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金属之声

Sound of Metal,静寂的鼓手(台)

主演:里兹·阿迈德,奥利维亚·库克,保罗·拉西,劳伦·利德洛夫,马修·阿马立克,克里斯·佩尔费蒂,迈克尔·陶,威廉·泽法尔茨,亚历克斯·基尔戈尔,杰米·加扎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金属之声》剧照

金属之声 剧照 NO.1金属之声 剧照 NO.2金属之声 剧照 NO.3金属之声 剧照 NO.4金属之声 剧照 NO.5金属之声 剧照 NO.6金属之声 剧照 NO.13金属之声 剧照 NO.14金属之声 剧照 NO.15金属之声 剧照 NO.16金属之声 剧照 NO.17金属之声 剧照 NO.18金属之声 剧照 NO.19金属之声 剧照 NO.20

《金属之声》长篇影评

 1 ) 病痛外衣包裹下的心灵感悟

其实这部电影的核心,就是乔在鲁本去而复返时说的那段话。

乔在问鲁本,也是在问所有观众。

“在我的房间坐着的那些下午,你没有感受到片刻的平静?

保罗拉西演的是真不错对每个人而言,在人生的关键阶段,能否感受到这个平静的时刻,至关重要。

在我看来,整部电影就是围绕着这个简明扼要的点来组建的。

静的反面,一个是噪,一个是焦虑。

一个是声音层面,一个是内心层面。

于是,里兹阿迈德被设定为一个金属音乐的鼓手,嘈杂的不能再嘈杂,噪到不能再噪。

然后又让他失聪,短时间内失去听觉。

正常人失聪后尚且惶恐不安,更何况是一个以音乐为生的爆裂鼓手?

精巧地设定给了阿迈德很大的发挥空间,鲁本被他演绎得非常有层次,大大的眼睛,消瘦的脸庞,他就是为大荧幕而生的演员。

电影的背景和反差,是第一个静的反面,声音层面的。

电影的声音效果切换也为诠释静和静的反面,发挥了卓越的作用,人们适时的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处境,虽然刻意,但是有效。

电影的主体,是第二个静的反面,内心层面的。

大段的时间用来讲述鲁本初失聪时的焦躁,以及他假装渐渐接受失聪事实的内心想法,到最后听觉修复效果和之前天差地别的落差感。

对于鲁本内心的焦躁和不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因为是设定剧本,电影也因此显得非常闷。

在陪伴鲁本走过煎熬的一百分钟后,电影迎来了尾声。

鲁本独自坐在喧闹的大街上,摘掉含混不清的助听设备,这一刻,世界瞬间安静了下来,再也感受不到教堂的钟声,孩子的喧闹声,以及各种嘈杂的声音了。

鲁本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这一刻,静的不止是声音,还有鲁本失落的心。

当一个人真正静下来,才能拿出对自己最有利的主意。

礼记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生而为人,无论古今中外,心灵感悟,殊途同归。

 2 ) Sound of Metal or Silence

一开始以为是个音乐片,看完觉得跟金属乐没什么关系,是个人物设定。

这样的设定更有戏剧冲突,金属乐队鼓手Ruben、4年前XD、突然失聪,就是个惯常的跌入人生低谷的套路,由于做不起手术(植入助听器)进入互助社区,女主唱同时也是互相依靠的恋人为了他能安心进入,离开他回到父亲那里。

这个地方其实我是有质疑的,需要这样的果敢,但是如此快速的决定让我为之一颤。

那边的负责人收起了Ruben的对外联系工具,让他专心适应这里的生活,不让他干活,唯一能做的就是写字,先坐下,就写字,不知道写什么没关系,就写到能够继续坐着写字为止。

这里可以说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一个处在这样境地心烦意乱焦虑不安的人,真的可以坐下来吗?

一直写字就可以安心吗?

理想中是可以的。

从抗拒到接受也没有什么大的冲突在里面,毕竟大家都很友好,他也很快选择面对了。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打击滑梯的震动给了他启发,于是他开始教大家打鼓,因为震动是可以感受到的。

朋友跟他到他房车上看打那些设备都惊呆了,可是一切在他看到lou的消息后被打破,lou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Ruben没办法忍受lou没有等待自己就一个人继续往前,卖掉房车做了手术,决定去找Lou。

虽然Lou还是很开心地能够见到他,但是虽然我能够听到了,但是听到的声音不是以前的声音;虽然见到了Lou,但是Lou和以前那个人也不太一样了。

Ruben假装一切都和以前一样和Lou一起,但是最后他问起Lou未来打算的时候,Lou不自觉抓了抓之前的伤口,Ruben明白了Lou的压力,“It is OK”,他选择了离开,从Lou离开时的绝望崩溃可以看出来Lou就是他的全部,至少在一起的时候是。

但是两个人已经不再能像以前那样生活,或许离开才是对Lou对自己最好的选择。

最后Ruben带着助听器坐在街道中心的一个长椅上,突然响起的钟声让他觉得嘈杂,他摘掉助听器,一下子世界安静了,远处玩耍的小孩子,周围的一切,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虽然影片最后没有明确给答案,也是给了大家一个结局。

影片很平静,但是看完之后很不平静,没有拒绝接受那种撕心裂肺痛不欲生,也没有接受过程中的种种苦难与救赎,有的只是慢慢接受,是啊,不然能怎么样呢?

能够平平淡淡接受已经是比很多人勇敢了。

如果是我,可能无法做到。

 3 ) 大家真的不知道男主为什么最后和女主分开吗?

为什么要离开?

因为爱,以及和解。

重新看1h50mins,男主和露易丝说未来两人的生活时,女主低下了头,仔细看她在做什么?

在抓胳膊。

整部电影都没有告诉你男女主到底有过怎样的创伤,但是整部电影其实都暗示了,他们两个是成瘾者。

女孩是自杀成瘾者,她在自残之前习惯性动作就是抓胳膊。

遇到让她感到不舒服或者有压力的事情时,她就会无意识的抓胳膊。

男主看见了,所以明白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了。

这时候有一个长达几秒的沉默,接下男主说了一句全电影最感人的台词:“it‘s ok” “what?

”“it’s ok Lu”刻骨铭心的爱也不一定是捆绑,有时候放手也是爱。

有人说这部电影过于压抑。

我恰恰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很治愈。

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哪有什么双向救赎,都是自我救赎。

我遇见你,我爱上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相互帮助,我和你都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与过去和解,也与这个世界和解。

然后我们彼此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离开我会变成更好的你,那我们就分开吧,因为我也找到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方式。

 4 ) 小记

当一个人变成聋子的时候,才会完全用眼睛去观察世界。

鲁比到最后的结果还是跟老头是一样的,他可能会摘下耳窝,重新回到那个失聪人的乐园。

他失去了梦想,失去了房车,失去了爱人,当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才想起老头对他说的话,片刻的安静才是永远属于自己的,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许多道理必须得自己经历了才知道,在经历了这么多后,鲁比才明白老头说的话,这就是人的天性,不撞南墙不回头。

但是我还是觉得老头有点不近人情了,感觉他就是不愿意借钱,还搞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不过肯定是我短浅了)。

老师看之前说过这部影片获得过最佳剪辑奖,所以看的时候我把很多注意力放在它的剪辑上,但还是会忍不住忽视,又全神贯注的关注剧情了,所以我认为这是因为他的剪辑节奏 做的非常好以至于我可以完全忽视镜头之间的组接,把它当作一个完整连贯的生活来看。

另外关于爱情方面,两个人无疑都是深爱对方的,但是他们已经渐行渐远了,鲁比对露到头来只会是一种负担,露露可能不愿承认,但她潜意识一定是这样想的,因此他们的结果只能是分开。

给自己的启示就是,捂住耳朵用心去感受世界,感受自己。

 5 ) 金属之声,一场与世界的平等交流

影片的最后,鲁本摘下帽子,取下了助听器,一瞬间,整个世界又重归寂静。

不远处直插云霄的教堂尖顶,两个学者玩滑板的小男孩,钻出葱郁树叶的金色阳光,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模样。

这不是一部典型的励志片,甚至算不上是一部励志片。

男主角鲁本,一个重金属摇滚乐队的鼓手,偶然发现自己的听觉与这个世界已经开始割裂。

只剩下一两成听力的诊断结果,无疑是个晴天霹雳,砸向了这个普通摇滚小子本还算平稳的生活。

一番挣扎后,鲁本与女朋友开房车四处巡演的计划被中止,而他自己去了一个经纪人帮忙介绍的聋哑人社区,并在那里学习聋哑人的生活。

金属之声,无疑是个具有很强迷惑性的片名。

除去开头的重金属摇滚现场表演之外,全片与摇滚乐剩下的联系寥寥无几。

但回头来再看,男主身上的一些特质倒是与金属或金属乐有几分相像之处。

硬朗,是男主给我最直接最强烈的感受,如开头的架子鼓演奏一样,铿锵有力,干脆利落。

得知自己听力受损的消息,他尽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单刀直入地询问医生有没有治疗方法。

得知诊断结果后,他又掉过头来宽慰伤心焦虑的女朋友,并盘算着继续巡回演出的计划赚钱治病。

他不愿意因为失聪这道坎放弃现在拥有的一切,但在别人面前,尤其是在女友面前,他必须这样表现得无所畏惧。

但硬朗之余,他不免在噩耗的作用下渐渐失去理智,变得横冲直撞。

餐厅里的电话独白令人印象深刻。

面对电话里另一头的经纪人,鲁本劈头盖脸给了一通好似漫不经心又略带夸张的解释。

他听不见,仿佛与世隔绝,那一通电话,他是在有意识地发泄,去向世界表达一个“失聪者”的不满与沮丧。

虽无法在台上敲响重金属乐,鲁本依然可以自己发声,讽刺的是,和在舞台上一样,他听不清他观众的回应,而仅仅是被一片嘈杂声包裹。

鲁本需要改变。

但想要改变,从来都不容易。

相比于用工整的手法拉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影片更倾向于用氛围的营造去感染观众,让观众掉落到人物的情绪之中。

音效,承担了主要任务。

从片头开始,电影便交替给出正常人听到的与听力受损的鲁本听到的这两种声音。

后者嘈杂的声音如同飞机起飞时的轰鸣声,令人耳膜不适,一度使我被迫摘下耳机缓一缓。

但正是这强烈的“噪声”,使观众代入到了鲁本的世界中,去体会他的无助。

鲁本被迫来到了聋哑人社区。

表面上,社区想要帮助鲁本重新振作起来积极面对生活,但实际上,它只是想要给他灌输社区理念将其同化罢了。

在逐渐适应的过程中,鲁本也会被社区的乐观精神所感染。

但在我看来,他的内心还是孤独的。

所谓的把自己当作正常人来对待,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托辞,让鲁本在小的群体里自我麻痹。

这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短暂有效但根基不牢。

被关在社区里的鲁本,心心念念的依然是他和女朋友许下的诺言,卖车攒钱冲出社区去买助听装置。

影片中两种声音的交替,更像是一种被迫接受和主动接受的对立。

真实世界里的声音,清晰明了,却也无法回避。

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包裹住你,逼迫你去接受。

鲁本铁下心来给自己添置了助听装置,耳边却还是杂乱不堪的噪音。

郁闷了大半部片子的鲁本,缘何如此?

医生的指导,女友的劝说,社区工作者的要求,不论是谁,他们一直把鲁本当作破旧的机器。

医生想给它添上润滑油争取重新运转,女友想给它找个好的垃圾场作别,社区工作者想直接让它报销回炉重塑,而鲁本自己,也在别人的“声音”下逐渐迷失自己,他牢记医生提到的助听装置,聆听社区工作者的教导,却也在一步步失去主动与世界“沟通”的能力。

做好手术的鲁本来到了女朋友的家中,适逢他女友父亲的生日宴会,席上一首父女合唱令人心碎。

饰演鲁本的里兹•阿迈德贡献了完美的表演,哭戏层次感十足,他逐渐开始思考,与这个世界开始对接。

与这个世界沟通,只能通过声音吗?

影片的最后,鲁本摘下了助听装置,他选择以一种沉默的姿态,主动去和这个世界交谈比画。

与其说鲁本最终达成了与自己内心的和解,毋宁说是他在痛苦挣扎后做出了另一种选择。

“声音”不仅仅是用分贝衡量的听觉印象,更是我们的内心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桥梁可以塌,但我们要保住我们过河的信念与希望。

 6 ) 【视频】干货!《金属之声》全片解读!

陈小姐:2021奥斯卡黑马佳作现身!

全片读解!

影片是在亚马逊流媒体上的线。

一上来很猛喔,一场重金属音乐的现场演出,乐队一共就两个人,他们是影片的男主女角。

金属乐非常复杂,分好多好多流派。

短短一场戏,有几个标志性元素可能可以帮助观众迅速做一丢丢判断。

他们应该属于重金属音乐中的死亡金属乐。

这种音乐标志性的特点就是超高速、强有力、攻击性的鼓点,另外主唱的演唱几乎不带旋律感,而是以一种近乎咆哮的方式嘶吼。

在歌词方面,死亡金属乐写的内容总是会涉及到一些极端的行为。

还有,请注意,男主角最显著的正面纹身是please kill me,切一个房车里的镜头,让你注意女主角手臂上的自残痕迹,表示她有自我毁灭的倾向。

点点滴滴均暗示着强烈的死亡符号。

这些信息都在最短时间帮助着观众建立对人物的判断。

好的导演不是用台词叙事。

好的导演就是懂得用视听语言叙事。

有观影经验的观众,要习惯接收到这些信息。

这又是一个新导演的处女作长片,今年的奥斯卡绝对不是小年啊,新人辈出!

他们生活在一辆房车里,以巡游演出为生。

平日里两人的闲谈话题也会时不时涉及死亡,聊了以后,有些话就会直接变成他们的歌词,soulmate,很令人羡慕。

又是一站巡演,两人在做着准备工作,影片到这里,我都以为这是一支音乐题材的电影,但是很快剧情直奔主题。

男主人公,鲁本,忽然失聪了,原来矛盾做在这个点上,一个鼓手失聪了。

鲁本非常惶恐,他独自去药店咨询并迅速接受专业检查。

女友也很崩溃,决定立刻停止巡演,把他送去一个失聪人士的互助社区。

离奥斯卡颁奖日期越来越近,所以我最近集中看了大量的奥斯卡各奖项入围影片,与上一个读解视频所推荐的《thefather》一样,这部作品也拿了6个重量级提名,我记得是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男配,最佳音效,最佳剪辑和最佳原创剧本。

我看了以后的感觉,这是一匹十分值得期待的黑马级的作品。

这个片子,男主和男配都太强了。

甚至让我时不时去对标那年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今年,看了《father》,原本以为安东尼爷爷的影帝已经稳了,但是鲁本,演得太好了。

今年的演员奖竞争超厉害喔。

而且根据经验判断,最佳男女主最后也很有可能颁给《蓝调天后》的两个黑人主演,因为奥斯卡真正的风向标——工会奖,已经揭晓喽。

乔是失聪社区的精神教父,在他的组织下,社区无偿为失聪人士提供住所,教他们手语,组织他们互助。

突如其来的失聪让鲁本陷入绝望,女友为了让他安心留在社区,毅然离他而去。

鲁本勉强开始了他在社区的生活,导演很有耐心地细致展现了这群弱势群体在深林中的生活内容,他们的世界虽然无声,但是他们很快乐。

一个以声音为生计的鼓手,失去了他的声音,等于失去了世界。

影片经常用音效模拟出鲁本的主观听觉,让观众切身感受那种什么都听不清,仿佛被蒙在鼓里的那种感觉。

这是一种忽然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鲁本很郁闷,超郁闷。

剧作对主人公心理刻画的走向是合乎人之常情的,你非常能够感同身受这种突如其来的绝望。

乔带鲁本来到手语学校,手语学校有个漂亮的女老师,长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这个片子的演员真的都非常好。

思路那么清楚、表达也那么清晰的影片,难以相信这又是一个导演的长片处女作。

导演耐心地展现鲁本在失聪后的郁闷,有些怪怪的乔,可以说是他的心灵导师。

他要鲁本学着安静下来。

乔在一开始就说了,这里修复的不是一个人的听力,而是一个人的心灵。

影片就此构筑起了一对矛盾,也是本片深刻的主题,到了这里你看出来了吗?

鲁本的进展是做在与孩子的一场对手戏上面,这里也设计得很好,闷闷的金属振动有点像鼓声,这是他第一次在这个世界为自己找到了一丝存在感。

鲁本开始渐渐与这个无声的世界交融了。

他开始能坐得下来了,可以写东西了。

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很纯粹的、不带功利性的交流,其实是非常可贵的,非常温暖的。

导演处理得也很纯粹,很节制,不煽情。

乔看到鲁本的状态越来越好,提议他留在这个世界,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生活。

鲁本忍不住又去网上找女友的视频,他疯狂思念女朋友,他想念外面的这个有声的世界。

让他重新听到声音,当代医学不难做到,只是需要钱。

鲁本变卖了他所有的家当毅然去做了人工耳蜗的植入手术。

乔对他非常失望,他拒绝再为鲁本提供帮助,把他赶出了社区。

当观众第一次跟随电影声效,跟随鲁本重新获得世界的声音的时候,我也与他一样激动不已,但是他听到的始终是一个失真的世界,所有的声音都呈现出一种尖锐的金属质感。

鲁本飞到法国,找到女朋友的家。

女朋友其实是富二代,不得不离开鲁本的她,回归到了布尔乔亚的生活中。

当天刚好是女朋友父亲的生日party,昔日的重金属女王不再嘶吼,而是唱着忧伤的法兰西香颂,曲调与歌词都暗示了两人情感的分道扬镳。

两人分手的戏也处理得隐晦而含蓄。

女友的造型变了,她从前染白眉,长发及肩,手臂上遍布伤痕。

如今她活脱脱适应了白富美的新角色,俏丽的短发,漂亮的眉毛,不再伤害自己,讲优雅的法语,唱香颂。

他们曾经那么要好,无话不谈,空气在他们的交流时不会冷却。

但现在,他们已不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所以,一场高明的分手戏,其实不需要太多。

能懂的观众可以懂。

鲁本离开了女友家,他在街上坐了下来,看到一群孩子。

他开始思念失聪社区的孩子们了。

影片的结尾处理得非常非常高明。

教堂的钟声传来,在鲁本听来,仍是刺耳的金属之声。

他终于,主动摘下人工耳蜗……世界忽然安静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其实一直在说,不能这样结束,我靠你这样结束我抽死你鸭。

影片,结束了。

眼前一黑,我又一次体验了被一脚踹下山崖的感觉。

从6个奥斯卡奖提名可以看出,这匹黑马处女作有几个显而易见的看点,也是影片极大的优点。

技术层面,影片的剪辑、声效非常出色。

影片的对白量不大,因为是描述一个听不见的世界,所以要靠镜头来讲故事,出色的剪辑让叙事很清晰,人物的心理变化层层递进。

声效很用心,让观众能够切身体会到主人公的境遇。

两个表演奖的提名是对演员的充分肯定,男主是英国演员,也是一位说唱歌手,生于1982年,毕业于牛津大学。

鲁本这个角色在表演上很有难度,镜头数量多,几乎整个影片是他的独角戏,大量内心的激战,深沉内敛的情绪处理,他太棒了。

男配在饰演一位古怪的心灵救赎者时,也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寥寥几场谈话戏很见角色性格,据传他自己的父母就是失聪人士,所以他流利的手语很可能源于真实生活。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关涉弱势群体,但是,如果导演把重点做在对他们给予同情,那就真俗了。

他们,不需要同情,需要同情的过得猪狗不如的是我们啊!

如果,这部影片仅仅只有简单的一个鼓手失聪的故事,它是不可能拿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的。

这部影片,之所以让我觉得是一匹黑马,是因为在一个失聪的表层故事下,我又一次看到作者探讨了困扰当代西方知识分子永恒的问题。

那就是,科学技术的昌明,真的能带领人类前往更美好的家园吗?

其实,这部视听语言极其朴素的作品,探讨的问题与炫目的英剧《黑镜》,和我读解过的美剧《西部世界》都是差不多的。

影片中指代科技的是现代医学,指代精神家园的是林中失聪人士的社区。

现代医学,尤其是西医,哪里不好医哪里嘛,对吧,哪里坏了换哪里,几乎可以说是现代人的上帝,而科技这个“上帝”究竟会把我们带去何处?

我生活在上海,以中国现在的国力,上海这样的国际都市,所出产的文艺作品,怎么能不去触碰人类共同的痛点命题呢?

不知道托了谁的福,还真没有。

只看到新外滩滨江带多漂亮,房价有多贵。

所以,难得出一两个娄烨,探讨都市现代性,不容易啊。

西方最前卫的影视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均是指向这个主题。

因为对现代性的反思可以说就是西方当代哲学的核心中的核心。

对于这部影片的理解,我觉得可以借用当代活着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哈贝马斯的观点,不应过分强调技术的重要性,而应强调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性。

影片中的失聪社区是一个无声的世界,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却貌似回复到了一种前现代的纯粹和美好。

然而鲁本强烈的要回归正常生活的欲望还是促使他倾家荡产拥抱了现代医学,将科技奉为上帝的他,却永失所爱。

故事的走向是一种作者态度,是意识形态,是创作立场。

最后,街上的孩子指向的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交往关系,头顶的教堂钟声指向的是精神世界,是信仰,是家园。

这部作品好就好在,提出了思考,但并没有尖锐的批判性,导演只是让鲁本摘下了耳蜗,在影片的最后,重新思考他的人生抉择。

所谓“金属之声”,象征的正是这个物质世界露出来的本质材料。

这个本质,真的是我们想要去往的方向吗?

 7 ) 人生不就是不断的和自己和解吗

短评字数竟然超了,只能挪到这里今年奥斯卡的最佳音效,最佳剪辑影片,我挺喜欢的。

自我救赎的内核,虽然能猜到个大概,但还是给了我一定的惊喜。

一个摇滚鼓手突然失去了感知声音的能力,这是一个接受自己「从有到无」的过程。

机构负责人说 “我失去了家人,我失去了一切,不过让我失去这些并不是因为我聋了,而是因为我酗酒”,他们不把失聪当成一种缺陷或者疾病,于是教ruben学会和自己独处,用写字把情绪外化出来,这是救赎的第一步,即「他人介入的救赎」影片的前半段几乎没有任何背景音,只有大自然传来的微弱的生命之音,直到ruben决定要做手术的时候,钢琴有了声音,然后调适设备后,世界变得嘈杂而又尖锐。

影片模拟失聪者手术后听到世界的声音,ruben的形容是「又高又尖」,确实如此,医生说你的耳朵功能还是失灵了,但是手术让你的大脑误以为你能听到声音,现在的声音和本来的声音不同,你要去适应它。

直到再次见到lu,他终于明白自己的生活再也回不到过去。

很喜欢结尾的处理方式,一个画面,ruben从lu家出来,街道上有一对少年为了滑板吵架,接着远处的钟声传来刺耳的声音,ruben摘下了耳朵上的设备,下一个镜头,争吵的滑板少年和好也预示着rubem与自己和解,世界一片安静,抬头看向天空,太阳依旧耀眼,这是救赎的最后一步,「自我救赎」然后影片悄然落幕。

影片名字也挺有意思的,「金属之声」一个是玩金属乐的声音,一个是失聪后装上“金属”之后的声音,当外部声音和内心之声和谐,自我也能达到和解。

突然想到ruben胸前的那个纹身“please kill me”,孤独感油然而生……

 8 ) Q&A访谈 《金属之声》导演与他的声音记忆实验

金属之声(Sound of Metal)是Darius Marder导演的一部长片作品。

我所在的电影课上有幸请到他在线上分享金属之声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Marder导演的电影哲学,他对于电影饱含的热爱以及对电影制作的谦虚态度。

以下是此次交流的大致内容。

为了更简洁地呈现导演的想法,我对内容进行了部分删改。

Q(教授):你能否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影片的创作源泉?

你是如何想到如此设计声音的。

A: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我朋友所制作的、但并未最终成型的纪录片。

故事本身很有意思,而对于声音的探索其实是我一直所感兴趣的。

很多电影中有第一人称镜头(Point-of-View Shot),所以我想有没有可能去实验一种Point-of-Hearing的声音设计,来让观众更好的和角色共情。

而Ruben听障的“人设”恰巧和现实生活中的声音产生了反差。

所以这部作品更像是我两种兴趣的巧合的结合。

同时,Ahmed也是个非常优秀的演员。

他完全知道他应该做些什么。

他身体上的纹身也花了我们很长时间去完成化妆工作;在拍摄过程中,他也一直带着那些纹身,因为这也是Ruben这个角色重要的一部分。

其实我更好奇你们(指学生)是如何感知这部作品的?

你们可以提一提你们感兴趣的问题。

Q(学生):你也拍摄过很多纪录片。

你觉得你拍摄纪录片的经历如何影响了你拍摄虚构叙事电影的风格?

A: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纪录片一直被认为是记录“真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什么都不需要做。

我一直认为,世界原本发生的事情才是真实的,而当那些事进入摄影机时就变成了假的。

举起摄影机试图什么都不做来记录“真实”是不可能的;纪录片和虚构片都是如此。

所以这两种体裁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你都需要做些什么,让摄影机中本身虚假的东西变得更加真实。

我的兴趣点恰巧在于“真实”,所以这可能也是虚构片和纪录片对我来说并没有天差地别的原因之一。

其实影片分成了三个部分,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

这三部分分别是:Sound, Of, Metal,其实也就是片名的三个词汇。

Sound,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影片一开始的那种“噪音”,也就是Ruben原本生活的世界;Of指的是他进入到了聋哑人社群,于此成为了一个群体的一部分;Metal(此处Marder导演“采访”了几个同学对这一部分从何开始的看法)指的就是人工耳蜗那种金属般的声音;其实也是和摇滚乐那种金属般的声音的一种对比和反差。

我们的身体对声音有着记忆,并且从身体内部感受声音。

我对我们的身体如何感受那种记忆很感兴趣。

影片的第一人称听觉有三种形式:失聪前正常的听觉、失聪时的无声、人工耳蜗的金属声。

第一种和第三种声音形成呼应,而失聪的无声和结尾摘掉人工耳蜗一镜形成延续。

影片实则是对这种唤醒观众对声音的记忆的探索。

Q(学生):你在影片制作过程中如何决定何时使用第一人称听觉、何时使用客观的声音?

A:在电影中,你可以很容易地在几个故事线之间来回穿梭。

你不想一直聚焦于一个角色身上,因为这会让观众产生幽闭恐惧(claustrophobic);并且,只关注一个角色会导致无法灵活的操纵时间线。

但是,完全聚集于一个角色可以让观众更极致地和角色共情(Hyper-empathy)——这是Roger Ebert所提出的。

我很关注电影中的“共情”。

电影是一种共情力很强的媒介。

但这种共情力是有条件的。

我经常拿Morgan Freeman在March of the Penguins (2005)一片中对企鹅的论述当作例子。

这种过度解释影像的方式放弃了让观众在身体内部感受电影、并且切身带入并成为那个角色的力量。

金属之声这部电影是想让观众感受到自己就是Ruben,否则的话影片的结尾就会变的很平、很无聊。

当Ruben摘下人工耳蜗时,如果你们没有觉得自己就是Ruben的话,那我们为什么要在乎这个时刻呢?

Q(教授):所以这也是我一直说的:角色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坐在座椅上的观众。

那么通过这样的一个结尾,你想让我们得到什么、如何感受?

你想传递的信息是什么?

A:结尾其实很开放的,这取决于每个观众如何感知。

我不想告诉观众他们应该怎么想。

我也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每个人的共情是真的因为每个个体的不同背景而千差万别。

我现在在法院的一个屋子里,然后我刚刚在走廊里碰见了一个人。

他说:“哇!

你是不是就是那个电影的导演?

我有一个想法要告诉你!

”我说:“好啊。

”他说:“这是个很有趣的电影,但我就是不喜欢那个家伙。

”(观众笑)我说:“哪个家伙?

”他说:“就,就是那个主角!

我一点都不喜欢这个主角。

但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真的很棒。

”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有趣的评论。

我问他:“你喜欢迈克尔柯里昂吗?

”他说他很喜欢。

我觉得这很有趣,因为他喜欢杀人的角色。

(观众笑)所以我们对角色的好恶真的很有趣。

当Ruben摘下人工耳蜗时,对于一些观众来说,这个结尾非常的讽刺;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个结尾很悲伤。

还有一些人他们认为如果自己是Ruben的话,他们会想回到聋哑人社群中。

我很喜欢观众们的这些反应。

他们的感情不是被设定好的,而是自发的。

Q(学生):请问你是如何去做影片背景的调查研究的?

如何让你的电影更加贴近真实?

A:对于我来说,真实是最重要的。

我有和聋哑人社群共处多年的经历;我年轻的时候也很喜欢硬核、朋克音乐。

除了聋哑人社群的世界之外,影片中的摇滚音乐的世界也是真实的:不是笼统的音乐世界,而是一个具体、真实的音乐世界。

我们能够达成第一次看到Ruben听力受损的那一幕,其实是很真实而且很难得的。

在拍摄过程中,如果一个不该说话的人说话了,制作费会因此而提高。

有个叫Surfboard的布鲁克林乐队和另外一个叫Farmakon的乐队实则是在那一场戏中的。

拍摄那场戏的技巧被我们称为“五五开”:我们不拍场记板(clapperboard),所以录音和摄影并没有“官方意义上”地工作,但其实已经秘密地开始录制了。

所以那两个乐队的成员并不知道自己在戏中——他们处在一个很真实的状态下。

而且大部分的制作团队也不知道我们偷偷开始了拍摄。

所以,一旦有一个不该说话的人在那场戏中说话了,我们就完蛋了。

我这样做的初衷是想让场景变得更真实;而Ruben突然从那个真实的世界中“退出”,看着他熟悉的生活从身边溜走。

而场景的真实需要真实的乐队以及乐手间真实的交谈。

所以,那场戏看起来很简单,但想让它真实其实需要花费很多精力。

我很高兴我成功了。

当我在看那场戏时,我可以感觉到从平凡生活中“出局”的那种失落感。

而对于聋哑人社群中的戏来说,真实也是同样重要的。

聋哑人是无与伦比的、最好的演员,因为他们“听”得很认真,也更会“听”。

他们在对话中更加的专注,因为他们不可以分神。

你不可能一边打手语,一边看手机;你必须非常地投身于对话当中:不光是眼神交流,还是身体上的交流。

这种在交流中的“存在感”是聋哑人所独有的特质。

我们是被邀请进入聋哑人社群,而非直接闯入;影片亦是如此,观众是被邀请进入聋哑人的世界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Ruben刚刚进入聋哑人社群时,没有字幕来解释手语的含义。

因为对于有听力的观众来说,他们在社群中是少数群体(minority)。

只有当Ruben会了手语后,观众才得以得知他们交谈的内容。

Q(学生):电影中没有明确给出Ruben在聋哑人社群中所度过的时间长度。

你想让观众感受到的消逝的时间是多长呢?

A:你觉得度过了多长时间?

Q(学生):大概是一年?

A:你能感觉到如此长的时间流逝是很好的一种感受。

我觉得你问题的有趣之处在于:第一,在影片的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加入字幕来阐释时间这一概念。

但这样做的目的/结果是让观众察觉到“作者”的存在。

作者每一次将信息直白呈现在银幕上,其实是在展现作者对信息的掌控力。

是否以此方式呈现电影决定了观众如何“视听”(原话为muscle):他们的自发的视听是否被利用?

还是被动的接收信息。

但我认为,我们人类喜欢去调动脑子的肌肉,主动的参与进电影世界。

这也是为什么观众能感知时间的流逝唯一的途径只是银幕上的信息。

当此种电影语言被运用时,观众是更靠近(lean forward)银幕,而非远离(lean back)银幕的。

这其实是Paul Schrader的电影语言。

我很喜欢他的理论。

他主要研究transcendental filmmaking(沟口健二、布列松、德莱叶为代表),其实就是关于我们是主动参与电影还是被动接受电影的。

我很喜欢观众需要主动参与的电影。

回到刚才你问的问题,我们其实可以通过银幕上给出的信息来推断时间的消逝:第一,Ruben会打手语了,所以他至少得在聋哑人社群大概5个月左右了。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人工耳蜗的完成以及Lou的态度转变,这证明时间一定是很长了。

但具体的时间在这里其实并不重要。

Q(学生):我很好奇制作的三个环节分别完成了声音设计的多少比重?

有多少是在拍摄完成后重新设计的?

A:如果说所有的都是按原计划那样进行的,那我一定是在说谎。

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postproduction中完成的。

有很多声音都被削减了,虽然我知道原本的声音会更加深入人心。

影片的首映是在多伦多,有位观众心脏病发作了,随后去了医院,因为影片的声音太“过度”了(too much)。

我在制作过程当中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声音能够小小地伤害到观众,但又不至于伤的太痛。

这其实是和观众在声音上达成的协议(contract)。

这种协议也是我做电影很感兴趣的一点。

金属之声的结尾也是对我这种理论的一种检测。

这种协议简单来说就是用声音来界定Ruben的世界和外部世界。

我在影片的初期就和观众打成这种协议,于是观众便能更好的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

作为导演,我很讨厌我们在拍摄前就以为我们什么都知道了;拍电影的过程就是我们发觉自己并没有那么聪明的过程。

最后,很高兴可以和你们进行交谈,祝你们在这个美好的电影世界中有好运。

它真的很酷。

 9 ) 你写什么,怎么写,拼写对不对,这些都不重要。哪怕你只是……Mess

这不是一部关于金属乐的电影,但它适合所有人(因热爱金属乐来看也好)去看。

这是一部关于找到内心平静的电影,这是一部告诉你如何自我救赎的电影。

在疫情当下的时代,在这样浮躁喧哗的时代,我们需要它。

这段对白送给没看的各位:“我还为你准备了一个小房间。

”“做什么呢?

”“在那个房间里你什么都不用完成。

”“ 我唯一想让你做的事情就是:sit(坐着)。

”“我所希望的就是,当你坐不住的时候,就拿起纸跟笔,我会为你准备纸跟笔,我希望你能够...写出来。

”“你写什么,怎么写,拼写对不对,这些都不重要。

哪怕你只是——Mess(瞎写)。

”“I don`t care(我不在乎)。

”“不会有人看的,但我要你一直写下去。

”“不要停下”“知道你感觉自己能...”“sit again(坐得住)”

 10 ) 摒除杂音,静听内心

北京时间4月26日,第9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帷幕,电影《金属之声》摘得「最佳音效」桂冠,在颁奖季又拿下一个声音类大奖。

比起视觉上的享受,听觉层面的感受才是这部电影所希冀突破的关键所在。

《金属之声》并不是第一部聚焦于听障群体的电影,但或许是其中最为特别的那一个。

面对这样一部由听障演员、听障语言(手语)和听障文化所构成的剧情片,声音设计师尼古拉斯·贝克尔在同期录音和后期制作上花费了大量心思,以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听觉世界」。

这一期莫非听电影,我们就来聊聊这部在颁奖季名声大噪的作品,是如何使用声音设计为电影抛光的。

从「听」声音到「感知」声音本片的主角鲁宾是一名重金属乐队鼓手,长期暴露在高分贝环境中给他的听力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在一次巡演途中,他骤然失聪。

面对突发状况,鲁宾毫无准备,这一听觉和心理上的变化仅仅靠「看」显然是很难理解的。

声音设计师尼古拉斯曾担任电影《地心引力》的拟音师,丰富的工作经验使他能够注意到那些真实存在却很难被察觉到的声音。

为了还原真实的失聪体验,尼古拉斯在拍摄时大量使用了接触式麦克风。

和传统设备不同,接触式麦克风通过物体的振动而非空气传声来拾取声音。

这些经过特殊设计的微型设备被置于演员里兹·艾哈迈德的嘴巴里、靴子中,以便收集由身体发出的最细微的声音。

技术本身并非奇观,恰到好处的使用赋予了它意义。

以鲁宾为代表的部分听障人士感知声音的方式与接触式麦克风的工作原理相得益彰。

失聪初期,鲁宾的内心狂躁不安,彼时的他还在受「听觉」控制,但在乔的指引和听障社区同伴的帮助下,鲁宾的「感知」能力变强了。

鲁宾通过拍打滑梯来和社区里的孩子交流,或许是电影中最动人的一幕。

仅从听觉角度来讲,这一声音对于二人和观众来讲都微不可闻,但有节奏的振动感却能够经由滑梯传递出来。

小男孩趴在滑梯上,感受它的振动这也是鲁宾从「听」声音到「感知」声音的转折点。

打鼓和敲镲的声音逐渐由一种外在的声波振动转变为他内心的节奏,尼古拉斯所使用的录音技巧和捕捉到的真实且自然的声音,使这一变化不再抽象。

声音是一种记忆乔曾告诉鲁宾,越战时一颗炸弹在耳边爆炸致使自己失聪。

几十年过去,他仍记得那一刻在耳边响起的音乐。

对于像乔和鲁宾这样后天失聪的人来说,声音是一种记忆。

为此,导演达里尔斯·马德尔采访了多位后天听力障碍者,根据他们的回忆来构建听力受损后的世界——来自外界的声音并非会被平均地削弱,而是过滤掉了大多数高音,只留下低频的部分。

为了使观众在听觉上沉浸其中,尼古拉斯及其团队通过混音重现了这一感受,声音传入观众耳中就像沉入水底一样变得又低又闷。

但尼古拉斯并没有将这一技巧应用于整部电影中,而是让声音随着剧情的进展变换。

药店里,饭桌上,教室内……观众所听到的声音时而清晰,时而沉闷且夹杂着带有金属音色的噪音。

这一声音选择的背后是视点的移动,观众得以在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中自然地切换:有时是鲁宾听我们,有时是我们听鲁宾。

钢琴演奏声时而清晰,时而沉闷这种变换也体现在声音响度的强烈对比中。

电影开始时,鲁宾起床使用榨汁机和擦拭器械的声音十分清晰。

但随着他听力的恶化,这些声音逐渐消失了,生机勃勃的清晨变得寂静起来。

这一时期的鲁宾难以忍受低分贝环境,「发出声音」是他证明存在的方式。

为此,鲁宾屡次通过嘶吼来制造噪音,这些声音在安静的环境里显得格外突出。

主观与客观、现实与回忆的边界,也在声音变换中变得越来越模糊。

听障社区与「无声」文化在演员里兹看来,使用手语交流时,人们能够看清对方的表情和肢体的律动,彼此之间很难有所隐瞒。

这种不加修饰的自然感也体现在了声音设计中。

鲁宾首次参加听障社区互助会时,房间里充斥着人们打手语发出的肢体与布料摩擦声,窗外的虫鸣也清晰可闻。

在这里,环境声得以被凸显出来。

很长一段时间里,鲁宾都生活双重屏障之中:丧失听力使他无法像从前一样生活,不懂手语又让他难以融入听障社区。

但正如乔所说:听障并非是需要修复的问题,真正的阻碍只存在于人们心里。

听障社区的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职责,鲁宾的任务就是学习去做一位「聋人」。

在这一过程中,电影声音的选择和鲁宾的心境完美契合。

乔向鲁宾解释听障社区文化初入听障社区时,集体生活一定程度上抚平了鲁宾的暴躁,有关女友露的消息却又让他焦虑不安。

在这段时间里,声音的变换显得混乱且嘈杂;当鲁宾失望地发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不能让他听到如往昔般动听的声音后,人们所享受的音乐、宴会甚至于女友露的歌声,也都变成了刺耳的噪音。

在为人工耳蜗设计音效时,尼古拉斯将录制好的声音分层,去掉了其中令人舒适的部分,并将剩下的声音重新组合为令人抓狂的金属噪音。

这无疑是本片在听觉上最令人不适的部分,此时的鲁宾内心也经历着激烈的挣扎。

影片结尾处,经由人工耳蜗传来的教堂钟声像敲钹声一样回响着,鲁宾摘下了助听器。

电影里的一切声音都被擦除,仅剩鲁宾眼中的画面和屏幕前观众的呼吸声。

即便是对于完全失去听力的人而言,真正的「无声」时刻也很罕见,此处的声音处理实际上是一种意象化表达:在这一刻,鲁宾仿佛抵达了乔所描述过的「上帝之境」,那里有着他所从未体验过的平和。

鲁宾在公园里摘下助听器,望向四周如果说手语冲破了沟通障碍的藩篱,人们借助它来理解彼此,那么本片以「有声」表现「无声」,在声音设计上作出的尝试也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并未在鲁宾「乐队鼓手」的身份上着墨太多,但带有金属质感的声音却贯穿始终——从燥烈的金属乐到刺耳不适的噪音,当它所象征的生活方式被渐次打破,那些深埋于心底的声音也变得清晰起来。

《金属之声》短评

起初一两场还有声音逻辑,用近景与远景做一三人称的听觉切换,随后就开始乱来了,mute一轨两轨还是mute全部,就扔只猫上去让它随便抓吧,丝毫找不到听的位置。

9分钟前
  • 刘浪
  • 很差

对残障人士的人文关怀,透过鼓手执着的人生追求和真实又绝妙的角色成长来体现,隐忍却动人。表演和音效都是极佳的水准。

12分钟前
  • 西木的风
  • 推荐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做不到。学会接受,学会失去,这都太难。我们不要随便和别人讲道理,别人不一定懂,懂了不一定做得到。而且,你根本不知道别人在遭受什么。失去声音,失去视觉,失去味觉,失去睡眠,生而为人,这些都太难太难…

14分钟前
  • 做个普通人
  • 还行

啊 感觉这个片在努力治疗和拥抱听障之间摇又摆最后落得奇奇怪怪... 可能是因为恰巧在行业里面 主角每看一个医生我就啊啊啊啊啊你们有没有对患者仔细说明啊!!! 突发性听障确诊第二天就送去group house??? 人工内耳听起来就是这样的(且不说男主适不适合这么快就做手术)难道比起之前要能听到了这种巨大的进步不值得开心吗!!! 和女主的感情也因为分开之后的安排是回家-爹有钱-不叛逆这种设定有点膈应 反正就是各个地方都不适合我的一部电影 听觉丧失的效果切换其实做得蛮好的 如果我没有知识也没有daddy issue的话其实是可以三星...

17分钟前
  • 撸猫侠
  • 较差

7,CC 4k,原来去年颁奖季有2部听障相关的作品,音效设计确实做的好,中间部分有些无趣

18分钟前
  • 树莓雪芭
  • 还行

Riz可以接班高司令。

22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X】这样的声音设计简直就是刻奇的工业化产物,「无声」尚且节制,此片从头到尾滥用这种设计反而喧宾夺主,且“失声”的出现随意到失去逻辑,有一段歌曲的noise失真处理来模拟耳蜗音效我笑出声。此外无法理解这种僵化的左派思维,一定要用摘掉耳蜗来隐喻“接受自己”吗?这未免有些居高临下了。不过Riz真的太性感了,看到他表演里的动物性,希望能和五方一样被好导演相中。

26分钟前
  • Cardinal
  • 很差

视听很出色的片,最后有点小震撼

31分钟前
  • metaphor17
  • 推荐

除了聋人社区里的内容以外,我觉得影片中最出彩的地方是男女主角之间的关系,两人在极其有限的影片时间里用非常丰富的细节讲了一个其实很复杂的背景故事,正因如此,两人最后的结局只需要几句话就能带来惊人的情感力量。

36分钟前
  • James Cool
  • 推荐

音效是卖点,从哇拉瓦拉的哥特金属,到闷闷的瞬间失聪,再到呲哇乱叫人工耳蜗,最后世界总算安静了。对应的心境和人生之路嘛也是很好get的是吧。

38分钟前
  • 画瞳
  • 还行

年初中耳炎发作时,很久未联络的一位朋友发来一条消息,推荐我看这部电影,当时看了介绍就知道我一定会喜欢。在大银幕观看,声效逼真到耳朵好像又聋了一次。当一个鼓手听不到声音,等于切断了他和这个世界的联结。然而,在躲进封闭的舒适圈和直面不确定的未来二选一上,他果断选择了后者。很喜欢结尾那寂静无声的留白,让这部电影没有走向俗套的煽情路线。

39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不要被片名带偏了,其实跟金属跟打鼓没有什么多大关系,不要带着励志版《爆裂鼓手》的想法去看就好了。 这个电影中鼓手只是男主的职业,更重要的一层身份是他是听障人士,如何接受自己的疾病,如何融入社会,如何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是影片的主旋律。 片中男主的听觉通过技术手段,让观众感受到听觉的第一视角,这种感觉很奇妙,尤其片尾彻彻底底的安静,闭上眼,一起感受吧

41分钟前
  • Tbq的布甲鞋
  • 推荐

为什么失聪后第一反应不是去治疗,而是去互助组织?以及,女友走的也太毅然决然了吧……导演为了表达情感丝毫不顾及人物应有的逻辑

43分钟前
  • yao
  • 较差

不停地快进着看完的,太拖沓了

47分钟前
  • 依路浅行
  • 较差

一点看不出来是处女作;音效处理的很搭;个人最喜欢第三幕,第二幕不怎么样;Riz演技很可以;Olivia演的也不错,金属风扮相真没认出来…

50分钟前
  • KD6-3.7
  • 力荐

其实之前打开过一遍,但是因为片子节奏的问题看了10分钟就关了,今天下午看陈小姐的推荐,然后又重新打开这部片子。编剧出身的导演,戏剧文本的功底还都是在的。里兹阿迈德同时担当主演和制片人。最后他摘下助听器,反而获得了内心的平静。片子首尾也有对应:开篇喧嚣狂躁的金属摇滚VS最后的无声结尾,这个对比挺有意思。

53分钟前
  • NortonHill
  • 还行

法国分手那段处理得不错

58分钟前
  • Qtn
  • 推荐

在一些黑暗国家,人们所经历的困境,远比男主面临的要凌厉、残酷得多。但是请注意,当我这么讲的时候,我缺少了对男主的理解。恰恰影片在让观众理解、带入上做了很多,比如为了让我们感同身受,它有最恰当的声音处理。由此我所想的是,男主的困境能被如此精心对待,而我们的电影人在面对自己的故事时,远远没有做到这些,只是在消费苦难,真诚所剩无几。

1小时前
  • 南悠一
  • 还行

很少有电影可以将匠气转化为生猛,这部电影做到了。一定要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声音设计和演员的表现力都几乎是无可挑剔。

1小时前
  • 品客
  • 推荐

没有代入感 故事一般 人物也一般

1小时前
  • 小次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