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整个片子的感觉:平静的压抑又阳光满溢的绝望个人觉得最妙的应该是枝裕和【细节处理】开始看电影就会注意到有很多特写而每一个细节的镜头都不是多余的这部片的演员台词应该算是很少的所以用一系列细节镜头来表达感情【细节一:粉色箱子】一开始出现的粉红色旅行箱阿明的手一直在箱子上摩挲抬上楼的时候不小心磕碰到打开箱子前又一直用手擦拭将小雪的身体装回到箱子里带着箱子搭乘火车去看飞机最后埋在飞机场旁的草地中【细节二:鞋】阿明刚搬家的崭新三叶草运动鞋小雪出门时小了一大截的旧鞋子阿明在校门口污迹斑斑的运动鞋朋友在解释自己大一号的新鞋子拿鞋子终于决定让弟弟妹妹出门【细节三:阿波罗巧克力】小雪最喜欢吃的巧克力阿明跑了整一条街买到舍不得吃完攒了快一年最后给小雪买了十九盒【细节四:头发】妈妈在家时会定期给孩子理发离家后孩子们的头发越来越长阿明跑到公园用自来水洗头发【细节五:指甲油】妈妈给小雪涂的红色指甲油第一次离家后被小雪抠掉了返家后她自己涂却打翻在地轻轻的点在手指节上摸开来地板上无法擦干净的指甲油【细节六:蜡笔】小雪喜欢用蜡笔乱涂乱画开始她有一盒全新的蜡笔画了满墙画最喜欢画妈妈纱希被豆粒大的蜡笔硌了小雪给纱希画了一幅人像【细节七:花】四个孩子在公园捡花种子泡面杯写上每人名字种下花儿从种种子到长满阳台小雪生病后她的花枯萎了【细节八:钢琴】京子整个梦想的寄托小心翼翼的摆放整齐平时消遣的唯一玩物【细节九:钱】妈妈第一次离家留下一万元阿明每日记账当作算数练习新年假装是妈妈寄来的红包京子攒钱买钢琴却全部交出最后手心里只剩下三枚硬币这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平静的甚至是纪实的表现出来没有煽情的 克制着 压抑着用大面积的阳光 轻快的背景音乐细细的讲完了这个故事但是在这波澜不惊的表面下一点点浮现的恐惧被大口吞下的无奈隐藏着深沉的绝望我们在镜头外看着里面同四个如此小的孩子忍受着 活着无人知晓的活着忍受着 活着
日本人处理他们的经验的方式时常是反转的,也就是说,如果对他们的文艺有所喜爱,则这喜爱易建立在误解之上。
在这类影片中,他们对虚构的现实表现出的超出常理的无力感,只能因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压抑而得原谅。
在电影和小说中,日本人处理现实的方式很有限,就是由三个词连成的一个过程:压抑—逃避—暗爽,西方人不懂也不屑逃避,他们的精彩来自和现实永不言退的碰撞,中国人则常常结合境遇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你无法苛责的逃避,而日本人的特长却在于用漂亮的自爽爽他使人忘记他们的逃避,他们对孤独感的绝对崇拜像个滴注器,持续的输给依靠文艺了解日本的我们所必需的多巴胺。
因此你会发现,当影片处理大写的“孤独”时,灵感频现,比如京子的指甲油,小茂的泥巴,小雪那会叫唤的鞋,尤其是明在母亲刚离开后直面外界时的茫然以及由一条围巾牵扯出的思念;我不清楚是否所谓的“真实的故事”即是第一篇评论所引的报道,也不确定导演对它的现实期望有多高,然而就影片来说,当它约在一小时后始涉现实,始向外界寻求沟通和路径,也就是讲明的犯罪倾向时,人物的内心却简易至漫画化:在“朋友/罪”和“孤独/自由”间宁选前者;孤独就像是日本人的墨菲斯托,诱惑他们献出灵魂以获得短暂的安慰,剩下腐坏的肉体他们将其包上层层糖纸,手捧这糖果木乃伊面向阳光,留给我们一个虚构的剪影,在这部影片中,这层层糖纸即是不断闪现的以轻松愉悦的背景乐为标识的光亮片段;然而,也许导演也觉到这由对孤独的惧怕所主导的自慰式处理并不能为它的现实效果增加砝码,所以,当明重回四人小屋,影片再次缩回触角,这一次,这四个孩子将彻底放弃和现实抗衡的兴趣,持续的走向自娱自毁的小世界,影片以打包的方式使我们吞下这糖果,于是腐坏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有趣的是,这种反转现实的逃避如果有效,皆是被压缩进了少年和青春期,比如这一部,还有某种程度上极为相似的《萤火虫之墓》,以及他们拿手的一干青春物语,似乎他们也知道一旦以成人为载体,一再的回避现实经验只能让人敏感于他们的刻意和自恋,这过犹不及的方面有《松子被嫌弃的一生》和《秒速五厘米》,而无兴趣于创作过程的观众则会认为:“你能要求孩子做些什么?
”——他们始终懒于区分影片中的“孩子”和他们心中的“孩子”。
起初,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剪辑不够经济,因它徘徊在治愈和现实之间,不够纯粹,它不会虚构一个怪大叔来治愈(《菊次郎之夏》),也没有借爱情之名(明和女孩)以隐蔽必须正视的残酷现实,但它对自己的忠实一面让我原谅了它的自恋,同时放弃了编织现实诉求的野心。
影片在和自己的争斗中逐渐退回了内心,它终究只留存下一个虚幻的安慰和日本人永远解不完却乐得永远去解的孤独之谜。
结尾,几个孩子消失在街面上,几乎就像消失在黑洞视界,不必去猜想的结局终于掉入了混乱的现实黑洞,就像当影片结束灯光亮起前,那一刻的黑暗就像是混沌之初。
有溶溶日光的初秋一天。
运行李的车来了,明冲下楼。
工人走后,粉红色的行李箱动了,一个小孩的声音。
- 还不快点。
茂在粉红色的箱子,小雪在LV的箱子。
两个小孩都喊热。
妈妈跟房东说她和明两人住。
其它孩子成了秘密。
明去接京子,街上灯火通明,他一路飞快跑着。
她还是等了一段时间,坐在车站入口,单手在腿上弹琴。
- 房子大吗?
- 三间屋子,挺大的。
- 洗衣机呢?
- 在阳台。
- 阳台啊……明先上楼,见没人,轻声叫京子,她才轻轻跑上楼。
餐桌上,妈妈跟他们约法三章。
不许大声吵闹。
不许外出。
阳台也不行。
京子问,那京子洗衣服怎么办?
- 只能是洗衣服时候悄悄地出去。
孩子们都答应,房子里满是幸福的笑声。
睡觉时,京子跟妈妈说榻榻米有股树叶的香气。
-树叶的香味的确很好闻啊,因为还是新的呢,颜色都是绿的。
心情好应该能睡个好觉吧。
清晨,明一边刷牙一边看妈妈化妆。
- 回来吃晚饭吗?
- 吃晚饭?
晚饭……今天晚饭吃什么?
- 可能是咖喱饭。
- 咖喱饭?
咖喱饭我吃,帮我留一份。
拜托了。
她讲完出门。
京子醒来听说妈妈刚走,到窗前看目送妈妈上班。
只剩四个孩子的家。
茂看电视。
小雪把打包的玩具拿出来。
明收拾餐具。
京子把书摆到小书架,还有,给她心爱的给钢琴找个位置。
天色渐暗。
明外出购物,12岁的他,在超市里,一切娴熟。
回去路上,他边走边念:游戏厅,稻下屋五金店,眼镜店……另一家便利店帮小雪买了阿波罗巧克力。
厨房的料理盆漏水,明单足立着洗土豆。
切洋葱时,眨眨眼,笑着说,没关系。
小雪坐在餐桌旁,认真地吃阿波罗巧克力,盒子盖好。
- 留着慢慢吃。
孩子的笑让人怜爱。
京子帮明放洗澡水。
妈妈口中调皮的茂,很安静,坐着看明煮饭。
他只要求明不要在咖喱饭里放胡罗卜。
饭后,明和京子洗碗,茂和小雪刷牙。
然后,京子晒衣服,明学习,茂和小雪睡觉。
家里一切安然有序,条理得让人心疼。
京子看见楼下妈妈来了,急急跑去守在门后,准备帮妈妈开门。
京子总是温柔地笑,对妈妈无限依恋。
即是是守在炉边帮妈妈热晚饭也是非常幸福的事。
清晨,明看见一滴泪从妈妈的眼角流下。
他们五个人一起身就围圈做游戏,孩子们嘻嘻哈哈地笑。
只要跟妈妈一起,孩子们都很快乐。
- 我想上学。
京子在妈妈帮她梳头的时候说。
-上学?
上学可没什么好玩的。
而且,没有父亲,上学会受欺负的哦。
算了吧,上什么学啊。
阳台上晒着被子,明与妈妈趴在上面嗅着太阳的味道。
- 妈妈……现在喜欢上一个人。
- 又…… -才不是“又”呢……这次这个人啊……温柔体贴,又认真,我觉得他很为妈妈着想,所以呢,如果他真的跟妈妈定下婚约的话,大家就能住上大房间了,你也能上学了,京子也能弹钢琴。
所以,你们再稍微等一等。
这回恐怕是真的……明只是靠近被子,轻轻地嗅着。
这天晚上,妈妈还是很迟回来。
明看见她与送她回来的男人在道别。
也许就是他。
他真的能给妈妈幸福吗?
明是担心的。
妈妈每一次都遇人不淑。
妈妈带了寿司回来,把孩子们叫醒。
妈妈看着他拿出杯子泡茶,跟京子讲。
-明,最近越来越像他爸爸了,眼睛,简直一模一样,明哥哥的爸爸,是在羽田工作的,羽田,知道吗?
飞机,很多很多飞机起飞的地方。
是吧?
茂在那工作的……对了,明,还记得去看你爸爸的事吗?
- 不记得。
- 不是坐单轨电车去羽田机场的吗?
忘了?
- 嗯。
-京子的爸爸……音乐制作人,对了,我来给京子漂亮的手上,涂上指甲油吧。
妈妈呢,其实……曾经还想当个歌手,成功了一半……同京子的爸爸一起……都快出唱片了……就差那么一点点的时候……结果黄了……妈妈,那时真的非常非常想当歌手……妈妈只给京子的左手涂了指甲油。
明,妈妈要离开些日子,京子,茂,小雪就拜托了。
妈妈一早离开,留下钱和便条给明。
早晨,京子在阳台的玻璃门前踮着脚尖,等着楼下的邻居离开再到阳台洗衣服。
明跟她说,妈妈会有一段时间不在。
妈妈离开,留下京子指甲上一手鲜红的落寞。
明在购物回来的路上依旧念念有词。
-房租,电费,电话费,燃气费,还有……餐巾纸……到便利店看漫画,有小孩把玩具放到他的袋子里,被误会偷窃,幸好有店员知道真像,因祸得福,他得到一袋热馒头。
京子手上的颜色,只剩小指上斑驳的一小处。
妈妈没有回来。
明把每天的购物小票都整齐粘贴,合计金额。
9824元,小雪跟着明重复念着。
稚气的声音,她并没有概念。
明却烦恼得睡不着。
明找妈妈以前的男友借钱。
第一个,开始当他透明。
然后冷淡地问你妈妈好吗?
你多大了?
小雪呢?
像我吗?
借钱的事不了了之。
第二个竟然在饮料的时候向明借10元,还好,给了明一点钱,并且澄清小雪不是他的孩子。
超市购物,花674元,钱包里还剩650元,最初钱包里放进多少钱?
12岁的小孩要照顾3个小孩,料理三餐,为开支烦恼。
茂一个人玩橡皮泥,自言自语,自娱自乐,一小块掉到阳台,调皮的小孩还是很听话。
他没有出阳台,趴下身子,拿着拖鞋还是够不着。
这时妈妈回来了,带来了礼物。
小雪和茂手舞足蹈,明和京子却有点难过。
京子一个失手,妈妈的指甲油落地。
妈妈边擦地板边责怪的时候,京子问,妈妈,你到底是去哪里了?
- 不是说工作吗?
- 要一个月?
-去了一趟大阪,路远嘛。
真讨厌,不要乱碰妈妈的东西哦。
妈妈要又走了。
说圣诞节会回来。
清晨,明帮她提行李,她和她上次提起的男人一起,他清楚。
两人去吃早餐,明很沉默。
- 我什么时候才能上学?
-整天学校、学校的,不去不也挺好的嘛。
没上过学却很有出息的人也很多啊。
- 谁?
- 我虽然不知道,但肯定有很多。
- 妈妈总是很自私。
-你这是什么意思?
说我自私?
到底谁最自私啊?
你爸爸才是最自私的,一声不吭说走就走了。
什么嘛?
我就不能得到幸福吗?
临别妈妈说钱很快会寄过来,圣诞节会回来。
为了幸福,她走了。
孩子们乖巧地过着没有妈妈的日子。
京子常常无言地谈着红色迷你钢琴,抚摸着木地板上指甲油的残留痕迹。
那是妈妈的痕迹。
圣诞节来了,妈妈没有回来。
明为了买到最低价的蛋糕,在寒冷的夜里站了很久。
回家的路上遇见纱希,她把自己手袋里的东西一件件扔掉。
见明在看她,匆匆离开。
明每天购物做饭洗碗,没有朋友,坐在公园看别人玩耍,看缓缓河流。
打电话到妈妈工作的地方,她上个月已经辞职了。
新年,妈妈还是没有回来,明拜托便利店的店员帮他写利是封,跟弟弟妹妹说是从妈妈那里拿到了压岁钱。
灰色的下雨天。
小雪生日。
小雪:讨厌,我要去车站接妈妈。
京子:今天也不会回来了。
小雪:一定会回来的。
明:下周就会回来了。
茂:真的下周会回来吗?
明:会回来的。
茂:你怎么知道的。
明:我什么都知道。
晚上明悄悄带她外出。
遇上房东,明说是亲戚的孩子。
小雪穿着心爱的红色拖鞋,走起来吱吱响。
一路四处张望,所见一一念出来,带着新奇心情。
他们去车站。
小雪相信妈妈会回来的。
回去的路上有电车开过,小雪没见过。
明承诺要带她坐上单轨电车去看飞机。
京子发现利是封上的字迹和以往不同。
茂趁大家不注意,跑到阳台玩。
明结识了两个不良少年,一段短暂的快乐时光。
一起踩单车,玩电玩,一起到便利店偷窃,但明怎么也没有这种勇气。
开学的时候他们的不良友谊便结束了。
对朋友及读书的渴望,明常常在学校附近徘徊。
明再遇纱希,正逢一群同学欺负她。
家已经凌乱破旧。
茂还是很快乐,嘻嘻笑着自己和自己玩纸牌,一个人玩电玩/玩具,看卡通片。
小雪玩着布料公仔。
她自己就像一只布娃娃。
京子每天忧伤静坐。
明在外游荡的时间越来越长。
在学校外面,在公园,玩被人遗弃的红色橡皮球,玩一只蚂蚁,用两根树枝。
钱用完了,他想到便利店打工,但年纪太小。
联系一下警察或福利委员会不是更好吗?
熟识的店员建议他。
明直摇头,那样的话就不能4个人在一起生活了。
京子拿出了准备钢琴的储蓄。
她说不买了。
明决定带弟弟妹妹到外面去。
把他们的鞋子一双双拿出来,被藏着的孩子,一排站着,都是期待的笑容。
明也笑了。
这个决定很不错啊。
樱花开得正好,树下孩子们一路跑得飞快。
他们去便利店购物,然后去公园玩。
路旁的野花,孩子们感叹,谁扔在这里啊,好可怜。
他们采了种子又捡了泥块。
回到家,速食面的杯上各自己写上名字,种上花。
家里被停水停电,孩子们只能到附近的公园用厕所,洗衣服,装水回家喝。
重遇纱希,茂问她,在做什么,不上学吗,我也不上学。
纱希有一张清淡的脸,总是漠然,像是铅笔勾出来的几跟线条。
- 知道这里有个蝉窝吗?
- 不知道。
她终于笑了。
她跟他们一起玩,一起回家。
家里的杂乱让她进门的时候停了一下,没走几步便踩到小雪的蜡笔。
小雪帮纱希画像,她的蜡笔只剩一点点。
京子的琴也只剩几个键可以发出声音。
阳台的植物越来越多。
夏天来了。
明在等便利店过期食品。
茂在等明,提着要装水的空饮料瓶,一个塑料扣在头顶。
在他对面,几个小孩在吃雪条,问他,不热吗?
茂回答心静自然凉。
房东要房租来了。
京子说妈妈去大阪工作。
纱希见明很烦恼,陪中年男人唱K赚钱然后给明,明不要,拍掉她手里的钱,转身跑掉。
清早起身,明发现茂嚼着纸,于是买了两碗面回来。
却不见茂。
茂也出去,他在每台自动贩卖机寻找别人遗失的钱。
闷热夏天大概如同明的内心。
茂帮阳台的植物浇水,忙碌着,无忧无虑。
小雪一直问着纱希还会不会来玩。
明烦躁地嚷嚷,茂用光了水,纱希不会再来了。
他把妈妈的衣服从衣柜里拿出来。
京子听到声音,问,在做什么。
- 拿去卖,这东西留着也没有用。
京子不肯,把衣服连同自己关进衣柜。
明在外面说,她不会回来了。
京子不答,把露在外面的衣服一角咻一声拖进去。
明看了茂一眼,又看了小雪一眼。
气气地从家里出去。
他又去学校,坐在铁丝网外面,看学生练棒球。
他被叫去代替一个去补习缺席的学生。
作为第一次,他打得不错。
他非常投入,暂时忘了家庭的重负。
本是他这年龄的正常活动,对他来说却是奢望。
同一时间,小雪站在阳台玻璃门口的凳子上,还踮起脚,她在等明。
等到明打完球跑回家,小雪已经从凳子上摔下来,起不来了。
明打电话给妈妈,在她来接电话之前钱已经用光了。
无可奈何,他去了便利店,没有钱,只能偷了。
连手背也在淌汗,拳头紧握,他痛苦地挣扎。
他偷了止血贴和退热贴。
明坐了一夜,天亮的时候他轻碰了一下小雪的手。
太大的刺激,反而镇静。
他没有声响,轻轻地摸着自己那只碰过小雪的手。
街上人来人往,明耳边响着:超级本垒打,让那天国的爷爷,奶奶……大吃一惊,超级本垒打……他是很自责的。
明找纱希借钱,他想带小雪去看飞机。
纱希和明一起买了19盒小雪最喜欢的阿波罗巧克力。
便利店的老板说,买这么多是要去旅游吧?
很开心呢。
回到家里,明看到妈妈寄来的钱,及一张便条:明,好好照顾大家,妈妈可是很信任你哦。
和小雪过完最后一天,天黑的时候,点着蜡烛,把她放进来时躲藏的LV箱子,不行,她长高了,改用茂的粉红色箱子。
京子把小雪常常带在身边的公仔放进去,明帮她穿上红色的拖鞋。
一屋子肃静。
明缓缓合上箱子,扣好。
纱希,明,京子,茂,围着小雪。
纱希与明把箱子搬下楼,京子和茂在阳台目送。
真的要和小雪永别了。
京子拉住茂的手。
夜里空空的单轨电车,明反复抚摸着箱子一角。
在看得见飞机的草地上,装着小雪的箱子在中间,明和纱希坐在两边。
一架架夜机飞过。
他们把小雪葬了。
洒上土,明的手不停擅抖。
他跟纱希说,今天早上当我摸着小雪的时候,那冰冷的感觉让我很害怕。
不知为什么就是很……就是很……纱希轻轻地握住他擅抖的手。
他们离开的时候,天蒙蒙亮。
还是四个人。
小雪离开,但纱希来了。
照旧是吃便利店的过期食品,在公园洗衣汲水。
等红灯的时候,有飞机飞过,明仰望。
也许他在想小雪。
忘了过马路。
茂扯了扯他的衣袖。
茂又到自动贩卖机和公用电话找硬币,这次他找到了。
是枝裕和的片子看了不少部,这是唯一一部,看了有种无法言喻的无力感,又像有块石头压着胸口,闷。
事实永远比电影更残酷虽然影片中几个孩子的悲惨命运让人叹息,但是事实却永远比电影更加残酷。
下面是维基百科上的日本巢鸭儿童遗弃事件详情:1973年、长男诞生。
1979年、长男父亲失踪。
1981年、长女(第二子)诞生。
1984年、次男(第三子)诞生、不久之后死亡。
1985年、次女(第四子)诞生。
1986年、三女(第五子)诞生。
1987年秋、母亲抛弃家庭,不定时汇钱给长男,也会偶尔约长男到麦当劳,问问孩子们的近况。
1988年4月、三女(2歳)被长男的朋友殴打致死。
7月17日、巣鸭警察署发现长男(推定14歳~15歳)、长女(7歳)、次女(3歳)、白骨化次男遗体。
瘦弱的长女跟次女由保护中心照顾。
8月、母亲因遗弃罪被逮捕・起诉、被判刑期三年、缓刑四年。
事件后、长女与次女由母亲扶养。
是枝裕和还是对事件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在黑暗中加入了些许阳光与温情。
让长子还存有着一丝良善,比如不愿参与偷窃,再比如带着妹妹的遗体去成田机场,完成妹妹的遗愿。
其实真实事件中,2岁的三女被殴打致死时,长子亦有参与。
其实,这种类似事件在我国同样有所发生。
比如下面的2013年南京女童饿死事件:2013年南京女童饿死事件发生在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泉水新村24幢二单元503室,2013年6月21日9时[1],江宁区公安分局麒麟派出所的民警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辖区居民乐燕的两个年幼的女儿死于家中,尸体已经风干。
当天下午,乐燕被抓获归案,江宁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对她进行刑事拘留。
饿死的两名女童,分别是2岁的李梦雪和1岁的李彤(较早报道称李梦红)。
乐燕最后一次离家,自四月下旬至六月下旬,在附近地区吸毒、玩乐,时间长达两个月之久,家中仅留少量食物,并将门窗封死。
她自称缺乏意志力回家,既不去朋友处取回丢失的钥匙,又不敢找锁匠开门,因为仍拖欠锁匠欠款。
但是曾数次向民警领取救济款。
事后经调查,乐燕受亲人及社区资助5000元中,3000元用于自己吸毒抽烟打游戏,1000元用于自己买衣服,只有1000元用于给孩子身上。
这些问题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打击和无尽的伤痛。
这可能也是是枝裕和的电影总把镜头对准这些家庭的原因所在吧。
他仿佛总想去探索、追问,如何拯救这些问题家庭中的下一代?
在《小偷家族》中,是枝裕和甚至虚构了一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特殊家庭,即使没有血缘,有爱,就能胜过冰冷无爱的原生家庭。
家庭是价值观传承的主要场所其实,仔细深究起来,《无人知晓》特意表露的那份温情,是说不太通的。
至少没有事实来的合情合理。
因为孩子们是一张白纸,其人生价值观的构建,主要的场所就是家庭。
不负责任的父母,言传身教出来的不会是德智体美劳俱佳的五好少年。
有抛弃孩子们独自离去的母亲,怎么可能指望长子很好的保护好弟弟妹妹们?
更大的可能,还是孩子们有样学样,没有太多的责任感。
这就再次回到了是枝裕和想探讨的那个问题,这样的问题家庭,孩子们的价值观构建、教育如何处理?
靠政府和社会?
换监护人?
值得令人深思。
不过不管怎么说,学校的教育也是价值观传承的重要一环,善之根,良之源,总要有一个出处,家庭环境不能提供,只能靠学校来补上这一棵了。
如果不能接受教育,那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细节刻画和叙事最后再说说电影的细节描述和叙事吧。
是枝裕和是细节刻画的高手。
虽然片子云淡风轻,不经意的一个细节,就让影片的韵味增色不少。
随便说两处吧。
孩子们出去玩耍时,在一片水泥地和下水隔栅的缝隙中发现了一些小花,决定把种子采下来,拿回家里种。
其实这些花,没有幸运的落在肥沃的土地上,相反却落在了不易生长的水泥地上,恰好比拟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落在了不幸的家庭里。
孩子们只好自己养育自己了。
再比如,孩子们日子窘迫时,用剩的蜡笔头,明和茂没钱剪,疯长的头发,还有明随着时间推演,破掉边的T恤,脏掉的球鞋。
还有就是那个装妹妹小雪的皮箱,小雪皮箱来到新居,离开这个世界还是那个皮箱,令人唏嘘。
其实叙事上比较简单,线性叙事,没有太多花头,估计是想主要表现事件的真实性,有一种纪实的感觉吧。
从《幻之光》,到《下一站天国》, 到《距离》, 再到《谁知赤子心》, 是枝裕和好像一株不需要栽培就可以自行生长的植物, 他的心灵学完全是一种空气状的存在, 你看不见但它存在的那么坚实,他的片子往往都很长, 又完全是散漫的无情节生态, 却无法让我厌烦, 你觉得每秒都要进行的呼吸很烦吗,你觉得呼吸也需要写个剧本吗?
他的镜头超越了拍摄学方法论, 超越了生活的乏味, 超越了文本的虚妄, 超越了观众的无知, 超越了票房的可笑, 超越了古山禅寺的钟声, 超越了演员的生息不止, 成为一种自在之物, 成为无名无识, 成为微尘后的粒子, 成为水源干涸但仍生存着的沙漠, 成为夜晚被惊觉的梦境, 成为呼吸来不及喊出的最后那个字
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不公平,没有悲伤的氛围,没有人关心,只是四个被遗弃的孩子的日常。
以前在报纸上看过这类的新闻一样,看时可怜这些孩子、痛恨那些抛弃孩子的父母,然后转身就忘了……因为生活过的幸福,根本不会想起那些孩子,只会在下次看到同样的新闻时想起说句“可恶!
和之前一样的事情又发生了”因为新闻只是告诉你有孩子被遗弃,然后被收养,不会像这部电影一样让你看到被遗弃的孩子在没有被收养时过着怎样的生活……电影中的那个女人她不配被称作母亲。
当我看见三个孩子从行李箱出来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什么样的母亲会这样把孩子放到里面,不怕窒息吗?
不准他们出门、不准他们喧哗、不准他们上学、甚至连阳台都不准去,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件屋子,对于外面的一切都未知。
一开始我以为是因被生活所迫,直到那个女人消失再也不回来才看清…… 既然生了为什么不养?
不想养没钱养那为什么要生?
找到所谓的“真爱"就抛弃了自己的孩子,良心不会不安吗?
把孩子像玩具一样关在行李箱里就真的以为那是玩具啊!
那么小的孩子自理能力几乎为零,长期被关在家里怎么知道生活?
没钱了怎么办?
生病了怎么办?
没人发现他们被抛弃怎么办?
都说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但是这世上总有一群人觉得孩子是身上的一块肿瘤,随时要拔掉。
这部电影的后半段让人看的非常煎熬……那个爱笑的小姑娘,那个整天拿着蜡笔画画的小姑娘,那个从行李箱出来的小姑娘,一直渴望出去,一直没有踏出门,直到最后被行李箱推出了门……树叶绿了、树叶黄了、树上秃了那个女人也没回来。
从干净爽利的头发到满头长发,从干净漂亮的衣服到破洞满身、淤泥满身,从快乐的笑脸到麻木的双眼,没有人来关心他们……现在再想想你看的新闻恰巧是被发现的孩子,但是那些没被发现的孩子呢,正如电影中的孩子一样,也许为了生活在外捡垃圾、也许不知道怎么生活而饿死……那些抛弃孩子的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还谈什么做母亲。
也许你有生育的权利,但是你没有不养育的权利,这是个法治社会,想清楚在生,孩子不是玩具,是你的宝贝。
我知道,很多人看韩剧台剧会很投入,尤其是整天哭哭啼啼的韩剧,有些,几乎所有的戏份都是哭戏,可是,我从来都不觉得想哭,总觉得太矫情,太做作。
不喜欢这种整天要把悲伤写在脸上告诉全世界的剧情,不喜欢这种把眼泪当作唯一武器的戏,也许主人公的命运真的很坎坷,可是不停地掉泪,到最后把我唯一的同情心都磨光,只觉得很腻很腻,腻到恶心,凡事都不能太过火,过度地渲染悲伤,到最后竟让我觉得可笑。
补充一下,我说的是韩国电视剧。
韩国电影还是蛮好看的。
至于香港电影,我觉得就是拿来娱乐一下就好的,我是很少看的,觉得它的电影太现实,现实到冷漠,就连煽情也煽不起来了,而且,不是香港人都无法体会它想表达什么,看完就像喝了白开水那样,不会有什么以印象。
是两个极端吧。
想起来,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说看电视电影看到哭的,当宿舍的人因为韩剧台剧,哭到声沙时,我还时时走神,这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变成冷血的人。
今天,看了《谁知赤子心》,又名《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
之所以会看,一开始,只是因为最近很想听日本歌,看日本片,然后看到这个报道:柳乐优弥――戛纳电影节创办至今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影帝。
于是很想看看。
怎么也不会想到会这样震撼我的心,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影片一开始,我就觉得很压抑,虽然影片一点也没有渲染悲伤的情绪,但是,我想真正的悲伤就是这样吧,不用写在脸上,只要你曾经体会过,就可以被感染,而不是要靠没完没了的泪水来诉说自己有多难过。
片中的明,是个十二岁的孩子,是三个弟妹的哥哥,有一个比她还要孩子气,未曾做好准备的母亲,和不曾出现过的不负责任的父亲,就在母亲失踪后,他担当起照顾弟妹的重担。
生活的残酷,一次次接近希望,却不断被命运宣判破灭,和弟妹的相濡以沫,一直到最后,最小的妹妹死去,亲手埋葬她。
从头到尾,几个孩子没有掉过一滴眼泪,甚至,当我回忆起来,他们连眉头都不曾皱一下,小孩子就是这样,生活多煎熬,仿佛也与他们无关,零食,游乐园,小游戏,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幸福。
在明的眼睛里,我看到的是在大人身上都很难找到的坚强坚定,忍耐安静,成熟,还有那一丝丝孩子气。
就在他被冤枉偷东西,不愿与别的孩子一起做坏事,偷看孩子们打棒球,埋葬妹妹之后回家的路上。。。。。。
不会轻易把焦虑悲伤写在脸上,我想,我们很多人再经历五年,十年,二十年,都未必可以做到像他那样。
我一直觉得日本是一个比较压抑的民族,这和他们的教育有关,某种程度上和中国相似,但更甚于中国。
所以,日本人,在我看来,总是比较隐忍内敛含蓄的。
当明在打棒球比赛时,影片已经接近结尾,我吐了一口气,我以为,这样的安排是要告诉我,他们最终会实现他们每个人的梦想,读书,钢琴,画家,棒球。
然而,原来所有都只是铺垫,只是小雪的死的铺垫。
最后明和女孩把小雪放在行李箱,埋葬在看到飞机的地方时,我已经泪流满面,我知道,多数人会觉得他们的行为很畸形,会觉得他们最后居然可以没事那样继续生活很冷漠,可是,最最触动我的却恰恰是这样最后的安排,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啊,就算你最爱的人离开了,生活还是要继续,为了死去的人更为了活着的人。
再沉重的悲伤,只会放在心里,自己知道,就算很多年以后,仍然会隐隐作痛,但是,这并不用写在脸上,也不用刻意哀悼,而是更好地活下去。
坚强的孩子,面对亲人的离去只会让自己更长大懂事。
我想就是这样,才会让我无法平服自己的情绪,一直走不出来,沉溺在片里的那种情绪。
看完之后,一直想哭,心情一直很失落,很难过。
我从来没有会因为一部电影这样。
经常都是看完就忘掉了。
我曾说过,看爱情片最多我只会觉得感动,看亲情片,我才会落泪才会觉得难过。
我跟蚊子说,你也去看,你也会被打动也会哭的。
他说,为什么。
我说,这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而这方面,我们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
可是,后来,我再想想,其实,不是的,也许,只是因为,它碰到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触到我内心深处某个痛处,很久很久以前的伤口,让它又痛起来。
也许,没有经历那种失去的人是不会那么大触动的。
P.S 梁朝伟很不爽影帝被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抢走,他说,十四岁的孩子有什么演技可言。
我想问,他在2046里面有个屁演技啊。
何况,作为专业演员,居然用年龄来作为演技的标准,这就类似于,作为大学生,竟在Q上转发那些侮辱日本人民的言论。
这两者有相同性质,只让我看到:没水平,没教养,和小鸡肚肠。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2004年的电影《无人知晓》取材于一则真实的社会新闻:1988年一月,日本东京西巢鸭地区一名母亲为了与新男友同居,抛弃了四名子女。
14岁的长子独自抚养分别7岁、3岁及2岁的妹妹,公寓凌乱,小孩白天亦不上学,四处游荡。
3岁的妹妹因偷吃了长子朋友的泡面,被毒打致死。
众人将妹妹的尸体置入皮箱,拖到埼玉县秩父市公园埋葬。
同年七月,邻居发现房屋长期只有小孩居住而报警,事情才终曝光。
在是枝裕和的改编电影中,箱子,从一开始就是个重要道具。
单身母亲福岛惠子带12岁的大儿子明去拜访新居邻居,说孩子父亲在国外工作,明小学快将毕业,成绩良好。
可回到家,榻榻米上几口皮箱打开,竟有两个小孩儿蜷在里面!
5岁的茂和3岁的小雪咯咯笑着从箱子里爬出来,一家人欢欢喜喜布置新居。
天色渐暗,哥哥明到火车站找到11岁的大妹妹京子,兄妹俩趁天黑潜回公寓,阖家团圆,在桌边围吃泡面。
橘黄温暖的灯光,妈妈慈爱的微笑,孩子们兴奋明亮的眼睛——这是多么奇特的一个家庭啊。
这样一个开场强烈地调动了我的好奇心:这些孩子难道是捡来的孤儿?
妈妈靠孩子们的政府福利过活?
虐待、幽禁儿童案件?
事件的发展却不像我猜想得那么单纯。
You饰演的母亲惠子虽然不乏私心,但她爱子之切也很真实。
她会在下班后给孩子们带好吃的寿司回家,她给小女儿梳头,孩子们也有很多玩具打发不能出门的日子。
惠子的第一次出走是暂时的,虽未能如期返家,但她终是回去了;而她与孩子们的畸形关系也正是在这里通过前男友的口述第一次初现端倪。
但是枝裕和并未把叙事的重点放在解释前因后果之上,他的视角很远,生物学报告一样冷静细致地观察一家人的生活小节;可电影的情绪并不冰冷,大规模的画面全留给四个孩子相处的日常情趣:阳台上养在泡面碗里的绿色植物,弟弟茂偷偷越界拣玩具玩的小得意,妹妹小雪吱吱响的小红皮鞋,京子漂亮的红钢琴,还有阳光,无处不在透明而温暖的阳光。
哪怕情况急转直下,他也绝不煽情,似乎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似乎发生的一切都自然而然,没什么可大惊小怪。
长子明所面对的压力和无措全通过一种极其收敛的不经意暴露法来展示,他会因朋友们不愿来凌乱的家里玩而沮丧,他也怀疑母亲对他们的抛弃,但在表现生存艰辛的时候,镜头的重点,依然是他跟弟弟从便利店拿到过期寿司后的兴奋开心,依然是和弟妹们在公园汲水相互玩闹的无忧无虑,Gontiti乐队伴奏的古典吉他琴音还是那么干净清新,仿佛在孩子的纯真世界里,现实怎么都会退缩,怎么都可被暂时遗忘一样。
片中唯一一次直白的情感宣泄还是离不开箱子。
明和朋友Saki拖着箱子里的小小尸体偷偷去机场安葬,两个十几岁的孩子,白衣服上沾了泥巴,迎着微曦的曙光,在空旷的早晨一语不发的从黑暗走向黎明,耳边响起的是《珍宝》的歌声:“姗姗来迟的春光,让人深吸一口气……我逐渐成长,没有人可以亲近……”这是整部片子唯一让我流泪的地方,但哪怕眼泪,也终是收敛的。
因为是枝裕和通过《无人知晓》想表述的绝不仅是对孩子们的同情,或是对失职母亲惠子的控诉,他用明媚温馨的镜头语言和那些琐碎微小的生活细节对整个社会提出了最为尖锐,甚至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何弥补社会福利干预和家庭权益之间的裂痕?
如何处理这种兄妹不愿分开的特别案例?
如何及早甄别家庭遗弃现象并避免悲剧的发生?
这样的收敛态度固然源自理性,但更重要的却是是枝裕和深谙的“平静之火”的艺术——表层越是波澜不惊,内里情绪的起伏就越汹涌,最终发泄的端口才越动人。
这样的感伤就像一条狭长的黑色暗流,它裹挟了生活的疲惫与艰辛,浸透了人世的不公和悲苦,它承载了太多无法回答的疑惑,太多难于解决的忧伤,它在繁荣的表层下静默地流向远方,将哀凄的夜色染得更黑。
【少年犯罪系列】《伊甸湖》:暴力的源起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024116893/《哈里·布朗》:以暴制暴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10544740/《白丝带》:暴力的养成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42429780/《无人知晓》:黑色的河流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3294019829/《被遗忘的人》:被遗忘的阶层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3691734721/
无人知晓》看了两遍,依旧会感叹是枝裕和捕捉细节的能力,那些生活场景的白描像一湖水,表面波澜不惊,实际却情绪暗涌,随着片尾最后一幅画面的定格,自己则是一种手足无措到失语的状态。
下面记录一些仍有记忆的细节和场景,算是对观影体验的一种留存。
一些细节:1.京子会一直在窗户看妈妈有没有回来,并在妈妈拿出钥匙的时候打开门。
2.妈妈刚到家,明会假装睡着然后醒过来。
3.茂的玩具零件掉到阳台上,因为妈妈嘱咐过不准去阳台,他趴在客厅用鞋子勾又勾不到,就一 直没捡到,后来妈妈很久都没有回来,他偷偷 打开阳台的门,故意把玩具零件丢到阳台上,然后跳进阳台去捡,妈妈的禁忌消失了,他已经能安然的坐在阳台上玩耍了。
4.茂能够自己一个人玩二人制的游戏,比如让两个机器人对打,或者自己跟自己打牌。
5.茂泡面的时候会严格遵守泡面规定的时间,还会把碗盖舔干净,并最后用面汤泡饭吃。
6.明买东西会等到最冷的时候,因为那时店铺会有折扣。
7.四个孩子在圣诞节吃饭的时候会做祷告。
8.明拿出四份钱,请人帮忙写了信封,假装是妈妈寄给他们的圣诞礼物。
9.小雪生日的时候,明带她出门逛街作为礼物,她挑选了一双走路时会发出响声的鞋子。
10.小雪特意为自己的生日留了一颗一直不舍得吃的巧克力,吃完后小心翼翼的合上了包装盒的盖子。
11.明为了满足自己交朋友的需要,拿了一笔钱出来买了游戏机邀请朋友到家里玩,后来在京子和小雪不满的表情中意识到了自己的自私。
12.公园里被小雪踩过的粉红色猪状石墩,京子用手拍掉了上面的尘土。
13.明认识佳子之后,开始挑选不臭的衣服穿。
14.茂会在自动售货机和投币电话亭寻找他人不小心丢失的硬币(这个细节还出现在是枝裕和的《奇迹》)15.京子把自己关在妈妈的衣柜里面,开始我不太理解这个行为,后来她在与明争执是否要卖掉妈妈衣服的问题上,我才明白衣柜里面全是妈妈的衣服,所以应该有妈妈的气味,京子这样做,算是一种孩子式的自我安慰吧。
图文http://www.douban.com/note/260530826/
纵求问于黑夜的天空天上星星仍旧在闪亮我只能继续漂流往...由我心溶化而成的黑湖天使可愿回头给我眷顾?可会在我那心之湖里沐浴?冬天的狂风捲起波浪把我引往黑暗深渊【唱这句歌词时,明和纱希的镜头慢慢变得光亮、灿烂.谢谢导演】我双眼枯如寒冰踏上成长之路我是一颗无人能接近的...发出异臭的宝石[宝石]我会记住阳台上越来越多的植物我会记住那些干净的天空我会记住他们干净的眼神,心灵我会记住明,京子,茂,有纪,纱希.
一想到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 我就毛骨悚然 整部片子没有刻意的抒发哀伤 用朴素的手法展现了四个孩子被母亲抛弃的悲剧生活 导演没有刻意煽情 但是在小雪小小的身体被装进才搬家进来的箱子里被哥哥带起机场附近的空地埋葬的时候 泪崩了 一部小清新式的悲剧
看完感觉很压抑,心里不是滋味
拍得真好,生活细节捕捉真细腻。
討厭!殘忍!沒人性!
是枝裕和在《有如走路的速度》里写到“要让观众走出影院后,思绪不单单停留在电影情节中,还要去想象剧中人物的明天。”看完电影后,非常想知道孩子们之后怎么样了。
1. 你好我是枝裕和永远的脑残粉。2.世界上有一类片子就是不能和男朋友一起看的,是枝裕和的片子就是一定要在密闭空间里孤独的琢磨完每一帧影像才过瘾,这时候有任何一个其他人类的存在都很扫兴。#怎么办每天一定要die alone一段时间#
社会问题变成温情的电影,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我是真的因为案件才知道这部电影的,但我不喜欢这样的改编。
一直很奇怪,长男为什么没变坏,看过原型报导才知道,原来妹妹不是摔死的,是他放任自己朋友打死的。顿时对导演毫无好感。
是枝裕和还是不够狠心,如果影片能严格按照它的事实基础“西巢鸭弃婴事件”不加太多改动地拍出来,才真正震撼人心。期望值过高,结果失望。是一部细节完美到头发丝的电影,但似乎还少了点辛辣味……
头发变长、指甲油变浅、阿波罗巧克力只剩最后一颗等等一系列不太显眼的时间元素让这部电影的代入感变得更加强烈。比起悲惨的现实,是枝裕和更注重刻画孩子纯真善良的天性以及面对生活所拥有的美好憧憬般的心态,这种对比越强烈,就越能引起观众的同情心。有些部分也充满了打破虚实之感,或许他们,就是我们在生活中从没有注意到的一个个路过我们身边的孩子。
又一部所谓的日本高分TOP250
确实无聊看到要睡着 相对还是比较细腻的 但是整体节奏太沉了 不仅没感受到什么力量 反而看得很乏味沉闷 而后面那个姐姐加入家庭感觉莫名其妙的不知道有什么必要 全片没什么好表扬的 本来还抱有期望 结果小偷家族好看多了(ps 戛纳是不是就喜欢这种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说反映现实问题让大家自己猜用自己的经验去品的电影啊……)
好喜欢导演的风格,细节很打动人。坚强的孩子最让人心疼。
埋葬妹妹时,黑暗中特写哥哥微微颤抖的手,那是一双12岁男孩的小手,它将土慢慢撒到箱子上。死亡的主题再次让人动容。真正理解的生命的人不会在死亡面前别过头去,真正勇敢的人即使在不断的失去中也能找到安顿自己生命的力量,但当这种坚韧出现在这些无人知晓的孩子身上的时候,却只让人感到生之残酷
沉重悲伤,却又淡化了一切沉重悲伤。被遗弃的孩子们要怎么活下去呢
……所以为什么都快死了不找警察找社工呢,为了四个人不分开???
最年轻戛纳影帝,实至名归。一群孩子的坚忍与气节,感人至深。不过四个孩子之间的关系美化了人性,所以这不是漆黑一团的批判现实主义,有光与暖在。
导演很细腻,但是再改变也不如事实来得震撼
虽然故事很残酷而现实,但是作为电影实在是不敢恭维,不仅节奏感很差,而且情感渲染不足,剧情起伏表现不佳,很容易让人出戏,这样感觉还不如拍成纪录片或者现实采访类节目呢
第二次看,观影过程轻松了不少。更多关注纪实风格的镜头和细节刻画。回家查了一些真实事件的资料,想到《无人知晓》这个片名,依然唏嘘不已。嗯,我想紧紧抓住你的衣袖。【重看2017.04.17,突然觉得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