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但是还有书籍

但是还有书籍 Season 1,但是,还有书籍,And Yet The Books

主演:朱岳,俞国林,范晔,朱利伟,小隐,杨早,蔡皋,熊亮,粲然,吴雅慧,陈晓维,蜗牛,lulu,宁成春,何浩,薄英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但是还有书籍》剧照

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2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3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4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5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6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3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4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5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6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7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8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9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20

《但是还有书籍》长篇影评

 1 ) 《但是还有书籍》书单整理

第1集 书海编舟记

往事与随想9.2[俄] 赫尔岑 / 2018 / 四川人民出版社

寂寞的游戏8.4袁哲生 / 2017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9.1郑天挺 俞国林点校 / 2018 / 中华书局

万火归一8.7[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 / 2009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8.8[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 / 2012 / 南京大学出版社

百年孤独9.3[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 2011 / 南海出版公司 豆瓣未找到:《八十世界环游一天》——科塔萨尔第2集 二手书的奇幻漂流《國菓圖鑑》《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沈从文系列第3集 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月亮粑粑7.8蔡皋 绘 / 2016 /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桃花源的故事8.8(日本)松居直 文 蔡皋 图 / 2009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小石狮8.8熊亮|绘画:熊亮 / 2007 / 明天出版社

游侠小木客:桃花源迷踪8.5熊亮 / 2019 / 天津人民出版社

游侠小木客:可怕的预言8.7熊亮 / 2019 / 天津人民出版社第4集 设计师的纸上王国

洗澡8.3杨绛 / 1988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陈寅恪的最后20年8.7陆键东 / 1995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城记8.8王军 / 2003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苦命天子8.3茅海建 / 2006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5集 快时代阅读指南豆瓣相册《北京地铁的读书人》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8.4[美] 罗伯特·M.波西格 / 2018 / 重庆出版社

叫魂9.1[美] 孔飞力 / 2012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娱乐至死8.5[美] 尼尔·波兹曼 / 201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类简史9.1[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 2014 / 中信出版社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全9册)9.8[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 2016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奥威尔书评全集9.1[英] 乔治·奥威尔 / 2020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冷峻的良心:奥威尔传8.0[美] 杰弗里·迈耶斯 / 2016 / 新星出版社

真名实姓8.2[美国] 弗诺·文奇 / 2019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醉里挑灯看红楼7.7刘晓蕾 / 2019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骆驼祥子 (1982)8.51982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凌子风 / 张丰毅 斯琴高娃以赛亚·伯林还有一些一笔代过的、背景里的、买不到的就不收录了

 2 ) 生活夹缝中的浪漫梦想

1.《书海编舟记》编辑们虽一向做的是为人做嫁衣的工作,但他们以细小而绵密的针脚,连缀起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文献,为读者编制出一条条通往前人思想的小舟。

2.《二手书的奇幻漂流》书籍 与未知世界连接的一种途径。

在浩瀚的旧书世界里,与一件尘封已久的宝藏不期而遇。

书跟着人漂流到不同的地方去,又流回到你身边,这是一种很深的缘分。

以流动书摊传播阅读种子的浪漫英雄。

3.《绘本中的奇妙世界》蔡皋:有花开的日子我就会上来,写生,一个人坐在楼上,安安静静,很多东西都会来,文字会来,阳光来,蜜蜂来,香的味道也飘过来,很养我的,舍不得下楼。

我喜欢画自然的东西,大量的收集素材,积累,积累到一定时候,闭上眼睛也可以画了,都会流到你的笔下来的。

用审美的眼光观察一切,如同一个收藏家,采集并珍藏着生活中那些雪泥鸿爪般的美好瞬间,再把这些反刍、提炼诗化成她笔下的绘本世界。

明亮的底色。

外婆给我的童谣,要含蕴一辈子,从里面提取生活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比橄榄还需要时间去含化,比吃橄榄还有味道,回味无穷的。

穿过人生幽暗的山洞,最终抵达的,是柳暗花明的桃花源。

熊亮:万物有情。

粲然:像孩子的心一样,像小草萌芽一样。

4.《设计师的纸上王国》宁成春 从内容中来的设计,往往谦卑内敛,不动声色,细看之下总能发现,设计师们早已把隽永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都统统锁在了那方寸之间。

薄英remember the path along the wuling river, the spring wind, the peach blossoms. the unlimited growth of roots and buds, let human adore themselves as they pleased. I want to be a butterfly, under the waves.张充和 《临江仙 桃花鱼一》记取武陵溪畔路,春风何限根芽。

人间装点自由他,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

描就春痕无著处,最怜泡影身家。

试将飞盖约残花,轻绡都是泪,和雾落平沙。

5.《快时代阅读指南》朱利伟:随时随地打开一本书,感受阅读的美好之处。

新京报2018年好书致敬礼 “年度阅读场景” 北京地铁读书人小隐:主动阅读,独立思考。

做一个开心、自私的表达者。

杨早:阅读、思考、表达、写作。

深度阅读不可取代,是人们认识生命真相,抵达世界深处的最佳途径。

 3 ) 旁白文案:《但是还有书籍:3 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绘本,是成人送给孩子的一份礼物,蔡皋,熊亮,粲然,这三位绘本人,他们或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孩子创造了一个个五光十色的绘本世界。

或通过分享绘本共读的魔法,为成人提供了一把,打开儿童内心的钥匙,他们打通了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通道。

为人们传递着奇妙的绘本之力。

绘本,是成人送给孩子的一份礼物

蔡皋

熊亮

粲然长沙:蔡皋有花开的日子我就会上来。

一个人在楼上坐的时候,安安静静的时候,很多东西都会来,文字也会来,阳光来,蜜蜂来香的味道也飘过来。

很养我的。

舍不得下楼。

我喜欢的事情我就会记下来,大自然的安排,它很错落有致的。

它好像是个保护者的形象,那么大的叶子。

大非洲菊就像保护者,一只蜻蜓飞过来了以后,我想满版我都不想画别的了。

这一块都是它的天空,安静的时光。

作为艺术家,蔡皋总是善于用审美的眼光打量一切,她如同一个收藏家,采集并珍藏着生活中那些雪泥鸿爪般的美好瞬间,再把这些反刍,提炼,诗化成她笔下的绘本世界。

今年已经七十三的蔡皋,是中国绘本界当之无愧的先驱者。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绘本这个概念还不为大众所知时,蔡皋就已经开始创作绘本。

并凭借《荒原狐精»。

为中国绘本拿下了第一个国际性大奖,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

蔡皋的绘本植根于中国民间文化。

她以继承自民间艺术,艳丽,丰富,变形和夸张的技法。

描绘民间鲜活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人们朴素的对美的渴望。

蔡皋对于民间文化的热爱,来自她生命的体验。

1946年蔡皋出生于长沙,生机蓬勃的老街市井,温暖融洽的大家庭,为蔡皋的生命抹上了明亮的底色,尤其是热爱生活的外婆,最懂得四时八节的民俗物事,也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你像我外婆给我的童谣要含蕴一辈子,从里面提取生活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

有些童谣比那个橄榄还要时间去含化,比吃橄榄还要有味道,回味无穷的。

方言是我们的来路,语言的来路,最后的故乡。

童谣,儿歌都是传统里面最好,挺能够流传久远的东西,我们对它有了解,就记住了乡愁。

在最新创作的月亮粑粑,月亮走,我也走童谣系列绘本中菜高香儿时的童谣变质成绘本。

希望在城市面貌和语言日益趋同的今天,留住相应和乡愁。

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坚守,以一支画笔勾勒民间文化的一缕幽脉,以艺术家的眼睛回望农耕文明的安宁与美好。

现代人没有家园感。

我之所以要有楼顶,有公共的楼顶,我就希望新的传统是一个小区。

它有一园青草,就像鲁迅先生讲的,他有他的百草园。

蔡皋对乡土于自然的情感,源自她六年的乡村教师经历。

上世纪60年代才刚被分配到乡村当美术教师。

一开始她觉得自己被流放了,却没想到全国人生幽暗的山洞。

最终抵达的是柳暗花明的桃花源,乡村的四时景致,淳朴民风。

浸润着她的心灵,也成为她日后艺术创作的源泉。

这就是我在乡下的颜色了,我干了六年的农活,闭着眼睛也能画。

这是我非常熟悉的田地,最喜欢走这种路。

草籽花开,稻谷香。

你要唱起来,稻谷香喽喂,那真的是这个味道。

烘茶叶,稻谷割,都是很累人的,但是都变成了美丽的东西。

就像普希金说的,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变成亲切的回忆。

《桃花源的故事》改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寄托了中国人最向往的最向往的一种人文理想,而在这个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中,蔡皋又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她希望追寻的是在这个表情同一,众生疲惫的时代。

现在人所遗失的那种安详的表情

《桃花源的故事》为什么我觉得我想画它,我想把它画成完全是一个,虚无飘渺的室外桃源的故事,与其说它是理想,还不如说,它应该是可以现实的。

我要画的是安宁,平和,老人和孩子都很快乐。

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这是我们的愿景,我们希望的生活就这样子的。

《桃花源的故事》是蔡皋于日本绘本大师松居直合作的作品。

上世纪90年代,在松居直全资设立的中国绘本小松树奖评选中,蔡皋编辑的四种绘本囊括了全部奖项,二人因此相识。

并且下了一段长达数十年的友谊。

《桃花源的故事》便是这段友谊的见证,为了让这本书能恰切的交到孩子的手里。

在松居直的指导和建议下,蔡皋从充分理解故事开始,一点点打磨细节。

桃花你去画它的时候很难画的,你要是一朵一朵画的很细的话,很写真的话,气氛又出不来。

所以我主要的画气氛。

画色调,永远远远地过去,迷迷蒙蒙的一片,你感觉到空气很湿很润。

它也有吸收了中国画的一些特点,并画出一条河的大量的留白。

留白的有气流,这水,自然就有水的感觉,中国话里面多的是这种白。

2002年由松居直配文,蔡皋绘制,日本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设计的《桃花源的故事》。

由世界最著名的童书出版社之一,日本福音馆出版。

书中的插图后来被日本小学国文教科书采用。

而对于蔡皋来说,这本书还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作为一个绘本创作者,桃花源也寄托了她的绘本理想

桃花源的故事,如果说和绘本连在一起来想的话,都是一样的事情。

都是保护童年的事情。

那我们的工作就成了麦田守望者。

我愿意我的小书。

像一本本的小船,划到你那边去。

被小孩子看到。

然后去穷其究竟。

像追寻桃花源那样。

去追寻童话书的美好。

跟童话书一起成长。

绘本创作者们是童心的守护者,他们也儿童的尺法,编制着一个个微妙又浩瀚的世界。

这个世界光怪陆离,千奇百怪,却有着最根本的真实。

北京:熊亮熊亮国内最知名的绘本创作者之一,在他笔下万物有灵且美,上演着一出出妙趣横生的“纸上戏剧”。

金刚师给风火水石上课,京剧猫在舞台上粉墨登场。

梅雨怪住在常年大雨的地方,却从不抱怨,小泥人感受着二十四节气在身上的流淌。

金刚师给风火水石上课

京剧猫在舞台上粉墨登场

梅雨怪住在常年大雨的地方,却从不抱怨

小泥人感受着二十四节气在身上的流淌十多年来,熊亮一直在探索一条将现代绘本与本土传统相融通的绘本之路,他的绘本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就始终在叙事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寻求新的突破。

凭借这些独树一帜的作品他先后荣获国际安徒生插画奖提名和中国台湾开卷最佳图书奖等国内多项大奖

然而,这个被视为中国绘本先锋的创作者,最初却是一个意外的闯入者。

从小就喜爱文学,画画的熊亮是一个实打实的文艺青年,靠着童年时自学国画。

他完成了最初的绘画训练,但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从事的全都是于艺术创作无关的工作。

直到2002年。

就是有一天晚上,我好像是半夜睡不着,工作任务让我起来听了一些摇滚,想崔健,窦唯这些忽然听到之后,我想我还是个摇滚青年的,怎么能够变成一个,每天在工作,还想以后开开公司,想要怎样怎样,我马上就转到那个创作。

刚从生活夹缝中解放出来的熊亮开始尝试用绘本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它以熊暗为笔名创作了改编自卡夫卡的《变形记》。

《饥饿艺术家》等一系列成人绘本。

但不久之后,女儿的出生让熊亮有了新的想法。

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做绘本,熊暗化身为熊亮,开始创作儿童绘本。

儿童是不带着先入为主的经验,儿童是一个全新看待世界,它就是必须得有有图文结构。

我做儿童绘本的时候,就有点感觉自己好像是在用图像去做诗歌写作的状态。

凭借出色的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小石狮》获得了台湾”开卷最佳童书奖”。

也为熊亮打开了一扇通往儿童绘本世界的大门。

在中国绘本刚刚开始起步的21世纪初,他一边大量阅读学习国外的经典绘本,沉迷于研究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叙事学。

一边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尝试用现代绘本讲述中国故事。

传统里面有很好的想象,我之前绘本里面用到的,像小石狮,梅雨怪,灶王爷,兔儿爷。

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传统元素,每一个人物,每个元素,我们都赋予人物的性格和它本身就有的故事。

所以其实一个秘密就是要万物有情,你让每个东西都能孩子发生互动。

通过这些绘本,熊亮一举成为中国绘本界的领军人物,但他并不满足于重复自己,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艺术变法。

在绘本叙事语言和技法上不断突破。

在最新创作的《游侠小木客》中,雄亮试图探索一种新的儿童阅读类型。

绘本文学,这是一个系列作品。

每本都有近百页和两万字左右的文字。

创造了一个有着完整体系的奇幻世界,讲述“小木客”们充满趣味的探险故事。

为了构建一个美轮美奂的奇幻世界,熊样采用了前所未有的细腻笔触。

希望以丰富的细节营造出电影般的画面感,给孩子们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作为一个从小就在野外疯跑打滚的“野孩子”,熊亮对自然有着深切的热爱,在《游侠小木客》中,他创造了一个神奇的森林家园,各种奇妙有趣的生灵,栖息其中,熊亮希望孩子们在这个世界里,拥有无尽的好奇心,跟随小木客一起冒险。

一起去认识自然的参差百态,学会与万物融洽共处。

绘本创作者们以想象力搭建起一座座桥梁,让孩子们得以跨越,语言,文化和年龄的界限去认识这个世界。

也为成人打通的一条与孩子们沟通的秘密通道。

厦门粲然,国内知名绘本推广人。

在她看来,绘本是抵达孩子们内心的魔法之舟,在她创办的“三五锄”绘本共读是重要一课。

对于我来说,每一个孩子,他们都像一只小鲸鱼,在心灵的大海里面遇到他们,但是他们并不会跟你说同样的语言。

哪怕是在这样心灵存在着巨大鸿沟的时候。

我们都还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

去进行竭力的沟通,去共同开拓一场心灵波澜起伏的,极其开阔的,共同历险之旅。

在粲然看来,绘本有万千法门,他们或者以数字和颜色的游戏。

或者以及富冲击力的画面。

或者以音乐一样的诗句。

让孩子们接近最高级的美和想象力,探寻生命的真相。

从2010年儿子米尼出生开始,粲然就和米尼共同开启了一段绘本之旅,并逐渐感受到了绘本神奇的魔力。

从两岁起米尼就开始创作一些小诗,流露出对世界敏锐的感知力。

我觉得所谓的绘本演读,不仅是大量的读绘本。

去让他们能够说出各种各样不一样的话。

最重要的是在读书的过程当中。

去跟他们一起去经历。

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只有这样。

他们的心灵词汇才会五彩缤纷。

作为一个重度分享癖,粲然也希望将绘本共读过程中的体验与心得。

分享给更多人。

多年来,他致力于绘本共读推广,撰写了一系列共读工具书,为许多不知如何与孩子享受绘本共读魔法的父母。

开启了一扇共度大门。

在“三五锄”她不但专门开辟了一间收藏了上万册绘本的图书馆。

还经常为孩子们举办各种绘本活动,“图书馆奇妙夜”便是其中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一个节目。

这是“三五锄”的一个传统,很多孩子都获得把玩偶来到这里,让他们的玩偶要在这里过夜的机会。

孩子们离开了图书馆之后空空荡荡的图书馆,他们会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书。

我把书便利的从书架上拿下来去找到每个小孩好喜欢的书。

却互相共度和倾听,然后抱着这样的书睡觉。

在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去接过自己的玩偶的时候,他们都会接到玩偶们觉得我和我的主人应该读的那本书。

一个经常大哭的孩子可能会收到一本《哭了》,这样的书,然后这本书里面会告诉他哪怕是哭也是个好孩子;一个刚掉牙的孩子会收到一本我换了一颗牙这样的书,所以实际上每个孩子都会收到跟他自己的内心对话的那本书,这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实际上我们觉得它是一个祝福。

粲然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调动孩子们阅读绘本的兴趣。

他相信绘本就像抛向远方的锚,能为孩子们漫长而未知的人生旅程指引方向,为他们带来安定的力量。

童书是非常非常有力量的,他的力量并不是征服一个王国。

或者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它的力量是它总是在微小的事物上面去呈现它的魔法。

就像孩子的心一样。

像小草萌芽的一样的。

只有孩子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他真正的魔法才会产生这样的魔法会支撑他们。

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最有失败感的时候。

在遇到孤独和死亡阴影的时候。

去支撑他们。

去选择真正近乎心灵,最光明的事物的那一条路。

这就是绘本共读的父母给到孩子,或者成人世界传递给孩子的最大的祝福。

 4 ) 但是,还有书籍

昨天通过一名在书店工作的豆友了解到这部纪录片。

过去很少登录b站,也不会发弹幕,所以在点开视频看到满屏的“胡歌我来了!!!

”时不免有些怀疑:b站、明星、书籍,这三者能很好地融合吗?

(我当然不否认明星的阅读和b站的文化功能,在此只是表明最初的、刻板的印象)但昨晚看完后,我很久都没有睡着,倒不是因为片子拍摄的技术多灵巧,故事多动人,只是因为自己是一个较爱书的人,而我所感受到的与热门短评中写的一样:“这是视频的胜利,也是书籍的胜利!

”我没有念中文系,甚至高中时就没有选择文科。

我的职业不是编辑,不是出版人,更不是译者,但我与纪录片中的受访者们、与不是因为胡歌而观看本片的观众们一样,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者。

比起与人交流,我似乎更喜欢在书里找答案:当我被阴郁的死亡的念头萦绕的时候,袁哲生、黄国峻给了我慰藉,“人天生喜欢躲藏,渴望消失,这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事”。

他们的内向、敏感,甚至对死亡异乎寻常的迷恋,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写作,就是用一种深情的方式和这个世界说再见”,而他们真正地“把生命当小说来写”。

我想我远不及他们,所以还想留下继续参与这场“寂寞的游戏”;当我因工作而沉浸于长者视角、深陷虚无的泥淖的时候,《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救了我,叶芝的诗歌救了我,我又回到阳光下,“抖落我的枝叶和花朵”;我甚至在恋爱中受挫的时候,都会去书里找答案。

我重新认识了少年维特,发现原来也有人在爱情中是这般敏感、甚至神经质。

我又尝试通过《恋人絮语》解构爱情的厄运,并借《爱的艺术》学习如何爱人。

我想通过阅读书籍所习得的“爱的艺术”,远比近期被推上风口浪尖的“爱的技艺”(PUA)来得真诚可靠,至少不会显得轻浮……现实生活中,我的话很少,我想自己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更多地转投向文字的世界。

因为读书于我而言,是一种交流。

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人,对于世界的理解比自己要深一些,我想与他们交流。

最后,想用萨提亚的一首小诗作结:我相信,别人能给我最好的礼物,就是看见我,听见我,明白我,和触动我的心。

我能够送出的最好的礼物,就是去看、去听、去理解,及触动别人的心。

如果我们都做得到 ,我便会感到,我们真正地联结着。

也许在生活中,你很难遇到一个能与你“真正地联结着”的人。

但是,还有书籍。

 5 ) 做一个进击的快乐的分裂的编辑吧!

中间一度有点眼眶发热,尤其是看到文学编辑朱岳老师在的那一部分的时候,觉得那就是自己在没有做编辑之前对编辑的想象,这种想象扔持续到现在。

这次,终于不再是《编舟记》,不再是《重版出来》,不再是《校对女孩河野悦子》,是真实的我们的出版业纪录片。

刚看了第一集,有点出乎意料。

“精神恍惚”的文学编辑朱岳老师丧燃的开头瞬间好感;中华书局的俞国林老师又把视野拉回到印象中一丝不苟老编辑的样子;第三位不是编辑本编,却是与书的出版密不可分的角色之一——译者,出镜的当然也是见到就要惊呼“啊!

是他!

”的范晔老师。

还有豆瓣书店的老板也客串了一把。

颇有好感,决意要追。

选题真是好。

这个话题要是没拍好,必定是遭人诟病的。

而导演和编剧把“书籍”的外延扩大了,不是单纯讲编辑,而是讲述跟书有关的各行各业的人的故事。

毕竟,是人把书变得更美好,书又把人变得更美好。

作为一名编辑,就聊聊自己对编辑的感受吧。

两个字——分裂。

穿着“精神恍惚”的黑T ,背着白色帆布单肩包,一边调侃自己头秃,一边对着镜头问:“这么多书,是不是有点傻啊……”出了新书还会亲自背着去书店,跟老板日常寒暄后突然掏出三本新书介绍,充分演示编辑的分裂日常——不遗余力地挖掘新作品,不择手段地推销书。

编辑的快乐是短暂而隐秘的,焦虑是长久伴随的。

每一位编辑都必然被这两种情绪伴随着吧。

这种隐秘的快乐,可能是看稿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冷知识,可能是审稿的时候给原作润色提亮了不少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可能是给新书想了一个超赞的书名深感要大卖,可能是跟作者/译者沟通的时候因为自己付出的专业和敬业获得了对方内心的尊重和认可,可能是发掘了一个新选题新作者而后广受欢迎,哪怕没有人认可也因为在文字里获得了某种神交而神清气爽。

这种快乐又是短暂的,因为焦虑常有。

一方面书稿浩繁,没有时间让自己停留在上一份快乐中,必须赶流程赶进度,不看稿的时候十有八九脑子里也在留意选题。

另一方面是编辑总害怕出错,殚精竭虑字斟句酌的时候比洋洋洒洒的时候多,就算自己排除了那99%的错误,也会被1%没发现的错误挫败(怎么说呢,容错率低这一点真的很挫伤创造力)。

再有就是,一本书基本上从选题策划阶段就开始令人头秃:焦虑会不会受老大认可而点头同意做,焦虑会不会受大众喜欢而买单,焦虑报价,焦虑同质化,焦虑贵了没人买,焦虑便宜了要亏。

做冷门书的肯定焦虑,自己吭哧吭哧做的书,总还是盼望有人买有人看的。

做畅销书的也焦虑,焦虑下一本畅销书有没有10万+,焦虑别人评价自己 “只会迎合大众”,明明自己也是有着出版理想的……以及,大概,每个编辑都不曾放弃自己出书的梦想吧!

虽然日子还是一天天过,稿子还是一天天看,会一直安慰自己,也会激励自己,总有那么一天呐!

看了其他一些花絮和预告,下面几集应该有儿童绘本创作者蔡皋、熊亮,期待

 6 ) I feel much related to it. ……于是写成了长文弹幕

每一集的选材都很有趣。

主角是一群爱书的浪漫主义者。

第一集:编辑。

第一位是后浪的华语文学系列背后的推广的编辑朱岳(一位乍看木讷少言然则内心执着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贴标签的话,“闷骚”最为妥当。

我也想入手一件“精神恍惚”同款文化衫。

),这个系列我mark了很久,但是还没有读,书店里翻了一点《王考》,文字调遣令人惊艳,所以若没有一个合适的心情,我不想轻易读这本书。

感谢编辑们慧眼识珠与推广引进。

看到第二位编辑用认真细致地校对图书胶卷,想起室友曾任国图出版社的编辑,感觉“与有荣焉” hhh。

第三位是《百年孤独》的翻译范晔老师!

很喜欢马尔克斯这种叙事调调——不动声色地讲魔幻诡异的故事。

虽然未能fully appreciate译文背后的用心与推敲,这个基调我有get到。

希望脸盲的我下次能在学校里远远地认出老师内心默默激动。

第二集:二手书。

高中有一阵子特别喜欢逛旧书店寻宝。

翻到很多宝贝,譬如上个世纪的小人书,绘图精美,文字精炼 hhh 但是因为是珍本,买不起,旧书店里很多蚊子,愣是忍着蚊虫叮咬,看了几本《杨家将》和一点《金瓶梅》。

我带回家一本清朝坊间的话本子《狐狸缘全传》(1989年出版),在宿舍传阅。

在图书馆借书,虽然涂画书籍不可取,但是以前读者留下的点评还挺有意思的。

第三集:绘本。

我也很喜欢绘本和图像小说,这是不同于日韩美漫的类型。

原先看过的作品,多数是欧美作家的,尤其是后浪出版的许多入围安古兰国际漫画节评选的作品,这些都是成人绘本。

童书绘本看的少,只看过两本外国的,温馨有爱。

我偏见地以为国产作品的都是幼稚肤浅的,也不曾认真搜过。

片中介绍的第一位童书作者蔡皋,她的绘本我认出来了!

好巧啊。

去年逛胡同博物馆(这是一个小型的社区博物馆,兼具社区文化宣传的功能)博物馆内有童书绘本阅读角落,中外作品均有。

我翻看了几本,其中,有一个系列作品我觉得还不错,画风很有民俗艺术的淳朴的感觉,色彩鲜艳;取材也多是中国的民间故事或是少数民族的民俗。

从此对国内的童书绘本改观。

影片中她在写生画册里,为停留的蜻蜓留了整整两页的天空,很有爱。

第二位绘本艺术家熊亮,以前没有接触过。

认真地从小朋友的视觉体验(关注大小关系等)出发来画画。

画风美且有诗意,打算去图书馆借一本《小石狮》看。

第四集:图书装帧设计。

逛书店、逛图书馆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就是,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哪本书的封面引起我的注意,就抱走哪本。

优秀的图书设计是作者的知音啊。

去年想读《城记》,但没借到,原来封面设计是宁爷爷做的。

第五集:地铁上的读书人、读书up主、读书会。

喜欢通勤读书+1,喜欢观察地铁乘客所读的书+1。

读书up主我最喜欢的是 青灯公社,去年读完纪德的《窄门》,想找人聊,发现B站上就只有他们聊这本书。

他们视频不多,但是选择的书目合我眼缘。

没有参加过读书会,因为我只是浅阅读,表达能力也退化严重,但是很向往。

片中读书会的“走读”活动很棒,如果去上海,有组织拿着《繁花》去走读,那我想报名参加。

 7 ) 读书的快乐

还是回来把第一季看了。

第一集书海编舟记还是一上来就高大上了一把,翻译《百年孤独》的大佬让我汗颜。

到了第二集算是接地气了一些,二手书的奇幻漂流,标题一出,不出所料有一堆弹幕开始刷多抓鱼,我还看到了刷孔夫子旧书网的。

我已经看电子书看了很久了,前一阵子重新拾起实体书,拿在手里的感觉确实不一样,看的时候专注度也和电子书不一样。

中国的图书价格已经很低了,也许今后我会因为有多抓鱼这样的二手书市场的存在,选择重新回到实体书的世界吧。

羡慕台北那位家里开旧书店,从小在书堆里长大的姑娘。

我爸也喜欢看书买书,所以我从小就很喜欢在自己家里的书架里翻来翻去,有时候也不会拿起一本认真看,就是一本本看过去,就有一种满足感。

环境对人的影响果然是潜移默化的,或许我也应该买上一书架的书,给女儿一个在家里完成书海遨游的机会。

我好喜欢那对收旧书、开移动书车的夫妻啊,太浪漫了吧!

我已经太久没有逛过书店了,一部分是因为疫情,一部分是因为习惯了电子书的便利。

在书店或者路边的小书摊邂逅一本喜欢的书,着实是一件无比幸福和浪漫的事情,可惜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

实体书店一家一家地关门,就在这个月,我还在怪异电台听到了时晨的孤岛书店关门的消息,虽然我并不熟悉这位作家,但是实体书店关门的消息总是让人唏嘘的。

其实几周前的一个周末,我还在路边看到过用三轮车卖书的小书摊,但是书摊上都是些成功学啦、鸡汤之类的书,而且十有八九都是盗版,价格也是论斤称的那种,一点浪漫气息也没有……第三集绘本中的奇妙世界文案太绝了!

我特别喜欢给女儿买绘本,618、双十一、世界读书日这种时候肯定是要买一堆的,上个月看了两本适合更大一些的孩子看的儿童文学,发现儿童文学中蕴含的残酷和悲伤比我想象中更深更浓,也许是时间过了太久,我已经忘记我在那么小的时候能够接受多大程度的残酷和悲伤,总觉得孩子的世界应该充斥着真善美。

之前给女儿买过一套艺术大师系列的绘本,无论是画风还是内容,都充满了艺术气息,有反战的,有讲科技对地球的危害的,还有充满哲学气息的,不过女儿可能还是太小,兴趣并不大……其实孩子能吸收的内容远比我们想象的多,也许该给她接触更多元内容的机会吧。

第四集设计师的纸上王国,是我非常陌生的领域。

我已经非常习惯电子书了,所以在我看来,书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装帧和设计都属于营销手段而已。

现在有太多书喜欢起夸张的名字,腰封上都是博眼球的推荐语和内容简介,有自己的设计理念这种事情对书籍的设计师来说恐怕是挺奢侈的一件事情。

但那些精心做出来的书确实都是艺术品,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不逊色于书籍本身的内容。

第五集快时代阅读指南里我最羡慕的是书友会,可以一起阅读同一本书,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目前弥补我的生活中这一出空白的应该就是博客了,我看到一本喜欢的书之后就回去搜有没有将这本书的播客,听听别人的解读,遗憾的是缺少了一些对话的感觉。

在地铁上读书的体验非常好,而且通勤的时间利用起来是非常惊人的,一个月能看完不少东西。

另外,我觉得听播客和看短视频并不会低读书一等,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承载内容的媒介。

B站关注了小隐,去看看她的推荐。

书单这种东西对我来说并不具备太多的参考价值,当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之后,一本书总会将你带到下一本书,或者是同一个作者的作品,或者是同一类型的作品,又或者是书里提到或者借鉴的作品,完全不需要借助别人的书单。

可是排行榜呀、清单之类的东西是一种非常容易吸引人眼球的东西,我会不自觉得去看豆瓣读书的榜单,或者去关注喜欢的播客主播列出的书单,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我并不会去看他们推荐的书,发现我看过他们推荐的书,比起去看他们推荐的书带来的满足感更强,所以或许我去看书单是为了获得共鸣感吧。

 8 ) 看这部片子时想到的

大概从高中开始,我陆陆续续坚持着买书看书。

虽然工作后到现在,读书量大大减少,但对书还是有着依赖和信任,也算是一枚爱书人吧。

因此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像找到了组织,每周三盼着它更新。

有时开着弹幕和同好们一起看,好热闹(太热闹的时候就不得不关掉)。

1 编舟人 去年12月播出之前,我在朱岳老师(后浪文学主编)的豆瓣广播里看到他标注了想看这部纪录片,后来才知道,他是全片第一个出场的人。

第一集《书海编舟记》,是关于编辑和译者的故事。

我对编辑的认知少之又少,只能说有过一些想象。

纯文学出版的艰难处境,朱岳形容它“令人头秃”。

正因如此,这些编辑和译者长年的坚持才让弹幕里的观众忍不住泪目。

我已经忘记自己是先在豆瓣上关注了朱岳,还是先读了他的短篇小说集《说部之乱》,又是何时加入了他在豆瓣创办的秃顶会(尽管我还只是脱发早期)。

只知道近两三年,我的书架上多了不少后浪出版的华语文学作品,包括台湾作家袁哲生、黄国峻,也有两本朱岳主导推出的大陆新人作品。

推出新人更是阻力重重。

去年十月,瑞典文学院宣布,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

在国内,托卡尔丘克的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于2017年底由后浪出版。

当天,得知获奖情况后,朱岳在豆瓣上发了一句:“谢谢大家哈,有了钱可以多做点原创新人。

”听了,感动又心酸。

两年前看过日本电影《编舟记》,它讲述了青年编辑马缔光也如何与同事们历经长达十五年的时间编纂国语辞典《大渡海》。

文字的浩瀚海洋里,书是舟,助人以渡。

这群默默无闻的编辑及其他文字工作者,他们是编舟人。

2 书店 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在讲述二手书的流转故事时,介绍了台北的旧香居,一家在台北旧书界和文人圈里颇有名望的二手书店;还介绍了蜗牛和lulu的一个二手书项目——移动书车,他们把书载着上路,一边旅行,一边卖书,甚至把书带到它们不容易去到的农村。

虽是二手书的故事,但我联想得更多的是读过的和逛过的那些好书店。

爱书的人,大概都能从逛书店中汲取元气,甚至幻想过拥有一家自己的书店。

三年前,我读了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东京本屋》(强烈推荐!

><)。

封面上印着一句话:总有一盏书店的灯光,等待温暖人心。

书中作者介绍了十家不同类型的书店,涉及了书店生态的方方面面,包括书店的面貌和陈列,理念,经营,与读者及周遭的连接和关系,等等。

宝贵的是,作者与书店的创办人或店主都进行了深入的访谈,满满的干货。

读的过程,非常享受,最后十分不舍又忍不住继续翻下去地把它读完了。

与蜗牛和lulu类似,书中也有这样一辆二手书车,三田修平的BOOK TRUCK,“主动选场地、选客人的书店”。

流动的书车,流动的缘分。

《东京本屋》内页书中还有一个书店蛮特别的——森冈书店。

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书店是看了一条出品的视频《一周只卖一本书的书店,全球独此一家》。

视频仅三分来钟,由店长森冈督行简单介绍了这家店的理念和经营模式。

书店只有约16平米大小,一周只卖一本书,以主题展览的形式将书全方位投射到现实空间里。

好妙啊,看的时候我不禁感叹。

很巧地,不久后我在吉井忍的这本书里读到了对这间书店更深入的介绍,也更贴近店主本人。

《东京本屋》内页我想好的书店是这样的,它既能让对开书店有所幻想的人望而生畏(这并不如想象中简单),又能给人以鼓励和启发(但没准我也还是能试一试)。

3 本土绘本 真正接触绘本,是在我有了自己的小孩之后。

以前对绘本的理解,大概就是低幼故事书。

后来,遇到一些有意思的绘本,与自己的孩子一起读过之后,才知道,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蕴藏令人惊喜的力量。

第三集《绘本中的奇妙世界》,介绍了两位国内优秀绘本作者——蔡皋,熊亮,还有创办了三五锄教育机构的国内绘本推广人粲然。

最初我是在一个育儿公众号推荐的幼儿书单里知道熊亮这位原创绘本作者的。

当时我给孩子买的绘本,基本都是西方作品,还有少许日本绘本,所以看到这位以中国民俗文化为基础进行童书创作的作者时,我眼前一亮。

去年看周轶君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第六集一开场就是熊亮在北京开办的艺术课,他正在和孩子们一起创作《春江花月夜》。

后来我陆续买了熊亮的《中国童谣》和《中国绘本》系列。

我家小朋友最喜欢的是《兔儿爷》,一本以中秋节为题材的小绘本。

这套书不像传统绘本那样具有强烈的故事感。

它的风格比较诗意,偏散文,经得起反复细品,感觉可以陪伴孩子更久。

绘本除了讲故事,传递价值,丰富审美,也是充实孩子内心的场所。

在西方作品占大多数的绘本世界里汇入优秀的本土原创作品,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幸事。

《兔儿爷》封面及内页4 书籍设计 第四集《设计师的纸上王国》讲的是书籍设计师的故事。

我刚刚翻了一下家里的书架,抽出几本书来。

这是智利诗人罗贝托·波拉尼奥的诗集。

除了主体诗集外,另外三本小诗集的质地就像薄笔记本,有点手稿的感觉。

这本是早期联邦走马出版的,孙智正的《杀手》。

我挺喜欢它直接了当的设计。

(封皮上的咬痕是当年室友的小猫所为)

这本书是我今年一月在旧天堂书店买的。

很早就听朋友说过这家书店,隔了这么些年,我才第一次走进去。

旧天堂书店门口(好可惜啊店内不让拍照)店面小小,书都是精心挑选过的,陈列也很有想法。

在那里买了三本书,其中一本就是《书架》,在一个小小的书架上拿下来的。

书本身也小小的,拿在手里很舒服。

里面的字体也很宜人,深蓝色。

好的设计也许是不动声色的,让人在不知觉中被浸润。

5 快时代阅读 初来荷兰最大的感受之一,是这边在火车上看书的人挺多的(荷兰地方小,他们的火车类似于我们的地铁)。

在飞机上也能见到不少打着阅读灯看书的人。

也许是这边的速度还比较慢吧。

还记得在国内工作时,下班常挤地铁。

那时包里常背一本书,“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一掏出来,书就罩下一小块结界,让人的脑子得以从繁乱的工作思维里抽身。

第五集《快时代阅读指南》捕捉了快时代里中国的阅读面貌。

开场的朱利伟也是这样一个在地铁里看书的人。

她后来慢慢开始留意地铁上其他读书的人,并把他们拍下来。

这个纪录片的封面海报,还有片头的结尾动画镜头,应该就是根据她所描述的一个画面而来的。

《但是还有书籍》第五集截图这一集接着介绍了两位分享者。

小隐是一个在b站上分享书的女孩,看这一集前我并不知道她,也没了解过这样的分享方式。

她在b站上已经累积了十来万的观众,非常厉害。

之后我在b站上搜来她的视频,她主要分享每月读书报告,也分享一些阅读技巧,还有与阅读相关的周边琐碎。

蛮有意思的。

另一位分享者是杨早。

他是一位学者,后来与朋友合作,开始在线上(公众号、广播)和线下(书店主题读书会)进行阅读的讨论和分享。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几个书友。

我们有一个小小的群,最开始还是QQ群,大家分享新出的书,主要是提醒买书。

有时一起寄到谁那里,见面时再分赃。

有一段时间大家一起写诗,很简单纯粹。

我们还一起参加过一个豆瓣线上活动,叫“极简小说彩票——像莉迪亚·戴维斯一样写小说”。

有个契机,有点限制,大家一起玩。

活动最后好像也没有抽奖或送书,不过大家也不是为了这而写的。

其中一个朋友在活动结束后还单独延伸建了一个小组叫“短打”,我们几个在那里也写了一段时间,但很短,跟组名一样。

去年还跟着写过为期一个月的写诗马拉松。

零零散散,断断续续。

希望以后还能有。

 9 ) 蔡皋

《但是还有书籍》第三集讲的是绘本,好喜欢这集的主角之一蔡皋奶奶,她是清雅的隐士,书卷气的文人,也是顽皮的小孩儿......当然,我说了不算,你来看她说的话、写的字: “春天它就是很奢华。

”她将稀松平常视若珍宝。

“很养我的。

”她把自己看作自然的孩子。

“画了一只蜻蜓以后,我满版都不想画别的了,这一块都是它的天空。

”她爱自由,也推己及“人”,爱护别“人”的自由。

“我的字有花香,是幻觉吧……幻觉也是好的哇!

”她对自己的想象力仁慈极了,从不给它系上缰绳,对自己就是要这样疼惜才对嘛。

“我不想把桃花源记画成一个虚无缥缈的故事,与其说它是一个理想,不如说它是可以实现的现实。

”“烘茶叶、割稻谷,那都是很累人的,但是都变成了美丽的东西。

”“就像普希金说的,‘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变成亲切的回忆’。

”说她出世也不对,说她入世也不对,总之她是个“来去自如”的人。

当了六年乡村教师的她干的农活不计其数,但她好像一点儿也不厌烦,农活只磨出了手上的茧,她的心稚嫩如初。

好可爱,对不对?

 10 ) 《但是还有书籍》记录

书海编舟记:他(朱岳,后浪)希望以好作品来抵抗语言和文化的劣化,也努力让纯文学在商业上能够运转下去。

2018年年底,朱岳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相信文学的未来,不会是鲁尔福笔下铁板一样的土地。

而将是一块肥沃丰饶的土地。

对俞国林(中华书局)这样的编辑来说,一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但当他们,以细小而绵密的阵脚连缀起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文献,为读者编织出一条条通往前人思想的小舟,便是作为编辑的高光时刻。

二手书的奇幻漂流:吴雅慧(旧香居)“我觉得那一幕是很精彩的,一个卖书人最终又从另外一个买书回来的过程当中,发现自己卖出去的书。

我觉得整个轮回是很有趣的。

感觉那个书,它就是跟着人漂流到不同的地方去,然后最终流着流着流着,又流回到你身边了,这是一种很深的缘分。

”林晓维(孔夫子旧书网)这些书有些是早年从旧书摊捡漏而来,有些是从拍卖会高价竞拍而得,还有些是从熟悉的书贩友人手中求得。

它们兜兜转转,几易其主,带着不同的记忆与故事,又来到了陈晓维的书房。

“喜欢一个作家,并且收藏他的书。

一方面是因为你喜欢他的作品,另一方面,你是觉得他这个人跟你自己的内心有很多的共通之处。

”“书本身是一个故事。

写书的人身上又有个故事。

书地流转又是一个故事。

”蜗牛和lulu(移动书摊):“并不是说是,非常多的人越来越不爱阅读了。

其实很多人他是有阅读的诉求的,只是可能没有碰到把他这个阅读的欲望给勾起来的一个契机点。

当你阅读足够便捷的时候,比如说就出现他的办公楼下的时候,他就会过来看看书,来选选书。

”“我觉得书籍是,让人与人发生一些链接的一个很好的媒介。

不同的地方摆摊的时候,也会邂逅一些不同的有趣的人和书友。

”蜗牛和lulu的移动书摊从上海出发。

经江西、四川、甘肃、内蒙古、北京等地,行程九千多公里,跨越11个省份,出现在咖啡馆前、音乐节上、水果摊间、菜市场里,邂逅了无数有趣的人和故事,也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绘本中的奇妙世界:绘本是成人送给孩子的一份礼物,蔡皋、熊亮、粲然,这三位绘本人他们或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孩子创造了一个个五光十色的绘本世界,或通过分享绘本共读的魔法,为成人提供了一把打开打开儿童内心的钥匙。

他们打通了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通道,为人们传递着奇妙的绘本之力。

绘本创作者们是童心的守护者,他们以儿童的尺法,编织着一个个微渺又浩瀚的世界。

这个世界光怪陆离,千奇百怪,却有着最根本的真实。

蔡皋:蔡皋将儿时的童谣编织成绘本,希望在城市面貌和语言日益趋同的今天,留住乡音和乡愁。

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坚守,以一支画笔勾勒民间文化的一缕幽脉,以艺术家的眼睛,回望农耕文明的安宁与美好。

《桃花源的故事》改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寄托了中国人最向往的一种人文理想。

而在这个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中蔡皋又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她希望追寻的是在这个表情同一,众生疲惫的时代,现代人所遗失的那种安详的表情。

熊亮:刚刚开始起步21世纪初,他一边大量阅读学习国外的经典绘本,沉迷于研究儿童心理、认知心理学和叙事学,一边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尝试用现代绘本讲述中国故事。

“传统里面有很好的想象,像小石狮、梅雨怪、灶王爷、兔儿爷,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传统元素,每一个人物、每个元素,我们都赋予人物的性格,和它本身就有的故事,所以其实一个秘密就是万物要有情,你让每个东西都能和孩子发生互动。

”粲然:“对于我来说每一个孩子,他们都像一只小鲸鱼,在心灵的大海里面遇到他们。

但是他们并不会跟你说同样的语言,哪怕是在这样心灵存在着巨大鸿沟的时候,我们都还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进行竭力地沟通,去共同开拓一场心灵波澜起伏的、极其开阔的共同历险之旅。

”在粲然看来,绘本有万千法门,它们或者以数字和颜色的游戏,或者以极富冲击力的画面,或者以音乐一样的诗句,让孩子们接近最高级的美和想象力,探寻生命的真相。

(老师给粲然孩子布置彩色的梦作业)“他写的彩色的梦是,在一片大雪覆盖的森林里,有一丛篝火,篝火旁边有个帐篷,帐篷里有个小花瓶,上面插着一枝花,这就是彩色的梦。

我就非常吃惊,彩色的梦难道不应该是五彩缤纷的吗?

然后他说,我觉得彩色就是非常单调的颜色里有一个颜色,那它就是彩色。

“我觉得所谓的绘本演读,不仅是大量地读绘本,去让他们能够说出各种各样,不一样的话。

最重要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跟着他们一起去经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只有这样,他们心灵的词汇才会五彩缤纷。

”她相信绘本就像抛向远方的锚,能为孩子们,漫长而未知的人生旅程指引方向,为他们带来安定的力量。

“童书是非常非常有力量的,它的力量并不是征服一个王国,或者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它的力量是它总在微小的事物上面,去呈现它的魔法,就是像孩子的心一样,像小草萌芽一样的。

只有孩子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它真正的魔法才会产生,这样的魔法会支撑他们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最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单和死亡阴影的时候,去支撑他们去选择真正近乎心灵最光明事物的那一条路。

这就是绘本共读的,父母给到孩子的,或者成人世界传递给孩子的最大的祝福。

”设计师的纸上王国宁成春(装帧设计专家,三联)五十多年过去了,他还在做着这件一生热爱的事。

从内容中来的设计,往往谦卑内敛,不动声色。

但细看之下总能发现,设计师们原来早已把隽永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都统统锁在了那方寸之间。

薄英(桃花鱼)让薄英对书籍的介质、形态、和阅读的含义,有了全新认知。

他领悟到古老的石头,因刻在其上的碑文,而被长久地凝视,那么木头、珍珠、陨石乃至世间的万物也都能被制作成书籍。

在更久远的岁月,在更广袤的空间被书写、被阅读、被领悟,他相信通过赋予一本书合适的形态、色彩、气味,带来的是呼应感官的生动沟通和无穷想象。

快时代的阅读指南朱利伟“年度特别致敬的阅读场景颁奖颁给地铁上的读书人读书人,它的本意可能并不是要鼓励,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地铁上去读书,而是希望我们能够随时随地地打开一本书,去感受阅读的美好之处。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阅读场景和阅读方式,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许多像朱利伟一样的爱书之人,正以不同的方式,在纷乱、多屏的生活中,为人们揭示了当代人精神生活的另一重向度,打开一个个通向阅读的窗口。

小隐“(季风书园实习时,创始人严博非)每周都带领大家来一起选书,其实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只是一个甄选的过程,更多的是对一本书,它的题材背后,我们会补充社会学的、哲学的、历史学的、人类学的各种各样的一些知识背景,还有一些互相争论,互相讨论。

它让你的眼界放宽了,而且读书原来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有的时候许多人一起讨论,你或许能获得比你一个人读书更多的事情。

”“流行文化这些东西,比如说像最新的一些电子游戏啊。

我觉得游戏就是艺术,它是可以欣赏到很优秀的一些艺术设计和审美的一个载体。

你会发现这些比较新的艺术形式,它也还是能够总结出非常非常优秀质量很高的一些书单的,它是拓宽你阅读层面的一个机会。

”小隐也一直警醒自己不要落入意见领袖的“圈套”,他希望分享读书视频的意义,是让大家学会独立思考。

而不是强行灌输思想。

“我觉得给别人带来什么,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其实也看到一些反馈说,很多人开始主动地去开始阅读了,去开始独立地思考了,我觉得这也都是好事。

但我还是想说的就是,这些东西并不是我带给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带给自己的。

所以我还是觉得就是,做一个开开心心的自私的表达者,然后所有的观众们也都开开心心地做自己,每个都是独一无二存在的独立的个体。

”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的阅读内容、阅读媒介、和阅读习惯,都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如何顺应时代,又不被潮流裹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和分享自己的读书之道,试图在坚持深度阅读的同时,开辟出阅读更多的可能性。

这个被命名为“阅读邻居”的读书会,采取主题阅读的方式,每月一次,由杨早、绿茶等人定下书目,读者报名参加,现场分享阅读心得。

小型化的规模,让读者可以多向互动,深度参与。

(还有行走的读书会等)

《但是还有书籍》短评

3,5 有点流于表面 每个主题都是浅尝即止 有些散 旁白换个更沉稳的会更佳 第二季看了一集 感觉进步了很多 也纵深了很多

7分钟前
  • 李元度
  • 还行

🤮

8分钟前
  • 东迟西早
  • 很差

难能可贵

13分钟前
  • 糯米包油条
  • 还行

全身汗毛倒竖 太喜欢了 !

16分钟前
  • 白武
  • 力荐

看第一集和第四集就可以了。

19分钟前
  • 河原宏
  • 还行

就说了俩事,一是弄书有优越感,二是弄书的人有优越感。反正就扯不到正经读书上面。

20分钟前
  • 白夜夜夜夜
  • 较差

编辑、二手书贩、绘本画师、书籍装帧设计师、读书人。高开低走,众人的故事固然有许多可以称道之处,但脱离书籍本身的内容之外的那些故事,必然不会得到所有读书人的喜爱。但是还有书籍,他们读的是书吗?是人情世故。只有第三集的绘本画师可以称为书籍内容的创作者。不会再看第二季了。

24分钟前
  • 雾影
  • 较差

还好有书籍。(最喜欢前两集)

28分钟前
  • 十一月妄想家
  • 还行

看不下去

33分钟前
  • 小熊在九号厅
  • 较差

自我感动

36分钟前
  • 米霞的小咖啡磨
  • 较差

书单不断拉长,用胡适先生的那句话安慰并安稳自己吧:“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41分钟前
  • 未读
  • 力荐

其实还不如第二季

46分钟前
  • 无威不至
  • 较差

看不下去

47分钟前
  • 我不想上班!
  • 较差

不知道为啥 就还挺烦这些拿文化当朝圣的东西 本来出版就是一个介于两袖清风和营销商业之间 非常模糊的一个中间地带 出版非得是有钱人才能玩得起的情怀 文学也是有好有坏见仁见智的东西 但这种片子拍出来 永远翻白的滤镜那么重 忽悠谁啊 不想买帐

50分钟前
  • 𝛁
  • 很差

某男的气泡音实在是受不了

55分钟前
  • 虾米惠子
  • 还行

总是不经意透露出“说到这里我的privilege已经尽数体现了”的神圣与高贵感。也不知道但是了个啥,无非是靠着对书的情怀多给一颗星。

60分钟前
  • 招摇山
  • 较差

让做书的人呈现书的魅力,让爱书的人丰富更多人的感受。

1小时前
  • 阿豆的豆浆油条
  • 较差

坦白讲,这套片子从拍摄编导角度来讲谈不上什么水平,每一集好不好看有没有料主要取决于受访对象本身经历的深度或广度。第一集,10分;第二集,6分;第三集,8分;第四集,10分;第五集,6分。合起来,每一个参与做书(编辑、画师、设计师)的人的故事我都很喜欢,而绝大多数参与“传书”的人的故事我都觉得没劲,未必是故事本身没劲,而是编导没挖掘出味道。

1小时前
  • 私享史
  • 推荐

书籍的魅力

1小时前
  • Ajisai
  • 还行

选题有些蛮有意思的。不过略表面。

1小时前
  • 阿尔贝加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