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男两女的四角恋情,在《偷心》中所为人所见的却并不是其用何般甜蜜美好来偷取你的心房,电影让人所见的在一段尤为纠葛的爱情戏中,洞悉以究竟何为爱情,在两性关系里对“背叛”与“忠贞”的攫取,无一不是在展露着人性的虚伪。
人物条理泾渭分明,以小块划分的结构表现得丰富而精彩。
娜塔莉·波特曼片中化身为性感小野猫,那种极致的美艳让人难以忘却。
四个出色的演员带给观众一场充满了矛盾复杂的情感纠葛,浓浓的爱意中搅拌着些许玩味,对话过程的观感既舒适又奇妙。
相识,相爱,分开,重聚,再分开,各自生活。
是兜了一个圈回到了原点,从陌生人最终变回了陌生人,还是我们从来都是陌生人,从来没有彼此靠近过。
为了再听一次《The Blowers Daughter》,我重新看了一次《Closer》。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觉得最精彩的是开头,伴随着整首的《The Blowers Daughter》,男女主角在拥挤的大街上逐渐走近,直到发现对方,然后发觉can't take my eyes off of you,会心地微笑。
因为太专著看前面,女主角被车撞到在地,短暂的昏迷,然后抬头对着男主角说:“Hello,stranger!
”这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
从没有一见钟情的经历,所以总觉得那是一个童话故事。
现实生活中要么就缺乏令人一见心动的男人,要么就没有一鼓作气的勇气。
而且在这充满谎言的社会,一见钟情显得太有企图性了。
所以再一次看《Closer》,我带着看童话故事的心情看它,却被结尾那个黑色幽默弄得很感动:一对互相原谅彼此的夫妇,他们在失去更多之前选择继续他们平静的生活,虽然各自有不可言喻的秘密;独自回国的Alice素面朝天,原来她的名字真的叫Jane Rachel,一直在说谎,但当说的是真话的时候,竟然没有人相信;最后Dan回到与Alice最初去的教堂,发现Alice Ayres只是一个已故的舍己救人的女英雄的名字,那个曾经彼此相爱的女孩,原来他从来没有真正认识过她。
突然想起这出戏的宣传语: If you believe in love at first sight, you never stop looking. If you believe in love at first sight... Take a closer look. Those who love at first sight are traitors at every glance. 要么不爱,要么好好爱。
To be or not to be,就是那么简单。
最后又是《The Blowers Daughter》,令人欲哭无泪的感觉。
And so it is Just like you said it would be Life goes easy on me Most of the time And so it is The shorter story No love, no glory No hero in her sky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of you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of you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s... And so it is Just like you said it should be We'll both forget the breeze Most of the time And so it is The colder water The blower's daughter The pupil in denial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of you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of you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s... Did I say that I loathe you? Did I say that I want to Leave it all behind? I can't take my mind off of you I can't take my mind off you I can't take my mind off of you I can't take my mind off you I can't take my mind off you I can't take my mind... My mind...my mind... 'Till I find somebody new
在想一个问题,dan与两个女人的爱情。
我感觉,dan了解anna比alice更多。
一开始,dan与alice一起闯进自己似乎已经失去记忆的童年花园,说到自己早早死去妈妈是一个烟鬼。
而alice吸烟、受伤、年纪小,需要被保护。
这触发了dan内心的创伤机制,他想拯救alice就像想拯救曾经的妈妈。
可将近4年的相处,dan都是用自己的第一印象去与alice相爱,可以说,他从未了解alice,alice也说他只了解自己的一部分。
anna与dan的第一场相遇,在anna摄影棚,dan闯进了anna的世界。
这是公共场合,既正式又带有一些禁忌的浪漫,而anna并没有排斥与dan亲吻。
anna看上去高贵而坚强,其实这些都是与她内心的懦弱、恐惧完全相反相的性格,因为太脆弱而自我强硬。
dan看到了这些,这些也正是anna性格里最真实的自己。
从此dan开始想拯救她了。
我相信,anna一定像极了dan的妈妈。
我觉得dan内心的天真更多,而不是表面轻易被看出来的懦弱。
一个可以表达自己懦弱的人,其实并不懦弱。
dan跟larry在医院的对手戏中,他能够在一个男人面前痛哭,对于人来说,尤其是男人。
放下尊严,真实面对伤痛的自己,尤其在情敌面前,这是最最难做到的。
他是如此忠诚于自己的内心,他的这一场痛哭让我给这个片子打了五颗星。
任何人都会有恐惧,尤其是早年失去妈妈的dan,他害怕孤独,他太需要爱了,我相信他对爱的渴求,并不是简单的假爱或真爱能评判的。
他渴求爱,又无法接受让爱变得污浊的东西(当然,他心理是如此认为的),我猜他这是对母爱的变相索取。
但令我惊喜的是,每一次当他知道眼前这份爱开始变得浑浊的时候,所做出的反应都是真实的人性反应——不能接受,转身就走。
无论怎样,他是真实的面对自己残缺的内心,他是包容自己的人。
试问,谁又能做到呢?
larry不需要分析啊,他身上的攻击性和人类的自我欺骗&愚蠢并没什么好评价的,到处都是这样的人,用看似理智的真实的谎言来欺骗自己、伤害别人。
在我的人生观里,自己欺骗自己,是最可怕的。
而larry竟做到了!
这个人物写的非常真实饱满。
好编剧!
其实anna也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们最后才会看似貌合神离的在一起,其实我感觉他们这两个“假货”才是真正适合彼此的恋人。
anna有忧郁的情绪,她拒绝面对真实的自己,她太聪明了,聪明的掩盖住内心的所有胆怯,用一个艺术家的真诚与自由反复说服自己的内心,仿佛看起来“真实与自由”,她把自己包装的太好了,只不过到了dan面前,一切崩溃,她爱dan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dan是如此真实的一个男人,而这些,她全部缺失。
再来说说alice,自由,这是我的第一感觉(往往第一感觉都不对貌似)。
第二感觉就是,其实她跟dan错失了一段真正的爱情。
在她爱上dan的时候,dan并没有因为了解而爱她。
而后来,dan努力想了解她的时候,她觉得累了。
我感激这场戏,dan一向直面自己的懦弱,故事最后,dan想试着开始做一个假人,想试着用谎言包容alice,但是alice没有给她这个机会,他最终因为愤怒而一巴掌出手。
可能头脑熬夜熬昏了,我并没有仔细想清楚alice的个性,感觉是挺健康的一个姑娘,爱自己也会爱别人,优缺点都有,是个完美的剧本人物吧。
假设:dan和alice这两个人都是真实对待自己内心的男女,那么编剧想说的话,我大概体会了。
爱是存在的,但或许不同步,因为彼此并没有真心了解。
荒诞的却是,其实每个人永远都是孤独的,真正的心灵沟通并不存在,我们那么努力的与人交流,都是因为有爱,而爱就会带来伤害……每个人都会从电影里看到自己认同的东西,每个人都会记得自己愿意记得的画面,而忽视其他。
我看到的,仅仅是我看到的而已。
写下这篇的初衷,还是希望得到人类的认同。
耶我吱吱不倦的尝试沟通,虽然我知道真正的沟通不存在。
Larry: Is he a good fuck?Anna: Don't do this.Larry: Just answer the question. Is he good?Anna: Yes.Larry: Better than me?Anna: Different.Larry: Better?Anna: Gentler.Larry: Did you do it here?Anna: No.Larry: Why not? Just tell me the truth.Anna: Yes, we did it here.Larry: Where?Anna: There. (she points to the sofa.) Larry: On this. We had our first fuck on this. Did you think of me? When? When did you do it here? Answer the question!Anna: This evening.Larry: Did you come?Anna: Why are you doing this? Larry: Coz I want to know.Anna: First he went down on me, and then we fucked. Larry: Who was where?Anna: I was on top, then he fucked me from behind. Larry: And that's when you came the second time. 男人明明知道不停的追问只会让自己知道更多真相细节以后,受更多伤。
但是他们还要追问。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没有办法不想那年我在床头哭求她不要离开。
我问她,他哪里比我好。
她回答说,她更成熟,更有前途。
我看着那张床,我按着自己的想象,但是我甚至能看到当我在地球另一半努力奋斗时,一对男女在那张床上风起云涌的情景。
我怕受伤,不敢想象,但我从来没有停止追问,从来没有停止过想象,直到结束的那一天。
Larry: Don't say it. Don't you fucking say, "You're too good for me." I am, but don't say it. You're making the mistake of your life. You're leaving me because you believe that you don't deserve happiness, but you do, Anna. Did you have a bath because you had sex with him? So you wouldn't smell of him? So you'd feel less guilty? How do you feel?曾经的我根本不知道,爱情是没有开关的。
她不爱我了,便不再爱了。
无论我怎么提起我们在一起幸福的曾经,再怎么提醒她我们的山盟海誓,在爱情消失的瞬间,那些都一文不值。
她心里不再有我。
Alice to Dan, "I don't love you anymore"我不再爱你了。
爱情就是那种感觉,前一秒肉体精神的缠绕,后一秒变成冷视的陌生人。
“Hello, stranger.”
凌晨4点,没有中文字幕的电影,继续着昨天的不良习惯!
看这部片子的原动力还是来自娜塔丽·波特曼。
无法忘记她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样子,尤其是她的眼睛。
只是想再看一看她。
影片《偷心》讲述的是一个简单并且复杂着的两男两女的情爱故事,他们彼此之间复杂难明的关系绝不会令人联想到电视剧里拙劣的多角恋。
这是由帕特里克·马伯的同名戏剧改编得来,搬上了银幕,在导演的刻意为之下,依然充满了戏剧的力量和舞台感。
导演让男女角色们在为数不多并且独立的场景里咆哮和悲伤,无形中为影片设置了一个周旋空间很小的狭窄范围里。
当然,这一点并不足以成为任何人抨击本片的借口,因为这样干所带来的戏剧冲突感无疑是非常具备力量的,是一种直击心灵的简练力量。
起初看上去影片给人的印象非常迷惘,在几乎没有任何描述之下,轮番出场的四个角色之间的关系令人感到无比的糊涂。
为什么没有基本的铺垫?
很简单的理由,因为导演将多数时间都给了对白,甚至于为此牺牲了清晰的时间跨度转变,场景以及情节的连贯性。
随着突兀的场景变幻,唯一能够点醒观众时间跨度之巨的,惟有对白里偶尔泄露出的只字片语。
这种奇特的手法使得影片前半部分产生了异常难以摸透的气息,观众得像瞎子一样摸索着前进,不停的猜度着情节。
直到后半部,一切才渐渐的浮出水面,就仿佛在导演的指引之下轻而易举的在结束前明白了一切,并且知道了导演的企图。
说实话不喜欢这样的安排,内心还是喜欢流畅的电影。
裘德劳扮演的丹是个懦弱的男人,略带忧郁的英俊脸孔和怀才不遇很能激起女人的母性。
这类男人通常都比较任性,他只想获取爱的快乐,却不考虑爱的责任,他考虑问题时只考虑当前的感受,不往前看,也不管自己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他与艾丽丝一见钟情,生活的很幸福,但这却没有影响他对安娜紧追不舍,也许他也不明白自己追安娜最后是为了什么。
丹的软弱在几次分手戏中表露无遗,第一次分手是与艾丽丝,分手的时刻他犹豫了,如果艾丽丝没有偷跑,他也许还会在两个女人间继续周旋,对于他,道德是透明的,快乐是真实的。
第二次分手是和安娜,他得知安娜用身体来换和拉里的离婚协议书时,他吃醋了受不了要求分手,可是分手之后他又后悔了,做了一件很让男人丢脸的事情,去求拉里。
这种男人在我眼里不是为爱放弃尊严,而是毫无尊严,他是为了爱去求拉里的吗?
我认为不是,他只是受不了寂寞,如果艾丽丝在,他就不会去求拉里了。
他只爱自己。
女人在乎的是男人的心灵是否出轨,男人在乎的是女人的肉体是否出轨。
拉里很霸气,是个目的性很强的男人,他很在乎肉体上的征服,或者应该说男人都很在乎肉体上的征服,所以当他知道安娜有外遇时,他关心的不是安娜更爱谁,而是谁的性能力更强。
当他遇到艾丽丝以后,他也不想从心灵上征服艾丽丝,而是选择肉体上的占有,用这个来作为对丹的报复,尤其当丹来求他时,他最后的嘴脸也很恶心。
但他是现实生活中的赢家。
拉里争取安娜,还是从肉体入手,他很明白人性的弱点。
拉里应该算是完胜了,虽然他是吞下耻辱迎接的胜利,但他还是达成了目标。
拉里在最后遇到丹的时候告诉丹,你不懂得妥协。
这句话道尽了相处的真谛,两个人的相处靠的不是爱情,而是妥协,为爱妥协,并不会失去尊严,反反复复的左右摇摆,才让人觉得不齿。
艾丽丝是个隐藏很深的女人,看上去很纯情,心里却藏了许多东西。
她很早就知道了丹有出轨的意向,那张流泪的照片出卖了她。
当她在脱衣舞场里对拉里说,她叫简时,她的真实名称,她的笑容如此轻蔑。
电影里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艾丽丝,虽然她隐藏了自己的身份,但是她这么做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不是伤害别人,从一开始,她就为自己设下了防线,这样她才能全身而退,在纽约的阳光下接受众人的目光。
艾丽丝是个个性很强的角色,她对爱的态度非常绝决,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爱与不爱之间的距离只是短短的几秒种,她可以容忍丹对自己长期的背叛,却无法容忍丹对自己的怀疑和质问,她离开了丹。
安娜则显得平庸而没有个性。
她最终温顺的躺在拉里身边,眼睛茫然的透过黑暗,也许她想看到自己的未来,也许她想看见丹,在我眼中,她已经失去了方向,拥抱并没有温暖她。
她与拉里在生活上已经靠近,但在心灵上的距离也许今生都无法再靠近一步。
安娜很可怜,她太诚实,也太没有耐心,她以为相爱需要以诚相待,可惜,真相往往只会加大距离。
疑问来了,爱的呵护是需要谎言的,不论善意与否。
真相,总是丑陋不堪的,是不能面对的,为什么一定要逼自己去直面,装傻才是大智慧。
另外电影里的那首主题曲挺好听。
最早把它放在豆列里,我写了下面一段评论:“能在陷落的愛情裏全身而退,不代表你沒有付出全部,而是證明你早一步看清前方沒有未來的道路。
如果連忠誠都不能做到,何必要虛僞地說出我愛你這三個字?
”豆列地址:http://www.douban.com/doulist/13542/說不清楚這部電影給我的究竟是甚麼感覺。
你可以很冷漠地看完這部電影,嗤笑世俗的愛情,唾棄為人不齒的情欲。
它讓我很震撼。
不止一遍地看這部電影,不止一次有新的發現。
它是一部註重細節的影片。
而它每次都會做一件是,一遍遍地問我:是否愛情裡永遠包含有欺騙?
曾經聽過一句話,人可以只愛一個人,卻可以和很多人發生性關係。
我是不是應該說地婉轉一點?
汗~初聽見的時候挺震驚的,後來細想又非是並無道理。
一方面是生理需求,另一方面又是心理的煎熬。
一直想不明白,為甚麼Alice寧願告訴Larry她的真名其實是叫Jane Jones,也不願意曏Dan提及。
一句I don't wanna any people see my passport picture把所有的問題一概推出。
她還是害怕陷入太深的吧。
這也是她最後能夠全身而退的砝碼。
但是,又是為甚麼,為甚麼一開始她就發現Dan和Anna之間有曖昧的關係,又不挑明說,而在Dan曏她坦白時心痛到崩潰的邊緣?
Alice是個值得推敲的角色。
在一般人看來,一個以stripping為職業的年輕女孩總是物質、世俗、虛榮...的代名詞。
但這些在Alice的身上卻沒有錶現得太明顯。
除了撿拾Larry扔在Strip bar沙發座上的錢的那一幕,實在看不出她對於金錢還有其他的慾望和奢求。
她自己也說她是靠這個活的,也許她僅僅mean她保障自己吃喝住的最低要求吧。
忘不了她那張留淚的臉。
她是投入了自己的感情,才會如此傷心吧。
一開始,她就對Dan說,I won't leave the one I loved.她一共離開了兩次,一次是Dan坦誠他和Anna的關係,她無法忍受繼續留在一個心不在他身上的男人,即使之前還哭著抱著Dan說You'll miss me。
在Dan決定不放她走後,她有執意地逃離那間留有太多記憶的apartment。
第二次離開他,她很認真地對他說,I don't love you anymore. please leave.還記得之前幾分鐘裡她是何等地興奮麼?
之前還說著happy four years anniverary,還說著之前的分離doesn't matter。
她是對Dan的幼稚心寒了吧。
心已死,之前再多的愛戀也化為泡沫,消失無影。
Dan絕對是個心志不夠成熟的人。
為了和Anna的一個吻,執意要求繼續發展他們之間的關係。
Anna無奈的一句:what are you?12?在一開始就挑明瞭Dan的悲劇。
他的可笑之處在與Larry談話的那一段完全展現出來。
固執地要求他放開Anna,固執地要聽他說Anna是被脅迫的。
相較而言,Larry是個太狡猾,太世故的男人。
為了一再享受報復Dan的快感,在一遍遍說Anna在與他做愛時是enjoy的錶情之後,在驅使Dan重新回到Alice身邊之後,又說了個小小的慌,也就是這個謊言,加上Dan的嫉妒心,斷送了他和Alice的未來。
在自己一次次出軌之後,又不肯原諒對方背叛自己。
可笑的男人。
Anna是個矛盾的女人。
Julia沒有很好地詮釋一個artist的身份,但很好的錶現了人物內心的矛盾與不安。
雖然內心抵制自己的出軌,卻一次次做著冒險的舉動。
面對兩邊的男人,她一直徘徊,對Larry的愧疚,對Dan的慾望,兩者在她的天平上得不到平衡。
人是很難堅持內心的想法。
雖然Anna在過程中選擇了與Larry離婚,去到Dan的身邊,最終還是捨棄了這個想法。
一方面是Dan的不理解,一方面又是對Larry複雜的感情和Larry的要求。
女人一旦讓自己陷入這種兩難的抉擇,自己的幸福也就慢慢被磨去。
不想說Larry,狡猾、世故這類的形容詞似乎不足以形容他。
他的各方面言行舉止都不能讓人聯想到他醫生的身份。
當他與Dan冒充的Anna角色在倫敦的色情聊天室聊得不亦樂乎時,當他無意中真的遇見真實的Anna,滿嘴的hotel時,似乎在他低俗的外錶下,還隱藏了甚麼。
我不明白究竟是些甚麼。
他驅使Dan回到Alice的身邊是否是個小小的陰謀?
在那一刻,他已經完全瞭解Dan的嫉妒心理,然後,他編了個小慌來“教訓”Dan這個小鬼,而Dan的眼淚,除了暴露出他的幼稚,還能說明些甚麼?
記得Alice在Strip bar裡和Larry說過一句話:it's not a war.她是最早認清愛情真相的人。
即使有這句勸導,Larry還是執意將這場感情游戲變為一場戰爭。
毫無疑問,最終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也摧毀了他人該得到的。
電影的人物、情節很豐滿,讓它不成為一部好電影都難。
在拍攝的手法上,在敘述的過程上,導演也煞費苦心地將它界定為商業片和藝術片這兩者之間的東西。
影片以Dan和Alice在倫敦冬季陰冷的街道上一見鐘情為始,以Alice走在紐約陽光明媚的街上引來眾人回眸為終。
Dan還在繼續他的生活,孑然一人。
在他最後看見那塊寫有Alice名字的碑文時,他是否聯想到甚麼?
Larry和Anna重修舊好,Anna註定背負一生的愧疚。
在歷經了這麼多曲折之後,一切又重新回到它們各自的軌道。
總覺得Dan是片中最可憐的人,他擁有過兩個女人的感情,最終只落得孑然一身的下場。
如果不是那麼嫉妒心重,不是那麼大男子主義,不是那麼幼稚無知,也罷,這無非也只是如果。
有幾句話說得很好:Love was an accident waiting to happen.If you believe love at first sight, you never stop looking.雖然電影只選用了Damien Rice的一首歌,the Blower's Daughter,但整張O這張專輯都像是為Closer量身定做的。
很好聽。
也参考http://po-deceased.blogbus.com/logs/2006/10/3584948.html
我把msn签名改成涂了橘子味的唇彩,前同事的对话框弹出来,只有三个字:要搞伐?
我压抑着自己惊恐的心情,佯装镇定的问,怎么说。
答曰:就是搞,没别的。
我想他说得如此之理直气壮厚颜无耻,全依赖于他的家世和财富,最重要的,是这些东西所赋予他的,在这个城市极少被人拒绝的优越感。
DAN是一个脆弱而敏感的人,样貌英俊,讨女人喜欢。
他爱ANNA,也爱ALICE,最重要的是,他爱自己,以及自己给自己的,庞大的精神痛苦。
他懂得爱追求爱,但其实,他不相信爱。
他在ANNA千辛万苦为了他离婚之后听闻他们最后一次的sex暴怒离开,他因为Alice与larry之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而穷追不舍耿耿于怀。
而Larry是一个强势的男人,他有傲人的家世,被人尊敬的社会地位,目的性强,有power,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所以,他会因为想得到一个人而表现温情,也会因为失去一个人而疯狂报复。
在得知背叛之后,他关心的并不是对方还爱不爱自己,而是那个男人的性能力。
他如此之惨烈,但却最真实直接。
结尾,ANNA和他貌似宽容和安稳的生活在一起,他看起来普通至极,但他是生活的胜利者,尽管这样荒诞的生活之中,只有壮烈的失败和窝囊的胜利。
壮烈的失败和窝囊的胜利,是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很喜欢那个镜头,装死的Alice突然间睁开眼睛对着惊恐过度的Dan说,hello,stranger。
很多时候,爱只是琐碎的一个细节,他在雪地里把你拉起来,或者,一瞬间紧紧的抓住你的手,带你去挤公交。
而不爱,仅仅也只是因为一个表情,或者是某一个瞬间,涌上来的无以复加的厌倦感。
所以,当Dan不要脸的一遍又一遍的对着之前还喜笑颜开想着跟他一起去国外好好生活的ALICE说我爱你,但我不知道爱在哪里的时候,我无比认同的看着Alice流着眼泪说,不,我不爱你了。
是的。
我曾经爱你。
爱你欲语还休的拖沓,爱你不辩解不表白的残忍,爱你胆战心惊的试探,爱你不主动不拒绝的凛冽。
但我现在决计不爱你了,因为不信任,或者是说,你不相信你自己,如此爱我。
影片的结尾,终于看到Alice的真名,Jane,真是她告诉Larry的名字。
为什么明明是亲近的人却不能表白自己的内心,对于陌生甚至与轻蔑的人却可以毫不迟疑的露出自己的底线。
我想熟悉与陌生之间因为感情而产生千秋万壑的距离,因为在意,步步迟疑。
所以,当前同事进一步以他的道德观来蛊惑我的内心,我得承认我不是没有一点迟疑和诱惑的,我厌倦了贞洁而扭捏的日子,又没有勇气过堕落的生活。
很拧巴不是么。
可是,谁的人生不是这样,又矛盾又造作矫揉。
我在想,一个精神上的亲密同伴,能不能敌的过一个肉体上纠缠的陌生人。
在大制作的好莱坞商业片当道的美国影坛,还是有一些不媚俗坚持独立思想的制作人延续艺术片的创作。
然而有的片子过于小众,晦涩难懂,比如《时时刻刻》(HOURS)和《改编剧本》(ADAPTATION);兼顾艺术性和欣赏性的不多,近期有颇受好评的低成本影片《杯酒人生》(SIDEWAYS),《偷心》(CLOSER)则差不多是我最近看到最精致的美国文艺片。
影片在伦敦取景,类似电影《诺丁山》中的街区和艺术场馆,大嘴美女朱莉亚罗拨茨和超级俊男裘德洛的担纲,都大大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
故事安排虚实结合,时空交错,摄影灯光流畅自然,音乐美术沉稳细致,精心构画出一个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的缩影。
这华丽外衣的后面,却是现代都市人一颗颗脆弱而孤寂的灵魂。
一场交通意外让从纽约来伦敦散心的ALICE和不得志的作家DAN(裘德洛饰)一见倾心,成为情侣。
ALICE虽然曾是脱衣舞娘,却有天使般的面孔和纯净的心。
激情转淡,DAN开始觉得ALICE对他的爱是一种负担。
凭着一本以ALICE为原型的小说DAN开始出名,进而认识了摄影师ANNA,立刻为其成熟气质着迷,不知在两个女人之间如何选择。
ANNA(茱莉亚罗伯茨饰)的第一次婚姻几年后输给了一个比她更年轻的女人。
她独自经营一家人像摄影工作室,用幽雅的外表掩盖因失婚而损伤的自信。
ANNA从小说中读到了DAN对ALICE的疏离,认为他没有必要浪费时间维持一段已经冷却的感情。
她对DAN亦有意,但看到了天使般的ALICE后不忍伤害。
有所察觉的ALICE请ANNA为其摄影,用她的相机锁住自己感情受伤后的泪痕。
ANNA不愿做第三者,不想独自品尝孤独的她很快与偶遇的医生LARRY交往。
这场偶遇其实是DAN恶作剧的意外产物,ANNA的新感情从开始就难以摆脱DAN的影子。
DAN和ALICE一起参加ANNA的摄影展,ALICE发现她的泪痕照摆在显著的位置。
ALICE在大幅照片前被问及感受时说:摄影让生活美丽,但这不过是谎言,被摄者的悲伤才是生活的真相。
提问的人恰好是LARRY。
此时,ANNA和DAN正在续旧,然后旧情复燃。
ANNA还是嫁给了LARRY,但并没有停止和DAN的交往。
LARRY经常出差,一次回家后坦白了自己在外出轨的事,ANNA没有生气,说出了自己和DAN的私情。
原以为婚姻幸福的LARRY有些吃惊,一直追问两人床第之事,这让ANNA更加看到她和LARRY思想上的差距。
与此同时,DAN和ALICE摊了牌,他向她道歉,说自己自私。
ALICE伤心欲绝,她穿回从前的衣服,从DAN眼前消失。
失意的LARRY在一家夜总会意外遇到了ALICE,以为同时天涯沦落人。
但任凭他倾其所有,她都不露声色,只说他认错了人,她的名字是JANE。
ANNA要求离婚,LARRY提出最后的床第作为条件。
ANNA为了尽快让LARRY签字就同意了,她以为反正自己的心已在DAN那边,为了这份爱可以做出牺牲。
然而这是LARRY的聪明之举,他了解男人的嫉妒。
如他所料,这最后的性事成了ANNA和DAN关系的钉子。
DAN和LARRY两个情敌终于见了面,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爱崇高,并指责对方对ANNA的伤害。
LARRY把ALICE的去处告诉了DAN,然后告诉DAN他为了报复和ALICE上床。
DAN的回来ALICE起初很高兴,但随即开始怀疑,听到DAN追问她和LARRY之间的事时ALICE终于清醒,不再相信DAN的甜言蜜语,明白了从他口中说出的“我爱你”并不是她所以为的永远,不过是他瞬间的感受和随意的玩笑罢了。
她决定彻底离开DAN。
ALICE回到了纽约,入境护照上显示她的真名确实叫JANE,确实是那个她告诉LARRY但他始终不相信的名字。
失魂落魄的DAN来到他和ALICE曾经见面的墓地,突然醒悟ALICE只是她当时看到一块墓碑随口借用的名字,他对她的真实身份根本一无所知。
这恰好和影片的第一句台词契合。
ALICE被车撞倒在地上睁开眼后看到了英俊的DAN,说“你好,陌生人”。
从此后,陌生与熟悉,激情与冷漠,誓言与背叛,温柔与暴戾,吸引与抗拒,在影片中交织在一起,诉说着成年男女的情感困惑,不知道感情和信任归向何处。
似乎在冰冷的现代社会里,情爱是御寒的烈酒,然而酒醒之后依然是无尽的空虚,需要寻找新的刺激填补。
影片的开始,伦敦的街头,DAN和ALICE从汹涌的人潮中出现,一句歌词反复吟唱“无法将眼光从你身上离开,无法将你从脑中忘却。。。
”,这个歌曲又在影片最后出现,走在纽约街头人群中的ALICE依然迷人,只是她的眼中流露的不是篇头对爱的渴望,而是绝望之后的冷漠。
片中ANNA问LARRY,真相真的那么重要吗?
这可能是很多当代人最困惑的问题:人不能忍受欺骗,却又无法(或不愿)承受现实的责任。
是在用谎言编织的自我安慰中偷生,还是在现实的真相中自我毁灭?
ANNA就是在这两难中无法选择,她处于现实的考虑嫁给了LARRY却发现自己始终无法尽责去爱他,她以为和DAN在一起是忠于自己的真实感情,甚至为此不惜代价(接受LARRY的条件)。
现实却是发现DAN更加自私浅薄,所谓的爱情不过是自己的幻象。
LARRY和DAN始终想让ANNA和ALICE口中说出真相,关于她们和另一个男人(不忠)的真相。
他们用真相让对方受辱,是一种典型的男人对女人的伤害,就象〈中国式离婚〉中最后陈道明心安理得地冒名去赴妻子和网恋情人的第一次约会时一样。
他们忘记了部分的真相其实是最大的谎言。
不知男人在揭露“真相”摧毁一个女人自尊的时候,自己收获的是胜利者的得意还是失败者的报复,或是LARRY所说的“有罪的满足”?
ALICE 在摄影展上的评论仿佛暗喻现代人的生活:看上去很美,但镜头中人很悲伤,生活不过是一种粉饰。
那个被换掉的手机里,全是你的信息,你的名字。
这个被我用着的手机里,他上面写着:滚远点那个被我锁进箱子里的日记本。
里面全是一路因你而存在的勇气。
那些阴郁的日子,总在告诉自己,要加油,要努力。
好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光鲜亮丽的走到妳的面前。
对你抬头微笑,告诉你说:终于长成能你匹配的优秀女子。
可是,我终究失败,终究无法与你匹配。
于是,永远的只能把你装在自己的心里。
不与人碰触。
永远的只能把想对你说的话,用疏离的文字写下。
永远的只能把你的脸记录在梦境里,与之想念。
永远的只能把想给你的微笑,露给别人。
还有,还有,永远的永远的只能在梦境里与妳为邻。
多么可悲的女子,可是,我却想要壹直这么可悲下去。
哪怕有其他人,说他愿意为我付出努力,只为我幸福。
贰。
有些人是需要告别的,然后离开,因为他们注定会在生命里留下痕迹。
而我一直记得我爱过你。
这是在别处见到的话。
被我看见了,任性固执的记录下来觉得与自己很像。
我亦是想要忘了你,想要与你告别,告别那段不为人知的爱恋,痴迷。
可是,一次一次的颓败而终,我早已开始放弃。
对于那些徒劳的事,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放弃挣扎,顺其漂流。
所以,我亦是放弃了挣扎。
只是同时亦是放弃了努力。
我成长不成与你匹配的女子,那么只好放了这么梦。
断了自己的想法,断了自己不切实际的唏嘘。
只是。
只是。
偶尔还会想念。
想念你那些没给我任何色彩的只字词组。
想念你说的感动,想念你说的保重,想念你安慰的话语。
你看,你那些不带任何色彩的东西,都能被我说得这么暧昧,揣猜。
你说,我是不是真如他们所言,是个太过聪明的女子。
一直以为,只要不被察觉,只要继续伪装自己的倔强骄傲,我就依然可以是那个骄傲的公主未完的文字。。。
还有那么多因你存在的故事未完的记忆。。。
还有那么多因你存在的时光及未完的你。。。
还有那么多因你存在的心绪
好一场残酷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性与爱的权力/自由游戏。
两个男主人公,Dan 与 Larry,都有着超强的占有欲和功利心,在他们眼中,所爱的女人不过是个战利品。
于是他们将自己的智力与荷尔蒙毫无保留地用在了这场角斗中。
两位女主人公,Alice 与 Anna,实际上对感情相当地执着与诚实。
可是,她们很不幸地成为了自己所深爱的男人用来证明自己地位的奖杯,即在他们眼里沦为了物品。
看似矜持成熟的Anna,因为自己太感性,被两个男人玩得团团转,不得不试图用性来换取爱的自由。
可她最终换来的却只有沮丧的妥协。
看似天真无邪的Alice,却充满了机智勇敢,很懂得保护自己的人身与自由。
虽然身为脱衣舞女郎,Alice却活得相当有尊严,并成功地摆脱了这个四人的怪圈。
游戏中最大的赢家,是表面上看起来最粗鲁无脑的Larry。
实际上,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的alpha male,更是个智商非凡的战略家,他最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该坦诚的时候坦诚,该奸诈的时候奸诈;也最懂得怎样向对手施加威逼利诱。
而这场博弈的始作俑者Dan,我们最终却发现他只是个可悲、耍小聪明的低劣作弊者而已。
别忘了,在他的莽汉外表下,Larry可是个皮肤科医生。
dermatology是与cardiology和neurology齐名的三大最难攻读的医科专业……Dan则是个讣告兼业余小说作家。
虽然这一物质因素没有被明确地放入对话中,但是每一个镜头都在默默地告诉我们,社会地位在这场势力角逐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Anna和Larry出没在豪华餐厅,住着宽大的精装Loft,Anna在主流艺术馆里举办了很成功的摄影作品展览,Larry拥有了自己的漂亮私人诊所……而Dan与Alice却是典型的窘迫伦敦“蜗居族”,为了生计整日在社会的边缘挣扎着。
这部电影的结构如同一出话剧般简约,如同一场外科手术般冷静精确。
所有的色情、暴力、感情戏都体现在精彩的眼神交流与对话中,画面却非常干净得体。
四位主演的表现都是无可挑剔的,可在我看来,最多面、最复杂、最耀眼的角色的莫过于Clive Owen饰演的Larry。
城市里错综复杂的人物感情线。
真麻烦= =
我觉得不好看
如果你能看懂,你心里真的有故事
owen在这里太偎琐
很短的篇幅里面讨论了诸多的情感问题。
一部自作聪明,娇柔做作的电影。罗伯茨从头到尾一个表情,还有她硕大的鼻孔。这部电影真的玷污了Damine Rice的歌!
第一次完全没看懂的心理片~
最后那一霎,我恍惚地,再度觉得NP迷人了。
乱七八糟。到底谁爱谁~
早期看的西片。但是印象不深啊
你有没有见过心脏,它看上去就像浸在鲜血中的拳头。「我不吃鱼。」「为什么?」「鱼在海里小便。」「孩子们也这么干啊。」「我也不吃小孩儿。」这种势均力敌的四角恋关系,真的是难辩输赢。总觉得自己曾经看过这部电影,总是可以猜出下一秒裘德洛要说什么。多好啊,我喜欢从前 我喜欢混淆时间的感觉。
Hello stranger~
糟蹋了DR的音乐
我们愿意对陌生人无话不说,却无法告诉真正的爱人自己的名字。
狗屁不通。
躺在身边的人未必是念得那个人
烂东西,搞女人都搞得这么没情调
当代青年情感真相:只爱陌生人。喜欢追逐,容易厌倦,得到又不珍惜,失去又不甘心。考验和试探,本质都是对爱的不自信、不真诚。片中,男人总是想要从身体和灵魂全方位地占有女人,却连二选一都做不到忠诚。
四个都是掷地有声的大牌但是为啥没出彩……题材也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