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走单骑》是张艺谋导演在2000年后开始大片创作的“歧途”之上的第一次回归。
在几年的折腾后,张国师终于回到了文艺片的创作之路。
影片在上映之后虽然毁誉参半,甚至一度因为民俗傩戏的归属被告上法庭,但在其中对民俗活动及文化的应用却可见一斑,或者说到了驾轻就熟的境界。
影片中对傩戏的作用已经点明,是儿子用面具来逃避与父亲的不和而用。
在此不做过多阐释。
我们还是回到主角,高田先生的身上。
中国多彩的民俗活动与高田先生这个孤独旅人形成鲜明对比在影片开始的高田先生带着儿子的愿望踏上了中国这块陌生的土地。
在拍戏的路上和戏场中,高田先生一直处在被动的接受中国导游安排的位置。
直到后来女导游发现要唱戏的人不是李家民才没有“顺利”的拍完回国。
这一段中,高田先生一直在院中驾着DV机被一群穿的花花绿绿又唱着民歌的妇女们包围。
显得局促而又不知所措。
与中国观众很容易接受的热闹场面相比,高田先生第一次到中国,踏上中国就基本被夺去了与外界沟通的能力而处于深深的文化震惊之中。
导演所刻画的喧闹的外部世界与高田先生落寞无奈的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我们每个人都能从高田先生略显木讷的脸上看到与外部世界格格不入的失落表情。
虽然有各路好心人的帮助,但这种强烈的对比却几乎贯穿整部影片的始终。
“长街宴”成为高田思想的转折影片前部分,高田先生怀着对儿子的愧疚而来到中国,时时刻刻想要尽快完成傩戏的拍摄。
在第一次到监狱拍摄中,高田先生甚至表现出一个老人不应有的专注与敏捷。
打开背包,打开脚架,开机准备一系列动作十分迅速,足见他急迫的心情。
然而第一次拍摄由于李加民对儿子的思念而被迫搁置。
高田先生决定去石头城寻找李加民的儿子。
在石头村,善良的村民们答应了高田先生的请求。
并未他准备了“长街宴”。
在宴中高田先生接到了儿媳的电话,声称儿子已经原谅了他,并且对他去中国的行为表示感谢。
高天说:“至今我也不知道健一是不是说了这句话。
但是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宴席和这些为我而来的村民们,我就相信吧。
”这个场景成为了高田先生的思想与影评情感线的转折。
“长街宴”作为人们庆祝节日和喜庆大事的活动,让高田先生的中国之行有了美好的开始。
得到儿子感谢的高田先生放下了心里一半的压力,把注意力也转移到了李加民和杨杨的身上。
傩戏成为父子“破魔”结局最终高田先生知道儿子过世而放弃了拍摄傩戏,为了李加民的儿子再次来到监狱儿子的照片解除了李加民的思念,现场犯人潸然落泪。
父子情深直刺人心。
高田先生被再三挽留观看李加民的《千里走单骑》。
傩戏作为一种古老 的驱鬼祛邪的舞蹈早已从迷信中被脱离出来变成一种地方戏剧。
但在这一刻傩戏仿佛又回到了自己最原始的作用,为高田先生与健一、为李加民与杨杨、甚至为那些跟随起舞的人们驱除了自己的心魔。
这种古老的戏剧跨越了时空、跨越了国籍、甚至跨越了阴阳两界为人们的心带来慰藉与救赎。
民俗是一个地域人们的风俗,它也同时代表着这一方人民的情感与性格。
让人无奈叹息而又坦然接受的结局诠释了中国这个古老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固老形成的民俗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里、语言里、行为里、甚至于他们拍出的电影里。
代代延续,薪火相传。
手头有一张《新京报》,是二十二日中午去首都时代影城换晚上七时《千里走单骑》的票,回来时在地铁站里买的。
看完《千里》的第二天中午方有时间翻看,里面正有一版是对编剧邹静之的访谈。
邹静之谈到,他之所以能在众多候选编剧中胜出(据他讲,国内的编剧没有不盼望跟张艺谋合作的),是因为他解决了“一个日本老人为什么来中国”的问题,也就是为整个故事提供了推动力。
这似乎证实了我的猜想:张艺谋的创作团队是先对故事后面的华彩部分有了构想,再回头去寻整个故事的缘起。
再极端一点想,我甚至怀疑最初的故事就简单地建立在一句“千里走单骑”之上。
这怀疑是有理由的。
邹静之透露,在张艺谋一伙的原始构思中,日本老人远赴云南,为的是一个朋友的嘱托,所谓“千里走单骑”,全在一个“义”字。
如今故事改为“父亲为了儿子去丽江”之后,主旨转为“父子情”,“义”字虽已不存,“千里走单骑”的名字却留了下来。
这种故事的做法好比填词,先有词牌,想好得意的佳句,再敷衍完全篇。
一般认为,张艺谋过往的佳作都有一个强的文学基础,换言之,有一个好的故事。
他亦证明了其将好故事转化为好电影的功力。
而之后《英雄》和《十面埋伏》的骂名四起,也是故事坏了事。
海报上写得分明:张艺谋和王斌是“故事”,王斌仍然是“文学策划”。
故事的主宰自然还在张导演手中。
张艺谋之所以能在《千里》能恢复水准,在我看来,是请到了一个好的、职业的编剧。
职业的编剧与张艺谋和王斌的区别之处,在于通过技术上和细节中的处理,能够将一个故事讲得合乎情理、乃至动人。
前面说到邹静之为整个故事找到一个推动力:高田与儿子健一隔阂有年,健一病而将死,高田知健一常去丽江拍摄,并有今年再去拍摄傩戏“千里走单骑”一折之约,于是代健一去拍,以慰健一。
这个动力细想起来,仍然不免牵强,而且老套。
而实际上在影片的三分之一处,在儿媳打电话给高田说健一为他的好意动容,说“千里走单骑”完全不重要,让他回来时,这动力已经显著地减弱了,到了影片四分之三处高田闻知健一已死,这动力则已完全消失。
故事之所以还能进行下去,是因为另一对“父子”的出现。
高田去丽江拍傩戏,是奔着名为李家明的戏子去的。
不想李家明犯事进了监狱,要蹲三年。
高田在导游和当地人邱林的帮助下进了那监狱,正要拍时,李家明却说没了情绪,想他的私生子。
于是故事就以高田去石头村找李家明的儿子杨扬,并努力将之带至监狱实现“父子相见”为线索进行下去了。
这亦构成了故事三分之一过后的主要动力。
没有理由认为编剧放弃第一个动力是无心之失。
在我看来,如此处理非常聪明,一是没有让这个略显牵强的动力贯穿始终,二是避免了影片以高田父子临终相见一笑泯恩仇的俗套。
高田和他要完成的任务之间隔着诸多障碍,语言的(邱林的日语基本不通)、文化的(村主任、监狱管理人员的中国式逻辑),规制的(日本人进中国监狱给犯人摄影),地理的(中日之远),交通的(载他和杨杨去监狱的拖拉机坏在了半路),通讯的(手机信号覆盖不好)障碍,“每一个障碍都可以克服他”。
不过在编剧的处理之下,这些障碍都没有造成大的麻烦,没有克服他,而都被他克服了。
这电影在用减法,减去了这些障碍会带来的矛盾冲突,减去了丽江这个背景(丽江风情从没有成为主角),减去了两次可能最具“戏剧性”的“父子相见”。
一个没有克服的障碍是死亡,高田没有及得见到健一。
另一个没有被克服的障碍是情感上的隔阂。
周折过后,杨杨却说还未准备好去见父亲。
高田竟依了他。
电影用加法的地方,或者说着墨之处,是在描写高健与杨杨迷路之后同处的那一夜,以及那之后的分别。
这或可看作“父”与“子”时空错位的相见,父见了多年不见的子,子见了从未谋面的父。
而高仓在别了杨扬之后再进监狱,不为拍戏,只为让李家明看看他儿子的照片,则成了故事最后阶段发展的动力。
影片里没有健一的镜头,而在电影最初的宣传中,健一一角写明了是由中井贵一出演的。
让健一在视觉上消失,就构成了另一处减法。
目前还无法确知此为导演创作上的故意,还是为了增加放映场次的被动修改,客观上确有“留白”的效果。
健一在闻知父亲去中国后说的话和他死前口授的信,都是儿媳传话给高田的。
但也有可能健一没有说这些话,没有同父亲和解,一切的话语都出自儿媳好意之下的虚构?
这是电影留给观者的一个悬念。
我和贝瑞看的那一场,大概有四成的上座率。
看《无极》在同一个放映厅,是首映之后的第二天,座位是满的。
和看《无极》时一样,场中也是笑声不断,不过笑的不再是情节和台词,而是片中诸多业余演员真切的本色演出,和因为本色而来得格外熨贴的台词。
贝瑞跟我说,影片一切皆好,就是李家明竟然哭到滴下鼻涕,让人不能接受。
我笑她,说她因为有洁癖才会有此怪诞想法。
我亦想到高仓健在电影中哭了几回,与影片通篇的克制手法不无冲突。
后来又明白我这乃是另一种洁癖。
所有的电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留下来的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谊――――张艺谋http://www.heatmovie.com/bbs/UploadFile/Mon_0701/27_74559.jpg从千里走单骑花絮的角度看,张艺谋应该回归生养的他的大地,虽然,2006十大卖座是大波和铁甲,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这样成绩来自于未庄的垄断和人所共知的样板戏效应,我们应当尊重人民无奈选择之后的被迫消费,在上海徐家汇商圈内某著名影院的票房竟然高达300万人民币,有记者曾问电影当局多样性的可能性?!
回答是这样的局面近期不能改变。
精神垃圾食品的便捷必然会扼杀思想的漫长思索过程,在物欲的年代思想的意义是大众的笑谈,如果张艺谋君再度看看那《一个和八个》以及《黄土地》,我相信罗大佑 “我们曾经为了理想历经艰险,我们……”的歌声会让他想起第五代不是因为卖肉而著名。
我不相信被我称为农导的张艺谋内心没有梦,在他的记录片里我们听到他为《千里走单骑》整整准备了十年,在利益为本的投资人眼里导演其实只是一个打工仔,在缺乏人性的社会钱是能够决定一切的,当张艺谋有想法的时候,资本起了决定作用,连和尚和监狱都无法免俗的地界,你要张艺谋洁身自好那是作践平常人!
对于这样的大众就会有这样的影片,甭说文化复兴,多看些电影吧,看明白了一切就会有了门道。
当更多导演走向资本的时候,张艺谋留下了这一部并不讨巧的乡土电影,在他的镜头里丽江就像古旧中国的梦连带着关云长的忠孝节义,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价值甚至超过了贾樟柯对于小城的记录。
特别是那柄关云长的大刀让我们不由自主想起中华男儿曾经的义气和正气。
在日本场景的拍摄里降旗康男,这位日本艺术片的导演在选景时特意选择了最美的日本海岸拍摄,他和高仓健长期的合作也达成了默契。
而被张艺谋称为文革后偶像的高仓健也为张艺谋的艺术生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喜欢纪录影片最后的镜头一道彩虹在雾气重重的丽江山野,或许,对于张艺谋而言这才是真实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梦可是不是每个梦都会梦想成真,在张艺谋的导演生涯里《千里走单骑》是值得一书的我不知道张艺谋时候自己意识到,他在一些电影里对于非职业演员的应用其实是为现实主义的影片留下宝贵的民间历史和面孔,那些朴实无华的脸将成为文化中国的象征,没有人会对他们笑场,因为他们就是真实的人生。
2007年1月11日 星期四 23时47分 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说心里话,我不喜欢中国导演拍摄的日本人,对日本文化都是一知半解的,拍出来的一个个骨子里都是龟田小队长。
这次不一样了,每个矛盾都是那么真实,真实的无可挑剔。
语言不同造成的孤独和不安,每个身处异国他乡的人都会切身感到的。
导演有斜射的阳光,一排长椅,把孤独的高田,描写的淋漓尽致。
高田要见儿子,儿子不见他。
李加民想儿子,自己的儿子却不认他。
李加民想见儿子,能在大家面前痛哭,高田也想见自己的儿子,他却哭不出来。
要进监狱,可谁会让一个外国人到监狱里面拍摄呢。
恐怕中国人都很困难。
日本人如何做人,中国人如何做人。
日本的父亲,中国的父亲。
日本的儿子,中国的儿子。
千里走单骑,他寻找的是什么?
你我寻找的又是什么呢?
《千里走单骑》不仅形象塑造了不懂沟通的父亲高田、土导游邱林、傩戏艺人李加民、灵气的孩子洋洋等鲜活形象,还将亲人之间应当互相理解并真诚付出的亲情细腻地展现出来;影片中多处感人至深的场景等,固定长镜头都有不容忽略的积极作用,让观众直面超乎电影画面的真实和感动,影片的整体表现力和感染力都大大增强。
我觉得张艺谋这部电影用的技巧就是留白。
在我看来简直不能再白了。
至于那几段旁白,你得理解,中国大部分老百姓的欣赏水平,不说明白不行啊。
要都是您这素质,张艺谋得乐死。
这部戏我觉得稍感遗憾的是高仓健的表演。
这也不怪高仓健。
而是导演张艺谋太过追求那种没有表演的表演造成的。
在他心里,高仓健还是当年坐在真由美后面骑马的样子呢。
但高仓健已经70岁了。
你还让他通过点几下头,砸吧几下嘴唇,就把意思都表现出来,不太现实。
你看高仓健那已经下垂到看不出咂嘴动作的嘴唇吧。
再者,70岁的老人,表现心情和意识的方式总该有点儿不一样吧。
除了这一点,我觉得日本部分拍的有些呆扳。
这当然跟编剧和导演没有日本生活有关。
可惜的是他们也没有充分借助日本演职员的力量,把这部分戏拍鲜活了。
在我感觉来,如果这两点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部戏无疑又是一部完美之作。
让我万分吃惊的是,丽江(回复里写的是云南)的那几个民众主演,戏好的都没法说。
那个男导游一串日本话之后冒出来的英文。
那个坐了牢的面具艺人立在高仓健面前开始痛哭流涕的样子。
印象太深了!
这部片子是这样一部戏。
你无痛无恙地看着它,看着看着不知不觉一下子就被感动了。
不知道从哪来的劲头儿。
这是应用了大量留白的电影手法的结果。
我觉得张艺谋的电影越往后拍手法上就越东方了。
就艺术技巧而言,东方和西方正好相反,西方是做加法,而东方则是做减法。
不过加法也罢减法也罢,不把艺术玩儿到一定层次,都免谈!
老实说,看这部戏我没哭,可我想哭。
我给这部戏的评价是:静静地悲剧。
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好的导游,也许是比较国际的,人家会日语,素质当然比较高,但小蒋确实给我感觉很舒服,心好,日语又流利,不算很漂亮也不算很丑,话少,表情自然,举止得体大方,就象一个表姐姐一样我想高田先生能遇到这样好的导游也是一件很令人开心的事情。
还有邱林,会一点日语,还会一点英语,很可爱,一点都不农民,外表服饰也很有型,特别是手里拿个青龙偃月刀,再背个锦囊,再加上无比善良的内心,真的是很有型。
就象我常说的一样:我不帅,我内心帅。
他后面跟和主任的斗嘴也很可笑,算是里面可以让人抿嘴一笑的地方,但更显出他以及他们的可爱之出。
还有那个带大家去高台上找信号的女人。。。
后面看了结尾字幕,每一个演员的名字都是他们自己的,真实,都让人以为是个纪录片。
除了高仓健,我还真不敢相信那些演员都是非专业的。
我需要这样的电影,哪怕你从头到位的拍一个人拉屎,只要是最最真实最最本色的,我就看。
里面没有一个坏人,大家的内心都是很帅很帅的。
他们都干着自己认为该干的事,笑呵呵的。
人要是干每件事的动机都只是眼前的事所驱使的,那该有多美好啊。
关于孤独的罗塞塔石碑孤独建一是面具文化的专家,他说在面具之下隐藏着他自己,那些欢笑的背后咬牙忍耐、那些悲愤起舞时的伤心流泪。
他一个人到偏僻的异乡就是为了和这种戴着面具起舞的傩戏相亲近,语言不通、也不了解那些唱戏的外国人想的是什么,他没有什么朋友,异乡的傩戏对他来说,只是孤独的陪衬。
土翻译邱林操着蹩脚的日语,他是建一的朋友。
语言隔绝会加深心灵的隔绝,只有保持与自然的亲切,才能平衡人对社会的自我疏离。
建一选择了玉龙雪山,高田选择了大海,虽然是同样孤寂的两个意象。
母亲去世以后,儿子不原谅、父亲不辩解,偏僻的渔港和繁华的东京兀自孤独了10年。
父子温情让位于最本质的、关于孤独的生存感受,无论是东京还是渔港、丽江还是石头村、医院还是监狱,孤独是永恒的,只不过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行为来表达这种永恒。
监狱和医院是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最本质的问题的地方,李加民有心思唱却唱不出,他说是因为想念自己的儿子,其实在监狱里呆久了应该也就唱不出了,换句话说,一个唱面具戏的人,在监狱这种地方本来就不应该唱得出。
疾病与悔恨、逃避与执著,高田父子的种种情态都没有逃离孤独的本质,冲突是一时的,长期的冷战来源于孤独的本能、也加深了这种本能。
虽然导演想让大家了解的是父子情意,实际上这只能算是关于孤独的一种隐微写作(an esoteric writing)。
这么说的一个证据就是杨杨的逃跑,逃跑的小孩像是一个野人,他养成了作孤儿的习惯,没有作好见父亲的准备。
这好象新人们面临结婚的惶恐,套上金箍之前总要作一些挣扎,而对于一个野人来说,感情的枷锁决不会自愿套上的。
和主任的大人权威不能动摇这个本性,除非威胁给予物理上的消灭或者关进监狱,然而对于野人而言,二者所威胁的只是对感官世界的迷恋,并不是对于感情的渴求;换句话说,虽然二者必然造成感情的隔绝,但野人并不会因此更加留恋感情。
孩子像野人一样的逃跑、无礼的说话和拉屎,这都是不受文明人欢迎的事情。
但拉屎这种东西无疑提醒了我们作为人的本质,能引起关于本质的思考的任何事情都被文明过滤掉了,比如性、死和肮脏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仿佛人们对于这些已经有了答案,人们不是偏执的以之为丑、就是偏执的以之为美,甚至像医生一样见怪不怪、不以为然。
事实上对于这些本质的问题人类仍然一无所知。
或许只有孩子才会像苏格拉底一样不受欢迎的喊出皇帝什么也没有穿。
面具建一说,千里走单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与人应该摘下面具,事实上,千里走单骑就是最好的面具,否则它就不会成为傩戏这种面具戏的代表。
千里走单骑的主角是关公,关公讲的是义气,义气就像互助的精神,就像石头村民莫名其妙的热情,莫名其妙的办了夸张的村宴,莫名其妙的说是看在日本朋友的面子而不是李加民的面子,完全没有远和近的观念。
义气的具象是那些找人的火把,有月亮不用怕,高田先生说,肯定有人来救我们。
有义气,不用怕,在傩戏之乡,人们早就戴好了面具,像千里走单骑的关公一样,把义气涂抹在自己的脸上。
回归船哨是回归的呼号,至少是回归的希望。
船哨留给了杨杨,杨杨吹哨的那天夜里,建一死去。
在这一个时刻我们至少可以期望这两对父子的回归:从监狱、医院、洞穴回归,回到人类社会的生活,回归正常意义上的父子关系。
但是,这种回归是否会让他们彻底磨灭孤独的本性、压抑孩子的无忌、重操义气的温情的面具、拒绝对于本质的痛苦思考?
父子的感情不过是大一些的面具、人类社会不过是大一些的洞穴,都是无法承担自由的彻骨孤独的人退而结成的港湾。
这部片子由高田先生一系列错误决策构成,他自己都说被杨杨和建一牵者走,这个千里走单骑的错误牵涉到更多的错误和错误的原因,构成首尾照应的面对大海的场景才是高田应该有的生活。
建一说我等您回来,我想用真正的面孔和您说话,而两个看透了种种面具的人能有什么话好说,或者用得着说?
高田和杨杨困在洞穴的时候,一直向上呼喊,仰视而不平视。
两个父亲丢了儿子,两个儿子丢了父亲,但最最幸运的是除了李加民以外,都没有丢掉自己。
父亲,这个词,在孩子的心中该是怎样的神圣?
而孩子,对于父亲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看《千里走单骑》,心中百感交集。
那是一种痛苦的爱,一种真正的痛。
《千里走单骑》,谋导的回归之作。
我是带着一种仰慕的心情去看的,因为,这是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
我很好奇,在谋导眼中的“父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是慈爱的?
严肃的?
豁达的?
睿智的?
高大的?
威岸的?
……可,当我看着这个影片的时候,我才发现远远不是我原先的估计。
也许,你可以用任何的形容词去形容父亲,但在这里,父亲却是痛苦的!
在影片中,有两位父亲,一位是下重墨的高田,另一位是轻描的李加民。
虽然笔墨轻重有别,但却是同样的痛苦和无助,想要给予孩子的爱,却又都是有心无力。
让人心中不免感慨。
看着影片中一对互相不了解没有沟通的父子,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真实心意而就此错失。
另一对素未谋面的父子,因为无法接受突如其来的相认而因此错失。
使我不禁要想,固执是怎样的一种巨大的力量,要使两个原本有爱的双方承受着这样大的痛苦。
因为固执,不肯去谅解对方,乃至完全不能了解对方,非得要到无法挽回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追悔和无法愈合的伤痛。
高田与儿子的永远分开,就是最好的明证。
人生是短暂和渺小的,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互相伤害。
高田为了弥补对儿子造成的伤害,不远万里去到云南,想为儿子拍下他最喜爱的面具戏。
他想给病危的儿子一份最好的礼物。
但他想不到,他想错了。
短暂的中国之行,让他明白到原来自己一直不懂的儿子一直不了解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个孤独而痛苦的人。
他以为自己能送给儿子的礼物,在儿子心中却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这短暂的旅行,却让他付出了与儿子永别的代价。
虽然,此行让儿子第一次对父亲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但这个第一次,却也是最后一次。
无谓的互相伤害,在此到达了顶点。
为什么两个希望为对方着想的人,却总是做着完全不理解对方的事情?
为什么不能准确的传达自己的心意给对方?
为什么要这样的痛苦?
为什么非要到离别时,才想去真正了解?
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就是影片留给我的沉思。
谋导提出了问题,却没有去解决,也许他也不知道该怎样去解决吧。
所以,他给我们留下了另一对父子——李加民和杨杨。
虽然这对父子,一直到影片结束依然没有见面,但是只要有活生生的生命在,或者将来有一天,能有圆满结局的时候吧……以上为记我与妈妈在家看《千里走单骑》,我不远千里带回来的《千里走单骑》,我一心一意想与父亲分享的《千里走单骑》,而父亲却在影片开始不久就离席去玩他的游戏,留下我独自痛苦的品味的《千里走单骑》……我不知道,两个人之间的隔阂到底能大到怎样的程度,完全无法理解和沟通,也完全无法认同和欣赏,却又必须紧紧联系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又是多么的无可奈何啊……最后,记下影片结束时,妈妈的话:“沟通,真的有那么难吗?
”不知她是否是在感慨影片,又或者是感慨我和父亲……乙酉 鸡年 十二月 二十九 除夕 00:03
很多年没有看过高仓健的演出,74岁的他似乎更有魅力了。
他饰演的父亲深沉、有力、内敛,有一种从内心打动人的力量。
他很少说什么,更从来不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听到儿子的病情时,他也只是默默的流泪。
所以当我看到,离别时他那么笨拙又真挚地抱住小扬扬的时候,心里狠狠抽动了一下,于他,这是怎样的一个变化,或许彼时彼刻,他抱住的还有自己曾经没有紧紧抱住的儿子。
影片里还有两次让人忍不住落泪的地方,一个是父亲为了能够进监狱拍戏而恳求李主任,流着泪高举起感谢的锦旗;一个是父亲特地跑到监狱里面,给李加民看看他儿子的照片,扬扬天真无邪的样子出现在屏幕上时,所有人都在抽泣。
我很久没有为一部电影落泪了,今天却一再被打动。
或许是因为,亲情是一个谁都避不开的话题。
影片的画面很大气,光影等处理也很好,音乐恰如其分。
张艺谋还是擅长文艺片。
影片也有许多细节处理得很好,比如去全村最高的地方找信号,比如村子里一眼望不到边的筵席,比如去寻人的队伍打起的火把。
在电脑前呆了好久,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好。
只能泛泛的说,相比而言,我以为这是今年年终大戏里面最好的影片。
《如果·爱》除了一点爱情的小感触什么都没有,《情癫大圣》是节日时候的开怀一笑,《无极》很好看,只是象征意味太浓,表达的东西太高,而《千》,恰恰是扎根在最深层的,是每个人心里都深埋着的东西。
片名的双关意义:李加民最拿手的傩戏唱段和千里寻人。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深沉而感人的父子情。影调和色彩依旧是张艺谋电影最醒目的标签,同时其早期的纪实风格也再度显现。在这个找寻的过程中,导演也不忘展示中国的戏曲和文化民俗。破裂的父子情在和杨杨相处的短暂时光里得到了替代性的修复。
完全就是部CCTV6定制剧嘛,素人演员的水准参差不齐。
果然张一毛最好还是拍文艺片
一路寻找只为见儿子一面,终究是留下遗憾。好在这两对父子都变得逐渐理解对方,尤其是要从孩子自身的角度,摘下面具才能真正理解内心。面具戏实际不在云南,是贵州安顺独有的“安顺地戏”,为了用到云南的元谋土林作为迷路的外景地,虚构结合到了一起。
1.千里走单骑,异乡寻救赎;2.迷途在远山,迷茫藏心中;3.戏曲终有时,人生终有时,相遇容易,理解不易,且行且珍惜;4.最亲的人近在咫尺,心结未解,亦如置身于言语不通的异国他乡中。
雪山前看过那么多日出日落,面具后唱了那么多聚散离合。异国村民为他摆出千里筵席,至亲之子却将其拒在门口。听不懂他们的对话争吵,陌生语境才感受到相同的孤独。孤旅中打个电话语言便能相通,生活里却没有情感导游为彼此翻译真心。站得高才有信号,走得远才懂寂寞。单骑千里,才能体会一点人生凉薄。
过于礼貌文明热情的人民和政府人员,让我有种央视拍的赞美祖国的纪录片的感觉。恩……好假!
在电影院看的,旁边几个大妈哭得好伤心。也许当了父母的话,看这片的感触会更深吧。
张艺谋拍东西总是有一种笨笨的感觉,也许摄影师美术师才是最适合他的
有时候觉得当导演拍电影挺无奈的……想拍的东西挺好却总是差点什么,老谋你不能总是拽着画面不放~
现在看,怎么突然觉得小男生长得好像王宝强啊。也是高中时候全年级一起看的。有意思啊,从学校大家一起走去电影院。看完又再一起走回来,浩浩荡荡的,除了学生时代,再也很难这么浩浩荡荡了。
小孩儿吹着哨子追赶的样子真的有感动到我 每天带好面具 演好自己的那出戏 在面具里 哭笑喜怒随自己2009.12.25 London
真难看
新千年张艺谋的第一次“归来”,国内对他过分的苛责和无缘由的“敌视“如今看来也该收尾了。
张艺谋真是总能出人意料,拍的片子能大能小,能贵能贱,能好能坏,真想不到这种细腻小清新片他也能整出来~~总体来说还不错,看完挺感动
价值¥25,半价
剧情脉络清晰,沉默寡言的父亲为了儿子千里走单骑,去拍摄“千里走单骑”。粗粝的画风,穿插一些民俗文化,比如长桌宴,傩戏。真正动人的是高田先生关于父子关系的内心独白与思考。姗姗来迟的一封信,和还错过的父子亲情。于是高田先生想在另一对父子身上需求一些宽慰。有时候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凝结在情感外的冰越来越厚,隔阂越来越深,爱意的及时表出是多么重要啊。
张艺谋保持水准的作品 非常喜欢 高仓健宝刀未老啊
过分的仪式化削弱了原本就不够丰富的故事,小演员跟高仓健的表演也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感情联系
还是感受不到导演所要表达的感情。而且节奏并不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