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Will You Look At Me,Look At Me,Regarde-Moi

主演:黄树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剧照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2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3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4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5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6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3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4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5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6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7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8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9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20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剧情介绍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长篇影评

 1 ) 两两相望,唯有?

除了偶尔,一个大导用一个怀旧故事和怀旧情结来怀旧胶片。

我们已经很久不用胶片了。

但是这样一个短片,是适合胶片的,并不是必要用,但是胶片的影像效果会和短片的精神产生某种默契。

胶片成像,增加颗粒,降低清晰,光线温煦。

拍什么都有慵懒调调。

不论怎么说,都像是与你有距离。

好像你在看一段自己的家庭影像。

你熟悉这里面的一切,但是当你熟悉起来,你就注定要陌生了。

为什么说一下特点和内在精神投契了呢?

他年少时和成年男人的暧昧,他与现在的男朋友的爱,他的朋友和返回故乡的事情都是变成了树立导演的顺水追忆。

他主动用胶片把这一切模糊掉,颗粒影像变成一段往事道来,再涕泗横流的出柜对谈在晚风和溪流里也是轻描淡写了。

最让我动容的镜头,是导演把镜头推近爸爸的脸,爸爸看看相机,看看镜子,嘴角皱皱,并不自然,甚至有点窘迫。

他不知道他的秘密,不过寡言的他不知道他很多的秘密。

在爸爸的眼睛里,我感觉到一种停滞,那并不是因为比起导演年纪变大的悲哀感。

爸爸有他的理念,有他的哲学。

我们年轻,知道他有他的理念,却不知道那是什么理念。

爸爸妈妈是相似的,那些光宗耀祖的传统报恩思维,用四五十年的时间占领了他们的认知。

我们都有自己的思维,彼此不同。

但是我们永远也参不透对方为什么会那样想,那么做。

我们的隔绝是永远的,那是一堵墙,也可以是一条疤痕。

冠名为爱和责任的纽带把我们牢牢绑缚起来时,在未来某一天,一些因素介入,也会感受到作为爱的温热对立面的痛苦。

曾经二十五岁的男人,现在二十五岁的自己。

犹如镜像一般,在无任何解释的无声的画面里,镜像一般的联系就产生了。

因为二十五岁那个男人,他的取向开始暴露。

在他二十五岁时,他彻底说出了他的取向。

导演私己的故事里仿佛有一种机缘的感召,但他最大的慈悲就是说出“我们都是孩子。

”这句话看似有点强说愁,实际最有味道。

“孩子”是一个借口,一个投机取巧的概念,我们中国人最会用孩子作为一个理由来消解矛盾。

面对出柜和母亲懊悔不迭又无可奈何的哭音里,在他回到故乡这一系列串联起过往和如今的诗意影像里,他选择了我们都是孩子做结尾,这是他想做的,也是能做的。

面对完全无解的结构困境。

当我们都回归孩子的状态,或许可以一起望向对方的眼睛,不会有躲闪和窘迫。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望的媒介是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意味着眼睛是直露的,难以掩饰的,眼睛的望给了我们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可是正是这种交流,把一切不明就里的不安和尴尬都露出来。

导演想知道答案,Will you look at me?当我望向你,我的眼睛里还是孩子一样的呆和纯。

我怕看到你的暗淡和失望。

如果你暗淡失望了,会不会不再望向我?

需要注意的是,导演的表达是纯真自然的,导演挖掘潜在诗意的能力很强,他不借助强叙事和视听堆砌,用闲散的笔调和犹如炉边对谈的声音让视听彻底流动起来。

不过,凡事再多想一点点。

不得不说,导演依旧是偏向于精英的,他有才华,多思且文艺调调满满。

得到了酷儿棕榈,然而最后什么所谓自洽和和解都没有。

不过海外求学和国际获奖总归是宝贵际遇,或许那个无解的困局可以为此稍微抚平,但是在实际里,没有8mm胶片的世界,暴露在我们眼前的三亿像素的世界,另外的人过着“正常的生活”却暗怀“不正常”的性向,正常的生活也会变得平庸有罪,因为那些人甚至没有可以和“不正常”相互平衡的砝码。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有多少的结果是我不敢,不愿面对的失望眼神呢?

他用电影公开了,却无法变成鼓舞。

这是他的故事,也只是他的故事。

 2 ) 我不理解

新一代影像创作者明显有一种去宏大叙事的趋势,大家厌倦甚至厌恶了家国语境和集体主义,越来越原子化和苦咖啡化,只不过这部短片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这部片子呈现的东西,我只想说对于一部影片,这也许是个很好的起点,但是个很糟糕的终点。

我在想,喜欢你好李焕英的人和喜欢这部短片的人群是不是有很大交集,像我这样全程冷漠脸看完李焕英的人果然对这部短片也没什么胃口。

真诚是一个艺术作品的基本底线,什么时候被抬到决定优秀与否的高度上了?

只是举着真诚的旗帜,把自己和亲人的私生活直接扔到观众面前,这不是创作,这是摆烂好吧?

甚至有一丝消费亲人痛苦的嫌疑。

真诚是孜孜不倦的挖掘,是借由创作发现自己曾经以为诚实的虚伪,发现自己都被吓到的东西。

不经咀嚼和再创作地直接呈现作者自身的经验,实在是缺了些创作者的风骨。

温州有句俗话叫“躺草地上让蛇咬”,很能形容我对该片的感受,我不知道戛纳在鼓励什么,就好像在说:只要你卸下包袱,你就成了,就这么简单。

拜托,向观众暴露伤口很酷吗?

单纯这么做,我只觉得投机和偷懒,懒得往前多走哪怕一步,除了借由片子把矛盾转化成作者的自我享受,没看到任何真正对此问题的反思和见解。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这部片子真的有悖于我对电影的认知。

它是一个有真情实感的家庭录像,但它真不是个影片。

如果这也算影片,未免太小看电影了吧。

电影多少还是要有点智性层面的难度的,我不是在说什么工匠精神,而是创作电影是在激发作者各个方面的极限,否则也太无趣了。

如果将这份创伤作为一个再创作的故事的内核,我要向你敬礼salute。

PPT式的拼接+堆砌的旁白,无意义的车流路灯,这样做作的面貌就叫诗电影了?

同是表现浙地、家庭,《春江水暖》那样的片子才倒是诗电影吧。

不太认同阎连科特意发明一个词汇来反对这种他所谓的“苦咖啡作品”,我也喜欢卡佛啊门罗啊这些人的小说,这些作品的内核都足够广阔和深邃。

我也觉得聚焦个体是很好的创作路径。

但如果阎连科反对的是这部短片这样的苦咖啡,那我双脚支持。

 3 )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你会望向我吗?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戛纳予以了酷儿棕榈最佳短片奖的回馈。

这一届,短片、温州、90后,成了中国电影人与世界影坛沟通的关键词。

一方面,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国年轻作者与地方叙述、私语影像相结合的魅力,而另一方面,长片,特别是非新生代导演的长片,再次零入围的事实,不外乎宣示了中国电影与世界影坛的进一步脱节。

戛纳当然不是衡量电影的绝对标准,我们可以不用功利算计奖项多寡,但是无法忽视因为各种原因无缘的中国电影,还要花费多少力气才能重新找回自己的语言和声音。

中国电影确实难。

不稳定态势下的行情持续走低,使得电影这盘生意愈发集中在固定步调上,保守,重复,潜入主流,自我压缩。

太多曾经生猛的、锐意的导演在某个人生或产业的阶段,不约而同步入精神的中老年,随着暮气四合,别说他们能够枯木逢春,单是初生牛犊,也难有几位可以不那么计较地走出头几步。

所以《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的导演,1997年出生的黄树立,就有非常宝贵的真诚和无畏。

因《海边升起一座悬崖》获奖的陈剑莹、因《地儿》获奖的李家和,凭《风筝》入围的李映彤、凭《口腔溃疡》入围的涂琳等等同样如此,当成熟长片输出有限,他们更加是这次世界影坛上的声浪。

不过最出圈的,还是影后竞争者汤唯的温州老乡黄树立。

获奖是一大原因,而这些天Festival Scope网站提供了难得的正规渠道,也提升了国内影迷的戛纳参与度,哪怕很多人因为没能搭对梯子而遗憾止步「Sold Out」关,此外,针对不当传播的热议,也提高了电影的知名度。

再者,这本质上是一部关于年轻同性恋者的私故事,题材依旧的禁忌与当事人的自我袒露也能勾起更多兴致。

黄树立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之后,以电影专业MFA候选人的身份去了纽约大学,在他重返家乡的日子里,就带着新买的超8摄影机随处记录周遭人等,直至他选择跟家人出柜,扭转了这些本无目的的素材的立意,也扭转了自己作为电影人,更作为中国式儿子、同性恋者的轨迹。

也就是说,原本的城市记录与人物捕捉,最终会人为却自然而然地,指向一种家庭的传统困境,以及一种个人的生命抉择,而这,又贯穿了国内千百年的所谓传统束缚。

观看《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故乡在以一种碎片化的模式交错呈现。

在超8mm/16mm胶片上,温州的日与夜、市区与郊外、家人与陌生人成为观察的对象,也成了最大的风景。

身为一位电影摄影师,他带有清新文艺气质的处理,使得画面具有生活化的充沛诗意。

而他拍摄的行为本身,也夹带着童趣,他会饶有兴致地把视角对准飞起的塑胶袋,会通过影子的动作跟自己的镜头打招呼。

有点游子归来,在召唤过往以及过往的自己的意思。

他还找到许多故地。

比如父母年轻时工作的旧址,那里有他们婚后故事的甜蜜初篇。

又比如以前他们一家人的处所,如今住进了一位打工的女孩,他还打探了,租金是一年8000元。

琐碎的叙述性出来了,而悠扬的怅惘尾随而至。

喜事有了老去的痕迹,故乡有了他乡的性质,日升月落,人来人往,反而是自己,在历史与现下,都少了一个未来的稳固位置。

所有的事件与情感,就这样跟着画面、声音逐一浮现了。

这种复古的慢调,恰恰跟极具当下性的《口腔溃疡》形成强烈对比,后者以拼贴形式,刺激地融汇视频直播无处不在的侵入性和空虚感、恐怖意象呼应的生活态度以及女主角口腔溃疡般的痛与麻。

追求隽永意境的《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也有痛感,但那是绵长的,连皮带肉的,而且是跟家中至亲环环相扣的。

对很多跟他一样,未能遵循所谓传统去结婚生子的人而言,返乡是兼顾期待与折磨的举动。

越是偏离快节奏、独立性都市生活的地方,越会在纠缠的人际关系中遵奉习俗与规训,进而排斥导演这类异己,毕竟同性恋根本无法契合这种宗亲生活,只能带来所谓羞耻。

这时候,注定只能远离的家乡会最大程度地保留旧时印记,如同琥珀一样成为具有凭吊意味的根,而它强烈的陌生化具有排他性,把曾经的主角边缘化,直至对应上本质的「流浪」身份。

看这部短片,也有这种感觉。

用黄树立担当摄影指导的一部作品的名称来形容,就是「再见,乐园」。

短片中的流逝时光清晰可见,越是怀旧,就越是难堪,而越是新奇,就越是残酷。

这里有一个过去和当下的母亲,而母亲是跟故乡紧密关联的。

他对母亲,对故乡怀有深厚的爱,但是,却因为对方直白的排斥,即对同性恋身份、对不婚状态的抗拒,而不会被接受乃至回应。

感情投射的落败,是电影内核最明显的痛苦与悲哀。

影像处理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是精巧的割裂感。

关于母亲的懊丧、痛哭与失控,有三段声音带来的暴击。

她会拖着哭腔数落儿子,「你现在的生活,像个正常人吗?

」「我真的是生出个怪物来。

」又有转向对自己的责怪,认为都是她的错,才会让他是这副模样,看似刀口朝内,实质上往外扎得更深。

这时候,画面是晃动的景致,或是暗调的人面,哪怕是白天,也是拜祭或烧火的场景。

而在那些暴风骤雨的话音过后,会立马排上相对美好的画面,譬如骂完「怪物」后,是母亲在对付一只螃蟹的影像,继而,同在厨房中,中年的母亲被迅速切换成青春时期的模样,笑意盈盈,爱心满满。

她看得到沿途花卉的美,每每停步欣赏,但她看不到儿子情感世界里的盛放繁花,同样很美。

这些有意为之的割裂感很有情感冲击性,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这种现场不可能进行录像的拍摄困境。

观众很难不代入黄树立的处境,会从极其熟悉的话语里,思考曾经带给你最多爱与最大支持的母亲,为何同时也会是最不理解你,最能伤害你的人?

就像是他以一种开诚布公的方式,很努力地靠近母亲,但只能接受被否定的噩耗。

这种矛盾性,是我们所见怪不怪的。

不可否认,母亲很爱儿子,花费了无法衡量的金钱与精力,让他出国留学,走到现在这一步,因此,当儿子无法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样子光宗耀祖,就感受到失望与屈辱。

在中国,甚至东亚,等价交换反而是家庭最凸显的牵绊。

没有办法收支平衡的两代人,永远无法达成平等与爱。

生命不再是一场允许你「自私」去体验美好的历程,而是从出生开始就背负债务的沉重任务。

为什么明明是私人的故事,却让这么多人找到共鸣,原因就在于,大部分的中国儿女,一代代都在默认这种成长模式,而等他们成了父母,又会传承这种教育主张。

显然,《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的情节已不新鲜。

而它进一步的动人,源自多年以来,亚洲绝大多数人依然突破不了这一情感困境。

到了这里,就不只是同性恋者的独有问题了。

我们也要看到,上一辈固然无意中展现了令人难过的交易思维,但是,被勒令担当等价商品的儿子,也让母亲在影片中成为转变基调的叙述工具。

而摘录并强化这些声音内容,已把短片与导演推向了某种关乎利用的道德处境里,毕竟具有编排意识的私密记录,已经走向了世界。

这自然不是有意为之的反击。

就像他在采访中所透露的,「一切都自然地浮现。

通过电影来质疑和展露自己,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场对自己内心的真挚对话,我在自我经历和记忆里漫游着,直到找到了那个最残酷的真相,这既让我痛苦,又治愈了我。

他需要呈现这些话语对于自己的伤害,也要由此呈现自己作为领受恩惠的人,并没有忽视这些供养,只是一度无能为力,手足无措。

终归,短片很实诚地把我们一代代人共同的问题摆在面前,如何修复彼此造成的伤害,如何审视自己,如何面对未来?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需要摸索。

把《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的英文片名直译过来,就是「你会望向我吗?

」中英之间构成了一个伤感的问答,黄树立说那里有「沸腾的沉默」,而这的确是无数两代人之间的精准形容。

走到这一步,独属于同性恋的困境,也可以挑衅地指涉广大人群的集体困境。

而且,这部短片也可以随着中国电影的逐步式微、边缘,映射里里外外的双重压抑。

那么之后,该是沉默,还是沸腾?

 4 ) 你会看向我吗?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带着秘密活在沉默里,沸腾的沉默里极其私人的出柜vlog,有《晒后假日》相似的胶片质感和舒缓氛围,故事记录同样在夏日发生,娓娓道来同样是后劲十足,一个通过女儿回忆的视角重新感受曾经未察觉的父亲的阴郁与伤痛;一个通过儿子旁白的叙述指向传统中国家庭中母亲永恒的“自我归责”。

个人化的城市光影抓拍和家庭琐事捕捉,最终编辑成这部反映中国年轻人亲情困境的影像。

还有对着镜头挥手招呼的调皮,将老照片突然插入的怀旧,顿感忧伤与惆怅,母亲可以欣赏街边野花,儿子却不能爱上男人菊花,至亲的爱本不纯粹,孩子自出生便背负起光宗耀祖的艰巨任务,追求自我是不孝自私,过得快乐是施加伤害,而母亲拒绝破口大骂却是在崩溃大哭中谴责自己,暗讽子女,抱着不切实际的愿望希望我改,未曾想这更是往我最柔软的内心深处扎入,因为我不可能改,也没办法改,于你于我都是噩耗,注定两败俱伤的矛盾争吵,却无能扭转。

主创真诚地展示家丑,近乎赤裸地把自己推向世界,不直面伤口何以疗愈疼痛。

所以片名“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被翻译成了“will you look at me”,是对父母的卑微发问,在沉默中得到应答。

“如果和你说,我是同性恋,请一定要盯着我的眼睛,我没有撒谎,我过得很好,希望你不要难过,希望你不要伤感。

 5 ) 观后感

导演的画面符合我的审美,是那种自然而然的美学流露。

旁白娓娓道来,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很适合,但文本不算惊艳,比如说“他是我,她也是我”这样的话,看似很有哲学味道,但其实太过频繁出现在时下各种媒介中。

片子最珍贵的还是那段和母亲的对话,特别是最后共同哭泣的片段。

“我不知道做错了什么?

”“你没有做错什么?

”着实令人动容。

母亲是善良的,她还在为此寻找自己的错误。

有时候可能不是某个个体的错误,而是社会的病。

我最共情的是很多人似乎都有让自己不得不偏离固有人生模式的事故和故事。

它们可能是我们撕开规训社会给我们桎梏的切口。

而人生的大山需要我们面对,可能也正是它们的存在以及我们的勇敢,才让我们更能创造独特的人生,尽情体验人生的奇妙。

和他人的谈话录音原来可以以这种形式做成视频。

之前想过我爸妈来美国之后,我们可以找个机会聊一聊各自的人生,然后做成视频,但又觉得录像会影响交流。

这样看来,这部片子给了我以后做我想做的视频的灵感。

而且我发现,做视频甚至电影,不需要每个画面都是清晰的。

最后给母亲的镜头,放大,模糊,噪点多,但依然可以撑得起电影的片段,不影响观众对于表达的感知。

贡献自己的隐私拍电影,为导演对电影的勇敢和对世界对自己的勇敢加一颗星。

 6 ) 被光点缀的影片

和爸爸吵架时我总是不敢面对他的眼睛大多数争吵都是在我的闷不吭声中结束的眼泪就跟断线的珠子憋也憋不住爸爸望向我的时候,我也会望向爸爸么?

爸爸望向爷爷的时候,爷爷也会望向爸爸么?

这部电影短片只有20min,但我看了两次才真正看完,也是我第一次看短片。

初看时,静静流淌的画面,平静的语气,只觉得闷,没过几分钟就关掉了。

不知怎的,又打开了,并且完整地看完。

导演是黄树立。

影片讲述了儿子告诉妈妈自己是同性恋的一系列对话,采用声画分离的方式,带着观众看到了一家人平凡亲切的生活,听到了母子拉扯矛盾的心。

在走路的时候,在坐车的时候,我们都在想些什么呢?

于是导演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讲述,娓娓道来中,像身边的朋友,跟你聊着近况。

平静的语调下,是自己无数撕扯、汹涌波涛的心。

她是被光点缀的影片,窗户玻璃反射的光、透过树叶被风吹散的光,水面上星星点点,是断断续续的回忆里渗进来的光。

追逐着风铃般的背景音乐,这本日记不断被追溯、窥探。

多么多么稀疏又平凡的日常啊!

爱人睡觉时微张的嘴父亲熟睡时胸腔有规律的一起一伏母亲切螃蟹时刀落在菜板的瞬间多么多么亲切可爱的生活啊!

但是为什么?

为什么呀!

14min20s后,一声壶水煮沸的鸣叫,和妈妈的对话猛地撕开一道口子,所有的挣扎与不解一下子暴露在了所有人面前。

我自虐似的看了一遍又一遍,光宗耀祖传宗接代有什么错?

喜欢同性追寻自我有什么错?

妈妈有什么错?

儿子有什么错?

不过是天下平凡的母亲对平凡的儿子的普通期盼!

不过是天下平凡的孩子对本真自我的探寻与拥抱!

他们都没有错。

短短20分钟影片里,儿子手持摄影不止一次地望向妈妈,只是作为儿子望向母亲那样。

结尾,那段熟悉的风铃声再一次响起,我去百度了一下,风铃的寓意是“思念”和“喜欢”。

风吹进来,叮当作响,一切都会流走。

但,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你也会望向我。

 7 ) 我和你,在夹缝中对望

夏令时开始了。

时间莫名缩短了一小时的夜晚,我是和新男友C在新家同新床新枕头度过的。

放映在一点钟,本还觉得早上时间挺多,不想一转眼就到了十一点。

Central Line 这周末不开,匆匆下楼吃完早午饭后便坐上公车往市区里去。

看完电影,我问C对最后一部片的感受,他说片子很美,但是感觉这个妈妈是该解决一下自己的问题了。

出乎我自己意料的是,我的第一反应居然和他很相似——母子两人抱头痛哭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错愕和困惑,而不是心疼和感动。

去年年初回国之前,早早规划好回去之后要向妈妈出柜。

动机很简单:我觉得过去的几年里,我和她的隔阂越来越深,距离越来越远,出柜是我能想到的解决这件事情最轻松最容易的办法。

隔离的十四天,我找了几十篇出柜经历文(还专门整理到了当时刚刚开始启用、并希望能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notion上),然后开始用我妈最爱的媒介——书信——来实施我的计划。

开始的四页纸,我先讲述了一下自己写这封信的动机,大意就是我和你从前有多亲密,这些年我感觉开始同你多么遥远;我希望这封信能够让我们重新回到从前的那个状态。

在第五页,我决定开始正题。

写下“我是同性恋”几个字,用了我大概一刻钟的时间,揉掉了十好几张稿纸。

几张是因为字的大小不一,几张是觉得某一个笔划不够直,更多的是因为之后不知道之后该如何继续下去。

终于在,我认定自己可以在某张稿纸上继续我的信件,然而很快,这张稿纸就被“对不起”三个字填满,但我又不知道写完“对不起”之后我还能写些什么。

就在我呆坐着的时候,我忽然感受到无比厌倦: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有这么多这么多抱歉的情绪。

我做错什么了吗?

我们做错了吗?

为什么我们要这么痛苦、会这么痛苦?

这个过程里到底有谁受到了伤害,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受到了伤害?

片子里的妈妈给出了理直气壮的理由:你没有在做正常人,你让我没法光宗耀祖,你让我没法给奶奶爷爷姨妈舅舅一个交代。

片子里的妈妈说,中国社会就是这样子运作的。

片子里的妈妈说完这些话之后又开始责备自己。

道理真的很简单也很老生常谈。

全球化的浪潮,世贸组织,新价值观的出现和生根。

他们是先受到冲击的一批人,我妈带我长大的时候读了一些不知道哪里来的德国教育家的育儿经,支持和爱、给孩子自由这些关键词,她一直在引用、在标榜;我们成长的时候理所当然地相信着、接受着,并享受着这些东西,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她们在说这些的时候,可能并没有仔细想过它们到底意味着什么,没有仔细想过它们同自己想法之间的错位。

这个错位,就让我们成为了夹缝里的人:我们真诚地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会给她们带来这么多痛苦,我们也真诚地觉得自己并没有任何过错。

但是这样的夹缝还有很多。

C对这位母亲的不解,是我同C之间的一道缝隙;我在两种态度、两个世界中的摇摆,让我和自己之间也都产生了裂痕。

隔离结束,我从上海回到海口,信在那天之后一直没有继续。

同妈妈和另一位阿姨的饭局上,我的一个小小措辞,在第二天引发了我们的一场争吵——我恍然意识到我对出柜这件事情进行了太多浪漫化的想象,而我们之间的隔膜,远非借此能够打碎的东西。

我可能永远也无法从她那里得到我渴望从她那里得到的东西。

我的出柜计划就这样搁浅了。

但当我们争吵到顶点的时候,我决定把那封信的前四页交到她的手中,告诉她我真的很希望能够和她回到曾经的亲密。

这是我们在那道夹缝两端的对望,如同片中妈妈每一次对着镜头的微笑一般。

除了望向彼此、望向自己,好像也没有更多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了。

但是如果我望向你的时候,你也能够望向我,可能也就够了吧。

 8 ) 驻足再回首—浅析主题

回望的是过去、是现在、是未来的交互连接转变,都市生活中的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是偌大世界的缩影,体味生活酸甜苦辣是人生百态,我们或许因为代际,可能不被父母理解,不被接受他们无法理解情感的割裂感,是母亲口中的那个“怪物”,可能是一种沟通中的阻碍,折射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普遍中国家庭式关系体现,是爸妈和我的对视,是内心的对白。

本人编导生,不喜勿喷蟹蟹~也希望能提供你的宝贵意见

 9 ) 我到底错了没有?

前段时间戛纳电影节获奖的短片,第一时间就找来看了,这是一部关于家庭观念的影片。

①故事内容故事主要以对话和回忆构成,讲述了导演和他母亲关于性取向的问题进行的争论。

很多老一辈(应该是基本上)对同志的接受度很低。

但是进过他们的对话,戳动了我的痛点,尤其是他母亲说,她生下了他是不是个错误。

导演对他母亲说了一句,我们都没错,我们都没错。

长辈希望看到晚辈结婚生子,这就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满足,但是她见不到了,哭了。

他们都哭了,哭得痛彻心扉。

②拍摄手法在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对他的拍摄手法感到很惊艳,基本上都是回忆的画面,对话都是想旁白一样一同进行,还有一些导演自述。

其次,我对摄影的画质很好奇,很有老胶片的感觉,不知道是因为转载过多/盗版的缘故,还是由拍摄工具有意为之(因为画面中导演确实举着一个东西)。

如果真的是后者的缘故,那我很赞同一个网友的一句评论,他的摄影可以改变以后摄影的思路(原句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之前在他的另外一个短片评论里看到的)。

我是很喜欢这部短片的。

这就是我这部短片的一些自己的感受。

 10 ) 但是我们谁都没错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我的内心满是愧疚和自责。

我想逃避,想躲得远远的。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你的脸上满是失望和不解。

你万般无奈,你反身自问。

过去的欢笑,亲密,无话不说,现在的伤痛,隔阂,沉默不语。

和妈妈散步时拍的晚霞一部非常个人,但又不只属于个人的作品。

感谢黄树立,感受到了满满的真诚与感动。

电影里母子的对话,让我想起几个月前与妈妈的一次夜聊。

那天夜里我们聊了好多,我差点告诉她我喜欢的人是男生。

当时,我刚结束了一段感情,好长时间都郁郁寡欢。

我刻意不想表现出来,希望可以瞒过所有人,可还是没能逃过妈妈的眼睛。

老家金色的麦浪那天家里来了亲戚睡不下,我让出床挤到妈妈房间,睡在她的上铺。

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妈妈问我最近感情上是不是出了问题,看我一副憔悴的样子。

还没等她说完我就憋不住了,泪水不停地往外冒,抽泣得说不出话来,像个受了天大委屈的孩子。

给妈妈过58岁的生日妈妈见状不停地安慰我。

说了好多诸如: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还年轻,以后慢慢找,优秀的女生多了去了之类的话,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当时的心情。

我曾经有一万次,想在她说到女生提起婚姻前就打断她的话。

和她说,永远不可能,我喜欢的是男生!

可是我说不出口,我害怕,只想赶紧转移话题,偶尔急了还会发脾气。

虽然内心不想逃避,可每当面对他们的时候,总觉得心怀惭愧,像一个生来有罪的人。

过年在老家吃的年夜饭那天夜里妈妈也和我说了好多藏在心里的话,都是有关她和爸爸的。

说着说着她也开始抽泣起来,我顿时不知所措,平日里那么要强的人,没想到脆弱的时候那么的令人心疼。

她说我好傻,和我爸爸年轻的时候一样,痴情。

妈妈在老家种的多肉夜更深了,人也更感性了。

有一瞬间我感到和妈妈之间似乎没有任何隔阂,我们是那样的聊得来,我想告诉她那个在我心里埋藏了多年的阴影。

当我准备开口时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绕来绕去,东拉西扯,最后还是忍住没说,我怕她一下子接受不了,她心脏不太好。

胡乱扯道:希望她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对我抱有太多期待,今后的我一定会让你很伤心。

回家串门时看到的一颗古树这样一说她反而更不安了,各种试探我,套我的话。

她叹道:唉,没办法,你是六月份出生的牛,生下来注定要比别人命苦。

(妈妈有点迷信)她不知道我要和她说的,是她这辈子想都没想过的:我的儿子是同性恋。

夜聊直到凌晨四点多,困意不断袭来,我们互道晚安后各自睡去。

缄默后的夜是那样的安谧,好像这漫漫的暗影里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两个互相守望的人。

听说熏一熏可以保清吉平安之后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谁都害怕当初的促膝谈心变成今后的避而不谈。

我有预想过最坏的结局,也有幻想过最好的样子。

我一方面为坚持自我,向往自由而努力,另一方面又害怕连累家人,害他们和我一样活在阴影里。

终有一日暴风雨会到来,要么勇敢面对,要么继续逃避。

会抗争到底还是低头沉默?

会遍体鳞伤还是风和日丽?

谁都不知道。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谁都没错。

和妈妈一起游于抚仙湖当我再次望向你的时候,我知道我们都深爱着彼此。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短评

第一遍看还可以被镜头里真实的母亲那份心情所打动,与母亲的对话和对他们的观察这都是一件非常可贵的事。但又看了一次后,对于如此的主观化的影像给予诸多疑惑与不解,这份创作背后的情感到底是来源于哪里呢?这纯粹吗?这是真心吗?是用价格不菲的胶片堆积就可以制造出来的幻觉吗?我怀疑这种修饰#真与假

2分钟前
  • Fine
  • 还行

另一种的日常对话

5分钟前
  • 阿云
  • 还行

当我们试图用散文影像或私影像去把握它的时候,我们错过了什么吗

7分钟前
  • 黎明杂志
  • 还行

正巧家长也躺在旁边,听到片里母亲的话,她也说:你看,不止只有我们这么想,全中国多少家长和我们想的都一样。😅

11分钟前
  • 小南
  • 还行

拍些私影像配上一些咯噔独白就能变短片了吗……

13分钟前
  • 月染荼白
  • 较差

看完片子,再看完评论,我真的沉默了。我相信创作初衷肯定是真诚的,真诚的私人影像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评论区的虚伪。该肯定的值得肯定,但如此单薄的内容和形式让各位评论家们说得这么“高”,无异于捧杀。

15分钟前
  • 一匹马赛克
  • 较差

这二十分钟有点费烟了

19分钟前
  • 一桶猫
  • 推荐

只见其人,不见其仁。p.s.:其实母子双方都没有望到对方。 (2022-10-31 )

22分钟前
  • 夏目吾冬
  • 还行

感觉over这种内核青少年歇斯底里shit了,无论它披着什么外衣。

25分钟前
  • Olive
  • 较差

生命是虚幻的,视线是延长虚幻的良药。

26分钟前
  • gansen
  • 力荐

感受到深深的依恋,画面很漂亮+成熟剪辑思路。意识上的自我认同,无法割舍的亲情依赖,沟通功能几乎失效——蛮有代表性

31分钟前
  • 两头烧蜡烛🌕
  • 还行

把超级帅的男朋友拍到作品里,把他的名字写在致谢第一个,黄树立:温州泰勒丝!

32分钟前
  • yuan
  • 推荐

可能每个人有自己的观影体验吧。这个短片并没有打动我,抱歉。从影像和拍摄风格来说,可以想到许多类似的风格,因此没有在此吸引人。比较有记忆点的反而是在山里林间游泳的爸爸和摘花种花的妈妈,噢还有母子抱头痛哭“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你什么也没有做错”。

33分钟前
  • 纸躯
  • 较差

也许暂时还需要藏在摄影机背后,但小螃蟹依旧决定勇敢地循着羊水的暖流洄游。

36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和镜头语言相比,文本反而是有些生硬的。谢谢我的妈妈,她对我说,只要你过得开心就好。

38分钟前
  • 了了
  • 还行

被页面的几个图片“震惊”了,于时下载下来看了一下,确实垃圾,建议作者丢掉弱智的文字,然后琢磨琢磨怎么设计声音,配上已有的摄影能力,逼格能再上一层楼,不过注定是言之无物了

40分钟前
  • 抑郁男孩
  • 较差

自我剥削的私影像,但是何尝不是一种讨巧,同时也是对亲情的剥削。

43分钟前
  • LADY BIRD
  • 较差

中学生式的自我表达是可以的,但如果这也能受到追捧啊那就……观者的自我感动是可以的,但也完全可以这样放大话了:好喜欢噢,你未来拍的,哥哥姐姐们都经历过……最可怕的是:妈妈你没有错,是的我们抱头痛哭没人有错全世界都没有错,妈妈就是以这种错来回望你的你怎么办?

45分钟前
  • 路米內
  • 较差

“活在沉默里,沸腾的沉默里。”暖阳、抒情的镜头色调,缓缓深情的独白散文诗一样的语言,母子深情对话从嬉笑到崩溃。

49分钟前
  • 海子
  • 还行

回忆里温暖的点滴,记忆中痛苦的争执,揉碎在一起,便是难以分说的人生写照。母亲错了吗?性取向错了吗?错的到底是谁?重要的是,谁也夺不走你眼中母亲留给你自己一人的神采。

51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