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来到豆瓣,发现有些影评关注于影片中的音乐。
我决定来说说我的感受。
当然,以下影评是严重剧透的……影片开始的镜头从墙壁上一幅幅合照划过,从少年时期到儿童时期到婴儿时期,预示着这是一个关于孩子的故事。
这时Hunrry家接到医院的电话,得知儿子Gabriel得了brain tumor。
一段剧情后,影片跳回到Gabriel的小时候。
故事在此设计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从未出现却深深影响这对父子的人:Hunrry的兄弟,Gabriel的叔叔 Gabe。
那天父母送Gabriel上学,他们在车上听着歌,那首《年轻的心》,父子玩起他们常玩的音乐游戏,Gabriel准确的说出那首歌背后的故事:Hunrry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1950年6月Uncle Gabe上前线两天前的舞会,Hunrry在舞会上认识了Gabriel的妈妈。
1950年6月25日是朝鲜战争爆发,Hunnry和Gabe上了前线。
在后面的故事里,Hunrry拿着卡带机走进Gabriel的房间,镜头扫过,柜子上摆着一幅小照片,照片上两个穿着军装的男人,其中一个人手拿小号。
想必一个是Hunrry,拿小号的是Gabe。
可想而知战争带走了Gabe ,给Hunrry留下了巨大痛苦,因此他把自己的思念全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给他起名Gabriel,给他的圣诞礼物是小号,带Gabriel给叔叔扫墓,希望他吹小号像Gabe一样厉害,成为西贝伯爵,他也在不知不觉中给Gabriel埋下了音乐的种子。
直到孩子渐渐长大,直到不知道什么时候Gabriel有了自己的理想,有了自己的价值观,有了自己的情感,直到越战爆发,反对越战,直到摇滚乐的流行,而这些Hunrry都忽略了,他一直认为他喜欢的音乐就是儿子喜欢的音乐,他跟Gabriel从小就玩音乐的游戏……对于战争的不同观点成为影片冲突的爆发点,两代人的价值观在这里巨大的冲撞着。
父亲一辈参加朝鲜战争,为自己相信的真理而战斗,他的这种使命和责任感以及对兄弟的怀念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儿子,看到儿子反对战争,点燃自己国家的国旗,父亲终于爆发了,父子大吵一架,从此儿子过上了寻找理想、却流浪的生活。
用是非对错来评价事情总是片面的,战争造成了两代人的伤痛,父亲失去了兄弟,儿子乐队的成员、自己的好朋友Mark也征召入伍最后死在越南战场上。
他们同样承受着战争带来的后果,用不同的方式。
所以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可以算是部反战题材的影片吧。
父亲态度和情感上的转变最让我感动。
从他一开始得知儿子的病,张口便问医生:“是不是吸毒造成的?
”他始终对儿子不信任,像他自己说的,他认为是那些唱片那些海报害了Gabriel,侵蚀他、伤害他。
渐渐地,Hunrry从选择性的失忆,不愿面对儿子离家出走那晚发生的事,到用自己的老唱片去换儿子最喜爱听的唱片,Hunrry在渐渐的接受、渐渐的理解儿子的世界。
开头他还是对战争的问题很敏感,听到《Desolation Row》时,儿子说:“《泰晤士报》刊登了一张越南长官处死战俘的照片……”他面带尴尬,起身关掉音乐说,我要回去了。
最后他接受现实,承认儿子对于战争的态度是对的,并且一起去看了一场Gabriel最爱的乐队的演唱会。
下面说一些与电影无关的。
孩子们总是在不经意间长大,在不经意间有了自己的梦想,喜爱的音乐也不再是父辈喜欢的,Hunrry却忘了是谁在Gabriel心中埋下了音乐的种子,是谁让Gabriel每次听到音乐时都兴奋不已。
你们不能总是先给别人理想,又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无情的将理想毁灭……影片探讨的不仅仅是音乐,还有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父辈身上的使命感,上一辈人对孩子的影响,这些是非常打动我的地方。
当听到儿子说:“travel is destination.” 这句话重重的撞在我的心上。
让我想起我和我的妈妈,不像电影里,不像大部分人,上一辈人的观念由父亲影响,我是单亲家庭的小孩,妈妈又是个女强人,她的价值观深深的影响着我,她有很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最近我常迷惑,我们这一代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一定不是像他们一样了,时代不同,经历不同。
我记得有位大导演说过,新一代电影人的东西里没有担当。
我想说这不是我们的错,我们没有经历过,我们生在和平年代,生活物质条件优越。
可是也正因如此,我们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呢?
她肩负着使命和理想步步前行,我的目标在哪,我的方向在哪,我的目的地在哪?
Travelling is destination!
也许吧,在路上,就是目的……
最后一个嬉皮士,又是一部讲伟大父爱的催泪弹,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昨天》,同样伟大的父亲和一个让人不省心“孩子”,伟大的父亲为了儿子的康复走完了最后一程,过去的20年父亲用自己的生命弥补了对儿子缺失的爱,在走的时候他是幸福的。
在自己葬礼上播放感恩而死的歌曲,真是一个令人声泪俱下的老嬉皮士。
一代精神的延续“我会挺过去”,对于勇敢和坦然的诠释,父亲想尽办法带着儿子去看感恩而死的现场,看到儿子一脸童贞的幸福微笑,此时此刻这位伟大父亲的心结已开。
片中儿子对父亲的失忆,我认为只是儿子对于父亲的抵触情绪而已,一个心中有爱的嬉皮士公拥有一颗敏感而纯真的心,难道不是嘛?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跟这个操蛋的世界抗争
这不是篇影评,甚至对电影本身完全没有什么描述。
这只是来自一个半吊子乐迷的致敬,致那个已逝的年代,那些已故的歌手,和永不停歇的音乐。
重要的不是喜欢什么音乐,重要的是有那么一种旋律,古典也好,流行也罢,能够让人在听到时触动。
而能够有那么一种旋律和感知存在,无疑是幸运的。
有那么多的选择真是幸运,不过是复古还是新潮,能够接受的就全情投入好好欣赏,不能理解的,至少,保留一颗敬畏的心。
电影作为一个连接故事和音乐的契机,用带音乐的画面冲击了内心深处,每当音乐响起都情不自禁用脚打拍子,尽管只对马赛曲熟悉……无论是祥和还是堕落,安宁或是暴戾,那些对于音乐解读的心境绝对是充满力量的……所以说“音乐绝不该是无害的”。
1. 今晚的两部电影 都起始于大脑.2. 无论如何 片子的起手 已经决定了不会大错. 我们喜欢温暖.3. 如果有一天我失忆了 我想 当好不容易想起的时候 我一定会被触动到.4. “all you need is love”.5. “112不是个坏数字”. 当然了 是我的幸运.6. 不止披头士 申花也属于马赛曲.7. 边看边辨音识曲 根本停不下来.8. 我没有那么喜欢bob dylon 但居然也听别出了他的声音.9. 比起虚拟的 杜撰的 科幻的 自以为感人的爱情故事 音乐永远是那个真正撩拨心弦的赢家.10. 最高兴的一点在于 明早开始 多了很多耳机选择.11. 片尾的summer song 给电影画下完美句号 也给上海这个炎热到我已然习惯的最好(第四声)季节 画下句号.
也许我可以忘了一切不管是因为被迫受伤还是自我保护但是你带我听过的歌你和我一起演奏过的旋律我们微笑着互相对视哼唱的曲子一旦音乐响起就仿佛一切回到过去或者说就回去了我们想回去的任何时间还有记忆以及记忆里的幸福,快乐,争吵,眼泪但却都是美好的这些我无法抹去,也不曾想抹去所以我才选择了现在的生活我希望过去能以最好的形式存在即便我现在要继续哭泣但是我不后悔,不后悔,不后悔我也会不再抱怨和等待让爱随着音乐开始,一直下去The music never stoppedThe love never stopped19/09/201221:49Metz France
直到今天才认真看完Music never stopped,台湾上映译名为最后的嬉皮,我迷恋the Beatles和Bob Dylan的时候我爸也满是不解。
关于故事本身没什么好吐槽的。
70年代的音乐特别是摇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世界,不仅仅局限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还包括了反战,宣传和平,最重要的是对未来的永不停息的希翼。
2014。
4。
26看了这部电影,感动到不行,人生确实有时会因一点细节而造成终身的遗憾,而音乐永远是没有国界,没有时间,有的是陪伴你渡过人生的记忆,愿大家都能珍惜身边的人,多理解多包容,音乐永远是最好的朋友。
热闹时享受它,孤独时它也能陪伴你!人生就是场旅程,而旅程的目的就是旅程的经历!
一个顽固古板的父亲亨利为了帮助儿子贾伯利重新获得长时间记忆的能力,开始接受自己完全不理解并与自己喜爱的音乐相悖的60年代迷幻时期的摇滚乐(到后来完全熟记Grateful Dead的每首歌和每句歌词),让我看到的是为了弥补自己20年前犯下的错并且重拾父子之情所做的各种努力:为了和儿子有更好的交流,卖了自己所有唱片换回了60年代迷幻时期的摇滚乐唱片;当听到电台有竞猜抢答获得Grateful Dead门票的号码急忙用老婆口红记下来的场景,老婆看到都很惊讶;因冠心病发住院用电话抢到Grateful Dead门票,激动的回答出Uncle John’s Band的时候激动的样子;演唱会前因为儿子一句好笑而买了一身嬉皮的装扮,并且片中细节也有他跟着乐队一起唱着感恩而死的歌曲,这就确实从侧面印证了他熟记感恩而死的歌曲(虽然不敢说是全部歌曲);离世之后,在葬礼上放的那首Touch of Grey,其实也是想让儿子知道就算他离开了也会一直喜欢感恩而死,并且音乐医学家黛安也说过歌曲可以帮助贾伯利连接每段记忆,虽然之前只是记得1964-1970年左右的事,那是影片刻画他最爱摇滚乐和民谣乡村的时候,但是我想这首新歌会衍生出他重新获得长记忆的能力,至少是让我们从这个细节看到的美好愿望。
其次,母亲也是为了支撑起家庭的开支,开始上班(虽然毕业后就一直是家庭主妇);和老亨利吵架时把错误归到自己身上的自省意识,想想所有有口角的人都能做到这样哪还有的吵;在老亨利对黛安治疗贾伯利方法存在异议时,继续支持黛安,够英明。
再就是串联整部影片的几位音乐家Bob Dylan(虽然第一次知道他是从欢哥刘欢嘴里知道的,中国好歌曲里面评价周三提到迪伦就是这样简单一把吉他和简单的曲调唱出灵魂的歌手,后来知道这货牛逼,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且影响披头士乐队主唱约翰列侬和麦卡特尼还有后时代歌手崇尚自由,反战,赋予摇滚乐生命和灵魂,插个片段;2004年出版的Chronicles, Vol. 1中文简体版译名为 《像一块滚石》,是不是影响老汪啊老汪在好声音里面也提到过迪伦而且他自己歌里面好多...像一块石头的,而且老汪本来就是玩摇滚的,这都等于是开山祖师了,老汪还不顶礼膜拜),Grateful Dead,Beatles(披头士我最熟的还是hey judy)等等
《音乐永不停歇》一部有关亲情,有关青春,有关缅怀摇滚音乐的电影,回忆与现实的穿插,淡淡的,缓缓的节奏,不经意间还会狠戳你一下,这种打着亲情路线的电影,总是容易触动心弦。
生老病死皆自然,悲欢离合是人生,随着年轮的增长,老一辈的亲人渐渐离我们而去,而我们可以做什么?
尽管我们无法延长他们的生命,但我们可以珍惜,“常回家看看”尽管这不难做到,可是这些恰好是我们最容易遗忘的,而一旦遗忘了,最后只能缅怀。
无论是我们为人子女,还是为人父母,我们总以为时间还有很多很多,可是人生总是有始料不及,当你以为还有很多时间的时候,某些人和事却转瞬消失,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
影片中父与子同是音乐爱好者,只是音乐品味不同,由于政见也不同,儿子却离家而去,隔阂,这一隔便隔了近20年。
当发现肿瘤已经彻底破坏了儿子的大脑,已经失去了创作新的记忆的能力,记忆永远停留在1968年。
为了重新走进儿子的世界,父亲邀请研究脑瘤与音乐的专家来治疗儿子的病情,摇滚乐对60多岁的父亲来说简直不能接受,但为了与儿子的沟通,他开始研究起60年代的所有摇滚乐团。
把儿子喜欢的乐队的每首歌的旋律和歌词烂熟于心,和儿子去看乐队的演唱会, 看着他们两父子一夜狂欢,父亲脸带微笑,背影从长长的走廊渐行渐远,直至屏幕变暗,我一下子被触动了。
电影里他父亲的葬礼上,播放着他最喜欢的乐队的一首歌曲《It's Touch of Grey 》,令人感动的是,这首歌让他终于可以制造新的记忆,忆起不久前父亲与他一起观看演出的那疯狂一夜,听着音乐,他哭了。
那音乐刻录着的不单是他的记忆,仿佛每一个旋律都挂满父爱的音符,深深的刻在他的脑叶里,之前的能记住的都只是与父亲的隔阂,不理解,而从那一刻始,终于释怀,终于谅解,在以后的日子里,相信每每听到这一首歌曲,都会让他缅怀那一段美好时光。
音乐是神奇的,音乐永不会停止,爱也永不会停止,电影中似乎是音乐将父与子重新拉近,而我以为与其说是音乐,不如说那是爱,那父爱拉近了他们。
曾经年少轻狂的我们,终究也没有按照父母期望那样?
而现在身为人母了,看着自己的儿女渐渐长大而变得有主见,在价值观不时产生碰撞时,是争执?
还是妥协?
我们真的准备好了么?
或许身处某些隔阂中,要懂得释怀,懂得谅解,学会更多的包容。
值得一看的电影. 尽管我不是摇滚迷,但我以为影片中的音乐,也很不错,你会听出一种自由、奔放、狂野而自信的青春,你甚至闻到那老旧老旧的黑胶片味道。
《音乐永不停歇》影评很庆幸这样一部片子没有好为人师地普及摇滚常识,也没有煌煌巨论流派纷争,每一首柔情抑或愤怒的曲子架构起断断续续的回忆,它关乎二十年前两代人的政治分歧和音乐隔阂,关乎二十年后父亲的救赎和儿子的“重生”,关乎爱和理解。
父子俩一起去看加里年轻时的梦:死之华乐队摘除脑瘤之后的儿子仅有“金鱼记忆”,唯一能唤醒封存片段的只有那些往日熟悉的旋律。
一如我们每个人年少时那个威严而不可忤逆的父亲,老亨利起初始终坚持自己灌输给小加里的主流音乐才是也该是他所爱的。
所以在复健计划初始,加里闻乐兴起,精神抖擞地吹奏长号,然后一脸无辜地扭问父亲曲子的名字,老亨利以为是马赛曲,其实是拥有相同前奏的《All You Need Is Love》,那是六十年代的披头士,是加里的摇滚启蒙。
鲍勃迪伦:61号公路我时常在想,音乐连同其他喜好,比如颜色和气味,究竟是以怎样一种机制溶入偏好它的血液。
有人喜欢金属,有人喜欢民谣,有人喜欢爵士,有人喜欢蓝调,而我喜欢某种高而不亢低而不靡的气质。
最初的动容在那个“要做爱不要作战”的年代,那个宣扬“和平、反战、博爱、平等”的年代。
电影中Buffalo Springfield的《For What It's Worth》低吟浅唱,歌词里一直向孩子追问枪声的究竟,这让我想起同样一首反战经典,The Cranberries的《Zombie》,画面里有一颗被缓缓吊起的头颅以及慢慢被带走的孩子。
Children,what's that sound?摇滚是这样一种存在,它有大而化之的格局,也有具体而微的情怀,共性是有直抒胸臆的真实,不会矫揉造作也容不得委曲求全。
它是一把衡量理想和现实的尺子,只要差距存在,我们就永远需要它。
音乐不止,摇滚不灭。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之所爱 亦勿强加于人
题材很好,导演有点刹不住车了
只能说,看不懂。
音乐承载着记忆。音乐永不歇,记忆永不止。父子情令人动容。
投射在一个家庭的美国乡村音乐史...
太多好听的乡村音乐,太多美好的回忆了。亲情,父爱,音乐给人的慰藉,救赎。这个世界太美好了,有那么多的人,事物,还有永不停止的音乐。最后父亲在去世前找回了儿子,那个意义非凡的拥抱和goodnite,教授拿下那张 dad comes everyday at 10:00的字条的时候泪崩。。。
音乐很赞。
bit dumb
not only to remove the generation gap,but also to know each other sincerely.
很久没有遇到泪点与《松子》并驾齐驱的电影了。太棒的电影,值得一看。
如果我失忆了,唤起我记忆的会是谁的歌?而葬礼上墓碑前,我想播放的又是哪只曲目?相比于几近成名和海盗电台,这部电影的音乐要弱上好多,且有些煽情处极不自然,介于三四星之间。不过豆瓣评分太高了,我决定往下给拉拉。
用嬉皮摇滚年代的记忆串起父子之间的种种过去纠葛,在闪回插叙与音乐治疗重新建立起对家庭情感的对接,青春成长的隔阂往事。这不光能触动老派摇滚迷的那颗沧桑之心,更能击中温情的G点。在那些节制,静态,暖色调的镜头节奏下散发出浓浓的人情味,老爸儿子看“感恩而死”那场真是温馨至极。
对父子类的片完全没有抵抗力
i will get by.
情节略做作,但贡献了一张不错的原声
爸爸,我看了一千部电影,这让我第一次大哭。爸爸,你是最伟大的。
2012-20.OST很棒
音乐回忆恐怕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私密记忆吧。听到一首老歌则想起一个熟悉的场景或是一个曾经的生活碎片,一切都是那么清晰。
用心听歌
音乐神奇之处不仅在于让大脑受损的儿子重拾起美好的记忆,更是让一个固执的老爸改变自己与儿子重归于好,重新捡起了那份丢失了20年的感情.向60's最棒的音乐致敬,向永远在路上的嬉皮士致敬,向所有爱自己的老爸致敬.最后试问,如果有一天你也失去了所有,又会是哪首歌唤回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