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不爱钱,不爱权,那么大抵是难过女人关的。
柳白猿在剧中对二冬说“我不受人欺负,交换不行,帮忙可以。
”柳白猿不爱钱,不爱权,更不受人欺负,一副硬骨头,这样重情重义的男人肯定为女人而死。
姐姐被糟蹋,双喜疯了,但是他当时没有能力报仇,他恨自己无能,所以在他内心深处,他是深刻同情如姐姐一般被糟践的女人。
月牙红就是姐姐,她们都是千千万万个被世道糟践的弱女子,所以拯救月牙红就是拯救当初的姐姐,如今柳白猿早已不是当初的双喜,他遇见姐姐一般的被富家公子糟践的月牙红,一定会出手的,甚至怕观众不懂月牙红和姐姐之间的联系,导演在月牙红出场时不断切换姐姐的镜头。
柳白猿是不会嫌弃月牙红是卖身的戏子,他只会心疼。
拯救月牙红就是拯救姐姐,更是救赎当初弱小的自己。
(柳白猿这样的男人真是当老公的好人选,这样的角色是徐浩峰塑造出来的,没有厌女,也没有劝妓女从良的说教。
)双喜亲眼目睹姐姐被王老爷强奸而自己去无能为力,于是精神失常,姐姐便带双喜到庙里出家。
双喜做了跳墙和尚,失去了姓名,忘却过去,去到外面重新寻找自己,而在外面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他的名字。
双喜在小树林里听到了第一句话“柳白猿”,自此他就叫做柳白猿。
以上是双喜的前史,寺庙里的主持和姐姐的遭遇都是柳白猿开悟的契机。
柳白猿是主持武馆公道的人,柳白猿这个名字就是公道的代表,柳白猿为武馆论是非,但他本身却遭遇不公,自己的姐姐被人玷污而无法伸张正义。
师父柳白猿常让双喜自省,而自省的工具是一面画着佛头的绢布,对着佛像自省,就点明了柳白猿求的不是公道,而是“道”。
所以本片《箭士柳白猿》是讲柳白猿“求道‘的故事。
三年后,双喜出师,正式开始求道。
过德城是匡一民的徒弟,匡一民投靠了杨乃兴,而过德城则投靠了杨乃兴的敌人刘大帅,过德城必须杀了杨乃兴,为了不伤师徒的情分,过德城想借柳白猿这把刀杀人,但柳白猿不是匡一民的对手,过德城只能杀了柳白猿之后亲自出手杀了杨乃兴。
杨乃兴死去那一场戏,过德城说“师父又成了无主的人”,在过德城看来师父最重要,而二冬却说“世上再无柳白猿”,说明在二冬心里,柳白猿非常重要。
过德城和匡一民不愧是师徒,就连计策都是一样的,过德城为了拿捏柳白猿,派出了二冬,而匡一民为了拿捏柳白猿派出了月牙红。
二冬杀父仇人是杨乃兴,二冬于是找上过德城一起合谋杀了杨乃兴,过德城看上了柳白猿,于是二冬想借情爱拿捏柳白猿为自己办事,但是二冬却真的喜欢上了柳白猿,过德城想要杀了柳白猿,二冬却要救柳白猿。
匡一民在买完梨之后发现水果铺子的主人换成了柳白猿,一夜之间水果铺子易主十分蹊跷,匡一民拿不准柳白猿是不是冲自己来的,就算是冲自己来的,目的是什么,是杀杨乃兴还是杀自己,于是匡一民立马派月牙红刺探柳白猿的身份和目的。
月牙红跟了匡一民十年,匡一民却让她用美人计刺探柳白猿,月牙红确实吸引了柳白猿,但柳白猿也吸引了月牙红,本来月牙红说以三十个苹果下聘是圈套,但是柳白猿却把金子给了月牙红,对于柳白猿这么一个一穷二白的人来说,一根金子就是全部身家,相当于柳白猿把自己的心和全部交给了月牙红,月牙红彻底感动了,要和柳白猿私奔。
可是私奔却被匡一民发现了,柳白猿和匡一民对峙,匡一民用月牙红的命换杨乃兴的命,柳白猿离去,却没取月牙红的背景:习武人自古有两条出路:参军打仗,开馆授徒。
1917年,军阀四起,武馆林立,武馆纠纷的仲裁人被称为柳白猿。
段落内容:1.匡一民带着月牙红踢馆,比试划勒巴子,胜出。
2.双喜目睹姐姐被王老爷强奸而无能为力,一头扎进草垛中,精神失常。
3.庙中和尚让双喜做跳墙和尚,忘掉前尘,重新做人。
姐姐叮嘱双喜,跳出佛墙之后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双喜的名字,也是他的天命,同时叮嘱双喜找到名字就回来。
4.双喜在小树林中听到柳白猿,自此以柳白猿为命。
老师父柳白猿威胁双喜背着受伤的自己离开。
5.三年后,双喜学成出师,替武馆论断是非,打出了名声。
6.过德城在文人亭中与军阀子弟病练武,二冬前来与之合谋,过德城暗示柳白猿不错,二冬表明二人之间只有生意,没有情意。
7.过德城在酒馆找到买醉的柳白猿,试探柳白猿的实力。
8.二冬在夜晚的小巷子里找到了终于喝醉的柳白猿。
9.柳白猿在二冬的床上醒来,却识破这是一个骗局。
二冬道歉,柳白猿却答应帮她报仇。
10.柳白猿为了接近杨乃兴,盘下了水果铺子,匡一民来买梨察觉不对,故意摔跤放松柳白猿的警惕心。
11.柳白猿想起师父告诉他不能被气势压倒。
12.月牙红不开心地来要了一只苹果。
(大抵是匡一民让月牙红色诱柳白猿,月牙红不乐意。
)13.柳白猿打算刺杀杨乃兴,月牙红却出现打乱了柳白猿的气势,月牙红给了柳白猿很多钱,柳白猿追出来找钱,遇到匡一民订一箱水果,在杨府门口,匡一民在接水果时用了巧劲,柳白猿被可怕的实力吓了一跳,打晕了在背后拍他的月牙红。
14.水果铺子里月牙红诉说贵公子不把自己当人看,柳白猿却沉思在刚才匡一民露出的功夫上,自觉不是对手。
15.城外,柳白猿拒绝为二冬报仇。
16.再次遇到武馆纷争,柳白猿却因为心有畏惧而无法射箭,只能以拳脚功夫止干戈。
17.城外柳白猿再次找到二冬要替她报仇。
18.宾馆里二冬想用美人计报答柳白猿,柳白猿却说刺杀杨乃兴是为自己。
19.柳白猿到催贵园里听月牙红唱落子。
20.水果铺子里月牙红与柳白猿私定终身,此时月牙红还是在给柳白猿下套。
21.月牙红和柳白猿上床,柳白猿把金条交给月牙红,月牙红叛变匡一民,要与之私奔。
22.柳白猿与二冬告别,让二冬找一个杀过人的人刺杀杨乃兴。
23.柳白猿到催贵园接月牙红,却遇上阻止他们的匡一民,柳白猿道心不稳,离去。
24.柳白猿想起师父交他的自省方式。
25.柳白猿酒馆买醉被过德城抓住。
26.过德城挑断柳白猿手筋,要亲自出手收拾杨乃兴。
27.柳白猿临死之际想起师父说过的话,射出去的箭可以再收回去。
28.二冬深夜截获柳白猿。
29.二冬将柳白猿安置在孤儿院,柳白猿执意离去。
30.匡一民与徒弟过德城对决,匡一民胜出。
31.柳白猿回到老家,但老家早塌了,姐姐也出嫁了 32.柳白猿在当初王老爷强奸姐姐的地方,射伤了王老爷,却没有取命。
33.柳白猿回到庙里,找到自己的双喜替身。
34.杨乃兴联络上旧部,匡一民不再需要月牙红,要替月牙红找回柳白猿。
35.匡一民到武义堂踢馆子,却没有等到主持公道的柳白猿。
36.柳白猿找不到姐姐,却明白这一切不过是点化自己的契机,他向江中射出四箭,离去。
37.柳白猿重新回到水果铺子,要求和匡一民比武,实际上是为了月牙红。
而过德城和二冬趁匡一民不在,杀了杨乃兴,同时炸了水果铺子,柳白猿却没死,反而射杀了过德城。
38.匡一民、月牙红和柳白猿在一起包饺子,匡一民提出要比武,柳白猿应战,实际上是两个男人在争夺月牙红。
39.佛塔比武,匡一民输了独自离去,月牙红却不忍抛弃匡一民,跟着离开。
柳白猿离去时与二冬擦肩而过。
本片从头到尾在比武,但却是静态的话剧式表演,一举一动端庄雅正,即动中求静,谓之求道。
《箭士柳白猿》是徐浩峰的第二部长片,脱胎于他的小说《柳白猿别传》。
小说里,柳白猿是刺客,目标是杨杏佛。
到了电影,柳白猿是武林仲裁人,后来才有刺客的新身份。
刺客,是另一股改写时代的力量,《柳白猿别传》说,他们终究还是成了受时代摆弄的棋子。
《箭士柳白猿》向上一跃,虽然说的还是个体与时代缠绕的问题,但它展现了人如何面对相约瓦全的世界,留存一份体面。
一徐浩峰说,写小说是为日后拍电影。
也许,他将小说当做电影大纲写?
他写柳白猿与邓灵灵(对应片中月牙红一角)了断,一柄飞刀扎在后者的镜面映像上,太有画面感了,徐浩峰将它留在了电影。
但原著是柳白猿一人的成长史,借陈凯歌的话,其余角色如洒出的一把珍珠,是柳白猿生命中的匆匆过客,缺乏与主角的黏性。
于是,徐浩峰捏紧了人物关系,多出了这些牵绊——柳白猿与二冬,二冬与过德诚,过德诚与匡一民。
现在,他们的关系如一张密网,电影不至于松散。
当然,徐浩峰自己也说,相比动作,他对人物更感兴趣。
徐浩峰以写武行闻名,但《柳白猿别传》写了一段民国秘闻,庶几与武行无涉,电影中,他将柳白猿改造成武林仲裁人,又添写了另一组习武之人——匡一民与过德诚。
只不过,这二位如今各自辅佐一位军阀,显现出更深远的时代脉象——武林与政界的纠葛。
论人物的丰厚性,电影有胜过小说之处。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弓与生同名,作用却是死。
柳白猿的故事,说的不就是这个么?
巧的是,柳白猿正是一个箭士。
弓箭赐予柳白猿新生,却令他卷入险恶江湖。
他是一个武林仲裁人,却要去干一件刺杀。
赫拉克利特的话,说的正是这样的“紧张”。
生与死,成与败,从来是紧张之事。
更重要的是,柳白猿与匡一民被结构成了一组镜像。
柳白猿以弓立世,经历了月牙红,他失去裁断武林的气势,心念塌了。
匡一民以寻获明主为志,经历了杨乃兴遇刺,他才知,自己是无才无福之人,心念也塌了。
这是两个败者的故事,他们都输给了时势,这是他们与时代之间的“紧张”。
二柳白猿与匡一民,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
没有身后身,也是小说的结局。
柳白猿眼前一白,身体消融在火光中。
再看电影,柳白猿的师父留下一段话,他说柳白猿学会了射出去的箭,却没学会射回来的箭。
月牙红与二冬,将柳白猿逼向一处死角,柳白猿便一头栽下去。
这不是在说,一个男人如何面对女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男人如何应付这个世界的问题,如何应付所有的突如其来与无缘无故。
不过,徐浩峰给了他们一次回头的机会,为柳白猿与匡一民加了一场比武。
此片为比武的意义指了一条新路,这里没有正邪之斗,也不争名声,也不争女人,争的是一口气。
匡一民感叹,满世界的人都在追求投机取巧,比武是不多的,没法取巧的事。
片尾的这场比武,证明的便是这世上还有人懂得纯粹之美,愿意将自己的时间交付给纯粹。
生活,总是令人失望。
徐浩峰的一系列武学口述,反复说了一件事,老一辈的好东西终将被忘掉,被辜负。
就像电影里的过德诚,他以为自己有了别开生面的武学领悟,但终是自欺欺人,更别说,师父的本领,他也没接着,或者说不想接。
徐浩峰的焦虑,是艺绝人衰——没办法,这也是现实。
所以,他需要安排柳白猿与匡一民来一次比武,告诉你,人还可以亮出这样的神采。
三金马奖当年给了《箭士柳白猿》三项提名,改编剧本、动作设计、原创配乐。
这三项,是导演风格的显现。
动作设计,徐浩峰以真实拳脚入戏,最终剪辑呢,也不是香港武术片惯用的构成式剪辑,要么长镜头,要么只留关键几招。
原创配乐,《箭士柳白猿》挪用管风琴,其后,《师父》移入电子乐。
配器新鲜,这是面儿上的,底下,还有民国时代变局这层意思。
改编剧本,徐浩峰着眼的,是人物关系与叙事结构,这两处是一定要动的——当然,这也是任何改编剧本的关键。
《箭士柳白猿》的叙事,留有写意画般的想象空间,原著如工笔,一目了然。
视觉表述上,水果店那面变形的玻璃,端的是一处妙笔。
通常讨论徐浩峰,重在他捕捉了一段逝去的武林。
旧日的武行、人情、世故,仿若遥远的传说,因此,徐浩峰给予人的刺激,首先就是一幕幕人文奇观。
他说,我们百年来的习惯动作,便是诋毁民族优质,那么,他的小说写作与电影写作,就是要重现民族优质。
但这不是大众共识,徐浩峰的作品,大多数人估计只当传奇来看。
徐浩峰的对白,往往颇可玩味,《箭士柳白猿》——你能切直箭杆,便会善待他人,《师父》——男人对女人不重要,女人过的是自己的生死。
但对白,也是徐浩峰为人诟病的一点——一,说理与炫学太重;二,所有角色的口气都一样。
更严重的,自然是第二点,这是无法辩驳的。
至于第一点,只能说,这是徐浩峰的风格。
风格,无法求全,但有上出的空间。
炫学并非致命,日系推理甚至有炫学一派,问题是,徐浩峰日后如何拿捏好炫学的分寸。
分寸,倒是徐浩峰塑造的人物,无论行事说话,往往有极好的分寸。
柳白猿与月牙红这一段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月牙红如一老臣,随匡一民而去,柳白猿只是一路目送。
二冬最后与柳白猿相遇古塔,柳白猿问她来干嘛,她说,看一眼。
过德诚完全可以特务手段对付匡一民,但起初,他选择的仍是比武。
这是徐浩峰心里中国人的“样儿”,但多少,也是他对眼前人事的厌倦吧。
尤其是这些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越来越激烈,不留余地,不懂照顾人心。
四有人说,徐浩峰贵人语迟。
徐浩峰的作品,往往也有迟缓之力,朝向这个高速的时代。
(by 淹然)原载《北京青年报》
乱世无公道,坚持公道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比坚持公道更难的是,你要有一颗超然而外的心。
这是我对影片的理解,也是我对导演本人的理解,更是对导演坚持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另辟蹊径徜徉于中国影坛乱世的一种肯定。
最近《泰囧》很火,更火的是它那超过11亿的票房记录,更有人叫嚣超越《阿凡达》指日可待。
我不否定《泰囧》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是成功的,但究其艺术成就而言,并没有说超过《人在囧途》多少,换而言之,它也只不过是一部打打闹闹的都市喜剧而言,但它最大的特点我觉的是导演显露出来的诚意,就像《疯狂的石头》一样,当一个导演还没有被巨额的投资,票房所束缚的时候,他是极有可能拿出诚意之作的。
说那么多,因为我想说的是《箭士柳白猿》,它依然是徐浩峰导演的一部诚意之作。
如果你看过电影之后,觉得不屑,那不奇怪。
因为从商业电影的叙事角度而言,这部片子相比第一部《倭寇的踪迹》而言,叙事能力并没有直线的提高,甚至还有一些滑坡。
我不确定导演是讲故事的能力有限,还是刻意这么做的,还或许是主题太过深刻,要把故事讲好又主题突出对导演而言现在显的还很困难,更或许是导演改编自己的原作比较爱惜,为了把内容都装进去而导致叙事的不够流畅?
诸多元素都有可能造成这种现状,但我不能去一一猜测,只能根据导演的前两部电影说,导演的叙事功力还有待提高,但让人欢喜的是,影片讲述的主题依然是有价值的,对于现在的中国电影而言,那是有比10亿票房更让人欣慰的价值的。
柳白猿是百年来武馆间主持公道的仲裁人,要主持公道就会得罪人,因为武林从来不是一个轻易会讲公道的地方,胜者王侯败者贼,冤冤相报何时了才是真正的武林法则。
你要主持公道,就要有高人一等武艺,才能让大家畏惧,从而信服。
但这种以武力建立起来的信服毕竟是暂时的,花无百日红,当年岁已高,武力不济的时候,柳白猿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
所以,百年来,柳白猿只是个名号,要代代相传的。
柳白猿的新一代传人,是个悲惨的人,目睹姐姐被地主恶霸强暴之后,精神备受打击,只好在庙里买个替身,自己翻墙跳入人世重新做人。
可惜的是,这次他的遭遇了更加悲惨的人生。
由于偶然间救了上一代的柳白猿,不仅习得了高强的武艺,还成为了新一代的武林仲裁人。
如果按照传统武侠片的套路,那接下来的情节肯定是,主人公下山找到仇家,一刀劈死他还得灭人家九族外加看门的狗。
可惜为了维护柳白猿的名号,影片的主人公不得不继续去做武林仲裁人的事情。
但其实在他的内心,一直是有强烈的复仇意愿的。
由于这种复仇的意愿与柳白猿名号所代表的,不偏不倚的武林公道产生强烈的冲突,束缚了他报私仇的愿望,才使得这一代的柳白猿产生了强烈的内心矛盾以至于出现了外在的人格分裂。
柳白猿的名号促使他做事永远以武林公道为根本,不能产生任何的私欲,所以导演特别安排了一段主人公出庙找名字的情节。
从此,柳白猿这个名号就成为了他背负的宿命,是不可抗拒的。
当军阀的女下属(那个外国女人)刻意救了他之后,要求柳白猿帮他杀一个敌对的军阀来报恩时候,开始他并不愿意,但柳白猿的名号要求他做人不能欠私情,所以柳白猿只好以武林公道来帮助她做这件事。
但维持公道并不能完全压抑人性,柳白猿的内心终于开始向着私欲的一面扩张。
由于没有成功暗杀那个对方的军阀,女特务和柳白猿在一家旅馆又见面了,因为只定了一间房一张床,女特务暗示合体,高风亮节的武林仲裁人自然不会答应这么龌龊的事情。
但他内心不想么?
真的不想么?
面对这么大的诱惑,柳白猿进行了强烈的内心挣扎,甚至不惜和女特务打了一架,最后无奈还是答应再帮女特务一次。
临走时,女特务问到,你这次是为了我,那上一次是又为了什么呢?
一句话,点出了柳白猿本人和柳白猿名号之间的巨大冲突,所谓的公道和私欲,哪个才真是?
这种对立让柳白猿内心无比挣扎,为了维持武林公道卧底水果店,却早就被人看穿,更纠结于两个女人之间,不清不楚,自以为能主持公道,却始终被强权玩弄。
很快,柳白猿开始在这种纠结的状态下,陷入癫狂,在主持一宗武林纠葛时,连一开始展示自己“无比公道”和武艺超群的四只箭都不敢了射了,竟然以双拳来暴力解决武林争端。
可见真正要做侠之大者,维护正义,对于个人而言,是极其残酷的命运。
这一点真的很像美国的英雄电影,拥有强大力量的英雄们,并不是自由的,他们要对自己的力量负担更多的责任,即所谓的力量越大,责任也越大。
值得欢喜的是,主人公最终也悟到了这点,知道了所谓武力真正的价值,也就是侠之大义。
真正的强者,不是一定要将对方置于死地,而是有能力这么做却给予对方宽容。
当柳白猿面对强暴自己姐姐的恶霸,手出三箭,即给予对方严惩,又没有夺人性命。
表现出他的内心已经不再纠结,真正的领会了公道的含义。
人活的都很累,不仅主人公这样,分别保护两个军阀的师徒两人也是这样,一个空有高强本领却无法辅佐明主,一个辅佐强权,却渴望武功超越师傅。
可惜人心不足蛇吞象,两人的一场对决,师傅的武功虽然胜了徒弟,却无法掩饰武功早已走下了历史的舞台的现状,最后自己保护的军阀轻易的被派来的士兵枪杀了。
两人最可悲的都是,以为自己已经了解了武艺的奥秘,却完全忘记了武艺所负有的侠义精神,最终智能落的个悲惨下场。
当冷兵器的时代结束之后,武术开始退出闪亮的历史舞台,也很大程度上带走和中国人的侠义精神。
我们开始热衷看武侠电影,开始幻想自己是大侠,仗剑走天涯,可谁又曾想过,做大侠是有责任的,是不自由的,是可能会像片中的主人公一样精神崩溃的。
我们崇尚中庸,却做事极端,我们渴望事半功倍,却常常一事无成,如果我们不能领会自我文化的精髓,做事只能图表面,那我们的内心之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个人公众号:爆裂电影 blmovie
一个故弄虚玄、做作至极的片,居然那么多打一星以上的影评!
真是暴露了国民的愚昧无知、跟风成性、装模作样、不懂装懂、不会思考的本性!
作为一部智商检测片,这部电影是非常成功的,甚至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
晚清的辫子剪掉了,但部分人的心里还留着!
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这种片,他们会觉得“东亚病夫”这个称号,真是抬举部分中国人了人了!
这样的武术不要说在擂台上,那将以碾压的优势打破马保国大师的睡着记录!
即使在街头,恐怕连小儿麻痹症都打不过吧!
【补充一下,唯一能看的就是那个回马枪】这种片最大的好处是支援了祖国的基建,看一半就能用脚趾头扣出座三峡大坝来!
要能坚持看完,喜马拉雅山地下走廊、长江水北调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水渠也挖成了!
最后希望电影界甚至中国,少些这样的人(导演、给此片高评分观众),多谢《哪吒》《流浪地球》这样的电影及导演!
从未见过如此装逼和如此隐晦的电影,装逼是从对白到动作,隐晦是从情节到演绎。
刚认识徐皓峰是他的《师父》,第一直觉是电影对话太装逼,一度以为那是国产电影的通病,就原谅了他,看了这个,才明白那是他的通病,没有最装,只有更装,豆瓣7.2是怎么来的啊,我2.7都认为多啊,难道就我一个人瞎了眼?
当然豆瓣分数高低无关我忠诚的审美情怀,可恶的是90分钟我干点什么不好,而去看徐皓峰在那如此自嗨地扯淡~
昨天去看的电影,迟到了5分钟。
正好遇到柳白猿射箭,四只穿云箭破空而来。
露出来那张脸,我讶异地说,呵,这不是耿良辰吗?
让我迷住的是这部电影里的声音,箭钉入木头,尾部发出的颤动声,拖曳棍棒于地的粗嘎,抖动枪柄时声若龙吟。
我少年时曾经挥舞过长棍,知道若是持力不均匀,往往人为棍牵,倒地不起则是常事。
所以这个时候不免对演员们起了极大的敬意,这碗饭可真不容易吃啊。
柳白猿的所谓彻悟并不具有说服力,逻辑上似乎成立,然而电影里将诸多的痕迹抹的太快太急,好像他面对撩起门帘来的顾客,脸上的笑容又刻意又僵化,简直都不需要瞅就知道假的很。
莫名其妙的内心纠缠,与二冬说我不受人威胁,却又莫名其妙的答应了帮忙,柳白猿比起耿良辰,更缺乏逻辑性,但是更奇葩的是唱落子的月月红,满面风情的来,肃杀笨拙地跪地磕头又跟着老人离去。
两部影片看下来,忍不住要猜想徐导演与女性的交往史中似乎都是莫名其妙的开始,然后不离不弃地跟随?
然而这几部影片下来,最大的成就应该是徐氏风格的建立,他的缺点与优点一样突出,他的影片重现了江湖的本质,武术的本源,冷峻,短兵相接,他以他诡异的构思重建了一个江湖,恍兮惚兮的江湖,至于其中的男男女女,请相信,他并不耐烦去塑造人物特质,尤其是女人,他只是让人物发出他若干想说出的话而已。
所以某种程度上,他是36人格分裂者?
可以说没有动作,没有感情,没有人物刻画,主角这武功是突然出现的?
我只能说于老接错了剧本了,徐浩峰的江湖永远都是一PPT一样的动作,一群想着盒饭拍着对话的演员,演员表情可以瞬间跳出故事情节,男主角也是一个不动脑子看到婊子就成疯子的人,敢问这样的人能当一个所谓的柳白猿?
导演太自以为是了,一律千篇的做作!
文/公众号:大湿兄拉片室如果是第一次看徐皓峰的电影,你会相当不习惯。
因为多年来看的武侠电影模式,早已在心里根深蒂固的留存着。
这样突然变了一个模式来告诉你,这才是武侠,这才是江湖。
所以这也是为何徐皓峰的作品口碑总是两级分化的原因。
从早期的胡金铨到后面的徐克一概人的新武侠电影,无一不是靠动作剪辑、音效、特效威亚等技术来达到动作与声音结合的影视效果。
比如徐克的《笑傲江湖》、《新龙门客栈》,凌乱的剪辑,花哨的动作,一蹦三层楼高的侠士,忠肝义胆的人物形象。
类似于这种模式的武侠片传承多年。
但是到了徐皓峰这里,武侠又是另一个世界。
没有了会飞的侠士和凌乱的剪辑动作编排。
只有冷兵器出窍和碰撞的声音,和全景长镜头的武打。
也没有过于脸谱化的武侠形象,在徐皓峰的电影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写意而非写实。
从《倭寇的踪迹》到《师傅》再到《箭士柳白猿》,徐皓峰的武侠三部曲里的主要人物,无一不是带着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像隔着窗户纸在看这个人物一样。
而最终人物的内心,还是要靠你去猜。
这个导演从来不会把人物的主要情绪放在表面上。
看的懂看不懂,随你。
所以许多人说徐皓峰的电影像是实验电影一样,从来不符合主流商业片的拍摄模式和叙事手法,甚至不去主动讨好观众。
就那种你爱看不看,我自己玩的开心就行。
对于这种态度,我只想说,我好喜欢。
从个人角度来说,《箭士柳白猿》并不好于另外两部,一方面原因是整部电影采用的是非线性叙事,另一方面就是动作上并不比《师傅》出彩。
去年《师傅》中的巷战一系列镜头的动作编排,精彩程度足以载入武侠电影的史册。
而反观《箭士柳白猿》的动作编排,跟《师傅》相比精彩程度还不足以让人拍案叫绝。
纵观这三部电影,更出彩的反倒是声效。
不同于早期武侠电影出拳出剑的声效多为口技演员来配音,在徐皓峰的电影里,冷兵器碰撞和刀剑出鞘的声音就像把这些兵器摆在你的面前一样,身临其境。
当年有一部电影,叫《双旗镇刀客》,是国产电影现代武侠的精品之作。
这部电影里也没有花哨的动作编排,讲究的同样是写意。
往往在画面上你没有看到他怎么出的招,对手就已经倒下了。
仔细想想这部电影里面,甚至都没有太多的武打动作,三招之内,对手倒地。
但带给观众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
《箭士柳白猿》里的部分动作,有一种《双旗镇刀客》的感觉,但又完全不同。
动作上面,大多依然是采用全景长镜头一气呵成。
也有快速剪辑只听到兵器碰撞的声音。
人物上还是充满神秘感,带上有血有肉的情感戏,非常立体。
而且基本照顾到所有主角,并没有向之前一部分武侠电影中,只顾主角而忽略了配角的塑造。
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说不出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因为这对部分观众来说,是一个新的武侠模式,新的江湖,不同于以往你认识的电影。
我们应该感谢徐皓峰,他的充满个人风格化的作品,给中国电影注入一丝新的血液。
最少你看完会这么说:“噢,原来武侠电影还能这么拍。
”这就够了。
<图片1>
上映一周排片近乎于零,收了三百万的票房,还不及叶问3造假票房的十分之一,怎么说都是个大写的尴尬。
你可以说这是独立电影,从来就没想过什么票房不票房,可徐导总也得思索着就这样的成绩单,怎么再去忽悠人家把钱甩给你呢?
再好的功夫遇上机枪大炮也得懵逼,这是徐浩峰功夫电影的一大要义。
所以他安排这么出戏让匡一民拿枪对柳白猿的飞刀,柳白猿自信地不行说你开枪我只废手指,我飞个刀你就嗝屁了,然后拿枪的爷爷很遗憾地表示:小伙子你还是图样图森破。
所以你武馆再牛逼,也玩不过军阀;所以义和团是傻逼。
所以功夫放在近现代,终究是个悲剧。
这个悲剧就是世间是不会以任何意志转移的,“天道酬勤”是碗好鸡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才是真理。
冰与火也就好看在没有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马丁让你死你就死,不需要理由。
体会到功夫如何了得的好看,完全比不上事后领悟到再了得的功夫也是屁用不顶的震撼。
功夫已经废了,武侠不知还能剩下些什么。
柳白猿守柳白猿之道,匡一民守自己定下的为士之道;匡的女人守自己的男人;匡的徒弟守师徒之道,洋妞中了柳白猿的道,爱得死去活来。
整本电影就这五个人,个个守自己的规矩。
有反派,但没坏人。
在这点上,《箭士》比《师傅》更乌托邦。
而这种“侠”的乌托邦就把“武”的悲剧搞到最高级了。
《箭士》里的柳白猿和《师傅》里的耿良辰的共同点在于,两人都是非武行出生的养成类主角。
一个是看到亲姐被糟蹋的农村少年一个是父母逃亡后独自留家的板车青年。
都碰上高手亲授绝世武功。
原本一个疯癫一个好色,练成后都是侠义仁心。
面上看,讲的是凤凰男的老故事。
后来发现并不是,柳白猿看到自己姐姐被强奸直接进入暴走状态,耿良辰虽好色,但事前就想好要乖乖被打,“侠”的品质并不是后天习得,而是与生俱来的。
终究还是讲出身,不带钱的出身。
性格决定命运,三岁必定看到老。
原著结尾柳白猿死在了水果摊的爆炸。
电影的HAPPY ENDING大概是徐导向市场的妥协。
但一本三百万票房的电影又何必妥协。
所以,是狗尾续貂。
《地心引力》里的桑德拉布洛克应该不辞千辛万苦回到地球结果因为返回舱门打不开被淹死;小李在《荒野猎人》里应该死在任何一个他可以死掉的地方。
这才符合刍狗的终极奥义。
徐浩峰留着柳白猿的命也就是为了让他和匡一民可以来个终极对决从而不留遗憾。
《迷失东京》里的两人上床了没打炮,走心了不一起,遗憾出了最高境界。
未满足的念想终究是胜过一切“不遗憾”的。
整个故事看似最奇怪的点在柳白猿决定帮洋妞去杀人。
不为名不为钱,洋妞送上的肉体也硬是不要。
这等同于《铸剑》里的晏之敖决定帮眉间尺去帮他那个铸剑大师爹爹干将报仇。
很多东西并没有那么多可以罗列的为什么。
借用友人的一个说法,追求成功的环境是无法理解追求卓越的。
只要你不成功,管你追没追求,管你追求的是什么,你就是卢瑟。
而《箭士》的侠是远不及《铸剑》的,眉间尺自刎把头给晏之敖,和晏之敖最后的自刎在当下定被认为是脑子被门挤了。
同归于尽是典型的卢瑟行为,明哲保身趋奉迎合巧取豪夺才是走上人生巅峰的正道。
但悲剧在于,人生再巅峰,依然是刍狗。
今天上映《箭士柳白猿》,电影院人不多,看完站起来,左右都在说:“看不懂啊”“最后什么意思”,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隐隐就很担心,要是这样会不会票房很差?
虽然明知道这么一部电影一定不会大卖,可还是希望不要变成票房毒药,搞得以后就没有徐浩峰的电影可看了。
因为徐浩峰的电影,是如此独特的东西。
在这个观众的每个笑点和G点都被精心研究、流水线生产电影的年代,他的电影,是那么与众不同,给人的回味,又是那么绵长。
回家以后,我拉拉杂杂写了一些感想。
(后来才知道,这是他2012年的电影,他在这部电影之后还写了《一代宗师》《道士下山》剧本,导演了《师父》。
即使这部《箭士柳白猿》上座率低也没关系的了!
我多虑了!
)一,美和悲剧就像小津安二郎很认真地思考过“什么东西可以代表日本式的美”,金基德很认真地思考过“什么东西可以代表韩国式的美”,徐浩峰肯定也很认真地思考过“什么东西可以代表中国式的美”。
(这纯属我个人感觉,估计别的导演也思考过,不过他们对待这些东西的态度更多是对待道具,比较功利而无感情。
)徐浩峰的电影每一帧画面都是精心的。
他写过自己对那些独特形象的珍爱:“一个导演,最宝贵的便是发现独特的形象。
我也有这种体会,每从生活里有所发现,便觉得是将来的秘密武器,绝不会说出去,而看到别的导演先一步把这个形象拍了,顿觉天昏地暗。
” 徐浩峰喜欢把背景放在民国早期,然而对于一部武打片来说,这是非常尴尬的时代,因为已经有枪了。
首先是,有了枪,就不能神化武功——《东方不败》那种一针钉死一个人的内功,就不能有;其次,更重要的是,有枪的时代,习武就变得没有实际价值,而只有审美价值,而一个坚持武林“规矩”的人,就变得尴尬,与世界、与自己的理想,都格格不入。
当然,坚守是一种美。
悲剧的美,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坚守也是一种悲剧性的滑稽,就像唐吉可德大战风车,就像民间科学家声称自己发现引力波。
然而民国早期所有的,不仅仅是枪。
这还是一个因各种剧变,而非常驳杂、奇特、包罗万象的时代,好像什么东西,都可以容得下,什么奇思妙想,都可以塞得进去。
徐浩峰对这个时代背景的利用,是双重的。
一方面,是习武者在大时代之下的人生,有一个大的感伤的底子;另一方面,则是时代赋予的灵活和有趣。
比如《师父》里面有个失败的老头子,他把武馆一关,就带着在红房子里跳舞的白俄美女,跑到巴西种咖啡去了!
这是一个你可以给他任意结局而不显得太突兀的年代。
电影里有和尚,有道士,有短打,有长衫,有穿旗袍的婀娜女子,也有穿西装和长靴的帅女人。
五花八门,煞是好看。
(现在这个时代就单调得多了,说起来扫兴。
)二,妄想狂的世界我家S,他比我更喜欢徐浩峰的电影,他说,徐浩峰是个妄想狂!
哈哈哈。
——你可以想想,他造的那个世界,位于民国的大千世界的一个折角处,里面有些奇怪的武林规则,有些逻辑很奇怪、又很坚持自我设定的男男女女……你就会觉得他是多么地爱妄想,而且任性。
他懂得习武的那些规矩章法,但是自己还臆造了些。
比如箭士柳白猿,这是一个武行之中,为人主持公道者的名字。
一代代用箭主持这个公道的人,都叫柳白猿。
他站在门外连射四箭,镇住争执的双方。
徐浩峰所造的世界都似乎有章有法,又让人觉得不知所以。
他笔下和电影里的武者们,执着于自己的修炼,而并不在乎国家大义民族存亡,也不太在乎金钱和性。
他们在乎的点你很难get到!
《师父》里面的耿良辰,宁死不肯离开天津,理由是,天津是好地方,死也不能离开。
《箭士柳白猿》里,老头子匡一民回顾一生,梦想都破灭了,人生失败了,自己唯一擅长的,就是武术。
到了这里,我们以为他真的要退出江湖啦,结果他要求和柳白猿再打一架!
要进入徐浩峰的电影世界,首先得放下架子,进入他的奇怪设定。
那感觉真像脱了衣服,进到一个雾气氤氲的水池子里去一样。
深吸一口气,脱吧!
三,濒死体验,宋洋,女性以前读过徐浩峰的好几本书,实在是一言难尽。
好看吗?
徐浩峰的语言之好,常常可用惊艳来形容;研究的东西之广、之深,也可以给人一种“学到好多东西”的营养感;他的评论,往往一语中的,令人击节赞叹;然而他的小说看到后面几十页,总是看不下去,小说里人物是疯的,我也看疯了。
“意识流武侠小说”派唯一代表人物啊,这是!
说到我的最深刻的个人印象,是他写濒死体验的。
“肋骨里多了一样滚烫的东西,为何刀刺入身体,不是凉的?
”“郝未真晕厥前的最后一念是:‘我没有中刀。
’”“死亡,是比女人更好的感觉。
”(《大日坛城》)令人直觉地感到,他写生死一线间的那些体会,是在其中,而不在外。
这和古龙的“迎风一刀斩”可是完全不一样的啊。
他是一个习武的人!
然后他才是一个小说家,一个编剧,一个导演。
关于宋洋:御用演员宋洋,帅,长得也正派,他演过一个电视剧,演霸道总裁,气质也确实蛮霸道的。
可是他还有一个南京话叫“无所diao谓”的气质,显得疏离,满不在乎,但是又不可侵犯。
这是他和一般演“正人君子武术家”的演员,很不一样的地方。
也许徐浩峰找这样一个灵魂演员,找了好久吧。
关于女人:徐浩峰欣赏有过往、有风情的女人,他书里的女人,以及挑的女演员,都是眼波横流、杨柳腰轻摆、大长腿。
身世不明,眼睛里有杀气,一旦爱起来,就是倾倒一整个大海的那种爱。
晚上我们回家路上,还比较了一下《道士下山》里的志玲姐姐和《箭士柳白猿》里的李呈媛。
李呈媛当然没有志玲姐姐那么美,却是风情得多,因为志玲姐姐有闺秀气,放不下架子。
那种乱世里有情有义的婊子,李呈媛就演得很好。
四 武戏徐浩峰电影的武打戏很精彩,就像他的“意识流武侠小说”一样,是自成一派的。
不是成龙和袁和平那种香港路数,也不是电视剧里那种花拳绣腿。
网上说,这部电影辅以长镜头展现真实的打斗过程,无替身,无威亚,无特技。
对于懂行的人来说,看这样的武戏,是莫大的享受吧。
在看完《师父》以后,我看到有篇非常懂行的影评,写廖凡在深巷中那一场恶战,是如何用到十八般兵器。
《箭士柳白猿》里面的“划勒巴子”,虚虚实实,刚柔相济,非常有意思,就不剧透了。
五 什么是好电影“电影从来不是物质现实的复现,而是心灵的复现--否则许多电影技巧便无法解释。
出了电影院,能有一个镜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电影往往是好电影。
……这一个镜头能总括全片,是一切情节的标杆,直接决定着影片的档次,名为导演意象。
”——以上引用自徐浩峰自己的文章。
虽然《箭士柳白猿》挺晦涩的,但是我想,以他这样的看法,他的这部电影,基本上可以算是好电影。
有特色,但乏味
原来徐大叔三年前导演编剧能力就已经这么成熟了,棒。宋洋在这一部里对柳白猿的演绎明显好过《师父》中的耿良辰(莫名有点帅。摄影和美指简直杜可风张叔平附体,好。可惜配乐技能还比较青涩,声效也用力过猛了,但瑕不掩瑜。依然表白剧里女性。电影较小说结局更显宽容,也算是告慰了我这颗江湖浪子心
冷静克制得让人捉急。简直和《师父》是一模一样。导演的风格太赞可以拿出来让多少人丢脸。
還是挺喜歡的。徐浩峰總是重複一個概念,叫知性刺激。他也做到了
箭有兩種:一種射出去的,一種射回來的。師父教了他射出去的,射回來的沒法教了。可惜他自己也沒有學會。
横移武打长镜头,固定机位摆拍快切动作,电声乐器加管风琴营造仪式感……也许徐皓峰存在的价值就是开拓类型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吧……同样的题材,李小龙拍的是功夫,徐克、侯孝贤拍的是侠客,李安、胡金铨拍的是江湖,成龙、甄子丹拍的是动作,徐皓峰拍的则武行、是规矩、是逝去武林的生存方法论。
动作什么有点儿魔怔,叙事是冰山手法?两个女人是肤白貌美大长腿,属于徐皓峰的招牌,但是,电影没怎么看懂。
高冷与粗笨齐飞,深沉共幼稚一色。徐皓峰作品总给人一种“搞笑,我们是认真的”感觉,其中的拧巴与尴尬,可笑又可敬。2星半。
内地武侠能够诞生一个崇尚写意、讲究匹配剪辑细节的徐浩峰,确实不容易,但我并不觉得他是个很好的编剧,除了友邻说的伪装性冷淡的色情,还有各种凌乱的插叙,结尾没收好辜负了塔林。
从此之后,再无柳白猿。
3.5;很难用“功夫片”或“武侠片”定义,他以自己的武学背景开创迥然不同的类型,以真实搏击为“形”,以“逝去武林的人心渐蚀”为意,表演形式如舞台剧,求精求简,喜者赞雄浑古朴,厌者称装神弄鬼;《师父》粗粝版,主题基本一致;最喜北国故都的清冷钟鼓,竟还启用了管风琴。
卧槽 好酷
装归装,还是很有意思的。
于是对银山塔林念念不忘
真是的武林就是人和人说话都像在唱戏?这片子拍成歌剧或者木偶剧倒是可以,问题这是电影啊
看完这部才意识到《师父》的叙事真的收敛了好多好多,可我并不觉得他为完成一个更流畅的故事丢失了什么。这部电影里的一招一式带着令人出戏的浮夸感,(对不起)甚至还有点廉价……女人对男人的感情仍旧是用食物来衡量,我不清楚这是什么私趣味……
讲规矩还是得看徐浩峰的。
女的都很抢眼
这部电影里的打斗是怎样的呢,对手先出手攻击,然后他就不动了然后他就不动了然后他就不动了(重要的事要说三遍),然后我们的主人公在躲开之后再出手,因为对方不动了,所以随便划拉一下对方就倒下了,倒下之后就像烂泥一样,既不挣扎也不抽搐,前一次我看到这样的打斗是1965年邵氏版火烧红莲寺,不过火烧红莲寺里对手倒下前还会哇哇怪叫几声。
【B+】属于黎明前的作品,在这一部里,徐浩峰依旧在尝试开拓属于他的运动风格,甚至在用影像去试图表现文学描写中“来去如风”的气势,但最终结果仍旧是拙劣而诙谐的。实在可惜的是,离《师父》已过去五年,我们还是未能有机会在电影院观看他的成长,又或是他成长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