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入戏了,胡军他就是朱元璋…比陈宝国版不知好了多少,胡军的朱元璋人物性格拿捏非常到位,里面的李善长,马皇后,刘伯温演的也都还行,就是群演略坑…电视剧就是一部艺术作品,不要非要和历史对号入座!
比如什么蓝玉守洪都等等。
奉为神剧的雍正王朝大明王朝什么的哪个是真正符合历史的?
不都是改编小说嘛!
央视经典的水浒也是改编的面目全非。
该剧可能不符合历史,但绝对符合我心目中朱元璋形象!
剧中前半部分确实差点意思,武戏太随便,但后半部分的文戏实在没得说!
朱元璋人物性格的一步步转变,刻画的入木三分!
绝对影帝级表演!
对胡军也是路转粉了!
我真的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老朱!
马皇后和李善长个人也很喜欢,觉得无论外形和表演都无可挑剔。
如果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这部剧封个神估计没啥难度!
曾经羡慕皇帝,权力至高无上,生杀予夺,全在一念之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人都是皇帝的臣民,要什么有什么,这生活多美滋滋。
看了好几部关于皇帝的电视剧,才知皇帝辛苦的很,尤其是圣君,不光是政务繁忙,更要心狠手辣,杀伐果断,抛弃个人的感情。
朱元璋便是一个苦皇帝,狠皇帝。
地狱难度开局,父母贫农,双双饿死,出家为僧,化斋为生,怎么看都不像一个皇帝的开端。
可朱元璋得遇贵人马皇后,一路扶持,开创帝业,马皇后居功至伟。
有一个好女人,后方内务管理的井井有条,朱元璋才可在战场上无后顾之忧,大杀四方,战胜各路豪杰。
成帝业,关键还要有人才,文臣运筹帷幄,武将攻城拔寨;为帝者,要精通文韬武略,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到皇帝,每天都在不断学习。
这些好像别的帝王也有相似特征,康熙有孝庄辅佐,会用人,善读书,同样杀伐果断。
朱元璋最大的不同,就是贫农的根子,他没有辉煌的身世,他被官府压迫过,差点被饿死,他说:“要是咱当时能吃上这样一个烧饼,咱断然不会起兵造反。
”他对统治者有一种天然的厌恶,所以他对明朝官吏极狠,“蓝玉案”和“胡惟庸案”斩杀数万人,几乎将明朝开国大臣斩尽;同时他对文官也很厌恶,认为他们和他不交心,那些高级知识分子从心里看不起他这个放牛娃,所以他对刘伯温又爱又恨,出于报复把老刘玩于鼓掌之间。
老朱是个狠人,杀气重,疑心重,创锦衣卫作为他的情报和暗杀系统,朝廷之上人人自危,包括太子朱标。
朱标与马皇后思想一致,提倡仁政,与朱元璋严峻吏治不符。
朱元璋用荆条告诉朱标,这荆条全是刺,你拿不了,父皇将这些刺全拔掉,你就能拿了,他将交给朱标一个处理的顺顺当当的王朝。
从老朱角度看,为王朝的兴盛,杀一些刺头,为后世之君铺路,是对的,是帝王之术。
但朱标与马皇后心善,看不得如此杀戮,马皇后不理朝政,压力尚小,朱标上朝理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压力山大。
结果马皇后与朱标相继离世,剩老朱一个孤家寡人,老朱直接心态崩了。
他说,他终于懂得了刘伯温所说的寂寞,白天没人吵架,晚上没人说话。
李善长临死之前维护朱元璋的一段话,保住了他孙女儿的性命,朱元璋则将李善长的小孙女儿留在身边,给这样一个垂垂老人带来一丝生气,伴随着日薄西山,一代雄主就这样结束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成为帝王,你就不是你了,你首先是这个国家的,其次才是你自己的,万事以国家大局为重,任何人都可以是棋子、工具,一旦有人威胁到国家和皇权的安全,即杀无赦,甚至宁愿错杀也不可放过。
诗云:“一将功成万骨枯。
”成为一位皇帝,又该有多少枯骨和遗憾铺在路上呢?
号称史上“得国最正”的一位皇帝,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打。
这个传奇人物就是朱元璋。
这部2006年播出的国产古装剧——《朱元璋》,真的好看。
虽然总体比不上《大明王朝1566》那么经典深邃,但足以秒《康熙王朝》两条街。
剧名非常直白,讲的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事。
看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对明史感兴趣的小伙伴,当看这部《朱元璋》时,一定能找到同样的乐趣。
《朱元璋》其实可以分成上下两部来看,风格差异还挺大的。
上部可以概括为:打江山易。
主要讲述了朱重八从儿时的放牛娃,到皇觉寺出家当和尚,再到参加义军、认义父,得名朱元璋,仿佛重生。
之后结识了自己的结发妻子——日后的马皇后(论一个贤内助的重要性)。
朱元璋带着好兄弟徐达、汤和、常遇春等将领,攻城掠地;
又得到李善长、刘伯温等顶级智囊团,一路从义军杀出重围,干翻陈友谅、张士诚。
最终成立大明集团,然后北伐大元,并成功将其灭亡。
《朱元璋》上半部分,基本上是一部合格的古装影视剧。
但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槽点:战争场面如同儿戏、史实性细节错误、对话太过现代之类(例如名场面:你那叫喜欢吗?
你那是馋她的身子,你下贱
除了这些无关紧要的槽点外,全员演技在线,没有特别拉跨或者出彩的地方。
但到了下半部分,就开启了它的封神之路。
下半部分的官场权术斗争,朱元璋的驭臣之术,以及他整治贪官污吏的酷辣手段,我可以不负责任的说,比神剧《大明王朝1566》有过之,无不及。
可能是穷人出身,朱元璋对文人官宦天生充满了不信任。
他了解百姓疾苦,爱民如子;但对待手下的臣子,却显现出仇人般的心狠手辣。
大明初立,昔日繁华的扬州城荒烟四起,总共只有18口人,连声鸡叫都听不到(鸡都死绝了)。
朱元璋安排能臣杨宪,三年复兴扬州。
能臣亦是酷吏,杨宪采取了大月尽式的手段,急功近利完成了表面上的功绩,也为后面埋下杀机。
复兴扬州的成绩,让杨宪深得朱元璋信赖,调回朝中,从此平步青云。
之后是李善长与胡惟庸师徒VS刘伯温与杨宪师徒。
简直是神仙斗法,各种权谋算计,都演绎得滴水不漏。
但是纸包不住火,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杨宪在扬州掩人耳目的面子工程,终究被人捅破。
朱元璋的老脸都快被打的稀碎,自认为“阅人无数”的重八从此怀疑人生。
一辈子玩儿鹰,结果却被鹰啄了眼。
朱元璋掀起了滔天的整肃运动,之后的“胡惟庸案”、“蓝玉案”也都惊心动魄,让人不禁为老朱捏把汗。
不过最后,天命难违,作为朱元璋成为皇帝后,仅剩的人性和精神依托,马皇后殡天。
朱元璋寄托了自己无限希望,准备把大明江山交付给太子朱标,最后也意外离世。
白发人送黑发人,孙子朱允炆继位,也为四子燕王朱棣篡位埋下伏笔。
朱元璋赐死了跟随自己戎马一生的“好兄弟”徐达,然后在夕阳中永久睡去。
纵观这部剧,可以说是荡气回肠。
后半篇的权谋之斗,更是精彩纷呈。
喜欢《大明王朝1566》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这部冷门佳作!
这部剧总体而言还是非常好的,胡军演的朱元璋完美把这个人设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是传记,但是我觉得它更侧重于帝王的心思,像开头就改编得非常好,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变成一代明君,经历多了,为了保子孙安宁,发起“洪武四大案”,胡军的气质真的是强,李云龙的脾气,结局朱元璋命下人叫住太阳别下山,一代明君朱元璋就此去世了,这部剧实打实,不错
最后几集的篇幅有点太赶了,42集刘伯温辞世,43集胡惟庸被处刑,44集皇后归天,45集太子暴毙,李善长、蓝玉倒台,徐达病逝,46集大结局朱皇帝驾崩,明明前面杨宪的篇幅可以稍微缩减一些的。
但是这并不影响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剧。
我以前真的低估了胡军老师的演技,从30岁演到71岁的朱元璋,从乞丐和尚到皇帝,完整的传奇一生。
他的刚愎、多疑、自大又勤政、爱民的形象活灵活现,基本是符合我心中朱元璋的形象。
朱皇帝驾崩时候的最后一句:日出紫金,日落栖霞。
配上他静静的靠着躺椅上,背后是渐渐落下的夕阳,只留下一个迟暮老人的剪影,可不就是英雄的落幕,这一幕太好哭了。
再说刘伯温,谦谦君子的儒雅形象也是刻画的入木三分,从青田到京城,从高官宰相到街巷摆摊卖画,从显赫到布衣,从意气风发到含冤而死,不管经历什么始终镇定自若,心中有沟壑,这就是刘伯温的风采。
刘伯温含冤而死,百官只有吕昶和宋濂二人送行,兴许对他而言是解脱了,顺便带着一丝人走茶凉的悲凉,对于旁观者的我而言,那是不甘心呀,他的才华绝不该断送于此。
这是一部以朱元璋为核心的朝堂历史剧,关于皇后的篇幅其实不多,但是马皇后的每一场戏都非常出彩,每当她一出现,我都觉得整个画面都变得柔和了。
剧雪老师的演绎也完美符合我心中的马皇后。
仁德、宽宥、聪慧、贤淑,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
青田山上的日出,五桃一叶,落叶归根,糊了的烧饼。
皇后与伯温呀……如果没有皇后的贤德,刘伯温估计也不会为大明这么鞠躬尽瘁。
剧中李善长、胡惟庸、杨宪、徐达、汤河、蓝玉等人把官场的弯弯道道也摆在了观众的面前。
刚追完剧,太难过了,语无伦次的就说这么多吧,总之,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追的剧。
用了几天时间,终于把这部《朱元璋》看完了,看完的第一个感受就是:这真是一部好剧啊,真的值得一看!
这部剧让我看到了皇帝的恩威并施真的会让臣子胆战心惊,臣子随皇帝打天下,冲锋陷阵,出谋划策,可到了荡平天下那天,这些人就成了皇帝的心头大患,历朝历代功臣被杀的不计其数,我觉得那些功臣功勋卓著,功高盖主,但皇帝要维护自己一姓的天下只会不择手段,痛下杀手。
真的是为那些功臣感到叹息而又无奈。
这部剧让我看到了不少人情世故,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这部剧真的是把这五个字表现的淋漓尽致。
此外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地方。
第一是刘伯温回答朱元璋规则制度都制定了却为什么仍有人顶风作案,我觉得放到今天这句话依然有用。
(大致是:法律虽然规定了条条框框,但是执法的依然是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依然会无视规则制度。
)这让联想到如今党中央高度重视腐败问题,并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
这句话真是高瞻远瞩啊!
第二是刘伯温的聪明之处:他明明什么都懂,有时候却在朱元璋面前装成傻子。
在那个年代随便多说一句话卖弄自己的聪明就会被杀头,如三国时期的杨修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但是可惜的是电视剧里的刘伯温还是被胡惟庸给害死了(史书上记得刘伯温是病死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号称“得国最正”。
何谓“得国最正”?
古往今来,历代开国者,无非两种。
一是禅让,二是革命。
禅让,原本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权力更替,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
三代之后,禅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之前的主动变成了被动。
权臣强迫天子将皇位禅让于他,这种“禅让”的开创者是王莽,之后历朝历代屡见不鲜。
还有一种是革命。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
刘邦和朱元璋虽然都是通过革命获取政权,但还是有细微不同。
刘邦曾经在秦朝就职,泗水亭长虽然不是什么大官。
可朱元璋不是,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一个放牛娃,一个小和尚。
而且朱元璋打败的是非汉族的皇帝政权,属于外夷,这在以中华为正统的古代,更有说服力。
所以,朱元璋才有“得国最正”的说法。
不过在历史上,有一种声音,对朱元璋极为不友好,很多人认为他是千古暴君。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杀害功臣。
民间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谚语。
古代皇帝中把这一思想运用到极致的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开国之后,对那些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小伙伴,几乎屠杀殆尽。
除去常遇春、徐达早亡,仅剩汤和数人只身幸免。
朱元璋为了铲除功臣,发动了赫赫有名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其中涉及人口之多,达数万人之众。
这些开国功臣虽然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纵容下属、家奴横行乡里,但要说“谋反”,那就是“欲加之罪”了。
蓝玉在被捕之后,其余罪名都供认不讳,仅这谋反的罪名,他死活不认。
朱元璋曾经的老伙计,被他比作萧何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也被牵扯到“胡惟庸案”被诛九族。
李善长被杀后一年,有一名官员上奏为李善长鸣冤。
他是这样说的:说李善长谋反,那他到底是图啥呢?
他现在已经是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算他帮助胡惟庸获得天下,他还能比今天的地位更高吗?
更何况,他是跟着陛下白手起家的,他难道会不知道造反成功的难度?
当年群雄并起,可现在呢?
所以说,李善长谋反,我实在是不相信。
朱元璋看到这份奏章后,并没有降罪这名官员。
由此可见,朱元璋只不过是假借谋反罪名来清理功臣。
除了屠杀功臣,朱元璋之所以被称作暴君,还因为他的“严酷治吏”。
朱元璋时期的官员应该是历朝历代最难的官员。
自西汉开始,各个封建王朝都是上行用儒,下行效法,而朱元璋恰恰相反。
他对于官员的严苛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洪武时期,凡贪污60两以上的官员,一律砍头。
他为了约束官员,在已有《大明律》的基础上,自己又编写了《大诰》,成为了法外之法。
《明大诰》中的刑罚明显要比《明律》重得多。
比如《大明律》中规定衙门隐瞒文卷不报的处罚是杖八十,而《明大诰》中则变成了凌迟处死。
自隋律起,正式形成了笞、杖、徒、流、死这五刑体系,但在朱元璋亲自编写的《大诰》中,刑罚之残酷,骇人听闻。
可以举几个例子。
剥皮揎草,将剥下的人皮制成鼓或者填入稻草制成人皮稻草人立于衙门门口或者当地土地庙的门口,用以警告继任官员,切勿贪赃枉法。
凌迟处死,民间俗称千刀万剐,虽然此项刑罚并非朱元璋首创,但在朱元璋一朝使用最多。
明初有四大案,铲除功臣的政治案件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还有两大案是经济案件——空印案和郭桓案。
空印案牵扯人员之多,万人以上。
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州府,凡主印者,杀;副职充军。
两案加起来,死亡人数超过了七八万。
这其中,有一些人确实是犯了罪,但更多的人只是被无辜牵连。
大家可以想想,当时在朝为官的那些人是怎样的心态。
有人问,那能不能不当官啊?
众所周知,张良在汉朝开国前夕就解甲归田、回归故里,全身而退。
与张良齐名的刘伯温也有这样的打算。
可惜的是,即使是回归故里,朱元璋还是对他不放心,对他百般“折磨”。
刘基之死究竟是胡惟庸的擅作主张还是他在朱元璋的授意之下行使权力,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怎样,朱元璋时期和刘邦时期的政治环境不可同日而语。
洪武时期,采用科举和荐举两种选官方式,科举大家不陌生。
什么是荐举?
荐举就是推荐、推举。
比如说,听说哪儿有贤士,只要有人荐举,找到了你,你就得出来做官。
那个时候有人为了不做官,自己剁掉手指,但依旧没有逃脱。
要么出来做官,要么就去死。
再加上朱元璋一手建立的锦衣卫,当时的朝堂之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为什么朱元璋要这么严厉地对待官员呢?
我觉得这和他的出身有关。
因为他出身贫寒,经常被贪官恶吏欺侮,所以在他心里,从小就有种下一个种子。
——“当官的没好人!
”你不犯事还好,只要犯事,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其实,有很多基层人民心中也是这样想的,只要杀罚够重,贪官污吏就会变少。
事实上还真不一定。
朱元璋时期的刑罚如此之重,可官员们的贪腐依旧层出不穷。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官员贪腐,朱元璋大开杀戒;官员继续贪,朱元璋继续杀。
洪武时期的贪官之所以顶风作案,除了贪念作祟之外,薪水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明朝县令每年俸禄约九十石粮米,而且经常还会用实物来折算,所以实际大约只相当于现在的一两千块钱一个月。
难道这些官员就不会劝谏朱元璋,让领导给他们加薪?
还是因为朱元璋的出身,朱元璋认为官员的俸禄虽然不多,可与百姓相比,已经很多了,百姓可以生活,为什么你们不可以?
贪腐问题自古有之,从上往下的反贪虽然有一些成效,但总体来讲,治标不治本。
个人觉得,反贪应该由下到上,让群众行使监督权。
如果放到今天来讲,百姓媒体监督,官员资产公开。
这样一来,对贪腐将是致命的打击。
如果光靠上面重罚,效果暂且不提,搞不好还得落一个暴君的骂名。
朱元璋虽然对臣下严酷,但就百姓而言,他真的是一位好皇帝。
朱元璋因为出身农家,所以对农民、民间特别了解。
经过元末的战争,很多地方都成了荒地,开垦荒地需要一个过程。
为了使农民不被税赋所累,朱元璋规定,开垦荒地的地方三年之后再收税。
有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第二年就强行收税,并且上奏朱元璋,说我们这儿生产好,所以农民们争着抢着要交税,拦都拦不住。
朱元璋看后大怒,农民抢着交税?
你骗鬼呢?
朱元璋主张老百姓告御状,以及越级上奏。
为政者最为担忧的就是“壅蔽”。
朱元璋曾经对廷臣说:“自古人君所患者,惟忧泽不下流,情不上达。
”所以,洪武时期的皇宫几乎成了断案的县衙。
朱元璋设立了通政司,全称为“通政使司”,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于底簿内誊写诉告缘由,呈状以闻。
其中就有“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的作用。
不仅如此,他还在皇宫门口设立“登闻鼓”,并设有专人管理,一有冤民申诉,皇帝亲自受理,官员如有从中阻拦,一律重判。
朱元璋规定不许官员下乡,一旦有官员下乡,老百姓可以把他抓起来。
有人说,这是为什么?
官员了解民情民风难道不是好事吗?
朱元璋有他的想法。
在他小时候,经常有官员借下乡之名,行土匪之事。
每次官员过后,鸡犬不留。
所以,他才立此规,保护老百姓的权益。
曾经在浙江有一名县级官员下乡,就被老百姓给抓了起来。
后来还是知县出面求情,事态才得以平息。
朱元璋积极推动人口迁徙,江西填湖广、山西洪洞大槐树,解决了有民无田、有田无民的状况。
那个时期的人口迁徙,除强制之外,还有利诱。
比如,你从A地迁到B地,除了答应给你的亩数外,你如果愿意还可以再开垦荒地,而这些额外开垦的荒地是不需要交税的。
正是种种惠民政策,使得明朝在建国之后没有多久,不管是粮食总产量,还是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了前朝元世祖时期。
朱元璋对百姓这么好,那他是不是就有民本、民主思想呢?
那倒不是。
中国历史有名的爱民皇帝唐太宗,他对于《荀子》里的一句话就很赞同,并且把它奉为座右铭。
“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朱元璋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呢?
没有。
从他对《孟子》的态度可以窥其一二。
许多人认为朱元璋是一个文盲,他确实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
但朱元璋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投军以后,军中也有一些文官主簿,他经常不耻下问。
所以,当皇帝之后的朱元璋是可以识文断字的。
朱元璋在读《孟子》时,他很不高兴,因为《孟子》里有一些话不合他的心意。
《孟子》里有这么一句话: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
朱元璋对待臣下就如同草芥,如果按照孟子的观点,这不是鼓动臣下闹事吗?
《孟子》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对话。
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看到最后,朱元璋不高兴了,他下令将孟子移出孔庙,并且打算将《孟子》销毁。
好在那个时候的读书人有骨气,以命据理力争。
有官员甚至说,我能为孟夫子而死,是莫大的光荣。
无奈之下,朱元璋被迫妥协,将《孟子》中不合他意的章节删减,作《孟子节文》。
不过,这《孟子节文》并没有传下来,朱元璋死后,《孟子节文》被废,大家看到的还是完整版的《孟子》。
说一千道一万,他还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他对于老百姓的仁爱也好、慈善也罢只是因为童年悲惨的经历。
我是这么评价朱元璋的:洪武有秦皇之酷,汉文之仁。
按理说,秦始皇和汉文帝实在是没有啥联系,一个是法家推崇的千古一帝,一个是后世儒生敬仰的三代以下第一明君。
可朱元璋两者皆有。
只不过他酷的是官吏,仁对应的是百姓。
胡军主演的《朱元璋》里有这么一句台词:“这朝堂之上的血腥杀戮换来的是乡野民间的太平盛世!
”泱泱中华,暴君很多,明君也不在少数,像朱元璋这样既明又暴的君王,只此一人。
《朱元璋》的剧情、和人物都拍的大部分符合历史,当然也有一些不符合。
可能是为了整个电视剧的进展而做了局部修正,但是大体和历史还算接近。
《朱元璋》里面的故事和人物特点,很符合人的本质、真实面目。
就拿朱元璋本人来说,他有私心、野心、经常刚愎自用、为了一时泄愤,痛下杀手,杀人如麻,甚至错杀无辜,很多不合理不合情的决断都在他看来是正确的。
这部电视剧,不像有的电视剧好人坏人分界明显,有的电视剧把好人演的天衣无缝,没有半点污渍缺点,把皇上演的都是那么兢兢业业、与臣与民同心同德,其实呢?
真实情况有多少是?
《朱元璋》这部电视剧拍的很接地气,里面没有明显的坏人和好人,朱元璋时好时坏,这个就看我们怎么定义好与坏的意义了。
李善长、胡惟庸、杨宪就坏吗?
他们也是勤政的代表,心里时刻是为国家着想,还经常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出良策。
他们唯一的缺点就是功利心重吧,都想官越当越大。
再说他们也是派系纷争而产生争斗,甚至想借皇上的手置对手于死地。
刘伯温就是好吗?
他明哲保身,不出来做官,想撂挑子回归故乡,对于国家来说,这是自私,对于自己来说这是明哲保身。
这部电视剧里面演的很符合现实,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里面没有明显坏人与好人。
里面感情戏很少,剧情故事线也显得无聊,因为很多剧情贴近历史,历史嘛,本身就这样是干燥无味的。
只有现在一些穿越剧、宫廷剧他们可以把一个故事演绎的出神入化、也演绎的南辕北辙,失去了历史剧的意味。
很坏很坏的人没得,我觉得电视剧里面没得反面角色,像赵高、魏忠贤这种祸国殃民、麻痹皇上、让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的大臣没得。
他们都是一心为皇上,只是派系斗争才产生了很多不同意见,皇上也正是利用这一点,来平衡朝廷里面的权力和权利,以达到平衡!
这里要说明一下,看《朱元璋》学习管理,也学会看透每个人都有私心。
这部电视剧很值得看,值得学习,贴近生活、接地气的电视剧少了,洗脑传销式的电视剧看起没意思,如同爵没水分的甘蔗,无味也,也浪费时间。
力荐!
前半段马马虎虎,后半段渐入佳境,真是越往后越好看。
刘伯温真是儒雅,也明确表现了刘的政务能力确实是不如李善长和胡惟庸。
虽不像大部分剧里体现的那样神机妙算,但也是绝大多数事情都能看透,这剧一个很大的主题就是朱和刘之间斗智,一个连哄带吓,一个小心翼翼揣摩。
朱元璋李善长胡惟庸也很符合想象。
确实是一个农民的政治理想所能实现的最好的程度了。
论思想深度甩《康熙》八条街,当然还是不能跟大明王朝那种神剧比。
搞不明白康熙那种剧竟然有九点几分。
对于刘伯温,看的事情很透,一眼看到未来,后面发生的事情也许都在他的预料当中,可是他没有办法……原本想归隐,回青田老家;皇上的恩威他也看的透,不得不又回来。
他是回来了,可是心却不在这(已经看透了,很无奈的选择……)最后被歹人下药毒死,很凄惨,更应该说是“恨”小人的卑鄙,“悲”刘伯温的结局。
可反过来想想,也只有死能结束这躲不过的一切,这也是他“梦寐以求”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做到了“大智若愚”,可是仍然没有用……
皇觉寺的重八行僧,有了名字元璋相当于重新活了一次,鄱阳湖前夜的侧听出肝胆忠义,日月行天亘古不变,洪武荆棘上长满了刺。一起奋斗的兄弟没了,妻子儿子走了,帝王是孤独的可太祖的孤独是自找的。东升西落是自然之理,让太阳站下日出资金日落栖霞。
为刘伯温和让太阳停下伤心哭了几次。总结和某类上级打交道的经验。爱记旧账,说此事翻篇不能当真;不谄媚就是疏离清高,尤其是比他学问高的;不好听的实在话,哪怕追问也不能直说,问题早就有,说出来的人会变成问题的一部分。不明白职务安排可以问,攒着委屈怒火易挂脸闯祸。不要抢他的机会做好人。面子从来不虚无缥缈,具体到万事要请示,不能靠猜自作主张;不要揶揄多嘴;不要擅自动他手里的任何人财物;不能放下他去巴结同事;不能宣扬没公开的安排;不能默认是某职权某组织的主人,无论面对的是谁;无靠山不太平时不能推脱,他会安排难度数倍的任务立威。先记到这,虽然看着有委曲求全的意思,但当做雷点指南,以自己舒坦为主。“能臣嘛,走到哪都得踩在是非窝里”“有时候请人家吃饭,并不一定指望人家来,只是给人家一个拒绝的机会”
这两分全是给胡军的……
深刻体会到伴君如伴虎是怎么样一种滋味,朱元璋的臣工怕是得抑郁的不在少数。就是现代化词汇太多了。
前面的战争戏一塌糊涂,群众演员忒不敬业了·······里面胡惟庸倒是亮点
疯狂映射,夹带私货。主演表现无可挑剔,徐达有点走样。朱元璋的大战基本上描绘较少,蓝玉和朱文正的事迹也搞混了。配音和口型这一点真是糟糕,不然就五星了。补遗:原来玉儿是甘婷婷饰演的,那时就觉得好标青,比剧雪还要漂亮。
剧本像流水账一样的,情节除去宏大叙事,剩下的部分写得好潦草,演员在角色填充上有功劳。昨天又翻了下《洪武大案》,编剧对人物塑造的把控差别太大。
拍清朝拍的富丽堂皇,为什么一拍明朝就这么寒碜?朱元璋登基后汤和大闹皇宫,正史里有记载吗?没记载为什么敢这么乱编?不就是为了黑人家。
你那是喜欢她吗??你那是馋她的身子,你下贱!!
哎
幼稚了
一口气看了七集 实在有些不能忍 作为历史剧掺点野史的内容可以解释 有些改编可以理解 但你大范围修改历史就是大忌 郭子兴本是欲杀孙德崖无果 你却告诉我他二人最好共赴战场携手而亡 除此外人物刻画也是为设定而设定 初时憨直的朱元璋 从军五个月就精明果敢心有城府 变化得未免过于唐突
剧本和导演都太老了,经费也看得出来一般,想复刻康熙大帝,但使不上劲。前半段打天下有点敷衍,可能是经费导致的。后半段全是宫斗加反腐剧,很有时代特征。胡军演这种草根皇帝简直信手拈来,很多收音是现场收的,那气势加上那身形,绝了。可惜年代过于久远,前半段敷衍,后半段精细反差感很大,观感很奇怪。
可学之处太多
除了朱元璋、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马皇后,其他配角太捉急了,剧本还是打磨不错,就是太多场景拍的太草率了,应该是经费不足吧,有点可惜了。
明知结局,却依旧有扣人心弦之感,也许这就是一部好片子的过片之处吧。后面不如前面好看。2020年看完的第一部影视剧,加油!
就这????
说是垃圾不为过吧。胡军简直就是垃圾中的垃圾。豆友:这是我看过最好的剧了,千古第一。实际上你去百度搜,任一种水果命+抗癌,你都能找到长篇大论,甚至我搜到大米,屎也能抗癌。豆瓣上的作品也是如此,每个作品你都能看到类似千古第一的评论。当然每个人有他自己的主观。
历史剧
疯狂隐射……秃子陈友谅、三年建设新扬州、状元上山下乡劳动改造、引蛇出洞胡惟庸、抢班夺权义子蓝玉、鞠躬尽瘁刘伯温。朱苏进简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