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作者:小探转载请注明出处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斯阔贺米许”的小镇上。
楚艾莉(Ellie Chu),镇上唯一的亚裔女孩儿。
表面看她其貌不扬,独来独往;内地里却是个超级学霸,学校一代文学大师,全班差生的曙光。
靠着给别人代写论文赚些外快,钱好质量高。
既兼顾了学业,也帮家里补贴了家用。
每天骑个自行车穿梭在学校和家之间,生活虽然没什么惊喜,但也算自得其乐。
但某天,一个男孩的出现,却打乱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
保罗,呆头呆脑的钢铁大直男一个。
他来找艾莉,原因很奇葩。
不是为了作弊,而是他看上了一个姑娘。
想给人家写信,自己文笔又不行。
所以,学霸艾莉就成了他眼中的救命稻草。
本来艾莉是十万个不愿意的,但奈何家里已经欠了三个月电费,只好接下这个差事。
事实证明,这份钱还真不是那么好赚的。
至少比代写论文难多了。
倒不是艾莉能力不行,怪只怪队友太直男。
在艾莉的努力下,好不容易和女神建立了好感,形成了书信上的往来。
但保罗与女神的第一次约会,愣是往这层好感上浇了盆冷水。
瞬间,一切回到解放前。
但就在二人山穷水尽之时,女神的一条短信又重燃了他们的希望。
这一次,他们换了个打法。
显然,与女神通信增加好感不是问题,改变这个钢铁大直男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艾莉决定用三周的时间帮保罗突击学习。
方法很简单。
先暗中侦查女神,了解她的喜好。
然后再对症下药,根据女神的喜好为保罗重点补习。
至于后面的故事,相信我不说,大家也能猜个大概。
没错,随着日常的相处,保罗慢慢喜欢上了帮他追女神的艾莉;但估计大家没想到的是,艾莉竟然也喜欢上了女神;至于女神呢,好像是喜欢上了保罗。
但也许,她喜欢的又是艾莉。
一个“环形三角恋”,就这样形成了。
狗血吗?
如果换做别人来拍,很有可能就会落入狗血的套路。
但好在编剧和导演都是伍思薇。
伍思薇是谁?
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硕士,曾经是微软公司的软件工程师。
半路辞职,转行做了编剧和导演。
兢兢业业磨练5年,拍出了人生中第一部电影——《面子》。
一经上映,便成黑马。
不仅收获一致好评,甚至被誉为是女同版《喜宴》。
也因此,有人用“李安的接班人”来形容她。
不过,私以为这样的评价多少有些过誉了。
但不可否认,她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导演。
《面子》这部电影,是她根据自己在美籍华人社区成长,并向母亲出柜的经历改编而成的。
所以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
电影用两位女主的爱情为主线,配合小微(女主之一)妈妈意外怀孕,以及华人家庭的家长里短……探讨了根植于华人骨子里的面子问题。
《面子》两位女主因为女同的身份,迫于压力只能展开地下恋情;小微妈妈为了家人面子,只能选择嫁给自己不爱的人。
而片中的其他角色,也都为了面子有着各自的心结,不知何时能够解开。
伍思薇用细腻的笔墨,描绘出了几乎所有华人都曾经历过的苦恼。
同时,她又用自己的故事,解开了所有观众的心结。
她讲道理,却不说教。
让人打心底想明白一个道理——所有的心结,不过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而再大的面子,都不如一句“我爱你”来得重要。
《面子》16年前,她用一部处女座,讲述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解开了众人难解的心结。
16年后,她又再次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一次,依旧是那么细腻。
人物,全在细节间逐渐饱满。
比如前文一直提到的女神——艾丝特。
关于她的故事,片中并没给出过多直观的叙述。
但通过她与艾莉一来二去的信件,她的故事和性格也逐渐清晰。
原来,虽然身为别人眼中的邻家女神,但她却并不快乐。
人前,她要扮演家人的乖女儿、富二代的好女友、所谓的好闺蜜。
但人后,她却并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这样无聊的生活也让她时常觉得孤独,找不到一个有共同语言的朋友。
她渴望个性、渴望随心所欲,但却永远没有勇气说不。
所以,在收到第一封信之后,她才会选择回信。
说白了,这是一个被现实束缚、渴望自由的灵魂。
还有保罗这个角色,也在细节中被刻画得鲜活。
这也是这部电影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
以往,以姬情为主线的电影,男性角色往往都会沦为陪衬,甚至是炮灰。
但这部电影却恰恰相反。
一开始,他给人的印象是傻傻憨憨的,标准的钢铁大直男。
没什么心眼,也没什么内涵。
就连喜欢女孩子,也仅仅是看上人家漂亮的外表。
但往下看你会发现,这货原来竟是个隐藏的宝藏男孩。
在别人欺负艾莉的时候,他会挺身而出;
在艾莉陷入窘境时,他会及时救场。
别看他表面傻傻的,内心却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他执着,即使没人捧场,也始终坚信自己创造的塔可香肠会大爆;他乐观,即使屡次碰壁,也不会放弃一丢丢的希望;他也并不肤浅,所以才会在相处中慢慢喜欢上艾莉。
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也算得上是一个大男孩的成长过程。
至于艾莉呢,被刻画得就更加深刻了。
在家人面前,她是可以扛起一切的小大人;在喜欢的人面前,她是可以走进内心的灵魂伴侣;在朋友面前,她是最真诚的伙伴、最可靠的后盾。
虽然有时她也会迷茫、会无助、会伤心……但她的内心似乎总是有着一股用不完的能量,这股能量会让所有的阴霾绕道而行。
其实,不难看出这部电影也藏着伍思薇的一些小心思。
或者说,这又是一部关于她的自传电影。
首先,主角的名字楚艾莉,英文叫法是“Ellie Chu”。
如果将英文名字快速连读,最后听起来就很像伍思薇的英文名“Alice Wu”。
而且,现实中的伍导和片中的艾莉,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性格,都几乎一模一样。
还有片中出现的艾莉母亲的照片,其实就是《面子》中饰演小微母亲的陈冲。
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能看到些许《面子》的影子。
只不过这一次,伍思薇对感情的处理更加细腻。
她讲亲情,不用过多的故事铺垫。
每个举动;
每句台词;
都藏着家人间最深沉的爱。
她讲友情,不讲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细微的日常中尽是满满的感动。
艾莉偷偷写信为保罗推销塔克香肠,保罗理解并支持艾莉的选择。
曾经,看着电视上男主追着火车跑,艾莉会觉得男主老套,女主白痴;
但当保罗追着火车跑,转身她已泪流满面。
她讲爱情,全程不说一句我爱你,却处处冒着粉红色的泡泡。
比如艾莉对艾丝特的感情。
其实,早在唱诗班的时候,艾莉的眼睛就已经离不开艾丝特了。
所以在保罗刚刚找她写信的时候,她才会一口回绝。
还有在走廊遇见艾丝特,才会小鹿乱撞到说不出话。
而艾丝特对艾莉,也似乎藏着某种说不出的感情。
厕所中,艾丝特那心照不宣的一笑,撩动着观者的每根神经。
而温泉中的坦诚相待,更是充满了挑逗。
满屏都是呼之欲出的情愫。
她还讲成长、讲人生。
依旧没有一丝说教,却让人发自内心地受到触动。
她坚定人生不该被定义,鼓舞我们要勇敢尝试。
方式有时很接地气——比如保罗的塔克香肠,如果不尝第一口,就永远不会知道它有多美味;
有时也很诗意——比如那至关重要的一笔,如果不勇敢画出那一笔,我们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能画出如此精彩的画作。
她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青春永远都是伴随着刺痛的,而这些刺痛却不能阻止我们去爱。
爱也不一定非是完美的。
它可以和忍耐、友好、谦虚无关;可以是一团糟,既恐怖又自私的。
但同时,它也是大胆的。
爱不是要找到完美的另一半,而是去尝试、去追求、去失败。
爱是愿意毁掉最好的画作,以此换取机会,画出更加一流的作品。
我们的人生亦是如此。
面对人生,永远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夜。
而应该去呼吸、去感受、去爱、去疼、去后悔……过程中可能会受伤,会结痂;但受过的伤,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生活的馈赠;结过的痂,也会成为日后无形的铠甲;而那些伴随刺痛感受到的爱和温暖,才是永恒的。
文/小探
The Half of it,译名原先是《真心半解》,这个我蛮喜欢,现在改成了《校园情圣》,有点不知所云。
还是The Half of it更贴影片的主题,开篇是一段动画,讲述神造人时原本是两体两面的,聪明且完整,以至于神觉得害怕,所以将之一分为二。
人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一张脸,一个身子,“完整”很难,因为要寻找the half of it.——这是一部要讲述爱、讨论爱的电影。
谁会那么一本正经地讨论爱?
动画及其旁白,其实是女主Ellie帮同学代写的论文中的一段。
我们的女主Ellie,亚裔,戴着眼镜,穿着朴素,靠帮同学代写论文来赚外快。
这在美国的高中校园里似乎是常见设定(?
),比如《Sex education》里的Meave,她们同样独来独往,代写论文也成为她们“攻击”某人的筹码。
不同的是Ellie的亚裔身份和看上去有些古怪(早熟,过于安静)的性格。
Ellie蹬着自行车往返于学校和自己在火车站台附近的家中,符合对“书呆子”的刻板印象。
路上开着小车经过的白人同学喊给Ellie取的调侃外号,这昭示着她在学校的位置——不属于任何一个圈子。
家中,爸爸总是坐在电视机前的沙发上,不擅英语,交电费也需要Ellie打电话沟通,每天固定两次,她出现在家门口的火车站台,控制火车进出。
那原本是爸爸的工作,因语言不通,工程博士的爸爸只能留在小镇当一个站台经理。
父女两人共处时,往往只有电影的背景乐,家里的环境和气氛都相当沉闷。
这是Ellie原先的生活。
——被打破是因为一个请求,学校的橄榄球运动员Paul,请求她帮忙写一封给学校里受欢迎的女生Aster的情书。
在答应之前,Aster帮Ellie捡起散落的书,有过一次交谈。
他们三个原本隶属于高中校园不同的小团体(运动社团、独来独往、最受欢迎的小群体),因为代写情书而发生交集。
看到豆瓣影评里有人说是《大鼻子情圣》+《蓝色大门》,好精准。
《大鼻子情圣》讲的是大鼻子西哈诺替帅气的士兵写信追求自己的表妹,实则吐露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故事,但The Half of it里,代写情书,文采横溢且与写信对象Aster惺惺相惜的Ellie是女生。
《蓝色大门》则是他爱她,她喜欢她的故事。
情书的代写主要发生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来往的字句伴随着的是生活片段的展现。
受欢迎的Aster原来也为“合群”而困扰,她有一个肤浅但帅气、在校园里很受欢迎的男友,父亲在这个保守的、以白人为主的小镇担任教堂职务,喜欢书籍与艺术的她在自己的生活中“假装”的时候更多。
Paul是个只会对薯条、奶油和香肠款款而谈的简单男孩,拙于言语,在回答Ellie喜欢Aster什么时,回答的是“漂亮和聪明”。
但是随着回信,Ellie对Aster开始感兴趣,她将这一来一往视为“game”,对她们而言,这的确是一场思想的游戏。
她们谈到伟大的绘画作品往往能找出最特别的五笔。
勇敢(Bold)的人会毁掉原先的画作,为了创作更伟大的作品。
Aster说她不敢,Ellie就为她找了面白墙,请她在墙上作画,不同时间,两人一人一笔,留下评论。
在白墙绘画,“书信”的另一种形式,浪漫至极。
但“思想游戏”对Paul而言太过漫长,在他看来,喜欢一个女生,就是要约会。
约会就是要一起吃薯条,蘸奶油。
他莽撞地向Aster发出邀请,于是开启了会面和约会。
第一次尴尬至极,但也由此开启Ellie伪装成Paul在社交软件上的聊天。
Paul的不善言辞,都因为纸面上的健谈和“默契”化为另一种可爱。
与此同时,Ellie也和Paul成为了朋友,知道Paul正在研发家里taco sausage的新配方,而Paul也关心朋友Ellie的过去。
在毕业演出中,Ellie负责钢琴独奏,但钢琴出了差错,Paul将她的吉他推给了她,在她尴尬的时候以确切的眼神告诉她,他相信她可以在舞台上发光。
这是Ellie在校园中的高光时刻。
而同样的,在Paul的橄榄球比赛中,Ellie晚到,向Paul打招呼的同时,提醒他接住身后的球,见证了Paul代表球队得分的第一个球。
而Paul之所以跑得那么快,与他总是跑步和骑车的Ellie一同上下学不无关系。
Ellie促进、也见证了Paul的高光时刻。
而与此同时,Aster和Ellie共度了一天,她尝试了Ellie在火车站台的工作,邀请Ellie共赴她的秘密基地。
一个没有信号的温泉。
这是我相当喜欢的一场戏。
心动女孩在自己面前脱掉衣服,Ellie迅速转过身,问,这是阔叶树吗?
(生硬程度和“天气不错吧”不相上下,更胜一筹,是十足心动)而一些影评提醒我们发现细节:一起仰躺在水面上的Aster身上穿着Ellie的秋衣,而水面下是她们各自脸的倒影——回到最起初的动画,“人”原本是两体两面的。
原不相干的人生就此交集——沉闷的生活投入水花,学会观察、欣赏的同时也学会爱。
Paul发现自己更关注的是Ellie,却得知Ellie喜欢的是Aster.尾声的高潮戏发生在教堂。
在这场三个人的关系中,还有一个被忽视的角色是Aster的男友Trevor,为了让他加入“高潮”四角线的混乱,还特地安排了一个Trevor以为Ellie喜欢自己的桥段。
在某次教堂照常的礼拜中,Aster的父亲邀请Trevor发言,他当场称呼Ellie为自己的妻子,就在Ellie点头默认时,一直负责教堂伴奏、待在楼上的异教徒Ellie大声阻止了。
Trevor不正式的求婚前,说:love is patient,love is kind.在Ellie语无伦次时,Paul站了起来,他说:Love isn’t pretending.原先以为喜欢就是约会,约会就要吃薯条的Paul在尾声说:I always thought there was one way to love. One right way. But there’s more.而Ellie在Paul之后,也鼓起勇气,她走下楼梯,讲了本片的高光句,或者说主题句:Love is not patient and kind and humble. Love is messy and horrible and selfish and...bold.Love is being willing to ruin your good painting for a chance at a great one.然后她对Asters说:Is this really the boldest stroke you can make?【这一段可以视为主题台词摘抄】Aster离开了教堂,离开了她原本被规定好的生活轨迹。
而Ellie的爸爸则送她离开这个小镇,告诉她,让你来不是为了让你像我,是为了让你像你妈妈。
Ellie口中Young and funny的妈妈。
尾声中,Ellie和Aster告别,你来我往,她们聊天也像“过招”,终于,Ellie扔下自行车,上前亲吻Aster,告别:See you in a couple years.Paul带着香肠到火车站台送别Aster,然后追着火车往前跑了一段。
之前说过的,Paul跑得很快。
而先前一起看电影的时候,Ellie说,追着火车跑的男人是蠢货,怎么会有人追得上火车。
而为此而悲伤的车上的女人也是蠢货。
但Paul追着火车跑的时候,Ellie还是哭了。
故事的最后,Ellie离开这个沉闷的、很可能一成不变的小镇,父亲为她准备了足吃十多天的饺子。
Paul终于敢向家人说出他的想法,将继续改进他们家的火腿配方。
而Aster在申请艺术院校学习画画。
——他们才十七岁,刚刚懂得爱是什么,因为爱和被爱,make the boldset stroke.这部以亚裔女孩为主角的电影,讲述了她的第一次爱和被爱。
她爱上了一个女孩,她离开前亲吻了她。
她被一个男孩子喜欢,她推开这个男孩的吻,但离开时这个男孩作为朋友,追着载着她的火车往前跑。
身份认同、“出柜”,这些大话题轻拿轻放,被包裹在高中校园的成长叙事当中。
喜欢这部影片,因为它简单,但细腻而动人,埋了很多伏笔,最后都派上了用场。
青春故事动人的缘由,恰是不论多么古怪、矫饰、笨拙,都还有机会继续成长。
爱是必要任务,但并不求解答。
上火车之前,Ellie为了让Paul不那么伤心,说如果在站台哭的人是懦夫(Wussy),上车后她仍旧对着Paul做这个口型,看起来很像“We’ll see”.是我的一个误读,很像我们平常开玩笑时说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年轻人就是可以说:See you in a couple years——我们未来见。
在访谈中,导演伍思薇说,是想写自己和大四时一位直男朋友的故事。
但是试图讨论的东西太多,将背景移到高中后反而能够迎刃而解——高中时代,许多东西都是“第一次”。
爱可以被正当讨论,理所应当在此时被习得。
所以某种程度上,The half of it,是水中自己的倒影,是成长之后习得爱,带着爱出发的另一个自己。
We’ll see it.
《面子》华裔女导演时隔十六年再度执导百合片《真心半解》
深秋小屋 | 影视文:Dongdong 配图来源:豆瓣、INS注:文中“☞”手指符号可点击到另一篇深秋小屋推文,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Ellie,身上承载着一份挥之不去的忧伤和自卑,这份忧伤与自卑形成了特有的坚韧。
她不善表达,却是班级里少有的才学兼优的高材生。
她总是很卑微,不主动参加同学任何聚会。
每天靠接同学的“作业单”收费赚零花钱和生活费。
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亚裔女生,她甚至都不敢向自己暗恋的姑娘Aster表白。
直到有一天,班上一位憨憨的男生Paul找到Ellie,要求她帮自己写情书给喜欢的姑娘。
而这个姑娘正是Aster。
为了还清家里欠电力公司的电费,从未谈过恋爱的Ellie破天荒地接受了这份“外快”。
两人一起整日研究起Aster。
Ellie帮Paul执笔回复Aster所有的信件和短信息,并成功帮Paul约会Aster。
但接下来的事情却并未如两人计划的那么顺利……这部电影犹如美国版的《蓝色大门》。
《蓝色大门》海报两女一男。
三人。
校园。
以及青涩到不敢直面的爱恋。
这是一个特别俗套的故事。
它还有个特别俗不可耐的中文译名《校园情圣》。
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常无奇的校园三角恋故事,却被一向以出品新奇、冷门、出其不意的影视剧为主的网飞(NETFLIX)收购发行了!
导演是距离上一部处女作☞《面子》已过16年的伍思薇(Alice Wu)。
伍思薇的电影透露着浓烈的亚裔情怀。
无论是上一部的《面子》,还是此番的《校园情圣》。
在美华人骨子里的那抹小心翼翼和对情感的内敛,总是不经意地流露在荧幕前。
从《面子》到这部《校园情圣》,16年过去了。
除了摄影器材高级了,画面和构图都比第一部更精致之外,整个故事的叙事结构和表达手法依然很学院派。
比如通过涂鸦艺术的对话,试图表达大胆追求真爱和自我的意图;
比如,水塘里俩俩漂浮,表达灵魂与孤独之间的对撞,找回内在失落的另一半(画面构图像极了☞《夏日之恋》)
尤其是高潮部分,教堂里三人的对白,像落入了一出小剧场的演出空间。
电影的架构并不简陋,但很多场景的手法却流于浅显和突兀。
演员演技的问题也一直是伍导的硬伤。
尤其是主演,很多细节表达导演都似乎怀着“就这样吧”的心情,点到即止。
导致在整部电影里,我们看到女演员通篇都在用一种表情表达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
对于一位常年为LGBTQ影视作品奋斗的亚裔导演,伍思薇十六年后再度投拍拉拉片,并探讨年轻人的恋爱,这份初心值得敬佩。
但对于如今已奔五十的资深导演,观众不可能再以看她处女作那样的标准去看待这部作品了。
《校园情圣》的故事叙述流畅,但影片基调却缺乏统一性。
一开始过于倾向于人物旁白的叙事方式;后半部分突然走起肥皂剧般的闹剧画风;结尾又全然以配乐和人物特写留白。
有很多网友也中肯点评: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并没有超越前一部《面子》的水平。
《面子》剧照当然,电影有感动到Dongdong的地方,但不是爱情部分。
当Aster问Ellie:你信仰上帝吗?
Ellie回答:不。
Aster:这感觉很好吧?
Ellie:不,不好,那让我感到更孤独。
那一会儿,有一种熟悉的伤痛撞击心口。
失去至亲,曾经恨了上帝很久,恨他可能真的不存在。
那种信仰被推倒的感觉非常孤独,孤独到绝望。
就像Ellie的爸爸,对完全听不懂中文的Paul讲述他内心最深重的经历与感悟。
她娘走时,我一下子就懵了,什么事也做不了。
几天后,我看到Ellie坐在亭子里,管控火车的进出。
她望我一眼,才13岁,就一副小大人的模样,我笑了。
你有深爱过某个人吗?
爱到你不想她去改变自己的任何地方。
香港武打演员☞邹兆龙在这部电影里,全程一套居家服出镜。
但就这一段台词,诉说中放满了情感的厚重度,是整部电影里,最具苦痛碾轧后的世事沧桑。
(点击查看☞Dongdong专访邹兆龙)未经历生离死别,怎能尝出深爱的滋味。
影片中已经去世的妈妈,用了☞陈冲的照片。
其中有一张和Baby的合影,是陈冲年轻时候和小女儿文文的合影。
▼
说到女主角Ellie,也想聊一聊扮演者Leah Lewis的身世。
她其实是一个中国女孩,出生于1996年12月9日,但出生后就被父母遗弃。
Leah Lewis的养父母弗雷德里克(Frederick)和洛林·刘易斯(Lorraine Lewis)来自美国弗罗里达州,他们在Leah Lewis六个多月大的时候,从上海孤儿院领养了她。
Leah Lewis三岁的时候
Leah Lewis三岁的时候后来,养父母又从中国同一家孤儿院收养了一名弃婴,Leah Lewis便有了一个妹妹。
Leah Lewis出席妹妹Lydia的毕业典礼Leah Lewis从三四岁起就表现出对表演的热爱,她的养父母便让她参加表演课。
之后,她在多部音乐剧、舞台剧中展露出对音乐与舞蹈的天赋。
2013年,她参加NBC的《The Voice》(美国之声)第四季,获得了更多观众的注意和喜爱。
在《良医》中,她扮演那个登山攀岩不慎摔落骨折的倔强姑娘。
▼
如今23岁的她,和歌手Payson Lewis正在热恋之中(是的,这对恋人很有缘分,连姓氏都是恰巧同一个),两人从2016年就在一起了。
▼
由衷地感到LeahLewis的养父母非常有爱,他们把LeahLewis和妹妹两人都教育得阳光、自信又优秀。
所谓血缘有时候真的微不足道,爱和良好的教育才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至关重要的条件。
再说回到这部电影。
如今疫情全球爆发导致的排华、排外和种族歧视尤为明显。
《校园情圣》中涉及到的种族歧视,也让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更加深有感触。
人与人之间其实本没有与生俱来的歧视,若有,也是误解导致的偏见。
人类社会里的偏见也许一时半会很难消除,但倘若受歧视的那一方不做丝毫努力去改变现状,偏见便既成事实。
《校园情圣》还有一个港译的中文名,叫《真心半解》,事实上这个名字更符合电影本身。
人生路漫漫,你得经历更多,才能在收拾一路青涩而莽撞的碎片时,领悟到何为悲欢离合,以及那一整颗真心。
所以,先成为真正的自己,才能成为TA想爱你的那个人。
文末小花絮16年前《面子》的女主角☞杨雅慧(Michelle Krusiec)如今已是两个混血宝宝的妈妈。
下图为一家四口,杨雅慧和她的丈夫,以及儿子、女儿。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真心半解获取伍导两部影片资源-END-
爱混乱又复杂,可怕又自私,还要足够大胆
春天的放牛班观第52期周限定《真心半解》先让我们回到16年前,寻找多伦多电影节的某一块银幕。
银幕中的女儿和陈冲饰演的母亲奉献了一场经典对话:女儿:妈,我爱你,我也是,Gay。
母亲:怎么可以一口气说着两件事,一面说你爱我,一面这么伤我的心?
这部电影是伍思薇的处女作——《面子》。
这是全片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女儿面对恐同的母亲,勇敢道出自己同志身份,中国式的面子瞬间被击碎。
2020年,导演伍思薇带着她的第二部电影《真心半解》回归,和《面子》主人公一样,《真心半解》的主角艾莉也是一位女同性恋美籍华人,只不过她的身份变成了一个内向谦卑的高中生。
而她也不用忙着向母亲出柜,因为母亲早已去世,她面临的不是家庭文化羁绊,而是同性情愫的困惑和挣扎。
小彩蛋:陈冲饰演女主去世的母亲电影故事听起来有点俗套狗血:华裔少女艾莉帮橄榄球少年保罗追求校花爱斯特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爱斯特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愫,而保罗在和艾莉的相处中,慢慢对艾莉也发生了好感。
其实在我看来,《真心半解》是一个女孩在异域寻找自我认同的故事。
《面子》中的女儿是因为面子隐藏自己的女同身份,这里面是有着文化阶级的影响;而《真心半解》的艾莉是因为自身的软弱和意志方面的不坚定而一步步错过自己的心仪对象。
它其实更关乎内心,更私人化。
尽管它也牵扯到种族,阶层环境,宗教等等一系列政治文化因素,但这些都是电影的一个背景,而不是主体。
它探讨的其实就是:爱是什么。
所以《真心半解》的呈现方式更为轻松,浪漫,灵巧和悠然。
它聚焦的是人物的情绪流动,不稳定,不确定,甚至混乱,没有明显的界限。
它是更形而上的。
艾莉和保罗一开始是纯洁的男女友谊,但随后保罗的移情使得这份友谊变得不纯粹了。
那么某种程度上讲,他辜负了一开始就喜欢的爱斯特,况且他们还接了吻。
三人之间的情感就像三条河流,交织,流动,但不知道要去向何方。
高中生的心思带着一丝幼稚和可爱,他们的情感冲动,易变,很容易被他人左右,也极易迷失自我。
保罗一开始请求艾莉帮忙追求爱斯特,这其实是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而这份对爱斯特的爱也是极为莽撞的,他代表了那个年龄段的大男孩:口口声声说爱对方,也许他们根本不知道爱是什么和如何去爱。
那么爱到底是什么?
艾莉要去上大学,父亲默默的给她包一大堆饺子,这是爱;保罗的妈妈误以为儿子是同志,她在教堂安慰儿子:你就算是同志,我也一样爱你。
这是爱;艾莉坐上去往大学的火车,保罗大笑着奔跑送别,这是爱;
或者,让我们再想想:影片一开始,爱斯特在唱诗班款款唱起那首经典情歌——《安妮的歌》,莉莉看向她的眼神完全就不一样了。
嗯。
那个瞬间就是爱。
约翰·丹佛《安妮的歌》(这首情歌是我的经典乡村民谣NO.1,超级超超级好听!
)爱无处不在。
寻找爱的过程就是找寻自我的过程。
道理谁都懂,但很多人就是不想懂。
所以为什么有那么的遗憾和过错。
最后艾莉在教堂那场爱之自白以及对爱斯特的吻别,意味着她已经在这份错乱的情感关系走了出来,她成长了,她已经不再是那个懦弱,羞于表达爱的少女了。
电影的结局是未知的,就像里面的爱情一样。
但正因为未知,才值得去追寻,值得去爱。
牛班观影团分数本期共20位团员参与,平均分为5.4(话说,宝宝们,有点低啊)我打出的分数是:8.0/10让我们看看观影团其他人的评价吧:@野凡:8/10感情的线索从石黑一雄到维姆·文德斯。
为了你从不知道到努力学习着知道。
直到后来才发现陪伴更大于憧憬。
心疼保罗,真是一个好男孩。
@空曲成歌:7/10真的不喜欢这种三个人之间的爱情!
两位女主之间没有火花 更多的感受到的是知己是友情 看到最后甚至觉得保罗和爱丽更配一些……片中最喜欢的就是那些关于爱的句子@顗礼:6.5/10优缺点都很明显,优点在于对爱情状态有趣的描写,将一种由内部向外部延伸的逆反藏在这个传统的剧作模式之中,前文中的掉书袋和立flag都从教堂告白戏开始被打破,三人组在探究爱情的过程中逐渐抛下了理智与原则而去选择面对自己的内心;缺点在于伍思薇单纯的把描写重点放在了构建角色魅力之上却忽略了人物与文本的交互,直接导致部分情节逻辑链的严重缺乏与节奏层面的失衡,略可惜。
@鹳鸟踟蹰:6/10总透着一股清高,如电影里自言:每个人都与众不同,这与众不同中却又异曲同工。
当人物没有气息时,再多的元素也是徒劳。
《蓝色大门》的高明和灵动是如此难得啊~@亲切的昊子:7/10有那种「献给我们曾经困惑又混乱的青春」的意思,同时又阐明了如何爱,如何被爱,如何接受更广义的爱,是一部非常温馨的青春电影,有些段落非常诙谐幽默,估计谁看完都会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暖意吧。
@Supremacyacron:6/10倒不算是那种套路式的小清新,对于情感问题的探讨和表达还是蛮有趣的,只不过到后期节奏有点尬,教堂那场戏似乎没什么来由就给安排上了,在这种尴尬的时候破局似乎时机不太成熟啊。
@五岳散人:6/10比起纯粹的美式校园爱情电影,情感的表达更加东方、细腻。
常威的普通话听的真舒服。
@笑语在午夜场:2/10蠢@wild life:4/10昨天看了十多分钟看不下去了,今天把它看了,感觉好没意思啊,还是那些都拍过了的东西,这要是提前几年出估计看着还挺有意思的,唯一优点是在墙上轮流画画那段,看着挺好玩的。
@白开水:2/10这电影,不痛不痒的,跟追火车一样俗套,跟火车一样只有个框架,然后放了点草康,味同嚼蜡。
@扶不起先生:8/10奇妙的它,让人感到温和舒适。
文本固然矫情许多,但温度诚可触摸的到。
三人细腻不失风趣的表演着,第一次毫无顾忌的抛开同性标签去看待爱情,这样的青春真的太可爱了。
@鱼麦麦:6/10我永远喜欢亚洲青春片,喜欢青春里的含蓄、迷茫、遗憾、不知所措和那些未结情结,亚洲青春片里独有的特质很难和美国青春片融合起来,就是会觉得变了味,这部和《致所有我曾经爱过的男孩》本质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平庸。
此外,这里面明显bg线好嗑太多吧…@董小红:7/10大鼻子情圣的故事根基放到现在肯定狗血,虽然时间背景不太清晰,但也算有效结合当下,排外的美国人,青少年同质化与孤独的情绪,对宗教的隐约怀疑等。
最后主角地位提升和追火车等狗血段落还有点自嘲性,反而还给故事提升一个台阶。
很可爱还与美国传统校园故事不太一样的青春故事,起码人物情绪足够复杂。
@寂寞先生:7/10看多了美剧里高中大学的性解放、ABCDE互搞滥交,再看这个真觉得是清流。
美如画的封闭山镇给这个纯情故事提供了可能性,爱是什么?爱是大胆,是自私利己,是不断尝试。
@素素素素素丶:4/10@奔兔吉尔:5/10@Morning:4/10@HarperYug:6.5/10@莫莫:6/10最后,我想说的是:春宵苦短,少男少女抓紧恋爱吧!
喜欢就转发, 收藏呦让我们下一期不见不散
Turning Page9.4Sleeping At Last / 2012“春光浓似酒,花故醉人,夜色澄如水,月来洗俗。
”落笔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好是5月20日的夜晚。
新冠病毒疫情,让不少相爱的人不得不文字抒心怀,千里传音方不相忘。
不得已的“柏拉图式爱情”(Platonic love),让coulpe们发掘出彼此安静的距离,正视一度试图忽视的灵魂契合。
“爱是渴望并追求自身的圆满。
”——柏拉图《会饮篇》一、柏拉图?
关于柏拉图式恋爱,维基百科给出了如下的解释。
“ Platonic love is a type of love, or close relationship, that is non-romantic. Platonic love as devised by Plato concerns rising through levels of closeness to wisdom and true beauty from carnal attraction to individual bodies to attraction to souls, and eventually, union with the truth. ”总之,这是一种超越或者说忽视肉体的灵魂相拥。
Turning Page9.4Sleeping At Last / 2012
从柏拉图本人在《会饮篇》中对爱的描述来看,每个人都是“the half of me"的残缺体,而爱是一种变相的必需品,使得流浪的”半体“完整。
而这种终其一生的寻找,将通过发掘“the unspoken understanding”,灵魂契合,得以完成。
但其实,柏拉图本人有点懵逼,因为”Platonic love“的概念并非是他自己盖的帽子,而是最早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和美学家费其诺(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提出,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是的,没看错,就是你想的那样。
说到这儿,让我们回归对话录《会饮篇》中最原始描述。
“最崇高的爱情是精神之爱,是爱的双方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而这种共同追求仅限于同性之间,只有这种爱才是高尚而珍贵的。
”
Call Me by Your Name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由此看来,柏拉图式爱情,最初并不等同于现如今被普遍认为的精神恋爱,而应该是同性之爱,且摒弃对性的欲望。
🏳️🌈 而在当时的希腊,学者们普遍认为同性之间的爱情才是真正属天的爱情,异性的婚姻制度不过是为了社会的建构。
前些日,由伍思薇执导的青春爱情电影 The Half of It (中译:真心半解)便以具有原始同性含义的柏拉图式爱情为元素,不仅让影迷们领略青春电影的新高度,更为LGBTQ文学打上了一抹别样柔光。
二、文字与精神封闭世界?
美版正式海报The Half of It 讲述了亚裔高中生Ellie在帮助同学Paul写情书追求校园女神Aster过程中,对Aster暗生情愫,而Paul也渐渐对Ellie产生依赖于爱恋的感情纠葛过程,以及三人在人生道路上突破自我的故事。
听简介,狗血和俗套感扑面而来。
但电影在烂番茄96%的期待度以及在IMD和豆瓣的一致高分让我特想一探究竟。
女主角Ellie Chu完全符合大众一贯对亚裔学生的刻板印象:
高度自律,照顾待业在家的父亲
勤奋好学,接代写活儿自力更生
来自周边或玩笑或严苛的种族歧视日复一日的生活,Ellie以文学为爱好,却始终找不到墨守成规外其他的可能。
直到她偶然看到在一片喧闹中安静读书的Aster,听到她在一片不耐烦中认真响起的歌声。
莉娅·刘易斯所诠释的Ellie在此时流露出一个很有感染力的眼神,配合逐渐拉近的镜头,仿佛在诉说:这是灵魂特别的,那种给我归属感的特别。
Aster作为校园女神,不仅吸引着庸俗多金的男友,也让平凡憨厚的Paul动心。
情窦初开的橄榄球队的边锋替补Paul神经大条,于是雇Ellie帮忙代写情书。
以自欺开始,以欺人结束,这就是世人所谓的爱情。
——奥斯卡·王尔德
Aster的第一封回信,两人相互看穿对文学的喜爱。
“It's like a game." Ellie安抚着Paul,更是劝说着自己不要陷入。
在两个女孩儿通信的内容中,我们感受到一个封闭的世界,那是只属于她们的文字,连拥有上帝视角的观众也无法轻易进入。
这两个孤独流浪的”半体“,产生了只属于她们的“the unspoken understanding”。
这种隔绝观众式情节安排,由于柏拉图式爱情的理论铺垫,营造出极致的浪漫。
而两位主角形象的塑造,也很大程度都在通过文字进行。
· 关于being different与kind of no one的讨论:Aster :When you’re a pretty girl, people want to give you things. What they really want is to make you like them. Not like them as in, ‘I like you’, but like them as in, ‘I am like you’.”So I’m like a lot of people. Which makes me kind of no one.”Ellie:I never really thought about the oppression of fitting in before. The good thing about being different is that no one expects you to be like them.·关于the bold stroke的讨论:Ellie Chu: What’s surprising is people don’t see what they’re not looking for.Aster Flores: I’ve been thinking about what you said about seeing and not seeing. I had a painting teacher once tell me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good painting and a great painting is typically five strokes. And they’re usually the five boldest strokes in the painting. The question, of course, is which five strokes?Ellie Chu: Everything beautiful is ruined eventually. Maybe that’s the thing. If you do ruin your painting, you got to know you have everything in you to get to that pretty good painting again.Aster Flores: But if you never do the bold stroke…Ellie Chu: You’ll never know if you could’ve had a great painting.
从Aster对绘画的理解中,Ellie看出她对于感情生活想要改变却“无从下笔”的无奈,于是主动指引她进行了超越信件的绘画互动。
这仿佛是她们的正式约会,没有晚餐,没有“hang out”,而是一笔一划,不曾干扰,自由补充着彼此的笔触。
她们细心掂量每一笔的走势,恰巧在某一个瞬间,共鸣感指引着“the bold stroke”。
因为你最大胆的一笔,那才是随风逐日的女神。
Aster畏惧的不应是被抹去,而是未曾尝试。
偶然的机会,Aster约Ellie一同出游。
这场戏并非影片的高潮,但却将“柏拉图式恋爱”的内涵线索诠释地浪漫而自然。
Aster轻搭在方向盘的双手
Ellie额旁随风轻起的碎发
你惆怅望向未来,她偶然关注的目光Aster带领Ellie进入自己的秘密温泉,羞涩的Ellie依然穿得像个俄罗斯套娃,紧紧贴在石头旁。
这一次,Aster掌控着聊天的节奏,她说,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跟任何女孩儿谈论过除男生外的任何话题。
太多时刻,我们在同性身上感受到的只有嫉妒、利用、和心机。
而Ellie对Aster,自始至终都有一种珍惜,一种“我希望你过得比我好”的希冀。
有时,敞开心扉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种氛围,一种吸引,让我们产生了倾诉的欲望,说,我真想把隐秘与过去统统交代。
仿佛这样,是一种归一的上升。
倾诉、聆听、喃喃自语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嬉闹玩耍过后,Ellie的黄色外衫被Aster穿在了身上。
就像是Ellie层层叠叠的心被拨开,被放松;也像自己的某一部分被相互交换,妥善安置在另一个人的心间。
Ellie去世的母亲曾说,每首歌,每部电影,每个故事,都有the best part。
她们静静飘在湖水上,词不达意。
然心照不宣确定录音机中的歌曲最精彩的节奏。
回想起那一封封满是引言的信件,一条条深夜时的简讯,和一笔笔最大胆的绘画。
和你一起游戏的日子,是我青春的华美乐章。
而那时的你,是我的the best part。
“ I knew exactly what phrase in the piece must have stirred him the first time, and each time I played it, I was sending it to him as a little gift, because it was really dedicated to him, as a token of something very beautiful in me that would take no genius to figure out and that urged me to throw in an extended cadenza. Just for him.”——From Call Me by Your Name
Aster随着水流飘到Ellie的颈窝,随着镜头拉远,女孩儿们的性别特征渐渐模糊,唯有一个嵌入式的造型,隐喻着柏拉图对于“爱让人完整”的理念,呼应着“the half of it”的片名。
在全镇亲友地见证下,多金男友向Aster求婚。
就在她准备听从世俗安排答应他时,Ellie勇敢站出,大声表达了自己对于爱的理解,也用彼此明晰的隐语让Aster知晓了骗局的真相。
Ellie Chu: Love isn’t patient, and kind, and humble. Love is messy, and horrible, and selfish, and bold. It’s not finding your perfect half. It’s the trying, and reaching, and failing. Love is being willing to ruin your good painting for the chance at a great one.曾经的Ellie说,“If I knew what love was, I would quote myself."“若我明白何为爱情,我会引用自己的话。
”这一路的自欺与欺人,Ellie终于体验到他们口中的爱情,这一次,她不再活在别人的文字中,而是将堂堂正正,不以任何人为伪装,站在另一个女孩的面前,告诉她,是我,我的文字,我的人,在这里。
三、非LGBT教徒=工具人?
不知是不是因为女同元素过于吸睛,影片的后续评论很少在男主身上着墨。
其实,男主角Paul的塑造十分精彩。
异性恋,似乎在以往LGBTQ影片中略显格格不入。
但Paul的成长,反而以小见大地映射了青少年性少数群体周边人群对于性向的认知。
很多情节设置,是毫不刻意的细微引导,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部青春片的教育意义与细节用心。
Ellie询问Paul喜欢Aster的原因,镜头明暗关系设置Paul Munsky: What else could I like about her?Ellie Chu: I don’t know. How her eyes look right into yours. How she twirls her hair when she’s reading. How her laugh busts out like she can’t help herself and she stops being so perfect for just a few moments. She has at least five different voices. How you could live in an ocean of her thoughts and feel like she knows, like really knows…“真假Paul”的第一次交心,Ellie倚靠在阴暗的墙角,落日余晖透过门窗照进小屋,却照不到她的身上,这不仅照应着她在暗处伪装的身份,更暗示着LGBT群体“深藏柜中”的压抑。
同时,面对女孩儿回答中不经意间透露的过于细节的描述,Paul并没有发现任何情感端倪,这表明在他的生活中,并没有真正接触过性少数群体,为后续的情节转折做好铺垫。
宗教元素,也在影片巧妙展现。
戏水时Ellie曾向Aster吐露,身为无信仰者是孤独的,但Aster却被Ellie身上的自由洒脱深深吸引。
在她们结束秘密温泉出游的夜晚,Aster赶到Paul的家中,开口便问了他一个突兀的问题——
Aster的明知故问,或许是因为同Ellie相处时的别样情愫让她质疑自己家庭严格遵从的教义,抑或是她察觉出那些引发共鸣的“Paul”的文字,应当是属于向Ellie这般精神自由的非教徒。
此时的Aster,仿佛想向自己证明些什么似的,吻上了Paul的唇,试图将所有对Ellie的依赖,全部倾注到眼前这个异性。
这个情节的Paul,起到了电影女同情感承接者的桥梁作用,毫不刻意地见证出青少年性取向认同中出现的自我否定倾向。
先别着急心疼Paul小可怜,他远不止是桥梁工具人。
后续镜头中,Paul眼神游移,不自觉看向了Ellie房间的窗。
正是这个细节铺垫,让观众再次被带入到Paul的故事中。
这也是我认为影片对于Paul这一角色塑造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
在真心半解中,男主角并不会因为夹在两位女主中间就失去塑造亮点,紧凑的情节设置和巧妙地镜头切换,良好地展示了这场“三个人的爱情”中的“三个人”,不是纠葛的“三角恋”。
当Paul爱上Ellie,却得知Ellie对Aster的情感真相,他把基督教告诉他的借口说出口。
转而,却上网了解LGBT群体, 对性向问题进行反思。
不论有多少愤怒与不解,Ellie和自己一同成长的点滴真实无比。
自己一次次迈开腿追在骑车的她后面奔跑;一封封为自己写的Munsky Sausage美食推荐信。
满怀温柔关注参加party时Ellie的状态并照顾醉酒的她;在钢琴演奏出糗的时候递上吉他鼓励女孩唱出自己的歌......
和教义告诉自己的不同,他觉得,自己相处过的这个坚强善良的姑娘绝不应该下地狱。
Paul与Ellie父亲进行谈话Edwin Chu: Did you and Ellie break up?Paul Munsky: No, we weren’t, um, together.Edwin Chu: She seems sad.Paul Munsky: No, you don’t see her.Edwin Chu: See? See what?Paul Munsky: Who she is. Could be. Her.Paul与Ellie父亲的谈话,是我第一次看本片时第一次落泪的情节。
父亲用中文自言自语讲述着,妻子离开后,屁大点儿女儿用坚韧乐观撑起了整个破碎的家。
什么都没听懂的Paul,渐渐红了眼眶。
或许他看到了一个父亲,对于情感的依赖,和对女儿本质的信任。
Paul终于意识到自己说“You don't see her."这样的话有多么愚蠢。
因为,Ellie一直是也将会是那个她,善良、坚强、博学、刀子嘴豆腐心,那个让自己明白,爱远不止是一起去”hang out“的她。
她是谁,从来都与性取向无关。
“Have you ever loved someone so much, you don’t want anything about her to change?”——Edwin Chu在Ellie阻止Aster接受求婚时,Paul解开心结助Ellie一臂之力,并表达了他对多样化爱的接纳。
我们不应停止爱一个人,只因为他们选择爱的方式。
Paul Munsky: Love isn’t pretending. I know, because I’ve been pretending. I always thought that there was one way to love. One right way. But there are more. So many more than I knew. And I never want to be the guy who stops loving someone for loving the way that they want to love.其实,与其说Aster和Ellie的感情线是电影同志平权意义的核心力量,不如说Paul对于同性之爱从陌生,到质疑,了解,再到接纳的过程,对于现代社会更具指导意义。
他在电影中的举动与变化,可以作为性多数群体或不明取向群体的启发。
近以来,LGBT问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政治正确高度,LGBT文学获得广阔市场且势头不减。
这种潮流和氛围,大体是向好的。
但其实平权这件事情,远不止是去宣扬“我们的爱情是多么美好”,或”同性之爱无异于异性”。
太久以来,我们把视角聚焦于少数。
或许LGBT文学可以随着《真心半解》这部影片过渡到一个新阶段,那就是关注性多数群体面对性向问题时的心理变化,教一教大多数,该如何接纳多样的爱。
影片的结尾,三人以各自的方式给予情感妥善的安置,为了自己的未来各奔东西:Aster不再妥协于小镇少妇的平稳人生;Elliie终于放下英语不好的父亲去迎接崭新的大学生活;Paul突破家庭传统创新了香肠的配方。
"I'll see you in couple years."——Ellie可这远不是他们真正的结局。
甚至,或许如今纠缠着的三人在未来还会遇到许多可以达成"the unspoken understanding“的灵魂。
但,哪又有什么关系呢?
毕竟,爱是尝试。
其实《真心半解》整部电影的核心并不在于三个人纠结的情感,也不在于LGBT平权,而是“尝试改变的勇气”。
三个人在彼此暗恋中慢慢理解了爱情的真谛,与此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完成了内心的正视。
其实,三个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没有突破常规的勇气,但却一直鼓励、帮助对方去画出“the boldest stoke”。
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
勇气这东西是相互给予的,就如同灵魂是需要被Ta弥补的。
·写在最后 刚过去不久的5月17日,是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IDAHO).即将到来的六月,是同志骄傲月(Pride Month).爱不适合娇惯者,爱只适合战士。
这个倒影,让你联想到什么了吗?
原来柏拉图,想的都对。
不过还是得大言不惭给他对爱的诠释补上句话:重要的并非找到那个与你契合的灵魂,而是你在孑然一身时仍勇敢追寻的尝试。
愿我们永远有坚持自己立场的权利,且能允许他人拥有别样的灵魂。
🌈
By:Daisy 璇儿
我是伍导《Saving Face》的铁粉,所以我对这部相隔16年的新片期待很高。
因为我真的太喜欢sf了,几乎喜欢里面所有的主角,喜欢vvan撩人的眼神,喜欢小v的聪明和“笨拙”,喜欢那经典的假摔,喜欢……不对,我跑错片场了。
😂我相信喜欢sf的人都不难在这部片子里找到那部片子的经典元素。
比如自动售货机的尴尬,比如教堂意外,比如商场挑衣服聊天,比如小v与艾莉。
我真的觉得艾莉就是小时候的小v,聪明,内敛,匆忙,简单。
甚至艾莉照片里过世的妈妈就是小v的妈妈陈冲。
我以为等待的是一部sf的续集,结果却等来了“前传”。
有一点别扭的是我始终感觉艾莉好像初中生啊,与另外两位主演比好像小太多,不是太搭。
如果这故事发生在大学……太美了。
我太喜欢伍导浪漫的小细节。
sf里售货机旁从里面裤子屁股兜里掏钱被撞见,到这儿水塘里穿秋衣的尴尬。
sf
俄罗斯套娃的穿衣风格?
薇薇安般的撩人不过,我认为这部片子过于含蓄了,背景貌似2000年左右(我估计错误,应该是最近几年的事儿),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也很保守,两位女主之间的戏份也不多,更别提那些羞羞又美好的事儿了。
我喜欢尝试过后的热恋,我喜欢爱情里的幻想,试探,甜蜜,热情,欲望,占有,嫉妒,失望,甚至是冲突和疯狂,在这里的元素太少,不过瘾。
就影片而言,我给四星,剩下一星我给伍导,给sf,因为我真的想给那部片子十星的。
这结局略显遗憾,观影过程中我就在想,如果她一早就猜到短信那边的是艾莉,然后故意不戳破,继续保持短信恋爱,最后在一起,那会更美好吧。
由于很多细节显示男主不可能是短信那头细腻浪漫感性的对象,比如两人聊着天呢突然收到对方的短信,这可能吗?
真的没办法相信啊。
想想真正人人艳羡的美女或许都带点渣,艾斯特一边与男友谈着不瘟不火不香不臭敷衍式的恋爱不舍得放手,一边陷入心灵相通不能自拔的短信恋爱。
然而却一点没有违和感,果然好看的人做什么都是对的。
伍导,我继续期待着,十六年好长。
🙄
被吻后马上望向窗口已经说明一些
你喜欢的售货机
sf自动售货机
像极了sf里母女俩吃面那一段
sf吃面
你喜欢的教堂意外
简直一模一样
没有sf教堂那一段那么强烈的震撼
sf教堂意外
是有回应的吧,在一起不香吗
还是最喜欢俩v
我个人非常喜欢《真心半解》这个电影故事,尽管我觉得它在剧情上略有瑕疵,但剧中三个主要角色刻画得真地很真诚。
之前写了一篇观后感:自恋,让你认识自己—《真心半解》观后感。
因对剧情十分感兴趣,也对其中一些地方有些疑问,于是就抽空写了这篇解析。
全文比较长,7000字有余,请做好阅读准备。
主要内容:01. 故事主题、主人公介绍;02. 三条感情线的发展分析;(核心部分)03. 倒数第二幕台词解读;04.你可能未注意到的小细节;05. 导演采访分享。
01. 故事主题、主人公介绍一句话概括《真心半解》的故事主题:三个青少年在友情或爱情的作用下都成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勇敢地踏出舒适区,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
这点导演在采访中也有所提到过。
(见文章结尾“采访节选”) 首先简单介绍下主要人物:一、女一:Ellie,中国人,自幼丧母,与父亲一起来到了美国。
作为华裔美国人,在这个纯白人社区,Ellie并不能够完全融入其中。
在剧中也可以看到,一些淘气的男生总是嘲笑他,还对他搞恶作剧。
Ellie的困境在于:爸爸想让她像她妈一样走出这个白人社区去上大学,她自己没有勇气这样做,只想在家附近上大学。
二、男一:Paul,是一个呆萌的橄榄球体育生,父母以烤香肠为生,用的是祖传食谱。
他是家里的第四个儿子。
Paul的困境在于:他一直都想改造家族食谱开一家自己的香肠店,但家里人一直都在用祖传食谱做香肠,并不同意他这一做法。
三、女二:Aster,西班牙裔美国人,但从小几乎就在美国长大。
家里人管得都比较严,父母也基本上为他安排好了以后“结婚生子”的生活。
她也不太能融得进去白人社区。
Aster的困境在于:因为怕破坏已有的美好——好好上学并按父母的计划与镇上有钱有势的Trig结婚然后过安稳的生活,所以她不敢大胆地追求自己真正渴望的东西——想要在绘画方面有所成就,不是很想贪图安逸。
02. 三条感情线的发展分析电影主要讲什么样的故事呢?
很简单:一个文笔很好的华裔女孩帮一个有些傻气的白人直男追一个校花。
由此,三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所以,它又可以分为三个小故事:一、Aster与Paul的爱情;二、Paul与Ellie的友情;三、Ellie与Aster的爱情。
下面,我们一个一个详细回顾一下:一、Aster与Paul的爱情
这条感情线也是电影里明面上的主线,感情发展过程,可简单分为三个阶段:线上共情、约会加深了解并确定关系、分手。
1. 线上共情(1)第一次写信Ellie写电影中的对白,Aster看懂了——游戏开始。
(2)第二次写信:两个人都表达了对“合群”的看法——又一次共情。
(3)第三、四次写信:两个人互相都谈了自己对绘画的看法,且表示自己有些孤独,且经常藏在别人文字的背后——又一次共情。
(4)第五次以及后续的几次写信:一起互动完成了一次绘画,但画作最终被毁掉——又一次共情。
2. 约会加深了解并确立关系(5)Paul擅自发短信约Aster晚上一起吃饭——成功。
这整个过程都非常合理,Ellie成功地帮Paul约出了Aster。
但这时,Ellie心里其实不太情愿,因为这也几乎意味着她和Aster美好的线上交流也基本要结束了。
(6)Paul和Aster的第一次约会——几乎是冷场。
这时,Ellie以为没戏了,打算放弃了。
在我看来,这种冷场的感觉是互相的,也就是双方都有。
并不完全是Paul做得不好,是两个人都不怎么善于聊天,即使互相在线上聊很久了,但突然见面也是会尴尬的。
(7)Aster之后又发了信息,两人继续互动——感情继续增进。
在这三周里,Ellie疯狂帮Paul“补习”关于Aster的相关“知识”。
虽然这一段带着音乐、带着快节奏过去了,其实是非常让人感动的。
Paul这么用心地去了解他所爱的人的生活习惯、爱好,像不像青少年时的你呢?
想了解喜欢的人的一举一动?
(8)两人继续进行一些线上互动——此时已经不仅仅是共情了,Aster开始想要主动地了解Paul(其实是Ellie),Aster开始喜欢上这个线上的“Paul”。
(9)Paul与Aster的第二次约会——在Ellie的短信助攻下,两人成功地、水到渠成地在一起。
3. 分手(10)最后,Aster看到Paul要吻Ellie的画面,两人结束。
知道真相后,彻底结束。
这整个过程自然、合理。
在电影中,这一段明面上是Paul与Aster的感情线,实则是向观众表明Aster与Ellie之间的默契——你看,这两个人是多么地投缘、多么地合适。
另外,在这条感情线中,Aster与Paul(实则是Ellie)不断地进行互动,也让她慢慢地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清晰了——她似乎为了保持当前看起来不错的现状,而放弃了追逐更好的可能。
这也为最后她勇敢地报考艺术学院埋下了伏笔。
二、Ellie与Paul的友情
整部电影描写最多的就是这一条感情线,它也最为重要,可分为四个阶段:回避、第一次合作、第二次合作、互相了解、得悉真相。
1. 回避(1)Paul找Ellie写信,Ellie一开始并不想帮忙——避着Paul。
2. 第一次合作(2)由于要赚钱交电费,Ellie同意就写一封,在教堂对话,商量写信的内容——两个人的友情开始发展,此时,两个人互相并不是特别喜欢。
(3)Ellie写完第一封后,发现Aster竟然读懂了她,就打算继续写下去——两个人的友情得以继续发展。
(4)Ellie继续帮Paul写信——快节奏带过,友情继续发展。
3. 第二次合作(转折点)(5)Paul与Aster的约会以冷场告终。
Ellie打算放弃帮助Paul了,友情也即将结束;这时发生转折,呆萌的体育生Paul帮助Ellie回击了那些嘲笑她的人——Ellie开始认可Paul这个朋友,决定继续帮助他。
(6)三周后是A与P的第二次约会,Ellie开始用这三周帮Paul更了解Aster——快节奏带过,友情继续发展。
其实此时两人关系已经有了质的变化,Ellie开始更用心地帮助Paul,这一次不单单是Ellie单方面作战了,形式转为了两个人一起合作。
4. 互相了解(转折点)(7)在此次合作过程中,一天晚上两人坐在Paul的卡车上,Paul主动询问Aster的家庭情况——Paul此时已经对Ellie有了好感。
之前Paul只是把Ellie当成朋友,自此以后,两人关系就有了一丝暧昧。
在这里,说点题外话,我们其实可以知道“判断一个人是否喜欢你”的方法:在一段关系中,当一个人开始主动地对你好奇时,十有八九就可以断定他/她对你有好感了。
(8)Paul去Ellie家吃饭,Ellie的爸爸也认识了Paul——两人熟悉度进一步提升(9)Ellie帮助Paul进行对话练习,Paul主动地了解Ellie的妈妈的情况,Ellie主动地了解Paul做香肠的情况;之后,Ellie赞扬Paul对Aster不计回报的爱,Paul给Ellie以及她爸做烤肠——两人熟悉度进一步提升,可以说,两人关系发生了一次质的转变,因为两人都知道了对方的一些秘密。
(此刻又埋下了一个小线索:Paul告诉Ellie他正在给美食报社写信,想让他们品尝自己做的香肠,也告诉Ellie自己的家人还没有尝过自己做的新型烤肠。
读懂了这一点,才能读懂后面的两个情节发展。
)(10)Paul在才艺汇演上帮助Ellie摆脱困境,带Ellie去参加聚会,在聚会上保护Ellie,并带Ellie回家睡觉(两人当然没睡到一起),并得知是Ellie一直在帮助他给美食报社写信——两人熟悉度继续提升。
5. 得悉真相(11)在橄榄球比赛后,两人见面,Paul准备向Ellie告白,误读了Ellie的表情,做出错误的亲吻行动。
Paul知道Ellie是同性恋了。
——两人闹矛盾,Paul知道Ellie是同性恋,并最终更懂得了什么是爱。
在这段关系中,Paul懂得了什么是爱,更重要的是在Ellie的帮助下,他打破了自己的困境——拥有了自信,开始经营自己的烤肠店。
而Ellie也最终在Paul帮助下更有自信了(才艺汇演事件),并且最终在Paul的率先勇敢坦白后,自己也向Aster坦白了对她的喜欢。
★ 你可能没注意到的小细节:在4(9)中,我说了一个线索:Paul告诉Ellie他正在给美食报社写信,想让他们品尝自己做的香肠,也告诉Ellie自己的家人还没有尝过自己做的新型烤肠。
Ellie听后,心里为Paul比较惊讶,也为Paul感到难过。
(这为后面Paul发现Ellie为他寄信埋下了伏笔)在电影中看懂了这一点,才能读懂后面的两个小情节。
这第二个基本上都能看出来:Paul翻书包时得知Ellie一直在帮他给报社写信。
在这里,我主要想说说第一个:第二次约会成功后,Paul与Ellie在衣服店对话时,Paul说美食报社给他回信了,Ellie有了这样一个表情:非常轻微地瞥了一下眼角。
你有注意到眼角轻微地一瞥吗?
如果注意到了,说明你真的很细心。
Ellie这一瞥,似乎在说:瞎高兴什么,这还不是老子不断地帮你寄信的结果。
不知是导演刻意安排的,还是演员自己的发挥。
总之,这个细节真的很有意思,可看出导演组/演员的用心。
三、Ellie与Aster的爱情
这一条隐藏的感情线可以说是故事的核心,是导演最想要表达的。
这也是同性题材电影中,最耐人寻味的一部分——两个同性恋是如何知道自己的身份的,又是如何知道彼此都是同性恋的,是如何互动以至于最后确立关系的。
这个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两个人不断地在互相发“我喜欢你”的信号,都在不断试探,都怕自己弄错了,直到信号已经非常强,其中一个人才敢采取行动。
所以,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中,最大的看点可能就在于:去捕捉两个人发的信号。
站在这个角度看,观影的过程就像是在解谜一般,十分有趣。
但在这一部影片中,两个人的直接互动是有点少的,以至于有几处情节发展略显突兀。
在这一段感情线中,我们不能再用线性的顺序来描写两人的感情发展,需要从两头讲起:Ellie对Aster的感情流露;Aster对Ellie的感情流露。
关于Ellie对Aster的感情,其实在Aster与Paul的感情线中,Ellie帮P写信以及进行线上互动,都是在说明Ellie对Aster的喜欢。
站在观众的角度,我们可以从这几点看出Ellie对Aster的喜欢:(1)E对A:Ellie在音乐课上一直偷看Aster——这种偷看显然不是友情,而是那种喜欢一个人的偷瞄。
(2)E对A:在Ellie看到Paul是要让她给Aster写情书时,Ellie下意识地说出“我是不会给Aster Fl...写......”然后眼神闪躲,又说“我是不会写信给一些女生的”——这表现出了Ellie对Aster的喜欢。
(可能有的朋友觉得我过分解读了,似乎是。
但看看Aster那个下意识闪躲的表情,其实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
)
(3)E对A:Ellie被Trig撞倒,Aster帮Ellie捡书,Aster说她很早就注意到了Ellie,并说了一大堆话,Ellie心里是有些紧张的,可以说是“小鹿乱跳”,只说了一句“I’m Ellie Chu”——事后,Ellie很气愤,潜台词其实是“妈的,我怎么就说了一句话呢,真笨啊”。
(有朋友说这一幕Aster在递手机时,两人有个手指相碰。
我觉得这似乎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如果能说明什么的话,我觉得这一幕真的是太太太含蓄了。
)
(5)E对A:Ellie对她的老师说“你知道一个同龄人竟然完全理解你是什么感觉吗”——这一定程度也表明Ellie对Aster的喜欢。
(6)E对A:Ellie和Paul在乒乓球室的对话,Ellie回答Paul的问题“我应该喜欢Aster一些什么”,Ellie说了一系列关于Aster细节特征——几乎已经不用再往下分析了,这一幕已经完全向观众表明了Ellie对Aster的喜欢。
(说点题外话,在这里,我们从Ellie的回答中也可以知道,“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如果你真心喜欢上了一个人,你能够注意到她身上一些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
)(7)E对A:Ellie和Paul一起在衣服店里为才艺表演挑衣服,Ellie问Paul与Aster那天约会后,都做了些什么——表明Ellie对Aster的喜欢。
你可能觉得没有,但这里有一个小细节,非常有意思:Ellie在问Paul“你和Aster都谈了些什么”时,其实内心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她装着在挑衣服,装得轻描淡写,为的是掩饰自己内心的一丝慌张,怕Paul知道她的小秘密。
问完后,抿了一下嘴唇,这个小细节真的是耐人寻味。
这像不像你装作若无其事地在问你的异性同桌你喜欢的男生/女生昨天都做了些什么那种感觉呢?
总结一下,其实这几个细节并不是Ellie在向Aster发信号,整部电影几乎没有这样的情节,更多都是通过Ellie的一些举动向观众表明“Ellie喜欢Aster”。
可能有朋友会说,那些线上互动不正是说明,他俩互相喜欢吗?
可线上互动时,Aster以为对方是“Paul”。
在两个人在天泉碰到以前,Aster几乎都没有收到过Ellie发的信号。
这也致使后面的“Aster邀请Ellie去天泉这一情节”有点奇怪,因为事先毫无铺垫。
现在我们来看看Aster对Ellie的感情:(1)A对E:帮助Ellie在走廊上捡书——在我看来,这并不能表明Aster对Ellie的喜欢。
此时,Aster的举动更像是在释放“友好”的信号:“我其实注意到你很久了,你是那个四年来风雨无阻地给我爸爸当助手的亚裔女孩,我很愿意和你做朋友。
”之前说过,Ellie是华裔女孩,是不怎么能融入到这个以白人为主的社区中的。
(2)A对E:Aster在厕所对Ellie的“笑容”,也可勉强说是偷瞄——这个勉强可以说是“Aster”在向Ellie释放“我喜欢你”的信号,因为那个笑容确实很迷人。
但在我看来,这并不能完全说是Aster在表达“我喜欢你”,因为Aster的这个微笑也比较像两个普通朋友在厕所里遇到了,然后互相微笑打了个招呼。
(3)A对E:Aster在Paul的卧室中与Ellie相遇,交谈一番后,主动要求去Ellie家的车站做客,两人进行了一番对话,Aster表明了对Ellie生活的羡慕——这更像是朋友之间的来往,并不是在释放“我喜欢你”的信号。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Aster为什么主动要求去Ellie家做客呢?
动机来源于哪?
无法解释。
我们只能这样认为:这个行为不需要动机,这个行为就是动机本身。
就像你问Ellie在一开始音乐课上为什么要偷瞄Aster呢?
没有为什么,这是剧情基本设定的一部分——Ellie偷瞄Aster这一行为是在向观众表明“Ellie喜欢Aster”。
而这里“Aster主动要求去Ellie家”也是导演在向观众表明“Aster隐约觉得自己对这个姑娘有好感,想要了解她”(4)A对E:Aster邀请Ellie去她的秘密基地——这一点也比较奇怪:为什么Aster突然就主动邀请Ellie去她的秘密基地呢?
动机何在?
也无法解释。
也只能将这个行为本身当做“动机”——这个行为本身并不是之前某个行为的结果,它同样在向观众表明“Aster隐隐约约地觉得自己喜欢Ellie”(5)A对E:在天泉的一大段对白,谈了一些心里话——此时,两个人已经心有灵犀,知道彼此的喜欢了。
总结一下,在我看来,Aster主动要求去Ellie,之后还主动邀请Ellie去她的秘密基地。
这两个行为都有点突兀。
整个一系列A对E的感情刻画,并不能完全说是一种“情人间”的喜欢,更像是“朋友间”的喜欢。
如果你看过《七月与安生》,可以以此对比《七月与安生》中两个女主人公间的友情发展。
整部影片,直到结尾那一吻,都没有明确表明出Aster对E的喜欢。
所以,结尾那一吻真的是让人有点摸不到头脑。
再谈最后几幕两人的感情发展:(1)在饮料贩卖机前,Aster发现Paul要吻Ellie,伤心而去。
那这种伤心究竟代表“对Paul”感到失望呢,还是对Ellie感到失望呢?
看不出来。
(2)在教堂里,Paul坦白自己在伪装,Ellie也坦白自己在伪装,并表明自己对爱的看法,Aster知道真相,给了Paul一个耳光,愤愤地看着Ellie离去。
这难道不表明两人感情的终结吗?
(3)最后,Ellie去找Aster,两人说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话,Ellie离开,然后又回来吻Aster。
这里有一个细节,我觉得太决绝了:在Ellie说我明天就要离开时,Aster直接说“那保重,Ellie”,这一瞬间,我觉得两个人就像陌生人一样,我丝毫感觉不到Aster的喜欢,尽管她是被伤害了,但这个反应是有点过激了。
之后Ellie说一句简单的道歉,Aster竟然又不生气了。
这也太快了......(4)最后,进行一大段莫名其妙地对白,Ellie准备离开,后又转身亲吻Aster。
这..... Ellie是如何做出判断的?
如何确定Aster喜欢她的?
如何确定Aster不会反感这一行为?
所以,我始终都觉得这个吻有一点突兀,前面做的铺垫并不足够。
这个吻更像是Ellie一厢情愿的“吻”。
一方面,虽然影片已经完全表明了Ellie对Aster的喜欢,但并未完全表明“Aster对Ellie的喜欢”,Aster对Ellie之前的行为更像是一种亲密朋友的关系,并不像“恋情”;另外,Ellie最后一幕是非常生气的,转眼就好了,这太快了。
其三,最后一幕的对话实在是令人费解。
(我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懂) 03. 倒数第二幕台词解读;关于末尾两个人莫名其妙的对话,始终没怎么弄懂,我个人解读如下:Ellie:原本应该就是一封信的事情。
我从没想故意伤害你。
(潜台词:本来应该挣完50美元就结束了,我从来没想让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
)Aster:在内心深处,我可能已经知道真相了。
你在他的短信中从来不用很多表情。
(潜台词:我内心深处已经知道发短信的人不是Paul,你们发短信的方式不一样。
)Ellie:我不觉得那有什么意义。
(潜台词:我觉得Paul发短信的方式没什么意义。
)Aster:一个小狗啊或者一个香肠。
(Aster在接着上一条的话自言自语)Ellie:我应该给你发送一个香肠表情吗?
(潜台词: 我应该发一些不像我的奇怪表情吗)Aster:说的也是。
无论如何,我也曾有过这个想法。
你知道的... 如果事情有所不同的话,或者我有所不同的话。
(潜台词:也是,发奇怪的表情也不符合你的风格。
但不论如何,我也曾有过这个想法:你和Paul就是一个人。
你知道的...... 如果我不是同性恋的话)Ellie:你不可能有所不同。
我确定我自己有所不同吗?
我又该如何知道我这么确定?
(潜台词:你不可能不是同性恋。
我可以确定自己不是同性恋吗?
我又该如何确定?
)Aster:我可以很确定。
(潜台词:我可以很确定你不是同性恋。
)Ellie: 我的意思是,“上帝会怎么想”(潜台词:我的意思是,上帝会觉得我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呢?
)Aster:哎呦,我去。
(潜台词:可拉倒吧,现在来谈上帝了,你不是不相信上帝吗)Ellie:如此周而复始,交替反复。
(潜台词:......)Aster:走着瞧吧,好吗?
在几年后,我将非常确定。
(潜台词:走着瞧好了,几年后,我将非常确定,你就不是同性恋了。
)Ellie: 那祝你好运(潜台词:好,希望你说的是对的。
)Aster:异教徒,在爱荷华找到一些值得相信的东西吧。
(潜台词:嗯,再见,真的希望你一切都好。
)Ellie离开,又转身亲吻Aster。
(潜台词:我就是喜欢你。
)Aster开心地笑了,转身离开。
(潜台词:我也竟然很喜欢你。
)这一幕结束。
Aster这个表情似乎在说:我竟然被一个女生吻了,并且心里很觉得还开心,真是奇怪。
个人感想:我不是同性恋。
但我仍然深深地被这个故事打动了。
说不上来为什么,真要有个理由的话,我觉得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真诚——这部电影是伍思薇导演自编自导的。
(见《真心半解》观后感文尾)因为真诚,这三个角色似乎无比鲜活地立在了我的大脑中,他们有优点,有缺点,有烦恼,有忧愁。
我在Paul身上看到了呆萌、憨厚、执着、真诚,在Ellie身上看到了坚强、不拘小节以及孤独,在Aster身上看到了隐忍、克制以及对命运的一种无力。
这三个人以某种方式走到了一起,发生了一些故事,多么有趣啊!
Love is the trying, reaching and failing. Love is being willing to ruin your good painting for the chance at a great one.(全文完)图片作者:官方剧照;视频剪辑图片来源:豆瓣、电影04. 你可能没注意到的细节:1. 关于纳粹的笑话这里其实有个很有意思的笑话:Ellie告诉Paul,如果Aster谈到《长日将尽》,你就说这部电影的败笔在于对“纳粹”的刻画有点少。
而Paul在约会中途,没话说了,突然想起Ellie说的,就来了一句“关于那本书,应该多来几个纳粹的”,搞得Aster莫名其妙。
如果看过《长日将尽》这本书或者改编的电影《去日留痕》,可能更能get到这个笑点。
我在看完《长日将尽》这本书后,重新看到这一情节时,简直是笑死我了。
《长日留痕》这本书大致讲的是:一战过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剥削太过严重,一个很正义的英国上流人物出于对德国的同情,一直致力于减弱这一剥削,就在他家里举办上流人物的聚会,邀请各国政治首要来参加。
后来希特勒纳粹政府上台后,由于没能看清事情真相,他依然继续亲德,做类似这样的事情,最终沦为了德国纳粹政府的一个宣传棋子。
2. Paul为什么要吻Ellie?
这一点其实是比较好理解的。
之前的剧情是做有铺垫的:在才艺汇演前,Ellie和Paul一起去衣服店挑衣服,Ellie问Paul“你怎么知道Aster想让你吻她”,Paul说“她给了我一个眼神。
当你看到这个眼神不再行动的话,就会显得很蠢”。
Paul之所以吻Ellie,一方面是他当时就打算告白了,另外更重要的就是他觉得Ellie那个眼神是想让他吻她,也就是Paul误读了。
05. 导演接受采访的节选译者:本人 No, I think that's a very good guess. You know, it's funny because I don't like unresolved endings. And I do think this ending isn't like there's a neat bow. This is not the sort of - yeah, it's not the sort of movie where a wedding makes sense at the end. Like these kids are 17, right? And the thing is the movie is really not a traditional romantic comedy. It's really more of a journey of self-discovery in the sense that for each of these three characters - because they came together and sort of collided in this sort of clumsy way, each of them, through their connections, ends up learning something about themselves and having to face something in themselves. And that causes each of them to take, you know, the scary step forward that by the end of the movie, I think it's the happiest ending possible for these characters because you feel like, oh, they're going to finally start the life they should have started, you know, that they would have been on if they were not stuck in their habits or in the paths that they were on before. 不,我认为那是非常好的一个猜想。
你知道的,这其实很有意思,我个人不喜欢没有给出最终结局的电影(但我的电影看上去似乎就属于这类)。
并且,我也真的觉得我这部电影里的结局并不圆满。
这并不是那种,就是说,不是那种在最后会有一个婚礼上演的电影。
这些孩子才17岁,对吧?
另外呢,关键是这部电影确实也不是一个传统的爱情喜剧电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其实更像是一个自我发现旅程——这三个主人公走到了一起并通过某种笨拙滑稽的方式发生了交集,每一个人最终都通过这段交集更加地认识了自己,并也都不得不去面对自己身上的某些东西。
并且那也导致这三个人在电影结尾都踏出了那可怕的一步,我觉得对于三个主人公而言这可能是最让人开心的结局了。
因为你会觉得“哦,他们终于要开始他们本就应该开始的那种生活了。
如果在过去他们没有被困在一些生活习俗里或者没有踏上之前的那条不该踏上的路,他们早就开始这种生活了。
”
我们都曾是笨拙的爱人,情窦初开时,那永远汗津津的手心儿,语无伦次局促不安的模样,恨不能以死相许的爱情--是啊,那个年纪,除了正在蓬勃的生命,有什么可以献给最爱的人呢?
没有名没有钱,只有一颗一心一意对你好可以为你去死的心。
还有,这笨拙还在于,这时的人们,眼里只有一个爱人,其它的一切都可以牺牲。
大学时有个女孩儿,美丽,大方,乖巧,许多男生都喜欢她,社团一起聚餐吃饭时,她总是宇宙的焦点--尽管她自己可能浑然不觉,一群男生,很自然的争先恐后为她倒可乐,给她夹菜,和她交谈讲笑话,坐在旁边的女孩儿,和男生们一起,笑着闹着,喝了许多酒,醉醺醺的离开了。
有男生对我说,女孩儿喝醉了真失态。
许多年后我们又一次一起吃饭,她告诉我,那天我很难过,所以喝了很多酒。
虽然谁也没做错什么,但我也觉得愧疚。
如今想起,这就是青春期笨拙的爱,纯真,热烈,但也会伤人很深。
那时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做爱,不知道人生的路程还有多少的风景和暗礁,更不明白爱情不是只有奋不顾身的一种。
Alice Wu这部《half of it》就是部这样的电影,非常奇特的三角恋爱,发生在情窦初开的高中。
取材上很讨巧的包含了同性恋,少数族裔等多种政治正确因素,但我相信导演并非刻意为之,她之前的电影《saving face》(面子)也是一个同性题材的,而且最终主角出柜在一起了。
这部电影的结局是开放的,她们之间的感情也许只是青少年模糊的无明确指向的感情,她们二人的压抑各有所本,前者是亚裔单亲家庭的自卑,后者是严格的宗教家庭清教徒式的压抑,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无论同性异性之爱都没有体验过,所以才会“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为青春的心事被人理解而感动哭泣。
也许那并不是爱。
在对于这种青春期爱情的表现上和《蓝色大门》异曲同工,这部把桂纶镁由一个西门町女生推成明星的《蓝色大门》非常经典之处在于它表现青春男女的烦恼如此细腻深入。
这时候女生的烦恼是我不知道我会不会爱男生,而男生的小秘密仅仅是“我尿尿是开叉的”。
据说人临终的几秒钟,一生的欢欣愉悦会在眼前一一闪回,这样看来,死并不痛苦,起码最后几秒钟是快乐的。
无论电影还是文学,能唤醒人内心深处的欢欣就是成功的作品。
青春片如果拍得好会非常成功(例如《那些年我们爱过的女孩儿》)因为它能给人一种临终体验。
我看了导演手记,她说她出柜后第一次心碎不是因为一个女孩儿而是因为一个直男。
这个直男是她的好友(蓝颜知己),她帮男孩追女孩儿,追到了但最后还是分手了,男孩说,你知道的,她是拉拉,你不要误会,女孩儿说:我知道,说实在的,我不介意你们睡觉,但我介意你们的亲密关系。
爱情是自私的,充满嫉妒的,哪怕是对另一半的好友。
在此基础上,Alice wu构思了这个剧本。
通过《Lady bird》知道了沙加缅度 (Sacramento),通过《hafl of it》知道 Squahamish 这两个加州的小城,风景挺不像美国的。
电影里非常好玩的一个细节是Paul的妈妈看到孩子搜索: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同志,以为孩子是Gay,在教堂里他忽然站起来说了一段话,他妈妈误以为他是Gay,拥抱他说,孩子,就算你是Gay妈妈仍然爱你。
他说,我不是。
妈妈说,哦!
谢天谢地。
然后他说,我觉得我们家的腊肠配方要改改,他妈妈大怒:不能改,那是你姥姥留下来的,老祖宗的配方坚决不能改!
然后就开始揍他。
这段儿笑死了。
演员演的都挺好的,只是看着演Ellie爸爸的演员非常面熟,居然是《九品芝麻官》里的常威邹兆龙,他在这里文质彬彬。
关于aster对ellie,我是这样想的:aster最开始就是特别欣赏ellie的,在她帮ellie捡书那里,她说过ellie是她父亲最爱的异教徒。
aster的父亲,一位天主教的牧师,“他虽然不是纳粹,但他有时特别严厉”,让aster感到如此压抑的父亲,ellie居然是他最爱的异教徒,aster怎么可能不对ellie产生好奇和欣赏。
而且ellie与众不同却不会融入他人,而自己被迫融入他人、掩藏了真实的自己,aster对ellie应该还是带有一些憧憬和向往的(当然,只是一些,毕竟aster现在已经有了一幅比较好的画了)。
(1)帮捡书:我觉得是aster是带着好奇,想亲自接触一下ellie,接触一下被父亲如此夸奖的ellie,接触特立独行的ellie。
结果,发现ellie和自己还有相同的爱好,心里的欣赏和喜欢又增加了一些。
(2)厕所:aster撩头发那里,还是能展现出她比较在意在ellie面前的形象的。
她还是想接触ellie的,但也知道ellie的一些害羞(毕竟第一次见面,ellie全程只说了一句自我介绍),所以,只是互相看着,并不出声说话。
(3)paul卧室:那幅aster旅途中画的画,ellie说出她喜欢边上的那一笔,孤独却充满希望。
aster之前和“paul”说过自己因为害怕毁掉已经不错的画而不敢画出最大胆的五笔,所以放弃了绘画。
但aster经过和“paul”特别浪漫的画出五笔之后,也开始渐渐改变。
ellie指出的那边上的一笔,应该就是aster开始尝试的大胆的那一笔,孤独却又充满希望。
aster旅游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带着那幅画来见paul,想展现出自己的勇气与改变,但是paul却不在家,而ellie却能非常精准的说出自己最在意的那一笔。
可以说,aster来paul家都并不是为了见paul,真正的主角是自己的那幅画。
所以,在ellie说出关键的那一笔的时候,aster主动提出去ellie家也不奇怪了。
居然有人和自己如此默契,想更加靠近、了解是非常正常的。
(4)火车站:aster觉得ellie的工作非常有趣,像是主宰这宇宙,ellie说只是小小的宇宙,aster却说至少主宰着什么。
aster是压抑的,是被束缚的,主宰着小小宇宙的ellie是令她羡慕的。
aster想更加了解和她如此有默契的人,但是,ellie躲进那个小亭子,把门关上,僵直地坐着,aster无法靠近。
所以,她才决定带ellie去自己的秘密基地。
先展露、开放自己的心,才能更加了解ellie。
而且那个地方,令人放松、愉悦,明显好于两人隔亭相望。
(5)秘密基地:aster知道ellie的害羞,所以会在ellie脱衣服时主动背过身去(谁知道ellie只脱了外套🤣)。
aster说paul让她感有安全感,但是他写的东西却让她感到不安。
其实aster已经注意到paul线上和线下的割裂感了,那个割裂感并不是文学修养甚至形象上的割裂感,而是灵魂上的割裂感,“not safe”,对应的正是前面“paul”鼓励aster大胆画出那五笔,那种bold,知道自己有能力再画出那样完美的画而不惧毁掉自己的画。
aster已经有了一幅令人羡慕的好的画了,在与“paul”的交流中,多了一些勇气,却也多了一些可能毁画的不安,亦或是不能再画出那样完美的画的不安。
这种割裂感一直存在于aster的心里,却找不到原因。
后面她向ellie询问自己是否应该嫁给trig,ellie并没有回答,没有人推她一把,aster选择继续躲在了名为安全的外壳中。
两人从白天呆到了晚上,期间肯定聊过了很多话题,以aster的聪明,其实已经猜到了割裂感的产生的原因,但是还是刻意隐藏了内心的想法,就像薛定谔的猫,在没打开盒子前,既生又死,无法确定,但如果打开后,那确定的结局,可能让她难以接受。
如果线上的“paul”是ellie,那么,信仰基督的她爱上了同性(不过我觉得aster并没有虔诚地信仰上帝,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她的父亲),自己喜欢的paul和ellie同时欺骗了自己,“paul”(ellie)并没有喜欢上自己,还有她和trig的关系。
因为paul的割裂感,aster只是对是否应该嫁给trig产生了一点动摇,但如果ellie真的是线上的“paul”,那种灵魂、思想上的契合是挡不住的,soulmate的出现,可能会让她抑制不住地画上大胆的五笔,以期伟大的作品。
(6)ellie家外:同一幅画,paul单薄的话语和ellie直击灵魂的夸赞,似乎盒子快要打开了。
所以,aster主动亲了paul,欺骗自己,“paul”不是ellie,她没有勇气接受另一种可能。
(7)贩卖机:aster误会了ellie和paul的关系,心里的迷茫也消失了,线上的“paul”可能都并不喜欢自己,这可能也成为了她接受trig求婚的原因之一(8)教堂:aster知道了线上的“paul”果然是ellie,看着ellie狠狠地打了paul一巴掌,然后直接离开了。
aster头一次在如此严肃的情形下控制不住自己。
自己展露的心声,做出的改变,只不过是一场虚假的闹剧,自己如此喜欢的人在欺骗自己。
当然,ellie的话aster依旧听了进去,接着作出了自己最大胆的一笔。
(9)公路上:aster告诉ellie自己准备去读艺术学校,自己作出了最大胆的那一笔,ellie也给出了aster期待的回应。
结果问到ellie的打算时,知道ellie准备离开去格林奈尔,aster生气得打算扭头就走(aster并不知道ellie喜欢她,以为ellie只是为了帮paul)。
好在ellie叫住了aster,真诚的道歉,aster也说出了自己也在欺骗自己。
两个灵魂契合的人,终于真正地毫无遮掩地聊天对话。
ellie分开前的那一吻,也传达出了自己的心意。
俩人分开后aster真的笑得好开心啊,这不是喜欢是什么(拍桌ヽ(`д´)ノ)aster:“And you know, you ...you watch. Okay in a couple of years,I'm gonna be so sure.”ellie:“I'll see you in a couple years”
爱是什么?
我每次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都要想,我的人生已经过去了几分之几。
真心半解给出的答案如此隐晦。
爱是尝试。
Ellie早就注目于Aster。
Trig揽住Aster的肩膀的时候,Ellie看向她的眼神隐匿着亚裔女孩隐忍的哀伤。
小镇上规律参加礼拜的人们不一定理解什么是爱,但务必要先掌握什么是上帝不容许的过错。
如果不是欠缴的电费账单,Ellie不会同意帮Paul写这一封“应当发自内心”的情书,只可能因为收信人是Aster而更加避之不及。
画错的第一步是画;不画就不会画错。
而爱是毁掉还不错的那幅画。
柏拉图会饮篇中写,爱是对完满的渴望与追求。
正如阳需求阴,虚空拥抱大地,男性追求女性,暴虐渴求驯服,喧嚣期待宁静。
我们颂扬的爱情似乎有它该有的模样,正如那副还不错的画,带给我们作为群体动物的安全感,也正如漂亮女孩儿们递给Aster的象征认同的粉色围巾,注定要掩盖一部分人——如果不是所有人——的个性。
一切都早早就被盖棺定论。
他人即地狱,那么“我”在哪里?
爱是一片混乱。
Trig以为自己爱Aster,理所当然,最受欢迎的男孩和最受欢迎的女孩。
但Ellie在才艺展示上大放异彩后,他穿着cashmere到她家门口拦下这个似乎开始变得正点的亚裔女孩。
Aster认为自己应当爱Trig,毕竟这看似是所有人的期望。
但她却在跟Paul的线上聊天中感到自己被前所未有的理解——也就前所未有地被看穿。
面具沉重但安全,理解是跨越人海的抚慰,却也因为直击内心而令人不安。
Paul最开始觉得自己一定是爱上了Aster,毕竟他醒来、奔跑、吃烤肠、做祷告的时候心里都是她。
但当他站在Ellie窗前听她低声弹唱的时候、为Ellie挑选上台表演的服装的时候、把吉他推到因为钢琴故障而无措退缩的Ellie脚边的时候、将突然成为了焦点人物而喝了太多酒的Ellie带离派对的时候、看到Ellie为了他的梦想发给鉴赏家的一封封信件的时候、发现Ellie到场而备受鼓舞为小镇球队拿下十五年来首次得分的时候,Paul一定在想,他爱的难道不是这个寡言但丰富、冷淡却温柔、遥远而真实的Ellie吗?
爱如此自私。
无时无刻不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发生的吻,有哪一个是因为对方需要我才给予的呢?
有哪一个不是因为我自己希冀而幸好获得呢?
在这个吻行将发生的时候,我注意到的难道的确是你眼神中的迷离,而并非我内心的欲望吗?
爱会失败啊。
电视机里播放着老套的爱情故事,男主角在铁轨边伴着火车飞奔,女主角转过头来落下眼泪。
不曾经历爱情的Ellie觉得愚蠢可笑:明知道追不上还要迈出第一步吗?
明知道得不到还要伸出手吗?
明知道没有结果还要尝试付出吗?
但你是否如此爱过一个人,以至于不忍心改变她一丝一毫?
以至于无论她曾经或未来将让你如何痛苦与迷茫,你也依然爱她?
毕竟人自始至终,都只能是他自己?
爱如果曾经存在,究竟如何才能离开?
爱真是糟糕透了。
Trig在教堂里指着早有预料却毫无准备的Aster对众人说:她将是我无与伦比的妻子。
Trig问Aster,你愿意吗?
Aster顺着众人的期待站起来点头,迎接人们欣慰而满意的掌声。
始终隐藏在Paul讯息背后的Ellie终于大声说了不,却无力解释如果爱并非Trig所说的包容、善良、不嫉妒、不夸耀、不张狂,又该是什么。
Paul站起来说爱是不假装,戳穿了几个月来横亘的幻影,承认了自己无法成为自己以外的人,承认了欺骗,也承认了爱有太多模样。
但爱是勇敢,换取最后一点可能性。
Paul向Aster送出一份自己无法措辞的情书。
Aster向Ellie介绍自己的秘密。
Ellie在父亲的“陪伴”下去往远方,临行前亲吻Aster对她说很快我们将要再见。
Aster走出了教堂,也走出了众人的期望。
所以爱是什么?
Ellie和Aster躺在水面,逐渐靠近,灵魂贴着灵魂。
Ellie说:“引力是物质对孤独的反应。
” 那么爱是什么?
爱是人对孤独的反应。
爱是我逃离孤独的通道,爱是我们面对孤独的拥抱。
这部影片相比于面子格局又大了许多,虽然表面上依然是在以两个(青少年)女性之间的爱情为背板,但正如Ellie在片头所说的,整部影片又并不只是关于具体的同性爱情,而是探讨了爱的极致的可能性,以及蕴含在爱的实现中的个人存在。
愿我们能够不孤独,也愿我们能够孤独而不惧怕孤独。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和理解的命题。
又一部被吹过头的网飞出品
5/10
说实话真的挺垃圾的,从各方面来讲都...豆瓣打分居然这么高,还好这部片子在我这里友邻评分都没及格。看完就想吃煎饺和taco sausage...
I’ll see you in a couple of years
这个微妙的朋友之情描写得太妙了,女主演得真好
做作得令人尴尬,双女主台词内容尤其违和。剧情stereotypisch。男主还算可爱。
情书对话的桥段像极了《北京遇上西雅图2》文绉绉的台词,整体感觉就是十几岁的面孔里住着三四十岁的文艺灵魂。,好像他们从来不上理科,是不是导演太讨厌理性思维。男主演出了傻楞直的感觉,不知道是他真的是这样的人还是演技真的好,校花演出了妩媚的感觉,女主总是一脸愤青不满的感觉,再多一些表情能多一点层次感。PS:所有人都想吻校花,该死我也想,哈哈哈
常威,你变了
个别段落是挺好笑的,但剧情上的各种编造痕迹还是太让人出戏。生活的真实沦为了边角料,剧情的驱动力变成了编剧试图进行的“爱情说教”。这大概是最差的一点,也是远不如《壁花少年》和《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的地方。况且我对本片的爱情观也没啥共鸣。
那个花瓶女到底哪里好了。男女主情敌的火花都比那俩女的耀眼。要拍彩虹片也好好拍啊,写几封信就爱上了骗谁呢。
可能期待过高,就觉得还可以,虽然有一些亮点,但是之前看过更多更好的青春片,所以相比之下也没有 那么出彩。女二真的挺好看,谁都会喜欢的那种。直男傻傻的挺可爱啊!看了下女主平时的生活照,挺欧美风的,那为啥片子里还是要那么亚裔stereotype呢?
青春片有很多,这种实在不是我菜....一开始就看到穿帮镜头,很多逻辑.....剧本原创点应该是20多年前,只是构建到了现在,很多喜剧点用的是旧好莱坞的cliche,个人真的是....太过stereotype......真的不好,因为是lgbtq已经多给了一个🌟,导演你在us,你真没借口,sorry,les自己拍成这样,就更没借口....我知道你憋着亚裔的气想发,但似乎不是这个方法。
三星半吧!这个电影的优点和缺点都比较明显。好的地方是每个人都能看到令自己产生共鸣的点:第一代移民在国内的专长到了国外无用武之地的窘迫;家境一般的华人帮白人写论文赚钱的不成文的“校园文化”;有才华的高中生被困在闭塞的小地方被排挤的无奈;对自己性向不明确的LGBT高中生的困惑;被姬姥冲击到宗教信仰的善良红脖子的错愕。结局是现实、开放和温暖的,可惜中间过程有点冗长,非常戏剧性的故事却拍得比较平淡。作为姬姥 我居然是被男女主角之间的革命友情(?)感动了。
人到中年还在为别人的青春流眼泪。
不如去听《三人游》。
就,挺witty挺sweet吧,不喜欢族裔的stereotype还有掉书袋的部分。男孩子都是沙雕,白男孩是沙雕中的沙雕,period。可能也是青春片格局问题,很多方面都比不上面子。
男主很可爱,感觉les片里经常会个good man。另外华裔女眼镜+格子衬衫这个工科形象简直。
喜欢的女生脱衣服了,原地 180 度立定转身,目光斜上 45 度聚焦,"are these deciduous trees?" 哈哈哈哈哈哈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姬的!
译名毁电影系列。好的爱情里有智识相通如Ellie和Aster,亲情纽带如Ellie和Paul,还有皮囊相吸如Aster之于Paul。但是很多很多人总是以为有其中一样就是爱情,于是人间有了很多悲喜剧。
华裔刻板印象的深加工,一首未完成的校园民谣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