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可以深切的感受的电影名字的意义;最美的别离;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这样的;无论是剧中的人还是看剧的我;终于是离开了,不用再担负着所谓伟大母亲的一生的责任。
看完电影的我其实是非常气愤的,突然就不知道婚姻究竟是为女人带来了什么?
干不完的活?
操不完的心?
还是全心全意的为孩子考虑但是却得到的是不理解?
可能我的想法是比较自私的那种吧;因为看剧的时候;我完全没有看到剧中母亲究竟是为什么要如此的为家人付出一切?
为了所谓的爱吗?
但是为什么是母亲要死了以后才会体会到家人的爱呢?
在最痛的时候,母亲甚至是只能抱着衣服偷偷的叫着妈妈。
看完电影以后,我真的替母亲感到悲哀;母亲的爱非常伟大;但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是母亲,所以要付出一切呢?
我实在是已经说不出什么话了,气愤和悲哀的。
最美好的别离啊;至少是离开了,解脱了,所以只有死了才能解脱是吗?
朴实的开头,韩式煽情的结尾。
还是哭的一塌糊涂,当爱遇上琐碎累人的生活,便失去了生机,当生命逝去的时候 才发现,其实一直都在,爱的人一直都在身边,最初的自己一直都在那里,只是一直顾着向前跑,把那个自己忘在了原地,当生命行将结束,好像苦苦维持的一切骤然溃散,留下了最本真的自我。
人就是这样浅薄,要逝去的时候才发现,才想着珍惜与弥补。
要生活,不要被生活。
电影能够教会我们的只是珍惜眼前人的这句话吧。
只有经历过离别的人,才会在每一个泪点释放自己。
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下,我们习惯了身边人的存在,身边人的付出。
就像电影里的情节,妈妈几十年如一日对婆婆细心的照顾,对老公孩子的念叨,都当做了每天的重复,没有人会关心老年痴呆的老人,因为这一切都有妈妈。
是呀,谁会没事就想如果没有妈妈会怎么办,没有人会这样想。。。
那个男人是痛苦的,当他清醒的时候,忽然发现这个家是这样的难打理,妈妈的病态,孩子的不懂事,当然还有身为医生的自己对老婆的无能为力,他终于醒了,他开始尽他得所能,让这个照顾了整个家族的女人走得美丽。
女儿是痛苦的,当她最需要那个有妇之夫的关心,可是却得不到时,她也清醒了,当下最无私疼爱自己的始终是自己的亲人,她还会去指望谁呢。。。
妈妈,世界上所有的妈妈在身心受到病痛的折磨时,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忍耐。
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
大学毕业刚工作那会,有一股子青春热血,因为在外地很少回家,一次偶然回到家忽然发现家里竟然没有人,一会爸爸回来说,走,我带你去个地方。
我当时还弱智的认为他们在哪里玩。。。
车径直的开到了医院,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一定不要是妈妈。。。
进病房,一屋子满满的都是人,我只看到了那个病床上,身上插着很多管子的妈妈。
我咬着牙告诉自己不能哭,不能刺激她,可是眼泪就是这样不停的流,止不住,那个时候的眼泪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催化剂,因为那个人是我的妈妈。。。
我一边走过去一边还想努力的笑出来,当时我说,你怎么这么淘气,都弄到医院里来了。
她只说了一句话,她说,只有我女儿一进来就开始哭得。。。
后来知道手术早就应该做了,是妈妈一直忍着,等我不回家的时候悄悄做,以为我再回来就会好的,没想到我半路杀回来了。
所以看到剧中妈妈忍着上厕所的疼,一直说不疼不疼,我就心疼不已。。。
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有妈妈好。
我一直都记得爸爸的一句话,他说,就算是植物人我也希望她活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多少人追忆不已,又有多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妈,既然您终将弃我而去,您又何必送我到这世界上来走一遭,让我备受与您别离的创痛?
妈,您过去老说:“我不能死,我死了你怎么办呢”?
妈,现在,真的,我怎么办呢?
看过别人的评论,才知,原来哭得那么凶的,不仅是自己。
到底是这部电影有独到的感人之处,还是“母亲”本身就是“最容易被忽略又是自己心头最愧疚悔恨”而一触即发的话题?
可能,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就是突出了母亲爱家人胜于关心自己的细节:丈夫出门默默注视观望;对老年痴呆的妈妈细心照料、无怨无悔;给弟弟暗中攒钱。。。
是否,当母亲们爱家人胜于爱自己的时候,我们更幸福?
王菲在《给自己的情书》说到“自己都不爱,怎么相爱,怎么可给爱人好处?
”妈妈说我总是理解不了她的那份爱,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懂了。
可是妈妈,小的时候,你对我的爱是对我无微不至关怀;我能自己照顾自己的时候,需要的爱,就是你在身边,就是接受女儿的照顾,就是无助的时候想想世上还有妈妈疼而勇敢往前挺的底气!
所以,妈妈,为了,请您对自己再好一些!
剧情有些地方夸大处理产生的不真实感以及不合逻辑之处,多少会让人产生厌恶、生气或无语。
比如母亲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无任何感知;即将离去,丈夫却不告诉儿女;女儿说要结婚母亲就凑着想婚礼预算,甚至连男朋友都没正式见过。。。
另外,开篇唯美的纸花,痴母喜爱花样,末尾花园生长起来的鲜花,都很美,但似乎并没有结构整个故事,有木有小孩子写作文,开头摘抄一段漂亮但离题前言的感觉?
有本书《活在当下》写得很好,此时此刻你的感受诠释着你的将来,而生活没有爱的滋润是多么孤独而剥夺生命意义,爱在当下,相信人生即使平凡,但绝不会平庸。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缓了好几天才稍稍平复心情,不得不说韩国电影在对人性的处理方面确实很好,他们总是能轻易地触动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影片围绕着一个母亲每天琐碎的日常而展开,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还要照顾身患老年痴呆症的婆婆,一个人挑起家中的重担,一年到头操劳不休。
而家里的其他成员,她的老公、女儿还有儿子,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事情,自己的烦恼,没有人帮她分担,理所当然享受着来自妈妈,来自妻子的这种好。
她的丈夫是一名医生,对这些琐事毫不关心,连他出门时打的领带、穿的鞋子都必须她准备好,甚至在她提起自己身体不好想去自己老公上班的医院检查时,她的丈夫却因为薪资低没面子直接让她随便找个社区医院看看就行,她的女儿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成了插足别人家庭的第三者,她去女儿上班的地方,想约她一起吃一顿午餐,哪怕只是一碗简单的乌冬面,女儿却忙着跟情人约会借口工作忙推脱了她,儿子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每天饮酒作乐,好不惬意。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她被查出身患膀胱癌晚期,这一刻,这个女人突然成了家庭的焦点,每个人都在自责,怨自己为什么平时不分出多一点时间来陪陪自己的妈妈,自己的老婆,可是就像女儿说的,他们也很自私,因为他们想得最多的是没有妈妈的以后,该怎么办?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是啊!
妈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可我们却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些,却没想过,妈妈她也曾向往过拥有自己的时间。
这位母亲第一次半夜吐血的片段是整部影片最催泪的地方,她痛得嚎嚎大哭,她开始惶恐,开始害怕,怕自己再也没办法好好扮演好妈妈的角色,怕自己没办法再陪陪家人,甚至差点闷死婆婆就是为了怕她一个人留在世上受苦,怕以后没有人愿意照顾她。
可是后来她愧疚时哭喊着的那一句“妈”直接让我泪奔了,这里面包含了多少愧疚和不舍。
她放不下一切,可是她已经没有时间了,她担心丈夫以后生活没有人打理怎么办?
女儿连个大酱汤都煮不好以后怎么过日子?
儿子这么优秀,真想看看他以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可能我一直写这位母亲会显得比较片面,毕竟还有影片其他家人的付出和情感不是吗?
我只是觉得,所有的这些,比起妈妈的爱,真的是微不足道,她平时被忽略得太多了,若是之前的关怀多一点,是不是结局就会不一样呢?
这应该是最常态的一家,生活在生活中,回到家就藏起来那些身不由己,面对家人,常常会有不知道从哪里生出来的怨气。
可是,这样一个家庭,会被一纸诊断书改变: 丈夫首先得知了妻子身患癌症的事实,他隐瞒地同时还埋怨自己,这个时候,素来冷漠地丈夫开始意识到陪伴自己多年的妻子即将离别于他,他心痛了,更后悔了。
他也开始看到生着病的妻子还要面对家里那么多琐碎,每天都要麻烦妻子的妈妈,明明已经成年却不懂事还会和妈妈顶嘴的孩子们,丈夫看到自己的妻子原来每天是在这样的情境下生活,他的内疚转成了怒火,他忍不住冲自己的妈妈和孩子发脾气。
当丈夫面对离别,他的脆弱展现出来,他意识到曾经自己有多么的不合格,而现在,他的怨与悔,并不能改变妻子要死去的事实。
影片的结尾,是女主去世后,一家人来到了终于完工的新家,他们因为离别而告别了亲人,同时也告别从前的自己,世界上最美丽的离别,是离别后的重生。
哎呀,我去,这个离别美在哪里啊?
看的时候气得要死!!!
这个看完,完全会有不想结婚,不想生小孩,绝逼不能做全职家庭主妇的想法。。。。。
这妈活得也太憋屈了,生活得那么累,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与爱,家人对她的付出全都是一副理所应当的态度,这妈还自我感觉良好,我看得满眼凄凉,老公,儿子,女儿, 弟弟,还有个得老年痴呆症的婆婆酗酒老公的对她不闻不问,漠然儿子的嫌弃,小三女儿的无视,窝囊赌棍弟弟的无赖,还有个一言不合就开打开骂撒泼揪头发的老年痴呆的婆婆,身边一帮子亲人,集体忽视她,正常的全都自私得要死,(除了弟妹)不正常的只会找茬,即使生病后也没差多少,一直到快去世前才被人些许珍惜,开始集体表现各种伤感与不舍,混蛋们稍微一丢丢表现,观众就集体慈悲心了,NND,三观差点碎了这美,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美个屁啊!!
这种因为“死亡“来集体被迫去改变的值得去歌颂?
用自己的死换来一家人开始好好生活?
所以好欣慰?
什么鬼啊因为老婆,母亲还有姐姐的离开所以得到成长了,用这样的氛围来烘托温情与伤感还有温暖??
真的合适吗?
这也太失败了,想要告诉我们应该要珍惜?
可煽情,没找对点啊我只看到了悲剧,作为一个女人一生的悲剧!!
跟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一样,价值观就是有问题的,这绝不值得赞美,更不应被歌颂与圣母化,或许我是一个自私的人吧但我宁愿自私一点!
槽点太多,已经无力吐了,拍得画面再好看有个屁用哈PS:据说原著作者写书是为了纪念母亲的,没看过书,不知道电影是不是曲解了一部分,或者是表现差池了,以上观点仅仅是针对这电影而言!
韩国一向都特别擅长悲情剧,让你一边流泪一边感同身受,让你一次又一次的发誓再也不为那些无关自己的人和事哭泣一边又止不住的擦眼泪。
我是那种感情很丰富的人,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哭大笑,所以这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我哭了至少有一个小时。
在看电影之前我搜了剧情,我觉得其实也没什么啊,就是一个女人的死亡改变了一个家庭。
看完后我才发现,她的离去其实改变的是许多人的内心。
这些人包括剧中的人,包括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当然也包括我。
这个家庭没有什么了不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每个人都很平常。
这个女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只是很善良,很为家人着想。
所以她的离别,更让人觉得可惜,更让人难过。
印象中最深刻的场面,是她抱着她已经老年痴呆到不知她是谁的婆婆说着那些掏心窝的话,这些话让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只要产生了就会一直一直存在,是永远永远都不会变的。
她想带着她的婆婆一起死去,只因为她太爱婆婆和自己的家人,爱到觉得自己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也要为他们再多做一件好事。
电影看了太久,很多画面都不是很记得,但是我还记得在结尾的时候,房间里无时无刻都是这位伟大的女人的身影,还有她那坐在树下发带着笑容看着她最爱的人们。
有句话是,世界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我想,如果人真的有来世,那么今生所有的的离别都是为了来世能与自己相爱的人更好的相遇。
影片人物简单,背景单一,导演却以此为背景,为我们展示什么是单调而不乏味。
离不开爱情的亲情。
女主很美吧,喜欢花,将生活过得很精致,却又一个痴傻吵闹的婆婆,有一个做别人小三的女儿,我知道懦弱无能的丈夫,有一个不争气的弟弟,但幸运的是他们都爱她本片最残忍的是将生活和戏剧结合的天衣无缝,你会怀疑这样戏剧的人生有一天你是否也会经历会不会有一天你深爱着一个叫别人老婆的男人,回不了头;会不会有一天你嫁给一个懦弱寡言的男人,他一心待你却总免不了忽略你;会不会有一天你要独自面对家里老人的衰老,面对他们痴傻癫狂的样子束手无策;会不会有一个年少无知的儿子,不会心疼你的冷暖;会不会有一天要被生活的琐碎打磨掉生命应有的诗意,会不会有一天带着遗憾离开。
人生总少不了这样那样的遗憾,在没有遗憾时离开,在有遗憾时努力过活女主无疑是幸运的,在她生命的倒计时里,有人愿意守护她周全,婆婆清醒时会关心她会不会疼,女儿放弃了深爱的人,撤出了别人的婚姻,儿子也学着体会人情冷暖,弟弟不再颓废度日,她死在了丈夫亲手为她布置的新家里而我们总是在平淡的日子里忽视最珍贵的亲情,总是忘记我们在爱情里扮演着爱人的角色,总是忘记陪你走过风雨的朋友也需要一个拥抱。
总有一天我们会为那些粗心而付出代价,若上天垂怜,给你有限的时间与爱人温存,若上天无情,你避不过要带着悔恨过完一生,当然悔恨不会一直在,它只是会不时提醒你。
—观《世上最美好的离别》 读《恩宠与勇气》<图片1>
<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图片8>人类压抑最多的是死亡,而不是性,死亡是最终和最大的禁忌。
写在前面:电影《世上最美好的离别》:母亲在婆婆身患老年痴呆后辛苦照顾她15年,只身挑起家中重担,为一家人操劳不休。
而家庭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有各自的烦恼各自的事情,都对母亲态度冷淡。
母亲被查处患有末期膀胱癌,家中每一个人的态度都发生了改变…《恩宠与勇气》:女子崔雅,三十六岁邂逅肯·威尔伯,彼此一见钟情,喜结良缘。
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于是一份浪漫而美好的姻缘,引发出了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故事。
我觉得宇宙突然变成了薄纸,有人在你眼前把这张薄纸撕成了两半。
我因震惊过度而有一种非常坚强的感觉,这份坚强感来自彻底的冲击和茫然失措。
(肯·威尔伯)*为什么?
—被意义定罪的可怜人儿不论一个人得的是什么病,他必须面对两个不同的实存。
第一,面对疾病的整个过程。
即承认患病这一既定事实。
然而,一个病人还需要面对他的社会和文化赋予那个特定疾病的批判、恐惧、希望、神话、故事、价值观和各种意义。
通常表现为,病人自问,为什么是我?
我做了什么错事吗?
…崔雅细细回想,罗列各种致癌理由,甚至划分各自占比。
母亲啜泣,“曾经发誓过服侍您一辈子,最后连那一点都没做到。
肯定是因为这个原因,遭到上天给我的惩罚。
”我们宁愿被冠上有害与负面的意义,而不愿什么意义都没有。
其实强行找理由无疑是继续在自己身上制造“癌症“,可又有多少人直到最后一刻仍纠结于此。
*阴阳价值观—宽恕自我阳性价值观:总要做点什么,无法只是存在。
阴性价值观:拥抱当下,接纳每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本身,而不是他做了什么。
(《恩宠与勇气》)崔雅总是无情贬低自己,感觉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凡事都要自己做,怕令他人失望。
她否定、压抑自己阴性的一面。
母亲用瘦弱的身躯撑起整个家庭,悉心照顾患老年痴呆的婆婆。
甚至在自觉时日无多时,想要婆婆和自己一起死,不再让孩子们辛苦。
不论男女,人价值的衡量多是向外,赖于他人、社会。
因此不难理解病人对患病前后生活状态的变化所表现出的极大不适应。
但此时,不必囿于固有观念。
死亡虽意味着价值的终结,但它本身并不可怕,只是趋向死亡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令人感到恐怖。
而宽恕自我,只是存在,不必每天都在做事,减少自我批判,无疑会减轻这一过程的痛苦。
*死亡意识—有?
父亲、女儿、儿子对母亲的态度前后反差巨大,如此情节设计放大了家人没有或是没那么明确有死亡意识这一事实。
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人该是这样的。
不必急着用“未知生,焉知死”来反驳,这么讲并非否定“图个吉利”,而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只有接受死亡,才能找到真正的生命。
存在主义的哲学家曾经指出,逃避死亡导致人生更加消极,因为生与死是手牵着手的,你否定了死,等于否定了生。
如果惧怕死亡,我会非常担忧,所以我愈是怕死,就愈是恐惧人生,如此一来,就无法全然地活着。
我最重要的人不止一位长过不那么乐观的肿瘤,我也在很久以前就不断提醒自己做好准备,可我也知道,到了那一刻,依然会惊慌失措。
—教我电脑吧。
—再说吧。
—等妈妈死了以后吗?
—妈妈怎么会死呢?
—也有可能呀!
—妈妈才不会死。
*拥有活下去的欲望,又能在大限来临时放下一切。
崔雅决定要走了,虽然医理上她可以多活几个月。
她从容地和丈夫、家人、朋友告别。
劲风裹挟着伟大的灵魂消逝,四周静谧一片。
父亲陪着母亲在她期待已久的新居安静地度过最后的时光。
翻看旧时照片,静观雪花纷飞,动情紧紧相拥。
他为她重操吉他,恍惚间回到从前,母亲倚着沙发沉沉睡去。
平静、祥和把恐惧、焦躁一点点融化。
无论是《奇葩说》关于“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生命,我们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
”的讨论,还是白百何在《滚蛋吧!
肿瘤君》中的精彩出演,都在有意无意地引导着我们去思考这个最大的禁忌。
细节很动人,主题没表达好。
除了癌症肿瘤之类的难道就没有别的可以拿来当题材的么⋯⋯
哭了
10236 剧情俗套煽情--2013.06.28
这个女人太圣母了,作为一个自私的人,我理解不了。当然也没有感动得流泪。
明明是个烂俗的故事,但拍的却如此虐心,妈妈和奶奶两个人演技太棒了。
还是得了绝症,人物过于夸张
哭死了
哭死了啊 哭死了
斯人已逝,愿留馨芳
“细看方知美丽,久品才解可爱。”前半程还觉得节奏控制得不好,可韩国导演就是有这种本事,把连自己都吐槽的题材,拍的让你涕泪横流。尽管明知一切都是铺垫,尽管这类电影极其模式化,但到最后,仍然会觉得手边的纸巾不够用。体会太多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我想每个人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慨吧。★★★★
典型的韩剧,为了哭而哭的感觉,很好的排毒作品
韩国的片子我已经get 不到泪点了
哭。
妈妈真辛苦,泪点比较多,这么任劳任怨的妈妈真是太少了。
真是拍给家庭妇女看的片子啊!窝囊老公、恶婆婆、叛逆子女,就家庭主妇是勤劳又忍让的万能伟大女性啊!要不是陪老妈打针的时候看,还真看不下去,不过我妈已经在旁边稀里哗啦了。。。亲娘诶。。。
哭惨了
韩国的影视有时催泪的表现在于你不停的在骂傻逼傻逼,你也不知道是骂自己还是编剧,心里了然这虽然是真情实感但是不值得你哭成那样。家庭永远是窥视社会最好的切入点,一大家子拉拉杂杂总有猛戳你泪点的一个人或者一件事。韩国女人还真是任劳任怨。
题材是韩国人自己都吐槽的癌症,但就是能拍的让你涕泪横流,小哭点不断,大哭点有三,第一次吐血在卫生间夫妻俩抱着哭,开始跑出租的弟弟不顾上来的客人扶着方向盘痛哭,结尾丈夫回答妻子什么时候会想她。直面死亡需要太大的勇气了。
这真真的是要哭死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