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歌声不绝》# 我的评分:★★★ 围绕爱情的朝圣与救赎,用大而混沌的时间维度来切割对这意识的窥探,足以让马力克开创一个新的类型——意识流电影。
随意而琐碎的场景变换,需要大量而多样的素材,怪不得会剪4年。
变形的广角镜头几乎成了这基底,充分利用场景的自然功力让角色的喃喃自语变成这破碎时间流中的肌理。
配乐同样作为神话一般的存在,就像耳边步步紧逼的圣歌,其无可阻挡的魅力成为辅助场景与故事的力量——这是一部可以听的电影。
余晖下的停车场中的哭泣,床第间的束紧与挣扎,晕眩的倒立与瘫软也无法阻止生命不顾一切的消逝与回归。
Go back to a simple life.
It's like I'm on drugs. But In a pretty bad way. All I see are spinning pictures and unrelated scenes. I don't think I can hold on for even ten minutes if it hadn't been for the casts.Just can't admire it, almost throw up in fact.
看完公认支离破碎的电影,心情坏了一小时,想到一些前言不搭后语的话:1、电影中出现了很多飞鸟的镜头,鸟群飞过,鸟群散开。
其次是水:法鲨的泳池,三人在南美的海边,高司令与白兔相爱时趟的浅水,白兔LGBT的漩涡,高司令与魔王的河水。
还有车与路,高司令与白兔你侬我侬地走了一路,法鲨带着孕波风驰电挚,法鲨开着草坪车在音乐会飞……三个关键角色相遇相交,又渐行渐远,似鸟群聚合散开,潮起潮落,并流分流。
2、在戏中听到的关键词有:自由与爱。
音乐的永恒主题,在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渴望自由的最终以死亡获得自由,相爱的人因为其他的爱远离所爱。
3、性让爱更美好,也让爱受伤。
法鲨的性开放,带来妻子的自杀,高司令和马拉的不欢而散。
4、因为有过刻骨铭心的回忆,现实是不快乐的常态:高司令与马拉刻骨铭心爱过,之后不断闪现以前的回忆;妓女的爱情,嵌入妓女的行当未能走出;Patti Smith 的爱情,回忆凝固在手指上两个指环中。
Patti Smith的第二枚戒指: It's what they gave runners who didn't win a marathon but finished the race. 刻骨铭心后无疾而终,可总要放下退出。
比如马拉一句I'm out,高司令开始陌生的蓝领生活。
5、凌乱的镜头铺排,除了知道法鲨认识马拉早于高司令外,每段相遇的前后都是谜,留给观影者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He just projected his life philosophy on these tangled up chaotic relationships,his movie theory on the composition of songs.Even judging by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standard,it's pretty logical,just not much of drama.And the movement of cameras may actually cause dizziness and sickness
泰伦斯马利克对于影像的理解已臻化境,影片中特性各异却又似乎相同的角色仿佛成为了电影内容的一块背景,这种概念似乎可以追溯到安东尼奥尼,而非线性叙事,间断紊乱的话语又似乎有戈达尔的影子。
至于影片的内容似乎又有泰伦斯一贯的老生常谈之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信仰的关系。
只不过换了种形式而已。
诗总归是诗,换成歌声也是一种形式,不论将故事概念拓展的多么大,都该考虑是否能避免含义模糊的事实。
艾曼努尔卢贝兹基是为卓越的摄影师,他跟泰伦斯马利克简直是天生一对,影片中各个场景的构图布光以及氛围营造都展示了其对于导演意图的理解,这世上恐怕也没几个摄影师能做到如此了。
如果你在两个小时之内,并没有在碎片化的剪辑、实验性音效和导演特仑苏(北纬40度世界公认的“黄金产毒奶带哟)完全不屌观众的镜头语言中沉沉睡去,大概还是能获得一些精神层面的启迪和思考。
情节线其实很简单,故事梗概先按,在人设部分会有大量剧透。
1. 人设与表演导演完全不想让演员有什么突破,演好老路子就可以。
于是法鲨还是一个性瘾患者,和Shame里不同的是还有一段比较纯真的爱恋,并且结婚,虽然最后因为放荡的性行为逼疯了信教的传统德州妻子;于是高司令还是那个爱情失意的音乐家,不同的是他并没有什么事业追求,最后为了追求淳朴的爱情和生活变成了工人;于是鲁妮玛拉还是那个看上去纯真实际上内心骚动的路人女孩,劈腿、玩3P、当拉拉,最后莫名其妙地也和最开始的原配高司令放归乡野。
表演方面无功无过,但是导演和演员之间仿佛有一种默契的感知。
四位主演贡献了很多堪比现代艺术短片一样神叨叨的演出,很多片段可以直接放到MoMA播放也毫无违和感。
个人很喜欢高司令和瘫痪父亲的一场戏,真挚到超过爱乐之城所有技术性表演,也为这个人物的转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相比之下鲁妮玛拉的转变令人措不及防,明明是个内心骚动的小婊砸,却突然愿意当农妇。
对于故事的结尾,刚看的前十分钟深深反感,不知道为何特仑苏要给这样一个收尾。
不过既然导演抛出了这样一个生活状态的困局,给出一种解决办法也无可厚非,毕竟他就是不屌观众。
2. 情节与镜头情节很简单。
从最开始的三角恋为起点,鲁妮玛拉乖巧下的躁动、法鲨衣冠下的禽兽、高司令温暖下的缺心眼儿,都在这段三家关系中合理共存。
接着三人分道扬镳,出轨的一方克制、一方移情,事业伙伴由于志向不和不欢而散,情侣也因为黑暗的过往曝光而分手。
三人各自找了另外三人,延续着他们青年时期的病症,法鲨逼死了妻子、高司令因为妈宝姐弟恋失败、鲁妮玛拉的拉拉恋也淡了散了。
最后法鲨愧疚,原配二人返璞归真,紧贴大地。
“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最后高司令满身尘土,躺在田埂上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因为碎片化的剪辑方法,我们很难知道具体的时间轴上发生的事情,一切都变得模糊;大量的手持镜头极限地靠近演员,让我们的感官体验更加真实;结构上有些长段落的演出被分别剪入叙事中,不仅削弱了故事的线性结构,而且营造了现代人类在生存中永恒存在的彳亍感。
3. 配乐与音效最让我佩服的是倔强的弦乐,在若干个短镜头中强行中和了一发,本来令人不安的频率被串起,弦乐成为让人平静的白噪声。
另外,在声效处理方面也非常专业,虽然剪辑让整部电影的可看性下降很多,但是音乐使得这种个人风格变得易于接受。
片中大量使用独白,中等段落的语言叙述也让碎片的镜头成为他们生活中攫取的片段。
生存状态这种东西太有哲学意味了,这是特仑苏的长处,也是让很多观众觉得不安的地方:明明故事线那么简单,主人公都是渣男贱女,为什么要如此装逼。
其实特仑苏的想法很简单,他不想让人去单纯看一个故事,而是去体验、理解、经历一些人类共同的阴暗面瞬间。
因为不说不代表不存在,世界上的鬼犹如此,人心里的鬼,有是连最亲近的人都难以察觉。
社会对人的约束从来不曾减少,而人对内心自我探索的好奇心并不会因此减少半分。
贪欲、性瘾、欢念、暴力;吃饭、喝酒、抽烟、嫖赌;人的罪恶从不会因为社会的进步而减轻。
人性本恶。
这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是本能。
从歌到歌,就是从这一秒的欲念,到下一秒的欲念。
特仑苏提出的方法看来黑色幽默,也有过半百之人的人生智慧。
歌声不绝 (2017)5.72017 / 美国 / 剧情 音乐 / 泰伦斯·马力克 / 瑞恩·高斯林 鲁妮·玛拉
他这个电影最初前两个小时连我都看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可能我觉得这种人看到这里的话,觉得看到一半觉得这部电影是个烂片吧,而且我觉得这个电影确实慢了不少但是后面那个情节确实让,我感觉有兴趣了起来,就是说原来这主要是围绕一对情侣之间所描绘的一部电影吧?
而且我觉得瑞恩高斯林他演的很生动。
貌似一开始,鲁妮就是为了名利跟法鲨一起,然后又跟了高司令,接着三个人去了旅游,鲁妮跟司令感情更加好了,法鲨受不了了,在餐厅跟撩了娜塔莉,后面还结婚了。
法鲨拿了高司令的歌去发行,但没有写高司令的名字,司令很生气;法鲨借说要签鲁妮,做了一场爱后,鲁妮后悔了。
高司令不知道怎么发现鲁妮和法鲨有奸情,还问鲁妮跟法鲨对娜塔莉做过什么(后面剧情交代,娜塔莉受不了法鲨的花心?
抑郁自杀了)鲁妮说法鲨让我做啥就做啥了(鲁妮和娜塔莉有),司令受不了就分手了。
鲁妮后面跟一个巴黎来的女人在一起了,司令在一个派对上看到她们两,并认识了大魔王,然后和大魔王在一起了。
鲁妮跟着法鲨去了音乐节,并加入了乐队,还和法鲨暧昧不清。
女友不相信鲁妮了,两人分手了。
司令的母亲不喜欢大魔王,两人分手了。
后面貌似鲁妮跟司令又见面了,并尝试再在一起,但好像不行。
司令父亲病了,要回去照顾,并且过点简单的生活(当建筑工人!!!
)。
鲁妮想去找他。
欢迎大家讨论。
anyway,这戏就是用来舔屏用的而已。
我真的很好奇泰伦斯·马利克是怎样的天才人物。
似乎每部电影都能吸引众多一线演员捧场,《细细的红线》、《新世界》、《生命之树》到近年的《圣杯骑士》和《歌声不绝》,无不如此。
但他又很慢,比如《歌》早在2011年就提到立项了,好像是13年提到高斯林、凯特和玛拉等人加盟。
结果那边人家在《卡罗尔》里恋爱了,这边忧郁爵士手大谈爵士理想,《歌》还是没动静——除了15年的时候宣布改名叫《失重》。
结果,17年上映了,除了西南偏南电影节相关宣传活动,没什么造势。
现在来看,可能除了漫威或者DC宇宙,很难凑齐这种阵容:高斯林、法斯宾德、波特曼、鲁妮·玛拉、凯特·布兰切特,以及帕蒂·史密斯、波普为首的音乐巨星捧场,掌镜的还是斩获3个奥斯卡最佳摄影的“山羊”卢贝斯基(两人也是老搭档了)。
查一下名单还有方基默,没认出来。
于是在小雨天,到一家独立的电影院买票看看。
影厅不大,装潢挺漂亮,观众来的也不多,另外这家电影院选片比较有趣,偏小众,有舞台剧录像(NTLive)、现场,还有经典重映(从《愤怒的葡萄》见气候变化),更有午夜狂欢场(比如黑白版《疯狂麦克斯4》《诺斯费拉图》)。
然而电影看了半天就一个想法:这什么玩意?
严格来说,剧情还是有的:两个怀揣音乐梦想的青年和爱人间的各种情感纠葛。
维基上的介绍也就这个意思。
联系一下众人之前的电影,《歌》简直引人浮想联翩:开头有个扣兜帽的男子是从《刺客信条》片场来的某人吗?
高斯林这次不装模作样弹爵士了,反而抱着电子琴弹摇滚。
玛拉和凯特并没有互动,反而玛拉和法国女子暧昧不清。
法鲨总是一身正装,还经常露出标志笑,和玛拉在一起还真有霸道总裁和小白兔的感觉(更别提法鲨还有一段挺限制级的狂欢)。
还有个发现时看银幕久了,觉得玛拉和波特曼竟然有些像:年纪差不多(差4岁),发色和眉目也有些相似,最后真分不清了。
回到电影本身。
我很想知道,是不是包括导演在内,没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全片都是山羊镜头下的美国浮世绘:音乐节上的狂野、林地中的宁静、城市生活的迷茫,更多的还是男女间的各种互动:示爱、亲昵、暗示、挑逗以及分裂和失意。
当然还有女性间的暧昧和亲热,以及男性的兄弟情谊互动(这个我确定)。
好像能想到的诱惑、“淫而不乱”甚或是“淫且乱”都自我陶醉般的表现一番,再加上几个主演时而梦呓一般的旁白,慢慢地道出自己的情感、生活和思考…要不是中午睡过觉了,大概非得在电影院睡着了。
所以可以说这是部“奇观”: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电影!
也许是风光爱情电影?
幻灯片、纪录频道一般展示美景,让演员好像为满足爱欲一样地表演,再自我满足地念着不像诗句也称不上散文的旁白,以及零零碎碎的音乐,偶尔还有音乐巨星当人生导师。
然而这些有意义吗?
是否不过是堆砌画面呢?
有人提到了“意识流”,似乎这些都有了解释:马利克的剧本和导演都放弃了常规叙事,不打算讲故事,而是任思绪流淌,将画面配乐旁白配乐等等随性组合拼接,表达他对爱情、生活、梦想、纠葛等等的看法,或者说印象;此时种种混乱的爱情观似乎都有了意义:他们在追求“歌至歌,吻至吻”的生活,希望将一瞬的美好持续到永恒,各自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因此整个“电影”是种印象、幻想,表达了一种美学追求,并且可能带有实验性(当然,看不懂就可以归结为“实验性”)。
卫报发的评论标题是:“马利克:过气的导演,还是领先时代的先锋?
”大概是对这位个性追求个人美学导演的争议所在吧。
另外尽管汇聚这么多明星,票房难称理想啊,也许志不在此吧。
补一句吧,我看北美票房也不怎么样,没过多久就下线了。
满屏的腰,和娜塔莉快要溢出来的MILF感。
作为性瘾者的法鲨想睡她甚至结婚,与她三P。
一个保守的宗教信徒流露出的禁欲感和再看似不和谐多角性爱中透露出的被胁迫感,看得我颅内高潮,因为我知道她很爽,只是过不了高潮之后的精神拷问。
蜂腰大胸骚气外露,我想是不是所有美国快餐店都用女侍应食诱顾客啊,这可能是他们的营销策略,至少我看电影和美剧里是这么认为的。
麻辣的骚就像是她骨子里自带的,是克制的,但是弥散在空气中,罩着一层浪漫的柔光,很容易让人觉得那就是爱情。
《CAROL》里有大魔王教科书式的演技和麻辣高潮时自然的潮红,即便这样,我仍不绝任何CP感,看不到爱。
作为麻辣的颜粉,直到这部电影才让我意识到原因。
一种天生的疏离感,在禁欲和肆意之间,性爱的主宰者,电影里和法鲨,高司令,法国拉拉的几段情缘,看是他们在她身上索取,实则她在怜悯施舍。
《CAROL》的小白兔在这里攻气十足,
幻肢都硬了。
至于导演想讲什么我不知道,先锋性的摄影手法和是否对摇滚乐致敬,我不予置评。
R级片,能把性拍得如此高级,不湿不硬,没有生理反应,只有幻肢高潮。
PS:导演琐碎的剪切和摇晃的镜头,时刻让我感觉是在看阉割版的慌张中无法好好享受颅内高潮。
对于神棍马力克,我是买账的。有足够的心理预设,所以对去剧情化、梦呓式台词、广角鱼眼倾斜俯仰视角是太熟悉,全篇马力克标志语言。是惊叹电影居然可以这么拍的,无论是大鲨鱼吃小白兔,还是高司令吃大魔王,都无比赏心悦目。要么爱之深,要么恨之切,这就是马力克,没有中间地带。
群星荟萃的乱炖,连歌也没有值得一听的。差评
如何把15分钟的剧情片拍成129分钟的文艺片?马力克领衔鲁妮玛拉、娜塔莉波特曼、瑞恩高斯林、迈克尔法斯宾德和凯特布兰切特一众大牌在《歌声不绝》中带你装逼带你飞。。。
再剪掉20-30分钟,可能会好很多。
这个cast拍成这样……
给一星不想再多,史上最强大阵容,一堆堆砌出来的杂乱无章片段,影片镜头自始至终一直晃啊晃直晃得我头晕想呕吐
不得了,两个小时的 MV。
第一次为了一部电影想动身出国
多么自我的一个导演
伟大的
这个三星,真是全给我最爱的卡司了。就像丢了魂,只留下动人的影像。
导演中毒太深,自从提名了奥斯卡,就沉溺于诗意画面和神叨独白不能自拔。我这般下里巴人,自认道行不够,自此不敢再恭维了。
每个演员半颗星,拿掉任何一个我都会想把电脑扔掉!
真是难看的要死,一群傻逼
断断续续看了两年。。。
这与上部《圣杯骑士》有太多相似的东西了,豪华的卡司,感觉像是马力克为了集齐好莱坞明星,雨露均沾一般。。。不太喜欢马力克后期的作品,《隐秘的生活》算是例外。
超长MV,要没有这些明星压根撑不到最后,到最后都快进了
Life is about taking turns, and shaping your heart a little bit each time.
难看到我在电影院换了一百个坐姿。要不是背景音乐和镜头颜色我真的没耐心。ronney那个面瘫脸和毫无美感的声音快折磨死我。
毫无疑问这个电影需要一个正确的打开方式,比如三更半夜神志不清地躺在床上看着高处的投影,怕打扰邻居声音开得很小,那些贯穿全片的独白就真的成了耳边的呢喃。这不就是一场诗意化了的春梦吗?谁不想和法鲨还有高司令坐着私人飞机全世界旅行,在音乐节现场放飞自我,在美景豪宅中颠鸾倒凤呢?对于我,这就是一个完美的全明星意识流soft p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