亲打算把儿子的骨灰安葬在自家的祖坟里,这样每当Ennis来到这探望他们,不但实现了儿子的愿望,还仿佛他们一家团圆了。
显然Jack的父亲知道自己儿子和Ennis的关系,他深爱自己的儿子。
13、特效 全片有75个特效镜头,由加拿大的BIG公司制作,15个特效镜头用来制造羊群,因为影片需要2500只羊,而现场只有700只羊。
其他特效镜头包括天空变换、场景的增加和减少,以及冰雹和冰雹雨。
14、死因 Jack的死因是《断背山》迷争议最大的问题,由于在Ennis和露伦的对话中穿插了一个男人被两人追打的镜头,因此很多人怀疑Jack是被人打死的,而非露伦所说的意外事故。
上述第三疑团“颜色”里也有相同的论述,但也有人认为这是Ennis的想像,因为这个画面穿插其中,完全有可能是他的想像,片中没有任何证据表明Jack是被人打死的。
据导演访谈称,李安的理解是Jack确被打死,但觉得影片无法表现那么残忍的镜头,所以虚晃了一下,留一点悬念。
15、男人 Jack的父亲向Ennis提到Jack打算和一个男人一起回家务农,这个男人到底是谁?
目前大部分人比较认同的是这个男人就是此前与Jack夫妇一起吃饭的那个胡子男,但也不排除这个男人是其他人,比如那个墨西哥男妓等。
顺便提一下,这个男妓是由本片的摄影师罗德里格-佩瑞托客串的。
他出现时的配乐正是《花样年华》中Nat King Cole的《Quizas,Quizas,Quizas》。
16、衬衫 Ennis本未有打算进入Jack的卧室,他也根本不知道有衬衫这回事,他只是想来取骨灰。
Jack的母亲知道儿子珍藏两件衬衫的真正意义,而假如Ennis发现了衬衫,自然就是自己儿子的真爱。
换成别人,即使看到了衬衫,也不会有任何反映。
而Ennis也确实发现了衬衫,紧紧拥在怀里。
Jack的母亲也最终知道了,只有他才是儿子的真爱。
另外,在影片中,两人的衬衫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Ennis的衬衫都是格子或条纹的,,象征他心灵被禁锢,而Jack穿的都是单色衬衫,象征他的心灵自由自在。
四年后当两人再度见面时,Ennis穿上了最好的衬衫,白底加蓝色和褐色条纹。
这也是电影中他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最平衡的时期。
在不破坏任何一方的前提下,他拥有着两个世界。
17、17 Ennis在片尾钉了一个信箱,表示他想与外界沟通的意愿。
信箱的号码是17,“Brokeback Mountain”正好就由17个字母组成!
英文象征BROKEBACK 象征稻草堆中最后的稻草,也是承受最多的压力之物 。
JACK的姓是TWIST,原意是拧,扭的意思,也就是说不是直的啦。
不是“直男” 。
ENNIS DEL MAR 洋中之岛 ENNIS是ISLAND,DEL MAR是OF THE SEA。
象征ENNIS内向孤僻隔绝的性格。
红在中国人看来象征幸福,婚姻以及生子。
JACK第一次遇见LAUREEN时,LAUREEN的红帽子落在他跟前,他拾起来,又把它交还给LAUREEN。
四年后,JACK穿着一件红色的TSHIRT和ENNIS相会。
JACK妻子LAUREEN和ENNIS通电话时镜头有刻意给了她那假的红指甲。
在英文里,FAKE NAILS=FAKE STORY即虚假的故事。
故她所说JACK的死因应为自己捏造。
细心的观众可以看到,电影的开头,一辆卡车在夜色从右到左行驶,最后ENNIS下了车,手里拿着个黄纸袋,里面是他所有值钱的家当。
电影结尾,ENNIS把那两件一起的衬衣放进黄纸袋中,出了JACK的家门。
然后再一次,一辆卡车消失在夜色中,不同的是,这次的方向是从左到右。
Joe Aguirre农场主,权力权威象征——政府,社会。
如果说BROKEBACK MOUTAIN象征JACK和ENNIS的伊甸园(EDEN),那么JOE AGUIRRE则象征审判监督(JUDGEMENT)一开始,农场主列了一系列的规则比如说不准烧火NO FIRE之类的,JACK说他没有权利让我们做违反自然法则的事情(He’s got no business making us to do sth against the rules)。
最后他们不但烧了火,还让心中的爱火愈演愈烈。
当JACK说我们应该在一起,我们不应该分开,是违反爱情与命运的法则时(AGAINST THE RULES OF LOVE AND FATE),ENNIS并没有回答,他眼看远方,他被教育要尊重权力与权威。
ENNIS的父亲在他一生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他死后。
ENNIS一直把他当成神、当成教条来看待。
ENNIS虽然也明了JACK的爱意,但正如他“一直吃豆子也行”(STICKING TO THE BEANS)的生活态度,他遵守列好的一系列教条——上帝的,社会的,父亲的,农场主的。
直到他杀了一头麋鹿,他终于找到办法可以让JACK面于生理与心理上的饥饿。
但随后,农场主发现他们的秘密,扰乱了他们乌托邦般的爱情。
那个老板知道他们是GAY:当JACK第二年回去时,他说:“you two are not getting paid to let dog babysit the sheep while you”“were stemming the rose” 而stem the rose , rose指肛门 stem指阴茎。
看完这部电影心里真说不出什么感受,不知道是感动是惆怅还是怜惜,不知道该同情谁还是他们都令人同情。
那份清冷孤寂的爱那个弥留而不消失的梦,每一段都那么美,作为这样一部另类的电影没看之前我是排斥的,可不得不说它真的很美,我不愿意把它当作单纯的另类电影来看,越是边缘的爱更令人唏嘘吧,画面也很美,那群山那群羊那一把吉他,这景象真的是美不胜收,我似乎对他们有些理解了。
看完這部片子已經好長一段日子了,但每每總會想起李安說的一句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
不知為什麼,自從有了這部電影後,「斷背」這個名詞居然和同性戀畫上了等號。
所以有人以為,李安的話是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點同性戀的基因。
但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並沒有特別注意同性戀這個的東西,我看到的反而是某個人心中的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夢想。
在故事講述的60年代的美國,同性戀是一種不為世俗所接受的事情,因此,斷背山成了兩位主人翁的桃花源,只有在那裡,他們才能自由自在的做自已想做的事情。
縱使只是一年一次,但已足矣!
然而,在現實世界裡,在種種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下,人們心裡想做又做不到的事又何止同性戀呢?
也許,每個人心中真的有那麼一座斷背山,只可惜它並不一定能像電影裡的那麼美好……不知道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是否也有和我一樣的感受呢?
我相信李安在讲这句话的时候,他不是在讲每个人都潜在地会爱上同性。
不是这话不对,而是太浅,不是李安的格局。
我认为,他是在讲,每个人都被困在社会里,渴望一处远离社会规训的情感伊甸园。
离开断背山之后,Ennis和Jack就像大多数普通人那样,各自恋爱,成家,生孩子。
内敛寡言的Ennis找了贤妻良母Alma,大胆调皮的Jack找了野性尤物Lureen,恋爱的过程各有各的喜乐。
但成家养子以后,日常的琐碎开始让人窒息。
Ennis家总为柴米油盐吵架。
因为钱不够用,总在找什么工作,要不要搬家,谁照顾孩子的问题上无法统一意见。
甚至于,害怕意外怀孕养不起,性生活也不顺利。
直到在超市里面为谁接孩子的问题吵起来,两个孩子大哭大闹,失手打翻货架,生活也如同货架一样崩溃掉,碎成一地灾难现场。
Jack家也没有消停过。
上门女婿的Jack和农场主的岳父争夺家庭主导权的战争没有消停过,而妻子只对账目感兴趣,眼前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
Ennis和Jack所面对的崩溃,跟性取向并无直接关系。
是多数人在婚姻生活里都会体验的窒息,是一个社会化的成年人陷入生活泥淖的无力,挫败,沮丧,压抑。
这个时候,两人回想起了先前在断背山的日子。
断背山不在城市和乡镇,它远离社会,是茫茫天地,不受日常生活的规训。
那是最自由,潇洒,恣意的流浪日子。
远方是静默的皑皑雪山,大朵浮云,眼前是广阔的草地,清澈的泉水,成片欢腾的羊群。
还有观众听到的吉他小曲,简单而浪漫悠长。
饿了就用最原始的方式生火煮饭,冷了就合衣躲进帐篷。
开心了互相打闹,孤单了依偎在一起。
挥一挥鞭,胯下的骏马便飞腾起来。
没有那些社会规定的禁忌,对于唯一的同类,情感的炽烈自然而然。
没有要挣钱的忧虑,不得不应付的工作和领导,房贷,业绩,孩子的哭闹,伴侣的抱怨,三姑八婆的碎嘴。
比起生活在解放天性的自然里,家庭生活就像个囚笼。
唯一的忧虑是不时出没的狼群,可对于牛仔来说,应付狼群比应付家庭生活容易太多。
回头再看,逐出断背山的那一刻,就好像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永远也回不去了。
我觉得拿断背山当作同权运动的旗帜很奇怪。
这里的同性设定,更像是传统婚姻生活的一个反面对照,本质是在讲非社会化的未经文明修饰的感情与渴望。
与其说跨越性别,不如说跨越性取向(按今天主流的区分,Ennis是直男,Jack是bi)。
或者说,性别和性取向这些已经带着强烈社会建构的东西根本不重要,它也可以是廊桥遗梦里的麦迪逊桥,倚天屠龙记里的冰火岛,像雾像雨又像风里的世外桃源,天龙八部里的“回到大漠骑马打猎”。
是人在剥离掉一切社会属性之后,最本真也最无用的那点感情。
是我们在被社会化的过程里失去的东西。
当生活窒息到欲哭无泪之时,逃无可逃,断背山,是每个人内心对自由片刻的怀想,不被日常的芜杂所吞没。
书写《断背山》究竟获得了多少世俗成功是浪费笔墨,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殊荣就足以让李安成为好莱坞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亚裔导演。
当年被好莱坞小子们顶礼膜拜的“电影天皇”黑泽明未做到的事情,李安做到了。
李安甚至对此还不满足,在奥斯卡颁奖晚会结束的当晚,在后台的媒体群访环节,李安直言不讳地表示影片没有拿到最佳影片让他很失望。
一直以来李安的外在气质给人儒雅、谦逊的存在感,在整个华人世界,他是被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导演。
但李安的作品气质实际上与传统东方式的含蓄、内敛、节制、迂回无缘。
不论是影像美学还是叙事法则,李安都并不具备东方气质、中国气质。
李安被好莱坞的接受程度如此之高,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奥秘,因为他本来接受的即是好莱坞的训练。
《色戒》是最经典的一个案列。
徐皓峰在他的影评集《刀与星辰》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色戒》最大的问题是把原小说中含蓄的笔墨给破坏掉了,“隐秘的变成赤裸裸”,“复杂的感情变得廉价”。
最庸俗之处,是把王佳芝最后关头的反水,理解成了性和戒指的动因。
如徐皓峰所批评的,这是典型好莱坞剧作法则,海明威的小说被好莱坞电影败坏掉,也是这个原因。
王佳芝最后的反水,其实很难找到一个实质性的原因。
这虽然是小说的高潮,但并没有明确的、可见、可说的动因把这结果推导出来。
暧昧、幽微、难以言说的瞬间情感爆发才是晚期张爱玲风格所竭力追求的。
王佳芝是在刹那、瞬间了悟、辨识出自己的情感认同,这个瞬间的爆发,李安很难理解。
而王佳芝和汉奸易先生之间极端特殊的情感关系,长期接受好莱坞剧作法则训练以致成为思维定势的李安更难理解。
《断背山》的难点是同性恋,同性恋电影的难点在于情感的分寸、情感表达方式迥异于异性恋。
不少华人知名导演都拍过同性恋电影,但很难说有特别杰出的。
王家卫的《春光乍泄》,在戛纳大获成功,是王家卫步入西方顶级影展圈的敲门砖电影。
但这部电影在王家卫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是最不王家卫的。
《重庆森林》里想象的、梦幻的、非占有的浪漫冲动,《花样年华》里暧昧复杂曲折的中年沉郁,都消失不见。
影片代之以单刀直入的爱你爱我。
实际是与97有关的时代符号、身份认同提升了影片在国际影展的号召力与关注度。
《断背山》当然是一部极端催泪的电影,这种催泪感甚至超越性别,异性恋观众也会轻易为影片的情感表达所动容。
两个相爱的人没有办法在一起(恩尼斯的原话是“两个男人住在一起,不可能”),二十年来只能依靠一年几次的相会,更多的日子是苦熬。
杰克最终不幸殒命,恩尼斯发誓此生不再另找他人,孤独终老。
孤儿出身的他,最终以孤儿的姿态被社会遗弃。
同志-孤儿,成为影片最重要的自我指涉。
杰克与恩尼斯的半世情缘之地断背山,于是成为了哀怨、凄迷、美好的乌托邦意象,它是化外之地,而它的自然属性又指涉恩尼斯与杰克二十年同性情缘毫无造作,实乃天定,同性之爱与异性之爱如出一辙,无分优劣,都是自然生发。
压抑之下的铭心刻骨,永志难忘,爱的就是你,肝脑涂地,抛妻弃子,无怨无悔。
这是影片的催泪所在。
大部分观众即便对同性恋情没有认同感,但对于受压迫的爱恋,很容易激发出同情心。
影片的问题之一,是对于催泪点的斧凿式设计。
这并非事后揣测创作者心理。
李安2010年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提过这一点。
影片首次内部试映后,李安的老搭档也是影片的制片人夏姆斯就不太满意,“太长,三个泪点,两个尿点,我要的是四个泪点,一个尿点。
”实际上,影片的泪点也确实很显眼。
恩尼斯与杰克在断背山第一次分手后,恩尼斯路过墙角,突然嚎啕大哭。
这是第一个泪点。
杰克对着断背山说出金句“但愿我能戒掉你”,是第二个泪点。
收尾,恩尼斯把象征着二人情定时刻的衬衫放入柜子中,是第三个泪点。
过于明确、过于寻求共鸣的催泪点设计意图,不管打中不打中,怎么说也不是高明的创作法则。
即便不认同设计点高明不高明这样吹毛求疵的问题,影片的情节设计有些细节处亦值得商榷。
恩尼斯与杰克在断背山第一次分手,四年后再见,相拥而吻,正巧被恩尼斯妻子爱玛撞见。
这种设计就是电视肥皂剧级别水准。
如果硬比较东方美学说破不点破的含蓄节制,小津、侯孝贤断然不会如此处理这类戏。
再退一步说,重大转折是依靠偶然性完成的,这按照好莱坞的编剧法则来说,也是等而下之的。
更值得商榷的是,以恩尼斯谨慎、内敛的性格以及不敢违抗世俗法则的处事原则来说,思考不考虑妻子的感受,肆无忌惮地与杰克相会,有点不符合人物性格。
实际上即便以催泪效果来说,两位女性角色的整体形象设计也有失稳妥。
爱玛与露琳的存在感很弱,形象单薄,甚至有不真实的虚假味。
爱玛的受害者形象一点程度上削弱了恩尼斯的悲情力度,恩尼斯可以不爱她,但并不代表可以没有依恋,这是忽略人性复杂一面。
爱玛后来嫁的超市丈夫,更是白纸一张。
仿佛三流电视剧里走出来的角色。
露琳对杰克的情感处理也失之简单,甚至有点不莫名所以。
恩尼斯与杰克对现实家庭中的另一半可以轻易抛弃掉,因为他们之间的强烈感情。
这种处理方法就只是为了强化而强化。
如果二人家庭关系更复杂一点,其实是会显得情感面向更复杂。
再扩大来看,影片的整体情节设计,就是强化恩尼斯与杰克婚后生活的不如意。
甚至为了表现这一点,用了火鸡的剪辑点,将杰克与家人吃火鸡的戏与恩尼斯与家人吃火鸡的戏剪辑在一起。
一场是表现杰克不容于岳父,在岳父一家看来不过是繁衍子嗣的工具。
另一场更是有点奇诡,爱玛已经与恩尼斯离异,却能够与现任丈夫、前夫一起与孩子共餐。
而爱玛又突然爆发,当面向恩尼斯捅出其性向的痛楚,造成不欢而散的后果。
这段情节相当勉强。
隐忍性格的爱玛为何突然爆发?
逻辑层次上显得非常勉强。
两厢结合,只是为了强化杰克、恩尼斯各自家庭生活苦楚。
如果抛却泪点的有意设计不提,影片中恩尼斯与杰克的同性恋情,在同性恋题材中非但没有显出如何非凡之处,反而有一些很耐人寻味的处理方法。
李安似乎是在有意强化同性恋情的普世性,但于此同时却留下一些疑窦。
杰克与恩尼斯的形象设计的意图是很明确的,强调一种二元对立的差异性。
恩尼斯粗粝、内向、质朴、谨慎(抿嘴的习惯性动作尤其强化了这一点)。
杰克细腻、外向、阴柔,对情感充满自由奔放的追逐之心。
影片甚至从服饰颜色也强化了这一点,恩尼斯永远是浅淡的服饰,杰克永远是深浓的服饰。
恩尼斯保守,有明确的守贞心理。
杰克开放,不求唯一,但求最深刻的爱恋。
二人初始的性爱过程,有一种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的意味,以此强调同性爱情的正当性、神性色彩。
总之,一阴一阳,刚柔相继,不免恍惚:这究竟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尤其令人觉得诡异的是,一部为同性恋伸张正义、争夺平等权利的电影,对于男性身体的表现却显得非常保守。
影片对于男性身体的展现,多少有点欲说还休的姿态,与维斯康蒂、法斯宾德、格斯·范·桑特等著名同性恋导演影像中的男性身体大相径庭。
并非说异性恋导演无法拍好男性身体,克莱尔·德尼《军中禁恋》中的男性身体就成为了男性精神欲望的图腾象征。
影片中非凡的精神追求,是通过男体在空间中的移动姿态逐渐显露的。
这是非常高级的表现手法。
《断背山》一方面是忌惮于展现男性身体,另一方面却毫无必要的剥削式展现女性身体。
两位女主角米歇尔·威廉姆斯、安妮·海瑟薇在影片中都有裸露演出。
海瑟薇的裸露戏其实毫无必要,她后来在采访中明确表示,那场裸露戏让她有受辱感。
一部同性恋电影,忌惮于展现男性身体,却很“照顾”异性恋男性观众的色欲需求,表现女性裸露身体,这是什么心理状态?
直白一点说,《断背山》里的男性身体影像,其实是很典型的恐同创作者的投射。
上佳的文艺作品,是能够触及到人性中意想不到但极度真实的面向,所谓人性原来还有这一层,比如徐皓峰总结的《色戒》里善恶颠倒的高级爱情。
同性恋情因为被压抑,所以有很特殊的分寸感,对分寸感的处理能显出创作者锐利、敏感、通达的眼光与胸襟。
白先勇《树犹如此》是华文世界上佳的同志叙述,好就好在对分寸感极佳的把握。
他不把这份压抑不容于主流社会的情感悲情化、崇高化,予人同情,予人赞赏,而是以平实淡然的口吻叙述情感的点滴,流淌出来的是至为珍贵、从容的生命能量、情感能量。
《断背山》只是以斧凿式的催泪影像,寻求大众廉价共鸣的同时,伸张了一把政治正确的平权正义,远远算不上同志电影的经典佳作。
(首发虹膜邪论专栏,此版为修正版)
圣诞节先是在central mall里看到那张海报:雪山湖水作背景,两个男人年轻的侧脸。
从导演到题材都是我感兴趣的,当然不容错过。
电影院里人居然出乎意料的多。
周围也不乏一对对的同志,然而更多的还是我们这样的straight。
我以为我会哭,可是我没有。
只是看完后很久很久,这个故事,很多细节总在脑海中萦绕。
一个月了,想起来还是那种闷闷的无从说起的压抑。
不仅仅是我,连硬被拉去陪看抱着嘲讽心态的LD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片子,是让人很郁闷。
忘不了Jack初登场时英俊的脸和妩媚的眼;Ennis的寡言沉默含混不清的口音;Wyoming那样美丽的雪山和湖水;牧羊生涯的极端贫瘠艰苦;从断背山下来,Ennis口是心非看似漫不经心的离开,却躲到墙边以头抢地的痛苦;后来,四年后重逢时的忘情;一次次找机会躲开人群相聚的不易,彼时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妻儿老小,更压抑更闪躲更卑微的相爱;只有相伴“钓鱼”,才能换得心灵的一时安静;Ennis知晓内情的妻子终于不堪负荷离了婚,兴冲冲而来却失望而去的Jack在返程的车上止不住的泪水。
Jack显然更执著,他要的是朝朝暮暮的断背山,然而人生不止如初见,对于Ennis,来自社会和来自自己童年回忆的心理障碍,他能给的也已是他所有的极限。
原来他们的断背山,一旦离开,便愈来愈远,再也无法重来。
“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Jack恨恨的说。
后来的后来,他还是解脱了,他终于找到了quit的方式。
无法quit的是Ennis, 那两件重叠挂在一起的衬衣和一张明信片,他说“I swear”,他用自己的方式相依相守。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还是李安一贯的含蓄简洁干净,几乎没有多余的枝蔓。
画面和音乐也一如既往的美。
你当然可以认为这只是爱情:初遇的惊心,相守的满足,分离的痛楚,然后是二十余年的纠缠,意外的生离,逝者的解脱和生者无尽的思念。
然而又不仅仅是爱情,有些人,有些事,我们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有时候仅惊鸿一瞥;有时候是一生纠缠。
此情此事,无关风月。
正象李安说的,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何尝没有一座断背山。
我想,这才是这部影片饱受好评的原因吧。
它唤起的是我们各自心中的断背山。
一些关于演员的八卦:初看我当然心仪帅哥Jack,可是结束时沉默忧郁的Ennis成为了俺的最爱。
连带着他含混不清的口音。
两个演员都很年轻,25、6岁的年纪。
难得把握的不愠不火。
Ennis扮演者Heath ledger来自澳大利亚,前两天电视里瞥到了他早期的A knight’s tale。
前一阵的 Casanova也是他主演。
他的前女友是金刚里的美女Naomi,现在则和断背山中的“妻子” Michelle Williams订婚并有一子。
Jack的扮演者Jake Gyllenhaal我更熟悉些,因为他的The day after tomorrow和Jarhead。
去年的Oscar他还和章mm搭伴颁奖来着。
Lureen的扮演者Anne Hathaway居然是公主日记里那个小姑娘,时光飞逝阿。
怪不得我一开始就觉得她非常眼熟。
李安是一粒中国式情种。
这情种如今在世界开花,蒲公英一样放出千蓬万蓬光,国人面上也有余晖。
《断背山》拿奖拿到手软,其标志性的谦谦笑容也能保持得相当持久。
“奥斯卡那天,李安用中文跟全世界说谢谢”,黄舒骏《改变1995》里的镜头,过去十年仍不变。
末了,仍不忘用母语祝福同胞:新春快乐——他似乎比旁人更像中国人。
“不知哪个朝代,哪个佳日良辰的事了。
高楼上是夜晚的星空秋风无边际的刮来,远天隆隆的炮声,一阵阵欢叫里,灿炽的烟火一蓬蓬的开在墨蓝的天空中。
”《断背山》片花的最后一幕,如同朱天文当年一篇散文的起头,灯火阑珊底下,一个身影茕茕孑立。
没有风雷,没有革命,没有创世纪,刀枪剑戟向来不是李安的看家本领。
他撼动人心的招术如同中国太极,慢条斯理细细幽幽,一个拈花指弹出,外表无恙,受的俱是内伤。
“父亲三部曲”里的家国情深,俞秀莲与李慕白的无言之爱,西部牛仔的不伦之恋——台北、江南、美利坚,历历足迹都是那些招式的空谷回音。
9岁的李安第一次看李翰祥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时,眼泪止不住地流,“电影院内其他观者好奇地循着哭声看是谁哭得如此凄惨”。
这几乎可以当作是这个中国式情种的启蒙教育。
大约自那时起,他开始于流云水袖与庭院深深之中学习何为美好,以及那些美好玉碎宫倾时,何为永恒。
他应该提前窥见了日后致胜的天机。
从此后,他大约也不需要再哭得那样日月无光爱得那样雷霆万钧。
喜怒不形于色,胸中有大海,作为中国人,学会这样耍太极才是第一要务。
据说拍《卧虎藏龙》时,李安独独对章子怡“连一次小小的鼓励都没有”;希斯·莱杰也说,“拍完《断臂山》之后,李安对我依然不甚了解。
”他俩之间的交谈非常模糊。
他们略略觉得被冷淡,戏里戏外,不无失意,反而成全角色……虽然李安麾下的人物来自五湖四海,但他又对他们一径地微笑,交杂羞涩与慈祥。
你道他是无情还是有情?
“人类的历史,逐渐明了意向:多情——无情。
”木心先生预测,“往过去看,一代比一代多情,往未来看,一代比一代无情。
多情可以多到没际涯,无情则有限,无情而已。
”既如此,当李安还有情时,云且留住云且留住。
“他所知道的情况与他试图相信的事物之间有些许开放的空间,而他却无能为力,何况,既然填补不了就得咬牙隐忍。
”安妮普鲁的这个小说结尾同整篇小说的风格一样压抑而生猛,如同冰层覆盖烈火,透过冰冷克制的文字去触摸炽热的情感,读罢叫人难以释怀。
小说带有鲜明的地理烙印,使人感到尽管其人其事发生在一个与我毫不相干的时空但却真实可寻。
在形式上其似乎贴近极简主义,散文体的笔法也使得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摹较自由,这对于影像化来说是绝佳的条件。
加之李安一贯的细腻,电影在当年斩获“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两项大奖实至名归。
在我看来,电影的改编大致可用忠实、精准、简洁这六个字来概括。
首先是忠实。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整体基调与小说给人的感觉不尽相同,小说的文字是刺骨的寒冷,而电影里青山秀水的壮丽美景则冲淡了怀俄明的严寒,连吉他的忧郁音调也在哀伤中生出绵绵情意来。
不过单就剧作改编而言,可以说是绝对忠实的。
一方面,叙事框架几乎完全依照小说,没有多余的枝节。
另一方面,电影对小说中的细节有着很好的还原,很多台词也基本照搬原文。
当然若非小说的语言十分精炼的话这是很难做到的。
“白天,恩尼斯往大山谷另一方眺望,有时候会见到杰克,小小一点在高地草原上行走,状若昆虫在桌布上移动;晚上杰克待在漆黑的帐篷里,将恩尼斯视为夜火,是巨大黑色山影的一粒红色火花。
”
“恩尼斯感觉有人用手一下接一下地拉出他的内脏,一次一码长……想吐却吐不出东西。
他感觉极为难过,花了好长一段时间心情才逐渐平复。
”第二点是精准。
大到每一段场景所占的篇幅,小到每一声吉他的切入点,一切都按照一种缜密的编排展开,绝无赘笔。
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导演的掌控力及演员对角色的把控。
以两人最后一次离别时的这场高潮戏为例,两人的距离被拉远,拉近,再拉远,再拉近……简单的正反打镜头在这反复的拉扯中变得韵味无穷。
第一次拉远是Jack对他们长时间难以相见的愤怒和不满,随后Ennis逐渐走近解释自己的苦衷,直到墨西哥一事激起了两人之间的新矛盾,Ennis走到跟前指责Jack后又愤怒走远,接着是Jack精彩的独白。
在这一段正反打镜头里,Jack的背后是高山湖泊,是断背山的美景,而Ennis背后则是他们的车和离开的路,这形象地表明了他们二人的分歧——Jack极力追求自己理想中的自由美好的生活,而Ennis始终无法摆脱世俗的眼光和现实的羁绊。
在指责的过程中Jack逐渐靠近,镜头再一次反打回来时Ennis转过身去,二人间的隔阂被释放到最大。
而当Jack再一次地走远并说出“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 ”后,Ennis在下一个反打镜头中转过身来,在其明显的哽咽声中配乐徐徐响起(恰到好处!
),情绪几乎被推向高潮。
Jack无可奈何地走回来抱住Ennis,在争吵和扭打过后他们终于紧紧相拥,终于意识到他们只拥有彼此——Jack的理想无法企及,Ennis的现实潦倒失意——或许还有这座断背山,镜头缓慢叠化闪回到他们最初在山上度过的日子,那一晚Jack幸福地目送Ennis离开知道第二天便能再见,这一回Jack忧郁地望着Ennis远去竟不知这是永别,当镜头回到现实,爆发后的情绪终于在Jack最后的注视里找到了落点,逐渐平息。
比这段的调度更精彩的无疑是也只能是二人的表演。
希斯莱杰对角色的诠释不仅仅是精准,而是深入到成为角色自身(对这位伟大的男演员我有着说不出的敬意),从开场起他的举手投足便俨然将这一人物勾勒得栩栩如生。
可以看到在这一段里,他是如何用肢体语言展现出复杂的情绪变化:咬指甲-内疚,手从口袋里掏进掏出/用鞋底摩擦地面-难过不安且希望被理解,落泪时用手顶住眼睛/Jack靠近后一把将其推开-当情感突破自己强硬的外表时的不知所措。
最后是简洁。
这是文学也是影像的最高境界。
《断背山》让我联想到伯格曼的电影《婚姻生活》,它们都将一段长达二十年的感情压缩至短短数小时,就时长而言前者无疑更为精简。
我用“压缩”一词是为突出电影以其有限的空间所容纳的时间跨度之大,而实际上并非压缩,而是“提炼”。
(有些人会觉得感情发展得过快,但电影的意图本就不在于探讨感情的成因。
)对于有文本可循的《断背山》来说其所做的就是忠实地改编。
而除了对文本的高度专注外,场景内部的处理也尽量以少见多。
譬如在开头的这段,Jack透过后视镜窥视Ennis,这短暂的一瞥一下子制造出暧昧的张力,以及人物既兴奋又紧张、小心翼翼的心理。
后视镜在之后还出现过一次,依然是Jack对Ennis的窥视,表达的是离别的不舍。
这样的简洁包含某种含蓄克制的意味。
再比如Jack驱车来见Ennis却遭回绝这段,Jack来时和去时的画面几乎采用相同的分镜,而以Jack的神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诸如此类直白的处理保证了叙事的高效。
此外,电影并无形式化的序幕或转场,对时间的流逝不加表现,因而场景的变化可能毫无征兆地意味着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间隔(Ennis的女儿一下子长大了十几岁)。
大段的间隔确保了留白的空间,干净利落的转场也起到了有力的效果,例如从Ennis在路边呕吐到他的新婚典礼,两种情绪截然相反,使得观众来不及回味便被卷入下一场景,于是每一段的余味被积累延滞到整部影片结束。
有一些电影永不过时,因为情感永不过时。
《断背山》便是这样的电影,让时隔多年以后重温的我依然觉得回味无穷。
到现在为止看了四次断背山,每一次都是凌晨3、4点看的,每一次看完天微微亮的时候,我望着滚动的字幕总是会落泪
太过于简单的故事,太过于墨迹的节奏。
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
平庸。
我上了年岁才理解了它的美妙。
怎么办,同志也没有关系
如果没有死亡作为结尾的话,我在前面只看到了:寂静放羊寂寞时只有对方两个人于是激情打个炮,回归尘世时女人照样上,浪子继续浪,每月固定见面看似逃离家庭一地鸡毛实则就是想不负责想自由,最惨的难道不是同妻吗(摊手 这多少人口中称为神作的同性电影 我连基本的怎么相爱的都没看到 也不怪我这么多年无数次打开都没看完
我不反对同性恋,相反我是大大的腐女。但我厌恶明知自己是同性恋还要和女人结婚,最终把妻子儿女全部伤害了自己还在那边自怨自艾的臭男人!!
美国版的《蓝宇》,怎么说呢…….有些情节看的让人有点崆峒了…….男同性恋的幸福不应该建立在其他女性的牺牲上……尤其是看到男主老婆边工作还要边带两个孩子,得知老公出轨还要被冷暴力的时候,看的让人很不舒服。女性和性少数其实都属于父权社会下的牺牲品,而主角这样善于掩饰的男同就是典型的既要还要;没有打破规则的勇气,又不想就这样苟且,于是就剥削比他们社会地位更低的女性。虽然他和Jack的感情很让人感动,尤其是结尾的 “I swear”,但我宁愿他们是此生没再见过,或者再见的时候只能寒暄,在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的同时将这份充满禁忌的爱埋在心底,这样或许更讨喜一些。这些上了年份的同性电影都有个共性,就是男凝和爹味太重了……但在那个年代敢于表达已经不错了
并没有拍得很好看。同性恋电影能称上主流,也必须露露女人的乳房,以及接受最后主角死亡的安排。
去年看的,才发现没有标记。本来我以为最后你俩是在一起的。可是没有。我就记住了2句话,一句是海瑟薇大胆露乳时,他对她说,不管快慢,我喜欢你要去的方向。还有他对他说,如果我知道该怎么放掉你,那该多好。
不太习惯看这种类型的。
看到俩人亲热我就看不下去了
讨厌李安
骗婚gay恶心,下地狱吧
时隔今日,除去对希斯莱杰的爱意之外,这个片子其实就是个同人文,和很多很多同人文一样,我十分不喜欢这个故事用爱情来裱装雕琢的怯懦和刻意追求的悲情,不同意作者的三观,哪怕是几百年前也有真正懂得如何保卫爱情的情侣值得人们感动,这个片子真的没有那么好。
风景加分,其他嘛 - -
原谅我看不懂。
被骗婚的人不算人了?谁同情她们的悲剧?
李安式的含蓄的同性之爱,竟是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