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报的时候, 完全没认出男主是“2012年 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 《艺术家》的男主角” - 让·杜雅尔丹 Jean Dujardin,但一出场,让我犹豫了几分钟,好歹还是认了出来。
Jean一出场的扮相很夸张,哈哈,不过这部影片的确挺疯狂,挺糜烂,挺广告化的,也挺好看的。
声色犬马、挥金如土是广告行业给大众留下的印象,绞尽脑汁的设计、毫无规律的加班、难以伺候的金主(客户)是广告行业从业者心中的痛,而从业者中总有不少Gay则是我自己的总结。
而这部影片,把以上信息都一锅炖了,还加了诸多猛料:欺骗、嗑药、性泛滥。。。
看似杂,其实中心思想很明确:就是要揭开广告业的层层面纱,来个爆料没商量。
女主法伊娜·乔康 Vahina Giocante很魅惑,我是第一次看到她的作品,豆瓣了一下,拍过的影片不算多,近几年也没出什么成绩,但就这部影片来说,她很出色!
影片居然包含了2种结局,虽然我觉得2种都可以细化得更精致,但“OMG!”和“Hmm, that's funny.”,的确蛮有趣的,让人回味良久。
My Vote = 8.2
能消灭坏人的人,一定程度上是要变的比坏人更加有能力有手段,只有站在坏人的头上,才能俯瞰坏人,最终才能消灭坏人。
当坏人成为一个代名词,或者指代行业,或者指代思想等等。
这个时候,我们要深入的了解一个行业或者一种思想,才能有效的与这种行业或者思想去对抗。
然而对抗的结果是什么呢?
无非是站在了更高的层次上去看待这种原有的思想,那么这个时候,你是否依旧是无法摆脱这种思想?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99法郎》讲述的就是一个广告狂人在面对整个癫狂的广告业的时候发出的一记重拳,然而这记重拳之后,广告业依旧是无声无响,看似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殊死反抗,甚至于将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的反抗绑在一起,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
《99法郎》讲述的是一个广告狂人的故事,奥克塔夫是一家知名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他的存在对于这家广告公司而言是一种财富,然而奥克塔夫早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于是,他决心谋划一件事情,在自己行将结束自己的人生之际,对于整个广告行业进行一次狠狠的打击。
他想要用自己的讽刺以及各种各样的创意来为观众们揭示广告背后的阴暗面,然而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
《99法郎》采用了一种颠覆性的叙事方式来为我们讲述一个广告人,一个狂人的生活以及工作种种,奥克塔夫只是他们中间的二一部分,且是一个看上去风光无限,实际上却没有任何的存在感的一部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很简单,我们可以看看奥克塔夫扮演的角色对于整个广告行业来说究竟是好还是坏。
这里的好坏说的是重要性,如果一个人扮演的角色对于整个行业有着某种呼风唤雨的作用,那么这种角色自然可以决定某一个行业的兴衰,很明显,奥克塔夫扮演的创意总监,对于广告行业来说并不起着决定性作用。
奥克塔夫的作用就如同自己构思的创意一样不轻不重。
表面上看,奥克塔夫是一个决定性的人物,实际上,他不过是构成整个广告行业的一粒尘埃,而且是随时都可以替代的尘埃。
奥克塔夫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存在的价值,且过低的估计了整个广告行业的真正力量。
广告行业的真正力量并不仅仅是一个或者几个甲方客户的需求,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消费观的培养以及固定,这是奥克塔夫无法决定且改变的,如果在这样的事情上无法做到任何的扭转,只靠着一两个广告片来让更多人看见,且以此来揭示广告行业的本质,这并没有什么本质意义。
《99法郎》本质依旧是为我们讲述广告行业的癫狂,本想着通过这种讲述能让观众们对于广告行业有一定的厌恶,然而最终收获的确实反方向。
奥克塔夫的创意故事却使得更多的人对于这种酸奶有了好奇心,且让他们自此开怀起来,这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奥克塔夫击败自己的甲方客户用的手段是自己赖以生存的手段,他所使用的武器依旧是借用了人们对于广告行业的这种依赖,因此,本质上来说,奥克塔夫并没有创新且以一种超越了这个行业的方式来试图攻击这个行业,其结果已经可以预示了。
他最终并没有给这个行业带来任何消退的水花,反倒是增加了更多的观众对于这样的行业的感兴趣程度,这可谓是阴差阳错。
因此,回到一开始的话题中去,我们究竟是应该如何来对待一个行业呢?
是像奥克塔夫这样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呢?
还是用另一种方式来彻底的击溃他。
当然,后一种方式才是有用的。
如果仅仅用行业内部的方式来做一个替代,那么即使是奥克塔夫击败了整个广告行业,他依旧是摆脱不了广告行业,因为他依旧是没有抽身出来,相反,如果奥克塔夫用另一种方式来面对广告行业呢?
如果从其他的行业斜杀出来,从而彻底地替代广告行业,这样不是更加使得原有的广告行业更快覆灭吗?
制式得到攻击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并不会奏效,而面对着制式的攻击,攻击力量越是强大,就表明了被攻击体越是优秀,奥克塔夫的这种理念本质上依旧是没有脱离这种攻击的范畴,最终他所收获的除了自己灰飞烟灭之外,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相反,如果他能从侧面或者其他行业彻底的颠覆广告行业,那么广告行业自然就不能存在了。
可见,正向的攻击从来都不会撼动一个行业的地位,如果真正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一个行业,那么旁敲侧击的用另一个领域来替代,这才是最正确的方式,很可惜,奥克塔夫并没有对于这种方式有过研究,即使是他用最绚烂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攻击,然而留给广告行业的无疑是一种被加重了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绚烂的死亡,正好印证了广告行业的辉煌。
……你好,再见
这个电影内容跟简介简直不是一回事,我根本没发现爱情让奥可塔夫脱离,应该说和这个女生分手后,他一如既往的过着过去的生活因为这个片子,整的我都想看原小说了。
这个电影居然排了两版结局,我一个都不想选,无论是女生自杀那版,还是男主最后人生圆满那版,我其实都挺不满意的一个广告片为什么要讲男主的爱情经历,嗯,还有因为女生怀孕而抛弃那段真的很渣了,然后分手后又觉得很后悔很痛苦,那你倒是联系说愿意负责啊!!!
渣男一个,垃圾所有女生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明明每部影视剧都在告诉大家一件事,渣男到处有,怀孕会被抛,但总感觉现实中这种事还是很多这个电影比较大胆,有些地方拍摄的让我觉得恶心,如果有人打算看,请确定自己的价值观比较牢靠,男主吸毒,提及的场景还挺多,虽然有版结局感觉是在做禁毒宣传,被警察打算抓补,然后跳楼了,第二版结局也说以为自己杀了人,吓死了。
然后是性方面,当然不要谈性色变,可是他拍摄的氛围很不对劲,不同的拍摄方式传达的就是不同的东西。
说下关于广告方面的,因为楼主的职业是关于这方面的,我也不是很清楚男主到底是写文案的,还是脚本的,电影里是做关于广告的,也有可能这些都是它负责的,总之他很出色。
电影里应该是说了两个策划,好像是一个,关于酸奶的,最开始的提案,那边根本不同意,然后是临时做了一个常见的无趣的广告方案,结果通过了,然后男主进行拍摄,最后摆了对方一道,最后的最后没有说那件事的结局我觉得与其说是广告文案这种电影,不如说是个人电影,我觉得更像是一部个人色彩更浓的电影
此片最牛X的话“适应无聊生活就是拯救世界的秘密。
”多庄子啊!
没错!
过渡消费铺就毁灭之路。
而过度消费的元凶是谁:是媒体?
报纸?
杂志?
广播?
电视?
网络?
户外灯箱?
无孔不入你生活的特殊媒体?
还是我们容易被催眠的脑神经!
该片在广告围城的内外开了个狗洞。
让你窥其局部先。
开始是多么神气:咱的生活糜烂,可咱能主宰你的生活!
过程是多么忍隐:每次提案,都忍在杀人与不杀,破口与沉默之间!
结局是多么绝望:在你以为game over的时候,给你一个希望。
结果你希望看到的确仍旧是一时幻象。
绝望-希望-再度绝望。
都说人生如潮,做广告的人生如钱塘江潮。
99,一种最常见的定价策略,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却无比受用的心理骗术。
它让所有人在消费的那一瞬间的内疚随着价格的位数下降而减轻,虚假的满足却得以放大。
《99法郎》透着一股法兰西特有的浪漫和疯劲,正好与广告业的浮华相互映衬。
广告在永无止境地编织着美梦,或者说让人们永远失望。
在摄影棚里,产品、打光、模特的眼神和笑容都经过精心设计,直到以最无可挑剔的姿态出现,撩动看客感官。
身为造梦者的奥克塔夫却并未获得满足,因为那些为广告幻境而生的好创意被甲方否定,而临时抱佛脚敷衍出来的垃圾却被客户迅速认可。
最后他完成了一次乙方对甲方空前绝后的复仇,那就是将广告这层精心设计的遮羞布扯下,让广告最原始的动机一丝不挂地出现在看客面前:快掏出钱包吧,我们急着清酸奶一万二的库存。
失去包装的广告丑陋又荒诞,实话总是让人难以忍受。
奥克塔夫的人生在真实与虚幻中挣扎,广告、对客户的说辞、毒品里的世界是虚假的,对索非亚的情感以及对责任的恐惧才是真实的。
在第二个结局中,他选择让广告露出本质,自己则逃离了充斥着广告和消费的商业社会,来到原始小岛上,最后与索菲亚相遇。
然而这一切也许只是他坠楼前的走马灯。
影片中有几个镜头让奥克塔夫以耶稣的形象出现,即使是救世主,在商业社会里如果不屈从于虚假的游戏规则,那么恐怕真实也要通过殉道来获得。
然而现实里没有多少人愿意殉道,大部分人都在消费主义的快车道上驶向庸俗和无趣。
现代人的焦虑和不幸,其实大部分都可以归因于此。
1、星光让我变聪明。
2、要的就是这种事不关己的冷静。
3、想要成功,就要敢于自我牺牲。
4、你一点自尊都没有,我鄙视你,滚。
5、他告诉自己拯救世界的秘密,就是接受无聊。
6、这个人真是个人渣。
我不活了,一个人去死。
7、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爱情,艺术,地球,你们,我,特别是我。
8、内心轻松,外表却像个可怜虫。
在我们心底,最最深处,正在涅磐重生。
9、我细细品味了自己的革命,我消失了,去了远方,尝试全新的生活方式。
最开始是在猫粮上看到这片的介绍。
看老师说的那么龙飞凤舞,便忍不住想看看。
其实仔细想想便知道,就看动画而言,和老师的口味就已经相差那么大,何况电影。
到底该怎么说呢,关于这部影片。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于主角价值观的不认可;另一方面是觉得其表现形式越超过内容本身。
或多或少,总有实验般的玩票兴致。
不过,话说回来,多少还是给骆驼了一些启迪,主要是关于广告制作方面的“黑幕”。
因为这片也算是“半传记体”,讽刺虽然不算辛辣。
却也入木三分了。
仅仅是在本作出登场的诸多顶级广告元素,就值得我们顶礼膜拜与好好学习了。
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把本片当作广告制作的“科教片”也未尝不可呢~囧
1 打着广告界的幌子,有形式无内容,没内幕没批判2 滥用知名原声音乐(《花样年华》《杀死比尔》),丝毫无原创性3 基本无剧情,充斥着无缘由的爱恨,滥用自杀、动画4 80分嘎然结束,借“另一种结局”凑时间5 丝毫没有关联、意义的电影名6 |法国|片。。。
欢迎补充
电影的叙述追求新意很好,但至少不能让人觉得不合理。
比如开始男主醒来的地方,前前后后都没有交代是怎么回事,你想我怎么脑补。
一场会议改变人的一生,一个广告改变整个世界,导演你在开什么玩笑。
法斯宾德说过,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人们至少应该去描绘(原著引文),而不是去中二去乱搞。
如果是一个优秀的导演,会把男主与索菲怎么结交上的故事交给读者脑补,谁知道你去描述这两人是怎么搞上的,还自以为是地设定这俩人都投入了真感情,性与爱是一回事?
一个世界最大的广告公司居然要靠一个卖酸奶的撑起39%的销售额,一个广告策划公司居然也拍广告,而且把一个咸菜广告拍得那么放飞自我,且与电影的主旨有半毛钱关系?
表现广告拍摄的混乱?
为什么要把男主设定成为追求理想而拍广告,很英雄主义吗?
不觉得浪费笔墨吗?
男主竟然因为杜勒否决一个广告设计就毛了,可以按原著来吗?
不要把原来好好的讽刺广告设计变成男主耍小性子呀。
马克为什么自杀?
男主为什么突然升职?
杰夫为什么突然有权解雇男主?
表现人生的荒诞?
原著里有有头有尾有道理的剧情就被导演这么肆意篡改,而且居然无法靠原著的逻辑解释,这样拍既不对未看原著的观众友好,也不对看过原著的观众友好,真神!
第一个结尾马克假死?
你们法国假死也太容易了吧,男主被捕时插上这段有什么意思,人生爱情的双重破灭?
第二个结尾男主逃去荒岛,确实很讽刺,但你指望一个养尊处优的贵公子过原始生活,还把女主拉上。
别人乱叙是为了增强电影表达效果,导演的乱叙却有很多是无端增加读者观影难度。
叙事节奏没把握好,该交代的事情没说的基础上却有心情设置两个结尾(比如杜勒约塔玛拉,光看电影超突兀超没意义)。
整部电影全靠男主的演技在撑。
更重要的是,我是一个小说粉,导演却脱离小说自由发挥,并在细节上诡异的尊照原著,让人想起原著符合常理的剧情。
最后表示,原著很精彩,批判力度很强,电影比不上它的零头。
多的一星为了原著。
每年全球的广告预算是500亿美元。
联合国的一个研究估计,这一数额的10%就足够帮助全球饥饿的人民了。
不喜欢,迷乱眩晕的风格。男主太油腻了
WX-D9 不够客观反映广告人 姿态有点拽 这一点倒有点像 不过这一点 应该是必备的素质
天马行空
有点看不进。。。
没看懂
消费是一只最不知餍足的饕餮恶兽,能提供瞬间的唇齿满足却带不来长久的安定幸福。[忍得住寂寞才能拯救世界。]配乐竟然响起了Cocorosie的Candyland。天父才知道我有多激动,眼泪都要掉下来。
的确很疯狂= =
他说你想要的都能兑现
女神美炸,身材还是那么好。
不喜欢这种混乱的意识流电影。大中华区的广告人生活不是这样的。
juvenile
纯男性视角。绚丽突进。 P.S此刻豆瓣推荐广告为:绝育让猫咪更健康活泼。
乱好看乱好看的。
抽象化的艺术电影!另类的公益广告!
一点也不好看,就是几段性场面几段幻觉而已
一切都是暂时的,爱情.艺术.地球.你.我.尤其是我.
实话我没看很懂。。。。
除了吸毒后的描写很赞,其余都普普通通。。
这个法国导演的片子,最精彩的前3/4绝对是嗑药的状态下拍的,药紧过了。。。片子也正常、一般了。。。
大胆有想法的电影,不流俗的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