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另类、特别的恩爱情侣,最后呢?
一个对少林寺怀着拯救梦想的他,看到真正的少林寺后,才发现少林只是个梦,是一个信仰。
他在她被欺负时没能不顾一切的拯救,结果女孩失身后精神错乱,而他被大家认为是个胆小怕事无责任感的人。
一个仗着父亲的关系投机倒把,过的一个少爷别有滋味,最后因为父亲的失势自己就这样玩完了。
影片有着浓烈的古典审美意识,貌似和现今拼颜值的青春电影格格不入,但它可贵在于它的真实,而不是虚无缥缈。
电影很能够唤起那些生于60、70年代生人的记忆,尽管一切看起来沉闷和保守,封闭和灰冷,但人生并不如戏,影片告诉我们的,就是那个年代存在的真实情感。
对特殊年代里身处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的青春聚焦,用不同的命运勾勒出风华正茂年华的悲情惆怅,将时代背景与人物命运在那云贵高原小镇中结合,质朴的情愫与青春的本态,形成了电影为人共鸣的青春影像。
阳光是给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的,演员要用姚二嘎起名要叫某某东,红,军等等。
不朽是给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的,例如8090后们。
演员要用小鲜肉起名要叫紫云翠翠等等。
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不朽表示看的那叫一个酸爽啊。
满地找牙、看到有评价说片子野心大,一些人看不懂是正常的。
野心大不是坏事是好事。
但能不能驾驭了野心则又是另一码事了。
最搞笑的是看百度介绍演盲井的李易祥演老油条开什么国际玩笑。
更搞笑的是网易娱乐也这么宣传。
不知人家老李作何感想我片酬在哪里?
让四十岁的人演高中生你以为人人都和黄恺杰他妈一样,不朽啊。
先说一下缺点,可能是后期配音和一些主演的演技稍显出戏,但是其它的大毛病很难找到。
电影讲的是80年代第一批恢复高考的高中生的故事,他们因为孩童时期的XX大革命,而走上了完全不用的人生道路。
而在他们的青春成长路上,历史和命运仿佛就是在和他们开着一个又一个的玩笑。
电影的布景实在是太考究了,服化道和音乐也都非常到位。
喜欢的情节太多了,比如说开头一段社会混乱下校园里因为抢肉包子造成的几方不同背景的学生的校园斗殴长镜头,这段长镜头直指物质匮乏的现实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又比如其中一个主角因为迷上少林寺,但是在逃学出去却发现真正的少林寺里仅仅是放牛的生活,唏嘘感油然而生。
再比如校园里烧小书“焚书坑儒”和之后书店里恢复了很多文革中断版的书籍形成对照,还有结尾一连串情节让主角的人生从极度高光瞬间刺痛地坠入谷底,虽然戏剧但完全不失真。
电影非常突出地融合了80年代的各种特征,新旧交替,社会治安混乱,文化思潮复兴,集体主义和机械化教育盛行,同时又用非常巧妙的细节展现了历史走向,比如用第一部引进片出现和收音机产业兴起表现改革开放进程,又比如将高考场面和对越自卫反击战进行平行剪辑,既叙事又表意。
电影让我不由得反思,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年代,那个“高考决定命运”的口号到底意义何在?
曾经的通过学习逆天改命,到了今天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它让我看到时代的阵痛的余震是怎么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人们在历史的浪潮下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
在本片面前,像《一秒钟》那样的浅尝辄止就显得相形见绌。
最牛逼的是结尾。
在刚竣工的大桥上,乡村的人们第一次走向外部世界,一辆是送状元去大学的车,一辆是送囚犯去监狱的囚车,两车上的人曾经是最要好的朋友。
状元和囚犯都面无表情,他们似乎也并没有为自己的现状或喜或悲。
他们到底是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呢?
这个场景让我觉得光头家族那个著名的分道扬镳的场景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看闫然老师的电影《不朽的时光》猛然觉得自己穿越到了80年代那个风光无限的文学年月。
《不朽的时光》电影的英文名是When We Were Young,我想我大概只敢说一声——When You Were Young。
其实不光台湾有文艺片,有情怀追求,大陆依旧,且就李芳芳导演的《80‘后》就很打动人心。
从《不朽的时光》里最先看见并回想起的是小学时看的高圆圆主演的电视剧《你在微笑我却哭了》,里面的情节是为了考试,有同学去老师办公室偷卷子,之后被抓,然后一群人的命运就再也不相同了。
还有关于兄弟情的,大院子弟们一起成长,玩闹长大以后疏离,各走各的路,而这便是人生。
说到高考,高三那年看了一部纪录片《高三》,那位老师的善意与焦灼,《那些花儿》的清唱氛围都是感动。
如今朴树坦白说自己为钱而上《跨界歌王》的舞台,最近在豆瓣上看到朴树发新专辑了,只想说一句——终于等到你。
那么,青春是什么,青春就是极致,是汪国真的《热爱生命》:不去想能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青春就是你我再也回不去却无时不在的回忆中的存在。
前几天还看了方中信、王啸坤演的电影《全城高考》,我私以为影片并不想教化什么,只是想还原一个年代,给历史一份当事者的见证而已。
当然,若能有人性情怀在观众心中发芽,那也是求之不得。
正如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
”读《文艺争鸣》杂志上吴福辉老师的一篇文章《文学阅读与全民素养》,文中谈到他们那个年代对图书的热爱,人人都是文艺青年,所以任何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不朽的时光》中,也看到那时的人们对文科的执着与敬畏,如今资讯时代,有几个人捧着书本读经典,多是拿着手机读着总裁或者穿越文。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网络文学的追求便是消耗大众之空余时间,美其名让生活更充实,实则只是让人生更加空虚。
在阅读进行时,也许很带劲,但一旦那个劲过去了,而不过如此。
记得自我家有网之后,我弟就时时拿着个小手机刷小说,我很不待见。
后来我读大学,也开始阅读网络文学,而那时我弟已经去了天津当兵,所以他听闻后,很是嘲笑我。
在我看来,网络文学会时时存在,但是其影响的受众却也时时在变。
毕竟并非每个人如此有闲、有钱、有兴趣。
回到影片本身中来谈谈艺术与生活。
鲁小然、方紫云、国庆他们都是好朋友,可他们的追求不尽相同,有人疯狂,有人正经,有人毁灭。
正是这样才更真实,尤其是在那个年代,大家很多事情都是同步进行的,生孩子当然才会扎堆,所以一个单位大院里孩子们自然也成了发小。
写到这里想起贾樟柯的电影:他曾直言希望自己的电影可以表现出一种“文献性”,而这实际上便是其现实主义审美倾向的体现。
在其电影《山河故人》里,梁子、张晋生和涛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最终不也逃不了现实之残酷,还是败给了时间。
看似有好学生、坏学生之分,其实他们之间并无真正的界限,都是浮云。
在对青春的极致追求里,从来不缺殉道者,人人都是勇士,敢于直面任何权威与所谓说教。
对好学生的书写,我一直觉得八月长安应该算写得挺好的,好学生心中也有疯狂,并且他们一旦二起来才是惊天动地,但遗憾的是更多时候他们会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与孤独为伴。
其实他们一旦走出窠臼,学霸们多数能够所向披靡。
毕竟人是很复杂的,朋友的定义很微妙,绝不局限于古人所说的: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我想我终于懂得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中虚竹、段誉和萧峰三个截然不同的人也可以成为生死兄弟,同时明白孙燕姿和蔡依林可以成为闺蜜。
80年代应该是国家计划生育开始的时代,那代人从来都是时代的试验品与牺牲品,也所以1985年前后先锋文学之各方来袭。
但那个年代从不缺少梦,只是缺少一点点坚持与幸运。
野夫的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用细节温暖了人心。
谈起爱情,野夫说:爱一个人不是为了抓住一个人,故事不断拒斥故事,因深爱而远离,所以一个女人成就了一个男人。
野夫用一本小说书写一个女人对一个时代的怀念,其实也是在描绘一种爱情,祭奠一个年代,他希望可以唤起一些对于80年代的考证。
野夫相信:80年代会成为一个话题,那时中国有最多的身怀理想主义者——纯粹迷恋诗歌,迷恋一切文艺,对物质远远地鄙视,对改良社会报以天然的激情。
但在对80年代充满谈性时,野夫也理性说道:今日谈80年代恍若隔世——“80年代,大家打架、喝酒、写诗,也做慈善。
如今却羞于谈诗,今天的人们少了锋芒与真诚,当下是炫耀的一代,偏于自私的一代。
”野夫认为写作可以抚平纠结,达到某种和解——为了深爱写作,为了书写比虚构更加精彩的生活写作,为当下召唤80年代的理想主义写作。
北大李杨老师在讲座中也谈到:80年代是文学的光荣与梦想年代,只要你正常,你就是文艺青年。
但老师也坦诚道:每一代人都会担心下一代人,这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只要面对变化就好。
前几天有幸与韩少功老师交流关于对80年代的文学感受,韩老师如是说:80年代可以看成一个早晨,单纯,天真是常态。
到了90年代,就像一个中午,慢慢成熟也世故了,就像钱理群老师所说的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80年代的文学与时代开放。
一个是补课式的,即现实主义的经验;还有一个是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来提高自己。
那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全国人民都在关注文学,那时候传播媒介也不发达,文学成了“霸权”。
总之都是开风气之先,但是那个时候做文学也需要勇气。
现在的文学需要独立面对生活,面对问题,任务比较艰巨。
”韩老师如是说。
北岛在《波兰来客》里也写道: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
通过亲历过文学大好时光的学者们对于80年代的切身记忆,我想我们对于80年代的感受会有一个比较真实的认识。
提起80年代,我们想起先锋文学的“来势汹汹”,朦胧诗歌的所向披靡,文艺青年的文学梦想……直到90年代,文学还是在尽力延续着80年代的文学脉络,感受着当时文学的“霸权”地位、一时风光无两、充满期冀。
但在90年代的社会大转型中,文学在商品经济面前不堪一击,逐渐处于生存艰难的尴尬境地——纯文学期刊纷纷面对停刊的境况,文学读物也不再风光,充满变数与不幸。
所以,直到新世纪的今天,大家不约而同地怀念80年代,因为那时的人们对文学是由衷的喜爱与执着,那时文学就是整个世界,那时的社会还是一个邻里的圈子。
如今,大家向往一些名利追逐,想要更多的利益与资源,却在追逐的途中忘记了当时的初衷与守护,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热衷于怀念过去的原因之一吧。
一直以来我觉得学习文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因为我们可以在书中读到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或见过的东西,可以感受到先贤的人格魅力与历史感悟,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有机会把兴趣发挥到极致。
而我写下这篇文章只是想要简单表达一个90后中文系学生对80年代文学的喜爱,因为80年代文学风光无限,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
正如在电影《不朽的时光》中看到很有感触的一段话:许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无声,我曾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一个人究竟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读过一生呢?
After all these years, memory of you stillPains me, all is quiet.I once gave up the world, but I’d never give up on you.How many secrets must one hold, in order to go through life unscathed?写了好久,今日无事翻豆瓣来一发。
一位老朋友,因为受我推荐看了本片,特意打电话给我,诉说了他们家族那些似乎被淡忘的悲痛,他自我检讨说自己怎么这么容易忘记!
这篇小评,是他写的,手机发给我的,转上来以飨观者。
忘记,就是背叛,背叛是可耻的 错过了影院放映,一直在等网络上线。
总算看到了,够纯粹,不失望,有惊喜,很动我心。
这是今年看过的惟一表里如一的影片。
影片有情绪,有立场,也有审美。
在这个伪个性主义时代,一知半解或者无知无解的人都能信口雌黄,但这片子,是能经得住挑剔的!
任何一部能真实反映时代的作品,都必须有公正的态度和不偏不倚的方法。
这部影片做到了。
恰如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 中说:“时代几经变迁,但总是这一帮子人,他们把谨慎的人称为胆小鬼,把有人性的人称为软弱的人;而在他们轻率地招惹来的灾难降 临的时刻,他们自己也手足无措了。
”电影很写实,仿佛这些画面和声音是时代给的,导演只是把画面和声音按自己的喜好组织起来,重放给我们看,还给我们做了很个性的解释。
很难得的。
导演一定是一个把个人看得很重要的人,不然他不会如此醉心于向大众讲述自己的经历或者自己了解和理解的世界。
讲得不错,好的电影本身就应该是个人对世界的感知。
在朋友圈看到了这篇观后短文,提出了很多疑问,感觉很好,录上来,供影迷们分享: 这部影片,让我听到历史的回声 1、这两三年内看过最好的非商业片,导演很认真,当年的场景再现令人惊叹,那真的就是80年代初,我有印象的。
2、它的知名度跟它的价值不相称的。
这是一个从另一个角度发映时代变革、反映人性片子,武斗、严打,重新开始的高考,但一般观众,谁理会这个呢。
3、从他们的身上,我能够看到了自己年少年时的梦想与绝望,能够看到自己性格深处的偏执与懦弱。
4、有许多假设,假设当年妈妈当年抱住的是六个孩子而不是五个呢,假设主角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呢?
5、文革武斗的场面删节了,是一个很大的遗憾,降低了感染力。
6、这个故事本身是完全可以超越《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但缺一个形象鲜活,能够扛起全场的角色。
7、这是一个可以拍成连续剧的故事,是完全可以成为一部小城青年的《血色浪温》的。
或许,有一天可以做这件事情。
8、历史是有一天可以真实地还原的,而不是一味回避与粉饰。
咱们国家有着太多被有意忽视与美化的历史了。
另外,年轻演员是有些青涩,但反而让片子更真实了。
校长与主任演得真是入木三分,那位父亲,很有故事的样子,原以为他上镜会多一些的。
还有就是,这个故事还能有下文吗?
有些期待!
一,剧情:有年代感的青春片,具备必要元素:友情、爱情、奋斗、迷茫、青涩、懦弱、果敢、坚定……起初的一片美好,最后的支离破碎,让人心酸、难过,印象深刻二,演员:表演的也很好,小然学习优异内心怯懦,国庆仗义勇敢鲁莽冲动,翠翠一往无前误入歧途,紫云青春美好命途多舛,军哥哥“少林寺”心怀梦想现实受伤三,画面:开头的长镜头把故事背景和主线人物表达的极好!
过程中的细节之处,比如人物特写、对光的把握、固定画面……都非常有感觉,非常不错四,情怀:满满的青春情怀,满满的破碎青春的伤感,满满的无能为力延续一生的无奈……近期看过的这个题材中最为认真的片子,展示出的效果也很好。
电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男主回忆小时候,戴着草帽跟在红卫兵后面,太阳光透过红旗打在脸上格外的晃眼。
突然一阵风刮飞草帽,镜头拉到高空,俯拍下面那个不知所措的小男孩,靠着满墙的大字报站立。
电影中六位少男少女,就像男主说的:如葡萄般结在一起,却因落地而散落四方。
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未来,却又因为某样东西而被命运的丝线纠缠在一起。
而这样东西就是“文革”。
电影拍的很隐晦,着重描写文革后的时代,而不是文革期间。
就像开头的镜头:人们撕毁标语,打到四人帮,修建道路,百废俱兴,一切都充满希望,欢歌笑语。
然而一切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文革的伤害没有因结束而消失,没有随时间而抚平,它依旧影响着下一代。
开头介绍了六位青葱少年,结尾却将他们撕碎:入狱、战死沙场、发疯、带着罪恶感逃离。
即使是在文革结束后的时代,即使主角们积极追求自己的人生,但文革的阴影依旧如鬼魅一般缠着他们。
“虽然我一直说服自己忘记,但一个伟大的声音告诉我,忘记过去是不可以的,忘记过去是可耻的!
”这是整部电影对文革发出最强烈怒吼的地方,也是最讽刺的地方。
导演借一个流氓之口,说的不知是那个年代人的悲哀,还是现在人的悲哀。
第一次见到闫然导演时,感觉他是一个很腼腆的人。
话不多,声音也低沉。
当时距他的第四部电影《不朽的时光》上映已没有多少时日了,而他也并不是很乐观。
毕竟艺术片在中国很难有市场,这是一个谁都要去面对的客观现实。
后来去了他的剪辑工作室,看了《不朽的时光》,被这部影片的诚意所打动。
几乎可以看到每一个细节都是精雕细琢,主题也非常深刻。
有些表达过于晦涩,我便问导演。
而他只是笑笑,并没有告诉我答案,让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
后来我在各种场合看了太多遍这部电影,每次看都有新的理解,却从来都没有枯燥过。
可能冥冥中有一种缘分,就这样的和闫然结交上了,就这样的我们整个公司都不遗余力的在为闫然的《不朽的时光》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虽然受各种客观原因的制约,我知道也许无力回天的。
可是这是一个有魔力的人、一个有魔力的电影,无时无刻都在吸引着你的关注,让你不知不觉中就愿意把所有的热忱的生命状态拿出来面对这件事情。
到后来我总说,虽然没有参与到电影的前期创作,但也感觉它像我自己的孩子,当看到别人很不负责任很草率的来对待我的孩子的时候,我会出奇的愤怒。
以至于过程中不顺利的时候,我也没有克制的发过几次火、失落的一个人跑去阳台抽闷烟、甚至有时热泪盈眶。
虽然闫然导演年长于我,虽然结识的时间也不长。
而我感觉有一种很深很深的友谊诞生,坚不可摧。
短暂的过程中,我们在一起开了二十多场会,打过无数次电话,喝过好几场大酒。
闫然是个极其感性的人,有时眼神中泛着忧郁沉默不语、有时也会对这个荒诞的社会发表极其刻薄的评论、有时又极富有渲染力的去讲述他年轻时的所见所闻。
我说你真的是个很好的导演,因为在讲述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让人产生一种画面感,不自觉的挖出内心中最细腻最柔软的感情。
闫然导演说话的时候用词非常讲究,都是出口成章,哪怕带着脏字也感觉是文绉绉的。
“乏善可陈”和“善莫大焉”是他最爱用的形容词,还有他总爱用历史典故来比喻他遇到的所有境况。
有时听着听着就会听入神,感觉前世就认识他,说的很多话在哪里也听过。
有次喝酒,他说了自己的一个癖好,我的印象无比的深刻。
他说他经常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准备好酒菜,等待着晚上8点的时刻来临,然后放上90年代时期的春晚,直到看到12点多春晚闭幕,好像自己就给自己过了一个年。
我听完除了感觉到好玩,也体会到了一种深深的能够打动我的情怀。
他还说了很多这些年在电影圈的所见所闻,为了创作《不朽的时光》所付出的艰辛,他说的时候总是云淡风轻,但我知道这每一句话的背后,都蕴含着苍凉。
后来才知道,闫然在当电影导演前的人生,是如此的光辉和灿烂,是让大多数人无比羡慕的。
而当他走进了艺术这条道路,便也走上了孤独这条路。
因为这个圈子总是逐利的,没有过所谓的成功也就没有一切的话语权……太孤独太悲壮。
可是他仍旧在坚守着这份孤独悲壮,也并不是只为了名利。
而我见过或者听说过太多在这个圈子里势利或者浮夸的嘴脸,能像闫然的这种低调且宠辱不惊的人很少,真的让人敬佩。
为了这个电影,我们整个团队花费了很多精力,可我总感觉做的还是不够。
“一个并不商业的电影如何进入公众的视野呢?
一个有情怀的艺术电影如何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呢?
”是我这些天总在思考的问题。
想着想着就熬到了电影开画的这一天,当我看到首日排片并不理想的时候,我有很强的失落感。
跟导演简单打了个电话,他说票房如何他并不在乎,尽力了就好。
可我多少还是自责的,为何不能再多出三头六臂,再去为电影多做一点什么。
值得欣慰的是,电影也获得了它应有的口碑,在豆瓣、时光、猫眼等平台都得到了国产电影第一梯队应有的高分;贾樟柯、管虎、陆川、黄渤、王千源、倪大红、许晴、黄奕、贾乃亮等大腕们也纷纷给这个电影发来了祝福;即便是以往极为苛刻的影评人们,也给出了这个电影非常高的评价……其实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电影更是如此。
我们总也过了那个最极端的年纪,懂得要顺应一切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刻意。
2016年4月15日,今天是电影上映的第一天,《不朽的时光》最后终究会如何,谁也不知道。
可就像一首很俗的歌的歌词一样,“只要为你再活一天我愿意”。
此刻,我们仍旧坚守着在为电影的每一天而做着努力,而电影本身也像是一个刚刚诞生的沐浴在朝阳中的婴儿一样,用自己独有的姿态在世人面前怒放,不迎合也不卑亢,不欢喜也不忧伤。
写到这,我的耳边响起了久石让的《太阳照常升起》的旋律,脑海中也浮现了疯妈周韵在《太阳照常升起》里的身影,她一遍一遍的对着火车痴喊:“阿辽莎,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啦!
他一笑,天就亮了……”阿辽莎,别害怕。
天就亮了!
思维逻辑格外重要,它决定了你的选择,你的未来。
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有很多 这部电影则是内容大于形式 非电影规格的处理比比皆是 表演、配音、卡司、音乐、叙事、甚至部分剧本的处理都是电影形式不足的 但本片却又一个太难得的内容主题 对历史最空白十年前后的反思 一代人的兴起与凋零 他们的不朽时光正如琥珀 虽然好看 但他们都被困在里面了 如果有可能 这部电影重拍解决这些问题 再重新把剧本结构和人物做一下 这可能会成为近十年华语电影最重要的一部影片
战争战争无时无刻都是在战争,学生和老师的战争,国庆和流氓的战争,对越战争….都能在影片中看到……闫然导演的用心力作
小然这种虚伪胆小的人真的不配做人
没意思,没什么共鸣的地方。
那个小然(不知道是不是指导演闫然)不仅不像那个年代的,都怀疑他不是内地人,说话感觉不是港台的,就是ABC,应该换个配音,不然感觉太怪。
年代感营造得很不错。刚好类似苏童、余华或者西川他们访谈里涉及的一些小掌故,比如新华书店和英语。又比如广播喇叭和两条杠的运动服,电影、随身听、自行车、高考、甜蜜的事业的主题歌、混子、倒买倒卖、打群架还有古早感的单纯美好的品质。它的类型还是一种……伤痕文淆?这是电影啊。小白花和烂泥塘。实话实说的少林寺。历尽沧桑的红砖楼。还有一点儿书生无用的赶脚?确实是旧时光的套路,但是两个20年轮过来,就又显得时兴了。看片只要记住四个字:不要谴责。
一个年代,一种活法
片头因历史显厚重,破碎镜子里摇晃的红色很赞,可惜之后和片中人物的命运一样转了个弯,确实很多地方会联想到牯岭街,配乐参差不齐,每一个场景都不错,然而却1+1<2 ,遗憾,但冷静地表述了更替上演的相似历史场景。以为结局会停在他们高考后的第5年,看来总想搞大新闻的坏习惯得改。
录取名单里有个“六盘水医学院”。
油条去到少林寺真是笑得肚子疼,这大概就是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梦想破灭了就回归到了现实。不得不说这样的青春这样的时光太残酷,残酷到不朽也残酷到不可磨灭!其实我觉得国庆和小然在一起就挺好的!
女主很赞....良心选角
人物本身的扁平与它所指代的符号意味太浓,让这个表演看的我真的无比痛苦,但它反倒产生了一种奇怪的间离效果,让它对于改革开放的反写极其精准甚至可以说是惊悚。
好想回到那个年代,人的思想单纯,没有金钱利益关系.
朋友给我推荐了这部影片《不朽的时光》,好作品,人物在大时代下变的这么渺小。力荐
不喜欢这样的老片子,太压抑!一切似乎起因都是因为那个年代,最后是会读书、明哲保身的人得到好结局,这是全剧的目的吗?看到国庆抢了一万块给他妈妈养老,我开始觉得好笑,一会儿又觉得好凄凉,如果这一切是真的,他一定想不到,这一万块在30年后连一平米的房子都买不到……
我还是挺喜欢这部电影的,80年代的风云变幻,很多年代印记都融入电影故事之中,结尾太赞,包括流氓罪那些都是那个时期的争议事件,电影拍得还是挺大胆的,几位角色塑造的不错,但男女主角过于矫情,作为叙述者线索没有隐藏在事件背后,反而显得刻意,有点遗憾
看着预告片和题材很吸引人,在被开场的第一个长镜头给惊了一下后,整部影片的质量就越来越水。只不过是另一个时空的青春题材,没有什么信息。几段人物的刻画都过于零散,难以聚合成一个故事。
看过
朋友推荐得电影,看过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