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能打动我的?
丹的激情,投入,执着,对音乐的深深的热爱。
这是最职业最吸引人的地方。
你可以睡相很邋遢,你可以蓬头乱发,但是不能失去对你职业的这种执着与热爱。
不是刻意的装着,而是完全沉浸在这种感觉里面。
最艺术最打动人的地方,不是商业化的套路模式,不是噱头般的奇技淫巧,而是最自然的。
街头的小喧闹没有成为噪声,反而变为了一个点睛之笔。
lost star的两种唱法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为了你的真心的爱好活着还是享受在套路的商业的模式带来的刺激中。
丹真实的展示了什么才是真中的艺术家。
凯拉是个热爱并享受生活的,男主唱是追求并享受呼声的。
对此,建筑其实有着相当多的相同点。
夸张奢华的综合体大地标是明星建筑师的摇篮,抑或是纪念性的诗意的或者真的平凡的建筑。
凯拉说的太对了,歌曲的后期盖过了音乐原有的质地之后,你就不再是歌曲的主人,而是它的仆人,为了别人的认同而去一遍一遍的工作着。
或者你还有另一个选择,找一群最闲的无聊的建筑师,走遍街头小巷,去感受这个最真实最自然的世界,沉浸在我们流露出来的作品中。
《Begin Again》告诉我了三个道理:音乐能给人巨大的力量,多想遇上音乐知音,在街上分享我最爱的歌曲,伴着音乐翩翩起舞,在自己的境界里醉梦生花。
遇上伯乐定是人生的转折。
男友的不加赏识与飘飘欲仙让格雷塔痛苦抱憾,而丹的挖掘让格雷塔这颗金子发了光,他们一拍即合,是陌路上的知音。
丹让格雷塔走出了失恋背叛的阴霾,格雷塔助丹缓和家人关系圆满家庭。
知音是互助的、共赢的。
音乐乃至别的事情都需要创新才能开辟出一条新径走向成功。
丹施展他的才华组建小乐队将格雷塔的街头音乐风发挥得淋漓尽致,露天录音制作音乐这一点子令我赞不绝口,如果这一部分拍多点我会给五星的。
当格雷塔前男友唱出《Lost Stars》想挽回时,情绪高涨,一种物是人非的失意涌向我,这是爱情的悲伤。
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 (2013)8.62013 / 美国 / 喜剧 爱情 音乐 / 约翰·卡尼 / 凯拉·奈特莉 马克·鲁法洛
差点就错过了这部电影。
每一个人物都那么丰满可爱,塑造和演绎都不止于主角,孤僻的violet,一脸害羞弹着吉他,连接受父亲的吻都那么“勉强”(最爱的一幕);每一条情感线也都含蓄真实,最喜欢的还是dan和violet之间的父女情,violet每次关上车门欲停又止向家走去的脚步,dan望向女儿背影的不舍眼神,不只gretta看了出来,观众也能不自觉地读懂,不需要时时刻刻告诉每一个人我一定要穿越亿万光年飞回地球去见我女儿;还有gretta在人行道上道别时脸上泛起的潮红,即便不能准确用亲情友情爱情来定义的情感也能确切又含混地表达得恰到好处……所有这些都没有用力的呐喊和一股脑的“爱”倾泻而出泼在你的面前,一切都像音乐一样缓缓流淌,化作不知不觉轻轻划过脸颊的泪水。
全片无败笔,轻轻松松演过,轻轻松松看过(最近好怕看电影看到累)。
凯拉·奈特莉在片中真是美,以及每一次着装。
——我只是偶尔写写歌。
——那你为了什么写歌?
——什么叫为了什么?
为了自己高兴,为了我的猫。
——是嘛?
那他喜欢吗?
——是她。
是的她喜欢。
——你怎么知道的?
——因为她会发出满意的咕噜声。
——也许她在喝倒彩。
——不,她很有品味。
她听莱昂纳德·科恩的歌也会咕噜。
短评里有人说,Knightley在教育少女方面颇有天赋。
妈蛋,好想哭,因为在我少女时期,Knightley小姐几乎演绎了我想成为的姑娘的形象。
少女想成长为的姑娘是什么样呢?
对我而言,不是律政俏佳人中的Elle Woods。
我这种高中时期刷完《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前学霸,根本不会相信平时不学习、天天忙恋爱、热爱画美甲的Elle Woods仅仅凭借考前冲刺三十天、头悬梁锥刺股就能考上哈佛法学院。
对我而言,也不是公主日记中的Mia。
我这种有爹有娘、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小女孩,从小就觉得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尚未具备某国王储遗落国境的可能性,因此一日变公主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堪比我发现自己被霍格沃兹录取了,同班同学是美少女战士,以及我们家养的猫实际上名字叫哆啦梦。
于是,我想成为的姑娘,就变成了和海盗一起去冒险的Elizabeth,聪明骄傲的达西夫人Elizabeth,坚持爱情诚可贵、但友谊更为万万岁的Julie,有过浪漫爱情故事、选择回归生活的Juliet。
总是,我爱的姑娘,恰好就是Keira Knightley曾经演的故事里的那样,是《加勒比海盗》、《傲慢与偏见》、《我爱贝克汉姆》和《真爱至上》。
她就是平胸、短腿、嫩牛五方脸啊!
可是,这些都掩饰不了她的可爱之处。
比如,偏偏要穿着运动鞋蹦蹦跳跳地去结婚;比如,拒绝搬去洛杉矶,因为担心自己会在LA的风气洗礼下跑去隆胸。
就是这样任性和胡扯,也还依旧被奉为英伦玫瑰。
于是,once and once again,我又看见了她演了我爱的姑娘的模样,在Begin Again里,她是温柔而有力量的Gretta。
(一)才不要和生活妥协的姑娘成人的故事说,我们要和生活妥协。
比如我就是经典一再妥协的人生案例。
譬如,小时候我一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酷炫的作家或者一个叱咤的女律师,但因为觉得自己天赋局限、中国司法环境堪忧,所以我极其经济适用地选择了经济金融作为我的大学专业。
后来,我想去法国交换,预备顺便学个蓝带厨师,写写日记,争取成为Julia Child一样的美食作家。
这一次,我没妥协,我和面试老师描述了我梦幻的愿望,然而我们的面试老师并不能接受我既没有坚持学术、也没有立志成为投行女的说辞,非常和颜悦色地挂了面试。
经此教训,我也知道妥协于现实,才是万用的答案。
当社会需要你当一颗妥协的螺丝钉时,我没用办法说,“不行!
我要去当一块合成芯片"。
我就是一个和生活妥协的姑娘。
而我却特别羡慕Gretta这样神奇的姑娘,有天赋、有勇气去做自己喜欢的音乐。
所以她身上自备一股仙气,随时吸引同样有音乐气质的疯子。
所以她对喜爱的音乐有绝对的坚持和信仰——对不起,管你是不是超级摇滚明星,管你是不是深情回首的前男友,你也不能乱改我写的歌。
就是不妥协!
所以,Gretta就是我喜爱的姑娘的形象么!(二) 接受我爱你,以及相爱是一瞬间但凡有点感情经历,读过点感情专栏的姑娘,都知道如何和喜爱的小男生耍手段。
譬如,巴普洛夫短信法,三天说晚安,两天不回话,若即若离,保持魅力;譬如,口碑女神论,务必打造朋友圈中的女神形象,心灵鸡汤加自拍,美图秀秀360°无死角修图,最好让共友在朋友圈中大喊,”女神,真是美惨了!
“。
但是,我厌倦这种手段。
我特别厌倦用解方程的步骤,来演绎爱情。
人生又不是写试卷,搞什么正确解法。
我们可不可以简单地接受,我就是在温柔地爱你,你爱我么?
比如在Gretta和男主大叔牵手回家的那一刻,他们几乎就要挑明情愫互相表白了,然而忽然在家的朋友破坏了一切的浪漫,所有故事就戛然而止。
许多人都在感叹太可惜了。
但其实,相爱是不是坐在马路旁一起听两个人都爱的音乐,享受那些美好时光就好了。
我们常说,百年好合,我们常说,两情久长。
似乎我们给爱情加上的界限,是一万年,是永远。
就像星爷在《大话西游》里说,如果可以给爱加上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但,多年之后,在《西游降魔》里,他说,一生所爱,不要一千年、一万年,就要现在。
相爱也可能是一瞬间啊。
世界为什么总是在讲爱情永恒?
这一定是金伯利为了卖钻石,而造出的谎言!
啊,如果爱情不是恒久远,南非钻石该怎么卖?!
(三)我爱上一个中年颓唐落魄人年少的时候,我们所接受的少女教育,总是白马王子骑白马,铠甲骑士穿铠甲。
少女教育的爱情是,对象必须完美,必须高大帅气才华横溢且霸道总裁,还非要肝脑涂地地爱上我。
灰姑娘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要紧,反正解决答案很简单啊,毕竟会有霸道总裁爱上我啊。
因此,当男作家在意淫中写出了青涩少年爱上隔壁浪荡胖妇人、写出了多金大叔收藏少女吸过的每一只烟蒂等等匪夷所思的浪漫故事。
少女文学总是一成不变,永远是是《何以笙箫默》、《杉杉来了》和《最美的时光》。
少女小说是不能接受一个才华横溢的女青年爱上坐地铁的脱发的窦唯的。
少女小说需要一个完美男性完成我们的爱恋感动。
我想成为一个姑娘,可以包容所爱之人的不完美,可以爱上不完美的世界。
我想成为一个姑娘,像Keira Knightley曾经演过的角色一样。
begin again里有一个的场景,音乐制作人丹和kk使用着分频器听着kk手机中的曲库,漫步在纽约的街头,私以为这是电影中最浪漫的一幕了。
begin again是导演又一部“好听的电影”,相信这一部的OST依旧会如同once一样受到不少人追捧,上一部讲的是对音乐的梦想,而这一部则放在了对音乐的态度,是选择民谣还是流行,是选择小众还是大众,是选择免费还是付费。
这是每个人对音乐都会有的态度,其实都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有喜好之别而已。
所以当kk听着前男友的新专辑时,听到自己的歌被改编成流行,分别就已经是注定的了,当前男友享受的站在聚光灯前时,她就已经知道这是不属于她的音乐了,最后选择转身离去。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音乐了,好听的音乐也是数不胜数,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像丹那样脑补出强大的编曲、配乐,也不会像kk一样仅仅听一首歌就能知道男友出轨,我们只是普通的大多数,但是我们也期望有那么一刻能够在喜欢的人的手机里听到自己喜爱的歌曲,至于歌曲是民谣、摇滚还是流行,小众还是大众,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永远都是和你听歌的那个人。
“当我们觉得一个作品跟自己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时,应当知道,其实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或许并未想要引起我们的共鸣,他只是想表达自己。
”五年前,我是看《once》和《before sunrise》后会深深中毒的、不怕往自己身上贴“文艺小清新”标签的无知少女。
所以痴迷于“分享一对耳机”“坐你的车听你的歌”“肩并肩暴走的话唠”这样的形式主义,并不断实践一次又一次。
在一个雨大到伞都撑不住的夜里,我的学生们问我,“今天穿这么美,是去约会吗?
”我早早下了课,脸上的表情早已出卖我。
其实也没有穿得很美,不就是格子衬衫,因为我知道我要见的人,穿格子衬衫会很好看。
(然而现在知乎上的热门问题是“格子衬衫为何成了low逼?
”)那天晚上,雨后来渐渐停了,穿着格子衬衫的我们,走过湿漉漉的深秋,你说,“当我们觉得一个作品跟自己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时,应当知道,其实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或许并未想要引起我们的共鸣,他只是想表达自己。
”--日出三部曲的导演,执着于表现时间,所以才会用了十八年拍出了《少年时代》,才会九年又九年地拍一对恋人,大概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他的Celine再也没有出现,所以只能在电影中一遍又一遍地脑补,“如果你还在,我会跟你说些什么”的情节。
而《Begin Again》的导演,大概有太多欲说还休的不彻底的故事,所以不管是《once》和《Begin Again》,他们都在兴奋地说完“我们可以一起去伦敦,我们可以一起做音乐,我们会红”和“我们去英国再来一次,带上小伙伴们,那么多地方可以拍MV录DEMO”之后,默默地看着对方——看到了太多不可能,看到了你还有你的家庭,你的牵挂,看到了那些似乎很难跨过去的阻碍——然后发亮的眼神,慢慢暗淡下来,最后把粘着美好的回忆的钢琴或者分线器还给对方留个纪念,然后抽离。
他们一遍一遍重复着相似的情节,说的都是同一个“得不到”的故事。
“得不到”的故事总是类似的:一拍即合:不论是拉你下火车,还是你的歌刚好感动了我。
继续一拍即合:不论是有的聊的话唠,还是走进一家琴行合作一曲,还是说出一个疯狂的idea得到对方热烈的支持。
心动:摩天轮的吻,孤独的钢琴边,或者一起分享一对耳机走过陌生城市的街道。
回归理性和现实:火车站匆匆分别的恋人,真实的版本是再未相见,卖花女和流浪歌手,英国妞和美国卢瑟,最终都要回到自己原来的生活里去。
虽然大家评论说,如果他们在一起就俗了,就要差评。
他们倒是想在一起啊,可也许现实就是没有在一起,不是为了清新脱俗。
然而他们何其有幸,还能用电影这样的方式,把这样或许很难说出来的故事,表达出来,不管一开始想要诉说的对方还能不能看到。
作为一个普通人,又该如何表达这些难以表达的情感。
--第一遍看《Begin Again》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什么啊,比《Once》精致了流行了以后就没那种诚意了喂,尤其是开头,为了表现他们的相逢多么的命中注定,竟然闪回了三次,说好的文艺青年的矫情和坚持呢!
隔了半年又看,看到那些灵感与火花碰撞的瞬间,他们是如何一呼即应,再看到最后分别时与《Once》类似的“明明很想继续这段旅程却不得不结束”和“连纪念物都还给你”,好像看到了导演与我一样的不甘心,突然好心疼。
五年后,我对“文艺小清新”的标签已经非常不适应,这年头不逗逼不cult点,就不够酷不够洒脱。
“悲伤逆流成河”和“棉布裙”都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听惯了电子乐的我这个下午却忍不住把KK的《Lost Star》拿来单曲循环。
单纯的吉他扫弦和简单的钢琴装饰音,就像那些个单纯的“小清新”“不可得”的故事一样。
我们会讲一个好故事,把好故事变成电影,变成书,变成歌,是因为,没有那个听故事的人在身边。
否则,何必如此大费周章?
今天推荐一部电影《Begin Again》。
(《歌曲改变人生》这译名。。。
可以认真点吗。。。
)万圣节那天晚上看的。
白天和老师同学去了趟海边小镇,走了走,然后吃了顿BBQ(准确的说是做),作为考试前最后的放松。
回城后略疲劳,便也拒绝了同学的Halloween Party的邀约(我还真是不平易近人。。。
)。
晚上吃了顿并不痛快的火锅,回家,看了这部电影。
本来因为没去party后悔,错过了久违的夜生活,错过了满城的僵尸鬼怪,错过了放松跳舞放声大笑的机会。
然而看完这部片之后觉得内心满满,错过多少也不遗憾了。
那是一种让人热泪盈眶的感觉,有音乐的力量,更多的是梦想的共鸣。
故事发生在梦想之都——纽约。
毫无悬念的,几乎大多数和梦想有关的电影,都是在纽约,从Alicia,从Miley,从Taylor的歌里,你对这所城市的向往都在不断被强化。
曼哈顿,第五大道,中央公园,自由女神,烂熟于心。
Francis Ha在这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Andy在历经穿Prada的恶魔的洗练后毅然决定退出并继续追寻她的记者梦,Will和Grace共处一室各自追寻着自己的幸福,十年老友六人行在根据地Central Perk的喜怒哀乐,Julie和Julia两人梦想穿越时空的相遇,Kelly的欲望城市,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死以及美国梦的破灭,Amanda的复仇,全部都在这里。
然后这一次,是Dan和Gretta,两个在生活中近乎绝望的,几乎要放弃梦想的两个人相遇了。
这部片的不俗之处在于,在每一个剧情的拐点,你近乎乞求剧情不要往俗套的方向发展,它神奇般的都避开了,保留了对于梦想、友情、爱情的纯净。
故事总是有编织和美化的成分,然而背景放在了纽约,一切都那么自然了。
连可恶的小朋友们,都被音乐吸引而成为了美妙的和声。
整部影片浑然一体,没有一丝多余拖沓,也没有任何的缺失疑点。
最重要的是这部片的音乐,我觉得就算为了那几首歌,剧情就算再一塌糊涂也完全值得一看。
说来也好笑,前几天听Taylor的歌《Welcome to New York》,晚上做梦便神游去了一遭,连自由女神像都勾画出来了,还脑补了不少魔幻和童话的元素,醒来觉得自己特别牛掰。
我想,纽约可能还是我藏的深深的梦想里的一个注脚吧。
如果什么事情让你热泪盈眶的想要到达,不用犹豫了,这就是梦想。
(切勿代入汪峰的语气。。。
)P.S.谁说Keira Knightley唱功烂的?
我保证不打你。。。
说她平胸我就没意见了。。。
喜欢Dan在泳池拽Dretta裤腿失败时说她是英国人,她很骄傲。
喜欢Dan跟Dretta分享音乐时说音乐能让乏味的环境变得很美。
喜欢Dan跟Dretta谈论猫那一段,很可爱。
嘻哈黑人歌手懂知遇之恩,泳池里他的话印象深刻:I pay,for him。
Dave,他刮了胡子站在台上深情演绎她版本的迷失的星星,她站在一侧动容的笑。
那一刻他几乎唤回了她的心,仿佛一切回到从前。
下一刻他唱起流行轻佻的调子,迷醉于台下欢呼的人群和台上明亮的闪光灯,再没侧目一眼。
她流下一行泪,变了的就是变了,一如海边长椅处他不会把CD扔入海,很多时候你其实没有你自以为的那么情深,而她突然明白了回到过去是一种妄图。
她骑在单车上释然的笑。
喜欢她的笑,笑的棱角分明。
这世界那么大,遇到懂得的同类,相拥吧。
午夜散场,看到壮观的云。
昨天看了Music and Lyrics,片中有一段男主与女主讨论了歌词与曲调二者谁更重要的问题,女主说曲调给人的刺激仿佛性吸引,直观激烈,而歌词才是让人真正了解这个人的内在与真实面目的部分。
在此之前我听歌很少在意歌词,这大概说明我是一个只注重肉体欢愉的人?
总而言之昨天我看了Music and Lyrics,感觉不甚满意,想起同类型片中最为喜欢的一部begin again,就在今天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
知道这部电影源于lost stars,非常好听抓耳,太好听了,听过无数次,但却真的没有一次认真地看过他的歌词。
我英语又很差,除了那句灵动的难以忽视单词又那么简单的“yesterday I saw a lion kiss a deer”和多次重复的“but are we all lost stars”,我确实没有仔细去想里面的歌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今天是重温,剧情早已熟悉,加上昨天看到的那段讨论,于是终于沉下心来看了眼歌词,才发现这说的是个和我想的不太一样的故事。
近来情绪不对,本就囿于年少的理想与长大后的现实的矛盾中难以自拔,但凡看到一点稍微有关联的内容就开始郁郁寡欢,很有病,看到这首歌,又难免想起了这一点。
结局处KK看着AL在台上唱歌落泪而离开,最初看这里时我还与朋友调笑说要是骚当愿意给我唱一首lost stars我能打着滚的和求他复合。
但现在,其实也是能懂了。
对于主角本身来说,年少时的理想与成熟后的现实是可以不存在任何矛盾的。
随着时间推移阅历增长,想法也会变,年轻时想要的几年过去就不再渴求了甚至觉得很可笑是一件多正常的事情啊。
梦想时时刻刻都在变,变得更现实,更可行,更利己,更妥协,更容易实现,随后一步一步靠近从梦想蜕变成理想的目标,随后完成它,作为主角来说,从中获得的满足与快乐就是真实的,幸福的。
这个现实的目标不一定要与少年时的理想相悖,更多的可能只是毫无关联而已。
所以一段时间风行的什么“最终长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其实很可笑,如果谁长成了他讨厌的模样,请去抱怨自己,不要抱怨时光,我们大家更多的都只是长成了小时候没有想到过的模样罢了,至于这样子讨不讨厌,就看自己了。
活成了个南辕北辙的样子对于自己来说可能真的没什么太大的问题,最多午夜梦回忆起年少感到一阵短暂的哀伤或是惆怅,并没什么大碍,可对于旁观者来说,总还是令人伤感的。
旁观者可以是很多身份,像我这样和他们没有丝毫关系的真正的观众,他们的朋友,他们的爱人,只要不是他们本人,就都是旁观者。
旁观者用与己无关的眼光把他们当成个故事去审视,一眼从故事的开头看到结局,年少的豪情紧挨着被摔打妥协后现实比邻而居,对比太强烈,很难不产生那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风凉哀伤。
Gretta在Dave演唱时最终落泪离去,可能是觉得曾背叛了自己选择别人却又最终把那人甩了的男人实在是很难再次去信任,也可能是觉得他已经不是自己曾爱恋五年的人了。
Gretta在看见Dave获奖感言时震惊又疑惑:“我们根本没有这样的梦想,我了解他,过去五年我和谁住在一起?
”Dan回答:“和一个摇滚明星,只是他自己也不知道他会成为摇滚明星而已。
”梦想是会变得,人也是,谁能要求一个活生生的人永远保持着自己上一秒的样子不发生任何变化呢。
每个人都在向前走,可步伐频率各有不同,甚至选择的路径也不一样,能够拥有一段时间的合拍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事情,要是不再合适,可以选择勉强自己改变,可以去改变对方,可以干脆选择分道扬镳。
而要是等发现的时候发现已经差了好远,可能放手确实是一种比较好的,比较轻松的选择。
可Gretta是Dave的女友,她多少有资格去左右Dave的人生,有理由去评判这份“失去”是否可悲可惜,而我们这样的观众,确实是真的一点点这样的资格都没有的。
毕竟从最开始,是谁允许我们将别人的生命看成一个故事,擅自沉浸其中,试图掌控操控的呢。
如果真的不再合适了,还是……放过自己吧。
Dave开始顾忌大众的喜好而舍弃了歌曲的魂魄,大概从那一刻开始Gretta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决定。
Lost Stars唱“ Woe is me if we're not careful turns into reality,Don't you dare let all these memories bring you sorrow.”留下点让自己好过的东西吧,别整天自我折磨了。
他们在小巷里、天台上、地铁站、在露天广场甚至是湖中的小舟上,一群不认识的人,因为音乐而聚在一起,就像三毛在《去年的冬天》描写的那样,“我坐在这个小联合国内,觉得很有趣,他们又回到自己专心的事上去,没有交谈。
有人看书,有人在画画,有人在做手工,有些人什么都不做躺着听音乐。
………正如我所料,他们没有一个人问我——'你是谁啊?
''你做什么事情的啊?
''你从哪里来的啊?
''你几岁啊?
'等等无聊的问题。
” 没有人会为暧昧不清的情愫开口,那些令我们相互吸引的因素最终会成为我们分开的理由。
音乐结束时,我们就要说再见。
歌超棒,走街串巷录音也未免太好玩儿了,自由肆意无拘无束括号来自本死宅的脑补和美化括号完。knightly这种笑起来尴尬的面孔…特写又是何必呢....哼这个心机girl的穿着都快让我忘了她是个小短腿儿,扑面而来的小清新文艺范儿差点让我转粉厚!
不如《曾经》,但足够清新可爱。
I don't listen to bad music, neither should you
无聊时看看《歌曲改变人生》这样的片子挺解闷,记得凯拉·奈特莉一直瘦得没胸,看完这部证明记忆不骗人;小清新看到一定程度就跟看风景照一样,看上去挺漂亮,看完了就忘。这部和《曾经》都可一看。我国有那么多选秀节目,却拍不好一部音乐电影;我们有那么振振有词的青春,却拍不出一部像样的青春片。
捕捉城市的声音真的很浪漫,分享大家喜欢的东西总是恋爱里很有趣的段落,音乐、电影、动漫、书本甚至塑料小人其实都是吧,里面的音乐好棒~~
歌挺好听
我对音乐真的没有什么很大的兴趣诶,然后就是这样不咸不淡的爱情故事真的还觉得挺乏味的。
民谣,不代表小清新。小清新,不代表高级。但凡是个女的,假装文艺,假装有品位,都要玩一把小清新,每个女的都觉得这样的自己很小资,很独特,很有水准,实则因为音乐的单薄,简单,平庸,千篇一律,带来了审美疲劳和乏味。就像这部电影,所谓的小清新,掩盖不了思想上的浅薄,叙事上的空洞,制作上的乏善可陈。
好听、好看的小清新。最棒的是两人没上床,连个吻都没有。
歌是还不错,但是剧情真是俗到开头可以猜出结尾。毫无惊喜。
音乐太没劲。
音乐与曾经让我彻夜难眠的The Swell Season完全比不了,But so unlucky... Took a fine time to leave me,hangin' out to dry,understand now I'm greivin',so don't you waste my time....Begin again,life goes on,best wish...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474633/
並沒有美劇好看
你看,有太多东西比性更有凝聚力。
音乐好听。
爱音乐的人都不会太坏 谁伤害了谁也看在音乐的份上都可以原谅了(男主住在粥之家楼上啊好怀念他家的象拔蚌刺身OvO
凯拉就是英国版的杨幂嘛,她的《lost star》仿佛是在听五音不全的《爱的供养》。最惊喜的还是骚当的表演,本色出演渣男和音乐才子,音色还是当年爱着的马龙老五主唱。制造一张带有城市声音的专辑想法很棒,可是除了那几个捣乱孩子的和声之外,跟录音棚里出来的听不出差别。整个电影都自由随性得不行。
每个友邻评分都高豆瓣top250。可是这个剧情,和我之前玩的[ ]游戏,男主磕heroin、女的劈腿拯救他,一样ex。
男主角是中年有爱大叔,女主角青春细腻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