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没有什么比食物更普世了。
一切有关食物的文字和影像都会备受欢迎。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靡日本又让中国吃货膜拜的《深夜食堂》无不如此。
食物是最好的中介,它的美味是无需翻译的语言,可以用来传递感情,让人们产生某种感觉奇妙的交互。
所以,自从这部《小森林:冬春篇》甫一出现,就被影迷热捧。
如果不是因为以食物为主题,这部故事单调的电影注定被淹没,但食物成就了它。
某种程度上说,《小森林:冬春篇》的故事是故意因陋就简的,它设定了一个若有若无的故事,或者说,那个故事只是一个影影焯焯的背景。
女孩市子无法融入东京的喧闹生活,决定还是留在故乡小森。
这里被大片森林围绕,村子中的人们靠农耕为生。
市子每天自己种植,收割,自己制作食物,一个人安静的享用,偶尔与一个朋友分享,日子在春夏秋冬中静静流淌。
这个田园牧歌般的故事,在当代社会中几近神话,但置于日本,那些安宁的乡村,完好的森林和人们之间亲昵但互相保留空间的教养,让这一切都令人信服。
像很多大热的日本电影一样,《小森林》也是改编自漫画,由漫画家五十岚大介创作。
分为去年上映的《小森林:夏秋篇》以及今年的《冬春篇》,每一部都被影迷不吝赞美。
从影片一开始,这部电影特立独行的自信气质就显露无疑,雨后的树叶,孤独站立的鸟,一个女孩骑着单车从林间小道穿行而过,即使就单独把它当做风光片来看,它都配得上那些赞誉。
它有一种罕有的安静。
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它像这个喧闹世界中的一口鲜氧,它搭建起了一个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触摸到的彼岸,一种我们永远也无法过上的生活,但却又不虚渺,因为搭建这一切的中介是食物。
《小森林》每一个章节的起承转合都以一种食物作为间隔和提示,女主角因由时节,心情,自己决定今天要做的食物,冬天就着温暖的火炉烤制温香暖糯的面包,夏天就在一天的溽热之后制作冰镇的米酒。
她认真地制作,认真地享用。
除了美食本身的诱惑,这部电影还因为这种态度而打动观众。
所有食材都是就地取材,物尽其用,不故作奢华,也决不将就。
现在“一人食”的话题备受关注,“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的标题随处可见,成为了某种特有的时代语言,人们闯入了更加孤立化的“无缘社会”之后,在每天擦身而过的人群中却遇见孤独,“一个人好好吃饭”成为了一种向上的生活态度,《小森林》无非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一个人的美好”的可能性。
这一点,会让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产生很大的共鸣。
几乎和《小森林:冬春篇》同步,《深夜食堂》的电影版也同样获得了影迷的青睐。
某种程度上说,这两部电影有相通的底色:以食物为中介熨帖人心。
《小森林》讲的是偏安一隅,让食物达成自己稳固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而《深夜食堂》则是以食物为镜子,折射出都市夜归人的人情冷暖和世间百态。
从这个角度讲,《小森林》中的女孩市子和《深夜食堂》中的小店老板都是洞察世事的聪明人,前者清楚地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后者洞悉着每个人潜藏心底的小心思。
就如同《深夜食堂》那些怀抱悲伤或者满怀希望的人们来到店里点一份熟悉的蛋卷,《小森林》中的市子也经常会通过一份食物激活某些情绪和回忆。
小时候,妈妈为自己制作的食物,现在她开始亲手尝试自己做给自己,因为母亲突然离家,很少与她联系。
这条感情线索的设置成为了一个孤悬的谜语,一种牵制,相对,市子本人则成为了稳固的象征,她被熟悉乡间环境所吸引,因为自己亲手制作的饭菜感到安稳,食物是她心中的铅坠。
《小森林》表达了一种现代人急需的“小确幸”,但也确实故意遮蔽了很多美好背后的不堪。
比如,女主角的心态平静如水,优雅、沉着,一幅标准的女文青打扮,但如果真的长期处于繁重的农业劳动之中,她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优雅和粉嫩。
或许也正是这一点点“失真”反而点燃了很多影迷心中的向往。
《小森林》用各种美好的食物以及四季更迭中的不同美景营造出了一个离烟火最近又离喧嚣最远的世外桃源。
在这个所有事情变得越来越不确定的时代,愈发讲究虚拟化的时代,食物变成了一种亘古不变的稳定介质,美食入口时的快慰就是心能安放时的妥帖。
有时,食物比药物更能治愈心病。
(文/杨时旸)
比夏秋篇多了人的因素,依旧很美,很诗意。
只是不知道市子去城里找的丈夫到底是哪个,不管是哪个,都会失望。
另外,她那个种土豆的方法是错的,整颗种是一定会长出很多颗幼苗的,还需要拔除多余的幼苗。
我们家的种法是把土豆切开,每瓣上面一定会有一个芽眼,然后一个芽眼就会长出一颗幼苗,这样就不用拔除多余的幼苗了。
恩,看完了就觉得主人公各种生活用具器皿咋都这么讲究高级,虽然样式看着简单,品质都绝对不是便宜货。
不说多了,做饭的万古烧黑陶锅一口人民币都是上千。
切水果的小刀顶级品牌MISONO的,一把小刀随随便便上千。
我就想...恩,你们是要像女主一样生活吃穿用度全套文艺清新,返璞归真是吧,做好几十万预算好了- -b,不然不仅拧巴而且穷拧巴。
抛开要花钱,这种小清新看着还是挺打发时间的,吃的东西也确实看着美味。
文艺亲们加油。
小森林冬季食谱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509825664/很偶然的一次机会,因为熬八宝粥,在熬之前,抓了一小把材料铺在闲置的花盆里,几日后居然发了芽。
时值五六月,正是南方雨水充裕的时节,阳台是向阳方向,沐浴阳光雨露,豆芽长势出奇地好。
我萌生起照料它们的念头,铺土定植,拉杆搭架,施肥除杂,一个月后,豆叶茂盛,开出的豆花开始结成豆荚,藤枝已经顺着架杆,朝着阳光和向上的方向顺势缠绕在我阳台的防盗网上。
再过些时日,豆荚颜色由绿转棕黑,长得快的一批豆荚,终于可以收获了,小心翼翼嘣开晒干了的豆荚,小小的绿豆,结实地躺在豆荚窝里,是绿豆。
回头算一下时日,无心插柳柳成荫,才不过两个月。
我摘回些豆叶,去叶脉梗洗净,下滚水煮透,淋上备好的花生油蒜蓉与生抽,搅拌均匀,啊,是童年妈妈做的夏日消暑下饭菜的味道,比番薯叶还要好吃。
终于亲自体会了一次种菜的历程,原是像养了个孩子,天天看着,也天天瞧不腻,又烦得很,觉得日子慢,偏总还是有期盼。
电话里与母亲说起,母亲答:岂止,我养你的时候,比这个更甚百倍。
不外乎人有温度有性情,人人不同而时时在“看不腻”与“烦得很”当中、在“日子慢”与“有期盼”中间起承转合,千回万转,难得修到你随你的,我随我的,我随你随你的,你也随我随我的,竟也是各自无事又相安了。
但过了此番种植收获,心念念想,想必植物也还是有温度有性情的,否则是不会从中得到一些除了果实之外的其他东西。
比如在对的时节万物茁壮生长。
比如在日日夜夜对着摇曳的枝叶,忽然想去慢慢了解它,也去慢慢了解你自己。
比如在人生的前方满怀虔诚地一次次探索,从中寻找到的传承的味道。
也在岁岁轮回的枯萎与繁荣中,化解自己苦痛的压抑的辛酸的快乐愉悦的重量。
《小森林•冬春篇》,年轻的市子因为在都市里“没法跟人好好相处”回到乡下生活,独自住在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劈柴烧水,烤火做饭,种菜除草。
大多数时候,她是一个人在为一顿顿饭菜而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冬天才刚结束,就开始着手种植储存下一年冬天的食物。
一个人铲雪开路,一个人田里劳作,一个人做冻萝卜,一个人上山采野菜,回来一个人洗净炸熟了一个人吃,有时请了吉子或佑太一起品尝,开吃前虔诚地对着食物说一句“我开动啦”再开吃,似是对自己说,又似对食物说,又或许,倒不如说是对一种生活说。
日本式的礼仪繁琐但仍精致传承,影片里孩子们在雪地埋下纳豆,临走前对纳豆说了句“希望你变得好吃”“希望你变得好吃来报答我们”,“多多关照”之类话语随时可听见,单单就此一方面来讲,难以否认,那是个礼仪之邦。
在真正付诸行动后对食物说起感恩话语来,真是一件有底气又圆满的事情。
我喜欢电影里的旁白,因为市子独自生活,许多事情原委交由旁白来处理,近似一种内心的对话,这种对话又因为配了记忆里与母亲与他人的相处的画面,交代出回乡生活的缘由,交代出在各种食色性味蕾中关于母亲的片段,我想起李安《饮食男女》,在一道道家常菜中搭建起亲情的桥梁,搭上现状的独处与所谓“努力”的生活,似有一种寻找的意味,一种磨合的意味,一种挣扎又面对的意味。
人们终此一生,在面对未知的方向,不管自知或者不自知,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寻找与想象。
母亲时而来信,信中照常说着大段大段的道理,而至于她自己,身在何处,与何人处,也并不描述——大抵,母亲在茫茫人生旅涯中,也曾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也仍在阳光大道上无着落地找寻山谷里春天的野百合。
道理是经历过后的风湿病,隐蔽而真实,缓慢又长久远,想象是从未发生的找寻同期盼,是人在描述自己风湿病,叮嘱年轻人避免而年轻人因未曾到达的不以为意。
年纪轻轻,天大的事一觉醒来新陈代谢也早已更新完毕,哪里感觉到能受伤呢?
市子用食物的方式企图找到与母亲心灵的沟通,中间也只是说,都满了二十岁,也没有得到母亲所说的等她满二十岁就告诉她关于做出松软的土豆泥烤面包的食材与用量的秘诀。
没告诉她,或许因为,一个人的成长该由她自己亲自去感悟。
有个片段中,市子在田间除杂草,有那么一会儿,她伸出手臂,想象从自己身体里长出植物,生根发芽。
是的,你知道,人在大段大段独处的时间里,必定会有许多想象的情节出现,想象完美回击白日里尖酸数落自己的路人,想象成功要到了地铁上常遇到的心仪女生的号码,想象把所有不如意的过去好好重新来一遍——在想象中剔除了过去曾挣扎过也逃离过的怯懦,精美地在脑海中演绎一遍,清醒过来面对现实,又不置可否。
到底是没法好好下定决心去解决一段过去啊。
才有吉子与她吵架,“明明什么都不知道,你一直好像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其实只会说些漂亮话。
你有好好同他人相处么,你有资格说这些么?
”也才有佑太一边深一步浅一步走在雪地里,一边跟她说,“我一直很佩服你独自一个人,却努力地生活,但其实总让人感觉是,对最重要的事情你总是躲躲闪闪,遮遮掩掩,自我欺骗,却用‘努力’这块幌子在遮掩着一切。
你难道不是在逃避吗?
”无一例外,无言以对。
因为不接受,不面对,不解决,所以才不会有释怀,不会有改变,不会打开崭新的另一个篇章,当然也不会有对即时当下完满不完满的坦然的享受。
春、夏、秋、冬一整年,一整年的日子将要周而复始,除了种植与收获食物,是真的,也该有其他一些什么东西的收获,哪怕了解自己一点点,然后去解决自己。
一旦有什么东西在心里“噗通”这么一下,掉了,通了,下个决心,也不再是“不知如何是好”会时时刻刻弥漫在无边无际怅惘中的境地。
会期待看到市子做出的决定会收获怎样的结果。
隆冬快要落幕的暴风雪日子里,又收到母亲的来信。
信上她说了这样的话:在某个地方摔倒时每次回头看之前的自己发现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尽管一直很努力,却总在同一个地方画圆圈徘徊到最后不过是回到了原点很让人失落但是每次,积累下了经验所以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不再叫原点那么,不应该叫“圆圈”而应该是“螺旋”从某一个角度看仿佛是在同一个地方兜转,其实多少会偏离上一点或下一点如果是那样也还好,也许人本身就是“螺旋”在同一个地方兜兜转转每次却又不同或上或下或横着延展出去我画的圆每次在不断变大,所以螺旋每次也在不断变大想到这里,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再努力一把那个时候,市子已经决定不再为下一年冬天的食材而种植土豆。
五年后重逢,生儿育女,经营生活,也是丰收。
回头讲起过去,到底人生是需要那么一次心灵的独白与找寻。
像母亲过去曾对她讲一句,“自己要看的书,就自己去找”。
你就去找,找自己的种子,去播种。
某种程度上说,《小森林:冬春篇》的故事是故意因陋就简的,它设定了一个若有若无的故事,或者说,那个故事只是一个影影绰绰的背景。
女孩市子无法融入东京的喧闹生活,决定还是留在故乡小森。
这里被大片森林围绕,村子中的人们靠农耕为生。
市子每天自己种植,收割,自己制作食物,一个人安静的享用,偶尔与一个朋友分享,日子在春夏秋冬中静静流淌。
这个田园牧歌般的故事,在当代社会中几近神话,但置于日本,那些安宁的乡村,完好的森林和人们之间亲昵但互相保留空间的教养,让这一切都令人信服。
像很多大热的日本电影一样,《小森林》也是改编自漫画,由漫画家五十岚大介创作。
分为去年上映的《小森林:夏秋篇》以及今年的《冬春篇》,每一部都被影迷不吝赞美。
作为旅游宣传片是到位的,因为是针对特定(城市)人群的传单,满足了一种小布尔乔亚的审美情趣和品位。
因此这片子同时又是极度恶心(已不是刻奇)的,小森的自然和出现的美食究竟什么关系?
是小森孕育了片中美食还是小布尔乔亚将一种自我审美强加给了小森?
从做面包开始我就看得有点不适,作秀感太浓和决定回到小森学弟所说的正好相反,片子没有展现农民的机智而恰恰是把小布尔乔亚的小聪明投进了村子。
美食是城里人的美食,而卖点在于“村味”,总归与乡村的原味关系不大。
终究,这是一个性冷淡小布尔乔亚审美的衍生产物。
人际和家庭变成一种空洞的佐料,只是为了赋予食物一种刻意而不得要领的“意涵”空间。
一个人真能处理杂多农务还有闲时搞搞格调?
一种自给自足的乌托邦幻想背后血淋淋的“买面粉和意面的钱从何而来呢”“买衣服的钱从何而来呢”“家电钱哪来”“电费维修费哪来”等等豆瓣是个好地方,但豆瓣又有很多毛病,“城里人病”以一种近似anthropomorphism的强势姿态控制着在这里活跃的群体,形成一种极度排外的社群圈,而这个社群的心理深陷于某种符号世界当中,实在性是被严重漠视的。
就好像虚无缥缈的理念已经成为了所有,“美”取代了鸡蛋牛奶猪肉青菜等食物本身,以一种形式性的咄咄逼人姿态驱赶了实在的口感、饥饿、买不起标签化消费产品的妥协。
为什么可以这样?
因为小清新们用美丽的画皮包裹了丑恶的资本世界,归园田居变成了一种看似非常简单的选择问题,好像只是一个生活态度的事情,而全然无关你身有几文。
总结一下,有钱人,你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呗~关我们穷人鸟事
小森林前前后后看了两遍,第一遍粗浅的感受是霓虹美食哦伊西,第二遍才慢慢觉得其实电影是想讲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乡下姑娘市子因为不太能适应城市的节奏选择回家乡小森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根据妈妈和前辈的经验种植各类蔬菜瓜果烹饪应季美食,夏天的酿米酒,秋天的核桃饭,冬天的纳豆糯米团,春天的炸时蔬,市子做起来无一不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两部影片美过一个四季轮回,这不仅仅是小森的自然风景,更体现在市子对待平常生活的一些小细节上,认真地耕地,仔细的剔掉胡颓子的核、细细地嗅新摘红豆甜甜的气息,因为用心专注,所以每个细节都能催生出寻常生活不经意间的美。
总觉得人越长大感觉器官会越发迟钝,成年人向往爱情很多时候并不是需要另外一个人的关怀和照顾,而是有他在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也会闪闪发光,但是一个人生活的时候,大概专注和热情才可以替代荷尔蒙,让每一个当下都有被我们忽略掉的美感。
当然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并不是市子从内心认可的生活,虽然她喜欢小森,喜欢食材在她手里翻着花样变成各种各样精致的美食,但她始终不觉得这就是她接下来的生活。
有的时候横亘在两个抉择中间左右摇摆,时间一久矛盾就会成为生活常态,这时间只有做抉择以外的事情去逃避才不至于陷入纠结的泥潭,仿佛是用另一种努力来躲闪遮掩对重要事情的举棋不定。
所以邻居欧巴桑告诉市子西红柿要用塑料大棚的保护时,热爱蔬菜的市子并没有及时为西红柿买来大棚,因为担心一旦架好大棚就等于是决定义无反顾地留在小森了。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市子和好朋友吉子的一场冲突中,吉子向市子抱怨对同事的不满。
(刘瑜说检验好朋友的标准是能不能凑在一起说第三个人的坏话)彼时的吉子一定希望市子站在她的立场上痛斥同事以安抚情绪,但是市子却轻描淡写的说你这样事事关心别人也不见得是为了她好。
吉子怔住,后来说的话虽有怒火中烧的嫌疑却不折不扣的戳中了市子的软肋:市子在东京时并没有好好和别人相处,或者说从未认真地生活过。
我想市子作为一个无法做自我肯定的人在东京生活时一定时常问自己:是不是我本来就不属于这里?
我们很多时候浅尝辄止,是担心全力以赴如果还是得到不好的结果会无法接受吧,所以无意听见喜欢的男生说起别的女孩送围巾的事情市子没有争辩也再不送便当了,那时候我仿佛听到市子在对自己说:算了其实我也不算喜欢他吧。
最后让市子下决心离开小森去东京的是小她两届的学弟翔太,同样是大学毕业回家务农,市子从翔太的身上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坚定,翔太因为笃定下半生会坚定的在小森生活下去,所以能像前辈一样,坦然地接受眼前的一切并用心享受这样的生活,是啊,“勤能补拙多劳多得,我是一个用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农民”。
他活得多么理直气壮。
想到每年毕业季都会引发去大城市奋斗还是回小城镇安稳的讨论,其实生活在哪里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对自己选择的生活能不能产生认同感,我们可以从赚钱多少、能力强弱、能否与家人在一起、是否能找到一生所爱等很多方面考量自己对生活的满足感,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考量标准是什么,所以这个也好那个也好统统不想放手。
那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考量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市子最后决绝的离开了小森,一反之前不肯为西红柿搭大棚而拖延的常态丢下了犁好的洋葱地,可见她一定是毅然决然地做了决定,想要像翔太一样,像小森的祖辈一样,倾尽全力活得理直气壮,不撞南墙绝不回头。
当然导演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五年后市子和丈夫一起在小森的分校排神舞庆祝春收,当然我不知道这里的设定是市子从东京回小森度假还是市子和丈夫一起定居小森,但舞台上的市子眼神坚定,无论哪种,应该都是找到自己理直气壮的生活了吧。
与其说这是一篇观后感,不如说这是一篇游记。
2016年的那个夏天,我看了《小森林》,然后买了机票,在日本找了一个乡下住了3个月,一直呆到了2017年的冬天。
原本我以为《小森林》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电影,后来我才发现,它其实上是一种写实的风格。
冬天的时候
夏天,带了两个妹子再次去探访日本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所以基础设施特别完善。
我经常和别人举例说的是,日本乡下的马桶圈都是热的。
交通也很方便,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车,电车,便利店,网络,都是有的,亚马逊的物流也很方便。
甚至乡下的学校都有非常高级的篮球馆,就像灌篮高手里面的一样,尽管当地的初中只有70个人,高中只有200个人。
咖啡馆,便利店,超市,该具备的也都具备。
日本乡下的咖啡馆和乡下的孩子当我使用“乡下”这个词的时候,总怕会给人带来误解,所以还想特别解释一下:日本“乡下人”和中文里的带有贬义的“乡下人”可能有一些区别。
中文里的“乡下人”更多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一种贬义的称呼。
但是在日本的“乡下人”只是生活在乡下而已,就我接触过来的很多人来说,他们大多都受过高等教育,其中不少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而且他们做的东西品质比起发展中国家的就要高处很多,不仅仅是从质量上来比较,而且也从外观审美上来比较。
放几张食物的图片就能感受一下质量了:)
后来带着朋友去日本乡下体验但是其实日本乡下最打动我的倒不是那些发达的基础设施,和精致的体验。
而是这些外在的,人们肉眼可见,身体可感知的东西之外,当地人的思考方式和生活状态。
在大城市里生活久了之后,你会发现身边的很多人都很焦虑,为收入焦虑,为事业焦虑,为未来焦虑,为关系焦虑。
但是,在“小森林”里面,尽管当地人生活得也是很繁忙,每个人甚至要充当很多个角色。
但是他们的精神状态却非常饱满。
如果说城市里的人有一种下垂的力量,是丧的,无力的,佛系的。
但是“小森林”里面的人却是向上的,有力的,饱满的。
一起参与做食物
乡下人自己手工打造的公共空间
看他们做的料理我在“小森林”里见过好多人,也听过一个故事。
其中一个女孩,有着良好的背景,从小到国外留学,在东京上学,在联合国实习,但是当我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小森林”里面杀野猪,我很好奇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原因是,她发现野猪对当地造成了一些农作物上的伤害,同时,她又发现当地的农民料理野猪的手法很独特,可以作出很美味的食物来,所以她觉得也许可以通过开展“野猪肉”的产业,在帮助当地减少农作物伤害的同时,也可以给当地做一个新的品牌,开辟一个新的经济产业。
当时我一听觉得这口气好大啊,不会是吹牛吧。
但是,等我过了一年再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把她的野猪肉卖去了东京最高档的餐馆,同时她的事迹也被NHK的地方电视台报道。
刚认识那个野猪女孩的时候
野猪女孩的事迹被当地报道后来,我在当地遇到了越来越多的这样“奇奇怪怪”的人,有要做教育革命的,有要开始一个新的王国的,有要振兴当地的,也有开发新的粮食品种的,酿酒的,种米的,包山护林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是不同于大多数我在中国见到的人只是喊喊口号,她们确确实实是在踏实地践行着自己的生活。
其中,我也有遇到类似“小森林”的女主角桥本爱这样的女生。
她自己劳作,然后把食物以精致得体地方式制作出来。
我见到她的时候感觉就像自己进了电影,只要有她在的地方,周围的空气仿佛都温和了起来,全是美的气息。
乡下的自然环境
自己种植的 水果
当地人自己手作的年糕
当地人自己手作的醋因为我曾经去过很多的地方,有十几多个国家,200多个城市。
但是日本乡村的那种静谧以及逐渐聚集起来的向上且自由的氛围让我特别喜欢。
所以也是希望有机会的话,可以带更多的人,深入到“小森林”里面去了解一下真相。
因为那是一个让你知道“wow,还有人这样生活”的地方。
也是一个让你可以安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地方。
有更多的资料,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更多的信息希望你也能找到你的“小森林”
大城市过于紧张的生活节奏,让许多人开始向往慢生活。
因此每逢节假日,便有许多城市人携家带眷到山里亲近大自然,摘农家果,吃农家菜,体验一种返朴归真的缓慢生活。
根据五十岚大介同名漫画改编的日本电影『小森林』,便是「慢生活」的具体细节呈现。
故事极其简单:一个在城市生活的年轻女孩”市子”,回到位于东北山里的故乡「小森」,在四季变换中,独自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电影分成「夏秋篇」与「冬春篇」两部,以市子的独白贯穿整部电影,没有高低起伏的剧情,只有市子随四季变化自制的不同食物,可说是一部美食与生活成长的记录片。
奇妙的是,漫长的四个多小时,并不感到沉闷,反而让原本易于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安心食材来自繁琐的过程】看着市子和村里人日日劳动的辛勤身影,彷佛回到木心先生的〈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从前的人诚恳踏实,做每一件事都按部就班,更不会为了自身利益任意伤害他人,人们从来不必担心会买到黑心食材。
然而现在到处是标榜健康却洒满农药的青菜,打了各种激素看起来更肥美的肉类,还有加工食品无数可怕的化学添加物。
人们很容易就能填饱肚子,却也很容易因为疏懒就此赔上宝贵的健康。
越来越便捷的现代,食品却再没有安全可言。
看似进步,实则倒退,最悲哀的莫过于此。
市子巨细靡遗地描述不同季节的食材如何生成与每道菜的各种做法,占据了电影最大的篇幅。
看完之后,除了长了许饮食方面的知识之外,也明白了安心食材必定来自繁琐的过程。
想吃没有农药的菜,就没有偷懒的余地,得时时守护菜园,不放过任何一只吃菜的青虫。
虽然养鸭人家食鸭总是心有不忍,但吃自己养大的鸭,总好过吃来历不明的鸡鸭。
在农村里生活,最重要的是就地取材,配合四季更替,了解动植物的生态,用最适合的烹调方式做出简单却深刻的美味。
而最好吃的食物往往需要更多时间酝酿出最好的味道。
在糖汁里浸了两三个月,变成黏糊糊的糯米果子,就是市子最喜欢的吃法。
我家有个小花园,除了种花花草草之外,几年前也开始种些虫子比较不爱吃的菜,比如:蕃薯叶和皇宫菜。
自家种的菜不施肥,偶尔被虫吃掉一些,所以长得瘦瘦小小,一点都不漂亮,但保证干净,每次能吃到自家种的菜总是格外珍惜。
现代人总是宁愿把时间花在可有可无的事上,却不愿为了更有质量的生活好好麻烦自己一下。
本末倒置的行为,造成越来越多人生病,而这一切,本来可以避免。
既然回不到安全的过去,那就好好正视危险的现在。
无法亲自种菜,也要买可靠的有机蔬菜,价格比较贵,就少吃一些,千万不要为了省钱吃下大把农药残留的蔬菜,本来吃菜是为了健康,最后却反而赔上健康,那就太不值得了。
【坏的时候也有好的可能】电影中的四季画面皆美,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暴风雪与春日阳光交替,站在中间的市子将蓝天与乌云一分为二,就像在小森的生活,潮湿的气候让夏天特别闷热难耐,晾了几天的衣服仍干不了,拌果酱的木铲也发霉了。
看上去一切都很糟,市子只能用生火的方式对付难缠的霉菌,顺便用火炉烤面包。
火炉烤的面包温度不稳,但温度最适合的时候,却能比平时做的更好吃。
春天来临时,市子为解决危害作物的「节节草」,干脆将它们全吃下肚,但为了摘掉不好吃的叶鞘,还得大费周章一片片处理,花掉大把时间,弄得市子精疲力尽,却只得到一小碗食物,付出与获得完全不成比例,市子认为不值得。
但学弟却提醒她,是人类为节节草创造了生长的机会,它们虽是杂草,也是珍贵的食材,更是宣告春天来临的大自然珍宝。
所以,看似坏的时候,换个角度,也许就能看到好的可能。
大自然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母亲说走就走,市子被迫独自生活,却也因为一个人生活,让她必须面对接踵而来的难关。
从夏秋到冬春,前半部她几乎都是一个人,到了后半部,好友吉子常到她家与她一起做饭、吃饭,村里的几个大妈也会到她家吃烤番薯片,闲话家常。
她经常一个人,却也不是一直一个人,浓厚的人情味像温暖的电热毯,为她覆盖没有母亲陪伴的寒冷冬天。
【视而不见不如不见】电影中最大的悬念是市子五年前不声不响就离开的母亲。
市子始终不明白母亲突然离去的原因?
却在独自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想起母亲的点点滴滴。
她会做菜也爱做菜源自母亲,母亲曾说过:『做菜能看出人心,用用心,不然会切到自己哦。
』曾经以为只是一句不经意的话,后来才明白「做菜」与「做人」其实是同样的道理。
不用心,做出的菜味道总有缺憾;不用心,看起来再怎么近的人也是远。
就像她与母亲,以前她总认为母亲大言不惭的「杂草种植法」,只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直到她自己种地才明白杂草其实是一种保护,保护作物不受虫鸟侵害。
以前常叨念母亲只做简单的炒青菜,从不花时间做功夫菜,后来当她发现自己怎样都炒不出和母亲一模一样的味道时,她才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发现母亲炒菜好吃的秘诀:炒菜之前,已细心去除每片叶子的茎部。
这才意识到母亲做菜也很费工夫,只是她从未注意过母亲的用心。
随意懒散的,其实是自己。
想替朋友做冬花味增,却懒得自己去摘冬花,随意交待母亲一句,就上学去了,并不在意母亲摘冬花前还得先辛苦的除霜。
把对母亲的依赖视为理所当然,却对母亲的付出视而不见,这不仅是市子的问题,也是大部分子女的问题。
突然想起前晚在餐厅里看到的场景:一对父母和年约十六、七岁的一双儿女用餐,父母兴高采烈地与儿女攀谈,两人却头也不抬的各自看着手机,回答父母的语气颇不耐烦!
母亲好声好气要兄妹俩放下手机,好好吃饭,他们却充耳不闻。
此时,父亲忽然一声大吼!
震惊了整个餐厅!
兄妹俩这才抬头,见父亲怒目相视,才乖乖收起手机。
想来这对父母一定也忍耐目中无人的子女一段时间了,才会在大庭广众下失控爆发!
市子的母亲之前把满屋的书卖给二手书店,也因为市子从未正眼看过母亲看的书,书明明一直都在,却在将被送走之际,她才留心。
对市子的母亲而言,视而不见不如不见,『自己要看的书自己找』,潜台词也许是:自己的生活自己过。
所以,母亲的不告而别看似任性,却也是帮助市子成长的一种另类方式。
这对所有人或许也是个提醒,不能因为是家人,就把对方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也正因为是家人,才需要更加用心对待,而不是等到再也见不到,才悔不当初。
【螺旋般的人生,依旧在努力前进】在这经济不景气的时代,许多在大城市打拼的人,最终都选择返回乡下老家。
有些人是始终找不到立足之地,只好被迫返乡;有些人则是看透了城市的虚伪浮夸,决心回到自己最初的地方。
市子的学弟就是后者,他说:『我不想过那种被人杀了,然后吐嘈杀人方式的人生。
』曾经离开后再回来,深切感受到父母脚踏实地的生活方式更值得尊敬。
虽然辛苦且不富裕,却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方式。
而一直认为自己是因为在城市无法立足才离不开小森的市子,虽然已经在老家好好生活了,却仍无法确定自己留在小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于是,她选择再度离开,一如母亲的离开,为的都是想更好的面对当下的生活,因此绕远路再回来也无所谓。
人生总逃不过各种选择,在哪里生活?
做什么工作?
从头到尾都坚定的人是少数,大部分的人都曾像市子一样彷徨,受过一次又一次挫折,再小心翼翼一步步往前走。
每次从失败中累积的经验,总会让自己有一点点不同,就像螺旋,每次不会是相同的角度,也不会是相同的位置,但只要曾经努力,总会留下些什么。
这是一部节奏缓慢却意味深长的电影,它提倡一种脚踏实地、自给自足的简单生活。
市子住在被沼泽、森林、田地包围的小屋,夜间各种造访者不断,好不热闹,没有现代人离不开的电视网络,却有都市丛林看不见的美丽萤火虫。
一个人的时候就看看书,想找人聊天时就走进对方家,一起做饭、吃饭,面对面聊天。
任何事都有不同的角度,没有绝对的坏,也没有完全的好,好坏相伴,一如食物恰到好处的调味。
无论在深山或是城市,人想活得好,就必须聆听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
山里的生活并非闲云野鹤,总有干不完的农活,一日三餐都得自己张罗,春天就得储备冬天的食物,一切都必须自食其力,唯有真心接受,并认真对待,才能打从心底享受生活。
『小森林』不仅呈现了食物与生活的细节,更提醒我们找回简单生活与珍惜食物的初心有多重要!
1市子昨天和纪子吵架了。
然后两个人做印度咖喱饭,再加上烤脆饼,居然和好了。
我觉得美食这种东西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就像动物世界里的动物一样,整个电影他的出发点就是在寻找妈妈的味道,妈妈当年做的很多东西在他脑子里都有回忆,所以他使劲的想去追逐这种东西。
妈妈给我们留下了最好的回忆,我现在缺乏的就是妈妈在身边,做各种好吃的让我享受。
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到超市里买一大堆东西,然后再装在冰箱里,太无聊了。
妈妈很爱看书,但是却不允许我动她的书,就说要看的书自己去买去。
后来干脆把书全部卖给了旧书店,其实根本不是为了缺钱,还送了好多本给佑太呢。
然后还在我面前夸他爱看书,连我平时对书不感兴趣的人都在翻百科全书。
很喜欢他们在品尝美食的时候,两手合十,然后说一声:开动了,然后非常自然的发出嗯嗯的声音。
人生的享受,就在这两个拟音词中。
这个人世间最绝美的地方,就在岩手县的奥州市。
52分钟说,这里的人都非常勤奋,农协和农改所的人会为了村中的利益而一起讨论。
利用斜坡地增加小森的收入。
老人们回忆过去,这里哪有稻田啊,都是森林,那时候也没有巨伐木机,所以就是自己一棵一棵地砍。
太不容易了。
自打有了电锯,伐木就跟切豆腐似的。
这里都是小石子山,那时候偶尔发现田里的大石头,就要把它扛出去。
耕地用马也用牛,后来才有了拖拉机的。
这都是拓荒的人才知道的事儿。
2电影其实是从圣诞节蛋糕开始的。
妈妈过去的一个可能的情人是个老外,跑到家中来就能不断地吐乒乓球,吸引了我的注意和好感。
那天是我们一起欣赏妈妈的圣诞节,蛋糕是一个白色的长方体,但是切开之后却分成了绿色和红色,那是圣诞节的颜色。
黑糯米酒。
每年都会种不少黑米,拿它们做酒也是很稠的,酒也是深黑色的,很甜的。
加上水,沙糖油小麦粉,还有泡打粉制成蛋糕糊糊后,会变成非常漂亮的紫色。
红稻伏倒,收割起来非常麻烦。
我就一直注视着这种紫红色。
心里想,我怎么就从来没有关注过这种漂亮的糯米血红色。
紫色和黄色搭配起来非常好看,所以又做了一份蒸南瓜的糊糊。
两种各占一半,只倒到框格模具里的八成就可以了。
当然外面还要包一层纸。
烤好后立即将膨胀的表面向下,这样就是平滑的了,再将蛋糕打横,颜色就变成纵向的了。
用奶油装饰起来。
她说这颜色不是圣诞节的,所以是忘年茶会,不是圣诞茶会。
真佩服导演,介绍的两种双色蛋糕。
既不重复,还留有悬念。
这和糯米团子一样,也牵出了很多回忆,当然最好吃的就是纳豆团子。
我在冬天的时候还做,但是要用山东的模具,同时里面会放甜咸两种味道。
而这里讲的先是10年前他们在学校里面做,那么孩子们还会疯跑着去找纳豆,那是三天前用稻草扎起来长菌类的。
然后再把糯米放到石臼里,千锤万打。
那种味道,市子认为是排第一的。
好味道,总与记忆有关。
下雪之后更像是岩手县了,这个漫画作者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
邮递员来送信就显得更珍贵了,还看到了家里的冻萝卜,像一丝丝束绢一样。
我们看到了做的过程,在竹匾里放着八九个段好的青白萝卜,然后就把它们削成片。
旁边放着五六个水桶,不知道为什么。
看到最后才知道是把穿好的萝卜拿出去的工具。
在下雪天后,一出去就会被冻住。
看起来特别像中国的檀板,唱南派戏剧,现在还用。
看起来像白玉一般,能保存一年呢。
邮递员说煮熟再晾晒更好吃。
吃的时候用水泡开,加上用米汤水的鱼更加入味。
加上时蔬以后,根本就是在祈祷春天的菜。
秋天的时候也是这么晒柿子,像小灯笼一样真美啊,冬天时候就当茶点了。
切成细丝加上凉拌萝卜丝,从颜色到味道都很棒。
这个就是东北人一物多吃的办法,就是为了打发时间的。
而且也能节约账单。
突然回忆起了城里的生活,想到了和自己一起在超市打工的帅小伙。
在老家的米饭上做出日式的饭团,涂上味增烤一烤。
当场腌制的小红萝卜。
妈妈独家的煎蛋卷,我们叫 Omelette.秘诀是加蜂蜜。
献爱给小伙子,小伙子却没有第2次理了。
小时候学校里把她喊成野猴子。
和好朋友一起吃烤红薯,里面有黄的有红的。
我上一次吃还是在杭州西湖畔的。
记得还有青梅和塘栖镇的小萝卜。
最后又来到煎红豆饼或者红豆包,那也是冬天的美味啊。
关键人家的红豆是自己种出来,初夏播种完以后就任其自己生长,连绵阴雨的年份就不种了。
秋天忍不住吃未成熟的红豆,那是淡紫色的鲜嫩红豆,她忍不住就吃上几颗。
像宝石一样真美啊,隐约的还有红豆香气。
红豆也能当煮汤的配料把带些许甜味的面粉混入马芬蛋糕一起烤,然后热香四溢,或者是将半熟的红豆直接熬煮冰镇吃。
秋天如果摘的晚了,红豆就长芽了。
秋天摘后是要晒后把它打出来的,把豆子放在阳光下晒,正好一个月。
香味更加浓郁。
入冬后把坏豆子挑出来,放入瓶子保存。
挑出特别大颗的留种子。
揪面片放到汤锅,有一股冬天的香味,我最喜欢那种不规则的形状了。
残血后肚子咕咕叫的时候,吃起来最香。
3去除小鱼干的头和内脏,胡萝卜,牛蒡,香菇,芋头,油炸豆腐切片。
锅中分别倒入水,料酒,回来再加入酱油,放到锅里煮。
说到和吉子吵架了,在后雪中行走的时候,看到脚印都知道那是兔子。
想想自己没有好好对待生活。
回家的时候看到吉子已经在门口等了,带来了黄咖喱,用做饭来和解吧。
印度烤薄饼会在烤炉上慢慢膨胀,变得像气球一样,让他们像孩子一样兴奋不已。
再加上咖喱鸡真是棒极了。
第2天再用更入味的汤汁,煮面片。
第7道菜拿出了一只宝贝的腌菜。
这就是农村人过冬的感觉呢。
字面意义上的过冬。
吃蕨菜要先掸上炉灰,这是为了去涩,用开水浸泡一晚。
再放上满满的盐。
去掉咸味后焯水食用。
浇上生姜浇酱汁更加美味,也可以做炖菜或者用味增的调料,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蕨菜。
最后是小森山中的赞歌,第55分钟。
日本版舌尖上的中国 没有剧情 就是简单的好看!
最后这个结婚生子也是来的……
依旧是耕种、做饭,还是我喜欢的“冬藏”。可女主的心境很杂乱,我看得也不舒服。有个小细节是她上山摘野菜,我看怎么拎的是个塑料袋?这么田园生活,布袋比较合理吧?看到纳豆裹年糕丸子,还真想尝尝!
一部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沉住气,慢慢观看的生活美食类电影。美好的如此纯净,让人无比向往。城市和乡村,各有各的魅力和精彩,完全只在于一个人的选择。但对一个姑娘而言,能固守乡土的一份坚守,没有无比强大的内心,确实难以做到。看的过程中,一直在想,此类电影改编,李娟的阿勒泰系列或许可以尝试
人生苦短,吃东西才是正事。
对我来说,真的很压抑了
看到这么好看的妹子一个人在深山老林里种地、耕地、收割、砍柴、煮饭、每天独自“我开动了” 就真想立马跳进剧情里把娶她回家(嘤嘤
不敢简单。
依旧是好看的食谱,轻松而淡然的小清新,毫不真实的表演性朴素,但尽管如此,表演出的朴素还是好看。
日本李子柒冬春篇。
长Vlog?
J353
比夏秋加入了太多人文的东西在里面,于是像发现新大陆般的看到了松冈茉优,由于眼神从桥本爱身上移开不少,所以发现了一直在脑补的不能上网的隐居生活,即使知道实际情况,但片中农村的生活简直太羡慕。更是成功传递出了“人生价值不光是只能在城市里才能实现,农民这份职业并不比任何差”这种价值观。
太甜了吧
晚饭之后不要看
从种出来的食材,到加工完成的美食,是一个充满控制力的过程,就像我们生活想去掌控的那部分。
舌尖上的日本+nhk农业频道+一人食?
能让人心静平和学会生活的片子,只可惜对女主喜欢不起来,反而更喜欢女二,可能她演的感觉不对,而女二更真实,就像平常见到会喜欢的女生一样。但其实我和女主有些地方是有些像的,一样的硬。
基本,不能算电影吧。
回避各种现实冲突,基本上就是讲吃和如何为吃做准备。如果这样也能叫【剧情片】的话,对那些精益求精、为构思情节呕心沥血的编剧来说何来公平可言?作为纪录片ok,作为剧情电影一星都嫌多。我看过的故事不是这么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