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看有六集还挺头疼,真正开始看发现每集只有二十四分钟左右。
节目中帮助主人公分析财务现状,解决财务支配分布,中间穿插着消费心理学的小知识,又有趣,有易懂。
我的收获有三点,一个是重新审视自己的财物分配,看看是否有不必要支出。
二是激发了我存钱养老或者为大事件作准备的危机感。
第三个最重要,就是让我有赶紧行动起来的动力,不只是财务,还有生活中的很多计划,我要抓紧行动起来。
第一集:外卖过多,为品牌而消费,手机水电等套餐没选好,民间借贷利率过高。
第二集:咖啡每天买一杯,积少成多,提前买衣服,贷记卡取现金手续费,空置房子租金不够抵债。
第三集:没有存款,高油耗的车。
第四集:酒咖啡外食过多。
随意打车第五集:因为折扣囤货,没有申请退税。
第六集:食材买了放坏,点外卖。
每周家庭出行。
还有很多买房车旅行等小课堂。
消费心理:人更容易接受一开始所有的东西,所以换套餐很难,会不换不划算的套餐。
大额账单中五元比小额账单中的五元更容易让人忽视。
高价商品的存在容易让人买中端商品,本来可能只买低端商品。
因为不好的服务体验放弃本有的优惠。
总之就是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要省,但也有没有完全按理财师建议的去做,习惯真的很难改变,刚开始太苛责容易放弃计划,除非不把消费当放松,戒掉对消费的心理依赖,否则还会重蹈覆辙吧。
第一集是要一位想要攒钱给女儿举办婚礼的妈妈,但她确实月光族。
出现的问题是:1.她一周点三次外卖、2.需要吃名牌食物、3.从高额的钱庄借钱。
实验证明:赋予效应,人们会倾向于保持一开始的选择。
应对的方式:1.自己做饭、2.换平替产品、3.以及更换银行进行攒钱。
具体的例子:1)自己做饭。
更加省钱也更健康,周末的时候可以去市场购买一周食材,做好保鲜工作(去市场之前列好要购买的食材,以便过去直接购买,不会超出购买预算)2)换平替产品。
像一些购买量大的纸巾可以选择直播间购买更划算。
3)经常查阅办理的优惠套餐:如手机、宽带、储蓄银行的选择。
要经常查阅手机套餐,宽带套餐。
还有可以经常查阅哪家的银行存款利率较高,以便进行更好地储蓄。
小tips:飞机越早定越好,在每周二会更便宜。
第二集是一对夫妻有两个小孩,他们在老家拥有一套房子,但是因为丈夫工作地点变更了,所以他们打算在都柏林买一套房子。
出现的问题是:1.妻子会为孩子买很多衣服、2.丈夫经常会从信用卡取现金、3.丈夫每天在外面吃晚餐和买咖啡、4.老家的房子在不断地贬值,需要做出决定是保留还是卖掉。
实验证明:锚定效应,当给了你一组数字的时候,你会倾向于在这组数字上面去进行你的选择。
例如:当你想买电视机,你的理想价格是400欧,但是售货员会告诉你600欧,那么你最终可能会以500欧成交。
这个时候你只需要坚定自己的400欧就好。
应对的方式:1.让妻子记账,减少给孩子购买衣服、2.发现隐形平台的高手续费、3.多在家做饭带咖啡、4.对了解房子市场,了解自己房子真正值得多少钱,如果卖掉是否亏钱,如果来回老家公司是否可以节省大部分的支出。
具体的例子:1)经常会购买一些便宜网购的商品,但其实只是因为它便宜,并不刚需。
买了之后只会放着不穿。
小tips:举行婚礼的蛋糕最下面可以用泡沫代替,买来的婚纱也可以卖掉。
第三集一位年龄比较大的老人还在持续工作,需要攒养老金,但是一直都没有攒下来。
出现的问题是:1.给自己买的衣服都是因为喜欢但是穿不上、2.给自己的家人买一堆自己觉得他们需要的东西,并且寄的邮费还很贵、3.敞篷车的保险和税费都很高。
实验证明:大家都没有意识提前准备养老金,在这一块,需要在年轻的时候就有这方面的打算。
应对的方式:1.限制每周花费的金额、2.减少快递寄出的频率、3.更换掉自己的车来进行储蓄养老金。
具体的例子:1)总是以为别人需要,但其实将购买这些礼物的钱直接带他们去享受体验更好。
小tips:买车可以在每个月的最后一天或者每季度的最后一天买,也最好买中等配置的,最后也好卖。
第四季是一对男男情侣,想要节省花钱在柏林买一套房子居住。
出现的问题是:1.每周连续几天出去约会吃餐厅。
2.每天外带咖啡、花费大量酒的费用。
3.每天坐出租车和周末去意大利旅游。
实验证明:大家会对小数额的花费没那么敏感。
比如宁愿开车10分钟去节省5欧元,最终花费10欧元(所在地是15欧元)也不愿意开车10分钟去节省5欧元(所在地是195欧元)是因为人们有种心理,觉得195欧元,多花5欧元也没什么。
应对的方式:1.减少出去吃餐厅的数量,做好预算。
2.自己制作咖啡,减少一笔费用。
3.骑自行车上班。
具体的例子:1)曾经确实每周三 周五周末都出去吃饭,仔细算下来确实是一笔费用。
出去一趟200 300没了,如果换成是自己做除了比较健康外,确实能节省下来一笔费用。
小tips:1)看房子的时候记得拍照,这样就可以知道自己的钱值不值得花在上面。
不要一下子就拍板就定下来了。
2)房子要价时要八折。
不要说具体数字。
3)买房子要考虑房产税、中介的佣金。
第四集讲的是一对夫妇将迎来2胎,想要一套有花园的房子。
出现的问题是:1.购买一批没有真正用到的杂物,放在小仓库里。
2.花费了昂贵的保险。
3.去到超市会购买需求之外的产品。
实验证明:商家会利用诱饵效应去推销更贵的产品,当出现自己预算的产品、中档产品时,大家都会选择自己预算的产品。
但是当卖家将中档、高档同事呈现出来的时候,消费者就会加钱去购买高档的产品。
应对的方式:1.用二手网站把没有真正用到的挂网上售卖。
2.需要去询问医保有没有能覆盖自己需求的更好的产品。
3.去超市之前列好想要购买的东西,不买清单之外的产品。
具体的例子:利用好记账工具,看清楚自己花费的具体物件和金额,真的有利于存钱。
知道自己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
第六集:一对夫妻三个孩子的家庭,夫妻决定存钱给三个孩子上大学。
出现的问题是:1.经常购买一些不必要的食物,也没有做饭,最后只能扔掉。
2.无意识的信用卡消费。
实验证明:如果别人给你10欧元,要你分配给别人,如果对方满意,那么你们都可以获得。
但是如果你的分配对方不满意,那么你们都不会获得。
(当你给对方小于3欧时,对方不予接收)应对的方式:1.去超市前列好清单,减少支出。
2.通过几张卡汇总在一张卡上,能介绍利息的产生。
以及打印出来纸质信用卡账单,更能发现哪些是不必要产生的花费。
小tips:1.如果想去旅游,尽早安排酒店、机票。
2.可以通过电话或者官网询问有什么套餐,可能会有手机上定看不到的优惠。
这部纪录片,将从生活中最本质之处带你一起慢慢变富,帮助我们提升财商、建立有效的金钱观。
.是钱在控制你?
还是你在控制钱?
是无时无刻不窘迫的月光?
还是有底气的花钱?
是喘不过气的网贷、花呗、信用卡?
还是零负债?
本片共有6集,每一集都会有一个遇到财务问题的家庭,理财专家会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过程中你可以审视自己的生活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很有借鉴意义!
.深度提问:1、你的目标是什么?
(钱相关,长期短期皆可)2、你的经济现状如何?
3、钱都花在哪些地方去了?
.观看心得:1、不要迷恋那些经济上难以负担的物品,很多有格调、又有品质的反而是那些小众又平价的品牌。
2、学会在购买前计划好你的花费和所需商品/服务,确保自己生活有质的同时,没有(低效)物品囤积的困扰。
3、记录每一天的支出,月末汇总,了解每个类目的正常支出,找出当月的问题花项。
借助数据帮助我们安排下一个月的支出计划,根据类目津费合理安排自己的支出。
4、消费要谨遵当下,避免提前消费、铺张购买、为想象的计划(没落地的那种)买单的那种行为。
5、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当我们经济困顿时,活好自己,不去麻烦别人、不随意释放自己在金钱上的爱心就是对周围人最大的帮助。
6、如果你实在对于花钱没什么概念,回归现金支付,好好感受现金支付的那种“流失感”。
tip:信封法,将每个类目预定的金额现金放进每一个信封中,严格安排我们的支出花费,习惯这样的方式后,就会很自然地执行下去。
真正意义上第一部看完的记录片,一共6集,每集24分钟,不算很长。
每一集的内容都是主人公想存下更多的钱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寻求专业的理财专家求助。
他们的存钱目的有买房,出国游,攒养老金,孩子的大学学费等。
在纪录片中,从各集主人公的生活习惯中多多少少都可以看到自己的一些影子,喜欢没有目的的囤货,没有预算的花钱,老爱买一些乱七八糟的杂货。
我们都知道存钱的方式无非是开源节流,在还无法开源的时候,所以我们也需要做好节流。
1.减少不必要的囤货,理智囤货最近的疫情很严重,大家都开始纷纷囤货了。
但是一定要理智,要做好一定的规划,尤其是食品这一类的东西,都是有一定的保质期的,一定要在期限内吃完的呢。
我本人亲身经历,我是一个人住的,但买东西经常不做规划,比如直播间一买就是3件的麦片,现在还有几天就要过期了,我还一大半没吃完,现在每天疯狂的吃它,我以后可能大半年都不想吃了。
所以囤货的时候一定要看保质期,做好规划,自己是否可以在保质期内吃完。
2.每个月对工资做好规划,生活费也要有预算企业里面每个月都是要做预算的,才可以保证每个月的收支平衡,以及保证一定的利润,那我们自己也要这么做。
我现在工资一发,我就会把房租以及每个月一定要存下来的钱转到另一张银行卡上的,攒满一万就买结构性存款。
剩下的就是我的日常开销了。
朋友们,如果你控制不住买买买,请把你的花呗给关了吧,不然会给你营造出你很有钱的样子,关掉花呗之后你真的会觉得你很穷的。
3.做好记账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记账真的是很有必要呀,纪录片中每一集的主人公他们基本上都不知道自己竟然花了那么多钱的,每一笔虽然都是很小的钱,但是汇总起来就是一笔很大的数字了的。
像我如果这个月在服饰,美容这一块花的钱比较多了,那么我下个月一定会控制自己这两方面的坚决不能再花了的。
朋友们,为了理直气壮地说出老娘我不干了这句话,开始攒钱吧!
金钱与我ep1.不要对品牌过于执念,对比下来也猜不出来哪个是贵的哪个是便宜的。
人们很难更换自己已经熟悉的物品,甚至这个物品有更便宜的替代款。
ep2.了解当地的税收政策,(类似国内的医保)。
如果有用信用卡的习惯,注意利息,和手续费。
锚定效应:人类在进行决策时,会过度偏重先前取得的信息(这称为锚点),即使这个信息与这项决定无关。
在进行决策时,人类倾向于利用此片断信息(锚点),快速做出决定。
在接下来的决定中,再以第一个决定为基准,逐步修正。
但是人类容易过度利用锚点,来对其他信息与决定做出诠释,当锚点与实际上的事实之间的有很大出入,就会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
ep3.人们会看低存钱和投资收益比率。
计算一个物品的价格时,不要只看本身的价格,要算上后期维护之类的价格。
比如买吸尘器时要考虑到他清洗换滤芯之类的后期价格成本。
比如买车要算税率,保养,实用性等等价格。
ep4.价格比率,很多人会选择15省5块,而不会选择195省5块。
但同样都是五块钱。
ep5.带着预算和计划进行购物。
警惕预算之外的物品对自己预算的影响:当被推荐更高于自己预算的物品时,自己会拒绝,但最后还是会超出预算一部分。
比如预算100,被推荐了200的,自己拒绝了,再被推荐120的,自己有可能就会买了。
ep6.注意冰箱里的食物和水果的过期坏掉的时间!
你对食物的浪费远大于你的想象!
对饮食进行计划列表,固定预算。
查看自己的账单和贷款利率。
留意自己的零碎花销,积少成多提前为未来的必要开销进行存款,可以收利息。
2023-1-11-第一集学习新词:赋予效应,即我们在一开始接受了某项服务就不愿意再进行更换,尽管随着市场的变化这项服务已经不再具有性价比。
结合实际,上大学后第一张电话卡伴随我到现在、中国银行开卡的时候勾选了短信提醒直到今早还在每月扣我短信服务费、b站会员连续包年开通后放任不管双十一更划算的年费,以及开了之后利用率很低的各种续费会员卡…这些自动续期服务就这样像小鸡啄米一样在我察觉不到的时候搬走了我的钱,虽然短期内金额不大,但长期来看,却也是不容忽视的。
由此推算开来,就需要建立长期思维。
把消费周期拉长了去看。
打破定视:贵的品牌的就一定好。
主人公对麦片、黄油,茶叶的品牌有执念,认为贵的就一定好!
然而把价格不同的食物给主人公品尝,他们却尝不出来哪种是贵的。
这一点有待商榷的是,上述实验只排除了口感上的差异,但对营养价值、添加剂类别等没有做区分。
尽管如此,却可以提醒我们不要盲目从贵,至少应该做一下性价比对比。
想省钱就别懒:主人公喜欢点外卖,我不喜欢点外卖,却总喜欢在回家路上顺手买吃的,这样就可以不用做完饭了。
戒掉这样的习惯,一个月也能省三百呢。
一口气看完6集《金钱与我》,人类的本能影响着我们的消费习惯。
第一集,你生活的小习惯,可能是你月光的根源。
这部纪录片,通过家庭实例--分析--(个人理财专家)提出解决方案--金融行为分析, 第一个案例,主人公凯瑟琳,养育6个孩子,月光族,对花钱很窘迫,生活习惯中,每周叫三次外卖,喜欢买高价碳和大牌黄油和茶,天然气、通讯费也很高,需要用钱的时候会找相对高的贷kuan, 个人理财规划师,了解她的目标,全家去度假旅行参加大女儿的婚礼,并为她分析和提前设定好针对目标的存钱计划,便开始给凯瑟琳良好的通过生活小习惯节俭建议,例如改变饮食习惯,减少叫外卖的次数,用替代品来代替大牌且昂贵的生活日用品,改变运营商的套餐等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后期还对凯瑟琳的存钱情况进行跟踪,形成良好的闭环。
知识点:赋予效应,一开始你拥有的,不想放弃,哪怕有更好的选择,也不愿打破现有思维。
第一集👩人物:女士+6个孩子中的4个住一起🇮🇪地点:爱尔兰🔑关键词:高额外卖,迷恋名牌💡目标:为女儿婚礼攒钱,活的舒适💰insider tips内部建议:旅行gohop工作人员:1.book early 尽早预订(大部分航空公司会提前1011个月放出座位)2.travel midweek(周二周三的机票往往是最便宜的,还有淡季)3.avoid being over insured 避免过度投保(如果你有医疗保险,告诉旅游经纪人。
如果你一年旅行超过两次,建议选择多次旅行保险)4.book last minute (首先如果你临时想出去玩,还不挑地方,你最多能省30%,如果你在14月或者911月出行,你可以去葡萄牙阿尔加维和马耳他,能省60%)5.pool your luggage(家庭出行最重要的是集中行李)6.honeymooners(度蜜月告诉旅游经纪人,很多酒店都对新人优惠,航空公司还会升舱)👨🏫consumer panel 消费者研讨会:赋予效应:人们更可能守住一开始拥有的东西,会更抗拒放弃,就算他并不是你最初想要的,这表明人们交换东西有障碍,他们会坚持已有的东西,除非有很大的理由要变化,所以很多人还在使用习惯的手机,天然气,电器,虽然市场上有更实惠的选择。
❤️自用:大部分人被天然气,电气合约,手机宽带套餐捆绑住,你想换的时候总是能找到的,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更新的日期,这样你才能换到更实惠的套餐。
把贷款转移到信用合作社上以后,可以节省利息市场竞争很大,对品牌的忠心无立足之地。
第二集👪人物:夫妇+一儿一女🇮🇪地点:Dublin🔑关键词:,有房租房,负资产,为未来提前囤物💡目标:买新房💰insider tips内部建议:婚礼糖果杂志的编辑:1.marry off peak(比如11、1、2月,周中结婚)2.fake cake tier(装一层假的婚礼蛋糕)3.sell wedding dress 卖掉婚纱可赚回一半的钱4.use venue's wine (有一种误解是,自己买饮料总是更便宜,其实额外收取开瓶费。
如果用场地提供酒至少只用付喝的酒)5.pay with your gifts 礼物抵消支出,现金支付给乐队或dj,不必在前一天为他们做预算👨🏫consumer panel 消费者研讨会:锚定效应:如果有人在你脑海里放了一个数字它会影响你,你需要记住你最初的想法❤️自用:税收减免:填写医疗一号表格,就可以报销医疗费用信用卡会收取不同的购买和取款费用,13%-23%左右,用信用卡提款可能收取更高的现金预付费用,并且立即开始收取利息,黄金法则是,如果想避免利息和费用,永远不要从信用卡里取钱,试着在月底全额付清账单以通勤时间换取房租第三集👵人物:60岁出头美国女士🇮🇪地点:Cork(爱尔兰西南部,全国第二大城)🔑关键词:储蓄,退休金,对未来无规划💡目标:想一直工作,但不是必须工作💰insider tips内部建议:买车汽车行业二十年工作人员:1.time your purchase(买车最好的时机是月底,最好是最后一个季度的月底,冲击销量会有额外折扣)2.pre-reg/zero km 预先登记或零里程的车(是由于特殊原因被登记的,可能已经有了名字,可能没上牌照,可能是复合的,可能放在展厅里,谈价余地更大)3.middle spec 中等配置(基本配置的车卖出不价值更低,最高配置比中等配置贵不了多少)4.consider dealer finance (有些经销商信贷利率可能为0,是由经销商承担的,这样就很便宜,适合的保险也是一样,可以分期,可以以旧换新,可以还款到最后期限。
网上多看看,看有什么优惠,自己评估)👨🏫consumer panel 消费者研讨会:人们会小看货币增长,降低长期存款或投资的可能性❤️自用:车型,车龄,大引擎会影响车保险费没有什么是太晚的如果你一年开不到5000km,告诉保险公司,可能会给低里程打折跟伴侣为彼此的车交叉保险,会降低支出有过期罚分告诉保险商20多岁就该开始存钱了第四集👬人物:同性情侣🇮🇪地点:Dublin 4区🔑关键词:年轻人大手大脚,注重享受(外出吃饭,出租车,咖啡,旅游)💡目标:Dublin买房💰insider tips内部建议:买房房产中介买家代理:1.take photographs (找房子记得拍照,特别是房子的问题,回家重新看可以知道什么会让你花钱,不要一眼就看中一间房子,你会付太多)2.bid to buy(从要价的80%开始竞拍)3.never reveal a figure(跟房产经纪谈价钱时不要透露具体数字化,除非你准备出那个价,他们会以此作为目标)4.well built but badly presented (在公司我们经常用到的一句话是,建的很好但展示的不怎么样)5.remember 23%vat(你在收到房子报价时,你的律师,建筑商,检验员都会给你报价,他们可能没算上23%的增值税,这是他们很大的一笔费用)6.best deals(买房最好在快到夏天和圣诞节的时候)👨🏫consumer panel 消费者研讨会:我们对小数目没有对大笔钱敏感❤️自用:买房需要银行贷款时,银行会看6个月或者一年的流水,提前把流水做的好看点付费网上看信用评级是值得的骑车上下班,自己带饭,自制咖啡稍微改变生活方式就能达到目标第五集💑人物:要生二胎的夫妇🇮🇪地点:Dublin(Irish爱尔兰首都)🔑关键词:透支,高额医保,过度囤物💡目标:买房子(带花园),收支平衡💰insider tips内部建议:税务报税网高级税务经理:1.go and claim it (认领退税)2.home carer 家庭供养 tax credit 税收抵免3.flat rate expenses 统一费率费用(申请减税)4.check the website看官网(税收奖励)👨🏫consumer panel 消费者研讨会:诱饵效应:选择太多并不总是好事,看过高价商品会不知不觉拉高目标价格❤自用:卖掉旧货停止买不必要的东西超市购物提前列清单,不为超市折扣分心不要用卡,用回现金,每周花多少取多少,控制预算就很简单(信封制度)第六集👪人物:夫妇+三个女儿🇮🇪地点:Clare (Irish 爱尔兰西部城市)🔑关键词:信用卡债务,浪费食物💡目标:为三个女儿建立大学基金💰insider tips 内部建议:爱尔兰度假自助行的旅游编辑:1.book early 尽早预订2.book off peak 避开高峰预订(学生放假)3.check hotel website for deals 打电话或看酒店网站(搜索网站上看不到的旅游套餐,带早餐,晚餐,水疗,儿童活动)4.book Sundays(周日晚上,短暂旅行选周中,看能否延迟退房)5.alternative accommodation 替代性住处(不止酒店和自营住家,比如爱彼迎有各类型住宿,公寓,城堡,教堂,酒吧)6.hostels旅店(很多都有独立房间和卫生间)7.camping露营(通铺是家庭度假最便宜的方式)👨🏫consumer panel 消费者研讨会:最后通牒游戏:在真实市场里,消费者不会跟对他们不公平的人做生意,就算他们对此感兴趣,就算能拿到该有的钱、该有的结果。
只要过程不公平,他们就不会成交。
❤️自用:把欠款转移到一张存取款手续费为0的信用卡上,0手续费政策长达6个月,是降低欠款的好时机(信用卡利率18%)坚持看纸质账单,能估计出余额
1、控制钱:take control of your cash,lower casual unconscious spending2、省钱技巧:insider tips on saving your money3、本能如何影响消费:how basic human instincts are costing us at the checkout(1)赋予效应 endowment effect:人们倾向于保持原来的选择(eg.运营商、燃气、宽带);占有欲:当你没有拥有时,你可能并不是很想要;当你得到后,又很不想放弃;一旦产生依赖就没那么愿意换成其他东西。
(2)锚定效应 anchoring effect: 需要记住你最初的想法;不要被别人在你脑海中植入的数字影响,购买前计划好自己的花费和服务。
(3)复利:低估金钱收益,降低长期储蓄和投资的可能性(4)框架效应:人们对高价商品的溢价不敏感,要学会关注相对价格(5)诱饵效应 decoy effect:标价20元和30元差不多的商品很容易选择20元,但如果加入50元(诱饵),则容易消费30元的物品,不知不觉提高自己的预算选择中间价位(6)最后通牒游戏 ultimatum game:人们不仅在于利益(价格),也在意是否被公平对待。
从实际出发,避开消费主义陷阱,认清财务状况,做好自我管理,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早日脱离入不敷出
感觉这几个都挑的那种很典型的西方月光族;要是有一些亚洲中产阶级想多存点钱的例子就好了
不要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汲取个人日常所需
20211212如果有高价格的东西作比较,有可能会选择中等价格而不是低价格的商品。/ 怎么会买那么多用不到的东西囤在家里和库房里啊真是窒息。买了菜就做饭吧,扔那么多吃的好心疼啊!还是用纸币的好,至少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电子支付真的太容易了,根本对花多少钱没有概念。
几个案例都是在讲如何省钱,先分析账单设定计划再执行,每周预算这个概念挺好。每集中间内行揭秘和行为测验很有启发。
看了两集不看了,1.5倍速过的,很没有看点,重点就是节流,计划性支出。
没看过。
不太适合我自己,完全就是消费降级呗,可是如果照搬纪录片实行消费降级,我将不再是我,有太多和社交属性绑定的东西是无法平替的,换句话说,阶级没有平替。
规划师辛妮德·莱恩挺有魅力,教授动作表情有点别扭。建议挺实用,镜头太破碎了……
今年要提升自己的理财思维,看了很有启发。
只讲了节流,节约用钱。。节奏快得要命,画面一个劲儿切,音乐蹦次蹦次,感觉有一个焦虑的人不停在旁边抖腿。。
没有太大用处
key takeaway就知道生活处处有羊毛记得及时去薅(特别是稅)除了欲望很多时候懒是花多钱的元凶吧哈哈哈哈。至于欲望是如何被制造的倒是很早就知道的事情
大致就是控制物品的数量,选经济型的品
道理比较浅显,难的是执行力和坚持。
说多了就是乱花钱+不敢管钱+觉得难…
一个爱尔兰小短剧纪录片,六集,每集20分钟讲了六个不同收入和构成的家庭(其实都算第四档内中产以下)面临的不好的消费习惯,在危机/梦想下,如何进行改变重回财务健康稍微有点过家家内味,看之前被评价“你在这个领域已经没有什么提升空间了”,毕竟我记账十年以上心理有数这块还是门清的,但还是有些收获的,起码继续坚定低欲望消费的决心。每集的消费心理小测验都挺有趣的。比如有时候囤积食物会过期,因为打折提前囤东西,喜欢吃外卖和出去吃,这种都会有,和财务状况不冲突就好。国内主要的问题可能是部分年轻人消费过度,但中年以上的有点节俭过度因小失大……
好像有点用
看之前抱着反省乱花费的决心...看完之后替与参加者相比极度搜搜扣扣的自己感到心痛
第三集122欧过一周。其实在国内这个特殊时期生活费都是这么多。3000欧卖了1.6L马自达.5佩服第五集四十代结婚夫妇还要生二胎的勇气。关于理财方面就不佩服了。第6900部标记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