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來自恐懼; 愛,來自存在。
恐懼是在黑暗的,令人不會明白到存在的重要性,甚至連善也不知何物,只聽著小我的聲音。
愛,像光,照亮了黑暗,也會見到那些你原本看不見的東西。
當我們只看見那些......惡,請不要忘記必然有愛的存在,只是可能你看不見那一面,但不代表,沒有。
看伍尔芙的《到灯塔去》的时候我顶着一头金发,坐在从厦门到北京的火车上,火车因为遇到大雪开了36个小时,而那部视角众多的《到灯塔去》也彻底把我弄懵——在鼓浪屿我并没有见到梦想中的灯塔。
在此之前我结束了干了七年的那份工作,北京-上海-福州-厦门-鼓浪屿的一路走了去,我没有目的,也不想停止,可现实是我终究要回来。
夜里,在厦门火车站等车,被警察叔叔盘查,一看我拿出北京身份证盘查立即结束。
社会约定俗成的概念是:金发是坏人;而北京人大概没那么坏。
《恶人》在很多评论中提到了“社会问题”,据说这整出故事表达就是社会问题,在社会问题中没办法评论纯粹的恶与纯粹的善。
那天吃饭的时候听同事说起了药家鑫的案件,在个案件中提及的也是社会问题,而在人命如草芥的时代,一面倒的善与一面倒的恶势如水火,而媒体的导向就是不分善恶,扇风点火推波逐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于是这么部《恶人》如果不深挖再深挖,其实就是部艳俗的小段子,甚至不如帕蒂·赫斯特(Patty Hearst)的故事更带劲,但如果这是反映社会问题,就即使平淡也可以拔高了。
关于灯塔,那是希望,也是绝望;灯塔就是灯塔,不过是一个塔状发光航标,完全看你怎么看了,就如同善与恶;但如果今天你说它是善,明天你又说它是恶,你就可以从中获利了。
(昨天在餐廳吃飯,對面是三個日本人兩女壹男布包白灰色系衣服坐下先來三瓶啤酒 細細欣賞酒瓶 如賞藝術品壹下子覺得氣場不同便刻意觀察果然是日本遊客 不難分辨大家都知道,咱們不會在坐下點菜開始就互相點頭微笑回應猶豫許久,終於點好菜 細聲詢問焦躁的服務員在服務員不夠耐心與禮貌的走開後,短發少女像同桌友人露出無辜表情(微笑)然後就是談話微笑點頭說了壹推“索德斯內”)壹點小插曲,欣賞這種禮貌有些拘謹但確實讓人心生平和關於影片配樂有夏天雷雨時節,清新寥落孤獨的氣氛。
觀影中有很多感觸,現在卻說不出什麽夕陽 公車 街巷在現實中掙紮 孤獨的年輕人疏離的家庭關系寥落無助的老年人虛偽的 冷漠的 人真實的生活不論文化經濟差異,貌似各國都有相似。
真實最能打動人,又或者是某壹個細節引起共鳴。
妳有疼愛的人嗎“我知道誰最愛我,但我不懂得去回應 ”那不是件很悲傷的事嗎“我第壹次壹個人離開 第壹次做這些事 第壹次學會疼愛疼愛我的人”或許是我們要經歷的
随着“恶人”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上映,这部电影引起了更多国内影迷的关注,围绕着这部电影展开的讨论已经很多很全,我把自己的一些拙见写在这里,为了纪念“恶人”给我的感动。
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是原著作者吉田修一,剧本是非常忠于原著的。
相较于电影,原著小说对人物的刻画更为细致深入,从几个主要人物发生交集之前的生活来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描述他们的性格和世界观是怎么形成的。
电影碍于篇幅有限,不能把这些东西完整地表现出来,再加上结尾的修改,这部电影就带来了开放性的讨论。
个人觉得电影拍成现在这个水平已经很不错,大多数看过小说的观众们都觉得拍出了原作的精髓。
原著小说引发大家思考和讨论的中心是:谁是真正的恶人?
实际上作者有暗指每个人都有作恶的嫌疑,或者说都跟佑一杀人有直接和间接的关联。
杀人的人,爱人的人,每个人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
佑一的外婆把他一手带大,她是爱佑一,但她只照料了佑一的起居生活,从没关心过佑一的心灵需求,缺乏精神上的交流,使他无法从封闭和自卑中得到解脱,而是越来越严重;佳乃的爸爸溺爱女儿,满足女儿的一切要求,对女儿不加管教,她爱慕虚荣,物质至上,自私自利,恃宠而娇,完全就是被家庭给惯出来的;圭吾就更不用多说了,自以为是的富家公子哥,一无是处,如果不是他任意对待佳乃,她不会做出刺激佑一的举动;佑一的内心有太多的负累,他没有渠道去排解,粗俗的他最终被佳乃的恶毒激怒,犯下罪行。
之后佑一还有自首改过的机会,但是光代的私心引发了最后的悲剧。
或许用“恶人”这个词来描述他们太沉重了,他们都是太沉浸在自己的自私或者不幸中,不与人交流,让自己变成了孤岛,遇上另一座孤岛时就不假思索地相撞。
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谁是真正坏到了恶人的地步。
结尾是书和电影最大的区别。
书里的光代相信了佑一对罪行的交待,想起在灯塔相依为命的日子她会心痛,她开始相信大众舆论,她说服自己“佑一是恶人呀!
”,看完书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啊咧?
怎么会这样子?!
”;而电影的结尾多少还是给了我们一丝暖意,世人都贬低和责骂佑一,至少还有光代,她会想起灯塔上短暂的幸福,她懂得佑一的善良和美好,她的心里还藏着对佑一的爱。
一开始看这部影片,是因为有妻夫木聪。
看着看着,心情就感动了,沉重了,复杂了。
很久没有因为一部电影去写些什么,这次却不一样。
祐一是一个敏感,内向,甚至有些懦弱的男人。
在认识光代之前他杀过一个女人,一个和光代一样都是在交友网上认识的女人。
他很难过的告诉光代:如果我能早点认识你就好了。
早点认识千代,祐一的人生就会不一样。
祐一告诉光代:“认识你之前,我觉得我杀她没有错。
因为她欺骗我,威胁我,要告我强奸她。
可是,认识你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我觉得我错了。
”祐一是那样一个胆小有内向的男人,当那个女孩威胁他的时候,他一脸的惊恐,最后失手杀了她。
在这个事件里,是谁错了,谁才是恶人。
那个把女孩扔下车的增尾,明明约了祐一看见公子哥增尾就立刻甩掉祐一,甚至当祐一遇见被抛下的她提出送她回家是还反咬一口要告祐一强奸她得女孩,还是一时气急攻心失手杀人的祐一。
祐一也许不是恶人,但他失手杀了人,从那一刻起他就错了。
认识光代后他们一起逃到了灯塔。
两个人一起,打算亡命天涯,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样的日子持续不了多久。
死去的女孩父亲说:“那些嘲笑因为为了挚爱哭泣的人,自以为没有爱的人可以活得很轻松,可是他们不知道看着爱的人幸福是多么快乐的事。
现在的人太自私,大家都不肯付出一切去爱一个人。
他们看起来活得很轻松,他们这一生都在嘲笑别人的痛苦中渡过,他们不懂什么是爱。
”说这些话时,父亲站在一家餐馆外面,里面坐着增尾和他的朋友,正在放肆嘲笑这个父亲。
外面是这个父亲和一个男孩,增尾曾经的朋友。
在这个父亲说话时,男孩一直沉默,也许在这一刻他懂了吧。
在另一个地点的有祐一和光代,也懂了这个道理。
看着心爱的人幸福很快乐,而看着心爱的人痛苦会更痛苦。
祐一看到光代跟着他吃尽苦头时,让光代不要在跟着他,他们就这样就此分别,他回去自首,会告诉警察是他挟持了光代。
爱一个人,会因为他的痛苦而更加痛苦。
因为食物吃完了,光代去了附近的便利店,顺便给妹妹打电话。
在电话里妹妹说你怎么跟一个杀人犯在一起他是个杀人犯!
光代只是回答我真的很想和他在一起,我爱他。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杀人犯就是恶人,可是也许我们经历了他们所经历的也许也会成为一个杀人犯。
因为这个,光代被警察发现了,后来光代跑出警察的视线奔向灯塔时,祐一一直从窗户里看着她,一直。
在光代久未归来是祐一的表情是焦急的,或者是悲伤的,有点失望的。
当时的祐一一定在害怕光代就这样不回来了。
当从窗户里看到光代的身影时,祐一露出了唯一的笑容,像孩子一样的笑容,眼睛里透出最美好的光影。
在我的记忆里,这是祐一在这部两个多小时里电影了,露出的唯一一次笑容。
当警察追来时,祐一突然紧紧的掐住光代的脖子。
因为他想保护光代,这样光代就只是被他劫持了而已,光代就没有包庇他。
祐一的表情狰狞有痛苦,当他被警察制住时他伸出手拼命的想要握住光代的手,可是他在怎么努力都再也握不到那双手了。
当时祐一的表情痛苦的让人心酸又心疼。
祐一有个奶奶,代替了祐一妈妈将他辛辛苦苦拉扯大。
当知道祐一杀了人之后,他拿出了祐一送给他的那条丝巾。
祐一是那样一个好孩子,第一个月的工资就给我买了丝巾。
他怎么可能会杀人呢?
最后这条丝巾挂在了那个女孩去世的公路上,也许奶奶明白,不管怎样祐一都是杀了人,他都是错了,可是祐一是他最爱的人,她很想念祐一。
奶奶给祐一存的钱被卖药的骗了,最后她又去那里坚持把钱要回来。
在去那里时,祐一奶奶说了一句话,关于祐一。
当她回到村里被记者包围时,她沉默的向所有90度鞠躬,因为她要帮祐一,帮他好好的生活下去。
电影中描写的祐一和光代的爱情,祐一和奶奶等得亲情,父母对女孩的思念,细腻又自然。
日本电影就是这样,很多都爱描写人性的东西。
结尾的时候光代说:“也许,也许祐一真的是恶人。
”在那个时候,光代也许明白,祐一再怎么样他也杀了人,一切都不可以忽略,更不可能重来。
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因果倒推先。
题目是:如果你养了个轻腚的闺女,咋办。
最治标治本的,不要放她去东京这种大城市。
好吧你心软你经不住她娇声软语的恳求你放她去了,那记得一定要教她以下几项花花世界生存法则。
1.不要随便注册交友网。
2.好吧你注册了,不要试图干点儿交友之外的小勾当。
3.好吧你就是动机不纯想找个炮友顺便捞点儿外快神马的,不要小瞧个别小镇青年。
4.好吧你就是瞧不起这种干体力活出身的,除了车和打炮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的小镇青年,有些事儿也别做的太露骨。
比如,当着他的面儿上另一个男人的车。
5.不要对家里是在旅游胜地开旅馆但老板不是他爸而是他妈的富二代抱有幻想。
6.好吧你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做旅馆下一任老板娘了,记得功夫要做足。
比如要把每一个夜晚都视为可以与其在公园入口偶遇之夜。
为此你得改掉诸如下了班和同事去居酒屋吃饺子的不良饮食习惯。
7.好吧你就是喜欢吃饺子你戒不掉这个瘾就像你天生就是一副贱骨头没得治了,记得吃完饺子要猛嚼口香糖。
8.好吧你就是觉得大蒜的味道也没怎么样你就是讨厌口香糖,结果你被被富二代在荒山野岭撂下了就别死鸭子嘴硬了还不识好人心对着一直痴情尾随的小镇男撒泼,老实儿地搭个顺风车离了这荒山野岭的找个Motel好好打赏人家还来不及呢就算做不到也不至于栽赃陷害吧。
小镇男青年都是上辈子折了翼的天屎拥有一不小心就让你窒息而死的无边法力你知不知道?
好吧闺女你就是忍不住你觉得囧境都被人看尽了抹不开面子非破口大骂一场不可。
那就只好祝福你爸了。
以上,为个人对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做的大致脉络分析。
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致电10086。
至于为神马死的是你闺女不是别人家的,那就算问天问地问神仙也问不出个所以然。
自己心里有数就得了,用我妈的话说,我还不知道你心里那点儿小算盘,小尾巴一翘我就知道要往哪儿拉屎了,哼。
你还不清楚自己养了个什么货?
做观众的也别SB嘻嘻地又文青了又温情了感叹什么相见恨晚时不我待之类的,人家司法部门吃干饭的?
君不见悬崖峭壁上捞个尸体多困难,不跨个省对得起那些给贱货做尸检的验尸官吗?
你们是真不知道世道艰难还是初中背多了执手相看泪眼啊,啊(二声)。
好吧,皮肉之词到此为止,咱来点儿客观的观影心得。
首先,说说好的方面。
比如导演李相日。
我很喜欢他的《扶桑花女孩》。
比如男配冈田将生。
继《告白》中倒霉热血少年维特之后,居然把一个Mother控嬉皮笑脸富二代演绎的如此绘声绘色,禁不住让我为虚长其一年两个月二十天的岁数汗颜。
放心,现在虽然只有一个Canon,但广告商们不会瞎眼,给谁钱不是白给,最终代言费会雪花般签给你这个实力派的。
我看好你呦比如女配满岛光。
建议再坚持一下现下的戏路暂时不要改,毕竟天生的强生的,老天赐你这么一副欠扇的嘴脸不是不值得好好利用的资源。
再者说比清纯你也比不过那些面瘫们,现在这样挺好,毕竟折翼天屎注定局限于那几个排排坐,而扮黑脸的每部片子都势必安插一个,怎么算你都赚的。
比如老戏骨们。
比如配乐。
以上。
然后请允许我再度开炮。
先是作者。
吉田修一上一部被改编成电影的作品《パレード(检阅式)》因为没错开时间所以没看成,买了书(就这么个毛病,一定要看全套神马的),结果人名还没记全就看不下去了。
其语言之罗嗦繁复,叙事之六神无主在本片上映进入第二个人的叙述时被我再次无可奈何地确定了。
从今往后,我要再看他的作品就打的直奔东京湾沉尸。
然后还是导演。
建议从此放弃这种题材吧,你拍不来的。
一是节奏掌握的不好。
不比励志片神马的还可以靠狗血男女猪脚救场,一部犯罪嫌疑外加亲情片的节奏,那揍是它的命脉啊,我竟然都打瞌睡了乃知道不知道?!!!
二是选角的眼光,马上提到。
你不能说妻夫木不够颠覆以往形象,你不能说深津眼神不够情深似海洋。
你只能说,不论再颓,那也是妻夫木,换了女猪是谁,都会生死相随永不后悔。
片中二人的表现总给我一种前者都快看不见方圆一米之内动静物了导演还在旁边耳语:你可以把眼神再压低些再低些。
后者则根本无法从前者的个人魅力中挣脱出来完全是本色演绎了一回一位想要跟演员妻夫木聪而不是土木工人清水佑一私奔的女粉丝。
对此,我想说,一张好脸有时的确会成为一个绊脚石,成为戏骨的革命之路还需再来几部烂片练练功夫。
忘了那座蒙特利尔最佳女主奖杯吧,要是当初启用的是松山健一神马的你还能表现得如此奋不顾身我才敬你是条汉子。
其实说到底最大的败笔还是要绕回故事情节上。
四个字:太老套了。
时代已经走到了《告白》这种新颖的角度来审视世界,你还以为摆一个亡命鸳鸯携手看朝阳的结尾就能赚人眼泪发人深思?
拜托虽然我没看过原作(也不打算拜读),但是用脚趾头想想那小子怎么可能连胡子茬都没冒出锋芒,跑路还备着剃须刀啊,这也太不符合纯朴小镇青年的思想境界了吧。
片中有句话:每当我面对大海,常常有种前方已无路可走的感觉。
作为海边长大的孩子我不敢苟同这么牵强附会的联想。
不过那种走投无路的感觉,常常在看完一部烂片之后涌上来憋得我喘不过气。
非常深刻的片子!
恶人的标题非常贴切,我一直在思考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恶人,是义愤而杀人的佑一,是玩弄别人感情的佳乃,是把他人生命看做玩笑的增尾,是强迫老奶奶买下假药的商人,还是社会周遭冷漠的看客?
佑一说:“如果我先遇到你该多好!
”是呀,生命就是这样无常,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在何处遇到那个真心的人。
所以,在面对错误时,我们可能一时不能意识到罪恶,因为会在内心为自己辩解“那是别无选择的做法”,但是在那个我们想珍惜的人面前,我们才意识到自己错的有多离谱。
无法求得他人的原谅,也无法永远与相爱的人厮守一生。
也许这才是上天最痛彻心扉的惩罚吧。
佳乃的父亲说:“你心中有疼爱的人吗?
那些你只要想到他们幸福快乐,你自己也会开心起来的人。
今时今日,太多人连一个自己疼爱的人也没有,还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可以天不怕地不怕,然后就以为自己高高在上,看到别人疼惜身边人、失去至爱时就鄙视他们,不应该这样,人不应该是这样的。
”是的,不该这样,人怎么可以这样……在佑一将要被逮捕的时候,他扼住了光代的脖子,因为他不想要她被自己牵连,他要她好好的活着,要她能在没有他的日子里好好的活着……这不是一个恶人的悲剧,是几个家庭的悲剧,更是这个社会人性的悲哀。
法律惩罚了犯错的人,我们却发现那些更加罪恶的人仍在社会嘲笑别人的活着……光代说:“我什么也帮不了你。
”我们帮不了这个社会除去恶人,但请不要让自己一步步变成“恶人”,不要让疼爱你的人留下无可挽回的泪滴!
请允许我引用江国香织对于本片的评价来做标题。
她是这样说的:“不幸な場面よりも幸福な場面の方が悲しく、そのことがこわかったです。
淋しいから寄り添う、ということがすでに、のがれようもなく悲しいわけで、この映画のなかの人々は、誰もがその悲しみを、全身で受けとめながら生きています。
”看完这部片子,不知道该怎么来评价它。
最后部分的震撼之余,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种平淡。
影片舒缓的叙事把本来就已经不那么富有故事性的故事拉得很长,加之本来以为会是一个像《嫌疑人x》东野圭吾风格的片子,所以有一种不得要领的失望感。
江国香织的话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另外的一扇理解故事的大门。
故事中每个人为难的处境、他们在这样环境下所做的抉择、他们的改变与收获,是那样的让人感到悲哀。
影片名为《恶人》。
第一反应是,这肯定说的是妻夫木聪扮演的清水这个杀人凶手。
他杀了人,全社会都在通缉他,法律惩罚他。
而除了凶手,影片中还有那个骗子医生和丢弃被害者的大学生增尾也算是‘恶人’。
因为他们做都欺骗、欺负了别人。
尽管他们在社会中有种种的庇护,没有受到惩罚。
而凶手不得不离开他所爱的人,付出代价。
是的,他杀了一个人,但是站在他的角度上来想,帮助自己喜欢的女生,反倒会被诽谤,那是什么样的心情。
而这种代价不仅仅是坐牢这么简单、自己人生全部被毁不说、还毁掉了那个和自己深爱的女人(女主角)的生活、毁掉了从小把自己养大的奶奶的生活、就连远房姐姐也因此受到牵连而叫苦连天。
其实很多细节可以告诉我们,杀人凶手心是善良的,(从交代凶手从小被父母抛弃有奶奶抚养长大中可以看出导演对于凶手的人性关怀)。
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骗子医生和大学生增尾。
他们是医术高超的医生和长相俊俏的大学生。
医生深受患者欢迎,尽管他卖假药,敲诈患者;大学生是自己社交圈子的中心,深受女生喜欢,尽管他实际上是一个玩弄别人感情,玩完就丢的花花公子。
特别是那个大学生,其实案件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因他而起,但他还是接受调查之后迅速恢复自由。
与凶手相比,他们两个其实更应该被叫做"恶人”。
不是吗。
谁才是真正的恶人?
再来看看死者,她不“爱”自己的父亲(与她父亲对她的爱和珍惜形成强烈的反差),她很势力,一心讨好连自己是谁都不记得了的大学生却对真心喜欢自己的穷孩子(杀人凶手)态度恶劣;就算被大学生丢在荒山野岭也不对前来帮助自己的穷人孩子抱有丝毫谢意,反而扬言要诽谤他让他名誉扫地。
从这个角度来想,难道她就不是“恶人”?
可以说,她害死了自己,然后又毁掉了凶手的一生,伤害了凶手的亲爱的人,让自己的家庭崩溃。
——虽然这些都不是她所能预料到的。
凶手、死者、骗子医生、抛弃死者的大学生。
他们有理由被称作恶人。
他们都是恶人。
这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恶人不仅仅是凶手一个。
只不过最后接受社会道德审判的只有他一个。
医生和大学生是这场游戏中的强者,而死者的死博得同情,可以掩盖她的“恶”。
而凶手杀了人,而凶手本是游戏中的弱者。
凶手被带上“恶人”的标签。
命运使然。
除了女主角、凶手、被害者、大学生4人的主线。
影片对于其他小人物的处理可谓精彩。
只是简单的带过,没有过于详细的叙述,却把一个个人物塑造的丰满而传神。
用我们的话来讲,叫做生动形象、有血有肉。
受害者父亲和凶手奶奶出彩得快要盖过主角风头了。
受害者父亲在最后那段关于”对于一个人而言重要的人“的那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也是理解影片的一个重要的线索。
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缺少重要的人的人了。
而对那些拥有重要的人而言,那些重要的人让自己变得强大。
对于女主角而言,凶手是她最重要的人,她不顾被误当做同犯的危险去向凶手通风报信;对于凶手而言,女主角是他最重要的人,为了让她不被当做同犯,他得差不多杀了她的去掐她的脖子;对于凶手奶奶而言,爷爷是她最重要的人,爷爷让她坚强有勇气去骗子那儿讨回公道;对于被害者父亲而言,女儿是他最重要的人,他为了为女儿报仇,他敢去教训身体和势力均比他强壮多了的大学生。
他们最后都变得强大。
而骗子、大学生他们不懂得去珍惜,没有那个“最重要的人”,尽管他们并不寂寞孤单,但他们对于社会而言,是废人。
谁是恶人。
谁不是恶人。
谁是废人。
谁不是废人。
这部电影里,不管是谁,都生活在一种悲哀之中。
影片很简单,就像开头所讲的那样,如果单纯从故事层面来讲,它简单得让人失望。
导演没有像今年同样大热的《告白》那样玩摄影,玩独特的叙事手法。
就老老实实的把要讲的在荧幕上铺展开来,让观众去思考,去挖掘,去理解。
你会发现影片就像没有经过修饰一样,干干净净。
就连里面杀人凶手的村落,家里面的内景都做得陈旧而真实,不干净也不杂乱,让你觉得好像真的有人家住在里面。
这值不值得我们的电影人去反思?
现在我们应该庆幸导演和编剧(小说作者)没有完全的把故事集中在’讲故事‘上面了。
这是一种可贵。
可以说,这也应该是此片能够成为一时轰动的话题、赢得这么多影评人垂青的原因所在。
说一些题外话,这个片子中就可以看出,日本女人的地位之低。
女主角、死者、死者的妈妈、凶手奶奶。。。
你可以从她们身上清楚地看到日本的男女不平等。
电影源于生活,生活中接触到的也是如此。
日本女人对自己的丈夫永远都是像对皇帝一样的乖乖的小声说话,家务都是女的来做,女的有委屈都是憋在心里,几乎没有感和男朋友和丈夫吵架的;男的可以对女的称“老子”说”お前”(日语你的最不尊敬的一个类型),而女的永远都只能用尊敬型的“您”和自谦型的“我”。
我不是女权主义者。
但是这样真的觉得很变态。
还有就是,那几场床戏,女主角的表演真是精湛。
国际电影节影后实至名归。
^^ps:推荐去看看官网,http://www.akunin.jp/里面有人物关系图和影片地图。
便于理解故事。
有一个附下崽的评论被豆娘删了。
所以不付下崽了。。。。。。。。。。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前面用了1小时40分钟的篇幅讲述了一个以“都是寂寞惹得祸”为主题的故事。
大概内容就是缺爱少年佑一通过交友网结实了拜金女佳乃,两人私下约会过几次,都是去酒店嘿咻,完事后佳乃都要收费。
不过很傻很天真的佑一以为佳乃会喜欢上他,所以锲而不舍。
而佳乃则是跟朋友们吹嘘自己在和高富帅增尾交往,正好有天晚上佳乃和佑一在相约见面的地方遇到了增尾,佳乃果断抛弃佑一,上了增尾的车。
增尾一开始也是看这姑娘长得还不错,想跟佳乃来一发的。
可佳乃晚上吃了饺子,有口臭,被增尾嫌弃,十分不人道的言语羞辱的体无完肤之后在荒郊野外被踹下了车。
这一幕正好被跟踪在后的佑一看见,他本也是好心想上去扶佳乃,顺便捎她回城。
自尊心已经碎成渣渣的佳乃语无伦次,说有律师朋友,要栽赃诬陷佑一殴打强暴她。
佑一慌了神,两人争执扭打之下,佳乃被佑一掐死。
随后警察出现,通过种种线索,先是揪出了躲在胶囊旅馆的增尾,排除嫌疑之后目标锁定佑一。
期间佑一又通过交友网结识了同样的寂寞缺爱少女光代,两人第一次见面就直接去酒店嘿咻,完事后佑一主动给钱。
光代满脸呆滞,被佑一当成野鸡该是多么伤心!
表白一通,说什么自己是真心想找个伴之后,佑一幡然悔悟,过几天又去找光代,然后二人顺理成章的在一起了。
没成想两人刚刚好得蜜里调油,佑一的事发了,本来佑一只是想找个人最后说说话,然后就去警局自首的,光代在警局门口又把佑一叫了回来,然后两人再次嘿咻,私奔出逃。
这么一个狗血平庸的故事讲述了快两小时,我当时都想,完了,又看到一部烂片。
不过这世上的事就是如此,高潮来了。
某天光代出去打电话被警察抓走,然后佳乃的父亲在警局门口跟增尾的朋友说了一番话,大概内容就是问他有没有真正爱的人,顺便批评了一下现在的人都活得很自私之类的,当然比我说得有文采的多。
在他讲述的同时,光代按照警察预计的情况出逃,向佑一藏身的灯塔跑去;佑一的外婆带上佑一送的丝巾,跑到骗子那里去要求骗子还她的钱,场面极其悲伤,;佳乃的父亲带着个扳手想和增尾拼命,最后没有打下去。
这一段剧情转折太大,配合音乐效果,一大泪点,憋回去了。
最后光代跑回灯塔,和佑一凄惨的抱在一起,外面大群警察向灯塔跑来,佑一为了摆脱光代同伙的嫌疑,不希望她被自己连累,在警察破门之前将光代的脖子狠狠掐住,随后被警察摁倒在地上,想最后拉一下光代的手都没有成功。
佑一的婆婆失魂落魄的回家,在无数记者的包围下鞠了一大躬。
这段太催泪了,没憋住。
佑一失手杀了人,是否就该从此被打上恶人的标签?
增尾不实施暴力手段,但是却以打击他人嘲笑他人为乐,他是否该算恶人?
为什么佳乃的父亲最恨的是增尾,而不是杀人凶手?
一个人,怎样才算善,怎样才算恶?
日本电影喜欢造极端,同时以“变态”反映“常态”,2011年,一部《告白》以极端的形式表现了人性恶之极端,又表现了其动机下的孤独和悲恸。
而同样在2011年,日本《电影旬报》排名第一的《恶人》则在主题上与《告白》暗合,只不过,它没有了那夸张的形式,回归普通人的视角,从一起少女遇害事件中,向我们道尽个体的孤独和压抑,人与人间的疏离和偏见,以及在此之下,最终导致的多个家庭的破碎和悲剧,而造成这一切的绝非一两个“恶人”那么简单。
从舆论受众角度看,片中,最具“恶人”相的非清水莫属。
如果我们代入到片中,一个当时情景下,电视机前的普通日本公民一份子,看到电视上介绍一个花季少女,惨遭杀害,一定会认为这个凶手穷凶极恶,心理变态。
然而,在这部弱悬疑的社会性犯罪电影中,我们却发现,他又是最孤独的一个人。
片中诸多细节,都透出清水的善良和单纯,他的母亲基本将他不管不问,奶奶将其一手抚养。
而和诸多这样的经历成长起来的孩子一样,奶奶只能给他亲人的关怀,但这种隔代的教育却常常很难给予他更健全的人格塑造。
清水的性格交织着自卑下的防御性敏感,孤独的他渴望交流,却又不善交流,在互联网和短信渠道上可以与他人沟通的他,却似乎丧失了面对面沟通的能力。
其实,在《恶人》中,反映的是不仅仅日本存在的很多社会现状:比如互联网环境下人们交际范围扩大和实际社交范围缩小的悖论,人在屋中尽可与世界互联,但是却无法直面一次当面的情感的挫折;比如物欲横流的世界下,如佳乃这样的少女们的浮躁的人生观和虚化的富贵梦;比如增尾这样的富二代们对生命的无敬畏,对他人的无尊重;比如清水和奶奶,佳乃和父亲间日渐严重的代沟问题。
《恶人》展现的是一个原子化的社会,亲人间尚且隔阂不断,更别提网络上相识的两人关系更是那么的脆弱。
《恶人》最刺痛人之处在于,它以“善”与“恶”交织在个体之上的矛盾统一性,让人感到一种社会运转中的死结。
当清水遇上了光代,你能深深感受到两颗孤独的灵魂轻柔相撞后的温暖,他们相依相偎,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几天,尽管是在冰冷的灯塔下,是在危险的逃亡中,是在千夫所指的骂声中。
他们感觉不到这一切,周遭环境对他们的偏见和伤害,被两个孤独的人组成的孤独于世界之外爱情所隔离。
然而,同样的清水,同样在佳乃被抛弃时伸出援手的清水,却被佳乃认知为跟踪狂的“恶人”而要对其极尽侮辱;而虽然有些迷恋物质生活,但是仍然开朗阳光的佳乃,却被增尾认知为不知羞耻的“恶人”而对其同样极尽侮辱;而蜜罐长大的增尾,这个没有经历过太多磨难,刚刚被一场冤情折磨过的青年,也被佳乃的父亲认知为冷酷无情的“恶人”而要对其抄起扳手。
孤独的人间的交集常常源于偶然,而我们又常常因为偶然相遇时的彼此印象认知对方,因为对方展现的令人感到厌恶的一面,我们便容易对其贴上令人憎恶的“恶人”的标签,而突然间,我们也可能变本加厉的以“恶”的态度和手段对待他人,就如佳乃,刚刚不幸的遭到增尾的侮辱,接下来就给予清水以更恶劣的羞辱。
然而,清水与光代,初次相遇,那么不愉快,清水恼火,光代悲伤,但是内心已经被逼入绝境的清水却勇敢的走出了深入了解的一步,让我们看到了那短暂的美好和“善”的可能。
一个健康的社会体系,应该是一个可以激发“善”的体系,而《恶人》向我们展示的是社会体系病变的一面。
我们看到不同的社会成员,相互伤害,相互以“恶”诱发新“恶”,形成了一个个家庭不断破碎的连锁反应。
当佳乃刺激清水进而失去自己的生命时,换来的已是这两个家庭的破碎,而清水与光代的爱情,却又带着天然的“原罪”,让光代的生活也从此不再平静,当佳乃的父亲向增尾举起扳手时,我们隐约也可以见另一个家庭的破碎即将产生,好在他及时刹车,正如他自己的独白,他内心的善正是社会病态可能恢复的希望:“有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人吗?
仅仅是想着那个人幸福的样子,自己也变得高兴起来的人。
现在这世上,没有这样的存在的人有太多了。
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东西,然后,觉得这样就可以变强。
所以,就认为自己很看得很开,把失去东西的人,渴望拥有的人,当成傻瓜。
不是这样啊,这样的话,人类就完了”孤独促使隔阂,隔阂促使偏见,偏见促使攻击,而攻击制造了一场场大大小小的“恶”的爆发,制造着“恶”的循环。
想着那个对自己重要的人,哪怕你曾经因为一场“恶”失去了这样的人,也要想想其他,避免因此失去更多,世上本无太多恶人,更多孤独的人,需要至少彼此最基本的尊重和沟通,去抚平那些“恶”在心头的涌动。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f7c307f44a9fcd78dcc4745c.html
实在没什么意思的片子,深津绘里和西田尚美真像。这个案件的情节好像以前在哪儿看过的样子。
杀了人私奔的戏码看多了只能说非常无聊
深到骨子里。
曾经得知《告白》在日本电影学院奖的三个演员提名都是被《恶人》拿走的后,就有一探究竟的想法,结果拖到今日才终于观影:1.祸从口出,祸从口出啊……她看不起喜欢她的他,他瞧不上喜欢他的她……他犯了罪成了恶人,信口雌黄污蔑他的她也有错……2.一众主演演技上佳,不过叙事节奏略缓慢,观影时联想到《怒》(以及喜爱有加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而后才得知是同一导演【李相日】,看到配乐是久石让也惊喜一下;3.你中有疼爱的人吗?那些只要你想到他们会幸福快乐你自己也会开心起来的人。今时今日,太多人连一个自己疼爱的人也没有,还以为这样就万无所失,可以天不怕地不怕,然后就以为自己最威风、最高高在上,看到别人疼惜身边人、失去至爱时,就鄙视他们……不应该这样,人不应该是这样的。
没有想象中好,感觉片子拍得太零碎了,线条不够清楚,次要线索太抢了,让观众有点无所适从,还没来得及进入角色就要切换到另一条线上去。整体感觉“差一拍”。两个主角演得还行。导演对日本社会可真够绝望的...
人之初到底性恶还是性善 在你心目中是恶人的也许是别人的天使 你所谓的罪不可赦或者也只是她的拯救 你不懂他的苦衷她也不理解你的无奈 就是在这样的冲突下愈发让爱更加复杂无理 请记住 最后做给警察看的那场掐脖子也是迫不得已 那时候的凶残是我最后的温柔 你记住的 是我那如日出般的吻就好。
社会问题杂烩,好演员合集。老爷子的音乐有突破。除此之外各种不到位。
一无是处 最近什么倒霉运 各种这样的片子当整部电影差的只有一两个镜头或者细节值得回味的时候(还有一个女演员)把感情线全部分薄 想说好多最终什么都没说好很多悬疑片特质的镜头 结果是镜头背后毫无所指 毫无深度这次久石让做的最莫名其妙的音乐
這賤女人不殺你都對不起觀眾 叫P啊鬼叫麻痹吵死了求你閉嘴好嗎 | 阿聰&絢斗&音樂 很美好
我沒看到惡人,只看到寂寞的人。當妻夫木聰泣不成聲緊擁深津繪里:『如果我早點遇見妳就好了』我嘆息了!命運殘酷之處在於:想遇見一個真心的人,遙不可及;等到終於遇見,卻已來不及。有時候,寂寞寂寞未必就會好,如果不曾擁有,如何真心相信?
我看日本电影要完蛋了
尼玛都是翻拍小说,李相日就是直接叫人震精,中岛桑就是叫人内牛满面,差距怎么这么大
恶人没有被抓 本心是好的人因为失误便成了恶人~片尾的举动一方面为了和女主撇清关系 另一方面也是让她死心而回到平静~主题觉得不错,可惜电影太过冗长显得沉闷...我不喜欢沉闷...
一味注重事物结果忽视内容的社会是监督想说的本当のアクニンじゃないですか
影片完成度高,完全挑不出毛病...
男怕認錯人,女怕入錯行
看小说的时候就这么觉得了,如果也有打写作提纲的习惯的话,那吉田修一写《恶人》的中心思想就是“谁才是真正的恶人?”,由此铺展了太多让人同情犯罪者的各种背景与环境,多少有点用意太显。
和告白完全没的比,请不要再拿它们相提并论了,好伐?
情节略显拖沓
CD2 attention curve就开始一路向下滑,绝对不能和《告白》相提并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