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一直对俄罗斯文化都不怎么待见,印象中的他们总是拖沓、酒鬼与混乱,强忍下看这部电影,从半个小时之后,就逐渐进入了状态。
作为一部音乐剧情电影,看完让人刻骨铭心,不为强权的抗争,对于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不可比拟的爱恋,如此曲折而又凄惨的故事,配合震撼磅礴的音乐,怎能不让人感动?
怎能不让你落泪?
高潮即将落幕的那一刻,我才明白音乐不但能使你平静,而且使你疯狂,而且永远记住,要容忍他人身上的小的瑕疵,这无碍他的美好和意义。
感谢这部电影,在深夜给我感动,启发我从音乐中去追求那欢乐的精神,提醒我永远不要忘记对理想的坚持。
全片非常紧凑,整体上佳,又不失小幽默,十分喜欢,尤其女主角,嘿嘿,太漂亮了哈哈,总之,如果你喜欢音乐电影,不可错过!
(俄罗斯都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我朝你情何以堪)
是一部关于理想(或梦想)的电影:落魄的音乐大师想重拾尊严;刻薄的乐团经理高举革命理想,要与法国的同志重建联络、再振辉煌;已痴肥如屠夫的大提琴家莎夏失却一切、只待这疯狂的演出重燃生活的希望;号手父子行走巴黎搞推销以贴补家用(儿子竟然叫摩西)……六十多人集合出发时的场面让我感动:如多年离散流落各地的家人重聚、互吻脸颊,三十年不见,卿已白发染霜,然后一群老人家浩浩汤汤徒步奔赴飞机场——经理你够狠!
身为被社会排挤的弱势群体的心酸,以种种幽默的方式挥洒:为A片配乐、与蔬菜为伍、看大门……,无论干什么,也不妨碍我们抄起家伙奏上一段儿;到巴黎演奏是OK滴,但也不耽误我们干点儿零活赚欧元,搬运工、开计程车、给葬礼奏哀乐——如果艺术家可以不用吃饭就轻松多了。
斯拉夫人大条的性格难免为人贯以头脑简单之誉,但窃以为愈是简单才愈容易感受更纯粹的悲喜,挥洒奔放的热情。
这种在谨慎性格的民族看来疯狂的草台班子,也只有在他们才能成行。
好吧,整个片子情节紧凑,挺过前三分钟就保证能进入状态,实至名归。
艺术政治生活片被政治当局搞下台的落魄指挥,依旧牵挂自己最爱的曲目,以及当时的丽娜,不管丽娜是不是自己的妻子还是他那位搞笑的好友妻子,都变得不重要。
随着一点点片段的展开,指挥伪冒当今乐团用自己的力量把当年乐团的各种成员被陆续找回,尽管每位成员已不再生活在“艺术”里导致后面到达巴黎又陆续失散想着怎么在另一个国度谋生。
在最后一刻又全部因为一条神秘的丽娜短信赴约如期献出了一场演出,丽娜的女儿也已经款款大方地演奏当年母亲及指挥共同痴迷的曲子,指挥不再只是沉醉与曲子,丽娜与曲子的结合才是他欲罢不能的地方。
一心想搞大共产党主义的乐团经理,一开始借乐团的名义不远千里来到巴黎之后又准备去演说,和指挥一样,都有着自己痴迷到疯狂的追求?
影片几次提到社会主义的调侃,最后这位经理还是先放下自己的追求而去帮助指挥顺利完成演出只因为指挥用社会主义精神阐述了自己的追求。
影片中当经理说告诉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好消息竟然是定到了不知名的小旅店时不禁让人觉得此角色可爱至极,甚至在婚礼上乱枪扫射中还跑去拉赞助,包括在一个地下室偷偷摸摸却大义凛然的远洋电话谈判交涉这些小插曲整体导演希望是温情的搞笑片,但在那个金碧辉煌的交响乐厅,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缓缓展开变速前行时,又会有那么一丝艺术高于生活的点滴共鸣?
安德烈被盛赞为音乐天才,曾经当过俄国最伟大的交响乐团“波修瓦”的著名的乐队指挥。
但因拒绝驱逐乐团里的犹太乐手,包括他最好的朋友——沙查而被解雇,染上了酗酒的毛病。
“波修瓦”现在的经理为了愚弄和羞辱安德烈,让他留在乐团当清洁工。
安德烈在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份传真,法国巴黎最大的普莱耶音乐厅邀请“波修瓦”去演出,要求在两周之内给予回复。
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乐伙伴重新聚拢起来。
被乐团流放之后,他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群混杂在莫斯科街头的最普通的人,从出租车司机、搬运工、跳蚤市场的地摊摊主到色情电影的配音演员,做的都是勉强维持生活的底层工作。
他们决定顶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要向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展开复仇……
最近不少看美剧与老片,受感动的不多。
但交响人生这片子,意外的把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
其实很早就下了,一直存着没看。
原因是我连这部电影是什么语言都弄不明白,在一句也听不懂,只能看字幕的情况下,我试了两次都没有看超过 5 分钟。
于是某个周末的下午,我清理内存,打算删掉这个不好看的家伙,在按下删除前,我突然想到,这个片子是音乐主题的,那么直接找到音乐会的部分,听一听,也不枉我大半天的下载功夫。
于是直接快进到音乐会部分。
一分钟后我知道,这部电影,我要好好看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前苏联一位著名指挥家,因公开支持一名犹太籍同事 ,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指挥中当众被拉下了指挥台,接下来的三十年里,大师依然在乐团上班,工作是清洁工。
三十年中,他静静的擦着地板,静静的目睹着这个曾经是世界一流的乐团一点一点的淡出公众的视线。
然而生活不会永远都这么平淡。
一个平常的下午,团长办公室里没有人,正在擦地板的大师偷看了刚刚接收的传真,那是一封来自法国的演出邀请信,世界一流的音乐厅,面对这久违的邀请。
大师藏起了信,开始了他疯狂的计划 - 他要召集当年所有被迫离开乐团的成员,偷偷去法国参加演出!
时间不多了,只有不到一个月,几十个乐团成员,分离了三十年,是否还能把他们一一找回,他们是否还能奏响当年的乐曲?
大师把计划告诉了老朋友,当年的大提琴手 - 如今的救护车司机,接下来他们一起找到了当年在事件中带头批判他的乐团经理,放下前嫌与旧事,三个人居然在短短的二个星期内一一找回了失散多年的老团员,并成功的拉了一笔赞助,拿着黑市买来的护照踏上了奔赴巴黎的路。
这 是整个电影最幽默的部分,做为观众,我笑着笑着就哭了。
感动我的是那些电影中的生活细节。
曾经的乐团成员在做什么呢?
有的在工厂当苦力,有的边打毛衣边给 成人片配音,有的在富豪的聚会上拉琴,有的在菜市场上做生意,闲时还不时给同行小贩们来一段。
有的保留着当然的乐器,有的为了生计,早卖了。
当大师发出邀 请后,他们一一都答应了,同时不忘再三确认,我可以去演奏,但你要保证我不会花一分钱。
这样的一队人,没有统一的乐器,没有得体的演奏服,甚至没有一次像 样的排练。
但他们要去世界一流的音乐厅去重拾三十年前的旧梦!
更有戏剧效果的是,这群人到了巴黎后就消失了,他们没有如期到音乐厅去排练,而是到巴黎的大 街小巷打起了黑工。
生计就是生计,活着需要钱。
巴黎之行于他们不光是一次寻梦之行,更是一次难得的赚钱的机会,两相权衡,他们选择了生计优先。
看到这里, 我觉得大师的这次计划像是在玩票。
演出很可能会搞砸。
演出即将开始之时,人员们陆续到齐了,观众们看到的是一群乐器破旧,衣冠不整的老年人,神色不安手足无错的坐在演奏台上。
这一刻很玄妙,没有人知道这场音乐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一个失散了三十年如今昌名前来的乐团是否能带观众找回曾经的音乐震撼?
此时,一名犹太少女,法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本次演出的独奏,安娜小姐-出场了。
她的父母曾是大师的同事,也是乐团的灵魂人物, 30 年前因为政见不同并接受外媒采访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带着一曲能在柴小协中奏出和弦的梦倒在了雪地中。
安娜有着和母亲一样的面孔,她的身影和琴声刹那间把乐队带回到了 30 年前,大家深藏已久的音乐天赋再次被激发,三十年的隐忍三十年的等待三十年的磨砺全部从溶入了这曲柴小协中,安娜和乐队奏出了和弦!
观众们疯了,音乐界轰动了,电影的最后是迟来的公道,队员们再次回到了舞台。
那 音乐会的部分,我看了两次,音乐真的很美,很感人。
对于柴可夫斯基我一无所知,这曲柴小协我更是第一次听。
可不知为什么,那音乐如此打动人心,听得我老泪 纵横。
那曲中似有梦的美幻,生活的苦难,隐忍的坚辛与爆发的震撼。。。
它就是大师与其它乐队成员的自传。
我不知道我的解读是否正确,不过无所谓。
回看生活,逆境中的人永远比顺境中的人多,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熬到成功的那一天,但音乐与电影却可以把我们从现实中脱离出来,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
。。。。。。。。。。。。。。
不足之处 身份刻意了点。。。
如果安那不是一个犹太人的身份,那么电影会更完美。
故事本身已经很丰富了,不需要再用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去加分。
看到影片的前半部分,认为这是部精彩的作品,但是剧情越是曲折进展,就越是感到疲累,到结尾处感动已经荡然无存。
如果这是一部反映苏俄艺术工作者生活的历史记录片,它的深度有待挖掘。
如果这是一部表现了“生活中处处有音乐”的励志片,那么它被太多不属于作品本身的东西束缚了手脚。
这部电影唯一打动我的台词是:“安德烈,你这个自私的人,只活在一个世界里。
”就是这样。
一场音乐会就是音乐会,不是心理疾病互助小组,更不是寻亲节目。
只献给柴可夫斯基。
也许导演极力想要表现在卑微而残酷的生活中对于艺术最高境界不灭的向往,但是这种向往究竟为何?
音乐,在这部电影里只是一个线索,一件外套,脱下它,安德烈的痴迷和伊凡的执着有什么区别?
他口口声声说的和谐,又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忠贞不渝可以是一种美德也可以是一种疾病。
美的不是这种坚持,而是坚持的理由。
如果它以无比清晰的轮廓出现在你眼前,一千只手的舞蹈,或者流动中的宫殿,或者一双翅膀,将你围得水泄不通,就要喘不过气来,那么这种坚持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如果这种坚持是为了一个救赎,那么,请不要把用音乐的名义来表现你的悲壮。
因为命运扫过所有人,音乐不足以担当起祭奠他们的重任。
最后十二分钟的乐段,完全没有排练就达到完美境界的演出这种不合逻辑的情节实在令人咋舌。
当然奇迹发生灵魂相通这种设计在电影里也无可厚非,但是这毕竟是交响乐团而不是独奏,即使是到达巴黎以后只排练一次演出就已经是奇迹。
最后的演出竟然是临场发挥,对上帝怎能这般苛求。
而那精心的剪辑虽然十分辛苦,也体现了导演的高超技巧,但是却很大程度地破坏了对音乐本身的体验。
安玛丽悲惨身世的剧情和乐团之后的成功虽然在节奏上合拍,但是与音乐表达的情感没有多大关联。
不是画面在表现音乐,而是音乐在陪衬画面,而且还是超市背景音乐的那种廉价的陪衬。
看完电影,我甚至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选柴小协来演奏,难道只是因为柴可夫斯基是俄国人,而剧情需要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总之,不管大师与艺术家们有没有最终带着翅膀达到至高的和谐境界,我肯定是没有。
将音乐淹没的琐碎灰尘在结尾仍然死死纠缠,它化作命运的模样,将那双翅膀拖住了,让它贴在地上。
我多么希望它能够至少在演奏的那十几分钟松绑,但是它拒绝了。
政治迫害从现实一路追杀到电影里,这次不是用意识形态的粗暴方式,而是通过精心构思的故事,掐住了音乐的脖子。
本来只想给三颗星,但是因为结尾欣赏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和montage的时候赚了我好几滴眼泪,所以硬是加了一颗星。
做了一些关于导演Radu的research,看了他的名字我就想起大学的罗马尼亚教授,结果他果然是在罗马尼亚出生,在法国生活的犹太人。
因为有着法国社会的优越感,是无法能理解苏维埃世界的荣誉,愚蠢与悲痛。
电影里有很多感觉不consistent的地方,说不上来。
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是出生在一个擅长阶级运动的国度里,无法欣赏法式的幽默。
也可能是这样的原因,我对这个电影的期望太大,反正觉得有些失望。
只有社会主义会有因为这种原因而沉沦的人物。
只有在社会主义才能理解这样的人物。
外来的世界会给予同情与欣赏,却无法接受这样的人生。
Mélanie Laurent去年在参演了Quentin Tarantino的Inglourious Basterds。
Quentin看中的女明星,长得都有些神似Uma Thurman=_=艺术与文明,永远都是政治家眼中的“人民公敌”!
电影片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aOPGepdbfpohttp://www.youtube.com/watch?v=kBH6H5a3KHQ&feature=related不管怎么说,因为有Tchaikovsky ,这是今年电影节最好的开始。
不知道这到底是哪国拍的电影,电影里的人物在俄罗斯应该说的是俄语吧,但我怎么觉得象法语。
看电影的名字,Le,应该是法语,那电影制作方应该是法国。
Concert是音乐会的意思,concerto是协奏曲的意思,电影的主线是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英文是Concerto in D Major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完整翻译过来是D大调小提琴和乐队的协奏,而电影中文名翻译成《交响人生》显然欠妥,交响乐是symphony,译者应该对古典音乐的形式知之不多。
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协奏是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他三个是门德尔松的E小调,贝多芬的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个个都是古典音乐里的永恒精品,俺最爱门德尔松的E小调。
音乐很棒,然而电影远不象网上评论的那么好。
豆瓣里,此片得分是8.4,很高了,居然有43%的人给了5星的评价。
然而观影过后,还是觉得豆瓣上一个唱反调的哥们说出了俺的心声:一部妄想电影,没完没了的滥俗噱头,基本上跟八月迷情一个水准,且当作传奇故事和老柴的小协宣传片看吧。
两个朋友大力推荐八月迷情,俺在带着极大期待看了之后,也是失望。
令人惊喜的成功和转变总是需要合理的铺垫的,《Le Concert》为了表现音乐的神奇而刻意让艺术家们在巴黎打工挣钱,甚至连一次排练都没有,演出却十分成功。。。
臆想着音乐瞬间改变一切,那是对人生和音乐的意淫。
之所以看了这部影片是看到微博上有在推荐,说是让人嚎啕大哭的一部片子。
好吧,可能是每个人观影的点不一样,我一滴眼泪都没掉。
剧情略显拖沓和荒谬,怪不得是定义为喜剧片……不过不得不承认,像我这么个跟交响乐绝缘的旁观者,看完后都确实有被震撼到,希望去好好听一听这些交响乐,希望以后可以学样乐器甚至。
最让我喜爱的其实是指挥家与妻子的感情。
好喜欢他妻子,可以牛逼哄哄地持家,抽着烟,打着电话,家里就有了进项。
可以在老公征询意见时很拽地说,你要是不去巴黎我就跟你离婚。
可以在那个改革狂热分子面前说,你不去搞定这事老娘我就*****!
这种女人才帅气。
不管交响乐也好,流行也好,什么都好。
音乐总能穿透种族、宗教,跨越一切,让人感到平等和生命的力量。
音乐真好。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话因为转述的人只讲了半句而变了味道。
比方说皇帝说“中国是一头睡狮”,中国人拿来自勉时从来不讲下半句“但愿她永远不要醒来”。
又比方说曾经有个人双眼放光地对我说“如果真的有外星人的话,我们可以用音乐来交谈”,我立刻很敏捷地吐槽说“也许人家根本和我们不同音频,是用超音波沟通的呢”,因为我不走感性路线,所以也会就此腰斩这段谈话,不会再提对方吐回来的台词。
他说“哪里有灵魂,哪里就有音乐”法国观众的哭点很低——这是我喜欢去电影院的另外一个原因。
以前在中国的时候我都不大好意思在影院里哭——旁边坐的不是同学就是母上,夹杂着啃鸡爪磕爪子偶尔还有lovelove的声音,哭很破坏气氛,要哭宁可一个人躲起来,慢慢地就误以为自己哭点很高。
来到法国之后,常常是我一个人,影院里很安静,Gaumont一号厅的音响效果很好,鼻子酸上来的时候听到旁边也有抽泣和抽手纸的声音,就放肆地把脸扭曲了,这才发现其实我哭点蛮低的,而且有点怪,而且跟影院里的其他观众很一致。
这部电影让我五官扭曲的点甚至都还没有到男女主角OS的戏码,而且我也不喜欢柴可夫斯基,可以说几乎没怎么听过他的作品(除掉学校音乐课上放的那些),而且听听音乐就掉眼泪也是我不习惯的事情,想当年在包厢里看《蝴蝶夫人》看到飙泪的时候我自觉丢脸得不行,恨不得夺门而出(可惜包厢是从外面反锁死的orz,我之后看到opera提供的“包厢尚有空位,我们可以免费把您的座位调整过去哟”服务我都要考虑再三)。
这么说,是不是表示是我这个音痴还有灵魂在?
(拍胸口ing)电影进入主题很快,开头那段幻想与现实虽然cliche但还是剪得很漂亮,我觉得主要是Aleksei Guskov演得好(顺便说这位大叔是我的菜,所以搞不好有偷偷加分),很少有演员演指挥家演到“入神”的,不是表现得太high好像打了鸡血一样(当然有些指挥家本身就是走“鸡血”路线的)就是不够投入感受不到那种控制感,G叔从身体姿态到表情都enjoy得恰到好处,所以当镜头一拉开来,发现他不是指挥只是个清洁工人的时候,虽然事先都读到过剧情大纲了,我还是有惊一吓的失落感。
我这边还在强压那种仿佛一脚踩空楼梯似的不适,G叔就已经收到巴黎发去的 fax并且三下五除二解决了后续问题。
于是这电影似乎要朝着“小小的人物有着大大的梦想”这个路线上去了——散落在各行行业身怀音乐绝技的路人们将借助此一机会一展才华,从此以自己的爱好为生(感觉怎么像某选秀活动似的)。
但是nonono,虽然那位ex-KGB千里来巴黎找共产党总部的痴心似乎仍然是沿着“每人有一个梦想,不计一切实现它”的金光大道在走,但是自从Anne-Marie出现后,她的身世,她与Andreï Filipov的关系,她和Andreï跟柴可夫斯基的渊缘渐渐浮上来,不仅变成明线,而且变成了主线。
影片在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得到了一切答案。
大家来自各行各业没关系,大家来到巴黎的目的各有不同没关系,甚至未经彩排过这也没关系,这首协奏曲的主角是小提琴,只要那把小提琴还会作响,那双拉琴的手还向其中灌注以燃烧着的灵魂,所有的乐器都会跟上节奏找到平衡,一切都会自然趋于harmonie(呃,不知道为啥我不好意思在这里用“和谐”),当然指挥这场演奏的人还是Andreï,但这场演奏的核心却是Anne-Marie,她代替她的妈妈,在30年后完满了这场演奏,完成了 Andreï的梦想,传达了斯拉夫的灵魂。
她所演出的不是一个身世暧昧的小提琴手,而是流转不死的音乐精神。
尽管她在法国长大,尽管她从来没有拉过柴可夫斯基,但音乐的声音——我现在还不肯定外星人一定能够理解——但至少在人类中间是共通的,不管失散了多久,遗忘了多久,被压抑了多久,只要一个响指,便会苏醒,便会明白。
关于女主的身世并没有由男主亲口说破,而是在演奏的中间伴随着旋律以男主OS的方式表现,而女主恍然——应该是说确实——感受到了。
音符不但串起了时间,也越过了空间,也许真的能抚摸到灵魂深处。
中间穿插那些犹太父子抓住每分每刻做生意,还有其他成员分分秒秒地喝醉,还有经理先生时时刻刻不忘共产主义大业,不仅是笑料,也是说明当乐声响起的那一刻,音符harmonie的不仅是各样不同的乐器,还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灵魂——“这是真正的共产主义”Andreï大叔如是说。
当然这些乐器也如灵魂一样,其中必然也有不和谐因素,这个形象很不光彩地由某爆发户承担了,影片大大咧咧几度三番地讽刺这个自以为提琴拉得很好还很爱拿出来现的土财主“买足球队”不会是在影射某某某吧。
其实那段在枪林弹雨下,ex-KGB先生追在暴发户的屁股后面爬一边还拉赞助的场景还是蛮可爱的。
那么在C的要求下,我作为前暴发户(请注意这个“前”字)的女儿,向各位暴发户喊话——那么有闲钱的话,请多投资文化产业,哪怕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显得自己有点层次也好啊!
这张的OST自然很收得过。
除了柴可夫斯基外,在前面表现俄罗斯的民间音乐高手时常常也使用斯拉夫民歌,都跟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
而且最后一段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时长15分钟,能够让影片不至于陷于冷场,甚至让观众比看一场现场音乐会还有感触,之前的气势营造,和通过中间的闪回解开所有谜底的节奏都把握得非常好。
这一段融合了演奏者的情绪起伏,观众的反应,过去的回忆,从黑白到彩色,从远景到特写,从疑惑不解到豁然开朗,从无动于衷到泪流满面,除了讲述过去的故事之外并不多着一言,各方的关系和情感堆积了一整部电影全都在此解开释放,配合音乐的旋律,剪辑得格外流畅漂亮。
唯一说有点不满的就是在这个时候还要安排chatelet经理跟伊助手kiss作为笑点有点太超过了而且不合时宜,有点破坏整体感觉(老娘我当时正哭得欢呢,突然来这么一幕就非常不爽)。
前几天才看到《国家地理》杂志上说“法国一直被当作 ‘浪漫’的代名词,但现在这个角色已经被一些印度洋上的小岛所取代了”,可是就这部影片来看,说到法国大家还是会直接想到louvre,Rodin,红酒,还有音乐,那还是很浪漫啊。
而且Théâtre du Châtelet确实是收音效果相当的好,环境又舒服(而且影片中也夸张了吧,其实坐楼上的话也不用穿那么正式啊)。
Andreï的悲哀并不只在于他在事业最美好的时候被粗暴地打断了,而且自此失去了亲密的合作伙伴,还在于在这一场浩劫过后,他已经失去能够理解他听懂他的观众了,所谓“俄罗斯的音乐已经不复辉煌”并不单指业者的水平,也指听众的水准——或者更重要的还是听众的水准。
我听室内音乐的能力都是被巴黎政府用一场场“不听白不听”的免费音乐会给磨出来的,我看画的能力全是被巴黎博物馆一个又一个“不看白不看”的免费星期天练出来的。
我常常羡慕在这座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坐在摇篮里逛Louvre,坐在推车里听贝多芬,并不是为了培养“年轻多金”的“艺术家”好拿出去向国际炫耀“老子如今富了”,而是在养成一双双慧眼和灵耳如何去欣赏去捕捉生命中的美。
拥有这些眼和耳的城市,将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仍然被称为“艺术之都”。
于是我们结束本文开头的故事。
那个说有灵魂的地方就有音乐的人,那个在我惯例收到精装书作为礼物的生日第一个送我CD(我还记得是一套Paul Mauriat)并且告诉我说“这里面有书里没有的东西”的人,在我选择出逃后不久也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他说要到别的地方去找生命的意义。
PS: 关于这部电影里似乎每个俄国人都听得懂法语这个情节算不算bug,你要放到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的小说时代背景下就不算是bug(当时在俄国上流社会法语 ms才是通用语言),但放在现时代的话老实说我也不知道呃。
讽刺与严肃的部分都不够扎实,就这样而已
很一般,贬低音乐
不知道为什么 什么题材交给法国人一拍 都变得寡淡平和 梅兰妮一如既往独自美丽~
是真敢拍也真敢演,要不是法式喜剧带着走,我真的到女主出来那一刻就弃了!开玩笑么不是,找一个不会拉琴的演员演戏,还不如找一个会拉琴不会演戏的素人靠谱!简直侮辱老柴!!!
徜徉古典音乐,轻松励志小品。t3cf38c64e(亵渎电影)
一次都没排练也是非常假了,有催泪点,但整体更像是失意人的春梦一场。
情节完全是胡扯,和劣质偶像剧有一拼
真正的主角是柴可夫斯基……梅兰妮出落地越发漂亮了
一场交响乐,人的不屈,命运的摆弄,都幻化指尖。音符尤天花乱坠,交汇的不止是声音,还有人生。
MBD,你走以后都没人陪我听音乐会了!!!
哦哦哦!相当感人的一部电影。音乐相当好听。柴可夫斯基协奏曲啊,不错,听起来很美妙。
电影某种时候跟那啥一样,想要达到高潮必要经过前戏(文明点可以改为铺垫),就像本片一样,不断或轻或重地挠我痒痒、轻抚我面颊、发丝搔我脖子后,终于在柴可夫斯基那里让我爆出来。呃,我是不是又露出我下流的嘴脸了?
30年前的激情狂热 30年中的漫不经心 30年后的依然执着 那曲柴可夫斯基奏出了多年的沉寂的那份执着的狂热和爱一起激发 真的是感人万分呐!~~梅兰妮太美了~~!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太醉人了
这部拍的太美了,剧情也好,虽然不懂交响乐,看了这这部电影后,我知道我的恶补一下古典音乐的知识了。BRAVO~~~~~~~~~~~!!!!!!!!
音乐很好。
认真看你就输了 人是搞笑片
够催泪够励志,虽然桥段很老套,但有柴小协就是不一样。好听。
被酷似莱亚的琴声唤醒,经历苦难被平凡磨光音乐梦的他们奏完30年前未完成的老柴d小协。代入曾经附身的音乐梦想那时我已被打破泪点。欣赏注入灵魂音乐同时感受他们的人生。抛开沉重,剧情蛮可爱的,野鸡交响团一行人走路去机场,在机场现场办“证”,到法国卖中国手机,复兴共产主义,吉普赛的帕格尼尼
哪里有你的梦想,哪里就有你的羁绊。这部法式温情励志喜剧试图以大巧若拙的方式沟通政治、理想和情怀微妙的关系,虽整体略显平淡,桥段也略显俗套,但伟大的柴可夫斯基和出色的情节控制还是在最后让感动的潜流悠悠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