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令我震惊,但震惊的并非电影本身。
电影似乎有些晦涩,至少看了短评之后,很多人如我一样,认为不是很理解要表达的内容。
我可以看出的是,电影是以宗教信仰为主题的,宗教意味十分浓厚。
当然,在很多外国电影中,无处不展现着宗教成分,例如美国人的定期洗礼,日本人的饭前祈祷等等,当然在_ _的打压下,天朝目前的宗教信仰相当的不普遍。
说远了,走回来,总之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让我一下子便想起小时候的所见。
那时我住在小城,居住的小区中似乎也是住着这样一名“女巫”。
之所以想起她,是因为电影中间女巫出现了,颇有魅力的女巫吻了男孩,接着...而且令我震惊的是,记忆中的“女巫”也是穿着红袍,或者说红斗篷,反正有连衣帽,下摆到小腿,里面穿着裙子,总之我也不太会描述。
这么多年来,其实我一直有断断续续记着她,之所以因此,不仅因为她的确漂亮,至少对于当初年少,仅有九岁左右的我而言,有种摄人的魅力,让那时的我就有种愿为她赴汤蹈火的冲动。
至少那时的她叫我做任何事,我想自己是绝对不会反抗的,纵然是有风险的事,我想自己也会义无反顾吧。
那么问题来了,我为何要称呼她为“女巫”呢?
在看电影之前,我一直用另外一个普通的词汇--红兜帽姐姐来称呼她,但现在,在看了电影之后,我觉得称她为“红女巫”更为恰当,之所以如此称呼,便是因为她的一些行径在我看来的确有女巫的味道。
起码相当诡异,不,用“相当”可能稍显委婉了,实际上,是十分诡异。
太诡异了。
忍不住添了一句。
那时她似乎是一个人住的,我上二年级时才发现,也就是说,她可能那时候才搬过来。
因为她总是穿着红斗篷,而且颇具魅力,远远看来就有种非凡的吸引力,至少我和当时的几个小伙伴总是讨论着她。
然后奇怪的事来了。
有天吃晚饭时我问爸爸妈妈她是谁啊,因为她就住在我们对面房子,爸妈应该也会注意才是,谁知道他们却都说不知道。
我当时很着急,拼命描述她的装扮,妈妈就说那下次见到她时指给我们看好了。
这是个好主意。
我们家有散步习惯,所以一天晚上她就从街道对面走来,我当时很激动,却没立即像个傻瓜似的向爸妈指出来,而是等擦肩而过时,大声向她打了招呼。
她当时也冲我笑了,我很高兴,路过时才对爸妈说就是她。
爸妈说也不知道她怎么来的,他们笑着问我是不是喜欢人家,我很害羞也很生气,就说你们有空去问问人家啊。
几天后我就问妈妈,她当时在厨房。
但她想了很久才说,哦,好像有这么个姐姐,你自己问不就行了。
我觉得妈妈不伤心,非常生气,就去问爸爸,爸爸倒是记得,但他居然记错了对方的衣服颜色,一直以为是紫色的。
于是某天晚上,我自己看见她时就注意她的衣服,哪怕晚上也都红的鲜艳,怎么也不可能看成紫色。
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我和小伙伴们试着搭讪她,当然她那时可能也有20来岁了吧,或者甚至30了,我也不知道。
反正她对我们也是十分友好,有时还会给我们发果糖吃。
然后有一天,我跟一个叫良的男生玩,周六,白天,我们就在附近公园玩,就又遇见她,马上屁颠跑了过去,缠她说话之类。
过了一会我要小便,谁知回来后良就说那位姐姐要带他去她家玩,我说我也要去,他说没邀请我,叫我下次再去。
我很失落,就远远跟着他们,良则很开心的走在她的身边。
一直到他们进入单元楼,我可以透过楼梯窗口看见他们一层一层的上楼,她家住在四楼。
他们很久也没出来,至少半小时吧,我便回家去了,当时失落的画面现在都记得,妈妈还问我是不是跟良吵架了。
周日我没约他玩,但是因为好奇,周一还是问他跟那位姐姐去她家干嘛了。
总之我是十分羡慕的,谁知良竟一脸茫然的说我也不知道诶。
我觉得他很过分,于是死缠着他说想起什么就说什么,良想了半天才说,反正可能挺好玩的吧,好像她家还养了一个猫头鹰在笼子里,他还和猫头鹰说话之类。
我现在都记得他那一脸茫然的神情。
而且后来几次,我都有发现她牵着一个小孩上楼,也有我的伙伴。
关于这事,几年后高中,我在外地上的,联系到家乡的他时,两人聊着聊着我就问他记不记得这位姐姐,结果我提示半天他才记得。
我很激动,就问他当时到底去她家干嘛了。
我当时高中,也想过那位姐姐可能会对他做过色色的事,因此更是羡慕的不得了。
谁想良却反问,我没去过她家吧。
居然是这样。
当然我们也谈起了后事,后事是相当凄惨的,而且十分怪异。
真的十分十分怪异。
就是她家着火了。
是半夜着火的,火势很大,但是报警的人也相当及时,所以基本没有殃及别人家里。
后来jc叔叔都来了,但是没有死人,那位姐姐不知哪里去了。
这时大家都记得她,我问妈妈她怎么样了,妈妈说反正没找到,可能凑巧在外地吧。
但她却一直没有回来,换句话说,从此以后我便再没见过她。
再后来,我问爸爸妈妈时,他们居然表示,不知道那里住的是谁,我说住的是红兜帽姐姐,他们居然反问我怎么知道。
没有任何人记得她了,除了我。
那是整整一个小二的事,可能也就半年多点,没多久我们就放暑假了。
我后来一直隐隐记得她,当然更多是不能释怀她为何不带我去她家吧,毕竟小时候我也不算难看吧...泪目...直到高中联系完良后,我居然也把她忘记了,彻彻底底的忘掉,直到--这部电影的出现。
如果是其他任何电影里出现穿着红斗篷的女人,我猜不会让我想起她,但是这部,冠以“女巫”之名,以及女巫对男孩的那一道邪魅之吻,居然让这些记忆如决堤般汹涌。
当时只是觉得奇怪,对于这些事情,但是现在想想,不是十分诡异吗?
电影是几天前看的了,今天之所以要记下来,是因为昨晚做了个梦,梦到我进入一个房间,房间相当压抑,有个卧房里便就有着这样一个猫头鹰,但它对我不理不睬的,所以我也不是很怕它。
于是想了一想,我便决定把它写下,大概终有一天,我也会再次遗忘这个故事,并且怀疑这个影评,是否是出于本人之手吧。
有人觉得电影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语言,放在大多数题材上,这是是正确的,好的电影总是会大放异彩,无论它身处何地。
但是某些特定类型的电影就行不通,本片就是一个典型。
看了好多豆瓣的评论,许多人给出极高的评价,有是宗教,有是信仰的在分析。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流淌着东方的血液,恕我难以理解这些西方特有的文化符号。
我想许多给出一大堆赞语的网友恐怕也无法体会。
本片在西方国家赞誉颇多,因为它充满了西方特定的语言,这种从小耳濡目染,浸润骨髓的东西,我觉得是我们如何学习都学不来的,除非我们从小就生活在那片土地,听着那些故事。
就像东方人对西方人介绍“地府,阎王,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奈何桥”等等。
他们大概不会觉得有多恐怖,反而可能觉得有些可笑好玩吧。
这就是来自文化的差异。
所以我对有些网友的大加赞赏表示怀疑。
下面我以一个东方人的视角,说说感受:影片最初吸引我的是有女巫的情节的恐怖片,但是看完之后我们发现实际上女巫的镜头只有短短几幕,甚至没有语言,好吧,这是现在恐怖片的主流,营造心理的恐惧。
像七八十年代港片那种僵尸鬼怪横行的电影越来越少了。
但是,这种恐怖显然对于一个没有文化积淀的人来说是苍白无力的。
影片的质感很不错,有一种年代感。
背景音乐也完全在服务主题,强烈的营造恐怖的气息。
但是作为恐怖片,到底恐怖在那儿?
情节可以说并没有太多突破。
相反,是靠一家人神神叨叨和背景音乐撑起的诡异。
首先,小男孩sam(我唯一记住的名字,可能是邪恶力量看的太多了,哈哈)被女巫带走,至于女巫如何悄无声息把人瞬间带那么远,我们不去深究,毕竟是女巫,大概会一些巫术吧。
接着,一家人就陷入了神经质。
特别是母亲,我几乎觉得她从头到尾就没有正常人的思维,大概这就是某些狂热的宗教徒?
接着,二儿子和大女儿打猎走散。
儿子被女巫引诱,失踪了。
女儿又没事。
母亲待她越发不待见。
接着,当我觉得,父亲要在雨夜与女巫第一次正面交锋的时候,儿子全身赤裸回来了。
不过不省人事,可以预见,会经历神神叨叨的咒语,然后死亡。
果不其然。
一家人陷入了相互猜疑,两个小孩子觉得大姐是女巫,大姐觉得那两个小孩子和恶魔达成了协议,而恶魔化身为家里的黑山羊。
让我疑惑地就是这些猜疑,从何而来?
按中国传统的思路,应该是附近有妖魔作祟,而不是家里人互相猜忌。
不过这是外国片,我估计女巫这个符号就是这样,隐藏在周围人之中,伺机加害,所以一家人才会互相怀疑。
最后,两个小孩被女巫带走或者杀死,母亲被幻想迷惑,父亲被山羊顶死,大女儿为了自保杀了母亲,并被恶魔迷惑,成了女巫。
这里也有一些槽点。
父亲觉得子女中有人有恶魔,然后居然把他们和有恶魔嫌疑的山羊关在一起,还把门钉死,这不是送他们去死吗?
正常思路只要中间一个人有问题,所有人都活不了。
果然两个小孩死了或者被抓走了。
大女儿估计一开始就被恶魔看中所次次没事。
另外这里的事情发展规律就存在问题,发生了这么多事,二儿子明显中邪,家人除了祷告什么也不做,他们大概知道树林里有恶魔,否则母亲不会不让儿子去树林,或者也有可能树林也是一个文化符号:一般树林总是存在恶魔或者怪物。
但是他们又不愿正面接触恶魔,不去寻找,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离开农场,另觅家园。
或者,找驱魔人,与恶魔决一死战。
而是选择了坐以待毙,转而父母怀疑子女有问题。
最后因为坐以待毙被恶魔逐一击破。
最后一幕,也比较奇怪,有些网友觉得震撼,但是那么多裸女是哪里来的?
我一直以为女巫只有一个的。
这么多人生活在树林怎么会没有动静呢!
说到信仰,可能外国人也在怀疑,看完影片,一家信仰上帝的人,在面临威胁的时候,不断祷告,上帝却从未施以援手。
反而恶魔在大行其道。
上帝真的会帮助我们吗?
毕竟没有西方人的文化背景,所以也不好妄加评论。
给出一个比较中立的评价。
与其说是恐怖片,更感觉是文艺片。
或者说是西方人的恐怖片,东方人的文艺片。
恐怖片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该片种制作成本普遍较低,作品质量严重参差不齐,内容又大多是怪力乱神,所以在很多语境之下,它都是进不了大雅之堂的东西,除了《闪灵》《魔鬼圣婴》等少数几部重量级杰作之外,恐怖片大多数情况下在一种边缘的境地,目前国内外院线的一些恐怖片大多粗制滥造,几乎和格调不沾边。
恐怖片近来有点青黄不接,这几年除去温子仁的几部恐怖片作品具有可看性之外,很难找到令人满意的作品,即使是去年前年比较有口碑的《鬼书》和《它在身后》对我而言都是差强人意的作品,而我昨晚星夜看完的《女巫》却真的给了我挺大的惊喜,它是一部极有格调的恐怖片,是一部有艺术追求的恐怖片,它让我看到了恐怖片这块艺术荒地上还是拥有希望的,它是一部罕见的佳作。
《女巫》的故事很传统很简单,但是创作者在故事背景、人物设置、布景细节,叙事风格等各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
《女巫》的故事时代很具有说服力,故事背景放在了17世纪的美洲大陆,这个时代仍然在中世纪猎巫运动的尾期,300年前后成千上万女性被迫害为女巫被教廷和民众活活烧死。
影片中的英格兰清教徒移民家庭与殖民当局的教派发生了宗教上的冲突,一家七口人被迫离开原先居住的殖民村落,独自来到远离人群的森林边缘开垦农场,故事设置的时代虽然已经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但是在乡野农民之中,中世纪宗教控制的遗迹依然存在,家庭中的宗教氛围依然极其浓厚,一家七口人虽然远离了村庄,但是依旧虔诚的沐浴在上帝的泽布之下,努力在新大陆上耕作生存,然而撒旦从他们内心里走了出来。
人物上设置,故事中七个角色的六种角色属性设置非常明显,父亲这个角色是最复杂的,他看似以父权强力的控制着家庭不四分五裂,但是骨子里却仍然隐藏着怯懦,容易动摇;母亲这个角色则是偏见和猜忌的主要力量;大儿子刚进入青春期,对性的欲望刚开始萌芽,开始对姐姐产生欲望;大女儿则是影片中最纯洁的存在,但是在所处时代的父权时代之下,她是最无助的宗教迫害靶子,拥有少女曼妙的躯壳就是她的原罪(在这个男权时代里,女性被当作不能控制自己本性的低劣存在,女人对男人的诱惑导致了死亡与堕落,而女性的自恋和反复无常让她们成为撒旦天然的盟友),中世纪猎巫运动对女性的摧残本质上男权宗教对弱势女性的邪恶迫害。
另外是影片中的双胞胎,虽然是孩子,但设定里的他们是传声筒一样的存在,是谣言“无辜”的传播者;最后是影片中没有受洗的婴儿,他是故事的起点,没有受洗让他带着宗教信仰上的天然缺陷。
这六个角色属性各自带着自己的宗教标签,看似是虔诚的一家人,但是各自人性上的弱点最终让这个家庭在顷刻间土崩瓦解。
蛮荒森林在影片之中是个禁忌,它可以看成是未知带来的恐惧,而黑山羊、红眼兔子、乌鸦都是传统经典的撒旦化身,当这些暗示性的撒旦隐喻反复出现在镜头细节当中时,家庭的内部矛盾开始潜移默化的投射到对外部象征性符号的恐惧之中。
撒旦住在森林里,也住在这家人的内心里。
这个小成本的恐怖故事没有桎梏于“血浆”、“一惊一乍”和“怪力乱神”的小成本恐怖片标配之中,而是巧妙的将这个极具宗教内涵设定精准的融汇进了社会、家庭伦理的内核之中,让电影拥有了独特的思考深度。
此外本片在布景、服装等细节下的功夫和对时代背景深度的写实性考量让故事经得起反复咀嚼,而导演在叙事上的沉稳、简练和对气氛的精准把握竟然给故事带来了让人不寒而栗的诗意,一步一步的将这家看似坚不可摧的虔诚基督徒家庭带入无底的深渊。
这个简单的故事隐含着对中世纪宗教男权主义的批判、对家庭伦理的精准剖析,各种象征元素熟稔于手,看上去波澜不惊,实则充满艺术雄心。
《女巫》是一部相当具有格调的恐怖片佳作,是一部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恐怖佳作,是一部上得了大雅之堂的恐怖片。
影片最后一幕很有趣,裸体女巫们腾在半空之中,极具画面感,让人想起十八世纪末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的画《空中的女巫》,也莫名其妙让我想起宗教黑暗时代结束之后女权主义者歌德所作《浮士德》中的不朽的诗篇: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吧。
虽然看完此片这句话听上去像个黑色的笑话。
《女巫》好久没遇到能让我想要一张张截图然后再拼图上传到相册并写影评的电影了,这部电影绝对好看,不过必须耐心看才能看懂。
尤其喜欢最后一幕,托马辛赤身裸体浑身是血披着她那金黄色的头发缓缓走进森林,身边跟着一只黑山羊,灰色的镜头更加增添了诡异与神秘感,无论是哪次梦境出现这种画面,一定能把人吓出一身冷汗…… 影片一开始,虔诚的教徒威廉因为和教会有矛盾,就被教会驱逐了,威廉带着老婆,大女儿托马辛,一对双胞胎儿女,儿子凯勒布,还有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生活。
托马辛把婴儿抱出来玩耍的时候,孩子突然不见了。
镜头切换到一个神秘人,一身黑袍,皮肤松弛,这个神秘人就是真正的女巫,也是后来一切事件的始作俑者。
女巫把孩子剁成了肉酱,然后又把肉酱涂在自己的身上……婴儿丢了整整一个周,孩子的母亲就已经崩溃了,接近发疯,整日情绪低落以泪洗面。
后来凯勒布偷偷收拾行李,打算去森林找弟弟。
托马辛说服了凯勒布跟他一起去了森林,跟着去的还有一匹马一只狗。
狗察觉了声音便飞快地跑进了森林深处,紧接着凯勒布也听到了婴儿的哭声就追了出去,然后托马辛就和凯勒布走失了。
凯勒布追到了一个小房子门口,狗躺在地上,被剖开了肚子。
女巫化身一位貌美的年轻女人,勾引凯勒布,凯勒布因此受到了诅咒。
前来寻找的父亲威廉只找到了大女儿托马辛,几天后,凯勒布还没有回来,威廉决定去森林找儿子,但是被妻子拦了下来。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凯勒布赤身裸体地回来了,在床上躺了没多久就死了,死之前嘴里一直在嘀咕上帝恶魔女巫撒旦什么的,说完就死了。
吐了一口血,嘴里还含着一颗红苹果。
那对双胞胎突然大声尖叫,说托马辛就是女巫。
(婴儿是托马辛带出去玩的时候弄丢的,凯勒布也是和托马辛一起走失的,一切矛头都指向了她)绝望且惊恐的威廉和妻子都快崩溃了!
托马辛表示,撒旦化身黑色的公山羊,日日和双胞胎低语,腐蚀他们对上帝的信念,企图毁掉他们一家人。
父亲只好把双胞胎,托马辛和黑山羊锁进同一间房子里。
第二天,女巫出现了,喝山羊奶,还带走了双胞胎,把其他的羊全都给剖了肚子。
父亲从房间里出来,被黑三羊用锋利的犄角刺中了肚子,去世 😷母亲认定了女儿就是女巫,想要掐死托马辛,托马辛为了活命,用刀刺死了母亲。
黑色公山羊化身一名披着黑袍的男人,指示托马辛脱了衣服,跟着他走进了森林。
托马辛走进了森林,在森林深处有一群赤身裸体人在围着篝火跳舞,像是祭奠撒旦的某种仪式。
托马辛走了过去,和其他人一起飞到了天上……The end万物皆可以为女巫或是魔鬼👿,动摇人类的信仰。
当一个人被逼到绝境,是否还能冷静下来坚持自己的信仰,能做到的话确实不易!
很浓的宗教色彩,给我展示了的中世纪世界时新英格兰地区清教徒的悲惨。
影片不是很注重一些吓人的小伎俩,而在氛围的渲染和画面的描绘上下足了功夫。
我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个家庭一步步走向毁灭,撒旦最后利用家里每个人的弱点和家庭内部的矛盾和不公,彻彻底底毁掉了这个家庭,究其根本,还是每个人心中的黑暗面都被环境压迫得不得不显现出来的同时被魔鬼抓住进而利用,只有大女儿是真正无罪,却被全家诬陷走向深渊。
缺点的话,呃,这恐怖片也太不恐怖了吧!!
(第一次写影评)
《女巫》的评分实在偏低了。
全片无尿点,惊悚气氛渲染的很好,情节紧凑,最厉害的是导演在恐怖片中又表达了一些家庭伦理和宗教方面的观点,非常自然。
在观赏一部精彩恐怖片的同时还能收获一些对生活的感悟,难得一见的佳片。
导演在家庭矛盾上着实下了不少笔墨,片中母亲喋喋不休的抱怨,父亲的自负,女孩儿的善良懂事,都像极了很多家庭。
尤其是母亲和女儿的矛盾,看似母亲因为两个儿子的死责怪女儿,矛盾激化后才看出来不止于此,母亲其实嫉妒女儿,嫉妒女儿分走了父亲和儿子的爱,嫉妒女儿的年轻活力,从母亲比片中年纪老迈许多的褶皱皮肤也能看出导演想要表达这一点,而女儿一直到最后都还在哭着对母亲说我爱你。
这就很厉害了,西方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感悟确实比中国要深刻,在中国被孝道束缚下,人们总是看不到父母的错处,更可怕的是,许多对孩子来说很残忍的做法都被视作习以为常的正确,完全意识不到错处。
孩子从一开始对父母就都是纯然的热爱,不掺杂任何其他,那么为什么有些人长大后却不孝顺了呢。
如果总是以儒家的孝道去强行约束子女的行为,而不从根源上考虑原因,一定是事倍功半。
而在片中,导演似乎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英国到新英格兰种植园,再到荒地,母亲利用自己对不断变差的生活环境的抱怨,成功让自己成为家庭中最有话语权的人,父亲总是受她驱使,照顾她的情绪,对女儿更是严厉,而在面临生活不如意时,毫不顾及孩子可能会听到的大声抱怨,甚至于把自己的情绪宣泄在孩子身上,片尾崩溃后要杀死女儿导致被女儿反杀,让人不禁联想到现实中的家庭关系恰似如此。
还有人性的表现也很出色,父亲温柔但自负固执,对母亲的刻画没有任何优点,活活一个怨妇,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事态变得糟糕时其他人都在努力补救,而母亲则是努力的展现自己的受害者地位,除了谴责抱怨什么都不做,俩小的双胞胎也展现了作为熊孩子的邪恶。
而所有人共通的特点就是需要给悲剧的发生找一个罪人,一个可以谴责惩罚的人,来给自己一个宣泄口,无疑遭罪的就是大女儿。
原本善良懂事的大女儿在面对全家人的指责敌视后,终于也为自己找了一个宣泄口,指责家里的黑山羊,以及常常与黑山羊耳语的双胞胎。
然而大女儿的指责却是对的,黑山羊确实是魔鬼,双胞胎被蛊惑。
但却没人相信大女儿的话,最后全家惨死,大女儿也真的成为了全家人所指责的女巫。
感觉这个剧情其实也是导演在影射现实生活,许多家庭信奉棍棒出孝子,对孩子打压式批评式教育,但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孩子本是一张白纸,到最后都往往会成为父母口中所描述的样子,越是批评贬低,最后结果越是不如人意。
再说宗教,父亲是虔诚的教徒,全家人都跟着信教。
有信仰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从一开始就给人很不舒服的感觉,因为他们的祷告词里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sin(罪孽),这是典型的恐吓式信仰。
小心翼翼的遵守戒律就能上天堂,一旦犯戒就下地狱。
这种恐吓式信教的方式,到今天依然存在。
田地里玉米收成不好,儿子被女巫偷走,这一切的灾难在把责任推给大女儿之前,母亲都认为是因为他们来到了蛮荒之地违背了上帝的旨意所受的惩罚,把一切幸运和不幸都归为上帝的旨意,其实一种逃避自己人生责任的方式,这样自己就没有任何责任了。
那些宗教的狂信徒何尝不是如此。
还有儿子被女巫下咒,死前露出了自己即将投入主的怀抱的狂喜,大女儿片尾终于被魔鬼诱惑,在火堆前漂浮时脸上也露出了狂喜,无论是信仰的正教还是邪教,这种狂喜都很吓人,那表现出的是对自己人生的完全放弃,转而把所有的一切都寄托在一个不可确知的信仰上,忒吓人。
所以觉得,女巫在豆瓣的评分实在低了。
A24培育了一大批作者型导演,在好莱坞大厂制作体制外,获得有主导权的制作资助,真功德无量。
特别是在恐怖惊悚类型领域,其发行作品的创作力和质量一直独领风骚。
Robert Eggers 是其中一位干将。
最近看了三部Eggers作品,印象非常深刻。
最惊艳的还是2015年的处女作《女巫》,由楚楚可人的少女Anya Taylor-joy担纲。
在一流的影像质感上,用简单而深邃的故事,探讨了清教伦理下的恐惧与救赎。
本片的文本,形式与立意这三位一体完美地自洽,哲学隐喻又极高明得圆融于故事中,还呈现了极具个人气质的美学风格。
作为处女座,简直可打满分。
这是美国的心理惊悚代表作,是美国的《X圣治》(虽然两片非常不同)。
在处女作一炮打响后,Eggers是很能拿到好资源的。
19年的《灯塔》集结了帕丁森和威廉达福,以高难度黑白摄影,密集莎翁式台词,封闭空间叙事,希腊异教传说的诡异,打入了戛纳和奥斯卡竞赛圈。
而我的观感是,反而没有处女座好,因为太刻意了。
当想做的异教邪典,克苏鲁意像和哲学思考只能像一块翻糖字母牌插在蛋糕上做装饰,而不是有机得融入蛋糕里(故事和人物),那么这种虚浮的符号化表达只能看出创作者的偷懒或无能。
而24年的哥特吸血鬼片《诺斯费拉图》是翻拍自一部德语老片。
这部片子就无论在影像风格和主题表达上都无甚新意了,即便在投资和卡斯上都已经来到B级片顶级规模。
独立的作者型导演,无法驾驭顶级制作的情况并不少见。
真正过了这关的,大概只有维伦纽瓦和诺兰。
静静地做恐怖片界的塔可夫斯基也蛮好的呀,离开大制作吧,我想对Eggers说。
(文/杨时旸)很少有恐怖片能够被纳入严肃的评价系统,近年来就更是如此。
更多的人都认为恐怖片处于电影鄙视链的底端,它更像是一种用后即抛的感官刺激介质,无需深入地探讨。
它廉价,劣质,充满瑕疵,在很多时候,原本要让人们产生恐惧的桥段,在这个见多识广的解构时代里,人们乐于把它们阐释得笑料百出。
尴尬的是,也少有严肃的电影人愿意花费时间和心思在这种类型片上,从出品方到受众,都让恐怖片变得愈发没有尊严。
但是这部《女巫》从开场就散发着笃定甚至庄严的气质。
当缓慢移动的镜头一次次横向扫过萧瑟的树林,当景色的深处被一片雾气笼罩,真正的恐怖片迷就会知道自己正在见证一部罕见的佳作。
它沉稳、自信得不像是一部恐怖片会拥有的镜头语言。
就如同那些本格推理中的不可能犯罪桥段已经被用到穷尽一样,人类心中恐怖的原型也基本上都被涉猎过了。
现在,对于一部恐怖片更高的要求则是在一系列恐怖意象之外深入到精神困境。
评论界普遍认为,恐怖片之所以吸引人都是因为人类现实焦虑的投射。
某种程度上说,恐怖片中的展露的东西,映射了我们潜意识中压抑的内容。
能否反映出这些,是决定一部电影只是单纯流于感官,还是成为“作品”的门槛。
《女巫》所讲述的故事是最经典的西方恐怖片中的桥段,女巫出没,一切事端都由恶魔附体造成。
但导演没有故意营造任何一惊一乍的氛围,而是把一切恐慌最终导向了人们精神深处的荒原。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16世纪的新英格兰,因为作为清教徒的男主人与当地教会意见不合,这一家人被教会驱逐。
他们去往一片旷野,开荒定居。
他们很虔诚,用典籍解释生活中的一切。
原本就压抑的氛围,加上如今日益困窘的生活,一切都开始走向崩溃。
而此时,家中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也突然失踪。
恐惧,疑惑,焦虑凝结起来,但他们觉得这一切是女巫作祟,而家中的大女儿则被当做了恶魔。
《女巫》的优秀在于,从现实层面来说,一切都可以讲得通:严重的饥饿,与世隔绝的环境,深林密布的氛围,以及对于宗教的狂热,丢失孩子的悲痛,这一切才是造成失控的根源,但是这个线索,从他们笃信的宗教角度也可以解释,那一家人最终选择了相信后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根本不是一部让人们相信神怪的电影,而是向人们袒露精神控制的可怕。
当人们放弃独立思考,丧失理性,不再拥有自由意志,一切注定走向毁灭。
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成为了一次人性实验的容器,在画面里出现的阴郁的恶魔轮廓,你可以理解为真实存在,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象征意象——其实不过是心魔。
这个家庭中几个成员的性格特别值得玩味:作为主导者的父亲自大、固执而虚伪,母亲软弱、依附,一对双胞胎儿女,人云亦云又造谣生事,其实,只有大女儿承担着所有家庭重担,看尽这个家庭内的荒诞,却仍然努力维系着一切。
但就是这样一个真实、善良的人,却被当做了恶魔。
一群虚妄的人,企图灭杀一个真实的人。
这就是影片前一半反复叙述的内核。
除了每一个角色对于善恶的映射,《女巫》当中一直有各种或明或暗的符号,那只圈养的黑羊,乃至一直提及的想吃一颗苹果,都是典型的宗教意象,黑羊应对的恶魔,苹果应对的引诱,都在与故事本身发生着奇妙的关联。
最终,所有人都死了,只有大女儿幸存下来。
别以为这是个黑暗的结局,其实,这里面透露的都是最向善的希冀。
唯一一个正常的、真实的人得以幸存,那些伪善者都被处死了。
影片的最后一幕极具魅惑,女孩走向远方,看到黑暗中一群围着篝火起舞的身影,动作舒展,放肆,妖魅丛生,最终,她自己也随着她人飘向空中,那欣快的表情以及飞升的动作,犹如高潮降临,她从禁欲中解放出来——无论身体还是精神。
你可以把那群起舞的人看做真实存在的女巫,也可以看做是女孩头脑中的臆想。
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就在于阐释的开放性,从这个角度上讲,它已经逼近一部艺术片。
毫不夸张地讲,至少有十年没有见到如此让人眼前一亮的恐怖片了。
大多数恐怖片要么血浆遍地,要么一惊一乍,即便被热捧的一两部也都只在感官上打转。
但这部电影,足以赢得人们的敬意。
它的某些镜头会让你想起《闪灵》。
《女巫》其实已经超过了恐怖片的狭窄定义,成为了一部意涵丰沛的电影。
喜欢,4星。
感觉豆瓣评分太低了。
和《罗斯玛丽的婴儿》很像,同属心理恐怖片。
女主角的母亲凯瑟琳长得很像《美国哥特式》油画中的女人。
捋了一遍剧情。
片中的英国清教徒夫妇带着七八岁的长女和四五岁的长子移居殖民地(没有明说是哪个殖民地,默认为美国),父亲由于对信仰固执(傲慢)与殖民地庄园发生分歧,被放逐到人类社会外,在森林边缘开垦荒地。
长女对父亲执意离开种植园的决定有异议但是只能接受,她不仅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也从此与记忆中的文明分离。
长女不仅要农务还要操持家务,还要照顾在襁褓中的次子,一时疏忽,导致未足月的婴儿被林中女巫盗走并杀害。
从此,长女被母亲记恨(愤怒),在家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幸而父亲和弟弟——长子赖勒布相信她。
父亲为了获取是狼叼走了婴儿的证据,盗取了母亲的银杯,换来粮食和陷阱,他和长子商量好,在抓到狼之前,不把用银杯换取物资的事情告诉母亲。
母亲怀孕后,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出于对次子失踪的恐惧和对双胞胎的溺爱,双胞胎从不帮助干活(懒惰),这引起了长女的不满(嫉妒),出于对幼弟妹的不满,她自己编造了女巫的故事恐吓他们。
这时长子凯勒布已经是十多岁青春萌动的青少年,对成年姐姐的爱中掺杂了情欲(色欲)。
由于年幼时就离开英国,凯勒布对文明世界全无记忆,而是盲目崇拜父亲,笃信宗教。
当母亲发现银杯不见了,再度责怪长女时,父亲与凯勒布都没有维护长女。
母亲认为长女已经成人,提出要将她送到种植园帮佣贴补家用(这很像中国农村剥削长女的传统),同时也是年老的母亲对青春少艾的长女的嫉妒,因为父亲和长子仍然爱着长女并相信她。
凯勒布发现后与姐姐一同去森林寻找狼的踪迹,在林中被女巫诱惑(色欲),长女被受惊的马摔下后昏迷。
父亲在林中找到长女,长女怀疑这些事与家中的黑山羊(女巫的宠物)有关,被母亲责骂后自愿去羊棚照顾羊。
半夜,凯勒布回家,神志不清(被女巫蛊惑,吃了禁果,同时有强烈的罪感),在全家一同为长子祈祷时,凯勒布死去。
长女被双胞胎弟妹指认为女巫,为了自保,长女指责双胞胎才是巫师。
三小被关入羊棚,半夜,双胞胎发现女巫在吸母羊的奶,随后双胞胎被女巫带走(他们与次子一样是未受洗礼的孩子)。
父亲起床后,发现羊棚中母羊被碎尸,双胞胎不见了,黑色公羊将父亲撞死。
长女醒来后,发现父亲已死,被醒来的母亲认为是凶手,母亲想将长女掐死(暴怒),被长女反杀。
长女对发生的一切感到不解,询问黑色公羊(之前她和家人一样,并不相信女巫存在),被魔鬼用食物、华服和文明世界诱惑(贪婪),和魔鬼签下了契约(此处点明,长女不会写自己名字,由魔鬼教她写)。
最后,长女带着山羊进入丛林,参加了林中女巫的聚会。
七宗罪中唯一没有出现的是暴食,也可能用饥饿(即想要暴食的欲望)来指代了。
很喜欢这部电影。
女巫这部电影的副标题是:新英格兰民间传说。
但导演显然没有把野心止于演绎一个传说这么简单。
与传统的宗教、驱魔类恐怖片不同,这部电影似乎要把一切谜团的答案引向一个并非超自然力量的可能性。
本文也仅以此前提为假设进行分析。
我一直相信人的潜意识远比我们认识到的强大,强大到可以创造出一个世界,强大到可以伪装成神或魔鬼的声音,左右着人对现实世界的判断。
人的物欲在意识里映射为魔鬼,而道德等一些精神层面的约束会幻化成神与之对抗。
真正能从神那里获得幸福的人,一定是斩断了物欲,六根清净的忠实信徒。
而我相信多数信仰者其实处于一个两极之间的尴尬境地,时时饱受现实与精神世界争斗之痛苦。
影片中的这一家人就是一个典型,父亲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选择离开教会带着家人独立生存,并要以此证明神的眷顾。
但他错了,人不可能从个人独立实践中来试验神,因为宗教的核心需要信徒建立一个统一的价值观。
有着共同信仰的一群人,和谐地生活在同一个法则下,彼此之间的肯定决定了个体和神的距离。
所以选择了直面现实,放弃教条的一家人,其实从一开始就已远离了神的眷顾。
而一家人内部也是同床异梦,不同的内心世界决定了他们各自阐述着不同的上帝。
在精神上脱离了教会支持,物质上选择了更严酷生存坏境的这样一家人,外部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难免走向内心的分崩离析。
推测一下每个家庭成员的内心,就不难想见他们苦苦挣扎的心路历程。
以最明显的Caleb为例,十几岁的年纪,正是思维成型的时候,一方面受到清教徒家庭根深蒂固的原罪观念洗脑,一方面对自己萌动的春心已无法抑制。
不难猜测他偷瞄姐姐胸部之后用宗教理念无数次地谴责过自己,性的诱惑和对罪的恐惧由此深深植入他的脑海。
我们不知道他端着猎枪进入深林的那晚究竟发生了什么,但可以想象的是,极端的恐惧让他陷入了精神错乱。
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丰满的女巫作为他脑海中性的化身出现在了他的幻觉中。
而之后就是传统恐怖片中常有的恶灵附体场景,只不过这部电影里表现得也更现实一些。
他昏迷不醒时反复念叨着的罪,并不是什么神谕,而是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心结。
在极不稳定的思维状态下,他忽然又转向了神并因此狂喜,只是这已是他意识的回光返照。
自负的父亲、迷信的母亲、遭遇不公对待的Thomasin无一不是在内心经受着这样的斗争。
当这两股力量充斥着人的脑海时,现实世界的一点动静都会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兔子、黑羊这些本就极富宗教内涵的意向这个时候更成了黑暗的使者,也助长了魔鬼的势力在Thomasin心中成长起来。
最后一幕的飞升,暗喻她终于可以抛下来自清教徒家庭的压抑宗教气氛,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回顾全片,如果说魔鬼一开始就选中了Thomasin才让她经受了这一切,实在站不住脚,导演没有花一个镜头在前半部分验证这种暗示。
而更可能的情况是,每个人心中原本就有的天性,被宗教概念处理为“罪”,反而把天性中阴暗面变得更为强大了。
我想“女巫”这个形象,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内心用来对“神”负隅顽抗,保护自己私欲的最后一股力量的化身。
所以对神,要么尽信,要么不信。
宗教的存在,一方面是把一些人变成了更虔诚的信徒,一方面把人彻底推向神的另一面。
对无神论者说神,也许听上去太远。
但同理的,道德也是:咄咄逼人的卫道士们随时有可能把人推向道德的反面。
故事所处时代的特性很诱人,“女巫”有多种化身,不祥的动物、也是对人(信徒)的罪的指控,最浅显的即是女性地位失落的体现。配乐做得最出色,进阶地渲染着角色心底的紧张不安,最后女巫的群舞则近乎释放。聆听你祷词的不只是上帝,不成人就成魔。演惯疯魔角色的Kate Dickie阿姨这回明显还没过足瘾
不太喜欢这种类型的恐怖片
视听、调度以及氛围营造都一级棒!整体观感和《遗传厄运》《鬼魅浮生》类似,恐怖片就应该这么拍!
什么鬼。
一堆别人玩儿剩下的“复古”构图和符号加上几处误导性的剪辑和漫长的黑屏就是新一代的吓人怪了哦……问题是还那么小的孩子就被用来演这种神神叨叨的东西真的人道吗(啊看,有裸的女巫在天上飞…
medieval style horror,beautiful breasts,
导演说想用胶片结果太穷,我倒觉得这个的数字摄影正合了以前迈克曼period电影用数字的想法,凸显时代片的现实感;1.66这个画幅比感觉是太迷库布里克
难得看恐怖片感觉不恐怖,为了看安雅妹子来的,妹子惊恐的大眼睛,白皙的皮肤很是养眼,但是兔子,黑羊,胡言乱语真的恐怖不起来啊!
观影过程≈调低声音……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不信——不是把音效弄得吵死人就叫恐怖片的。
如果過濾掉宗教成分,本片仍然成立。殖民地的流亡(被驅逐),高嬰兒死亡率(嬰兒失蹤),對疾病缺乏有效的醫學手段(放血療法),婦女癔癥(母親失神),以及耕地無收成和動物襲擊,在那個年代都不罕見。當苦難接踵而來,女巫只是人為內心的恐懼所編織的形象,也是人為絕望中的墮落所找的藉口。
玄乎…
比较沉闷,女巫是每个人想象出来的,可能不太了解历史背景和宗教的原因,我不是很有触动
恶魔教会了女孩写字和知识,女孩从此获得魔法,成为女巫。
如一场诡异的噩梦。善良笃信上帝的少女最终被逼做女巫,当然这里的女巫也是在男权与宗教下被一贯扭曲污名妖魔化了的女巫形象。美学上的坚持在接下来那部Lighthouse里走得更远。
宗教片挺多的,都走文艺范儿。不过我对女巫邪教这种的,完全无感
以小搏大的口碑之作,无人荒野中孤立无援的一家人的设定已经让绝望压抑的氛围深入人心。剧情的展开干净利落,虽然邪魅女巫已经早早亮相,但悬疑仍在继续,不到最后难知故事走向。然而全片又并非表达恐怖这么简单,这是在丧失人性的宗教信仰的背景下,亲情和信任如何被撕扯到粉碎的一幕惨剧。
装神弄鬼害人不浅的宗教
跟四年后的《灯塔》相比,质感、视听语言、文本还是挺一般的。没有看出有何新意,新移民的原罪、家庭内部的崩坏、父权的强势与审判……其实不乏这样主题的表达了。但跟好友阿里•艾斯特一样,2019年他们都拿出了惊艳的第二部作品。
"Satan would see it twice."
这家人的脑回路十分清奇,不准小孩踏入森林还把房子建在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