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粗野派

The Brutalist,粗犷派建筑师(港/台),野兽派,粗野主义者

主演:阿德里安·布罗迪,菲丽希缇·琼斯,盖·皮尔斯,乔·阿尔文,拉菲·卡西迪,斯塔西·马汀,艾玛·莱尔德,伊萨赫·德·班克尔,亚历桑德罗·尼沃拉,亚里安妮·拉贝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匈牙利语,意第绪语,希伯来语年份:2024

《粗野派》剧照

粗野派 剧照 NO.1粗野派 剧照 NO.2粗野派 剧照 NO.3粗野派 剧照 NO.4粗野派 剧照 NO.5粗野派 剧照 NO.6粗野派 剧照 NO.13粗野派 剧照 NO.14粗野派 剧照 NO.15粗野派 剧照 NO.16粗野派 剧照 NO.17粗野派 剧照 NO.18粗野派 剧照 NO.19粗野派 剧照 NO.20

《粗野派》长篇影评

 1 ) 粗野派|阿德里安布罗迪二封影帝

阿德里安凭借《粗野派》再封影帝,实至名归。

但是,《粗野派》应该不是简单的讲了个“土木工程”的事儿,《粗野派》野心不小,估计奥斯卡“应该有的”全有了。

故事开始,就警告了哪些“沦为奴隶却错误认为他们还自由的人”,这句话,貌似在为阿德里安的一生做“总结”,但总是感觉有点阴阳怪气的,特别是咱这种牛马听了以后,特别不舒服。

电影时长相当考验“肾功能”,所以,当阿德里安死里逃生到了漂亮国后,第一件事儿,就是展示了一下“肾功能”,别说,这一幕,相当的“粗野”。

影帝都这么大岁数了,“肾功能”还在线,观众可别掉链子哦。

昔日的“土木工程”,绝对的天之骄子,但如今,“土木工程”已经沦落到要改专业名称才能“骗”到学生的地步了。

阿德里安到了漂亮国,也只能找老表,当年的画图技术,多少还有点用。

寄人篱下的滋味,不好受啊。

特别是对于阿德里安这种当年的“知识分子”而言。

在等待妻子的这段时间,阿德里安只能苟着。

苟着苟着,就习惯了。

平时,阿德里安也积极练习贯口,技多不压身嘛,说不定哪天就进了“德云社”呢。

折腰至苦。

转机来了。

老表的家具店迎来了大单。

富二代想着拍老爸的马屁(当然,背后的目的也相当清晰),希望家具店能在老爸不在的这段时间,改造一下老爸的书房。

请注意,此时富二代在提需求的时候,提到了要一个“带轮子的梯子”,哈利波特在图书馆用的那种。

老表的心理报价也就700-800,阿德里安直接给侃到了2k,这下,赚翻了。

专业就是专业。

改造吧,人家富二代也不差这俩钱,只要能讨得老爸欢心,将来继承权有望,一切都值。

后来的样板房,大概是这样。

个人感觉,这种一道门开所有门都开的设计,不太符合日常需求,而且,就这结构,带轮子的梯子也没法放了吧,不知道如何解决“上层书架”的问题。

反正,绝对没达到甲方的需求。

甲方的需求先放一边吧。

富豪回来了。

书房还没完工,惊喜变成了惊吓,别说工程款了,没让赔偿就算不错了。

人老外就是直接,老表怎么了,遇到问题,老表也不好使。

当晚,老表就“委婉”的表示,咱这庙小,容不下你这尊大佛,再说了,你还调戏大嫂,这实在说不过去。

好吧,来说说“调戏大嫂”这事儿,故事里头,当时谈下大单,可是老表生拉硬扯,让阿德里安和大嫂共舞的,就这点事儿,竟然被“秋后算账”了?

当然了,“事实”哪有这么简单,无非是老表一家人都是新教徒,而阿德里安是个犹太人。

被扫地出门的阿德里安,只能到工地搬砖。

这段痛苦的时光,让阿德里安染上的毒瘾。

很多故事告诉我们,这玩意儿沾上了,就戒不掉。

但貌似阿德里安只有在“极度痛苦”的时候才需要,这点还是相当厉害。

峰回路转。

虽然当初富豪对儿子准备的惊喜相当不以为然。

但后来发现,这书房还真好使,关键问题,是“深得上流社会”喜欢。

于是,找上门来了。

有意思的是,富豪其实找不到阿德里安,只能找到老表。

这种事儿,搁在咱这边,完全没有阿德里安什么事儿了,家具店可以“包揽”一切功劳。

不过,人老表虽然“恶劣”,但绝对不会干这种“抢功”的事儿。

不合逻辑,不合逻辑,专利法都规定了,在职期间研发的和工作相关的成果都归公司所有,这老表的脑袋,也不太好使。

眼看着,就错过了泼天的富贵。

阿德里安受邀参加了富豪的聚会。

工地搬砖的阿德里安,甚至连礼服都是富豪借的。

天上掉馅饼的事儿,接踵而至。

当场就有高层表示,愿意对阿德里安的妻子侄女开通绿色通道。

当晚的聚会,主要就是参观富豪的私人书房,让富豪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

其他人还在“社交”时,富豪和阿德里安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

这次不是“面试”,但绝对是“面试”。

富豪讲了一个关于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这个故事已经很明确的表达了自己“做人做事”的规则,接下来,就看阿德里安能“阅读理解”到什么程度了。

阿德里安虽然当下只能在工地搬砖,但,毕竟也曾经是个知识分子呢。

这段“应试”,不卑不亢,绵里藏针,绝对可以入选面试教科书。

当然,阿德里安之所以能够如此,也“得益于”富豪某种程度上的“宽容”。

故事里头,阿德里安的老表和富豪,都不能算是什么“好人”,但即便是这样的“恶人”,还是遵从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放到咱这边,完全可以是“圣人”。

由于阿德里安“卓越”的表现,富豪当晚就宣布,要以母亲的名义在当地建立一座地标,工程总工,就是阿德里安。

这个决定……,是不是太草率了?

富二代其实还是有点“不高兴”的。

如果,富二代到咱这边进修这么两三个月,完全有一万种方法让阿德里安死得莫名其妙。

但是,富二代毕竟是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啊,有什么不满或者有什么“需求”,都是选择当面谈。

而阿德里安也不客气,对方虽然是太子,但该刚的时候就刚,刚到富二代夹着尾巴逃跑。

说实在的,这俩人,放到咱这边,也别考验什么“肾功能”了,一集短剧就完事儿。

从此,阿德里安就安心搞工程了。

也没看到阿德里安给当时宴会上的高层送什么礼,人家就把阿德里安的妻子和侄女给救回来了。

这……在咱这边,明明举手之劳的事情都会表示“很难办”的呢,怎么到了人家那边,真的很难办的事情怎么就没送礼就办成了?

完全不明白。

就别重逢,按道理应该干点什么。

但是,阿德里安的妻子,也是高级知识分子。

这么多年,阿德里安干了什么,她完全用不着证据,就知道。

知道,就会痛苦。

但……这一切都是生活的错啊,两个被生活颠沛的人,还有什么力气指责彼此。

第一次见面,阿德里安妻子“谈笑有鸿儒”的气质,也是迅速吸引了富豪的注意力。

不得不说,看到这里,小编还是相当“阴暗”的认为,这富豪绝对是色迷心窍了。

但,人家富豪虽然不是什么“好人”,却从来都是真诚的“举手之劳”。

要知道,大人物的“举手之劳”,可能就是小老百姓的“破天富贵”。

妻子也找到了工作,阿德里安也大搞土木。

日子逐渐滋润,始终横亘在夫妻之间的那道屏障,也是时候移开了吧。

只是,好景不长。

这段“幸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他们夫妻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洞,再多的“幸福”好像都不能填满。

那心灵深处的痛苦,只是被表面的“越来越好”小心掩盖罢了。

工程出问题了,阿德里安当年承诺把自己工资搭进去的工程,还是没办法继续。

一切都结束了。

刚刚看到“美好”,一下子断了“活路”。

不过,这么多年,阿德里安也算是“小有积蓄”,不用到工地搬砖了,估计是在什么设计院找了份绘图的工作。

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过吧,直到妻子的侄女提出要回以色列。

这里,始终是“别人的地方”,侄女觉得,只有回到以色列,才是叶落归根。

这个观念,和阿德里安完全不同。

出家就要剃头,就要吃斋。

但是,济公说酒肉穿肠过,佛祖依然可以心头坐。

没有谁对谁错。

工程问题解决了,再次重启。

阿德里安坚持工程中用的石头必须是来自意大利。

富豪虽然霸气,但还是跟着阿德里安去了意大利,虽然富豪平时的谈吐中经常表露出自己“高人一等”的架势,但,个人感觉,一个老板,手下竟然不听他的,还跟着手下瞎掺和,已经相当了不起。

咱这边,不都是外行指导内行么。

这个工程,成了阿德里安心中的一个魔怔。

他,太想工程顺利完工了。

妻子,虽然是知识分子,但也仅限于理解,这是不是阿德里安在“专业”上的追求。

其实不然。

在一次回家的路上,阿德里安压抑在心底的痛苦,得到了一次“大爆发”。

妻子“做爱”的愿望,最后得以实现,竟然神奇的“治好”了半身不遂。

然后,妻子冲进了富豪的朋友圈。

按照法律来说,这确实是一次“莫须有”的指控,一切,都没有证据。

但是,有意思的是,富豪面对阿德里安妻子的指控,一言不发。

即便是富二代依然在“以法律为准绳”。

这段指控,究竟是“实指”还是“虚指”,其实也不太分辨得清楚,故事本身就表达得相当隐晦,相较于阿德里安的两次“肾功能”,绝对的隐晦。

故事的最后,也是上了一顿饺子。

阿德里安的一生,都认为时间能过去,建筑恒久远。

他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

这个观点,遇到强大的“宝姐姐的钗迁队”,一无是处。

 2 ) 倒置的自由女神像,令人崩溃的《粗野派》

微信公众号 | 添糖陌影(欢迎关注 )前几日科贝特在电台节目中透露自己“濒临破产”,引发了不少人对于作者导演处境的关注,而《粗野派》以不到1000万美元的成本博得近4000万美元的票房,同时收获如此口碑和赞誉,想来也应当会为科贝特的导演生涯带来更promising的未来。

看过电影后,不得不说,科贝特以不到1000万美元实现了《粗野派》在制作规格上如此高的完成度,的确值得赞叹。

作为一部相当严肃的传记电影,尽管故事本身是虚构的,《粗野派》对于犹太移民题材的呈现有其视角,可能不同于部分人粗鲁判断的“为犹太人唱赞歌”这一立场,电影更多聚焦在移民到美国之后的犹太家庭所面临的处境——一方面是被资本强奸后的“美国梦”破碎,另一方面则是缺失母国影响下的归属感灭丧。

当然,这本身对我而言并没有太多的吸引力,《粗野派》的故事与其讨论的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未免颇有些距离,而导演科贝特在叙事上也采取了一种相对复古且克制的风格,令我难以真正被电影吸引。

不过,《粗野派》在技术层面是无可挑剔的,画面细节的考究,场面调度的精巧,均充分提示着观影者导演始终保持在场。

电影序幕,一段极具风格化的跟拍长镜头带我们跟随着男主角拉斯洛穿越骚乱不安的集中营,耳畔是妻子的来信,交待故事背景与人物的同时,点出电影牵涉的核心议题(歌德说,“没有人比那些自以为自由的人更无药可救”)。

可逃亡中的拉斯洛似乎无暇倾听妻子的声音,我们在他的脸上看见的是匆忙、惶恐、破碎。

我们跟随着他掀开舱门,伴随着一段昂扬的音乐响起,刺眼的光线令人眩晕,随即看见,倒置的自由女神像。

这段镜头的设计感与完成度堪称大师手笔,而倒置的自由女神像这一意象更是极为巧妙贴切的表达符号,为整部电影奠定了基调。

在临近结尾处,当女主角痛斥盖·皮尔斯饰演的资本家之后,众人去寻找不见踪迹的老板,镜头跟着人们在一个个幽暗的甬道中搜寻,最终推进聚焦在拉斯洛为其设计并建造的教堂中央的十字架光斑之上,镜头上摇,仰望穹顶,随即电影进入尾声。

我不想也无需对这一组镜头再作解读,相信看过它后,大家应该都能感受到其表现力与隐喻性。

最后尾声,几乎一直在沉默的侄女佐菲亚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为拉斯洛的人生态度和艺术成就予以作结。

多年后的佐菲亚改由此前饰演男主妻子的菲丽希缇·琼斯扮演,此前饰演佐菲亚的拉菲·卡西迪则改为扮演佐菲亚年轻的女儿。

镜头在年迈的拉斯洛、演讲中的佐菲亚、年轻的佐菲亚女儿,以及拉斯洛的教堂杰作间切换,我们见到的不只是一个人的人生,更是一群人的命运;我们听到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态度,更是某种民族性的、代际间的传承。

“目的地才是关键,而不是旅程。

”对于我而言,《粗野派》最大的观影障碍依然是其接近三个半小时的时长。

即使会被导演技法所吸引,我的耐心依然在冗繁的故事中被消磨殆尽。

这部电影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cinema是属于cinema的艺术——在个人空间内寻求沉浸极度困难,煎熬的体验也终让观影变作了加班。

“未能沉浸”,既是《粗野派》的遗憾,也是我的遗憾。

 3 ) 粗野派与阿诺拉

虽然我极其厌恶Lee这类角色的塑造与呈现,也无法接受此人作为叙事核心之一,但我仍然欣赏这部电影。

在镜头和音乐的精妙调度下,三个小时的时长并不显得过于漫长,即便剧情推进本身既零散又克制。

另外,阿德里安的表演如同预制混凝土——参数完美达标,唯独缺少高温浇筑。

简单来说,略显空洞,技术在线,但缺乏灵魂。

电影的制作风格与其剧情形成了巧妙的镜像: 学院派 + 建筑美学。

又好像片中改造后的图书馆: 好看,但一点也不实用。

在观影过程中,我时常觉得最粗野的其实是人心,但与此同时,又被人性的细腻所打动。

相比阿诺拉,这部电影在整体气质上其实更"男(性化表达)"。

举个小例子: 本片中的"争吵"与"发火"戏份带给我的不适感远超于隔壁,而且相当"典型",是一场权力关系的赤裸展演; 而后者的表达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身份倒错制造的荒诞感——"无论你的身份如何,主权始终在我",即一篇“无理取闹”式声讨身份政治的荒诞寓言。

依我拙见,它有新意也有突破,且不会让人恼火。

回到现实,Lee的存在恰似当代文化生产的缩影。

肖恩•贝克式的班底,一方面吞噬着基层工作者的心血,另一方面又高举着赞颂他们的旗帜,试图通过艺术创作将其苦难浪漫化——这何尝不是施害者精心策划的"无罪宣言"? 当剥削者开始歌颂被剥削者的苦难时,我们看到的或许不是救赎,而是更高阶的暴力形态。

从街头到戛纳奥斯卡,宛如一部用胶片编织的“美国梦”样本,却在聚光灯最耀眼之时亲手撕碎剧本——让所有人停留在梦开始的街角,重新数着永远凑不齐的入场券。

 4 ) 当粗野主义沦为“资本伤痕美学”——《粗野派》对建筑史的精神阉割

当粗野主义沦为“资本伤痕美学”——《粗野派》对建筑史的精神阉割一、被篡改的混凝土史诗:从“乌托邦砖石”到“创伤水泥”粗野主义(Brutalism)本是一场关于平等的革命。

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建筑师们用裸露的混凝土浇筑战后废墟上的乌托邦——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里,工人与教授共享空中街道;英国罗宾汉花园的巨构社区试图用“空中走廊”缝合阶级裂痕;苏联的公路建设部大楼悬空于森林之上,只为不压垮一寸自然。

这些粗糙的混凝土不是冷血巨兽,而是福利社会的骨骼,是“让木制材料像木头,让沙子像沙子”的诚实宣言。

然而在《粗野派》中,粗野主义成了犹太建筑师拉斯洛的创伤投射:混凝土十字架的光影是集中营铁网的残影,图书馆的粗犷线条是移民身份撕裂的疤痕。

导演将建筑简化为个人苦难的纪念碑,却对马赛公寓里公共厨房的炊烟、昌迪加尔法院前市民集会的喧哗视而不见。

当拉斯洛在资本家的羞辱中捡起硬币时,粗野主义的灵魂早已被抽空——它不再是“属于所有人的建筑”,而是沦为“天才艺术家对抗资本”的悲情道具。

二、反乌托邦的视觉霸权:为何粗野主义总在“扮演反派”?

从《银翼杀手2049》中Wallace公司的混凝土巨塔,到《撕裂的末日》里整齐划一的灰色街垒,粗野主义建筑在银幕上总是与极权、异化、末世如影随形。

这种符号化挪用背后,是冷战思维的隐性延续:当“裸露的混凝土=集权压迫”成为视觉定式,谁还记得苏联的德鲁日巴疗养院曾用悬挑结构实现“最大化的公共空间”?

谁还关心第比利斯天桥如何用野蛮的悬索串联起山巅的工人社区?

更吊诡的是,这种误读被包装成“批判资本主义”的进步姿态。

《粗野派》让拉斯洛的甲方范布伦家族住进新古典主义庄园,仿佛粗野主义天然属于“反抗者”——但现实中,密斯·范德罗的“少即是多”早被硅谷巨头奉为总部美学,而真正的粗野主义杰作却在资本拆迁中沦为废墟(比如2021年被夷为平地的保罗·鲁道夫作品)。

银幕上的“反叛建筑”越是悲壮,现实中的平等理想越是沦为一场行为艺术。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胜利:当我们拒绝相信混凝土能承载乌托邦粗野主义的银幕命运,暴露了当代文化的认知瘫痪:我们乐于消费“反乌托邦”的刺激,却恐惧乌托邦的重量。

当《寄生虫》用粗野主义豪宅隐喻阶级固化时,没人提及丹下健三的仓敷市厅舍如何用混凝土巨柱撑起战后日本的民主觉醒;当《生化危机》把苏联疗养院拍成丧尸巢穴时,无人追问这些建筑曾如何用“未来废墟”的姿态对抗消费主义的侵蚀。

这种选择性失忆,本质是对集体叙事的犬儒解构。

当拉斯洛在电影中高呼“建筑应抵御多瑙河的侵蚀”,导演用个人英雄主义消解了粗野主义的社会性——仿佛建筑史只是天才与资本的二人转,而非工人、市民与混凝土共同书写的公共诗篇。

而现实中,粗野主义的衰败恰恰印证了这种解构的胜利:当马赛公寓的公共洗衣房被Airbnb改造成网红LOFT,当巴比肯中心的廉价剧场门票涨到百镑,我们终于把乌托邦做成了标本,钉死在“怀旧资本主义”的橱窗里。

四、重建混凝土的浪漫与真切或许,我们需要一场粗野主义的媒介考古学:去亚美尼亚塞凡湖畔,看科查尔设计的作家之屋如何用混凝土弧形拥抱湖泊与星空;去第比利斯的森林,触摸乔治·查哈瓦的公路部大楼如何像树根般与大地共生。

只有当银幕外的我们学会用脚丈量混凝土的温度,粗野主义才能从反乌托邦的布景中复活,重新成为“建造平等”的动词——而不仅仅是被资本踩在脚下的名词。

 5 ) 被自恋癔症践踏的建筑学《粗野派》电影日记

看完《粗野派》,我实在压不住火了!

做了两年视频,我从不爆粗,但今天看完这片子,我真想说脏话!

导演,你究竟在拍些什么东西?

这部电影的自恋程度简直令人发指!

有人指出《粗野派》这名字是一个翻译错误,这片子原名指的是建筑史上的“野兽派”(Brutalism)流派,国内的翻译没有尊重原意译成《野兽派》。

对此我拍案叫绝,长吁一口气,还好没有这样翻译,因为这片子根本就是在亵渎野兽派。

被自恋癔症践踏的建筑学《粗野派》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最让我愤怒的是,这片子跟真正的野兽派艺术半毛钱关系没有!

安藤忠雄要是看到这片子,会作何感想?

我很想反问导演,你在滥用这个名字之前,你看过勒·柯布西耶的作品吗?

剧情里胡编乱造了一座所谓的“神圣建筑”,把安藤忠雄“光之教堂”的核心理念糟蹋成什么样了?!

光之教堂是精确嵌入墙体的巨大十字光影结构,是利用建筑体量营造神性的极致表达!

你这片子里倒好,弄个细线投在石台上就算光影神圣感了?

幼稚园水平吗?

导演,你对建筑哪怕有一点点基本的理解和敬畏吗?!

更可气的是,就这么个跟野兽派毫不沾边的玩意,导演居然还要把这种拙劣的挪用嫁接在特定族裔角色的叙事上,强行构建某种平行历史?

要给这个族裔贴金,你可以光明正大地做,翻拍一遍《辛德勒名单》不好吗?

非得用《粗野派》这种既不专业又充满自恋的方式,硬把建筑流派概念生搬硬套进来?

看得我生理不适!

我现在才明白,国内没允许它直接用《野兽派》译名,简直是先见之明!

这有效避免了真正的建筑学者因为这种污名化的表述而集体暴怒。

真想理解建筑如何承载人性与思考,导演你真该去好好看看《在哥伦布》这种佳作;真想表达对外来族裔的利用或讽刺,去学学《大都会》如何借古典建筑隐喻权力正统性的虚伪。

原来,剽窃完古希腊神庙的精神符号标榜自己,还假模假式地拨款维护希腊那些堆砌钢筋的“假古董”的这批人,跟拍摄《粗野派》的是同一批人。

《粗野派》剧组,你是对这种“平行时空捏造历史”的把戏玩上瘾了吗?

用扭曲的专业概念去包装一个劣质的故事,还要给它戴上一顶根本不合适的“流派”帽子,这就是你对电影、对建筑的双重亵渎!

1.建筑学视角的愤怒今天是2025年6月16日,这篇电影日记关于《粗野派》。

前一段时间知道这个电影,是因为网上铺天盖地都在骂奥斯卡。

这让我又想起了那部去年引发巨大争议、却在颁奖季全面溃败的片子《花月杀手》。

马丁·斯科塞斯倾注心血的《花月杀手》,顶着那么亮眼的提名光环,最终却是颗粒无收,狼狈不堪。

更魔幻的是,连一个像样的奖都没捞着的同时,那年没有作品的斯皮尔伯格却在现场收获了无数致敬镜头,风光无限。

奥斯卡评委们,你们什么意思?

拍马屁都不带遮掩了吗?

《花月杀手》揭露的正是《粗野派》要捧的族群,当年如何系统性剥夺当地原住民、巧取豪夺当地石油资源、试图彻底灭绝当地文化以达成侵占目的的血泪史!

为啥我会把《花月杀手》和《粗野派》联系起来?

原因就是前者黑这个族群,就被打入冷宫,后者捧这个族群,反而获奖无数。

回到《粗野派》片子本身,《花月杀手》里的施暴者族群们,你们是打算揪着这种“疼痛叙事”不放了是吗?

这苦情戏是打算唱到地老天荒?

《辛德勒名单》的眼泪还没流干?

数不尽的反战电影还没把观众腻歪吐?

够了!

真要做这种题材,好歹给我做得高明点!

连做功课的诚意都没有,我看剧组只是上网随手搜一下“野兽派”这个词指什么建筑风格?

然后就开始编造剧本了。

你们到底懂不懂包豪斯(Bauhaus)这所学校到底要教什么、改变什么?

看到这个电影浮皮潦草的场景设计,我就知道这制作有多敷衍、多外行!

三个多小时,200多分钟的冗长拖沓,请了《钢琴家》的主演又如何?

捏造一个虚构的、受到迫害的“族裔建筑师”桥段又如何?

这种浅薄的理解和呈现,让作为观众的我,那股想吐的恶心感一直堵在喉咙口!

说到底,今年的奥斯卡彻底沦为了美国主旋律电影的颁奖舞台。

看看被骂成筛子的《阿诺拉》,一个“风流女子装傻高攀”的故事都能拿最佳影片?

骂声震天又如何?

可到了《粗野派》这里,很多人都看不懂这个电影,最多不痛不痒地说一句:“哦,这片名是指一个建筑风格吧,野兽派。

” 然后就没了?

看不出喷点在哪?

那是因为大家不懂!

大家没意识到这背后对历史伤痛的消解、对真正议题的逃避和对专业知识的漠视有多令人作呕!

我是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专业是我的本科和硕士专业,我早年在国家城市规划院工作多年,近几年从事游戏场景设计,每年观影量在100到200部。

在看待这部名为《粗野派》的电影上,我有绝对的发言权!

它的粗糙、它的虚伪、它对深层议题的漠视和误读,我仅仅从它那流于表面的“设计方案”里就能窥见全貌。

从建筑风格的角度审视,就能立刻发现这部作品展现的建筑观念与野兽派的核心精神背道而驰,它充斥着一种本质上的“自恋”。

回想我求学时,围绕马赛公寓解答过无数试题。

其核心设计理念在于以功能为纲领,以实用为目标,如同微缩城市般,精准回应了居住者的生活需求。

公寓内部整合了商店、诊所、学校等设施,旨在让居民不出楼宇即可满足基本生活所需。

这在当时,代表了人们对建筑所能抵达的功能主义境界的一种极致构想。

某种程度上,这种构想随着当今物流与交通的高度发达,反而具有了新的现实意义,试想如果没有现代物流体系的强力支撑,前几年我们在密闭空间中持续几个月的生活根本无法维持基本运转。

马赛公寓之所以成为野兽派建筑的标杆,其精髓就在于这种极致的问题解决导向与实用主义精神。

反观片中拙劣模仿安藤忠雄“光之教堂”的场景,实在令人扼腕。

光之教堂的魅力源于其空间、光线与自然的精妙对话:刻意营造的幽暗室内,仅留狭长切口引入天光,形成极具象征意义的“十字”。

其震撼力在于这束光随太阳在天空中的轨迹缓慢移动,在空间内呈现动态的光影画卷。

这效果是与地球自转、公转紧密相关的精密时空计算的产物,冬至、夏至的入射角度和位置截然不同。

然而,影片将此精妙设计粗鄙化为一场定点投“灯”的闹剧,固定时间,正午12点,固定投影?

装个投影仪或LED灯带不能应付了事吗?

这种处理不仅体现了对建筑学的无知,更暴露了对基本天文学常识,如地球运动规律的漠视。

且不说每天12点太阳根本不是在正上方,我们就只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叠加下,每天同一时间的影子位置也是不一样的,电影中的核心设定却是固定中午可以把光线投到中间的大理石桌上。

如此荒谬幼稚,编剧仿佛是“用脚趾头”构思出来的情节。

即便影片立意在于为某个族裔“贴金”,也请尊重专业,找位懂行的建筑专家把把关。

当前的呈现方式,是对建筑学彻头彻尾的亵渎。

2.行业真相与设计本质有人会说剧组预算有限,请不起专业顾问,做不出考究的场景。

好,这可以理解。

但我们回到影片本身的核心:《粗野派》的“设计师生活”。

每个装修过房子的人多少都接触过设计,而作为从业11年的设计师,我参与过大城市项目,设计过如伊宁可克达拉市整体路网,我的方案最终落地了很多。

我还规划过众多公共建筑,在房地产、旅游策划公司历练过。

一个朴素的行业真理是:所有建筑策划设计的基石,必定是清晰的目的与功能性。

即使甲方对此含糊不清,设计师的责任就是抽丝剥茧把它找出来!

然而《粗野派》呢?

它把建筑师意淫成一个极度自恋、渴望成为偶像明星的浅薄形象。

这种刻画,简直是对整个行业的粗暴刻板化!

如果说十年前,国内那批所谓的“精英建筑师”们,看到电影里被明星化光环笼罩的同行形象会心生向往,将此当作“人生价值实现、留下传世之作”的标杆……那倒也算“应景”,毕竟那个时代满街都是这类把“理想”挂嘴边、实则拼命用理想PUA新人画图填满自己腰包的建筑师。

他们鼓鼓的钱包,是用三四千块月薪的画图匠和满嘴的“设计理想”、“职业生涯”、“为世间留作品”的虚伪口号塞出来的!

恶不恶心?!

看看当下吧:建筑师在转行卖保险、卖咖啡、画插画,向我咨询如何从建筑转行做游戏场景设计、搞游戏地编的人越来越多。

房地产行业下行,建筑师群体的趣味和生存状态今非昔比。

《奋斗》火的时候,国家需要建筑师,需要年轻人投身这个行业。

而到了2025年,《粗野派》居然还在用那套明星化的滤镜去描绘建筑师?

这不只是失真,更是一种畸形的、令人作呕的陈词滥调!

让我们回归设计的本质:实用。

不谈什么野兽派的设计逻辑,更不提什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核心就是解决实际问题。

包豪斯当年的使命绝非培养自恋、追求功名或只为留下个人‘作品’。

那是战后重建的时代,百废待兴!

亟需的是如何运用技术力量,如混凝土,快速为亿万人口提供基本的城市栖身之所,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这不正是设计的根本目的吗?

看看我们完成的壮举:批量化建造的混凝土住宅,将数亿人从对抗自然风雨的艰苦环境引入城市,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口迁移和居住提升。

哪个国家做得最成功?

就是我们。

回想十几年前,中国12亿人口中约有7亿农民。

如今总人口超过14亿,城镇化率已达60%-70%,大城市甚至超过80%。

这意味着近7-8亿人得以分享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毗邻学校、商场、超市、公园的高层住宅带来的便利与可能。

这背后,混凝土作为核心材料,其功能与作用在于像工业制品一样高效、批量地满足大规模需求。

当然城市存在低社群认同问题,但相较过去,这是无法否认的巨大成就!

而这,正是包豪斯精神的真正起源,服务社会需求,改善大众生活。

反观当下,包豪斯的精髓怎么被扭曲成追求高端大理石、流于自恋的表现?

更讽刺的是对‘野兽派’形式的盲目模仿。

多少人为了‘装腔作势’,拼命追求裸露混凝土墙?

知道实操多困难吗?

墙面刮不平、效果不佳。

甚至本末倒置,原本是混凝土模板拆卸留下的眼孔,一种功能痕迹,现在却为了‘模仿’野兽派效果,人工打孔!

这有必要吗?

对混凝土功能的过分鼓吹,使其背离了作为工业化基础材料服务大众的本质,最终沦为形式主义的标签。

有人肯定会说,朗香教堂跟电影里的有相似之处,这里我只想让写这些留言的人,仔细看看朗香教堂的立面,多么大胆的创新!

但再来看看这部电影结尾展示的建筑,创作者生怕观众看不懂,结尾生硬地宣称我叔叔要‘还原集中营的体验和比例’。

通片都在强调逼仄层高、迫使观者抬头。

但凡有点建筑常识或懂故事隐喻的人,都会立刻识破:这哪里是设计?

分明是强行将个人或家族的痛苦体验转移、施加于他人!

这不是设计解决问题,而是利用建筑进行自我表达甚至创伤复现,与包豪斯服务大众的务实精神背道而驰。

其实我在看开篇,主角阳台改造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剧组想表达的是主角的自恋了,要么剧组美术在自黑,要么导演跟本不懂设计。

电影中有个镜头,主角特地把椅子推到那个圆形灯光正下方,简直刻意到不行!

这不就是赤裸裸地要所有人围着他转,让聚光灯只打在自己身上吗?

在一个圆形的空间里搞这套,有什么隐喻?

我们学生时代考过太多次了:为什么那么多教堂设计成穹顶?

为什么采用巨大的圆形结构?

就是为了制造一种眩晕感,让你不由自主地聚焦于中心。

像什么?

哦对,万神庙(Pantheon)!

顶上开个孔让光斑在里面移动,核心作用不就为了象征一种极致的集中,所有人视线的唯一中心。

但现在?

现在谁还会造这种纯粹又浪费的圆形结构?

现代建筑讲究效率、模块化拼接复制,圆形既难建又难用!

我大二的幼儿园建筑设计课程,骚了一把,做了一个六边形拼接的蜂巢结构,老师看了哭笑不得。

当然,局部突破方形,增加空间灵动感也算合理。

但就凭那个矫揉造作的小阳台改造,这设计师的自恋溢出屏幕了都。

真是“他国家容不下他才华”吗?

我看是这世界容不下他的无边自恋了吧!

噢,“大环境不好”?

这边不好过去那边,那边不好又回来?

你是墨水吗?

染黑一片又一片?

敢情你到哪儿,哪儿的大环境就让你搞垮了呗!

整部片子根本就是对设计师行业极度过时的刻板印象,还停留在十几年前把建筑师捧成明星的荒谬幻想里。

2025年了,还吹捧这种形象?

恶不恶心?

刚才提到的这些建筑学知识,但凡有兴趣的人,完全可以自己去搜索、去理解、亲身感受一番。

三周前我刚去过苏州博物馆,再次体会贝聿铭如何将自己深植于童年记忆中的苏州意象,在当代建筑中重现。

在留园和其它苏州老建筑中行走时,那种感受非常鲜明:贝聿铭并没有回避典型的苏式空间常有的幽暗狭窄的廊道,而当行走间蓦然侧开一窗,一个蕴含着河流、小桥、步廊的公共庭院便豁然眼前,移步换景的精妙无处不在,这是源于古代受限于高人口密度下的南方建筑格局。

这些,正是贝聿铭儿时感知到的、镌刻在心的苏州建筑印记。

所以,你可以看看贝聿铭在现代机遇下,如何继续运用光线来传承文化!

细长回廊里精妙引入的自然光感;顶棚开启的格栅天窗,任光线如丝带般垂落,悄无声息地引导着参观者前行;更别说有几个核心展厅,整体氛围被刻意压暗,光线则被方形的、落地的、八边形的各式窗格精准框定、摄取室外天光。

精心布置的翠竹、经由这些光框剪裁而成的庭院景致,这每一帧画面,都是贝聿铭对儿时苏州记忆中光影构图与生活意象的精准复现。

这种将民族的、长久沉淀于集体视觉符号和生活方式中的记忆,以现代建筑语法加以继承并再表达的能力,其实就是用当代语言续写一个族群的视觉史诗的过程。

3.实用主义与文化之争当然,你可能会觉得这个话题似乎没必要,一栋房子,一个楼,一个建筑而已。

但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核心观点:任何带有实用性的物品,往往都携带着强烈的潜意识引导。

比如,我摆弄一个没什么实用性的物件,像一串珠子,它漂亮归漂亮,但不会对你产生实质影响。

然而,当你发现自己穿戴的衣服、在日常实用中使用的物品,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你,就像这个舒适的翻领。

为什么舒适?

不妨往前追溯:为什么中国古代服装会做这种简单的翻领?

还是更像欧洲宫廷那种繁复的花边领子?

英国的蕾丝边、法国洛可可式的华丽装饰……哪个更实用?

是我刻意复古,还是古人本来就是很实用的?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当你追求实用主义,当你追溯设计的本源,你会发现,越是日常实用、融入生活的东西,越能在潜意识里塑造并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取向。

你可能嘴上说着“我排斥你”、“我拒绝接受你”,刻意划清界限。

但如果对手的东西极其好用、极度实用,你会控制不住地去使用它,这个过程本身,你就已经‘输’了。

所以,真正的实用主义,其核心是什么?

是一种以实用为目标的取向。

那些用“少即是多(Less is more)”逻辑构建的简单形式,那种横平竖直的“平民审美”,被一批设计师推崇为“高级”。

当“简单”被定义为“高级”时,这种简单实用的设计就拥有了强大的传播话语权。

建筑,恰恰是实用主义最核心的体现之一。

我甚至不太愿意帮朋友做室内设计,他们来我家里参观装修,他们总会惊叹:“这个巧思太妙了!

”“这个是怎么做到的?

”殊不知,我根本没有任何,想要凭借做好看房子去取悦别人的心思在里面,因为实用与大部分人靠装修炫耀自己的初衷北辙南辕,设计的本质就是实用。

比如我家厨房拉出的抽屉,里面每一个碗筷、刀具的摆放位置,都是我先根据所有物品的比例,建模精确还原,然后在模型中规划出最小空间利用方案,再寻找最合适的架子、配件去实现它。

规划一个柜子的收纳,我在模型里可能要反复设计思考一周之久。

设计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功能服务于人,融入无形。

就像你看我这个视频,不知你发现没有,从我开头录到现在这段时间里,窗外的天色已经变暗了,不信你可以拖动一下进度条,去对比下前后的差异有多么巨大。

有几个人真正仔细感受过从天亮滑向天黑的微妙变化?

就像注视一朵花苞绽放,若非全程凝视,你很难捕捉它舒展的瞬间,也无从体会其含蓄之美。

我这个视频取景的设计是什么?

正是捕捉这个变化。

我下班回家时还有光线,大约会录制30分钟。

这个过程中,户外的光线逐渐退隐,而我阳台的暖灯则悄然亮起,越来越清晰地映亮我的脸庞。

这就是设计,它蕴含的巧思和功能,就是为了让你在观看时不感到乏味,感受这分秒流逝的时光之美。

所以,在实用产品领域,非常容易催生某种形式的“个人崇拜”现象。

以智能手机为例,为何塞班系统最终不敌苹果?

人们常归因于乔布斯近乎“神”的气场,仿佛他热衷于接受万众膜拜,新产品一经发布便引发狂热追捧。

那么,问题在于:究竟是这种“神化”的战术本身让苹果赢得了市场?

还是苹果的成功导致了这种独特的战术文化随之形成?

对于实用品,核心在于实事求是,切忌华而不实。

一旦产品自身性能落后,未能敏锐地跟随生产力发展而迭代更新,最终必然走向失败。

这种实用主义导向的特点,也导致了另一重现象,在功能属性极强的实用品领域,人们很自然地会将强烈的个人理念变革与文化调适融入其中。

这正是《粗野派》出问题的地方所在,其创作意图过于露骨、手段拙劣。

影片的核心野心昭然若揭:它为片中描绘的某个族裔群体进行 “苦难叙事”。

然而导演很聪明,他知道“诉苦”本身极易走向负面陷阱,它让角色显得弱小、卑微,难以摆脱困境的烙印。

这正是传统上很多涉及黑人或其他边缘族裔电影常被限定的框架:他们被允许表达苦难,但似乎永远只能以悲情姿态与之绑定。

所以,《粗野派》的导演则试图突破这个框架。

它一边进行苦难叙事,一边竭力塑造该群体的卓越形象:“主角在包豪斯学成归来,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简约设计的精髓!

是普通人消费不起这种高端品味!

导演强迫大家接受这是问题的根本!

”这种在苦难之上强行叠加优越感的叙事逻辑,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自恋”的困境:它大声呼喊困境的主因并非结构性问题,而是源于外部理解力的缺失或经济能力的不足,由此塑造出一种高贵的、被误解的受难者形象。

这也是我开篇的切入点。

那导演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他的本质在于,将主角的族裔在美国社会的认知层面,维持并巩固其“高生态位”的形象。

何谓“高生态位”?

即被赋予传奇色彩、伟大光环的精英化定位。

环顾当下流传甚广的叙事:某某群体如何遭受“迫害”,皆因其“擅长经商”、“智力超群”,某某会更是“精英人士云集”,这些叙事的核心,无一不在强化其高端化、精英化的特质。

似乎只有达到某种精英标准,才有资格跻身这类被标榜的团体。

诸如名人汤姆克鲁斯和妮可基德曼加入特定组织后平步青云的传说,更是在强化这种高端场域的想象。

这些做法背后的深层意图,实则是系统地在美国乃至全球观念层面,将此群体推上“高生态位”,使其传奇化、能力被神化。

其潜在的野心,即是要在全球公众的集体意识中,塑造该群体作为“高端文明”“先进智慧”象征的形象。

其宣称的使命,便是将所谓“高端先进”的理念播撒至地球每个角落,意图让人们在享用,譬如他们声称的代表性成就,如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时,潜移默化地将这些成就溯源至影片创作者的特定族裔身份。

此种文化策略,实在令人深感其刻意之深。

建筑,因其独特的物理属性,能够跨越数代人的时空,存续百年,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不同群体在无形的观念层面展开争夺的一个重要“场域”。

这正解释了为何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建筑学之外,专门另设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意义正在于建筑它超越了单纯追求建筑艺术风格或高端技术表现的道路,其核心关切更在于:立足现实国情,回应公共需求,讲究实用效能,服务于社会发展进程,解决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问题。

建筑设计的出发点绝非是将个人的、局部的、甚至是带有痛苦色彩的体验强加于大众,以此博取文化话语权或营造某种精英优越感。

至于电影在我们这里被定义为《粗野派》,本身便透出一种尖锐的嘲讽意味。

因为电影所影射的实体,本质上绝非文明的象征,其内核恰恰是强横的、不加掩饰的“粗野”。

这精妙地揭示了其内在逻辑的本质,一种试图以强势话语进行文化塑形的粗野操作。

好,以上就是我对《粗野派》的电影日记。

 6 ) 请导演们停止【奥本海默】式自恋

[The brutalist]的观影体验总体比较痛苦。

看的时候时常气一打不出来全片采用的上世纪的电影拍摄手法,带着观众穿越到了百废待兴的二战后美国。

如果不是开头倒着的自由女神像,还以为在看建国大业。

那是美国一战功成的年代,那是机会遍地的年代,那是一张船票(欧洲白人)就可落地成为美国公民的年代。

因为整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所以我只能理解为每一处情节都有其用意,因而我不喜欢整个故事:富有艺术才华的东欧犹太难民来到美国,想一展宏图,为家人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广播里播放着以色列国建国的新闻,同为犹太人的他还在美国苦苦寻觅机会。

他被中产的表兄赶出家门后辗转于风月场、难民窟和工地之间,好在一个富商看中了他的才华,男主在几经犹豫后同意为富商修建天主教教堂,过程却非常不顺利。

最终教堂建成,男主的价值却被榨取干净,精神几近崩溃,黯然离场。

多年后伤痕累累的男主在大洋彼端的威尼斯还是取得了瞩目的影响力。

前面主打一个爽文剧情:表兄收留,然而富商诋毁他的工作成果后表兄从热情洋溢到赶人不及;后来富商认清了他的艺术才华,转而登门拜访,想结交这个有才之士,希望能跟他合作大项目。

这段过山车剧情是大多数人最喜欢的段落。

第二个段落充满了委屈和愤怒。

合作者平庸傲慢,项目进展不顺,打工人受气trigger warning。

妻子终于解救来了美国却落下一身残疾。

到此几乎可以肯定里面的女性角色的象征意味都很浓厚。

金发、信基督教的堂兄妻子代表着美国,表面恭谦,背地里却闲言恶语。

残疾的妻子代表伤痕累累的母国。

妻子在床上反复问着:我残疾了,你对我还有感觉吗?

你还爱我吗?

第三个段落最为低沉。

项目彻底搁浅,男主和妻子都靠药物维持精神,男主被富商强奸。

妻子差点病亡,而侄女和她的丈夫选择去往以色列。

当男主妻子去往富商的庄园控诉其受到的伤害,得到的结果只能是被愤怒的拖出门外。

虽然男主一家在美国的经历充满的悲剧性,但客观来说,把妻子弄残废的是他们的母国,美国一度将他们解救。

而最后正如男主期望的,建筑和艺术在这场丑陋的资本主义厮杀中还是完成并存留了下来,他们可以摧毁男主,却无法抹去艺术的价值。

和[a real pain]一样,这部电影刚看的时候可能会有点不耐烦,但随着时间推移,会渐渐感受到导演的很多意图。

美国梦被倒置,此处非吾乡,导演用无与伦比的镜头、光影和音乐带着你回到梦幻的40-70年代,却在讲述在那个时代被忽视的初代移民的失意和犹太人的困境。

当然这对于我一个中国长大的女性来说已然是某种优越性,毕竟那是排华法案存在的年代,华人别说承建一个社区项目,连跟当地人通婚的权利都没有。

至于女性,就算是清教徒白人,都尚且还没上桌。

让人难受的是整部电影剧情拖沓冗长。

和【奥本海默】一样,我丝毫没看出来整部电影需要超过三小时的必要性。

里面拍摄女性的镜头让人不适,所有的性爱场景都让我困惑,以及我没有特别明白为什么要让男主立一个留恋风月场又疑似性功能障碍的瘾君子人设。

当镜头频繁对准男主俊美忧郁的面庞,我只感受到导演浓浓的自恋:如此美强惨的男人,你怎么会不爱不同情?

而长达三个多小时对主角的大写凝视,充满了导演的自我投射。

简单来说,就是导演的意志盖过了演员,演员只是导演思想的载体。

至此,人物失去了本身的生命力。

即便主演美如Brody或者Killian Murphy我也难以欣赏了。

资本在里面是显而易见的反派,是丑陋庸俗的。

投奔基督教的犹太人是虚伪无情的。

至此,剧情在我眼中已然过于造作,非要说一个优点,那就是少有的,我在关于美国梦的大电影里面看到了美国以外的世界,虽然,它依然是犹太人的世界,是西方的世界。

不同于[a real pain]中落地生根的犹太人故事,[the brutalist]的男主和其后代逃难来了美国又离开了美国。

正如两部影片展示的,作为他者的一代犹太人,带着才华也好,普通也好,都要吞咽难民的伤痛。

而留在美国的后人,依然有他们的孤独和痛苦。

每代人之间命运的鸿沟和独特的体验也加剧了代际隔阂。

这是犹太民族的故事,但这也是在美国生活的很多移民的故事。

我又想起了[过往人生]所讲述的,移民既不是母国人,也不是美国人,而是永远的第三方。

当我们回过头去把第三方的故事诚实讲述,才发现其中有数不尽的失落、矛盾、愤懑和归于沉寂的接纳平庸。

迎接你的可能是另一种柴米油盐和消磨意志的社会试炼。

我在想,今后还可以迭代成移民故事3.0: 人们来到美国,意识到这里并不适合自己;于是回到自己的母国,却发现当初逃离的原因依然存在,也依然让人痛苦。

于是自己彻底成了无所归属之民,还意识到世界永远都有不完美,你只能去努力明白自己是谁,然后做出属于你自己独一无二的选择。

2025.03.08: 修改了一些错字和一些自己不满意的表达。

 7 ) 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这个片获了很多奖,所以来刷一下。

看完也就那么回事,没啥了不起的。

如果说这部电影的主旨是批判资本家对艺术家的倾轧,那我觉得也是不够的。

至少是深度不够。

全片都是盖皮尔斯这个家族对犹太艺术家的欺辱。

对比给艺术倾轧的主题,《立春》和《百鸟朝凤》都比这个电影讲的事要深刻。

这两个电影都拍出了时代环境导致人物的悲剧命运,人文社会环境对艺术及艺术家的挤压。

而这个电影的时代背景就显得十分背道而驰。

资本家如果不出钱做项目,主角就是挖煤,好一点是当个绘图员。

所以这个控诉就显得有些忘恩负义,不可理喻。

还是那句话,人家出钱了,人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虽然资本家有些任性,但是总的来说,人家是够意思的。

作为艺术家,分毛不出,只出力,算是技术入股也好。

但是这不是任性的理由,可以谈,可以商量。

如果变成你们不满足我的创作构想你们就不是人,出事了,资金链断了你们活该。

这也是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所谓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艺术不艺术暂且不论,多少还得讲点理。

 8 ) 审视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灵魂

【粗野派·美国/英国/加拿大·A24·2024】粗野派是一个建筑名词,它还有一个我们因北京798而熟悉的别名“包豪斯建筑”。

由童星成长为导演的布拉迪·科贝特与妻子合写了这个剧本,他们曾试图在美国找到一个为了摆脱战争困境、在新大陆重建自己生活的包豪斯建筑师的例子,结果颗粒无收。

所以,这是一部虚构的历史,想象的电影。

除了建筑,也深入探讨了阶级、移民、犹太身份,文化与商业、灵感与疯狂、野心与自负等浓重主题,审视了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灵魂。

创作历时7年,故事跨度33年,片长超过3.5小时,完全用VistaVision银幕格式拍摄的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以70毫米胶片格式放映时,用了26盘胶片,重达300磅。

电影虚构了匈牙利出生的犹太建筑师从二战集中营逃生美国的追梦生涯。

一部在当今已鲜有人拍的电影,一则宏大叙事、制作恢宏、野心勃勃的电影宣言,与《血色将至》《美国往事》等量齐观的美国史诗。

但又是一部以角色为主导的电影,而不是把角色像蝴蝶标本一样放在重大的历史洪流的背景上。

世上最有型也最破碎的八字眉布罗迪在《钢琴师》之后再次出演一位犹太受难者,他的母亲就是一位匈牙利二战移民,在片中用他的瘦削和沮丧表达了比角色本身更刻骨的情感,你几乎可以触及他神经未梢上饱绽的痛苦,也抵达了他多年来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中驻场表演中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这却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美国梦,就像电影中的建筑师与自由女神初见时,看到的是一个被颠倒和扭曲的美国LOGO。

主人公逃离了法西斯主义迫害,却一头撞进了被资本主义荼毒的一生。

其命运早已被序幕中歌德盖棺论定:最无可救药的奴隶,是那些误以为自己自由的人。

(042)

 9 ) 扭曲的工业化安藤和虚假粗野的神

从建筑设计角度谈谈粗野派,粗野派不是野兽派,粗野派是使用低技术达到高艺术,不是你用个混凝土浇都能叫粗野派,80年代火柴盒都是砼壳板,他们难道是粗野派?

中国的老法师们真的谢谢你。

粗野派的代表是柯布西耶的昌迪加尔,而不是马蒂斯(影片中做模型那段展示了摆钢筋,现场建造镜头里又是混凝土浇筑,但是toth在方案评审会上明明表达的是预制混凝土降低预算……编剧用心可见一斑)但就算是柯布老贼的昌迪加尔和马赛公寓,同样是给贫民无产主义阶层设计的作品,也好歹考虑“真正的艺术”比如墙面上的壁画和活动空间(屋顶花园,炮筒窗口)是吧,粗野派里展示的是一个扭曲的工业化版安藤忠雄,建筑封闭看不到美感,一开始说体育馆图书馆活动中心和神坛,后面唯一亮点就是个太阳照到屋顶上看到的十字架???

(黑人问号脸?

)而且你要营造集中营幽闭氛围也说不过去啊,美好的日子里犯人是要干活的,一天到晚把那么多人关小黑屋怎么创造日耳曼民族的伟大fx?

以及开个门那么难,像个末日避难所似的,真的会有人愿意巴巴的爬个山来这里看书提高自己的修养?

或者说编剧的言外之意是因为van对toth的错爱,导致他看不到toth的作品中显而易见的常识性问题,甚至不惜贿赂评审员,让方案强行通过,最后自食恶果?

再退一步安藤的设计了光之教堂,也是他在朗香教堂被柯布的粗野主义吓跑才搞出来的,人那个十字架多大气,你个包豪斯毕业的十字架就是个烟囱?

想把锅推给包豪斯,包豪斯可不能背,作为美式奇迹象征的摩天高楼大厦鼻祖不正是包豪斯校长密斯?

你拒绝进入大事务所不想变成画图牛马我理解,但是你如果真的想造一个犹太人纪念馆,就好好活下去啊,拿作品证明自己啊,学李伯斯京是吧,好好去关注一下你的苦难同胞,干嘛和一个社区中心过不去?

每天不是呷妓出轨就是嗑药吸毒,知道你活下来有罪感,但是不正因为活下来才应该让活下来的人为你的同胞发声么?

zzzq让toth的受难者形象上了神坛,而不是他的作品,也许编剧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编排了van一家子的轻佻虚伪和对他们百般言语身体的凌辱,whatever,影片题目是粗野派,但是和粗野派没有关系,和包豪斯没有关系,柯布西耶也不是包豪斯出来的,没有派,只有粗野,toth是一个在自诩艺术家的框架下撕碎艺术家本质的象征,即“设计师只是业主垂怜下卑微求怜但可以心怀异心的走狗”,从而嘲讽了整个建筑体系(最后在拙劣ppt切换中强行升华和洗白)。

 10 ) 導演CC選碟

《豹子》 - 卢基诺·维斯康蒂 (1963)《魂断威尼斯》 - 卢基诺·维斯康蒂 (1971)《纳粹狂魔》 - 卢基诺·维斯康蒂 (1969)《乱世英豪》 - 法兰提塞·维拉席 (1967)《安德烈·鲁布廖夫》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1966)《索多玛的120天》-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1975)《上升》 - 拉莉萨·舍皮琴科 (1977)《伯格曼岛》 - 米娅·汉森-洛夫 (2021)《母亲与娼妓》 - 让·厄斯塔什 (1973)《王家卫的世界》 (1988-2004)《帕索里尼101》 (1961-1969)《十诫》 (1988-1990)

《粗野派》短评

#TIFF2024#镜头与剪辑体现不仅是工业水准,更是作为auteur的Corbert独具一格的审美,而这样的Jewish diaspora可以拍出新意的史诗感就在于“The Brutalist”是关于希望和梦想的破碎与不堪。70mm带着观众穿梭梦境与历史,在美国,每个人都是cheater, liar, rapist,opportunist,残酷与绝望是真实的移民底色,而所谓的华丽,所谓的成就,都是腐朽建立起的具象深渊。Adrien Brody的破碎感与故事氛围太契合了,而当最后来到威尼斯双年展,生命的庆祝与回顾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讽刺。我愿意以最决绝的态度解读"The Brutalist",逃离了纳粹和屠杀,却依然无法逃避没有意义没有结果没有真诚的美利坚,这是属于humanity的悲剧。

3分钟前
  • VicWallflower
  • 推荐

竟然有中场休息。。。虽然是同行但并不喜欢这个电影

6分钟前
  • gia
  • 还行

三星半,布拉迪·科贝特野心极大,35mm胶片拍摄,换了多种镜头,摄影机运动也挺有想法,技术上接近无懈可击,但文本略为臃肿,多种议题杂糅后每一项都无法深入,尤其是并未真正利用好主人公日夜牵挂精研的建筑及其空间,比较遗憾。片中最宏伟的题眼建筑应该有受到安藤忠雄“光之教堂”的启发。资本对艺术的强暴、白人权贵对外来移民的傲慢冷血及粗蛮利用都以明确的符号来表征。多次插入的(伪?)宣传纪录片段更反衬出主线剧情里美国梦之反题的内核,也令人想及PTA[血色将至]。阿德里安·布罗迪的角色恍如[钢琴家]的平行宇宙版,他将虚构的天才建筑师拉斯洛·托特的破碎、孤傲、偏执、成瘾、喜怒无常和完美主义都展示得淋漓尽致,值得二封影帝。盖·皮尔斯和乔·阿尔文的伪善奸猾也都演出来了,但最击中内心的还是菲丽希缇·琼斯的表演!(8.0/10)

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在以色列屠杀巴勒斯坦人民背景下,再拍这种虚构的犹太人受难记,就是一个笑话

13分钟前
  • 缱绻
  • 较差

虽然从时长,情节时间跨度,摄影手法,和画面中搭建起的宏伟建筑这些角度来看,这是一部“史诗”作品,但它的内在纹理和精神内核却与传统的“史诗”不尽相同——至少它没有一味在讲“英雄事迹”,也不执着于将人物的经历等同于整段历史。导演虽然在构思上极具野心,但这部作品并没有被它的野心所吞噬,反而在徐缓的叙事,充分的留白,和人物在细节处流露出的微妙情感中展现了电影作为故事、音画和表演“结合体”的魅力。导演没有过度渲染世俗意义上“人性光辉”““颠沛流离”这些“史诗”中常备的元素,而是让他的人物一点点暴露弱点,陷入“存在主义”式的矛盾。和“史诗”往往导向光明或毁灭不同,本片走向的是腐烂、黑暗和衰竭——而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是不是都大抵如此呢? - Alice Tully Hall (10/11/2024)

15分钟前
  • 北回归线
  • 力荐

开场气质非常新好莱坞,后面在影像表达和人物塑造上各种悬浮,严重的虎头蛇尾

20分钟前
  • 影子熊揉着眼睛
  • 较差

A24做出个3个半小时的史诗电影,这很特别!没被剧透的前提下,观影过程充满了惊喜。喜欢它的深度和不妥协。集中营式的社区中心、资本的暴力是对美国阴暗面的隐喻。片中某些角色的设置,更是美国的拟人化。Adrien的表演绝对值得奖项。无论是对角色、场景,还是整部影片来说,他的表演都是有意义且充满细节的。例如与表弟重逢的那场,他的肢体表现中就带着对后面情节的铺垫。不赘述,另外很多场都令人印象深刻!导演的综合美学修养很高,所以片子虽然长,主题传达依然有力:对战争的谴责、对丑的鄙视、对美国的讽刺。某些人性展示场景的戛然而止,反而共同构建了brutal的气质,挺有趣。“Everything that is ugly, cruel, stupid. But most importantly ugly.”

25分钟前
  • 桃子
  • 力荐

换个男主我都看不下去

27分钟前
  • 发糕
  • 还行

一座复刻集中营样子的教堂,象征上帝的光从高高的屋顶间隙洒下来形成他的标记,救赎与罪恶同体。正如哈里森之于拉斯洛,他救他于水火,施暴他于脆弱。妻子从轮椅上站起来控诉,而哈里森坐进了轮椅。我们永远无法正确全面地评价一个人,正如无法正确全面地评价一段历史。自由女神从画面上方倒着划过,人们看到她仍然欢呼雀跃,导演让我们看到另一个角度的自由。在哪里不是一样当犹太人?为何一定要回耶路撒冷?因为那是母体,“我将跟随你直到死亡”。人类未曾逃离自己的枷锁,自由只是颠倒的女神。

32分钟前
  • 焦糖爆爆
  • 推荐

我花了四个小时竟然看了一个以色列宣传片

37分钟前
  • Crystor
  • 很差

#🍋观影#太难看了,拖沓,破碎,冗长,不知道想拍啥,就是在拼命杜撰一个人的人生,以便让这人看起来存在于那个时代更合理。

38分钟前
  • Shirleysays
  • 较差

您跟着哈内克、冯提尔拍片,精髓是一点儿没学到啊。

39分钟前
  • MoodyAllen
  • 较差

让忧郁症里的愣头青破产的电影。建筑对我太有光环了,源泉也是,但AB虽好,这角色完全配不上Brutalist名,也配不上215min - Roark还像点 ||音乐很特别,是最妙的地方 ||居然有intermission - 后排两个港男很认真从混凝土聊到移民聊到招妓聊到要向资本靠拢,怪我粤语一到严肃话题听力就不够用 @百老汇

44分钟前
  • 还行

看了三天终于看完了,盖皮尔斯是AB的真嬷嬷

48分钟前
  • 板栗酥
  • 还行

史诗感其实与故事长度无关,这么长的片子并没有让一切苍茫起来,反而显得过于平淡。没有新的见地,没有新的视角,没有新的语气,也没有新的形式。

52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三个半小时,上下两场我各睡了一次……

54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较差

如此大费周折杜撰一位犹太裔建筑师的美国发家史意图何在?当我们伴随拉斯洛的视角亲历流亡人的异乡遭遇:目光所及是宾州城郊一片祥和的居民区,自己的妻子却距离脱身欧洲集中营的日子遥遥无期。粗野主义当然可以指向建筑风格,或是资本对难民资源的一次残酷掠夺,更可以说是拉斯洛扎根此地期间的自我指涉。他的野心与欲望如傀儡被哈里森玩弄于鼓掌之中,大起又大落。表兄改名、妻子残疾、侄女失语与自己的性功能障碍皆是母国伤痛的印记。在逼仄破旧的犹太教堂祷告之后,他便投身装扮新教富人社区,被粗野主义裹挟的生存焦虑时刻萦绕着每一位难民。(被指责为登味电影倒也并不冤枉,只能说阿德里安布罗迪的脸消解了一点传记片大男主身上普遍洋溢的阳刚气息,二十年过去了他在深受战争创伤的苦逼赛道还是一骑绝尘。)

59分钟前
  • Junkopia
  • 推荐

如果不是吃泡椒鸡爪+喝冰水可乐+电脑倍速观影、外加本片提名与获得挺多奖项,我可能没太耐心从头到尾坚持看完这部片长214分钟、豆瓣和IMDb都只是七分多、个人感觉有些沉闷的虚构传记片。—— 08:23 → 托斯嫖完娼后,门口妓女对他说: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们这里也有男孩。(-不用了,谢谢。)深色皮肤,但很英俊。(不,不。我不好这口。)—— 158:57 → “盖·皮尔斯”在无人的深巷里强奸醉酒的“阿德里安·布罗迪”真是令我意外的情节,不过看长镜头画面里的表演动作细节,感觉两人的器官体位并不太对得上。—— 2025.03.03:「阿德里安·布罗迪」继《钢琴家》后凭借《粗野派》时隔约22年再度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明明没有什么戏剧张力,硬是拍出了三个半小时,几乎全程靠争吵和性情节留住观众。2025年能看到intermission的电影真是少见。一流的摄影和表演,三流的成片。这片子留着导演自己回味意淫吧。 ——2025.2.28

1小时前
  • FFF
  • 还行

220$ 2024 61 TGHFF MUVIE TITAN 臺譯:粗獷派建築師 金馬神秘影片 top 10 又名:《Mr.Tóth & Mrs.Tóth》《當建築巔王遇上富貴大亨》70mm Architecture is immortal完全可以跟奧本互文了,Kiarostamism駕駛影像、採訪影像與取其精華形成斜角倒像,對建築 & 美國夢形式的僵固提出了最新穎的解答,focus時深時淺對劇作的時而輕巧時而崩潰作出了最佳牽連,真正自省的反思性解構,鏡頭角度與色彩分布恰好打響最最最核心猶太流亡回聲,被戰爭淹沒的當下、被唾棄的過去、被置換的未來,建築猶如墓誌銘般雋永,最喜歡收尾才在演講斷斷續續提及營中遭遇,人生會好起來恍似錯覺,我們耗盡一生懸浮在無法完建的建(作)築(品)物中等待滅亡降臨

1小时前
  • 別有用心美少女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