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风云】在形式上,确实鲜为少见,一部以国内融资为主,却难能可贵地保留纯港味的作品,在当下,似乎是稀有品种。
但【窃听风云】的港味也仅仅是相对而言。
港产电影向来都有夹心人的传统,植根于这块殖民土地上的人和事总是充满了无奈的难抵抗意味。
这种黑白混淆的边缘姿态到了廿世纪更被发扬光大成【无间道】,以警匪片的形式上升了身份认同的主题。
而传承衣钵的麦兆辉和庄文强两人更是深谙此道,无论是其后的【伤城】还是品质较劣的【大搜查】,都不厌其烦玩起了忠奸的易角和模糊地带,以此来讨论人性的夹心状态,用矛盾与变化来加强戏剧味道以及主题深度。
表面看来,【窃听风云】也一如既往,人物有着丰富的双面性,并用各种生活的两难境地加以渲染,但本质上,却能体悟到编导不期间的妥协。
事实上,这部戏中的角色并没有像【无间道】的“刘建明”或【大搜查】的“霍青松”那般“去到尽”,“刘建明”与“霍青松”二人在最后皆选择了一条不归之路,所以结局总是不免有些怆然的悲戚滋味,而【窃听风云】中的三位主人公却在性格的摇摆不定间几乎无一幸免地皈依到了“妥协”。
“妥协”便是不作为,用“贪魔出窍”做宣传标语的电影,事实上没有一人是真正意义上的“贪”,他们既没有毁尸灭迹干掉李子雄的情妇朱慧敏,也没有真正契合刘青云的对白“要骗就骗到底”,而最后三人结局惨烈,却仿佛是他们“未够贪”所造成的恶果,如此的话,怎样才能以正面的意义来说服观众呢?
实际上他们的贪念不过是在电影中段初见端倪,而在不经意间已被掐灭,开始了自我救赎,故事主旨随即转换到icac与王敏德的正邪斗争上来。
他们的善念在电影中若隐若现,无以形成强大的戏剧对比与人性的矛盾。
既然没有执意的“贪念”,“救赎”的意义自然便会减分,而本身希望传输给观众的教义也变得弱势了,所以整部电影下来,叙事紧凑的故事却总是像少了一剂调料一般,觉得意犹未尽不够味道。
而刘青云这个在三人之中占据主动的角色,“妥协”及“不作为”亦贯穿始终发挥到了极致,直到最后,他也摆脱不了虚拟的第三者身份,连张静初的门也未敢踏进,在窗外求婚的场景,与其说是被情感感动,不如说只是被“隔窗对话”的形式感动。
而形式感的胜利,终究也只是反射了“无为而治”的中庸胜利,更是加强了无奈的宿命感。
或者这样的情节安排,只是如庄文强受访时所说,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懦弱和无奈投射到角色之上而已。
但在这样的时局之下,如此的模糊的价值观和无法大鸣大放的情节设置,却无法不让人怀疑是否是因为港产电影在无法“中港双版本”之后,而不得不在制度间走出的“夹心”一步。
夹缝求生,向来已经是港人的生存技能。
从此以后,港产电影便再也不用在追求“原版”“未删减”之类的概念,而板上钉钉的画面,便是最终成品,即便两头摇摆无奈至极,也已经是only one。
虽然有着主题的模糊与手法的瑕疵,但【窃听】却不失为一部值得看的精彩之作,甚至在港片迷心中,已然暌违许久。
在电影中出现诸如杨羚和欧锦棠这样的脸孔,在当今港片中简直是奇迹,更不用说一众骆应钧邹凯光这样的好戏之男,即便是张静初,也在片中不显突兀,作为南方人的她在电影中的出现,也冲淡了部分的南北“不可调和”,曾经摄制【三岔口】的潘耀明在本片中的运镜,在人物关系变化的视角转移和全局的掌控上,更是为麦庄二人挽回了不少分数。
即便是妥协,也是高贵的妥协。
如果刘青云能痛下杀手,干掉那个女秘书,就只剩下李子雄和王敏德狗咬狗,而电影的辛酸三人组都能过着各自的happy 生活了——看完电影我一直这么想可惜的是我不是编剧更不是广x总局,这样合理的情节也不可能合理地上了大陆的几千块屏幕上。
我只是在想,贪念是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斩断的三人组出了事,吴彦祖去提现金洗白自己的炒股暴利,经纪人一脸正义地说:我不做非法的事!
吴彦祖依然笑靥如花:10w?100w ?200w?
…… 陡地经纪人的胖脸一变:没有一千万我不做的啦!
吴彦祖冷静地说:六百万 胖胖的经济人大手一握:这是给你的价噢~影院里顿时哄堂大笑。
和广东人一起看粤语片感觉的确很有意思,平常觉得碎碎念的广州话放在电影里也突然感觉到笑料和辛酸来。
粤语的表达就是在那一句句的碎碎念中,叫你听着,念着,突然被打动了想起马克思爷爷写在政治经济学里一个重要的财富判断,当利润达到200%时人人都会动摇,而到300%就只有所谓的暴徒不惜任何代价去强夺利润(原话不记得)我不敢肯定如果自己面对如此高额的利润时,会不会也是暴徒之一对于吴彦祖的那种强烈的财富落差感和古天乐那种缺钱的焦灼,我身历其境。
自认只是香港的过客,并不很了解香港。
但是能体验到对金钱一样的渴望。
在那样花花绿绿的商品和整个耀富的氛围里,你永远贫穷。
只有数得清的上了八位数甚至九十位的帐户,才会填补那种精神上的饥渴——因为只有在有海的房,加长的车,数层的艇的包围中才找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尊严和意义。
人说香港物欲横流,在我看来岂止—— 它的魅力或说致命之处是这物欲已经流进你的心和你的骨髓。
钱永远赚不完,但是钱也永远不够花。
除非大家都平均赤贫,让我的双眼从此没了琳琅满目。
窃听风暴只是香港万象的一瞥,只是表现在警匪故事里戏剧性更强了而已。
但是对金钱的欲望就像毒品缠绕着每一个人,想起彼时开始对花钱充满了兴趣,想起彼此之间可以谈钱搞定一切,想起傍大款不是那么可耻而成为骄傲……古天乐对家的执着是唯一让人清醒一下的镇定剂 这恐怕也是中国人唯一可以赖以相信的了
1.好好活着,把身体养得健健康康的,绝不成为家人的累赘负担。
2.做人不能贪心,钱够花了就行,绝不为了钱而违背良心和法律。
3.不炒股票。
不投机赚钱。
偶尔买个小彩票图个彩头。
就买一张,不中就走;中了也走,绝不买第二张。
4.结婚对象门当户对,绝不高攀,也不下嫁。
5.只要一个孩子。
如果长到7、8岁讨人嫌的时候还很乖,才考虑养第二个。
我的孩子必须听话!
6.绝不脚踩两只船。
不撬姐妹的老公,不招惹老公的兄弟。
7.爱一个人就是看着他幸福,不对失去的爱执着,祝福以前的爱人。
8.要学会苦中作乐。
9.车,是一个很危险的物品。
它是代步工具,也可以是杀人工具。
10.如果可以,避免听到不该听到的信息,看到也一样。
这些信息可能会让人惹祸上身。
11.有些错误必须避免。
就像撒谎一样,为了掩盖第一个错误,就必须犯下更多的错误。
人不能一错再错。
(特意从QQ空间翻出来的,当年感触很深啊)
先声明一下,标题里说的内地其实是朝廷,号准的脉,只是政策而已,不在标题里说,是为了躲避机器章鱼的触角。
至于内地文化的脉,可不是一下能号准的,尔冬升也说了,那会是未来的一个瓶颈,这里暂且不提。
电视大剧热播不断,电影票房年年新高,如今大陆的文化产品可谓泡沫丰富,繁荣昌盛。
其实林林总总加起来,都说了些个什么事儿呢?
上至主旋律大戏,下至晚会小品,只要现实题材的,其实讲的都是一个故事:官府怎么帮老百姓打败奸商!
《窃听风云》说的,正是这么一个故事,这是在现阶段唯一可以堂皇出街的剧情。
而且难得的是,它确确实实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不是麻将里头所谓“十三滥”一般,每张牌都挨不上的零碎大集合。
所以我说,以《窃听风云》为标志,港片终于把朝廷想看的故事给说圆了,这不容易。
看到最后那个圆滑而又不乏老港片血气之勇的结局,我们几个看片的朋友弹冠相庆——耶!
这个结尾居然是说得通的!
太棒了!
听起来有点心酸,可是不要小看,无数顶着上头的枪林弹雨,伤痕累累面世的残废港片告诉我们,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香港电影人要想在“北佬”的地盘活下去,就得学会说圆一个这样的故事。
以前的港片不是没有廉政题材的佳作,不是没有给女皇贴金的媚态,香港人从来就不缺这种机灵。
只是面对中央王朝“无招胜有招”空门大开的怪招,一时应付不来而已。
懂了什么故事可以出街只是第一步,真正让观众掏腰包,还得靠港片擅长的商业元素。
这一点《窃听风云》做得挺不错。
开始七八分钟装窃听器的场面做得很抓人,唯一的缺点是少一个交待各人空间位置的全景或者摇镜,剪得稍碎了点,大概是港片缺钱置景时代留下来的习惯。
这样导致李子雄入场后空间关系全乱了,该有的迫力没出来。
还有就是伴奏的音效时间长了有点刻意,因为现场是找不到音源的。
看得出,这场戏麦兆辉是故意要得瑟一下的,不过比起《西部往事》开篇和《红圈》洗劫这样的经典场面来,差距太过明显。
电影开头半小时是标准的商业片开局,扎实紧凑,通过对话把该交待的都交待了,各人的身份、背景、性情和困境,为各人后来的脱轨命运奠定了动机。
唯一比较弱的是刘青云和张静初、方中信这条线,又见TVB传统的“爱上朋友老婆”俗套,还好没来个“我爱上朋友老婆,朋友爱上我老婆”的言情版《无间道》。
亮点在于两人隔窗求婚一段拍得出彩,居然有一点老默片的氛围,童稚而温馨。
为这条线挽回一分。
向廉政公署投案也是比较生硬的一条线,看小宝的访谈,这应该是根据他的意见加上去的。
虽然比以前的“我们去自首”自然些,但还是留下些疑问:廉政公署怎么会管到商业犯罪?
而且既然已经自首,又何必去偷硬盘?
这都是我看片留下的疑点。
其实涉及窃听的戏,故事发生在不同的空间,视觉关系和声音层层叠套,剪辑得当的话,很容易在视听效果上炫起来的。
从这类电影的鼻祖《谈话》(科波拉)到《全民公敌》(托尼·斯科特),到最近的《谎言之躯》(雷尼·斯科特),都运用跳接的方式操纵观众的感官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穿梭,效果不俗。
可惜的是《窃听风云》以“窃听”为招牌,却没有一场体现“窃听之美”的戏,只顾着经营窃听者的幕后人生,显得太过“人本”了一点。
说来说去,好像都是缺点似的,其实“好片找缺点,烂片找闪光点”才是常理。
排除这些瑕疵,《窃听风云》各部门都在水准之上,可算最近港片中比较出彩的一部。
尤其从讲好一个能为内地所接受的故事这点来看,应该说是港片适应内地环境的一个标志。
既不犯禁又好看,这才是主流商业电影的常态,仅从这一点看,香港电影的生命力依旧蓬勃。
吴彦祖被勒死了,古天乐家破人亡后装着假肢与坏Boss王敏德同归于尽,只留下刘青云注定要过被痛苦和忏悔纠缠一辈子的生活。
然后便听见了张杰演唱的片尾曲。
这就结束了?
这就结束了。
立马想起了《无间道》,港版和内地版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尾:在香港,刘建明逍遥法外;在内地,陈永仁则一定要最终胜利。
更惨的是《大搜查》,内地版被阉割到与港版迥然相异,连剧情都有了Bug。
明白了,不是庄文强和麦兆辉不想把《窃听风云》做得像《新宿事件》那样黑色,而是考虑了内地的市场——游戏都是有规则的,既然想挣人民币,那么廉政公署就一定要横空出世,不然香港的法律秩序往哪里摆?
(或者《窃听风云》也有一个截然不同的港版?
不过我还没看过。
)做殖民地的时候,香港电影里的香港可以是好人受尽冤屈,坏人鸡犬升天;但变成了特区,就一定要阳光普照,电影里亦是“和”风劲吹、一片浓情。
所以,骨子里其实是一部黑色电影的《窃听风云》就这样生生的成了四不像。
多好的坯子啊!
我坚信庄、麦二人的编剧思路断不会是这样温柔委婉,一个窃听小组,其实无意间就放大了人性的黑暗面:他们偷听同事的偷情隐私,虽然只是为了打个小赌,但其手段已然令人头皮发麻;他们篡改监听的谈话记录,虽然表面上只是几句调情秽语,但背后却隐藏着金钱的强大诱惑力;他们(刘青云)帮同事在前妻家里装窃听器,虽然看起来是因为性格软弱,但内心深处却早已在践踏道德的底线。
窃听器其实就是夜神月手里的那本死亡笔记,有了这个利器,窃听组的人几乎成了无所不能的人。
信息社会,信息至上,而个人隐私则是信息海洋中的瑰宝,窃听器有此资源抓在手里,又没有L出来挑战,怎能保证他们不做非分之想?
仔细分析一下,吴彦祖是个乖乖男,在三个男人中,他是最单纯、最与世无争的一个,只是为了帮同事救病入膏肓的儿子,才铤而走险去靠内幕消息炒股票,而且严格的说,吴彦祖也没有太多作奸犯科之事,充其量只是搭顺风车赚点红利而已,比起那些庄家大鳄,已然算是良民了;刘青云则是个好好先生,而且道德操守极为高尚,从未利用职权之便为自己牟利益,即使对待爱情踌躇不前,根子里也是处处替他人考虑、抹不开面子所致;古天乐更是个任劳任怨的五好丈夫,可惜家有幼子卧病在床,虽然兢兢业业,无奈囊中羞涩(可见香港的医保制度也是有缺陷的)。
三个好人,要么家破人亡、要么英年暴死、要么孤独终老,人性之诡谲、黑暗,由此可见一斑——而《窃听风云》之悲剧力量,也正植根于“好人办坏事”的剧情逻辑之上。
究竟是社会不公还是人心不正?
观众唏嘘过后自有结论。
当然有一些线索也没有交待得太清楚,譬如吴彦祖,前面用了那么多戏分来交待他未来岳父的骄横跋扈,那一场与警务处长打高尔夫的戏完全勾着观众往钱权交易上做联想,但最后吴帅哥横死,富豪岳父这根线索竟全都断掉了,到后来三人越陷越深之际居然无所作为,这在编剧上就成了个死结——吴的岳父如此个性鲜明,却成了所谓的“冗余人物”,实在有些可惜。
不过若把这个角色理解成是对吴彦祖的刺激,正因为如此吴才会对炒股致富有着强烈的渴望,倒也说得通。
不过若然能够丢开限制,最后让古天乐和刘青云惨死,吴彦祖反而凭借岳父的淫威苟全性命,并且直达警务处长,用非法手段除掉王敏德,这不更加叫绝?
绝是绝了点,但是太不和谐,如果把时间背景换到97前的香港还说的通,现在还这么拍,肯定跟内地那4000多块大银幕就绝缘了。
《窃听风云》的监制尔冬升在《南方周末》2009年4月23日号D22版的专访曾里说了一段话:“现在,不开放的地方也包括香港,你能像在美国一样去拍总统?
不可能了。
以前,我们可以拍《港督最后一个保镖》,现在拍不了了。
现在我们戏里‘你以为你是李嘉诚啊’都不能讲。
……内地对电影看得太重要了,电影其实没那么重要。
”重不重要不敢说,反正《窃听风云》基本上是港片精英尽出了。
刘青云、古天乐、吴彦祖,再加上王敏德、李子雄和方中信的客串,香港男影星的实力派和偶像派群贤毕至,刘青云的演技没话说,现如今吴帅哥和古帅哥也是突飞猛进,拿捏角色丝丝入扣(当然,张静初作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也颇给大陆影人争面子)。
其实三个男人的戏,杜琪峰在《铁三角》里玩过,陈木胜的《三岔口》也是如此模式,但《窃听风云》的设置比前两者都更加复杂——并非直接的对手,而是从朋友变成同谋又共同陷入一个大圈套,《窃听风云》显然在人物关系设置上更加层峦叠嶂(《投名状》在这一点上倒是颇有几分相似)。
相较于好莱坞为代表的国际影坛,香港乃至整个华语电影圈的编剧能力相对都是较弱的(同样是三个男人的戏,大洋彼岸的《神秘河》显然就要强于一众港片),庄文强和麦兆辉则属于矮子里面拔将军,有点鹤立鸡群的意思。
在两人的联手打造下,《窃听风云》有一个极好的基础,但是刘青云莫名其妙的引入了廉政公署后,剧情立意马上就下了一个台阶——反道德神话的黑色电影居然又捏造出一个道德神话,给我的感觉就像吃饭吃到一半发现碗里有个苍蝇般难受(当然张静初的离世又让这个道德神话悲剧感十足)。
而最后在王敏德的慈善拍卖会上廉政公署当众揭穿其虚伪画皮的戏,更是小儿科般的说教。
挺好的《窃听风云》,还纠缠着主人公之间及其与爱人、家人和同事的纠葛,三翻四抖之后,居然没戏了——幕前刘青云、古天乐和吴彦祖三个男人没戏,乃是由于幕后庄文强和麦兆辉的没戏,而庄文强和麦兆辉的没戏则是因为背后还伫立着一个伟岸无比的身影(当然不是指天娱)。
在这个身影的笼罩下,不仅《窃听风云》没戏,照这样发展下去,香港电影迟早没戏。
(南方网专稿,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
)
故事其实老套得厉害——三个警察一时贪念,利用自己的职业身份犯了罪,随后在善恶之间抉择,最后终于将终极大boss绳之于法。
因为引入了窃听这么个独特行当,各种包袱抖得还算有趣(虽然细想起来,漏洞其实举不胜举),也暗合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偷窥欲望。
三个警察身份的设置也有点错落有致的意思。
吴彦祖演的那位一看就是典型的青年才俊——是生是死,是犯罪还是收受,都看得很轻易简单,于是最终的死亡也来得最直接,悄没声息地就死了。
古天乐演的那位则是典型的普通老百姓代言人——不逼到一定份上那是绝对的本分好人,虽然也许嘴欠点,可是一旦逼急了爆发力惊人,所以最终的死亡也来得最为惨烈,家毁人亡,与仇人同归于尽。
刘青云演的那位就具备普通人所不能及的道德崇高感了。
一时失足后不断地希望弥补,在友情与正义之间一而再地选择正义,然而事情发展到最后,却只能用痛哭来结局。
同去观影的朋友说这片太主旋律,可是我无论如何都觉得这片子简直反主旋律得厉害。
当然如果光看开头和结尾,这片子是挺主旋律的——就那么一点点小贪念,结果却死伤如此之重,这个故事确实告诉我们,人啊,可是一点贪念都不能有啊!
可如果细掰掰故事的起承转合又会怎样?
故事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刘青云非要背着其他两位向廉政公署自首。
如果不自首,按照电影的情节发展,三个人轻轻松松挣到几千万,什么事儿都没有。
自首之后,刘青云成了三个兄弟之中的卧底,至于卧底的结局怎样,前面说了,亲人朋友全死了,刘青云一哭再哭,哭完了自己还得乖乖去坐牢。
Sigh,故事的逻辑是不是成了,要么就别犯错,万一犯了错,可千万不能自首啊!
好,再来看故事的第二个转折点。
是刘青云明知道自己的脸被人看见了,却不肯杀人,把人放了。
因此导致终极大boss知道了实情,派人一路追杀,三兄弟基本上都是全家死光光。
故事脉络进一步提炼成,要么就别犯错,万一犯了错,不但不能自首,还得心狠手辣把事情做得干净利落。
到故事结尾,刘青云付出生理加心理双重巨大代价,终于搞到了大boss的罪证,能请他回警局协助调查了。
可boss在电话里说啥呢?
说得是,赶紧帮我找谁谁谁顶罪,把股票卖了,几年牢坐完咱还是老大。
听得人那个绝望。
再想想那个明明是刘青云老友的廉政公署人员从头到尾面无表情、公事公办的pose,所谓政府、所谓法律的存在意义简直让人倍儿想哀嚎啊。
最终大boss的死,还是得靠混上车当司机的古天乐,拼着自己一死,跟他来了个同归于尽。
于是,另一个环绕背景声响起了,政府、法律都不顶啥用,到最后还是得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这简直比麦导演当年拍的《无间道》还要让人觉得做好人不值当啊!
起码梁朝伟还仅仅是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刘青云同学是卖了自己还不算,悄没声地还把兄弟给卖了,卖完了还不告诉人家,继续利用人家的信任,让他们自己给自己刨坑。
某种程度上我都想说,你这算不算是选了正义忘了公平啊?
在华语电影界,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定律,事关窃听,动静一定小不了,很有名的那部《他人的生活》,到了我国翻译就成《窃听风暴》,今年这部很卖座的港片,干脆直接叫《窃听风云》,我想要不了多久,总还会有部叫《窃听风波》的电影,只要它是和窃听有关,必定风起云涌。
照理说窃听应是件很私密的事情,说的人贼眉鼠眼嘁嘁喳喳,听的人鬼头鬼脑东躲西藏,本不是件举大喇叭上大台面的事情,但这个世界上的事往往如此,越小的伏笔,却常常引发越长的下文,越安静的地方,倒总能折腾出震天的声响,怪不得好多明白人要去卑微处观美景,于无声处听惊雷,电影也罢,生活也罢,有价值的东西全在犄角旮旯里藏着,一个穿帮,一句失语,那些不想被人捉到的细节,往往能要了人命,那些转瞬即逝滑不留手的物件,弄到手却是真金白银。
有史为鉴,话说明朝天启年间,四位骚客在私宅小聚夜饮,这个骚说的不是他们身上味,而是他们喝酒时的劲头,不谈风月谈理想。
酒过阑珊之际,一位老兄也不知犯了什么邪劲,突然拍案而起,喷着酒气大骂东厂领导魏忠贤,另三人喝得还不到位,还能分清理想和现实,惊得抖作一团。
那位话语未完,东厂探子就冲了进来,将四人一并拿获,并在魏忠贤的面前活剥了那位酒后乱骂者的皮,又给其他三人赏银,放了回来。
面对突如其来的惨状,那三人便疯掉了。
乱骂事小,剥皮事大,本来一次普通的朋友聚会,到头来成了围观剥皮的马戏表演,如果这位喝到失心疯的老兄事先知道内情,有位余则成式古怪精灵的卧底为他通风报信,那么他就应该知道在酒桌下面早已埋设了七零八落的电线,几位东厂的兄弟正潜伏在他家门外戴着拜亚耳机,喝着茶水,侧耳倾听他说的每句话,从开始互相寒暄问候,到讨论哪家青楼的小女子生得一把好腰,再到如何驯服家里头彪悍的黄脸婆,一路天南海北家长里短听下来,眼看东厂特工就要坚持不住摔耳机跑了路,他却活该被剥皮,到头来还是不胜酒力撒开了酒风,一嗓子怒骂平地生雷,这下好,证据确凿,人赃并获,好好的一身皮肉塞成了人形枕头。
这种有关人命的窃听故事,配得上风暴二字,历史上能找出大把,身边的小事更是屡见不鲜,鸡毛蒜皮到称不起一次风波。
有人为鉴,我去一家公司实习,面试在某某总监的办公室,期间常有员工经过,不以为意,没想到第二天上班就有哥们找我去厕所抽烟,三言两语直奔正题,说听闻你是王总经理介绍来的,你们的关系能否说给哥们听听,这还不算厉害的,公司扫厕所的大妈,更是连我家庭成分配偶亲属都听了个真切,东北女人豪爽,直接就说她有个儿子面临中考,听说我老婆是某某重点中学的老师,能否帮忙通融一下,吓得我没过几天就逃之夭夭,回想起那家公司,竟是一窝长耳朵兔子的胜景。
所谓窃听窃听,一个窃字妙不可言,孔乙己说窃书不算是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同理,窃听在听者看来也自不同凡响。
自古偷窃有别,所谓偷者,必然行为苟且,目的下流,偷钱为中饱私囊,偷人则为中饱裤裆,总之免不了个卑鄙的前缀,窃则不然,必有冠冕堂皇的理由,窃书为考取功名,窃笑为留人颜面,窃国为救民于水火,但凡窃者,必用心良苦忍辱负重,而且窃取的目标越大越了不起,所以才有“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一说,而绝不是“窃钩者猪,窃国者猴”。
窃听这种事相较以上几窃更为复杂,但凡有人之处,必有窃听发生,下有一地鸡毛,家长里短,东家长西家短的扯老婆舌,上至真 理部,老 大哥,力 拓员工外加刘青云领衔的三个倒霉蛋,前者窃听多为自身那点蝇头小利,讨得几耳朵只言片语充做丰富人生的谈资,后者窃听则扯上了国家大义,布下天罗地网叫反动的声音无处遁形,但归根结底,两者的本质都把耳朵伸到了别人的领地,试图将自身有限的控制力扩展到他人的范畴,说一千道一万,皆因人生苦短僧多肉少,老天赋予每个人的就那么丁点天然空间,安分于其中埋头大睡自然相安无事,但只要心思活络一点,试图向外挣扎几下,就抬头挨上了别人下巴,伸腿碰上了别人胳膊,只要不是聋子,总会有机会听到别人的秘密,命运就是如此诙谐又无稽,在有限的生活中,窃听是上天赐予你改变生活的权力,是墙外红杏,是意外之喜,当然也就意味着节外生枝,接下来会如何?
你保留选择结果的权力。
电影拍成这个样子并不奇怪,但听说香港公映的也是这个版本,就觉得奇怪了。
——看来如今的港片已经学会了生下来就没有小鸡鸡?
难怪这部电影前工后疏,前半程精彩纷呈,可突然之间,“下面就没有了”。
所以我只能分上下两部分来写这篇评论。
(上半部分)如果仅从前半部分来看,这部电影被拿来和《无间道》做比较是合适的。
有一种电影,喜欢借着类型片的外壳来讲人性、讲命运,所以不宜仅仅被当做类型片来看待。
《无间道》如此,《窃听风云》也如此。
正如很多豆友已经说过的那样,影片一开始的那场戏,就极其简练传神的勾画了三个主角的形象,而接下来的大量篇幅也都是用以继续讲述三个主角各自的性格和困境。
刘青云:搞了兄弟的老婆,一面忍着女人和兄弟纠缠不清(何其屈辱!
),一面瞒着兄弟不敢见光(何其内疚!
)。
这件事的关键在于,是那对原配夫妻感情破裂在先,所以刘青云的介入其实并无太多道德错误。
由此我们也看出了刘青云的性格:受绑于人情,优柔寡断近乎妇人之仁。
毫无侵略性,不能伤害任何人。
古天乐:被家庭负担逼到焦头烂额。
工作上,级别低却资历老,一幅屌样儿,毫无前途。
中年潦倒最是水深火热,所以他对金钱的态度最分裂。
红着眼睛仇富的是他:“他们随便一赚一千万,我们辛辛苦苦一个月赚两万,不把他们送进监狱我不是人!
”而当机会出现时最早暴露贪念,行为越轨的也是他:我儿子治病要一大笔钱!
吴彦祖:青年才俊,却被准岳父指为入错行:做警察做到顶,薪水还不如在岳父的财团里做个低级员工。
各位,这样的质疑,绝非只是经济能力的上的质疑,乃至是对一个人存在价值的质疑:你以为是事业和理想的那样东西,被人条理分明有理有据的贬做一文不值。
这对任何男人来说都是奇耻大辱,如不能予以反击,只怕自尊自信都会被彻底摧毁。
所以比起古天乐的现实需要,吴彦祖对金钱的渴望更近乎形而上:他需要用钱来解决自己的价值危机,用钱在准岳父面前证明自己一点什么。
这也就是为什么吴彦祖貌似低调内敛,一出手却比古天乐还疯狂得多。
……究竟是性格导致了他们的困境,还是困境改变了他们的性格?
又或者,一个人的性格和困境本来就是捆绑在一起,互为因果,不分彼此?
这样三个尴尬人,是否让你觉得有些熟悉?
是否让你想起了身边的某某,甚至干脆感同身受?
你个性上的软弱是不是有点刘青云?
你工作上的困境是不是有点古天乐?
你对自身价值的迷惘是不是有点吴彦祖?
这哪里还是一部警匪片呢,分明就是人生啊……现在,有一个机会摆在这三个人面前:一夜发达,扬眉吐气。
做,还是不做?
对麦兆辉、庄文强这样的高手来说,只要剧本没问题、情节没问题,就几乎不可能在具体的技术层面上失手。
整个上半部分无论节奏、摄影、台词、演员的造型、表演,都无可挑剔。
古天乐的憔悴乖戾尤得我心。
炒股被停牌后,古天乐和老婆吵架,他最后抓着防盗门,裤子掉到地上的那个镜头,真是说不尽的辛酸,其巧妙令人叫绝。
(下半部分)没有了。
【感谢《窃听风云》豆瓣免费观影专场活动(http://www.douban.com/event/10884349/)。
此文为活动作业。
】
编、导、演、摄、录、美以及与之有关的各部门,各人做了他们该做的事情,成就了这样一部电影。
可惜麦兆辉、 庄文强却让它惊艳开篇却才思渐尽终至惨淡收场。
这两个编导一体的才子,让我从观影前的期待,观影中的等待,到观影后的慢待。
我期待,香港电影圈“五个半表演艺术家”中的刘青云带给这部片冲击,我等待,三个这样的男人电影中的爆发。
可惜,当我离开影院的时候,连平时再认真看一遍海报的习惯都失去了。
我慢待了缓慢移动的迷离光影,投射在人物脸上身上的片片阴影,配合风格、节奏刺激的音乐,配合摄影那种迷离的摇曳的风格,爆发出的美感。
我慢待了刘青云的抑,吴彦祖的扬,古天乐的顿,方中信的挫。
这本该是一部男人的戏,可惜,结局却那么的不男人。
电影是一种即时消费的文化商品,我想,这次消费,会被我很快遗忘。
虽然我很喜欢看这类影片,但其实是有些东西我根本看不懂的(捂嘴笑)。
只是感觉这些人真的很厉害,轻轻松松就完成一场偷窥,但对那些坏人完成的偷窃,我就不耻,心里寻思着,有这种本事,干嘛就一定要去害人呢,大概是金钱作su吧,人在金钱面前问题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的。
虽然我是非常凑热闹的去看这类剧,但其实看完之后啥也不记得了。
只记得摄像头被动时,刘青云警觉的眼神。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纠结了好久最后没进电影院,看来对了。
爾東升監製..我無語了..我發覺爾東升不是我杯茶..剛看完感覺還好..但是越想就覺得整部戲越不make sense..雖然我挺喜歡這個題材..但是情節大多蜻蜓點水..衝擊力根本就不夠..看來莊文強麥兆輝再也寫不出和拍不出無間道這樣的好劇本和好電影了..
简称“古天乐害人记” 虽然有看海报看得撞电线杆作铺垫 可还是感觉一般 前半程节奏剪辑镜头语言颇好 后半程感觉明显乏力 不够纠结 额滴方中信死得就着实冤
这拍的实际么?唬弄外行的吧
搞那么离奇,的确是电影。BTW,我就是不带见张静初!
这部里张静初还是挺漂亮的,难得淑女了一把。
还不错!港片也能出货了~最后一个冲海桥段觉得很弱智。这几个人我特别不喜欢,长得太香港了,要扣分。我是很地域歧视的……
反正就是不爱看....在电影院看的....感觉浪费
一步错,步步错
剧本优秀,没有硬伤,是近几年香港电影里的佼佼者。结局处理不拖泥带水,相当利落。看了两遍,能找到当年看《无间道》的感觉。
原汁港片 给力
莫伸手,伸手必被抓^^
垃圾
剪得不行
几位实力派演员的演技扎实,剧本过硬,属于近年来中港片的领跑者。
GSM阻截器哪里有下载啊
贪婪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看着有型的演员们演这么弱智的片儿真是折磨啊@北京-墨西哥城
王敏德的英文说的比粤语好多了。看完之后觉得还不错,想看看其他人的评价,然而看的云山雾罩,脑子才明白过来,原来大家看的是内地版,我看的是香港版,故事后半段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