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完这部纪录片后,我无比坚定地把我的微信个性签名写成“为往圣继绝学”。
可是一刻钟后,我又于心不安,觉得实在无此大能。
可是最后,我还是坚定地写下了。
我想,这就是《西南联大》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大概是联大给我的最初印象,因为我确实对自己考入北大的能力心存怀疑。
可是看完之后,我却仿佛觉得那些先生们离我近了些,他们广博的知识很多我都没有学过,但仅仅是他们的行为,就值得我们这一代去崇拜去景仰。
只有在 华罗庚家书中所言“猪马同圈,我与之同作息”,陈寅恪眼疾不能治愈却仍坚持着严谨治学,金岳霖先生抱着几百万字的翻译稿躲避战火,失去后又毫不犹豫重新开始。
不仅仅老师们,学生们也都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他们的宿舍30个人一间,还遍处臭虫与苍蝇,可是看看他们日后的成就就知道他们对学习的热忱。
看到这里,因为学校宿舍7人间总有抱怨的我心中一愧。
他们,这一代人,确实从黑夜中寻找到了光明。
让人动容的还有那些至今矍铄的受采访的老人们,一看才知道原来闻一多的孙子也已经花甲有余。
记录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的学生,说起那次演讲仍然字字惊心,巫宁坤先生讲起那些抗战的故事声音几度哽咽,许渊冲先生无不骄傲地说道从军纪念碑上的名单,杨振宁回忆起恩师就是一阵动容……还有音乐,因为时间原因,有些部分我仅仅只是听,但是光听,就足以把我从四下喧嚣的繁华大道拉到火的洗礼之下的联大。
各种配乐,实在是恰到好处。
特意留意了片尾的音乐总监,果然是台湾著名大提琴家范宗沛。
其中也不乏这些大家们苦中作乐之事,甚至偶然还能吃到一些“平淡而山高水深”的“狗粮”:闻一多先生给还没到达云南的妻子写信,“因为茶比烟难戒,所以我先戒茶。
但倘若你来,烟也是可以戒的。
”吴大猷在工作之余就是照顾卧病在床的阮冠世毫无怨言且相爱甚笃。
还有停留了很久的一些小画面也让我充满了情怀。
例如一张哈尔滨的照片,街角建筑物頗像年初时我去哈尔滨下榻的宾馆,好像找到了某种联系。
闻先生久立巷口那个逆光的背影让我失声痛哭。
金岳霖先生的译稿仿佛随着芦苇萧萧纷散四方…我思考了很久,思考我到底能不能耐得住这份寂寞,吃得下这份苦头,熬的下这份辛酸,去为个人的热爱,先人的遗产奉献青春,乃至生命。
这很难,我知道。
某种程度上,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所以我们没法像当初那样同仇敌忾。
借用袁筱一教授的在《文字传奇》中的一句话:只有绝对能够暂时阻隔二元对立的胁迫。
但,这不应该成为借口。
l 简介1938年,在中国西南边城昆明,诞生了一所特殊的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并而成,这就是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仅仅存在了九年时间,但是其成就与光辉,已经逾越了时代和疆域的界限,成为奉献给整个世界的丰厚遗产。
毕业学生3882人,却走出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173名两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
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由徐蓓导演,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一共5集,每集52分钟,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
当晚展映了第一集《八音合奏》以及第五集《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组建,“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
l 笔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训:【刚毅坚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烽火连八载。
弦歌壮古今。
有一种老师叫做“先生”有一种教育叫做“通识”有一种研究叫做“无畏”有一种故乡叫做“云南”有一种情怀叫做“天下”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以往历史,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例。
我们一定要和平,一定要和平,别的算不了什么。
千秋耻终当雪,中华兴须人杰。
❃ 第一集:八音合奏农人忙着耕耘、播种、收获,渔人得在运河里撒网捕鱼,女人得纺织缝补,商人忙着买卖,工匠们忙着制作精巧的成品,读书人则高声诵读,默记“四书五经”,然后参加科举。
中国有成千上万这样的村落,共同的文字,共同的生活理想,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科举制度则使整个国家结为一体,而成为大家所知道的中华帝国。
1891年张伯苓就读北洋水师学堂,1895年甲午战败,因无船实习赋闲在家。
1898年英国继日德后强租威海卫,三历国耻而决心投身教育,与严修共创南开中学堂。
1917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学,与蒋梦麟成为同学。
1919年回国后,建立南开大学并任校长。
1907年蒋梦麟就读南洋公学,其总教习为清末翰林蔡元培。
1909年赴美入读加州大学,1912年于哥大攻读教育学博士。
1919年被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聘为教授,1921年成为蔡校长的继任者。
1907年梅贻琦就读南开中学堂,师从退伍海军张伯苓。
1909年通过庚款留美项目,考入伍斯特理工学院。
1919年入职清华大学,曾向张伯苓抱怨,对教书没有兴趣。
张伯苓说,教半年就没兴趣,年轻人要能忍耐,回去教书!
1931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大、清华、南开受命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再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位校长共任校常委成员。
日后,张伯苓用天津话给蒋梦麟说:我的表你戴着(你代表我了)。
蒋梦麟则给梅贻琦讲:你年富力强,要多担重任。
因清华在经费和师资上留存最高,梅贻琦成为西南联大的掌舵者,而这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张的退,蒋的让”。
本集结语,源自冯友兰题写的《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喜人所言,今有同慨。
三校有不同历史,各异之风学。
八年之久,合作无间。
同无妨异,异不害同。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
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西南联大》我的童年教育,可以说主要是记忆工作。
——蒋梦麟《西潮》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严修《南开中学堂》镜子箴言不慌不忙不喜不忧。
人称之为“寡言君子”。
——《徐若陶自述》梅先生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梅贻琦自述》·严式家馆——南开中学堂——天津南开学校——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游美学务处临时办公处——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代际之间的转化:第一代办大学:进士,状元(旧知识分子)第二代领导者:到过西方留学过的严复——北大首任校长蔡元培——第三代领导者:领导者的代际转化,充分的世界化,充分的现代化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三常委:·T——清华——梅贻琦(年纪最小)·P——北大——蒋梦麟(大3岁)——让·N——南开——张伯苓(大13岁)——退长沙临时大学 = 国立清华大学 + 国立北京大学 + 私立南开大学1938年再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我的表你戴着(天津话)= 你就代表我了——张伯苓先生答道:“再炸再修”——张伯苓唐梅宋柏元杉❃ 第二集:刚毅坚卓当象牙之塔的师生真正走向战乱中国,在跨越湘、黔、滇三个省份,行程三千多里的行走当中,他们真正了解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和人民,他们的意志得到磨砺,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以升华。
这次行走成为了联大师生的共同精神财富,“刚毅坚卓”得以成为联大校训。
而这四个字,正是联大师生在昆明办学八年的写照:他们经历轰炸、贫穷、病痛,却从未间断过教学与研究。
·陈寅恪1937年日本军队占领北平,清华教授陈寅恪之父陈三立听闻后大放悲声:苍天何以如此对中国也!
随后,这位85岁老人拒医禁食,以死殉国。
此时的陈寅恪不仅背负丧父之痛,还因右眼视网膜脱落急需手术治疗,应留京处理家事休养生息。
然而,陈与妻子彻夜商榷,不愿日后为日本人做事,丢了中国人的骨气,决定携亲眷随校南迁,用剩下的一只左眼坚持自己的教育工作。
1944年12月,陈寅恪左眼视网膜脱落,从此双目失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陈寅恪曾写下如此诗篇:降书夕到醒方知,何牵令生见此时。
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病弥衰。
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时。
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闻一多1938年初,日军进犯中国腹地,长沙临时大学南迁昆明,清华教授闻一多报名参加了师生步行团,跋山涉水三千余里。
他人不解为何大教授要自讨苦吃,他回应说:“我在十五岁以前,受着古老家庭的束缚,以后在清华读书,出国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各大城市教大学,过的是假洋鬼子的生活,和广大的山区农村隔绝了。
虽然是一个中国人,而对于中国社会及人民生活,知道的很少,真是醉生梦死呀!
现在应该认识认识祖国了!
”某种意义上,这次行军是闻一多思想左转的起点。
闻一多在联大先后教授十余门课,极受欢迎的是古代神话课。
不单是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会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来上他的课。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写道:“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
伏羲女娲,本来就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听到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昆明城内物价飞涨。
闻一多迫于生计,开始撰文刻章以贴补家用,切身体会到了百姓之不易,他反思道:“我这一二十年的生命,都埋葬在古书古字中,究竟有什么用?
现在,不用说什么研究条件了,连起码的人的生活都没有保障……国家糟到这步田地了,我们再不出来讲话,还要等到什么时候……现在只有一条路,革命。
”1946年7月11日,爱国人士李公朴惨遭国民党暗杀,15日闻一多在其追悼大会上做了最后的演讲:“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
他只不过用笔,用嘴,写出了、说出了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当时在场的云南大学学生余丹及时记录下了讲稿,如今已是88岁耄耋老人的她依然感慨:闻先生的话历历在目,多少年都忘不了。
1946年7月18号,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枪杀于昆明街头。
本集结尾曲《也许》的歌词,源自闻一多写给女儿立瑛的葬歌: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观晚霞,至美。
——吴宓从长沙到昆明长途跋涉的第一步,使他走向了殉道之路。
——历史学者易社强(美)《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闻一多快一个月了,没有吃茶,只吃白开水……回来在饭后泡了一碗,总算开了荤。
——闻一多致妻子高孝真信食于斯,寝于斯,读书于斯,做研究于斯。
那时,我的身份是清高教授。
呜呼,清则有之,清者清汤之清,而高则未也。
——华罗庚自述刚毅坚卓——西南联大校训❃ 第三集:大学之大1937年7月,天津人杨苡高中毕业,她的成绩本可以让她被保送南开大学,可是突如其来的七七事变,让她无书可念。
几个月后,她得知由清华、北大、南开共同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便决定乘船离开天津。
·求学之路1937年8月淞沪会战上海失守,17岁的高二学生汪曾祺告别江苏南菁中学,随家人流落到高邮远郊村落的一座小庵(即其日后作品《受戒》里的荸荠痷)。
1939年他通过海路几经辗转,就读于西南联大中文系。
1937年12月13号日本占领南京并屠杀城中百姓,16岁的许渊冲受到震动遂离开老家江西南昌,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
1941年17岁的北平少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与曾共同就读北京崇德中学的杨振宁分到一班并成为挚友。
中国各地的学子,历经各自的颠沛流离,终于在陌生的内陆高原,与自己的大学相遇。
·学有建树1938年11月,前湘军士兵、北大旁听生、破产报馆主编沈从文,被聘为西南联大中文系副教授,讲解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汪曾祺选修了所有的三门课。
一次他写了篇小说,自认为对话写得很诗意、哲理。
他拿给沈从文批阅,沈回复:“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
”从此他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这样才真实。
多年以后,汪曾祺写出了很多像老师沈从文一样“平淡的、没有脑壳打架”的文字,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
1941年10月,许渊冲报名参加了战地服务团译训班,1942年被分配到航空大队机要秘书室,负责翻译每天昆明行营的军事情报。
一日,许渊冲看到情报说日本一艘军舰到达海防,登陆士兵多少人,飞机多少架进驻河内机场,他火速将译文送到陈纳德的指挥室。
第二天日军空袭时,飞虎队早有准备。
他在日记中回忆道:“我只听见飞机爬高的呜呜声,机枪扫射的啪啪声,一架架画着一轮红日的日本飞机,尾巴冒出一团团浓烟,被击落在西山滇池上空。
”1983年62岁的许渊冲回到北京任北大教授,他开始以每年至少一本新作的速度,英译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四大名剧》等。
2014年,国际译联把亚洲第一个“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授予了93岁的许渊冲。
1948年邓稼先赴美留学,再次与同窗好友杨振宁相遇。
1950年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决定归华报效祖国。
1971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回国,与已成为中国原子弹研发事业领头人的邓稼先重逢,他问道,有没有美国人参与中国原子弹的工作。
邓表示应该没有,但会再去证实一下。
不久邓回信说:“我已证实,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中国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多年后,杨振宁对此回忆说:“邓稼先的回答,让我热泪满眶。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邓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
”1986年7月29日,长期受到放射性物质伤害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病痛折磨中溘然长逝。
中国各处的宁静,都终结于1937年的炮火。
——旁白L——联,P字好,T字香,N字没人要。
——杨苡翻译家就这样,中国各地的学子,历经各自的颠沛流离,终于在陌生的内陆高原,与自己的大学相遇。
——旁白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
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
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汪曾祺《人间草木》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汪曾祺一条大路通云南,去时容易转时难。
去时阳鹊未下蛋,转时阳鹊叫满山。
——闻一多录下的贵州安顺民歌前士兵,北大旁听生,破产报馆主编沈从文,经人推荐,受聘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旁白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
——汪曾祺《人间草木》抗战要胜利,国家要富强,要民主。
——彭珮云西南联大社会系学生中华兴,须人杰——西南联大校歌千秋万世,长乐未央。
为往圣继绝学,真正的大学,才能让中华文脉不断。
——《未央歌》歌名来源Makethemosteveryday。
每一天,一定要做到最好。
❃ 第四集:火的洗礼1938年的秋天,日本军队陆续占领广州和武汉。
至此,中国的大片领土沦陷。
在昆明的街头,不断出现来自沦陷区的青年学生。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一道道火线,只是为了在中国找到一张安静的课桌。
然而,远离战场的云南真的安全吗?
我虽可以忘记我是人,而我不能忘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我深知道我这本书,有旧瓶装新酒的毛病,其所以明知故犯之者,就是因为我要把一部分,对于这些名词的感情,转移到这本书一部分的概念上去。
——西南联大教授金岳霖《论道》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以往历史,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例。
我们一定要和平,一定要和平,别的算不了什么。
——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国史新论》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
——西南联大教授费孝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轰炸是火的洗礼,咱们的民族,咱们的国家,像涅槃的凤凰一般,已经从火里再生了。
——西南联大教授朱自清《论轰炸》❃ 第五集:嘉荫长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昆明南屏电影院,一场群架,箭在弦上。
原因是一名外地观众模仿云南话,给正在放映的一部外国电影加了戏谑的旁白,因此惹恼了在场的云南人。
1938年5月,云南本地最大的两家报刊连篇累牍地刊发声讨文章,声讨对象是一位作家,他此前曾在一篇文章里把云南人比喻成牛,令云南人感到受辱。
这位观众和这位作家,都来自西南联大。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
苟能国难平息,生活安定。
在此亦可乐不思蜀也矣。
——吴宓日记本校同人不敢希冀培植天才,但不践踏天才。
——黄钰生自述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独自办学——昆明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
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
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
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
万物并遇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伟大。
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
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联合大学之终始,岂非一代之盛事。
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l 短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国家和个人命运紧紧相连。
国立西南,三校同存,八年之久,合作无间,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千秋文脉。
在这个时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一时盛行。
那时的师生不再囿于个人选择,义无反顾乃至理所当然地投身救国,心里都有一团炬火。
钱穆在破庙中撰写《国史大纲》,闻一多在街头慷慨演讲,陈寅恪为随校南迁舍弃了一只眼睛,查良铮投身中国远征军穿越过野人山……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们就这么做了,好像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本该如此。
镜头下,硝烟弥漫的云南昆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联大师生虽辗转颠沛,流离失所,朝不保夕,但却从未放弃过对学术的追求,对文脉的保护与传承。
无数优秀的翻译作品和理论思想文章,随着他们的足迹流向四面八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勾勒出西南联大,这个乱世中的桃花源,这个当时所有学子的思想圣地的宁静与美好。
梅贻琦先生曾说,“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是的,天时地利人和,也再造就不了第二个“学术包容,学风自由”的西南联大,它将永远地铭刻进历史,成为高山仰止般的存在。
在每一段回忆结束后,那短暂的沉默,安静舒缓低沉地音乐开始响起,像是一种致敬,一种沉思,抑或是一种宏大叙事收拢后的内心潮涌,人们从中感叹着过往,回念着老一辈人艰苦执着的精神,并继承着先辈的品格,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砥砺前行。
“中兴业,须人杰。
”联大的校歌依稀回荡在耳边。
西南联大的先生们,教明德,述致知,行于微渺,著于磅礴,“寡言君子校长”梅贻琦,“国学大家”陈寅恪,“文学大师”沈从文,“事必躬行”朱自清……他们,凭一腔肝胆,肩育才之责。
西南联大的学子们,见贤思齐,勤学善思,刚毅坚卓,崇德向善,“工业报国”的王希季、郑哲敏,“两弹一星”的邓稼先,“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他们,怀一腔热血,将此生许国。
白玉无瑕,孰为珪璋,少年如玉,师者锲之,方成琼琚。
师者与学者相辅,成民族之脊梁,承民族之希望。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下,一代人的坚守,一个民族的坚守,一条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
西山沧沧,滇水茫茫。
千秋耻,终当雪,学子痛,何时灭。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热泪盈眶,唏嘘不已。
风骨不再,斯文难继。
很久没静下心来看电视,也很久没有看过纪录片了,每天一集,花了一周时间,看完了《西南联大》。
一共五集,每一集的名字都能在当集中找到出处,不长,却什么都交代清楚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先行不是嘴上说说而已,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有志之士学成报国,有了北大清华和南开,也就有了西南联大;在最需要人才的时候,西南联大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或参军报国,或继续读书在各领域发展,或拿过接力棒,培养着中国最宝贵的花朵。
正因为这样的奠基,意识觉醒,知识发展,学识渊博,泱泱大国五千年,继往开来,国富民强。
看完思考,眼界的狭窄对我来说不过如此,说到抗战,我能想到的艰苦卓绝,脑子里闪过的一帧一帧的画面,全部是战争,看完了《西南联大》,突然就想知道在这时期,除了军事,我们的教育是怎么样存活的,我们的农业为国家保障,我们的工业如何艰难发展,我们的商业如何开辟新天地,我们的国家,如何在这呕心沥血的托举下,焕发新生。
何其不幸又何其有幸,生于忧患的时代,接受火的洗礼,没有看到他们的一生,但只这几年带给的影响,便足以终生铭记了,大师云集,思想迸发,颇有古希腊的学校之意味,而若是有机会听上一两堂课,更是无比幸运了,不论是为人还是学术抑或是处世,我们能学的太多太多了,我们要学的也太多太多了。
闻一多先生死的时候,配了他的诗改变成的歌曲,几度泪目,就用这首诗做结尾吧,纪念先生们,万古长青!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简单概括一下,这五集分别讲的是:源起、风骨、教学、战火、遗产,其实结构并不是很好,内容也限于篇幅,大都是泛泛而谈。
但这段历史本身实在是蔚为壮观,令人荡气回肠。
距离西南联大成立已过去了83年,师生尚在人世者廖廖,后人也已白发苍苍,想再拍一部同题材的纪录片怕是不能了。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在当今中国的大学还能见到吗?
我没有去过最顶尖的学府,也回不去那个特殊的年代,但仍止不住地向往。
那是一段很特殊的岁月,国家和个人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那时的师生不再困惑于个人选择,义无反顾乃至理所当然地投身救国,心里裹了一团火。
钱穆在破庙中撰写《国史大纲》,闻一多在街头慷慨演讲,陈寅恪为随校南迁舍弃了一只眼睛,查良铮投身中国远征军穿越过野人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们就这么做了,好像中国的知识分子本该如此。
不知道战争何时结束,不知道何时能返回故乡,不知道心血成果在哪一天会毁于战火,不知道芥草之命哪一天会死在路上,但有希望。
有希望,所以陶云逵带领边疆人文研究室深入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做调查,“我们要埋头苦干十年八年,总可以干出些成绩来”。
有希望,所以金岳霖在轰炸中丢失了七十余万字的手稿后,仍每日上午坐在桌前从头撰写《知识论》。
有希望,所以数以千计的西南联大学子们从军奔赴战场,有的人只留下了纪念碑上的一个名字。
有希望,所以很多和我们一样年轻的面孔在西南联大撤离后留在了云南扶持教育浇灌蓓蕾,“本校同人不敢希冀培植天才,但不践踏天才。
有一件东西,我们当作嫩芽看待,那就是儿童的兴趣。
本校同人对于儿童个人兴趣,必须小心翼翼地培植灌溉。
世界对于儿童,总是新鲜。
”不慕虚荣,不惜时间,不畏生死,不过从头再来。
西南联大与其说是一所高校,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千秋耻,终当雪。
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弦歌已杳,嘉荫长留。
看完这部纪录片真的很感动,为我们国家曾经有这么好的学校而自豪 说起来,西南联大其实是战争的产物,是痛苦的果实,但是它居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了那么多人才,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许渊冲,何兆武…那么多在文科和理科都赫赫有名的人,真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同时又觉得很羡慕西南联大和当时云南昆明的人们,那些对于我们现在而言出现在书本上的人,陈寅恪、钱穆、闻一多、朱自清、陈梦家、吴大猷、冯友兰、沈从文、金岳霖、华罗庚、费孝通、吴宓…在那个时候都是他们的老师,都是他们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人,那种学术氛围真的很是羡慕了… 在看这部纪录片时我也深深的被当时的学者和学生的风度所打动,在日本飞机动不动轰炸的条件下,仍坚持上课,那些教授们仍坚持立书著作,陈寅恪因抗日外加父亲离世致使右眼视网膜脱落,他放弃手术选择携家离京,在右眼失明的条件下坚持任教、治学。
金岳霖在躲避日军空袭的时候遗落了数万字的手稿,后又重新坚持书写,这些大师们还有好多好多故事,他们都是些有趣又可爱的人儿…学生们也积极参与配合抗战运动,有的加入翻译团队,比如许渊冲好像之前就当过军队的翻译,还有的参加中国远征军,不少年轻的生命因此在越南丧命野人山。
无论是老师们还是学生们,他们对学术、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是我们当今年轻人应该好好反思、好好学习的。
借用纪录片的最后一句话来总结,“联合大学之终始,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西南联大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首绝世动人的歌,三所著名高校联合办学也是只有那个时代才有,但是西南联大的余音仍回荡在耳旁,也将流传后世…
前几天与友邻聊天偶然提起西南联大,这几天想起了相关的一些小事情,觉得我应该写点啥,所以不算剧评吧,只是一些记忆罢了。
对于西南联大的初印象来自《无问西东》,应该是2018年年初吧,和YB一起去看的这部电影,当时大学还没毕业,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联大师生为了躲避空袭跑出城,然后在山谷洞穴中继续上课,当时觉得震撼又感动。
直到2018年底,当时想看《南渡北归》,所以先看了《西南联大》纪录片,还认真的做了笔记,前不久还翻到那时的笔记,我还真像个好好学习的乖学生。
那时真是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梅贻琦、陈寅恪、吴宓、钱穆、闻一多、汪曾祺、杨政宁等等,由于战争,一批文人巨匠齐聚西南,造就了一段无与伦比的历史,可以称之为人类群星闪耀时哈哈,自古乱世容易出现思想大爆发,例如春秋战国、魏晋时期以及民国等。
林徽因夫妇当时也在云南,但不在联大教书,或因那时清华还未成立建筑系,那时攒了一堆书单要看的,想要了解这段历史、这群人更多一点,比如汪曾祺《人间草木》、赵瑞蕻《离乱弦歌忆旧游》、鹿桥《未央歌》等,至今都没有看,《南渡北归》也没看,后来大伯知道我对西南联大感兴趣,也给我拿了几本相关的书来,我大致翻阅了但印象并不深。
直到今年大伯又给我买了几本《西南联大文史通识讲》,还叮嘱我要认真读一遍,当然我也下定决心要认真读一遍,只是暂时还没开始读,要看要读的总是太多了。
至今还没去过云南,如果有机会去,我定是要去打卡西南联大旧址和博物馆的。
西南联大:一个短短八年零八个月的传奇蒋梦麟 梅贻琦 张伯苓 陈寅恪 冯友兰闻一多 吴大猷 郑天挺 费孝通 李政道华罗庚 杨振宁 邓稼先 赵九章 周培源汪曾祺 朱自清 沈从文 叶公超 金岳霖 …………………………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72位院士那是一个没有大楼有大师的年代那是一个不会被大风吹倒的年代
西南联大 (2018)9.32018 / 中国大陆 / 纪录片 / 徐蓓 / 程贺南 裴宜理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冯友兰、闻一多、吴宓、沈从文、金岳霖、穆旦、冯至、黄道一、许渊冲、杨振宁、钱穆、朱自清……《西潮》、《也许》、《森林之魅》、《西南联大碑文》、《昆明往事》、《吴宓日记》、《边城》、《未央歌》……战火连天,颠沛流离,笔耕不辍,诲人不倦,生命不止……被那一代人对学术、知识的热烈渴望,对教书育人、爱国救国的孜孜追求,对一路艰辛依然纯真烂漫的情怀和对信仰的执着所折服。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几乎每集都要强忍着泪水,最近闻一多先生《也许》改变的歌曲旋律一直在耳边和心头回荡,难以抑制的感动不时的涌上心怀,感动的是这些优秀先辈们的高尚的品德、不屈的气节、渊博的知识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在那个国家历经波折磨难、个人命运多舛的年代,他们就是熠熠的繁星,为黑暗时代带来了光明,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大师因为战争跋山涉水来到边陲,他们短暂的汇集造就了今后可能永远无法超越的大学时代,那一串串璀璨的名字让人内心澎湃,为他们感动的眼红,同时也羡慕的眼红。
虽然时代不同,但是他们胸怀家国,考虑的都是民族未来、真理与科学这些宏伟辽阔的问题,他们舍身忘己、坚毅克难,为了心中崇高的理想信念而活,生死置之度外;而现在的我们如今困在房租房贷、短视频和购物车里,困在单调的两点一线和蓝光的屏幕上,麻木不仁不需要任何理想,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我们满足于一日三餐的满足感,满足于游山玩水打卡拔草的优越感,朋友圈微博短视频替代了经过以前经过钻研后的文字表达,近期听到一句话“躺在床上刷视频的我们和一百多年前躺在床上抽鸦片的人有什么区别呢”,想来也是有点唏嘘和无奈。
我们怀念西南联大,我们怀念的是大师,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有称得上大师的人了,我们怀念的是大学的氛围,因为民主自由从来没有在现在的大学中出现过,我们怀念的是求真务实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塑造,使他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仍能够创造出非凡的成就,我们需要这种理想和精神,它们就像人生的弹簧一样,可以支撑着人去不断跌倒再重来。
隔离中偷了半天闲,开始看这部心仪已久的纪录片,一发而不可收,竟一气看完了五集。
社会上提起北大,第一印象总是“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但也有副作用,对于北大学生,偶有“眼高手低”“浮躁”之类的负面评价。
但是,北大学生也有“刚毅坚卓”的一面。
这是西南联大的校训,也是北大唯一有校训的一段时期。
在昆明,联大师生头顶上是日机轰炸,脚底下是尘土飞扬;穿的是从北平、湖南带过去的旧棉布袍,吃的是混杂了砂石、稗子、糠皮、老鼠屎的“八宝饭”,住的是40人一间的茅草顶“大通铺”,经常还要靠两条腿“跑警报”。
在这种环境下,他们还是完成了学业,成为中华民族新的脊梁。
不必说他们中有多少两院院士、各大奖项得主,也不必说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仅仅将中华文脉传承下来这一项,就是莫大的功劳。
印象最深的,还是田曰灵教授回忆自己在联大化学系做实验:用煤球炉子加热,手舀水槽中的水做冷凝。
不过这部纪录片对联大理工科师生教学科研情况的介绍还是太少,不得不说是美中不足的憾事。
如今的条件,与当时自是不可同日而语,理应更当好好珍惜。
而我前几日、前几年的表现,着实有愧“刚毅坚卓”四字。
汗颜。
昏昏欲睡
我之所以热爱那个国破家亡、民族颠沛流离的时代,就是因为乱世之中有一批铮铮铁骨,挺起了中国文化的脊梁。
读书有用~于危难时救国,于太平时育人,于每一刻利己~“技多不压身”,待到用时方恨少~
史料详细,有所突破,但是似乎还是带着一种任务感。
那是最差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世界对儿童而言是新鲜的,所以对他们的培养要小心,即使培养不出天才,至少不扼杀天才。这样的办学理念在如今都是十分先进的,并且还并没有做到。把自身教育和办教育当成资本运作,是很难出现有风骨的大师的。如果我在高中或者大学时代看了这样一部纪录片,是否会改变我对学习的态度呢。对当代的失望或许并不是对这个时代普世的价值观失望,而是做学问的人心中除了金钱名利已一无所有,无论是对个人、家庭抑或社会,都已经没有了所谓的理想。象牙塔甚至成了懦弱避世的安身地。我对马未都一期栏目中所阐述的观点所感动,对一张民国照片他评述道,“这个照片所传递出来的神态是时代的神态,不是个人的神态。我无论怎么想坚定地站在这里,我也跟他们有巨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就叫理想。”5集纪录片,真的是看一集哭一集。
本来是个美好的时代,但是厌恶这种矫揉造作的叙事方式
杂乱无章……
有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对联大有了更立体的了解。不管是坚持办学和任教的那些名扬四海的大师,还是跋山涉水随校南迁的学生,全都是在艰难的时局和艰苦的条件下大放异彩的璀璨群星啊。感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毕竟是央视出品,所以纪录片更偏向于讴歌赞美,有部分偏颇失实的地方。令人惊艳的是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除了大量的口述采访和文献影像资料之外,纪录片运用了大量当事人自己的回忆录中的口吻配上精致考究的动态素描和配乐,将观众带回那个大师云集,群星闪耀的时代。尤其是开篇所选择的时间节点,颇有点《万历十五年》的感觉……
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与其说是在讲西南联大,不如说是在讲述一个时代,一段中国人的傲骨时代。着重点并不是放在那些学术大家身上,而是梳理了背景和时间线,更着重于表述西南联大师生的日常细节, 前三集极好。纪录片除了大量的口述采访和文献影像资料之外,运用了大量当事人自己的回忆录中的口吻配上精致考究的动态素描和配乐,将观众带回那个大师云集,群星闪耀的时代。最大的惊喜来自于众多受访者——当年西南联大的学生已经八十多,九十多,还有一百岁的。在这些老人们身上现在还能看到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也许 你真的哭的太累 也许也许 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莺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 蝙蝠不要飞
第一集,以蒋梦麟《西潮》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第二集,以《吴宓日记》始,以闻一多《也许》终;第三集,以沈从文《边城》始,以鹿桥《未央歌》终;第四集,以金岳霖《论道》始,以穆旦《森林之魅》终;第五集,以冯至《昆明往事》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西南联大师生的文字与这段历史融合在了一起。第三集,当《未央歌》的开头在纪录片中被朗诵出来时,当黄舒骏的歌被当做背景,而影像中闪现的是一位位联大的学生时。联大精神,永远未央。
从来没注意过原来团委小红楼后边那个碑是西南联大纪念碑…
单纯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说,时间线有点乱,每集的主题不是很突出。同样推荐B站的《西南联大75周年再回眸》,讲述更深刻、更全面;更客观大师风范 大家之学 空前绝后 熠熠生辉
每集都看哭。配乐配的好。西南联大那些人的故事永远听不腻看不腻。大学之大最后在北京大学纪念建校80周年看着大师们互相握手问好聊着天不知道为什么眼睛哗哗掉啊。
时间线混乱,理不清,那时期的西南联大,值得更好的记录,一些情节有舌尖上的中国的味道,十分出挑,看完大脑一片混沌
虽然没有什么新意,但这段历史是看不厌的。
逻辑有点混乱,拖沓,没有主线
时穷节乃现。
真的做的很差。。。。单纯当补充知识了,连个时间线都要自己理,逻辑混乱,毫无深度,情感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