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本身其实不错,只是就豆瓣这个地方,所谓的敢拍确实让自己觉着可笑。
许多问题并非敢拍,而是问题存在的时间太久太久了,久到了甚至普通人都能清晰的感受到,被影响到,而非豆瓣美分们意淫的那种大家都水深火热。
印度和韩国的普通人,其实都谈不上拥有多少人权,他们所感受到的压抑,是随意抓出身边朋友圈就能直观意识到的不公。
和我们有本质的区别,至少于大多人除了臆想以外,是很难亲身的参与到这些恐怖的事件之中的,哪怕做一个旁观者。
这也是自己扣了两分的原因。
臆想者呐喊的公平与正义,其实是对正常人的剥削。
就仿佛一个成年人跑去对小孩子喊我们要同工同酬一般,当人们假想出了一个高于现实的公平与正义模式,去对现实世界的人们进行强行道德绑架时,其所期许的并非公平与正义,而是期许划分出一个不同的利益圈,将他所不喜的人隔离在外,贴上不公平与不正义的标签,而后坐享其成。
一如影片中的种姓制度,警察们为了低成本的维护社会的名义正义,对实际存在者进行的剥削。
当人们放大个体事件,这也意味着忽略其他事件,一件不公义的事情被放大,其中的规则被鞭笞,这也同样意味着,在这个规则下可以获得公义的人其利益将会受损。
社会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但始终存在着用自己的生命实际的去追逐公义的人们,他们深入了解事件真相,了解过往,了解现在,而后用自己的人生去不断的推进现实的公义。
《杰伊·比姆》让我想到了美国的《刺杀肯尼迪》和韩国的《辩护人》。
这三部电影都和法律相关,感染力极强,影响力极大。
我多么希望我们也能拍出、并且能上映这样的电影。
这部电影还让我想到两部国产电影,一个是《让子弹飞》,张麻子上任之后伸出三个指头:我上任只办三件事,公平!
公平!
还是他妈的公平!
另一个是《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火爆网络引发热议,我们真的太缺这个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因为种姓制度,印度一直是压迫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看《杰伊·比姆》的大多数时间里,我和妻子都捏着拳头揪着心含着泪……杰伊比姆是光,杰伊比姆是爱,杰伊比姆是黑暗通向光明的道路,杰伊比姆是数百万人眼角的泪水。
正所谓“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惟愿公平正义满人间,窦娥冤屈永世休!
该片在两个半个小时的时长里没有一句废话,叙事流畅、步步反转,最后将这个残酷事实的真相抽丝剥茧地展现给观众。
表面上这是印度人权律师钱德鲁帮助社会底层百姓打赢官司、讨回公道的故事,实质揭露了在种姓制度下各阶层之间的残酷压迫。
这是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是泰米尔土著居民被排斥在印度四大种姓之外、被称为“不可接触者”的残酷历史。
钱德鲁站在法庭上为各位高高在上的大法官以及权贵勾结的警界联盟“讲述”这段历史。
在真实的事件中,钱德鲁这场人权官司打了整整十年,漫长的取证和诉讼,最终赢来了胜利的曙光。
本片片名《杰伊·比姆》就是比姆万岁的意思,比姆是印度上世纪50年代贱民出身的伟大改革者,既是印度宪法之父又是印度第一位法律部部长。
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种姓制度、司法体系和作为执法者的警察,共同编制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
这张网看似维持了社会的民主和自由,但却是有条件和相对的,他们心照不宣的压迫和奴役作为“不可接触者”的贱民。
因此比姆曾说,只要一个人没有实现社会自由,法律所提供的自由对他就是没有用的。
这句话深深影响了钱德鲁,他一生致力于为贱民阶层伸张正义,为印度种姓制度的废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就已经出现反对种姓制度、出身不能决定能力和阶层的论调。
印度佛教的兴起更是诉诸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分别心的世界。
但是人性幽微,当权者不肯放弃手中的特权,神解救不了世人,自由和平等需要法律的维持。
在影片中,得到钱德鲁帮助的社会底层百姓献上花环,钱德鲁却躲开了,他说,“我是人,不是神,我不需要花环”。
《杰伊比姆》:9.5的高分,来源于背后真实的故事和种姓歧视_哔哩哔哩_bilibili杰伊比姆听上去像是一个人名
但其实并不是 它是一个口号:比姆万岁 比姆的全名是:比姆·安贝德卡尔
他为了印度种族姓氏最底层的贱民阶层达利特阶层争取权力 是印度宪法之父 也是印度第一位法律部长 对印度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 印度的姓氏是分级别的 贱民身份世代相传 不能接受教育 不能穿鞋 只能从事卑贱的工作 甚至在走路的时候影子都怕落到路人的身上
这是印度历史最黑暗的阴影 而贱民人数占据印度人口接近五分之一 被誉为天生下来的不可接触者 就是比姆才让这些歧视和贱民标签被去除 但这部影片描述的并不是杰伊比姆的故事 而是一个名叫钱德鲁的律师
影片名杰伊比姆主要是为了致敬比姆为贱民阶层争取权益的精神 比姆说过一段话 只要一个人没有实现社会自由 法律所提供的自由对他是没有用的 这句话或许影响了钱德鲁 他从16岁起就一直从事社会工作 1993年开始 为了给贱民阶层伸张正义 共处理了96000起案件 平均每天要审理75起案件 而《杰伊比姆》故事来源就是这些案件中其中一个 拉贾坎努案 钱德鲁用了十年的漫长时间 对抗种姓制度、执法和司法系统 最终赢了官司 是当地高等法院历史上最长的人权案件 展示了种姓歧视和司法执法不公正是如何杀人的 电影上映后主演苏里亚还受到了许多批评和生命威胁 可想而知种姓歧视的影响程度有多大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部电影吧 全片两小时40分钟 节奏衔接非常紧密 第一帧就深入探讨了主题思想
一部诚实而严肃的法律剧,又一部难以置信、震撼人心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以人类应有的正义与善意记录了国家暴力对一个低种姓的部族的压迫。
不可避免地塑造了一位救世主律师,但电影的非凡之处在于并没有把律师的“圣行”当作重心,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也是一位良心受害者。
在解释自己帮助弱势群体动机的时候,他说“这是我睡个好觉的惟一方法”,只愿我们的社会可以制造更多这样的受害者。
又一部越拍越“韩国”的印度电影。
印度近年来在批判现实、抨击制度上越来越真追韩国,且更直击、更愤怒、更激进。
《炙热》拷问女性难题,《白虎》手撕等级制度,《一个星期四》问责性侵与司法公正,《宿敌》揭露强奸背后隐含的民族心理,《12年级的失败》聚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底层跃升机制下的国考黑幕,而这部《杰伊·比姆》则通过曝光警察暴力、民族歧视等国家暴行直接呼吁废除种姓制度……蜕去歌舞咖喱的刻板印象,印度电影越来越照入现实,以争辩日常公正、直面历史创伤的方式,慰籍社会变迁下的难耐阵痛,弥合异见和立场所导致的巨大分歧。
令只能王顾左右的中国电影人眼馋不已(042)。
大家都没注意到吗?
男一号居然是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斗士第一次在国外电影中看到了对共产党的证明描写天下何人不通共他反对种姓,反对暴力,反正不公正,反对迷信他为工人、为不可接触者贱民战斗不依靠湿婆神,依靠马克思不依靠开挂,依靠群众革命的彻底性明显不同于他去电影里的律师辩护人真实万万没想到呀,世界第三居然还能这样客观的还原这段历史
这些年来,从印度的《摔跤爸爸》到《杰伊·比姆》,从韩国的《辩护人》到《摩加迪沙》,这些不是虚构胜似虚构的杰出作品,构成了电影这门艺术魅力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耸人听闻的真实案件,《辩护人》之后最精彩的法庭戏,精良的制作,演员们出神入化的表演,让我在2021年还剩29天的时候,为《杰伊·比姆》这部印度电影投出了年度最佳的一票。
每个人只活一生,有些人选择为正义发声,而有些人选择昧着良心忠心耿耿地维护着那个堕落的体制。
《辩护人》和《杰伊·比姆》里不乏这样体制的拥趸。
坏消息是,他们很坏,他们可能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好消息是,电影记录下了他们的罪行。
从呼格案到聂树斌案到操场埋尸案,天朝的这些案子比印度和韩国拍的更残酷更黑暗,这还只是准许被披露出来的,还有更多的案子不可描述,然而我们在大银幕上,更多时候只能描述一百年前的黑暗的旧社会,那个久远前朝的那点历史虚无主义的破事,直到今天还在为后朝全球第一票房的佳绩持续做着贡献。
《杰伊·比姆》并不震撼,却让我十分感慨。
平心而论,影片整体上并没有那么优秀,8.7的分数实在有些虚高。
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故事本身:一个遭到恶警构陷的绝望的“达利特”(不可接触者,贱民)家庭因无法动摇的卑贱而升起反抗的浓烟,最终在各方援助下沉冤昭雪。
“不可接触者”的境况,小人物的不屈和胜利,既挑战了权威,又问责了社会,属于近年来“社会现实批判”电影的典型套路。
可惜,叙事的凌乱、剪辑的零散,又纷纷冲散了故事原本的冲击力。
用力过猛的暴力渲染更因过度的煽情而尽显乏味,让人无法审思,只能识别出一堆快磨出老茧的公式化处理,譬如漏洞百出的罪名罗织,求锤得锤的辩护过程,甚至调查的曲折也都是意料之中。
直白的视觉陈设,以及印度电影特有的某些“表现手法”,均未能与影片的整体基调达成和谐。
尤其是,抛开技术层面不谈,作为一部反映底层人命运的电影,本片的叙事结构依旧是十分陈腐的“天降圣人”模式。
“贱民”只能随风摇曳,留待圣人挽冤案于既倒,扶正义于将倾。
稍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可能仅仅是圣人家中居然高悬马克思头像,高举镰刀锤子旗,然而这些细节除了作为妆点门面的共趣主义元素外,于故事再无瓜葛,更遑论提供一种解决冤情的“左翼方案”。
最终,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美式正义鸡汤,一个剔除了灵魂挣扎的无害版《辩护人》,像《绿皮书》一样温馨且柔软:恶警伏诛,冤情大白,法庭在上公正不阿,律师在下犹如一个伟人,至于“贱民”,则在风雨中感激涕零,祭奠着死去的冤魂。
蜻蜓点水般的批判,说了,又什么都没说。
看了,又什么都没看,充其量有一句,“哦,原来印度是如此光景”。
可即便如此,本片依旧让我感慨,甚至是一丝惆怅。
细数“社会现实批判”这一类型,韩国自不必说,我国也不算一片荒土。
无须溯及《牯岭街少年》,就算近年,也有《嘉年华》《过春天》《少年的你》《我不是药神》等耳熟能详的作品问世。
这一类型的特质,要么以一则冤案作为切入点,要么就铺陈主人公违法的“不得已为之”,总之就是秉持“恶劣环境之下,一切皆可为”的叙事逻辑,最终导向的也往往都是社会的结构性问题或者恶的内生性。
以这一标准来看,《杰伊·比姆》其实在力度上远不够格。
因为它最终导向的毋宁说是一种恶的偶然性:律师是好人自不必说,知识阶层、统治阶层也各有负责任的良善人士,恶人终究只是一小批,且愚笨不堪;至于“贱民”,除了烘托一个惨字外,再无任何别的主体性因素——他们是失语的、不可接触的,于是他们只能是留待被拯救的,哪怕他们都为人正直、敦亲和睦、精诚团结。
影片反复提到“印度宪法之父”(安贝德卡尔)也是一个“贱民”,可惜此君除了像马克思一样被用作神像供奉起来外,再无别的叙事作用。
因此,《杰伊·比姆》终究是柔弱的,甚至是有些反动的,它的价值内核最多只能提炼出“做个好人,善有善报”这种无趣说教,余下的只有安逸的旁观、舒适的愤怒,只有“社会在进步”的美好愿景。
说了,但什么都没说,既不能让人窥见深层的社会心理(同样是昭雪冤案,想想《我控诉》里对于恐犹主义那种深入骨髓的刻画),又不能提供一个属于底层的行动方案(想想肯·洛奇或者达内兄弟)。
唯一值得称赞的是,它“说了”,且说出来了。
足矣。
在这里我并不是要提“批评自由”或者“敢于揭黑”这类新闻专业主义的老调,因为它们真的是不值一提的“最基本”的前提。
我的关注点还是在于电影的社会意义。
好的电影,我一向认为,是能够成为一种社会运动的蓝本的。
这一点当然不必然与电影的艺术性相关,却是电影之社会属性或文化属性的可有之义,且后者并不一定就与前者相冲突。
比如雅克·贝克的《洞》(1960),没人会怀疑这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纯电影”,其角色——众多狡猾的罪犯无任何能够唤来社会认同的可能,但这丝毫不会削弱这部影片批讽权威的锐利程度——莫不如说它的题材,在极致真实的影像剪辑的加持下,更为犀利地刺中了权力的心窝:这几乎是一本越狱的教科书(相比之下,《肖申克的救赎》只能算一个娱乐工业造梦的爽片)。
或者,就像《寄生虫》这种集电影工业之大成的杰作,不仅彻底颠覆人们的社会认知,把“底层”的阶级图式深深印在观众的脑海之中,同时缔造了新颖的“联觉”。
这样,只要一提及“底层”,我们不仅能够想到大城市里不起眼的角落,以及那些悲伤到绝望的镜头,甚至还能回想起“气味”,那种鲜活的形象轮廓。
就此而言,《杰伊·比姆》虽不能与上述最优秀的社会题材作品相提并论,但它同样针对印度的社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视觉化方案。
它首先让你看到了一个“贱民”家庭完整的生活形式,从田中捕鼠到陋室恩爱,哪怕非常的浪漫化,也仍充满向上的期许,美好且完整——由此,这一家庭的无端碎裂才能唤起悲愤,唤起一种最基本的认同。
同样,对于冤案,电影至少没有让“贱民”僵坐原地,它让一个坚强的女性行动了起来(虽然到了后半部分,这位女性的存在感已经弱得可怜)。
甚至在对好人律师的呈现上,也隐含着“不要迷信国大党,也听一听共产党”这样的视觉信息。
可以说,本片就算力度薄弱,也依旧有鲜明的指向性。
更可贵的是,这样的电影,对于整个的印度电影市场来说,并非是昙花一现,而是肉眼可见的群芳竞逐。
前有《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有《误杀瞒天记》《第15条》,有与本片同一年的《白虎》,甚至可以包括《摔跤吧!
爸爸》。
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套路:在一部商业片中夹杂一些批判社会的元素,这样资方满意,观众也满意。
文化批评家或者马克思主义者可能不会满意,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观影过程中,在观众与电影人对类型片套路的逐渐谙熟中,一种大众审美与制作审美的口味与习惯逐渐形成了,由此营造的其实是一种审视自身的氛围感。
(会有印度人因为这样的片子感到民族自尊心受挫,会担心给中国势力递刀子么?
)这种氛围,既可以包容电影,也可以包容一个社会自我调适的种种过敏反应。
确实,美并不意味着善,但审美习惯绝对关乎道德和政治。
我常和人说,可能要100部合格线以上的类型电影,才能提纯出一部伟大的《寄生虫》。
这还不仅仅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简单过程,其中更关乎作者的敏感和天分,作者所处社会的矛盾尖锐程度、信息的透明程度以及最重要的价值宽容程度。
但无论如何,只要印度的电影人整体上仍然坚持这一创作模式,哪怕总是乏味的推陈又出陈,也终归会有打破类型的一刻,进而实现电影与社会的某种共振。
毕竟印度,和中国一样也不缺素材。
今天,我们作为局外人,对于印度的种种“社会新闻”已经习以为常,议程设置之下,偏见也在累积。
可是透过层层偏见,只要稍微有点紧迫感和羞耻心,便能看到:印度内在的活力如何从一个低起点的位置迸发出意料之外的创造。
这种活力是我们作为中国人遥遥观望而似曾相识的,仿佛看到了自己失去的东西。
实在想不出因由,于是我们只能将其归结为一种志得意满的、迟早要摔跟头的飘飘然,然后转身投入到我们满是欢乐与胜利的防疫生活中去了。
这能不让人惆怅么——我曾一度以为《我不是药神》是个起点,孰料竟成了开始的结束。
印度年底有部电影很火,名字叫《杰伊·比姆》,讲的是低种姓贱民被欺压被整治被炮制成一桩桩冤假错案来顶罪,因为当地警方升职主要靠破案率,警长无能但又想升职咋办?
就拉着无人在乎的贱民来顶罪,于是就有了一位名为钱德鲁的人权律师奔走劳碌,大声疾呼,为了被冤枉的贱民平反,维护社会公平人间正义。
讲的差不多是这么个故事,其中用了大量的笔触详细描写了印度警方是如何系统性的迫害低种姓贱民群体的,非常黑暗,黑到了骨子里。
这个电影拍的不错,评分高达8.7分,但它也仅仅是不错,其实配不上这么高的分数。
在我看来,电影的败笔就出在钱德鲁这个律师身上,这也是电影制作的通病——总喜欢刻画一个英雄形象,这位英雄是人格品德上的完人,极度高尚,大公无私,且业务能力精专,做好事简单,做各种艰难的好事,还是手到擒来。
去年有部美剧《成瘾剂量》,也是一样的套路,也是邪恶集团侵害民众,正义检察官/律师化身英雄,向邪恶开战。
这样的故事描写方式,精彩是很精彩,但看多了会感觉腻味,枯燥,没太大意思。
不可否认,在现实中极度高尚完全大公无私的人,可能确实是有的,我也愿意相信他们确实存在,只是我的个人经历和我所学所闻,基本上是没见过的。
现实具体是个什么样子,这个我们要看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了解下清末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件。
杨乃武是清末的举人,家里略有资产。
小白菜是个嫁了老实人的小媳妇,颇有姿色,租了他们家房子住。
小白菜的老公身体不太好,稀里糊涂的突发疾病死掉了。
本来这个事很简单,没什么大不了,但这件事被有心人记在心上,联合县令一起借机把小白菜收押,令其供出杨乃武,治了一个勾搭奸夫,谋害亲夫之罪,按例要处斩。
杨家人在当地也是颇有能量和胆识的,自然不能坐视自己家亲人被冤枉,于是就告到知府,结果知府也包庇县令维持原判,那就告到督抚,督抚还是维持原判,那就告到北京。
慈禧太后闻言此事,立刻发旨要求重审,推翻死刑判决,杨乃武和小白菜得以沉冤昭雪。
地方的糊涂官员全部被革职查办,判处流放。
这个案子和开头提到的印度电影美国电视剧都很像,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案件中并不存在一个「英雄」人物。
如果单独看杨白案,地方官员无疑是邪恶黑暗的落后代表,是不是?
但实际上他们是曾国藩的湘军嫡系,在当时大时代背景下反而是励精图治开化进步的代表。
而慈禧太后看似主持公道,其实她根本也不在乎小民冤屈死活,她自己本身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她一定要给案子平反的原因只有一个:湘军系势力太大,已经有了指挥不动的苗头,这么一起案子都官官相护,团结一致,意思就是东南一带已经脱离大清统治,成了湘军自己的天下。
这种局面是任何一个统治者都无法容忍的。
慈禧已经处心积虑想了很久如何处置湘军系集团,刚瞌睡就送了个枕头,刚好借这个案子,把整个东南地域的湘军势力全给一锅烩了,革职的革职,流放的流放。
你说她真的会体谅什么百姓疾苦关心民间冤屈,那是把她想太好了。
在杨家人进京告状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物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胡雪岩,翁同龢。
胡雪岩的人品和名声一向很好,急公好义,遇不平事一定要帮上一帮,看似好像是个英雄。
但实际上胡雪岩出钱出人出力,几乎是尽全力帮助杨家人告御状,只是因为这件事有利可图——胡是左宗棠派系,和湘军一向不对付,东南一带作为经济商业最发达的地方,湘军系被打倒,左系上台,他作为左系的钱袋子自然会大放异彩,好处无限。
翁同龢这个人就更不用说了,标准的糊涂蛋,落后保守顽固势力的代表,他不停的在慈禧面前力主重审此案也不是因为他真的就突然转性成了正义之士了,而是因为他作为顽固保守势力,本来就和湘军系不对付,难得有机会踩湘军系一脚,肯定得努力上。
换言之,在杨乃武小白菜案件中,除了受害者小白菜和杨家人,故事中的正方,反方,双方运动员+裁判员,没一个是好东西,没有人在乎天理,正义,公平,他们在乎的只有自己的利益。
这就是我喜欢说的那句话:这世上没有什么天理昭昭,只有邪恶互斗。
在各个邪恶集团互斗的缝隙中,普通小民才有了喘息的空间。
近几年的电影,不论是《杰伊·比姆》,《成瘾剂量》,《正义的慈悲》,都号称是根据真实案件改变,都喜欢塑造一个圣人,完人。
但现实告诉我,这样的完人圣人,存在率太低了。
尤其考虑一个很重要的可行因素:好人基本上是斗不过坏人的,只有坏人,才能打倒坏人。
从这点上来说,其实美剧《亿万》中的正邪对战更真实一些:里面的检察官雷厉风行,百战百胜,关押了无数资本大鳄,有效维护了市场的金融秩序。
但是他并不是因为正义才做这件事的,他纯粹只是为了升职和权力才做这件事,整个人和仁义礼智信都丝毫不沾边,反而极度的腹黑阴暗凶狠,无所不用其极。
说这么多,我想可能对我们来说,了解真实最大的意义在于:永远都不要妄想生活中出现一个救世主。
如果你真遇到了救世主,这个人反而可能会把你推入深渊。
让你本就艰难的困境彻底无法挽回。
与人交往,以利为基点,多想想这件事对方能否得到好处。
如果出现了一个无私帮助你的人,大概率他是抱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万不可盲目相信他人,更不要天真的以为自己真的会遇到好人,圣人。
以及,只有你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这是一部敢于揭露黑暗,敢于直面强权的电影,三哥的电影真的敢拍啊,这样的电影能够上映,绝对是底层人民和电影人的欢庆日,仅仅从题材上来说,它就已经足够强大,且不论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它也依然足够优秀!
电影的故事看似残酷无情,但是却无比真实,尤其是对每一个有亲身经历的人来说,种姓差距仅仅是印度阶级分化的一个产物而已,真相永远出乎你的意料,JC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电影中的拉贾坎努是不幸的,但是他也是幸运的,遇到了一生致力于为底层种姓的平权战斗的斗士钱德鲁,所以最后知道结果的我们会忍不住潸然泪下!
真正好的电影!
有目共睹!
正义的意淫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Ber_雪碧(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575368/脱胎于现实的人物与故事、扎实丰盈的角色塑造、流畅娴熟的镜头语言、逼真且出色的表演,《万岁比姆》是一张毫无疑问接近满分的答卷。“还我公道”四字贯穿始终,别无所求,只为真相。
印度都能拍这个,值得思考
这电影的画风总让我想到PQ演的那个烂片恶魔的替身
【3.0】和大多数取材自真实事件的印度商业片一样过度依赖情绪煽动力,冲突几乎都是由戏剧化的镜头直给,法庭戏也全是对白推进。整体上看,剧本和拍摄都谈不上优质。钱德鲁是位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的人权律师,他和他的官司值得更得章法的传记片呈现,及格分是给这个人物的。
抱歉、没看下去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大概就是民国时期的感觉吧……
拖沓比较严重,叙事很理想化,男主仿佛超脱社会的个体,终于明白印度式的超级英雄是什么类型的了。BTW,没有跳舞,但是唱歌少不了
剪辑版。考虑到前一阵的一印度女性拒绝一男的,那个男的自杀,那个女的被杀死(好像是被处死了)以及以前他们霸凌网暴老白男强吻的女演员,完全不想夸他们。不过好歹印度拍了这样的电影。倒是也很真实。这个人权律师竟然没有被暗杀
口口声声说无神,却处处在造神,个人英雄主义集聚了所有光,其他地方就亮不了。
能感觉到每一帧都是用主旋律光环和商业滤镜处理过了,所以正义可以来得如此顺理成章,似乎只要勇敢坚持抗争即可触达,这很难令人相信。但终归还是无法不被那些掷地有声的言辞打动,“当正义为你们这样的人所伸张,我便可睡得香甜”,坚守良知和使命的动力可以就这么简单浪漫,这其实又可以相信。
印度警察造假的水平也太差了点吧
反映印度社会现实的一个比较深刻的影片
动不动就唱歌跳舞……
有点可惜,有的地方还是有开挂神片的影子,男主的塑造不是很饱满,同类型的《辩护人》更优秀一些。希望印度人民早日领悟一句话:打土豪,分田地
没看完根本看不下去……太做作生硬脸谱了。好人主角各种伟光正大特写,坏蛋就是一肚子坏水拎起大棒子揍人。
第12届北影节第29部。真实事件改编,以一个伸张正义的律师通过一起案件揭露了印度社会的种种不公,拍的很触动人。但也不乏印度电影的老毛病,好几处通过一首歌来拍一些类似MV的段落,多次用升格镜头来表现英雄形象略显俗套。
非必要不看印度电影,出发点不错,多少有点在侮辱智商,给你的美国人大哥去看吧!
创作观念引起不适,堪称印度版《熔炉》,法制节目一般的摄制水平,电影性接近于零,纯粹把电影当作社会宣言的工具。这都能八九分,只能说明我们这里民意压抑太久,导致了对描写体制问题的印度片和韩国片过于宽容。
别人有的,我们也有。别人能拍出来的,我们却拍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