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好的片放着一直没看实在是可惜了。
从一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玫瑰岛不可能实际地独立存在,但谁又能否认自己内心那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渴望奇迹发生的期待呢?
从法理上、经济上、资源上等等各个方面,玫瑰岛都绝对无法依靠那么小小的一片海上平台而长存下去,就算不被摧毁后续也一定会自发地衍生出一系列自主产生的问题,人性的复杂无可忽略。
但同样的,就算内心明白这般梦幻的乌托邦是不存在的,也一样会去尝试,去努力创造,然后捍卫权力,捍卫岛屿本身,是人本身熠熠闪光的部分—— Or at least you tried to.再最后就是意大利所代表的强权与玫瑰岛所代表的个人之间无可避免且永无休止的争斗了。
每每强权与强权所辖的人发生冲突时(冲突本身无可避免,不然也称不上强权了),二者所站的立场不同,对问题的定性也不同。
以玫瑰岛为例,意大利的高层官员们认为只是一群年轻人捣乱而已,所造成的仅有麻烦而无其他;而岛上的几人,就算能意识到玫瑰岛的种种不合理性与脆弱性,甚至知晓其最终无可避免的消亡命运,也一样认为这是个好的开始——问题可以后面一步步解决,首先要让玫瑰岛代表的 absolute freedom 存在。
这种强权与个人之间永恒的争斗,是影视剧绝佳的切入点之一,认为拳头大才是硬道理也好,站台个人的追求也罢,本就没有一个确切的结果,强权覆灭了无数捣乱的个人,由个人发起的反抗也同样颠覆过无数强权。
人还在存在一天,还存在一定数量一天,这种争斗就无休无止。
最后,玫瑰岛真的是工程师的最大的浪漫,敢想还真做了,其间的辛苦和汗水很多被省略掉了,真的无比佩服建造的行为本身。
这是我在英国那些事儿看到的文章,也由此激发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兴趣。
它披着喜剧的外衣,却有着悲伤的内里。
希望看到这部电影的人,能更好了解这段历史。
希望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也能对这部电影感兴趣。
正如莱蒙托夫的诗歌《帆》风浪在呼啸 / 桅杆在吟唱 / 它既不寻求幸福 / 也不逃避幸福脚下是蔚蓝的海洋 / 头顶是金色的阳光 / 但是它渴望狂风暴雨 / 仿佛在那里有一个宁静之邦---1960年某天,意大利工程师乔治·罗萨(Giorgio Rosa)凝视大海,突然有了个主意:他要建立一个国家。
这个疯狂的念头,来自罗萨对意大利政府的忍无可忍。
罗萨是一个海洋工程师,专门在大海上进行海事建设。
他很喜欢这个工作,干得也很不错,取得过多项专利。
但是,在海上搞建筑是个复杂的活,需要获得政府的层层审批。
一份份文件堆上来,工期无限拖延,最后罗萨想完成的工作很多都泡汤了。
政府不行怎么办?
哎,那就自己建国吧。
(玫瑰岛共和国)这不是一个妄想,因为从技术上讲,罗萨确实能做到。
根据法律,如果罗萨在国际海域建国,那么意大利无法对它宣布主权,也完全管不了罗萨的一举一动。
同时,作为海洋工程师,罗萨发明了一个叫“人工岛屿建造系统”的技术,还申请了专利。
根据这个技术,他可以在海面上凭空搭出一块陆地。
(罗萨和友人在玫瑰岛共和国上散步)下定决心后,罗萨说干就干。
在几年时间里,他找到一处绝佳的海洋区域,距离意大利的里米尼海岸有12公里,在意大利政府的掌控之外。
然后,他把自己从专利和工作中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国家建设”中。
“建国”的方法是这样:罗萨找来4个朋友和一群工人,造了9根空心柱,往柱里放上多根钢筋,插入海床,然后用水泥填充,防止柱子被腐蚀。
接着,他们在柱子上搭了一块400平米的平台,建了两层房屋,还有两条楼梯和定泊点。
这就是国家的领地,一个离海面26米的建筑。
1967,罗萨宣布“玫瑰岛共和国”独立。
这看上去有些可笑,但罗萨是很严肃的。
他担任共和国的总统,而他的三个好友分别是财务部长、内务部长和外交部长。
部长们还成立了一个理事会。
玫瑰岛共和国的官方语言是世界语,国旗是三朵玫瑰图,官方货币叫做“Mill”(虽然从来没发行过)。
(玫瑰岛共和国发行的邮票)因为国家的特殊性,罗萨选择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在这400平米的领土上建了餐馆、夜总会、酒吧、纪念品商店和邮局等设施,满满当当,吸引游客们过来游玩。
很神奇的,游客们真的来了。
那一年,世界正经历着越南战争、民权抗议和布拉格之春,年轻人们渴望自由、平等和不受束缚,很快对玫瑰岛产生兴趣。
游人们一波波前来,总统大人与他们饮酒畅聊,共赏美景,感受乌托邦的美好。
那段时间,从玫瑰岛寄来的信,象征着浪漫。
信封上的玫瑰岛邮票和邮戳,则是乌托邦存在的美好证据。
不过可惜,好景不长。
意大利政府很生气,他们简直气炸了。
在玫瑰岛独立的消息传来后,意大利政客们嚷嚷,这绝对是罗萨想出来的逃税方式。
把旅游地点放在国家领域之外,可以享受着意大利旅游业的红利,同时不交一分税。
这开了一个可怕的先例。
后来,玫瑰岛又卷入阴谋论。
右翼认为,玫瑰岛的存在是为了给苏联核潜艇提供掩护,从而威胁到北约的安全。
左翼则担心,罗萨计划破坏南斯拉夫和巴尔巴尼亚政局的稳定,玫瑰岛是整个阴谋的一环。
多年后,罗萨的儿子洛伦佐·罗萨(Lorenzo Rosa)表示这些说法全是无稽之谈,是政客们想出来破坏玫瑰岛声誉的。
罗萨真的只想过上远离政府的生活。
但不管怎样,在当年,意大利政界达成共识:玫瑰岛不能留,必须把它毁了。
1968年6月25日,几十名宪兵和金融警卫队突然登陆玫瑰岛,赶走罗萨等人,接管小岛。
后面几个月,罗萨和朋友们作为“流亡政府”奔走呼号,但没有人听他们的。
到1969年2月11日,4名意大利海兵接受命令,带着3桶炸药,几声巨响中,摧毁了这个罗萨渴望多年的世外桃源。
玫瑰岛共和国就这样被消灭了,罗萨愤怒不已,称之为“意大利唯一赢过的战争”。
在爆炸中,罗萨的狗还被炸死了,更让他感到愤懑和不平。
几天后,一场暴风雨将剩下的断壁残垣彻底抹去,所有建筑都沉入大海,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
作为回应,罗萨打印了玫瑰岛纪念版邮票,描绘当时爆炸的场面。
但意大利政府毫不在乎,他们甚至寄了一封信,要求他支付炸毁玫瑰岛的费用,共1100万拉里(约人民币4.5万元)。
重新回到陆地的罗萨没有办法,只能认栽,在交完钱后的四十年,他也不再谈论玫瑰岛的事,当作心底的一块伤。
到2000年后,关于玫瑰岛的故事已经不再为人知,没人听说过,曾经有被压榨的中产能以建立国家的方式来抵抗政府。
但在2007年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热衷于潜水,人们在里米尼附近的海底找到奇怪的遗迹。
破碎的墙壁,断裂的柱子,长水草的砖头,渐渐的,附近的老人们回忆起来,这片海洋的上方曾经有一个古怪的建筑,里面的人们做着乌托邦的白日梦。
于是,媒体们再次找罗萨采访,奈飞的电影制作团队也找到他,为他拍了一个叫《玫瑰岛》(Rose Land)的电影,最近上线。
采访的时候,老人对电影不感兴趣,但他对当年采用的建造技术兴致盎然。
他认为玫瑰岛这个建筑是他的杰作,原本还计划在上面盖5层楼,成为一个伫立海面的浮宫。
只可惜,这个计划被政府提前破坏了。
虽然没有成功,但新一代意大利年轻人感动于他做过的尝试,那是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和对无能制度的抵抗。
“玫瑰岛的本质是一个隐喻,一个通过建筑设计来批判的政治行为。
” 意大利的一份杂志写道,“审视亚得里亚海床上的建筑遗迹,就是在重新审视国家控制下的自由意志主义和技术解放。
”“虽然这个400平米的乌托邦最终失败了,但直到最后我们才意识到,海底深处我们真正拥有的是什么:一些看上去笨拙,但至少具体尝试过的新巴比伦的碎砖。
”
2017年,罗萨去世了。
去世之前,意大利的潜水员们从海底捞上来一块砖头,送还给他。
上面还写着一行字:里米尼的潜水员们很荣幸把梦的碎片还给做梦的人。
前言:最近一年左右时间,我都在为了适应社会在改变自己——怎么做个情商高的人,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尝试了很久,琢磨了这么久,反而从一个社牛变成一个唯唯诺诺的人。
这几周开始,大脑帮我反思,回想起之前看的一本书(打算近期再复习一遍)讲的一个道理——要遵从本性。
做我自己,有缺陷更有优点的自己。
在我学习成为一个social people的过程中,我开始变得浮躁,尴尬,看不进有深度的书,当然也更会保护自己了。
昨天有个喜欢的艺术博主问:生存还是艺术重要。
本想回复都重要,不过哪个更重要。
但因为我们人的属性,或者说大自然一部分的存在,我们首先得解决的问题是生存,幸而为人 我们还能感受思想上的幸福。
犹豫着没回复,以前的我太好为人师,自己也做不到,现在尽量少说。
这也是压抑我的一个点。
前言一堆😂。
我想表达的,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初心,做个随心快乐的人~一些感想启示,不探讨剧情(剧情平淡,诣在给人以启发):1.乔治奥是个非常优秀,智商高的人。
社会的条条框框束缚了这一类人,那么聪明的人就该被压抑自己的聪明才智吗?
不论是智商高,还是喜欢某一类事物的人应该找到和自己一样的小群体,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既能发展本性,又不与外界脱节。
2.百姓讨厌战争,百姓却也是无奈和脆弱的,生而为人,我们的生命和生活环境却有时不能由自己决定。
玫瑰岛便是大多数百姓所向往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避难所。
3.
面对政府的诱惑,乔治奥想要放弃,他开始动摇,遵从社会,在“许可”范围内办事,毕竟面对社会和政府,我们处于弱势,年轻的我们以为努力工作,社会也会同样地对等回报给我们好的生活。
乔治奥父亲五年前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就像考试一样,没人会考虑过程,只会看结果看你创造的价值。
这也不是让人感到沮丧的事情,这可能是最公平的一种方式,也只能提醒自己不要对工作等投入过多的感情,把感情放在身边人上,也让自己不会因为对任何事物都投入感情,而分身乏术,甚至一件事情都做不成。
看淡就好。
4.并不想责怪社会,社会也给予了我们很多。
处于社会,也需要花心思,努力的。
社会也可以不断被细分,每个城市也能分为不同的小社会,这些小社会也有不同的“规矩”,可以选择自己更适应的小社会。
5.电影目的给人思考:如何平衡社会与逾矩外个人精神世界这篇小作文,很多道理边写边想出来的 却能给我以启发,更多是写给我自己看,也希望可以和小部分人产生共鸣。
不想好为人师,以后希望写一些更有深度,文笔优秀的文章(๑Ő௰Ő๑)
一个人,从无到有建立一个国家,所有国内事务都能建立自己的规则,自己做主。
这么宏大而浪漫的想法,相信很多人都曾经有过。
和我们的只是想想不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片中动手能力超强的男主角,他真的做到了。
尽管他的“国家”最终被国际社会的“强权”毁灭,并导致国际法则的修订,但最起码,梦想成真的的那一段时间里,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他们六个人站在自己创建的“国家”领土上,在手拉着手共同面对“国家”即将倾覆的那一刻,是多么的伟大和自由。
个人的自由和梦想,最终都会受到社会规则的制约,但在规则之内追逐梦想的过程,永远值得鼓励和向往。
玫瑰岛共和国,就算学过世界史的你也肯定没有听过这个国家,而我们听说的曾存在过的国家大都因为战争、吞并等消失。
而这个玫瑰共和国查遍历史,也只有几百字的介绍,这是存在了不到两年的微型国家。
首先,电影中描绘的事情,确有其事,玫瑰共和国存在过。
有自己的邮政,发行了邮票,邮票设计的是标有自己国家地理位置的。
还有国歌,国旗。
国歌: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1869212其次,这个事件给我们对于“国家”这个概念有了很不一样的理解。
《蒙得维的亚关于国家权利与责任公约》(the Montevideo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States)详细规定了在国际法中,一个国家是否合法的一系列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有确定的领土、有常住的人口、有一个政府以及与其它的主权国家有外交关系。
这个是国际法中对于国家的概念,没有规定领土大小和人口多少及国家应该在什么上面。
这是一部电影带给人们的对于一个大的概念的思考。
所以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存在,这也不是什么笑话,这是存在过,没有违反过任何法律。
玫瑰岛的存在是自由的一块砖,就算沉入海底,但是它也是存在的。
回归电影本身,我看完后,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海盗电台》,同样的节奏,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自由,实现自身的价值,反对传统固化的束缚。
一个是在公海船上设立电台,一个是在公海上建造一个国家。
谁的胆量更大呢?
都大,都是不受束缚的人。
玫瑰岛给人设立一个“乌托邦”,主人公乔治.罗萨用实际行动在改变这个世界。
整部电影的故事改变和人物设计都立起来,加入一部分喜剧元素,让整部电影不是政治片,而是喜剧片。
一边是携手坚持绝对自由的个人,一边是主动发起侵略战争的政府。
最有意思的是,在发生国际争端的时候,国际法的教授说这种事情找律师没用,找牧师可能很有用。
想到今年的俄乌战争,国际法在大炮面前不过就是一张纸,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产物,按照《社会契约论》,人民让渡出一部分自由给zf,但现在却反过来了,zf控制人民自由为手段实现人民自由(e.g.pandemic)。
结合影片中军事法庭审判的案例,如果在无zf主义下,以自然法裁判,恶法非法是不是对人民的自由更能保障呢。
“我很抱歉炸了你父亲的电视机”“谁在乎呢?
”“……”“重要的是改变世界,或者至少努力过”当影片看到最后,跳出字幕说欧洲委员会基本认同这是一个独立国家,且因此修改了法律,甚至这次摧毁玫瑰岛成为了意大利历史上唯一一次对外侵略的时候,我好像从一场不可思议的梦里惊醒了以后得知你刚才梦到的都是真的一样。
改变世界听起来多么不可思议,可是多少人不是被这个世界吓退,而是被自己打败了呢?
这已经不是一个喜剧片,他讲了一个看起来十分荒谬,以至于说出来不会有人相信的,真实的,勇敢的故事。
这几个人站在自己国家领土的边界手拉手的时候比"Avengers assemble"还要热血。
把 rose island翻译成 玫瑰岛不可思议的历史 有点暴殄天物。
原名是意大利文,可能英文在直译。
只是明明是意大利语的对白,强行配了英文,有点像20多年前看 真实的谎言 中文版的感觉。
因为故事的确发生在意大利,1968年一个意大利技术天才在公海建立了一个海上平台,并且成立国家最后被意大利海军灭了的故事。
现在看这事,只能说命不好。
新冠疫情爆发时,国内就有条新闻说一个国家因为疫情被灭国,也是同样的私人国家。
还有好事者拉了一个私人建立国家的清单,玫瑰岛赫然在列。
netfix的英译版肯定是个轻喜剧,台词笑点极其美国,对政府的嘲讽又很法国,至于励志这条线,似乎在讲马克斯。
总之和传统甚至三年前的意大利电影慢吞吞的节奏和笑点完全不一样。
没有意大利票房的数据,更没有意大利网络电影点击量的数据。
但和netfix除一个12亿人口市场没有占领,几乎火遍全球的布局来看,意大利2000万潜在用户市场的笑点不是重点。
于是rose island也就糅合了各种大数据背景的卖点。
美国电影的核,法国喜剧的皮,意大利的故事和对白语言。
估计意大利观众也会喜欢。
因为并没有跳出他们审美。
至于意大利本土美学和节奏,那就等之后再说吧。
一如Netflix印度,用香港电影的手段改了两三年,今年又有回归宝莱坞的趋势。
可能因为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剧情比较受限制。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师在公海自己建设了一个平台,几经波折最后被意大利政府摧毁了的故事。
看完影片后我觉得,这部电影不是给我们简单讲述了一个有趣又离奇的故事,还引导了一场关于自由、法律、政府的哲学探讨,就像主人公父亲问道“你赚的钱是违法的吗”。
玫瑰岛代表了一种理念,一种反抗现有有边界、受约束“自由”的精神。
主人公试图建立一个完全自由的国度,这种做法无从评判,但无疑这部影片启示着每一位观影者跳出框架的束缚,怀揣着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
这部片居然是冷门!!!
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啊!
这不比什么呐喊自由的高分作品有水平的多!!!
一开始关注这部片很大程度是因为海报上亮丽的色彩,以及一些好看的截图颇有韦斯安德森的味道,色彩靓丽又很舒服。
但认真看会发现内核居然是一个悲伤的故事,郁郁不得志的Giorgio萌生了一个在海上建立一个国家的想法。
然后一步步在所有人的质疑下完成,却又在发展的时期被政府摧毁。
甚至看到他们手牵手面对大炮的时候直接爆哭,这是什么样的勇气和对自由的信念与渴望啊!
还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就觉得很伟大,为了理想与自由真的与这个世界狠狠地对抗过,这是常人一辈子都无法感知的体验。
因为我们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所以更会为每一次的努力改变所感动,重要的是改变世界或至少努力过。
意大利真实故事改编
只有在1968年才能诞生的浪漫传奇,向往诗意和远方的嬉皮士们在海岸线10.5公里处找到了自己的天堂。在爆炸中变成神话或许是这个“主权国家”最好的归宿,不然下场无非是在“总统”、“部长”、“公民护照”等一堆俗套中走向糜烂。技法不见出奇,对小岛上的故事交代得不够充分,导致悲壮的护岛戏情绪力量稍欠。最好看的反而是部长与总统之间的勾心斗角。男主神似年轻时候的罗伯特德尼罗。
封闭的Country追求自由,半封闭的Country也在追求自由,而几乎是自由的Country 还是在追求自由,看完以后,我心中不免失落,自由或许就像光速,我们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达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竟然是真实的事件
极好的故事底子,可惜缺了口气,未能还魂。
三星半
查了下真实事件的记录..还是想不通这么有趣的题材和现成的故事模板 这么多能够深挖的点 最后是怎么拍出这么肤浅又无趣的电影的。。首先想说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通篇也不知道男主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到底为何物 也不理解为啥一定要建国(感觉是说着自由然后融入规则体系了😅真要追求自由是不是杀人也不犯法啊)男女主的爱情线真的很丑陋...结尾那块跟海盗电台有的一拼 可能因为没能真正被引入到情境里面去 内心没有感动只觉得尴尬...优点画面做的挺好的,女主漂亮
最厉害的是真人真事,风格是《海盗电台》+《不要抬头》,人造海岛跟狂轰滥炸的好听配乐,黑意大利政府好笑。#sfm
題材那麼有趣,但拍起來感覺有點無聊。一個出動軍艦跑到公海拆違建的故事
意大利人拍历史事件也浪漫。不过这里面这个男主,真的好朋克,造车造飞机造岛,从不按规矩来。
像是意大利版本的《海盗电台》,有点酷。
“他们离共产主义只差那么几步”当你辛苦筑就的梦想灰飞烟灭,成为一个loser,被生活摁在地上摩擦的时候,仍有人在身旁支持,就还能笑得出来。玫瑰岛虽然被炸掉了,但是它永远存在在自由主义者的心里,那是一座自由的丰碑。#J13
乔治奥·罗萨(Giorgio Rosa)去世前,潜水员从海底捞上一块玫瑰岛的砖头,送给他,上面刻了一行字:“里米尼的潜水员们很荣幸把梦的碎片还给做梦的人。”——有梦想并为之而努力过,就是无憾的人生啊!
乌托邦和1968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了。拍成一部喜剧,而没有向乌托邦之死延伸,可能是一个取巧的选择,小爽片,小情调,自娱自乐的精神也许和玫瑰岛的诞生一样吧。
敬自由
就那么回事,无感
片尾的真实历史资料照片和视频还是让人觉得挺震撼的,电影蛮好看的,启智。
倒叙,以现在引出过去的那个主体事件——造岛国。记得这个真实事件当时就很火,原来还有电影。意大利,就像《红猪》里的海贼海上平台
男主太像德尼罗了
这电影 题材可以 片子本身中规中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