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有经历过我的国家经历过的痛苦,你现在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国家暴力掠夺而来的!
而我的国家试图发展的时候,我可以忽略那些对待少数群体的不公政策,你为什么不可以!?
我的国家的所作所为给国家的人民们带来了尊严!
你根本不懂!
如果你非要说我的国家的领导人是偏执狂,是疯子,那我们就此分道扬镳罢。
”1932年,男主冯·哈特曼在德国一个啤酒馆,对着他来自大英帝国的朋友义愤填膺,并且向他的犹太裔女友辱骂“去你的”。
“我必须阻止他,没有希望,希望会带来痛苦,你必须帮助我,为了阻止他我甚至可以去刺杀他。
”1938年,男主冯·哈特曼在德国一个啤酒馆,对着他来自大英帝国的朋友义愤填膺,此时他曾经的犹太裔女友已成植物人。
时隔六年,男主说的话截然相反,但是态度却是出乎意料的类似。
这能说明什么?
至少能说明,政治立场什么也代表不了。
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在做事的过程中,个人本身都会毫无保留的被暴露出来——当然并没有一个所谓“本质”的个人存在,所以所暴露出的就是:社会如何将一个人“生产”(建构)出来并使其符合社会需要:冯·哈特曼来自一战后的德国,童年时期战败的耻辱无疑给他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而魏玛共和国的软弱无能为他对尊严的渴求埋下隐线。
希特勒初期的政治活动对于此时的青年的吸引力是巨大且恐怖的,恐怖之处就在于,希特勒的出现成为了所有渴求尊严者的“父亲”,所有渴求尊严者都竭力诉说自己的渴求,而希特勒无疑无法满足他们的渴求。
休·莱格特来自一战后的英国,从小接受的是“正统”英伦教育,克制与淡漠是绅士一贯作风,当然,也可以看到,休与张伯伦之间的差异还是明显的,休不再对“传统”有着坚实的信仰,而是有着自己的变通,尤其是电影对休家庭的刻画:在工作中的休和在家庭中的休对于同一件事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
除开两位男主,电影中还出现了一位男性角色,Franz,一个正统纳粹混蛋。
Franz和哈特曼的重逢就可以看到,他们接受的是同一种教育,浸淫在类似的社会环境中,成长为纳粹毫无意外。
那么哈特曼怎么没有成为一个纳粹?
他背叛了自己的阶级!
为什么——莱娅作为这部电影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并不是说只有一个女性,而是唯一被刻画的女性,这也可以看到战争片中的muscularity是很恐怖的,这和父权制统治当然脱不了干系)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
开局莱娅的开朗活泼相当让我着迷,一个笑容差点击碎我对战争片的印象(后面的剧情让我重新加固...),在牛津的生活中,想必莱娅也起到了很重要的磨合作用(休提到他和哈特曼时常吵架)。
莱娅的第二次出场是男主决裂——莱娅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少数族裔,尤其作为在当时极为敏感的犹太裔,自然无法理解哈特曼——一个从小接受贵族教育的,日耳曼的,贵族的,男性的感受。
这里也可以看到作为少数者的敏锐,边缘人对于情势的把握恰恰是更为有预见性的。
随后莱娅的遭遇也说明了一切,被害。
在哈特曼的只言片语里,也能感受到莱娅所经历的恐怖,这种恐怖恰恰是哈特曼曾秉持的名为“信念”的东西。
比较好的是,哈特曼幡然醒悟,这也是电影所谓电影的地方:人被伤害就会长记性hhh我这种对国际关系不太了解的人,自然是无法去分析些英德、法德关系之类的东西,至于政治,更是无所启发。
我想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启发就是进一步让我相信社会对人的巨大影响,以及,作为个人,应当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选择不做一些事。
PS:下次看电影看到好玩的台词可以截图塞进评论里面啊!
为什么我认为慕尼黑是帝国主义最黑暗的一幕?
因为这开了一个先例,“本帮派老大哥”可以割(小弟的)肉喂鹰。
在慕尼黑之前,帝国主义各国丑陋的瓜分世界,在非洲地图上划线,在中国地图上肆意规划势力范围,屠杀美洲原住民,各种丑陋无人性,但是还有下限,那就是“有的小国可以收下当狗,当狗有肉汤喝”。
(所谓的“正常国际秩序”)慕尼黑——英国卖了小弟捷克斯洛伐克第一次,而且是当着面,不让你上台,让你下面看着老大从你地图上切一块给纳粹德国。
这就跟现在,美国突然邀请俄罗斯到英国驻军,宣布英国割让一部分给俄罗斯,或是签订协议将日本列岛的美军基地转让给中国,再把一半领土割让给中国一样。
从古至今,慕尼黑这个“密约”享受了世界上最恐怖的媒体洗地。
张伯伦当年就是“英雄般归来”,享受了世界第一流大英媒体的洗地,之后二战偃旗息鼓,到抗战派故去,洗地派又出来啦!
哈哈哈,不得不说,历史轮回,只要张伯伦所代表的帝国派还在,总要洗一洗张伯伦,毕竟要搞大英联邦,重建大英日不落,维持“帝国尊严”嘛……捷克斯洛伐克当时是全球十大工业国之一,如果有欧盟(无英版),论工业实力,陆军装备水平那是能排在意大利前面名列第三的。
(随便挑二战游戏,找战前数据,或是史料,捷克的兵工厂是当时顶流,如果不吃掉捷克斯洛伐克,纳粹德国能不能有武装二战规模军队的足量先进武器,都需要再计算…)英国就做主,把小弟卖了。
吃掉捷克之后,德国顿时肥到流油啊…当然,对比现在,美国也“又”要开始割小弟了。
(台积电的事情、芯片制造法案、民主定义问题、长臂管辖…追溯到广场协议…)作为大英的继承者,美国有问题就割小弟,不过是喂自己。
总比割肉给对家,然后希望对手去找隔壁老王麻烦吧?
(大英绥靖政策,割了中国捷克波兰奥地利,想要让德国、日本打苏联。
江总的Too naive用在这里。
)有高赞评论拿现在乌克兰对比捷克斯洛伐克……我都看傻了。
1654年,我记得乌克兰什么部落首领就归顺俄国了……那时候美国还没建国吧。
另外,现在在边境上,乌克兰军队打着纳粹旗跟乌东打着红旗的军队对峙……在这楞说打纳粹旗那边是捷克?
打红旗的是纳粹?
混淆视听到这地步了?
再比如…联合国反对美化纳粹投票中,投反对票的只有2个国家,美国和乌克兰。
联合国投票赢不了,跑豆瓣刷票呢?
电影里拍得很明白,到慕尼黑开始,“想要支持大英的话,只有润大英才有活路了。
就算举国铁杆支持大英,大英也可以当面卖你个痛快(捷克斯洛伐克认割苏台德,但是下次一定的大英,第二次卖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大英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从不考虑自己小弟的利益”还有豆瓣高赞评论说,英国38年没有战备… 不好意思,38年开打,德国也没足够的战备啊。
更重要的是,国联还在,英国还能纠集一批小弟,比如“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比利时”“丹麦”“荷兰”“匈牙利”“南斯拉夫”,联合法国,围一圈殴打德国。
纳粹德国很可能连意大利都拉不上战车……(拉上也没用)。
到39年,英国再卖波兰之后,其他小弟看大哥这么给力,谁还敢出来当肉包子……大英所谓的外交操纵欧洲帝国秩序完全被张伯伦的骚操作搞塌了……另外,你英国老绅士如果签了慕尼黑之后,开始备战也行啊……波兰打了,法国宣布总动员,英国也没有总动员啊,丹麦投降也没有啊,到法国投降了,英国才开始搞(名义)总动员(特别像抗疫流程),到战争结束,英国也没有宣布战争总动员(实际上的总动员也没有)……(殖人、殖民地人死了不少。
至少,印度流干血之前,大英不投降。
)这拉胯的样子,跟防疫没啥区别,怎么洗啊!
英国真就找了一个角度,从谍报、情报、大首相角度去洗,电影里还特别需要去掉了女角色的GCD背景,改成牧英犬属性……(就跟1984明明是老GCD写下来讽刺帝国主义的,非要去宣传影射共产…居然还真有人信…)这样的电影,从成片效果讲,三颗星应该没问题。
但是从内容上讲,一颗星都算多。
影片中张伯伦的形象很高大,他不惜牺牲自己声誉,拯救天下苍生。
但是无论张伯伦动机如何,这都不是绥靖合理的理由。
为张伯伦绥靖喝彩的人,是不是不知道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卑微命运,他们只能在会议室门口等着;是不是不知道捷克斯洛伐克最终被德国吞并;是不是不知道奥地利、波兰等国民众的境遇;不知道西班牙内战;忘记了犹太人的悲催命运;更是忘记了1930年代的中国也是绥靖的牺牲品。
为张伯伦绥靖喝彩的人,潜意识中的观点是二战必定爆发,张伯伦延迟了悲剧的发生。
如果战前的领导人更有勇气更有智慧,二战一定会爆发吗?
坏人为所欲为,所谓的好人萎缩不前,难道会使这个世界更美好?
影片最后打出的字眼是 “THE EXTRA TIME BOUGHT BY THE MUNICH AGREEMENT. ENABLED BRITAIN AND HER ALLIES TO PREPARE FOR WAR AND ULTIMATELY LED TO GERMANY'S DEFEAT.”认为正是张伯伦的绥靖为英国获得备战时间,这是是英国最终获胜的原因。
那是不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苏联最终获胜的原因?
是不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中国抗日最终获胜的原因?
要想洗白可以,能不能换种漂白剂?
否则很难悄无声息地把一个黑人洗成白人。
但是这部影片还是很有张力的。
德国男主角充满了谭嗣同式理想主义的气概。
他参加了反抗希特勒组织,终于走到了元首面前,却没有拿出手枪。
后来,女人问他:“你还想继续吗。
”“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总有一天他们会把你绞死的。
”“我知道。
”边流泪,嘴角却有了笑意。
这是对死亡的不屑。
之前,朋友曾邀请他去英国避难求生,他拒绝了,说:“我爱我的国家”;“我们不能选择生活的时代,但可以选择如何回应。
“在物质主义洗礼之下,我们都失去了这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气概,面对法西斯阴狠的狼牙棒,又有谁敢挺身而出呢?
四星给谭嗣同们。
Netflix出品,片子本身质量还是有保证的,尽管剧情内核有点扯,据说原著不如电影好看。
明线虽然是两个年轻人的故事,但暗流涌动的慕尼黑会议才是更重要的暗线,张伯伦和希特勒是隐藏的两个主角。
小时候总是嘲笑张伯伦的Naive,后来读多了几本书,才体会到:这不过是一个帝国裱糊匠试图挽回昨日的旧秩序和传统的最后努力挣扎。
奈何时代变了,大人,老派欧洲政客的那一套在1938年的世界已经玩不通了,新的玩家和新的游戏规则已经进场,大变局开始了。
其实这部片子也谈不上给张伯伦洗白,本来他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无论是傻白甜的张伯伦,还是嘴炮败家的丘胖子,本质上都是根据时代需求塑造的形象。
顺便吐槽一下这片子里希特勒的选角和造型,太出戏了,给人感觉太像戈培尔了
在希特勒掌权后,德国的经济似乎在逐步好转,年均20% 的经济速度,业率几乎为零,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不出五年,他就兑现了“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的承诺。
这种繁荣或多或少是建立在占有原属于犹太人的财富之上,只是个表象,德国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
那就去地广人稀的东欧要土地,最好还是有人自愿把土地送给德国。
想要东欧,先得问问英法两国答不答应。
希特勒先去探了探英法两国的口风。
1935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宣布恢复兵役制并扩充德国军队,包括建立凡尔赛和约中禁止德国拥有的海军武器、装甲部队和空军。
并且当着世人的面撕毁了凡尔赛和约。
1936年2月阿道夫·希特勒宣布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
1938年2月,希特勒要求奥地利帝国完全听命于德国,奥地利方面向西方列强需求帮助。
英国首相张伯伦宣称奥地利不能指望其他大国的援助,华盛顿方面“完全理解”德国改变欧洲版图的计划,法国政府也表示无意干涉奥地利事务。
可能那个时候纽约巴黎伦敦也为奥地利亮灯祈祷了。
奥地利被“和平”吞并,成为德国的一个省。
既如此,那么问他们要下捷克斯洛伐克看看。
我们就通过《慕尼黑:战争边缘》来看看英法德意四国如何在捷克的缺席下就把苏台德地区送给了德国,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是怎么把希特勒的胃口一步步喂大的。
影片讲述了《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英国作为一战战胜国,日子其实并不好过,胜利并没有带来振兴和发展,反而把维多利亚时期的储备消耗殆尽,经济也是迎来了发展最慢的时期。
日不落帝国也渐渐日薄西山。
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张伯伦极端希望不惜以任何代价维持欧洲的和平。
1938年9月12日,希特勒以维护苏台德地区少数民族利益为借口,扬言要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军事行动,捷克斯洛伐克府立即实行军事动员,欧洲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年近古稀的张伯伦老爷子第一次坐上飞机,前往慕尼黑拉架。
“你别打,捷克那边我去劝劝,捷克肯定讲道理,会听的。
” 苏台德地区是捷克斯洛伐克境内靠近德国讲德语的地区,原属奥匈帝国。
一战战败后,奥匈帝国一分为三: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而苏台德地区被划分给了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肯定不答应,苏格兰要脱英,你咋不让呢?
老爷子说,那请捷克承担起“挑起战争的责任”,到时候打起来了,我们和法国就听之任之了。
无可奈何之下,捷克只好同意苏台德地区的自治。
1938年9月22日,老爷子二次飞往德国,本意邀功,不承想这只是希特勒的开胃菜。
这次希勒特要驻军苏台德,不答应的话就“只好寻求用战争解决问题的途径”。
1938年9月28日,在希特勒的好朋友意大利总理贝尼托·墨索里尼的召唤下,老爷子拉上他的朋友法国总统达拉第,三顾德国。
是夜,在捷克斯洛伐克缺席的情况下,英法德意四国举行慕尼黑会议,商定把苏台德地区并入德国。
老爷子还不放心,翌日清晨,拖着老迈的身躯,签署“英德宣言”,宣布两国“彼此将永不作战”,“决心以协商办法”解决一切争端。
这段张伯伦的洗白之词颇具讽刺意味。
老爷子说他只能拿手头上的牌去玩。
首先,这张牌本来就是捷克的,他也太不把自己当外人,拱手把捷克的土地让与德国。
还有,在捷克问题开始表面化时,苏联方面曾通过公开或私人途径,表达共谋保护捷克的对策。
老爷子忌惮苏联,压根不带人玩,这种“冷遇”在次年产生了致命的后果。
再者,德国本身也不是固若金汤。
德国的某些高级将领已计划一次军人政变,倘若希勒特此时让德国陷入战争的水深火热,他们将拘留希特勒等纳粹党领袖。
但老爷子却使他们丧失了信息和影响力,现在,以后,都不会有发起政变更好的借口。
老爷子还说他不怕出丑。
老爷子也太给自己脸了。
捷克领土丧失,世界政局不稳定,这些已经付出的代价,难道还不比出丑严重么?
既知希特勒是流氓,还在巴望流氓遵守所谓的“宣言”吗?
当流氓撕毁“宣言”时,老爷子又能团结谁?要知道当时在欧洲众小国中,捷克算是兵力最精锐,部队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了。
连这样一个有力的同盟国都可以弃之敝屣,等恶魔过境时又能团结谁?
其实老爷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鸽派。
与他在希特勒面前处处退让不同的是,他在英国国内说一不二。
他只任用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甚至直接任用没有党派政治经验的人。
艾登因为和他意见不合,被迫辞去外长的职务,接替他的是同样支持绥靖的哈利法克斯勋爵。
还是说老爷子在期望万一不出丑,会有的荣誉?
说个题外话,老爷子全名阿瑟·尼维尔·张伯伦,出生于一个政治世家。
有个“别人家的孩子”的哥哥,奥斯丁·张伯伦。
哥哥官至财政大臣,1925年因促成洛迦诺公约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老爷子对诺贝尔和平奖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执念,我不知道。
慕尼黑协定为英法等国带来了一年的和平,要说这一年英法两国能够大力发展军事,集结盟友,提升战斗力量,那或许希特勒在发起世界大战前仍需忌惮三分。
可惜英法两国还沉浸在““骑兵远征柏林”的神话中,任由希特勒发展德国的力量。
这一年的和平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张伯伦也凭借这一丧他国权辱自己国的协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更为恶心的是,很快就有人提名希特勒为和平奖候选人。
电影虚构的两位男主人公之一,保罗·冯·哈德曼初期是狂热的德国民族主义者,相信希特勒可以带领德国经济复苏,雅利安民族的崛起。
彼时的他,对犹太女友的担忧不屑一顾。
等到纳粹折磨他的女友时,他才想起不平则鸣。
你以为恶魔还离你很遥远。
等到你切身体会到痛苦时,才发现自己已到逼仄,退无可退。
妥协从来阻止不了恶魔。
今天所有的漠视与妥协,他日受其痛时,终将反噬于自身。
今日之捷克,亦会是明日之英法。
慕尼黑协定是欧洲“民主”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希特勒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苏台德地区,也给了希特勒囤积兵力的一年。
世界已在战争的边缘。
To becontinued.想了解更多二战故事,想看更多二战电影,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每周五新鲜推送。
微信公众号:说文叨影
英德合拍的二战电影,1932年快乐庆祝新年的两男一女牛津同学不久因意见不同而分道扬镳_φ( ̄ー ̄ ) 然而在6年后命运之神又再度降临。。。
1938年, 当时休已在英国外交部任职,而保罗也因其才能为德国高层关系密切。。。
是年,国际政局风卷云起、危机迫在眉睫。。
两国元首聚集慕尼黑,而两个年轻人也随之卷入其中, 保罗及其高层官员担心和平不保而找到休寻求帮助。。
This film perhaps benefits from its position as a thriller rather than by the numbers period drama. In its second act the tension ratchets up a notch as both sides strive to keep the piece, knowing a slight misstep could prove costly and with Hartman’s position especially dangerous. 在这个黑暗即将到来的时刻以一个独特的角度观察这个历史事件╮( ̄▽ ̄"")╭ 本片众星云集 老戏骨扎堆 男主之一的英国外交小官 休 当年在1917 中在一战战场上长途奔袭拯救亲亲兄弟o(^▽^)o 这次则游走在二战边缘,为英国的利益而努力 当然小奶狗同学长跑的镜头也是不能少哒*・゜゚・*:.。..。.:*・'(*゚▽゚*)'・*:.。. .。.:*・゜゚・*
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签署,不仅是英法奉行绥靖主义政策导致纳粹肆无忌惮进行侵略扩张,继而引发二战的导火索;也暴露了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唯利是图,避免引火上身而放任小国被霸凌的资本主义本质。
英法德意就苏台德地区归属问题在屋内签署秘密协定,当事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却被拒之门外,这和当前俄乌冲突、中东冲突、红海商船遇袭何其相似:美国、欧盟、俄罗斯、以色列、伊朗的政治博弈背后,隐藏着多少受难小国无辜平民的血泪。
从这一点看,本片导演在立意上有意抬高张伯伦,把绥靖政策描绘为拖住德国为英国争取战备时间的论调,以及英国人民经历一战创伤渴望和平的愿景,似乎是个败笔。
毕竟历史已经证明,协定签署后的英法只是一昧享受短暂的和平,而真正获得战备时间空间的正是德国。
另一处败笔是电影的两个主角。
影片聚焦慕尼黑协定签署前后的背景,通过英德双方两位彼此相识的年轻外交官的视角,构建起这部半虚构历史题材电影。
英国外交官在牛津接受过良好教育,有体面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作为首相贴身翻译的他陪同张伯伦来到慕尼黑,仅仅因为得到了昔日同窗不知从哪里搞来的一份元首私密声明稿,便开启了打鸡血模式,一路劝阻首相签订协议,甚至违规把自己的中二好友带入首相卧室强行组织会晤,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英伦绅士风度外交官应有的素质。
而他的好友,德国外交官就更过火了:在牛津求学时一言一行中都充满了对元首的狂热崇敬,甚至因为政见不和与同窗好友分道扬镳,而仅仅因为自己的前女友丽娜被送进劳动营遭遇虐待变成植物人,就立刻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疯狂反对纳粹,这很不符合二战前吃着500万马克一个面包的德国人民对带领他们发家致富的元首的普遍崇敬情绪,即便元首的一些政策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
当然,这还不是重点,最令人无语的是当他和元首近距离接触获得唯一的刺杀机会时,却显得摇摆不定,之前对好友、对张伯伦的慷慨陈词全部化为乌有,事后还如哲学家一般思考自己是不是有权利去刺杀元首,这老兄的思维模式着实有些清奇。
当然,可圈可点之处兹认为也有三:一是电影里那句经典台词“我们无法选择自己身处的时代,却可以对时代作出回应”,励志鸡汤;二是两位男主在夜幕下共吸一支烟讨论未来,联想到之前两人因意见相左分开,此时又因为共同的目标站在了同一战线,遥相呼应,应情应景;三是结局英国外交官选择加入英国军队,德国外交官选择冒着生命危险继续抵抗纳粹,昭示了大时代下小人物无力改变全局的无奈和明知势单力薄依然放手一搏的抗争精神,令人动容感叹。
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的间谍小说《慕尼黑》,剧里展现了哈特曼、休、丽娜三人曾经深厚的友情,以及因为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的细节,这是原著里没有的,这是电影对三人感情的升华。
不过电影没有交代哈特曼的结局,他回柏林后遭到dang卫军的搜查,但并没有发现他做间谍的证据,直到1944年他才因为反对希特勒而被绞死。
他曾有机会朝希特勒射出那一枪,可惜错失机会。
电影里这段看得我超紧张,如果当时他这么做了,历史将会被改写。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但哈特曼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反对派,只是德国的反对派实在是太懦弱又不团结,所以一次次的尝试最终都失败。
另外丽娜是德共犹太人,剧中只说她是犹太人,其实她还是德共成员,她在集中营被迫害,成为植物人。
电影唯一的不足是希特勒的选角比较失败,太过瘦小,没有元首的气势。
张伯伦太像了,一张帝国主义脸。
电影有点洗白张伯伦,说他签订了慕尼黑协议是为了同盟国可以为战争做准备。
但协议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整个过程捷克没有参与谈判,便被英法德意四国将苏台德地区划给了希特勒。
所以洗白张伯伦,我还是不接受的。
片尾曲很好听,结尾含蓄隽永,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间谍行动之后,休回到了妻子身边,哈特曼也与温特夫人在一起,但他们的人生也就此改变,再也不能安稳。
慕尼黑7.8[英] 罗伯特·哈里斯 / 2020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的间谍小说《慕尼黑》,剧里展现了哈特曼、休、丽娜三人曾经深厚的友情,以及因为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的细节,这是原著里没有的,这是电影对三人感情的升华。
不过电影没有交代哈特曼的结局,他回柏林后遭到dang卫军的搜查,但并没有发现他做间谍的证据,直到1944年他才因为反对希特勒而被绞死。
他曾有机会朝希特勒射出那一枪,可惜错失机会。
电影里这段看得我超紧张,如果当时他这么做了,历史将会被改写。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但哈特曼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反对派,只是德国的反对派实在是太懦弱又不团结,所以一次次的尝试最终都失败。
另外丽娜是德共犹太人,剧中只说她是犹太人,其实她还是德共成员,她在集中营被迫害,成为植物人。
电影唯一的不足是希特勒的选角比较失败,太过瘦小,没有元首的气势。
张伯伦太像了,一张帝国主义脸。
电影有点洗白张伯伦,说他签订了慕尼黑协议是为了同盟国可以为战争做准备。
但协议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整个过程捷克没有参与谈判,便被英法德意四国将苏台德地区划给了希特勒。
所以洗白张伯伦,我还是不接受的。
片尾曲很好听,结尾含蓄隽永,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间谍行动之后,休回到了妻子身边,哈特曼也与温特夫人在一起,但他们的人生也就此改变,再也不能安稳。
慕尼黑7.8[英] 罗伯特·哈里斯 / 2020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要想尽可能了解真正的历史,就不要去看电影、小说、电视剧。
因为导演,会通过春秋笔法,夹带私货。
稍不注意,观众就会带偏。
何况,这还是一部有由小说改编的电影。
中国历史教科书,是把《慕尼黑会议》当做英法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
至于,英法本国历史书,至于如何评价《慕尼黑会议》,就不知道了。
二战的爆发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如果要仔细的讨论,估计三天三夜说不完,因为牵扯的国家太多了。
重新为张伯伦翻案,或者说还原出更务实复杂的政治人物,此片相当成功,也得益于之前研究和小说的基础,Irons的表演入木三分。造成戏剧冲突的小人物视角和动作其实并无关大局,更为可信。
通过外交秘书来讲张伯伦的故事,于是又重看了一遍《至暗时刻》,发现之前第一次给的评价太高了,里面音乐太煽情受不了,减了一颗星~~这片子还不错,男主角长了一副特别容易紧张的脸,情绪控制很到位,故事也讲得不错。
3.5星。纯纯的文戏。bug其实不少:会谈期间,作为两边的随团译员,两人去酒吧秘商,绝对不可能;德国侍卫冲进英国人房间搜东西、打人也绝对不可能,随首相来的使团成员,谁敢?
3.5/George和Jannis演牛津同学、和Jessica在这片二次合作演夫妻 都很有CP感 满足了 然后就没有可点的地方了
张伯伦洗白之旅
Jeremy Irons必出精品
洗白张伯伦?赢得了蛋的备战时间,法国为什么投降?敦克尔克大撤退。为最后的结尾扣三星
心智正常的人,没有一个希望战争心智正常的政客,会想方设法阻止战争不幸的是,两三千年乃至最近百年的所谓人类文明史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百万分千万分乃至亿万分之一的狂徒可以将剩下的绝大多数拖入万劫不复我们,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未开化的种或者想象的族
1938年英法德意在慕尼黑讨论捷克的苏台德,捷克只能在会场外等待宰割,而今天俄罗斯与美国欧盟欧安讨论乌克兰问题,乌克兰都无法坐到谈判桌上,历史多么的相似。
不错。虽是张伯伦的洗白片,也是相对客观还原,在元历史框架内的虚构情节编织巧妙,英德双线的节奏都具备充足压迫性,杰尼斯·纽沃纳的表演非常优秀,稳压乔治·麦凯,至于希特勒的演员简直是整部戏最大败笔,咋找的?
张伯伦为欧战赢得了时间?难道德国不也多准备了一年?要这么说,如果战争再迟一些爆发,是不是德国就先拥有核武?洗地不是这样洗的~
不建议看,史观不正,可能主要是小说视角的问题。一年时间为英国备战作出贡献这种静态历史观太可怕了。大约和湾湾说不撕毁ecfa是怕立刻梧桐一样可笑,再等两年差距不更大了。
妈的紧张到看到准备刺杀那段实在不敢看了,起来抽根烟看豆瓣短评寻找剧透。实在是多年没磕到这么上头的bromance了,又被英国男同狠狠创了一跟头。/ 俩人吐出的烟在空气中交汇的那一刹那死去的同人女之心迅速开始跳动
强行推小人物进历史漩涡中心,不太成功。
这样洗白不太好吧。Poor Czech
小说比电影好看
磕德英cp玻璃渣糖,唯一吸引力。 谁要看残了的老男人玩政治呢。
如果可以让第三次世界大战不爆发,请尽管将前两次无尽的解读下去吧。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 我们只能选择如何回应
作者的价值观有点奇怪,难道牺牲另外一个弱小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换得战争准备时间并最终获得胜利,是值得肯定的?!还需要通过一位“德奸”和一位极不专业的英国间谍的一番毫无实质意义的瞎操作之下才能产生对坚持绥靖政策的首相大人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