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最后一封信

ラストレター,你好之华日本版,最后的情书(港/台),最后的信,Last Letter

主演:松隆子,福山雅治,广濑铃,神木隆之介,庵野秀明,森七菜,水越惠子,中山美穗,丰川悦司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0

《最后一封信》剧照

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2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3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4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5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6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3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4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5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6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7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8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9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20

《最后一封信》剧情介绍

最后一封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岸边野裕里(松隆子)在姐姐远野未笑的葬礼上,遇到了姐姐的女儿远野鮎美(广濑铃)。无法接受母亲亡故的鮎美,也无法打开母亲留下的最后一封信。裕里参加了要和大家报告姐姐往生的同学会,巧的是,她的初恋对象镜史郎(福山雅治)也来了,两人在一封封书信的联系中串接起三人当年的故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金装律师第二季爱情魔发师35米厘:凶心人叫我第一名大门寂静计划最美的青春格林第三季A频道OVA:微笑海军罪案调查处第十九季小镇疑云第二季带上我僵尸小屁孩秃鹫塞尔玛解冻镰仓殿的13人勒索错惹胭脂色黑冰险恶2球衣血域第一季风暴之土北游记之仙魂下凡5月天诺亚方舟仙厨奇缘200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八月一日鬼磨坊

《最后一封信》长篇影评

 1 ) 青春和爱走过犯困的周五

拍得很好,也拍得很困。

在周五的晚上,这些翠绿的山涧,恼人的蝉鸣,游泳池的烟火和旧校舍的桌椅成了催眠我的利器。

而福山在窗前看见牵着大狗的少女,阳光映在她们身上刺眼一般,仿佛照进了自己失意的中年,我也一激灵就清醒了起来。

岩井俊二和神木隆之介,在我这儿叠了个致郁的buff,故事虽然中庸,但太适合一个悠悠然的暑假时的村野,是平凡人年轻时候的一点闪光,再回忆起来只能说初恋是心惊胆战。

难得的是几个演员都发挥超常了,松隆子演出了少女的欢喜与悸动,对姐姐的嫉妒和疏远在人生的洗礼下变成了遗憾与自责,面对自己的初恋说出如果姐姐跟你结婚一定会幸福很多吧,而这感情在两个女儿心里演变成了彼此的担忧与爱。

两代少女用了同样的演员真的太棒了,丝丝不够时髦也不够精致,但在绿叶掩映之下她就是很合适。

福山在我这儿一直演戏同质化严重,但就从那个叫醒了我的镜头开始,他实在是演出了那个在学生时代就平凡却温柔,到了中年有些自卑无法往前走的样子。

神木真的亏在了身高上,但他演得太好太好了,初见少女的失神与一瞬间的自我怀疑,被告知情书被姐姐念给了妹妹听那一瞬间微微瞪大的眼睛和无措却还是笑着说她做什么都只能原谅了,就连生气都是淡淡的,很快败给女孩儿突如其来的表白,他的声音也是恩赐,旁白太动人了。

其实也不能说值得五星,但我就是想打罢了。

就是说,神木隆之介,还能谈正常快乐的恋爱吗……

 2 ) 青春和爱走过犯困的周五

拍得很好,也拍得很困。

在周五的晚上,这些翠绿的山涧,恼人的蝉鸣,游泳池的烟火和旧校舍的桌椅成了催眠我的利器。

而福山在窗前看见牵着大狗的少女,阳光映在她们身上刺眼一般,仿佛照进了自己失意的中年,我也一激灵就清醒了起来。

岩井俊二和神木隆之介,在我这儿叠了个致郁的buff,故事虽然中庸,但太适合一个悠悠然的暑假时的村野,是平凡人年轻时候的一点闪光,再回忆起来只能说初恋是心惊胆战。

难得的是几个演员都发挥超常了,松隆子演出了少女的欢喜与悸动,对姐姐的嫉妒和疏远在人生的洗礼下变成了遗憾与自责,面对自己的初恋说出如果姐姐跟你结婚一定会幸福很多吧,而这感情在两个女儿心里演变成了彼此的担忧与爱。

两代少女用了同样的演员真的太棒了,丝丝不够时髦也不够精致,但在绿叶掩映之下她就是很合适。

福山在我这儿一直演戏同质化严重,但就从那个叫醒了我的镜头开始,他实在是演出了那个在学生时代就平凡却温柔,到了中年有些自卑无法往前走的样子。

神木真的亏在了身高上,但他演得太好太好了,初见少女的失神与一瞬间的自我怀疑,被告知情书被姐姐念给了妹妹听那一瞬间微微瞪大的眼睛和无措却还是笑着说她做什么都只能原谅了,就连生气都是淡淡的,很快败给女孩儿突如其来的表白,他的声音也是恩赐,旁白太动人了。

其实也不能说值得五星,但我就是想打罢了。

就是说,神木隆之介,还能谈正常快乐的恋爱吗……

 3 ) 一些截图和一点感受

20℃左右凉爽的天气 淋浴后等待湿漉漉的头发自然晾干 钻进蓬松的被窝里看《最后一封信》这部日影 一切都太舒服了岩井俊二导演拍摄的夏天仿佛能闻到大自然中植物的香气 参杂着一丝潮湿和清凉 取景 选角 色调 台词 能感觉到是非常用心和细腻的制作 二刷截图的时候内心在感叹 每一帧都美好地淋漓尽致我个人非常喜欢收到手写信 亚洲人含蓄的情感表达 写信是需要沉下心来整理思绪的 诚挚的情感通过凹凸的笔迹隐隐流露 传达心底 尤为珍贵(朋友强烈建议我不要看《你好,之华》 确实这样的故事在日影中存在更为合理 也更像是岩井俊二订正完善了自己的作业 然后再呈现给观众

 4 ) 有一种电影,淡淡的告诉你 这是生活

昨天看了一部日片,《最后一封信》。

因为开始的絮絮叨叨,夏蝉乱叫,使我分两次才得以看完。

片子虽是看完了,有种感觉不可名状,今早偶然间看到一段话正合了本片:电影有两种,一种时刻提醒你这是电影;另一种淡淡告诉你 这是生活。

女儿问我片子里讲的什么?

还在剧中的我随口说:“失败者联盟”。

后来想了想还真是这样,剧中人物的各种感情纠杂,几无好事。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可与人言者并无二三”,这是本片最好的诠释,这人生的常态被夏日里的信纸引诱了出来。

片子以葬礼开头,以离开为止,这起止间沁满了二十五年的不如意。

让我感觉好像是在看一段林阴下的溪流,被冲刷的仅剩下叶脉嵌在水底,时常落下的叶子不断在水面浮沉,却不肯离开。

溪水依然清澈,好像洗干净的只是它本身,只有偶尔散落的阳光才能让这无人在意的露出短暂的色彩。

生活随着时间不停的流淌,我们沉浸其中,那镶嵌在回忆里的美好就好像片中的火花,在干净的镜头里幻灭。

那最后一封信没有我们,又只有我们。

关于导演岩井俊二记忆,最早是冬日里的《情书》,本片是在夏日,那是否有春秋二季呢。

羞涩的少年,晦涩的中年,成了很多日片的基色了。

看了本片,我翻出了曾在16年记下的一段话,是岩井俊二在一访谈里说过的“对于我们 现在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一味的回忆过去是不会有新的开始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当你有想要结束的想法的时候那也就完了… …坚持到生命的终点 人生才没有遗憾所以也想请大家努力保持“青春永不完结”这种想法”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剧本就已经存在了,之后在18年先是拍了中国版的《你好,之华》练手(剧情完全一样),再在20年拍了本片《最后一封信》呢

 5 ) 「不语102」终被记忆——《最后一封信》影评

观影后去补了中版《你好,之华》。

中日版的对比像极了导演个人的作业订正。

有一些故事的呈现本身就存在地域优劣差异,但不同方式的表达,让人看到了导演对艺术性的极致追求,或者说熟能生巧。

每一个角色的精髓都恰到好处被演绎,含蓄和深沉。

“小演员”和配角尤为突出,年轻版的福山选角非常成功。

同时也显得主角的主角性没有那么强烈,这一部分也和该版故事性弱化有关。

另外台词功力不错,读信的部分感人可信。

导演的日式风格的确节奏感好,快慢之间都应和人物情绪。

选用开头与结尾的青春感呼应,还有航拍视角和日系的充足曝光度,都使得电影表达的情绪一直是曝光状态,而非藏匿于故事本身。

这种情绪,再通过部分慢镜头和定格镜头的运用,达到两种和谐。

一来是电影情绪和现实导演个人情绪的应和,二来是观众对于逝去、遗憾、浪漫与深情的通感。

相较中版,日版更明显不为了讲述故事,且在细节处添加了许多更“合理化”的元素。

而配乐的选择、光线的处理,这些的配合都显得很熟练,尤其是校园偶遇和雨中送别,画面虽选用了表达青春逝去的“烂俗”场景,却依然达到胶片式取景的美,且美到“窒息”。

有一部分疑惑来自于主旨的模糊。

这样一部叙事手法重于文艺表达的电影,却无法读出主线里要表达的内容,仅情绪传递充足,而经典的画面几乎不具独创性,容易造成记忆困难。

不过这种纯电影技巧营造出的画面,大概也不是为了表现什么,仅仅是满足导演自己的剧本,或者说他自己的人生回望吧。

最后最后,为我的泪一个8分。

(文中图片均来自豆瓣)「不语」,公众号“不著”的艺术单元之一,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

 6 ) 很美,很残忍

导演是岩井俊二。

会让人想到《情书》,人物的错位,书信的连接,爱而不得的怅然。

《情书》中,淡淡的情愫,似有若无,很唯美。

而《最后一封信》的故事情节相对复杂,其中的矛盾冲突,更让人心有不忍。

未咲与乙坂彼此相爱,却嫁给了酗酒家暴的阿腾,最终在抑郁消沉中自杀。

为什么要选择阿腾呢,是冲动,是误会?

影片没有交代。

乙坂一直对未咲没有忘怀,他应该是可以拯救未咲的人,但在未咲需要他的时候,乙坂却没有出现。

可惜,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如果。

收藏在心理的点滴美好,就是对抗残酷现实的镇痛剂吧。

导演拍出了美好的情愫,但也就是真实的人生,很残忍。

有情人会因隔阂不能终成眷属,一次错误的选择可能误了终身,不经意的举动或许会造成永远的伤害。

在感情的拉锯战中,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答案。

我们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

在猜忌、误解、伤害中撕扯,遗憾成为永恒的主题。

 7 ) 活着,是选择清醒而痛苦还是浑浑噩噩而幸福

虽然有时候因为我观影较少的缘故,我对于电影的打分总有些虚高,但我一直尽力的想用比较客观的角度去评价我所观看的电影,然而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我想任性一些:我很不喜欢这部电影。

我对于它的不喜欢并不是来源于这个故事,也不是针对于演员亦或是拍摄的技巧,相反,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棒,拍摄的技巧也非常成熟,具有浓厚的岩井俊二风格,其中的演员,尤其是松隆子即使与《四月物语》相隔这么多年,也简直美爆了,是我为数不多的能get颜值到的日本女星。

我对于这部电影的反感来自于它所没有提到的事情,或者说,导演为了推进核心剧情而刻意设计出来的一些剧情发展。

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中,曾经读到过一本书《the rational male》,里面提到过一个关于两性择偶标准的理论:对于女性来说,她们遇到的第一个α男影响和定义了她们理想中的灵魂伴侣的模样。

对于男人来说,它可能是第一个与他发生性关系的女人,或者是他(错误地)认为可以以男性定义的爱的方向来爱他的女人的最好例证。

我曾经对这番话将信将疑,然而,这部电影的出现仿佛是给这番话提供了一些例证。

对于妹妹来说,乙坂男主的出现,给原本内向羞涩的她的高中生活注入了一抹亮光,加上后来长时间的单独相处,使得男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了妹妹遇到的第一个α男,情感逐渐演变为爱恋,于是妹妹可以做出大胆的邀请他去自己家,给他看小时候的照片集,手足无措的用西瓜和大麦茶挽留男主多和自己呆一会儿等等行为,最荒唐的是扣留住男主给姐姐写的情书,诚然,这些情节其实没有太多可以批判,毕竟在青春的爱恋中,无论男女,大家都是青涩而冲动的。

然而后续的情节却让我陷入了深深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怀疑。

作为一个四十多岁的两个孩子的母亲的女性,她的家境如何呢?

有车有别墅,买拉布拉多一买就是两条,她的婚姻如何呢?

至少是平均线以上的,并不会像姐姐后来的婚姻那样遭到家暴的不幸,夫妻俩也算是相敬如宾。

她的代际关系如何呢?

非常融洽。

然而,就是这样的女性,却会在看到初次暗恋对象(即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α男)的那一刻方寸大乱,从两人在公交车站聊天开始,我就在想,假使男主再会说话点,是不是就?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完全的胡编乱造,妹妹最后还是强硬的离开了,可是那又该如何解释后续持续写信描述自己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行为动机呢?

我常听人说,夫妻到最后会变成舍友,而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倾向于偏袒那个与自己发生情感共鸣的异性,而显然处于中年夫妻的舍友关系时,恐怕丈夫很难再给予自己更多的情感价值了。

那此时,如果男主与妹妹继续写信沟通下去,如果手机没有被妹妹的丈夫发现,那么是不是会越聊越开心,越聊越亲密以至于……呢?

我又想到,男主在高中以文笔出名,而且造型长相也非常偏向于文艺,而后来妹妹的丈夫是个漫画家,长相亦是,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奠定了妹妹的择偶标准了。

当我们换个视角,代入到男主时,就会发现,似乎那条原理同样适用。

姐姐对于男主来说是绝色,使得男主一眼便相中了,便展开了追求。

最终通过毕业典礼等事件增进感情,终于抱得美人归,后来啊,因为种种原因,被踹了。

但这毕竟是他第一个爱过的人,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后续的单身与对姐姐的不断怀念。

很多时候,我们并非不会愤怒于亲密关系中另一方与异性的关系,我们愤怒的只是对方对自己的欺诈、虚伪以及对方和异性没有分寸感的相处。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调侃:同学会不过是离婚/分手的前置剧情罢了。

当亲密关系中的亲密逐渐逝去变为一种无关痛痒的习惯,当再次看到许久未见的曾经的怦然心动,当酒精麻醉了自己的神经,当新鲜感和情绪价值再次被提供,我想分寸感的缺失恐怕是早晚的事吧?

毕竟谁家还没有一本难念的经呢?

谁的日子找不出一点不愉快呢?

于是吐槽变成抱怨,随之而来的便是共情,于是想着当年我为什么瞎了眼找了他呢?

于是想着要不先试一下,就只试一下……当然,你可以说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岩井俊二为了主旨而安排的情节发展,都是我这个猥琐男躲在网络后面的臆想。

然而,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写的东西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他的思想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假使如此,在东亚这个大文化圈子下,我这个猥琐男的臆想是不是多多少少有一点点合理性呢?

本来还想在记录一些关于九十年代日本人民生活水平的思考,但限于篇幅以及这只不过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就忽略了吧。

其实,写到这里我已经忘掉我的主旨是什么了,毕竟像我这种β男,哪里来的青春的绯红色回忆呢?

又哪里能得到美满的婚姻呢?

不过是苟延残喘的执行基因给予的传宗接代的使命罢了。

可是啊,如果没有互联网,如果我不是恰好比较喜欢看书,我也许就会如此浑浑噩噩的度过碌碌无为的一生吧?

于是我知道了一鳞半爪,可是啊,这有什么用呢?

难以从β升级成α的我也许注定一生都是如此清醒的接受命运的支配和玩弄了呢。

最后我想说:对于我个人来说,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的代价是如此之大,于是我恐惧于或对方或自己的背叛,就像顾城的那首诗一样:你害怕结束,所以你拒绝了一切开始。

于是我开始懒散的寻找可以安慰自己的拒绝方法,但这对于我这种人来讲,似乎是一场竹篮打水。

也许我不该浏览和阅读如此庞大的亲密关系的黑暗面的信息,那样我也许会活的快活一点。

 8 ) 最后一封信

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自私的,爱是自愿的。

乙坂镜史郎的转学,掀开了三个人的故事。

青春美好的恋情,在错综的心思中萦绕,岸边野裕里对乙坂是那么的动心,但乙坂对迟野未笑是由衷的喜欢。

等到20多年之后,乙坂回来之后,缺发现物是人非,而期间书信的来往,更是将故事的灵魂所牵线起来,乙坂来给未笑上香的时候,未笑的女儿原野点美说出了她妈妈的心声,那些信件是妈妈的宝贝,妈妈看了好多好多遍,这也就是最大的慰藉。

乙坂临走前给裕里送的相册,是对整个高中的回忆,里面两个孩子的照片更是青春的缩影,而当点美读最后一份信的时候,是对整个高中的总结,也是整个故事的总结,也是整个青春的总结。

青春总是美好,青春总是希望。

爱情总是甜美,超越年龄,那就是心灵的交汇和升华,超越时间和空间。

 9 ) 日式青春与中式青春差别巨大。

这个剧本真的是不能再“岩井俊二”了,羞涩的少年时代,些许颓丧的中年时代,岁月跟随镜头在时光中穿梭,晦涩的美感,清淡的爱殇。

这些元素放在霓虹社会里,就是一个经典且动人心扉的忧伤往事。

但是放在中国,那种特有的“突兀感”就变得异常显眼,日本只要是带有关于青春,人生,岁月等标签的作品,总有一种日式独有的晦涩,这种晦涩从太宰治,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之中就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了,这种晦涩的艺术表达方式逐渐成为了日式温情文艺片特有的“滤镜”,而这样的“滤镜”恰恰与中国社交文化体系格格不入,虽然岩井俊二一直试图努力去做“本土化”改编,也请了陈可欣来帮忙,但是这个剧本的故事架构就是一部纯粹的日本叙事剧情文艺片,以至于无论你怎么努力去调整,怎么努力去做本土化改编,但依旧会给人一种极强的“矫情感”,那种专属于日式的晦涩,压抑,宣泄通通都变成了无病呻吟式的矫情,这就是你看《你好,之华》最直接的观感,就像是被人摁在水里,一直喘不上来气,而最后的情感释放方式又完全get不到中国观众的“痛点”,以至于看完整部作品,我仿佛感觉自己已经被活活闷死在水里了。

可这个故事与人物放在日本社会之中,你就会觉得很顺畅,很舒缓,一切都恰到好处。

与说到底就是文化层面的冲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10 ) 遗/情书

除夕那天傍晚,在平安神宫打卡了[刺客聂隐娘]取景地泰平阁,然后徒步一路向西,拜访了传说中仍在生产伪电气白兰的夷川发电所。

从汇入鸭川处沿河南下,对岸可以眺望到二代目归来时住过的酒店。

在河滨步道的尽头上桥,经过市役所大楼,拐入灯火熙攘的锦市场,京都倏忽间就从狸猫和天狗的世界,还回到贪婪愚蠢的人类手中。

吃完号称怀石料理级的荞麦面作年夜饭,微醺中在四下都望不到尽头的锦市场里乱转,一抬头正好来到一家松竹旗下的影院门口,想着既然已经在东京光顾了东宝的主场,那在京都自然也要照顾一下松竹的本地生意才算公平。

海报栏里热映的有桥本环奈的左右互搏,还有是枝裕和与两大法国影后合作的新片,不过考虑到自己既听不懂法语又看不懂字幕,为了防止酒后再次在异国他乡的影厅里酣睡,冥冥之中,还是选了几天来一直下意识回避的,岩井俊二的[最后的信],因为是和一年前看过的[你好,之华]讲的是一模一样的故事,至少不需要空耳揣测剧情。

岩井导演在大陆过气很久了,也许是从筱田升去世之后画风不再“物哀”,也许是因[花与爱丽丝]之后就再也没出过爆款,也许是从郭敬明的荐辞居然上了《燕尾蝶》或是《莉莉周》原著小说的腰封,总之现在的影评提起岩井俊二那些“日式小清新”曾经的开山经典时,字缝中总是隐隐含了些轻谑之意。

后浪们对上代人的青春没兴趣,前浪们步入焦虑不堪的中年后,回想起曾经的感同身受,也难免觉得幼稚和矫情,甚至羞于承认曾为其热泪盈眶,我自己也是。

好在前几年大陆电影市场畸形火爆,园子温这样黄暴无忌三观尽毁的变态都能拿到片约,擅长消费情怀的中国片商们,自然更不会放过这位昔日“青春残酷物语”的所谓代言人。

于是就有了那部说不出哪里不好,但就是觉得水土不服的[你好,之华],虽然也是水准之上,但可能导演自己并不满意,居然回日本又原样重拍了一遍,故事地点由大连变成导演的老家仙台,时代背景的许多牵强之处都成了顺理成章的存在。

钢琴声响起,同样格式的片名和空镜俯拍一起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我突然明白,这个叫做[Last Letter]的故事,和那部[Love Letter]之间,原来有太多之前看中文版时未能察觉的呼应之处,比如都是以一场葬礼开篇,都是以收到“已死之人”的回信引出悬念,都是成年与少年双线平行的叙事结构,而同样作为“已死之人”的远野未咲和藤井树,少年之后的人生经历,也都只是在其他角色的口述和回忆中出现,再没有一帧画面给他们成年后的相貌,就连葬礼上的遗像,用的也都是少年时代的照片。

又比如松隆子饰演的的远野裕里,虽然已是两个孩子的妈,但像刚从[四月物语]中走出来的那份少女感仍然拿捏的恰到好处,而她的的职业,也依然是图书管理员,只是图书馆里被借走的隐喻人物未来命运的小说,从敏感温柔的普鲁斯特变成了据说是家暴狂的夏目漱石,而当海报上刻意隐藏的中山美穗和丰川悦司的角色,以气质颜值双双崩坏的形象毫无征兆的出场时,这种恶趣味竟有了多年损友久别重逢时玩笑开过火的感觉。

所以这部电影与[情书]最工整对仗的译名其实就应该是[遗书],而这也是原著中最后一章的题目。

甚至和[情书]里只是在借书卡背面画了一幅肖像,并没有真的写过情书一样,远野未咲也并没有给女儿鲇美写下真正的“遗书”,留下的只是她在少年时与人合写的一份毕业演讲稿: “我们曾拥有无限梦想和可能,或梦想成真,或抱憾终生,每当痛苦绝望时,定会再次回忆起此时此地。

” 两部电影也都安排了成年后的主人公回中学故地重游和拍照留念的情节,只不过二三十岁回去时,图书馆和老师仍在,青春仍在,未来的无限可能仍在,回忆的人也只是感染了一场终会康复的肺炎。

而四十岁后再回去时,校园已经废弃,被回忆的人已经因抑郁症而自杀,人生再也来不及重来。

十几岁的远野鲇美不能理解,为什么大人们都要隐瞒母亲死于自杀的真相,而只说是染重病去世的原因,不过她还有整个一生去自己寻找答案。

而年近半百的乙坂镜史郎,到故事的最终也不能理解,自己少年时修改的演讲稿,为什么会成为另一个人留在世上的的最后的信。

也许经历充满遗憾又不能重来的半生之后,就再也不敢认真追问,死后是否真有天国或来世?

贾樟柯说,“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李安说,“只可惜每次都来不及好好道别”,王家卫说,“人生如棋,落子无悔,那是赌气的话,人生真能无悔,那该多无趣啊”。

《最后一封信》短评

【X】于我而言,岩井俊二大概是最无聊的作者之一,配乐的品味也差。

7分钟前
  • Cardinal
  • 很差

日版自然太多。高中毕业后,大家的人生去了哪里,轻轻的电影。松隆子太可爱了

12分钟前
  • 太阳饼SS
  • 推荐

或许不如“之华”,两部电影倒是再一次证明了岩井创建感性视听共通语言的能力,在这个时空中,作者的策略与故事可以毫不疲倦的循环发生在任何一个角落,串联它们的是同一场雨落,同一条河流,同一段经历,同一种确幸,你会相信两个故事中的人物终有一天会默默地擦肩而过,却是内心深处久候的遥相呼应与蓦然回首,岩井静静呵护无处安放的信念,用银幕连接和温暖无数相隔万里的孤独。

17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一个电影拍两遍,依然不及格

18分钟前
  • 我不是小马识途
  • 较差

喜欢妹妹的演员

20分钟前
  • 于是
  • 推荐

整体状况外,连岩井俊二最拿手的音乐也像是随便敷衍一下的。大可以不拍

23分钟前
  • tankry
  • 较差

我们都喜欢怀念过去,或者,因为过去,通常都有美好的滤镜

24分钟前
  • 通叔
  • 推荐

中国版本的青春时期小演员全方位吊打日版大龄装青春组 广濑铃(她是气质问题)和神木隆之介选角失败 知道是名导都想要这机会 可也太不对劲 尤其神木 快30岁高龄还发胖严重是怎么好意思演高中生 中国可是真的找了15岁左右的三个孩子啊 青春是装不出来的 哪怕你再显小 大人部分还是松隆子完胜

27分钟前
  • (ꈍ ʚ ꈍ)
  • 较差

没看明白……

32分钟前
  • 较差

无法get

35分钟前
  • evaI
  • 较差

为了松隆子看的,发现是《你好,之华》的日版……这个故事到底有什么值得拍两遍的?而且中版张子枫不像周迅,日版神木隆之介不像福山雅治……故事有种非常割裂的感觉,且无聊。

36分钟前
  • 絮絮
  • 较差

看过了之后真的就是。。。呵呵的感觉。。。福库亚麻这部里残得厉害,西皮毫无感觉

39分钟前
  • 反应永远慢半拍
  • 还行

太长了没耐心看完 除了松隆子没啥可看的 岩井俊二不行就隐退吧这拍的都是些啥

42分钟前
  • 虾条
  • 较差

我希望这是岩井俊二的"最后一封信"了,别在拍跟信有关的了,看吐了

47分钟前
  • fw郑静仁
  • 还行

哈哈哈没看过你好之华,只是这个故事底子没啥东西啊,怎么能拍两版圈钱呢

52分钟前
  • 你的端倪兒
  • 较差

福山叔怎么邋遢都帅啊

53分钟前
  • sonmia
  • 力荐

枯燥无味

57分钟前
  • ⠀ ⠀
  • 较差

同样的故事,果然到了日本就一切都对了。没啥说的,就是和想象的一模一样。

58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広瀬すず的少女感很耀眼(遇到福山雅治那场戏简直在发光,想上去摸一下她的手臂)

59分钟前
  • AMY园
  • 推荐

悼念青春一脉相承,多了为老中青各色人生的默默祈愿。温柔仍在,对伤痛倒是变豁达了。这大概算是上了岁数的一种好处。

1小时前
  • 沉默の玩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