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金衣女人

Woman in Gold,穿黄金衣裳的女人(港),名画的控诉(台),The Golden Lady

主演:瑞安·雷诺兹,海伦·米伦,凯蒂·霍尔姆斯,塔提阿娜·玛斯拉尼,马克斯·艾恩斯,查尔斯·丹斯,伊丽莎白·麦戈文,安婕·特拉乌,丹尼尔·布鲁赫,内芙·加切夫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2015

《金衣女人》剧照

金衣女人 剧照 NO.1金衣女人 剧照 NO.2金衣女人 剧照 NO.3金衣女人 剧照 NO.4金衣女人 剧照 NO.5金衣女人 剧照 NO.6金衣女人 剧照 NO.13金衣女人 剧照 NO.14金衣女人 剧照 NO.15金衣女人 剧照 NO.16金衣女人 剧照 NO.17金衣女人 剧照 NO.18金衣女人 剧照 NO.19金衣女人 剧照 NO.20

《金衣女人》剧情介绍

金衣女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犹太裔美国妇女玛丽亚(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 饰)为讨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掠走的传家宝——《艾蒂儿肖像一号》,向年轻律师兰迪(瑞恩·雷诺兹 Ryan Reynolds 饰)求助,兰迪被名画不凡的价值与传奇的经历所吸引,决定陪玛丽亚追讨名画,这本是正义行为,但他们却发现奥地利当局使出种种手段,只为留住被视为“奥地利蒙娜丽莎”的国宝画作,玛丽亚与政府机器不屈不挠地抗争的同时,重回维也纳故地,掩埋超过半个世纪的痛苦记忆再度浮上她的脑海……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精灵幻想记地狱绝对杀手天堂此时族长的赘婿毛驴县令之一奶同胞高丽契丹战争古惑青春爱的二八定律翼与萤火虫OVA地狱学校达奇与莉莉首杀最佳时机逐梦拍档主播流浪记天外来菌遗愿清单天鹅公主:童话的诞生电锯惊魂6漫城偷心秘密古鲁一秒拳王我的青春期没有你依然灿烂不日成婚萨拉尔旋涡

《金衣女人》长篇影评

 1 ) 题材厚重而意味深远,人物情感饱满而细腻精准

总的来说,《金衣女人》是一部优秀的电影,题材上画作的背景与女主角的玛利亚的回忆引出了残酷而血腥的二战,发人深省;同时这部电影结构合理,现在线与回忆线的交织都恰到好处,不会让观影人产生错乱感,节奏也把握恰当,不拖沓,看似枯燥的诉讼案也因为加上了主人公丰富的情感的滋润而显得饱满生动。

而演员方面,大牌云集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看点,老戏骨海伦米伦也表现极佳,把女主人公情感上的起伏,内心的矛盾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演律师的瑞恩·雷诺兹虽然演技上不如海伦米伦那么老道,但也是比较符合人物形象的。

不得不说,女主角玛利亚的舅母的扮演者安婕·特拉乌真的很美,比《金衣女人》的画中人更美。

 2 ) 最棒的艺术作品都应该是无价的,所有的不公都会被正义替代

最棒的艺术 都应该是无价的,这个无价并非没有价值,而是不应该以价值来衡量。

就像片中女主角父亲爱提琴一样,不论和平或战乱,独享或众乐,音乐 都是一项由心底热爱而生欢喜的事物。

而不是用此牟取利益或招来声望。

我想 画作、音乐、雕塑…皆是如此。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能承载许多情感,最终看到女主 胜诉,除了泪目,就是对公正裁决的大快人心。

所有的不公、黑暗、强权、扭曲,都不是正道,终会由正义替代。

2015.11.18

 3 ) 我们拿什么来回忆?

丘吉尔曾说:我们究竟能走多远,要看我们能回头望多远。

一直有人问,历史文物除了堆积的财富的价值,还有何用?

电影给了我们一个答案:那是玛丽亚背井离乡,流亡他国的印记;是全家曾经欢聚的欢声笑语。

历史不仅属于宏达的政治事件与英雄豪杰,它更是平凡个体的记忆,有悲伤,有欢乐,有无法忘却的经历。

“她只想拿回属于她的东西”年轻律师兰迪在冲裁大会上这样说道。

维也纳的蒙娜丽莎又怎样,民族象征又怎样。。。

国家意志在一位寻求亲情的老人面前,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历史无法缺少个体的影像。

与其说玛丽亚在找回属于自己的财物,不如说她是在给自己找回记忆。

虽然《阿黛尔·布洛赫-鲍尔夫人画像 II 》都被改成了没有姓名的《金衣女人》,但是繁华褪去,它却穿上了厚重的历史外衣。

我们拿什么回忆?

也许是最平凡的儿女情仇给了我们回望过去的力量。

 4 ) 逃亡与归还

如果没有那场战争,这也许是一个漂亮女人在一个美丽的艺术之都幸福生活的故事。

玛利亚,一看就是个精致的女人,茶色的墨镜,得体的套装,尽管只是一家小服装店的主人,却让人感觉沾染了莫扎特式的优雅,像一个艺术家一样,而且会让人忘记她的年龄。

想想这样的人也是应该有着浪漫又精彩的人生吧。

就像玛利亚婚礼上的舞蹈,就像玛利亚父亲的一曲提琴,就像玛利亚舅妈最爱的那条璀璨项链。

如果没有那场屠杀与掠夺。

玛利亚远离了她的父母,远离了她的国家,远离了她所有的记忆。

只是因为她的民族加之于她的一些人的不安与嫉妒,一些毫无理性和逻辑的仇视与对抗,以及战争利益下的迫害。

穿插在追回名画背后的玛利亚的这条记忆线是精彩而巧妙的,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

正如玛利亚在影片中所说,归还,让某件物品返还到原始状态。

欣慰的是,终于,那幅画回来了。

悲伤的是,那些失去的家人在左的日子回不来了。

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拨开现实平静的坚硬的外壳,透过现在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残忍而冷静的让我们看到二站下的血腥与逃亡。

判决与归还的背后是对历史的承认与反思,而这并不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

 5 ) 有些问题,也许不合时宜,但我想表达这份疑惑

一直以来被这样一个问题困扰着,当作为理性的存在受绊于诸如人本等社会问题时,这份理性将夹杂多少情感因素。

故事是这样的,作为二战中被纳粹掠夺的传家画作的主人的侄女,而当她对该画作所有权展开追讨时,本应合理的诉求却因其成为'奥地利蒙娜丽莎'的国宝画作时,牵扯到了一系列复杂问题。

其间对于二战时其家人作为犹太后裔的境遇描绘的恰到好处,致使我从情感方面偏向的这位受害者。

故事是真实的,律师在片中的作用理应是理性的对峙,却感觉笔墨甚少。

也许是我不懂,也许是我无情,上溯到二战对时代的掠夺,及其所造成的成吨是伤痛,或许是无穷无尽的,但我要表达的是,时至今日,当你需要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做出抉择,我们的情感被太多往事所牵绊,它是必要的吗?

我们应当做出的决断应当对历史负责而将理性控制在80%(甚至更少)而并非全部吗?

我们对于玛利亚的境遇感同身受过后应当做出情感方面的非理性抉择吗?

我不清楚,且在这里只是表达我的疑惑,并非反对任何事,而我的疑虑也并非出于对结果的否定,相反我很赞同兰迪的出发点,这是一次人文关怀的胜利,而且我相信没有任何人失败,我们推崇人文关怀,这很好,但愿这份关怀不会摒弃纯粹理性。

最后的社会性思考令我感慨,尤其是这句话:"For the first time in a long while, I'm proud to call myself an Austrian."我相信最美的事并非十全十美,而是错误已然铸成后的某一天,我们直面过去,并勇往直前。

2015.7.27 北京

 6 ) 三次元完胜二次元~

艺术虽然源于生活,但不一定高于生活。

看完电影去网上查了一下,可以确定真实的历史版本一定要比电影演绎的复杂和精彩得多。

Maria所作所为是她的权利,但并不代表她就一定要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处处以君子之道完成她的收复计划;奥方犯错在前,活该被打脸,虽然处心积虑处处阻挠,但也不可能像电影中一水儿的恶人像。

黑白在三次元并不总像二次元中那么分明,这也是它的迷人之处。

以下几个槽点根据德/英文wiki整理(当然wiki也不一定都正确):1. 胜诉之后……电影版本:维也纳美术馆馆长立刻开始低声下四地求女主把画卖给奥方,被女主呵斥而愤然离去;事实正好相反:Maria主动提出向奥方出售这五幅画,但是一、是在勋贝格律师驳回了奥方想长期租借《金衣女人》的请求(太狠啦);二、Maria还给了奥方提供了一个后门,即允许他们有权不用和其他美国买家竞价,提前购买。

但前提条件是买家不能是私人,得是博物馆或者画廊,因为Maria希望这些画能一直停留在公众的视野中;三、Maria为五幅画开价3亿美元,奥地利美术馆太穷,才让这五幅画永远的离开了奥地利的领土(国家画廊没钱哪里都一样,高价艺术品收购几乎全是私人行为,Altmann女士你太腹黑)。

2. 2006年回美国后Maria相继把五幅画卖出,共卖了3亿多美元。

但是并非向Maria之前所希望的一样,这五幅中的四幅全都入了私人收藏,不对公众开放。

唯一收藏到画廊中的就是那幅《金衣女人》,它以1亿3千5百万美元创下了当时最高艺术品成交记录(现在也应该能进入前十)。

收购它的富二代叫Ronald S. Lauder,雅诗兰黛的儿子,从此这幅画成了兰黛先生在1968年建立的纽约新画廊(Neue Galerie New York)的镇馆之宝。

注意这个画廊起了一个德文名字,因为其收藏仅仅涉及20世纪初德国和奥地利的画家。

另外,兰黛先生的祖上(爷爷奶奶辈)也是逃难到美国的犹太人。

3. 通过卖画可以说Maria已经富甲一方了,但是还没完,还记得电影里她姑父开了一个制糖工厂吗?

(电影里纳粹抄家的时候的借口就是这个制糖工厂偷税漏税)这个制糖工厂当年在瑞士银行存有股票,后来在纳粹的压力下贱卖给了别人。

这笔钱后来也被追讨过来了,大约是2亿5千万美元:)电影极力塑造了一种个人和国家的对抗,以及美国的法制精神完胜欧洲昔日的老大。

但其实背后是美国自二战结束之后,中兴的犹太籍上流社会对欧洲的清算的集体行为。

这些清算除了涉及艺术品归还以外,还包括美国对瑞士银行的围剿。

瑞士在二战中保持中立,但各大银行均和纳粹合作密切。

战后美国一直咬住瑞士银行不放,要求他们做整体清算,尤其是清算账户中的受害犹太人的无主财产。

随着1991年瑞士员工的泄密,最终导致瑞士以赔款12.5亿美元而惨败。

当然,这样种种的清算做无可厚非,但背后支持他们的不是道德良心而是无比强大的国力。

当年有无数犹太人逃向世界各地,但没见任何其他国家卷土重来对德奥瑞进行清算。

这里,人们可以看见的仅仅是Maria Altmann一个例子,一个犹太人追回了当年自己家的财产。

但是还有多少犹太人,死去了,追讨不回来了。

而且纵观历史,有多少战争中趁火打劫,我们,中国人,对内对外何谈追讨?!

 7 ) This is a moment in history

痴迷于文艺片,同时却也钟情各种二战题材作品。

看了很多二战影片,这一部虽然没有往常二战题材中的血腥、沉重和硝烟场景,有的只是犹太人后裔恬静、美式的田园生活。

偏偏从这个角度带着我透过女主的回忆,和基于以往看二战片的记忆和想象力,从女主的记忆碎片中再一次感受到了历史的冲击。

掠夺、杀戮、分离、逃亡。

我们看了很多二战片,看到了各种人权、财产、生命的侵犯和掠夺,我们同情、缅怀、伤痛、惋惜,反之我们很少想到作为这段历史的当事人,犹太人、犹太人的后代、纳粹党、纳粹党的后代,他们背负的是怎样的伤痛。

昨晚和男友回顾了《辛德勒的名单》,善良敏感的男友看了一会儿觉得太depressing看不下去了,我安慰他说baby这是历史,我们应该去面对,但所幸的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再也不是这样了,现今社会尊重人权,反对霸权主义,抵制种族歧视,援助战争受难者,这样的历史再也不会重演了。

影片最后女主鼓起勇气走进旧居,还和前台小伙说起了德语,这与最初她在酒店前台拒绝说德语坚持用英语交流形成了对比,很巧妙的前后呼应。

可以说明她已经决定接受历史面对现实,真正的“let it go”了。

最后,向所有二战受害者与受害者家属及后裔致敬。

 8 ) Aunt Adele

1、Maria Altemann:你唯一的敌人就是恐惧。

2、Maria Altemann:他们绝不是受害者,大多数人都手捧鲜花,张开双臂欢迎纳粹的到来。

3、Maria Altemann:The past is past.And now we must let it go.4、我们相信《外国主权豁免法》并不是不可以追朔以前的案例。

法官:为什么不直接说它可以追朔以前的案例?

嗯?

因为问题是,什么时候应该为一个特定用途而实施司法权?

I'm sorry,我不太明白这个问题。

法官:我也确定我不知道。

5、记者:美国政府支持奥地利想驳回案例,您是否惊讶?

Maria Altemann:有些人想我快点死去,为什么不可以是美国人呢?

Why not Americans,too?6、Maria Altemann:奥利地政府不会罢手的,要去你自己去,我绝不会再回奥地利。

我不会让他们再羞辱我一次。

7、父亲:Remember us.母亲:把我们牢记在心,玛丽亚,学会重新幸福起来。

(所有快乐都是忧伤的果实)8、原谅才是最大的和平。

例如,对不起,没关系。

9、Klimt:往左去一点。

Adele,你太焦躁不安了。

Adele:我太担心了,你知道的。

Klimt:担心什么?

Adele:未来。

 9 ) 很久没写长评了,写长评,因为这是部好片

不认同很多人所说的煽情,这只是片子的升华,为了表现玛利亚的回忆,表现“将记忆留在心中”玛利亚的初衷,也显示了玛利亚对抗整个国家的胜利。

片中其实许多细节很值得回味,例如第一次,玛利亚擦了下兰道的眼镜,表现了她对兰道的关怀,这是一个很值得回味的镜头,因为那时候的兰道几乎是愤怒的甩下了手中的餐巾纸。

然而第二次,玛利亚擦拭兰道西装上的巧克力时,兰道终于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仔细回想可以发现,第一次兰道是想为了钱而帮助玛利亚,第二次的时候,说明兰道已经对这位永远保持善良和小孩子气的玛利亚产生了感情,对这个单独对抗整个国家的女人产生了敬意,也对自己的root对千千万万个被纳粹夺取艺术品的人们产生了共鸣,因为这次的胜利不是一个人的胜利,而是对艺术的尊重,对纳粹罪行的反思。

海伦米伦和梅姨一样,有着比同龄女演员更深的造诣,我想如果让梅姨饰演此片,肯定又会被她那忽闪忽暗的大眼睛所分神,然而海伦米伦,却将这个度控制的很到位,无论是发呆回忆回到现实的迟钝,还是包含深情的凝望,你无法确定她眼里的泪水,但是你能感受到她心理的波澜。

海伦米伦真的将一个有着贵族气息的女人演出了贵族的味道,将一个内心善良的老奶奶,演出了老人独特的气质和真实的感触,这点不是很多女演员能够做到的。

瑞恩雷诺茨演的是自己从未饰演过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至少这点还是演的很到位。

饰演兰道时,有一点很重要。

如果找到其他人说不定演出的又是好莱坞式的胜利,又是一堆煽情的语气,但是至少瑞恩没有破坏整部片子平和的氛围,倒是在歌剧院听自己爷爷的演出时,可以将诡异的微笑改成呆呆的凝视可能会更好。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塔提阿娜·玛斯拉尼饰演的年轻玛利亚,在片中的饰演同样十分精彩,最后几分钟与父母告别的落泪完全戳中我的泪点。

另外,阿黛尔的饰演者也真的是把我惊艳到了。

片中的演员保持着极高的水准,但是有些地方可以做的更好,例如玛利亚最终只身来到奥地利,可以多多刻画下那时候她的心理。

总之本片的故事本身与钢琴家等电影一样,利用一件物品或者一种象征,揭露纳粹的最新,宣扬人性的善,最后一幕的升华,其实特别到位,海伦米勒的每一次露镜,你都能从满是皱纹的脸上读出不一样的感情,我想这就是老戏骨的魅力。

 10 ) 讨回的艺术,讨不回的债——电影《Woman in Gold》故事背景与影片漫谈

先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曾经无限繁荣的,一战前的欧洲。

在斯蒂芬·茨威格笔下的《昨日的世界》中,详实的描绘了这个逐渐陨落的帝国和他的艺术心脏:维也纳。

2014年,导演韦斯·安德森致敬茨威格的作品《布达佩斯大饭店》已经为我们揭开了犹太民族流亡史的一角,而这次我们的故事依然和这个伟大而又脆弱的民族息息相关。

正如茨威格描述的生活在维也纳的大多犹太家庭一样,这里的犹太商人们家族关系紧密,工作勤奋,事业不断延伸到各行各业。

但是到了子孙的层面,他们则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从事律师,音乐,艺术等行业,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品味的阶级。

而真实历史中就有这样一对兄弟家族,1901年哥哥斐迪南与银行家的女儿阿黛尔结婚,1907年他出资由当时43岁已享誉欧洲的维也纳著名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为25岁的阿黛尔创作了这幅——被后世誉为奥地利的蒙娜丽莎的《阿黛尔·布洛赫-鲍尔夫人画像 I 》。

这幅作品克里姆特用了四年时间完成,期间也有很多关于他和阿黛尔的传闻,阿黛尔也成为他三个最喜爱的模特之一,其余还有他的妻子与另一位红发女性。

更多关于克里姆特和他的作品介绍可参考《小顾聊绘画II》——黄金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当时的阿黛尔可谓是上流社会的宠儿,在后人的记忆中,她时而穿着白色宽松长衣,带着金制烟斗四处游逸,时而一袭黑色雍容华贵,坐在大宅的客厅中与音乐家,剧作家,艺术家们高谈阔论。

画作中的阿黛尔没有幸福的微笑,而是略显忧郁,她一直没有孩子,并伴有头疼症,脆弱而美丽,据说画中的双手弯曲是因为她有一根手指残疾,不时需要掩饰。

评论家们认为这幅黄金画作象征了维也纳艺术的鼎盛时期。

正如茨威格本人成年后更向往法国巴黎的自由气息一样,维也纳的古典辉宏气质需要新鲜的血液,而克里姆特就像巴黎的印象派开拓者们一样,在维也纳创建了自己的分离派。

作为维也纳金色大厅黄金雕刻师的儿子,克里姆特把装饰艺术和传统画作结合的毫无违和感,他的艺术时至今日,仍然是摩登的。

时隔五年之后,也就是1912年,克里姆特又为阿黛尔创作了一幅他的风格转型之作《阿黛尔·布洛赫-鲍尔夫人画像 II 》,没有了繁复的金饰,由异域风情的东方图案和色彩代替。

这两幅肖像加上另外三幅风景画,成为斐迪南家族收藏的克里姆特五幅珍贵作品。

1918年克里姆特死于中风和肺炎,不久后阿黛尔在1923年留下遗书愿丈夫在她死后,将克里姆特的画作捐献给奥地利国家美术馆,希望这些作品可以对公众展出。

1925年,阿黛尔去世后,斐迪南一直把这几幅画陈列在她的卧室,直到德国吞并奥地利时,被纳粹士兵从他们临近歌剧院的连排别墅中抢走,后来为忽略画作与犹太人的关联,改名为《Woman in Gold》。

玛瑞亚·奥特曼的父亲是斐迪南的兄弟,由于阿黛尔和斐迪南一直没有孩子,他们两家人时常生活在一起。

阿黛尔晚期身体一直欠佳,最终未能出席玛瑞亚的婚礼,斐迪南随妻子遗愿,将她最爱的画作中那条昂贵的钻石项链送给玛瑞亚作为结婚礼物,孩童时期的玛瑞亚与姨妈阿黛尔走得很近。

然而随着教堂的钟声伴着德国纳粹吞并奥地利的庆典,使得维也纳城内的犹太人民岌岌可危,玛瑞亚和刚刚结婚不久的丈夫,一名歌剧演唱家,匆忙逃离了自己的家乡,前往美国加州洛杉矶。

家族成员从此四散分离,她终生未再见过自己的父母,姨夫斐迪南当时远在瑞士,而她唯一的姐姐有幸比她先一步落脚美国。

60年风雨过后,在玛瑞亚的记忆中,拉着Stradivari大提琴的父亲、半个维也纳名人参加的婚礼、姨夫家周日的餐会并欣赏克里姆特的画作,这些往事她已不愿再想起,奥地利更是她再也不愿回去的家乡。

直到姐姐的葬礼后,玛瑞亚从姐姐的遗物和书信中,发现了姨夫的遗嘱,作为画作购买人的姨夫正式将五幅艺术品留给家族的孩子们。

而玛瑞亚是当时唯一还健在的家族继承人。

虽然当时那五幅艺术品早已合法的归属奥地利国家美术馆。

但是1998年,奥地利修订了有关二战时期被掠财产的法律条例,陆续有组织开始协助曾受迫害的犹太人讨回自己的财产。

这个名为Restitution的行动,鼓舞了玛瑞亚,82岁的她开始为家族遗产奔波。

她找来了朋友的儿子兰多尔·勋伯格,一名初出茅庐的律师,一个同样祖父母死于二战,逃难美国的犹太后裔。

1999年奥地利政府以阿黛尔遗书为由,正式拒绝归还五幅克里姆特的画作。

玛瑞亚和她的律师努力起诉奥地利政府,还争取了美国最高法院审理本案,直到2004年,他们转而申请独立仲裁,三位奥地利专家终于做出:五幅画作应悉数归还的裁决。

2006年,洛杉矶迎来了这五幅无价珍品。

数月后,玛瑞亚拍卖了其中三幅,总额近3亿美元,最终《阿黛尔肖像》被一位据说在孩提时代曾目睹阿黛尔芳容的富商罗纳德·劳德以1.3亿美元拍下,如今陈列在他曼哈顿的画廊Neue Galerie 中。

而玛瑞亚·奥特曼于2011年离世,享年94岁。

这部依托真人真事改变的同名电影,官方译为《金衣女人》,于4月3日刚刚在北美上映,周五首映当日可谓满场的银发老人,不知其中又有多少犹太后裔。

影片的这两位主演我们实在太过熟悉,饰演玛瑞亚的海伦·米伦,她凭借《女王》中的出色演绎,问鼎第79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这一次她饰演的老年玛瑞亚,时而幽默诙谐……时而犹豫悲伤……时而坚强笃定……而瑞安·雷诺兹,在他转入正剧的路途中又迈进了一步,虽然还是一张受欺负的脸。

他从一个典型的二代移民,对家族过往只停留在儿时的童话故事,甚至会问玛瑞亚,为什么过去的事情,不能就让它过去。

而玛瑞亚的经历和信念,将他代入了历史与家族的洪流,在这里他拾起了他不应该忘记的情感和责任。

最终在没人认为能赢的案子上,将奥地利政府诉上法庭,帮助玛瑞亚赢得了胜利。

影片中还有一名德国纳粹后裔,由丹尼尔·布鲁赫饰演,他一直试图帮助玛瑞亚,也为弥补自己家人的过错。

整部电影从剧情骨架来看,其实是一部法律片,但是编剧和导演将剧情倒向玛瑞亚的回忆,更多的阐述家族与亲情。

从艺术品掠夺的角度重审纳粹,从家人分离的角度切入战争的迫害。

这也同时化解了一般人初看故事时感觉谁都会为了这笔巨额遗产而据理力争的猜疑。

只有真的了解玛瑞亚的经历和过往,我们才有权利评判。

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是这几张难得的笑容。

1. 玛瑞亚重返故乡的悲伤化解2. 玛瑞亚面对最终仲裁的坦然最后她鼓起勇气回到了故居别墅,仿佛回到了那个美满的家族,再次看到了姨妈的音容笑貌。

我们的“女王”和“绿灯侠”组合还是给观众带来不少惊喜,配合默契,挥洒自如。

随着电影的主旋律:法律主持正义和家族感情的继承,让电影四平八稳的落幕。

擅长翻拍真实故事的导演西蒙·柯蒂斯,2011年曾指导《我与梦露的一周》将演员米歇尔·威廉姆斯和肯尼思·布拉纳,送上第84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提名席位。

而当年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正是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获得者,饰演青年霍金的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

而这次在《Woman in Gold》中导演的妻子客串了一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

对她就是大家熟悉的《唐顿庄园》的英国国民媳妇~伊丽莎白·麦戈文~另外,与《我与梦露的一周》单线叙事不同的是,《Woman in Gold》里有大量的玛瑞亚的回忆部分,导演需要安排许多切入点,闪回玛瑞亚从儿时到年轻时的记忆,从睹物思人,空挡愣神,视角对换,到尾声的双线合并,玛瑞亚最终走入了自己的回忆中,重拾了那份家庭的欢乐。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原创配乐也有汉斯·季默的参与,这位凭借《星际穿越》获得最佳原创音乐的奥斯卡奖得主,为该片的感情线和泪点贡献不小。

最后谈谈我们能从这部,剧情已知,主旋律的催泪电影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不同?

第一:犹太上层社会图景正如茨威格笔下描述,他们谨慎经营,团结一致,涉猎多种艺术与收藏,纵然也有精明贪婪,阶级攀比,但是正如电影中的表现,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生活和家人要守护。

庞大殷实的家族,最终凋落为一个流落在美国的孩子,不由的令人唏嘘,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不少这样的悲剧故事。

第二:二战期间纳粹除了掠夺人命,也同样没有放过艺术品,犹太人家中的财产和收藏尽数被抢,至今的追回率是万分之一。

第三:一个被迫离开故土的流亡民族背负的比我想象的更多。

好啦,这次先到这里,相信不久应该就会有该片的资源下载,如果同样喜欢纪实类影片如《女王》《铁娘子》的你,相信也会喜欢这部电影带你走过的120分钟旅程~2015年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金衣女人》短评

选材不错,演员不错,其他比较平庸

2分钟前
  • 小东邪
  • 还行

两星半吧,好些镜头都觉得完全可以掐掉,又絮叨又无用,浪费海伦米伦的演技。

7分钟前
  • 妙小雅
  • 较差

两个美国法官印象深刻

8分钟前
  • hikaruleon
  • 还行

那段历史于他是承担不起的声望(完成得很弱),于她是想要逃离的痛苦和过往(完成得还行)。人类真的有可能从旧日时光中获得成长,在走向必定的灭亡之前留下点好的东西吗?

11分钟前
  • 恶隐息烙
  • 推荐

流於簡化的二分法,奧地利被塑造得幾與納粹無異,美國/英語似乎比奧地利/德語高貴,然後幾個德國明星就出來串個無關緊要的小角色,2015.06.14@華山

13分钟前
  • 圓心
  • 较差

傳記電影要如何「裁剪」是很有趣的事,這部的編劇捨棄了女主丈夫被納粹扣押的事件、她的小孩,好處是主軸明確,壞處是背景太稀疏不夠「有感」。至於選角,Antje Traue夠迷人,Daniel Brühl萬年如一日的娃娃臉亦令人欣慰,但遺憾Max Irons的角色沒給德語圈演員、Tom Schilling 怎麼演免洗人物!

16分钟前
  • 侯二六
  • 推荐

BBC开始做电影了,这回是画作回家的故事,Ryan与Helen这对老少两主角间互动最是好,剧情靠好演员们撑,打酱油的都是BCC的老戏骨。值得一提的是#Tatiana Maslany#全程德语对白,并把年轻玛利亚的不幸和坚定诠释得很出色。

18分钟前
  • oh la la
  • 还行

台词德语对话不少 听的很累 看的时候基本上时刻都在紧张状态 手心浸出了不少汗 冷幽默中饱含着沉重 没想到对二战期间的描述如此具体且深刻 出逃那段紧张到窒息 坐在一堆德国人中间看别有一番滋味 配乐与剪辑大赞 几段闪回屌爆了!65.Berlinale第一场

21分钟前
  • Jason_波波
  • 力荐

太中规中矩太韦恩斯坦,有种见怪不怪的陈腐气息,几个能叫得出名字的德国男演员全来打酱油了,维也纳是真漂亮,但是在这部电影里的位置身份略显尴尬。

23分钟前
  • 伯克希尔
  • 还行

非常喜欢这部片子,期间眼眶湿了好几次,也是因为bf的缘故对流亡的犹太人有一定的了解,某些场面也和长辈描述某段历史不谋而合。Adela姨妈的亮相美的窒息。 铁叔的儿子真是惊喜,德语说的真好,不知道歌剧是不是本人唱的,这部片子里觉得他帅的不行

28分钟前
  • tintin
  • 推荐

3.5的样子,居然一点都不滥情,不拖拖拉拉。

33分钟前
  • L.John
  • 推荐

结尾有点仿泰坦尼克? 以人性化的角度去阅读历史洪流中普通人的遭遇有时真觉得太残酷了

38分钟前
  • 🍒
  • 力荐

看不下去

42分钟前
  • Skin
  • 较差

故事太精彩,演员导演都不给力。看完电影马上去纽约看了真迹,很漂亮。

46分钟前
  • 只喝可乐的猫
  • 推荐

当红小生+老女戏骨搭配还不错,中规中矩的真人真事改编。

47分钟前
  • Zola
  • 还行

又一个历史的盲点。

52分钟前
  • Early啦
  • 还行

挺感人的。想想中国那么多文物流出去,每次去这边的博物馆看着就痛心。

55分钟前
  • 豆瓣十二月
  • 很差

喜欢它不处理成沉重缓慢,正是今日欢盈自我的基调,对照那时故地的无奈,不能选择。我们曾经以为会遗忘了历史,却始终活在历史之中。一个人,不能没有根,无法从血液里与故土分离,但有些时候,若要新生,必得先离开。

60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依然是一部对于二战反思题材的电影,只不过用名画归还的角度进行描述和表达,视野和角度比较取巧,而且在反思之外也有点艺术的味道。但终究剧本还是过于平淡,情感表达上也没有多余的亮点,整体而言,比较平庸,难成一个好片。

1小时前
  • 方枪枪
  • 还行

片子太中规中矩了,没有特色。那个特殊的星期六,父亲拉起大提琴的细节,挺有感触。

1小时前
  • 季轩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