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黑手党题材的影片盛行不衰,恰巧去年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均有作品入围,柏林的《少年黑手党》走的是青春成长路线,威尼斯的《黑手党不再是曾经》是一部备受赞誉的纪录片,而戛纳的这部《叛徒》绝对算是近年来最扎实且独特的史诗作品。
现年80岁高龄的意大利大师级导演马可·贝洛基奥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凭《怒不可遏》一举成名,他擅长拍摄政治色彩浓郁的影片,也深受左翼思潮的影响,他的作品往往充斥着不少叛逆和突破禁忌的人性刻画。
黑手党题材是他初次涉猎的题材,却拍出了与别不同的味道,证明了这位意大利导演宝刀未老,思想依旧活跃。
这部《叛徒》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上世纪80年代初期,黑帮首脑多玛索·布西达成为“叛徒”,并逐步瓦解整个黑帮组织的故事。
影片开场是一个貌似融洽的黑帮聚会场景,纷繁的人物和关系一拥而上。
透过这个场景道出主人公意兴阑珊、急切金盆洗手的心态,紧接着就是黑帮成员拍摄集体大合照,这个画龙点睛的画面暗示了全部人物之后的命运走向。
不用多久,叙事便露出了狰狞可怖的面目,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暴力暗杀情节接踵而来,但这些明显跟我们看惯的黑帮火拼厮杀截然不同,更像是一种冷漠的日常记录,画面上出现不断滚动的数字,暗示着丧命的主人公家族成员。
▲开场的黑帮大合照暗示了全部人物的命运走向如果这干净利落的黑帮仇杀场景没让你感到尽兴的话,那么之后漫长的法庭审问与辩论情节可能会让黑帮类型片爱好者失望而回。
在贝洛基奥看来,这部作品的重点不是厮杀对抗,而是主人公为何背叛黑手党组织,以及成为“叛徒”之后的人生经历。
由此,便引出片名的用意:究竟主人公是不是“叛徒”?
由主人公亲口讲述的一段精彩的回忆情节可谓理解这部庞杂宏大的史诗故事的关键核心。
作为一名黑帮组织的元老级人物,主人公尽忠职守维护帮派团结和利益,恪守帮规,从不对老人女性小孩下手。
然而,现实却令人失望:金钱利益取代了江湖道义。
他和妻子家人躲到巴西后,留在意大利的家族成员不断遭到黑手党内部成员杀害,自己两个儿子更死在昔日称兄道弟的同伴手上。
这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他幡然悔悟后选择与司法部门合作,挺身指证黑帮成员,并由此瓦解掉整个黑手党组织。
在主人公看来,自己根本不是叛徒,因为他要对付的都是破坏黑帮规矩而心术不正的成员,在他看来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叛徒。
主人公信奉的宗旨原则和传统道义成为他支撑自己在法庭上指证其他成员的强大信念基础,而情节也透露出传统老派的观念与新一代黑帮做事手法的格格不入。
从这个“叛徒”视角切入叙事是影片有别于其他黑帮题材的亮点所在,令观众客观而充分地理解主人公背叛组织的复杂心态和艰难过程。
从这个视角出发似乎可以理解剧作的重心转移到法庭审判情节的缘由,导演尽可能展示出黑帮分子为了躲避审讯而施展五花八门的丑态,以及主人公与他们在法庭上各自对峙时的语言,不断揭穿他们口中的谎言,让观众自行判断究竟谁才是“叛徒”。
▲剧情重点放在精彩纷呈的法庭审讯与辩论情节导演没有用常规的黑帮类型情节来书写这个另类的人物传记,反而选择用几个重大的时间节点和跨越地域的事件来梳理人物的生平及其转变的契机。
时间线从开篇的70年代,到主人公在巴西被捕的80年代,再到其出狱后的90年代,直至他最终去世,人物也从意大利到巴西,再回到意大利,之后再到美国的沧桑历程,具有相当厚重的史诗底色。
主人公最后生涯的这段情节让我联想到去年另一位大师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爱尔兰人》。
两部影片的主角都是日薄西山的黑帮成员,见证了自己从光辉走向衰败的终点。
主人公本可以在美国安享晚年,却发现自己无法接受依靠太太生活,惶惶不可终日地生活在威胁的阴影下,于是选择再次回到意大再次指控黑帮,及其幕后盘根错节的政治势力。
尽管导演贝洛基奥已年届八旬,但是他打造的这部黑帮作品在沉稳的叙事中透出矫健有力的节奏感:激情四射的性爱场景,凌厉干脆的暗杀段落,庄谐并重的庭审辩论现场,都给这个复杂的叙事文本提供了相当充足的看点。
几处惊艳的梦幻段落将主角对家人的愧疚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困兽斗的动物蒙太奇画面则延续着欧洲导演专属的古典气质,而不时出现的歌剧唱段和巴西流行乐,则具有鲜明的提示意味和讽刺色彩,不论是黑帮还是执法机构实施的暴力,都具有优雅和凶残的两面性,特别是巴西警方用直升机威胁主人公的一幕尤为明显。
而开头的黑帮暗杀段落和临近结尾时一个从车内拍摄的爆炸坠毁镜头又让人回想起贝洛基奥早年最擅长的政治题材风格,充满着暴躁狂热与危机四伏的氛围。
▲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的表演不输戛纳影帝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男主角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的表演让人全程目不转睛,他将捍卫黑帮道义和价值观与现实利益冲突之间的复杂人性演绎得令人信服。
他的表演在去年戛纳竞赛影片里绝对是上乘的一位,足可媲美《痛苦与荣耀》里的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尽管他去年错失戛纳影帝,但今年却凭另一部作品收获威尼斯影帝的殊荣,再次证明了金子总会发光这个简单朴素的说法,而好演员总会有目共睹并获得认同。
其实快意恩仇只在书中,而人的欲望的无穷尽的,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其实“我的事业”这样的组织,最大的影响是因为欲望带来的,不断增加的需求,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变化,这根矛盾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并没有什么更加伟大或者高尚。
所以杀人其实是不高尚的,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而人为的加上个限制,就觉的他是高尚或者是低劣的。
“我的事业”不管有没有drug,迟早会走到末路,被其他的形式所替代,主角完全是顺势而为,而能在压力下放弃所有,坚持做自己,很不错,希望天朝也有这样的人,而不是乌合之众
看完了这部意大利的黑帮犯罪片:《叛徒》,勉强及格,给三星,堪称意大利版本的《美国往事》[em]e401149[/em] 《教父》,但是叙事太凌乱,剧情也缺乏深度和感染力,无法让人产生共鸣!
意大利人拍家庭伦理片是一绝,但是像这种史诗巨作还是欠火候的,最喜欢的意大利电影当属《完美陌生人》,没有之一!
和《美国往事》以及《教父》一样,这部《叛徒》也是向观众展现了上世纪意大利黑手党那些不得不说的往事,帮派火拼,家族矛盾,利益纠纷,政治斗争,风光有时,落寞有时,却终究敌不过往事如烟,所有的恩怨情仇,爱恨嗔痴,终将湮灭在岁月的长河里,任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渐渐地被掩埋在历史的漫天黄沙里,归于平寂!
其实对于《教父》系列三部曲,大多数人都喜欢第一部和第二部,但是我刚好相反,我最喜欢第三部!
人们总是想看到英雄少年,意气风发,却无法面对英雄迟暮,美人夕颜!
但是人总要面对现实,没有人会永远年轻,坦然面对生老病死,珍惜眼前人,把握当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别让人生留下太多遗憾,千万不要为了世俗的眼光和流言勒苦自己,要学会为自己而活,一生真的太短了!
片子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很经典的一部电影,开头的这一段就让我感触颇深,主角作为保守派的黑帮元老,他似乎隐约感受到了家族的变化,喧嚣的聚会,看似和谐的谈判,相亲相爱的挚友都像是表面繁荣的虚伪,他选择在这时候离开黑手党,离开意大利也许就是对自己所在组织正在发生变质的一种直觉,可以说他本想利用金盆洗手的机会彻底摆脱自己的过去,他一度以为可以像普通有钱人那样去过下半辈子。
剧情在此后急转直下,他在异国他乡不断地收到自己家族被暗杀的消息,甚至连他自己也被人告发面临回国审判,此时的他还坚持着自己黑手党的原则,缄默其口甚至自杀。
另一方面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敌人正是激进派的首领,对黑帮来说只有以牙还牙才能复仇。
这期间看到了一个黑手党元老渴望脱离过去又不得不被血海深仇所束缚的痛苦,他的情感驱动着他要复仇理智又使他明白即使引渡回意大利也难以报仇…………要说下去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去看看亲自感受一下
意大利电影《黑金叛徒》根据真实的人物事件改编,倒是回看了一下意大利西西里黑手党们的兴亡史。
在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巴勒莫巨大的海洛因贸易,两大黑帮家族对立期间,男主角多玛索·布希达却想激流勇退,他最大的理想是想平安的死在床上,于是远走巴西,不过另一个黑帮家族柯里昂家族的里纳野心勃勃,想要一统江湖,即使布希达已经远走,里纳依旧对他的家族大开杀戒。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黑手党电影,1980年9月4日黑手党头目在斯特凡诺.邦塔德的别墅会面,旧的黑手党和新的柯里昂家族共同商议如何瓜分海洛因市场。
正在逃亡的,被称为“两个世界的老大”的布西达也出现在了这次聚会上,虽然他有一定的影响力,可是级别不够不能参与会议。
时间来到了12月,柯里昂家族对旧黑手党发起了袭击,各种暗杀、刺杀层出不穷。
塔诺来到巴西希望布西达能回到巴勒莫和孔托诺一起联手对柯里昂家族进行报复,但他并没有马上答应。
在一次巴西军警的行动中布西达在住宅中被逮捕了,经过一番刑讯逼供后1984年布西达被引渡到了意大利,并见到了乔瓦尼.法尔科法官,经过一番交谈布西达决定和法尔科合作,很快孔托诺也选择了合作。
布西达和孔托诺揭露了黑手党委员会,成为了黑手党的叛徒,为此布西达没参加黑手党的家人也遭到了刺杀,他的亲友也与他划清了界限。
1986年对黑手党的审判开始了,被告们在法庭上丑态百出,有把嘴巴封起来的,也有突然发生癫痫的,还有突然裸体的,目的只有一个:拒不配合。
当布西达第一次出现在法庭上时被告们都想和他来个交叉审讯,来证明布西达是错的,是骗子。
可当第一轮交叉审讯结束后他们都选择了沉默,其他人都拒绝了接下来的交叉审讯,因为他们没法反驳他。
出完庭布西达和孔拓诺就分别被护送去了美国,接受证人保护计划。
当身在美国的布西达得知法尔科法官惨死于爆炸袭击的消息后决定前往意大利继续出庭揭露黑手党。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虽然布西达也不是什么好人,他也曾经杀人,贩毒,但因为他的揭露导致366名“cosa nostra”被捕,而那些老大们也在各自的监狱中服刑或死去。
当然布西达也付出了代价,他的两个儿子因为他的原因被黑手党残忍杀害,他第三任妻子到现在还处于证人保护中,不能做自己。
法尔科的遇袭身亡也告诉我们追求正义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伸张正义的道路上永远布满荆棘。
[这部浓墨重彩的“后黑帮史诗片”,才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最大的遗珠,在我看来,至少值一座影帝殊荣!
]或许只有意大利人拍起黑手党电影,才是最正宗、最地道的;而年过八旬的老导演马可·贝洛基奥的黑帮作品,又是其中最华丽、最浓墨重彩的一支。
在真实事件改编的《叛徒》里,他用老辣的镜头,复古的美学,揭示了一个黑手党骨干的复仇和残年。
影片中有喧闹的庭审,残忍的杀戮、也有政治的暗流交锋、人性的抗争和悔悟,当几十年前的”世纪大审判“重现银幕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舞台,在古典音乐和意大利小调里,为破碎的黑色家族奏响了挽歌。
两个多小时的《叛徒》,年代跨度之大,登场人物之多,节奏之紧凑,对白之密集,非贝洛基奥这般功力难以驾驭;男主角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更是赋予了布西达,这个“叛徒”一种慑人的气场,不由得肃然起敬。
布西达虽然移居巴西,却难逃意大利黑帮的火并和警方的追捕,一日为西西里人,终生都是西西里人,身为骨干的他自然明白这个宿命,可为了家人和孩子,也为了向曾经的”兄弟们“复仇,他选择当污点证人,指控所有的黑帮大佬,后半生几乎放弃了尊严。
开场的家族合影,中间的庭审大戏,以及法官的遇害视角,都是影片最出彩的几个段落,直接揭示了意大利版”打黑“的残酷性和复杂性,银幕上巨大的字体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但这并非黑手党的墓志铭,更像是某种讽刺和警示,这才是意大利式的社会现实。
死亡阴影一直笼罩,布西达一旦暴露了踪迹就得搬家,深夜里还独自端着把老枪,像是一只垂老的孤狼,维系残生。
影片若在这一幕结束,那仅仅是布西达个人的传记片,贝洛基奥此时颇有深意得捡起了之前没讲完的寓言故事:那个被帮派“判了死刑“的成员,终于熬到了儿子成人结婚,等待他的是最后一声枪响。
布西达干脆利落地完成了使命,无需废话,这对于双方更像是一种解脱,帮派的铁律也是伦理底线,这是布西达毕生信奉的人生准则。
可当布西达自己从猎人沦为猎物时,时代已经巨变,老一辈的底线早已被抛弃,孩子、女人都能下手,更别提抱着婴儿挡枪的懦夫了。
这种“世风日下“的没落和无奈,才是《叛徒》从头到尾流露的情绪,也是《教父》、《古惑仔》、《极恶非道》等诸多黑帮片钟情的悲情主题。
古典帮派都在日渐萧瑟,新生代暴力分子愈加疯狂,为了利益毫无原则,这与其说是堕落,不如说是”去家族化“后的新生。
法维诺的表演中,即有白兰度式的威严和隐忍,也有帕西诺式的狠辣和坚强,他自己就曾表示,塑造人物受益最大的影片是《疤面煞星》,托尼仿佛就是布西达的另一面。
贝洛基奥的目的,也不只是揭露西西里黑帮,而是指向背景更黑、根基更深的意大利政坛。
他多年来一直钟情政治题材,作品中涉及到政治的段落更具力度,并与人物的性格塑造完美融合,这在《征服》、《再见、长夜》和《沉睡的美人》中最是明显。
《叛徒》前半程表面上还是司法与黑帮的斗争,而当朱利奥·安德烈奥蒂一出场,观众才意识到背后牵涉甚广,连意大利总理都不能幸免,至于二者到底有何见不得光的瓜葛,就得到保罗·索伦蒂诺的那部《大牌明星》中去慢慢补课了。
Luc
以布塞塔这个一手葬送西西里传说的叛徒(但叛徒这个题眼本身就存在着对“谁是真正的叛徒”的质询)的一生为切口的黑手党覆灭编年史。
极精彩的表演和群像塑造,将一个黑帮组织的兴衰掐入社会历史变迁的脉搏。
黑手党的荣与辱,义气誓言与背信弃义,冠冕堂皇和粗鄙赖皮,冷酷残忍和贪生怕死,淋漓尽致。
凛冽的冰火史诗——黑手党分子的亲情爱情友情如坚冰一样寡薄,而屠杀、炸弹、暗杀等各种狂暴的死亡随时如火星藏匿在看不见的阴暗角落,觑见时机便猝不及防灼烧他们周身一切。
他们脸上时而闪过的真挚情感或者忏悔即使被特写捕捉,也像坚冰融化瞬间倏忽急逝。
与黑手党现象勾连的错综复杂社会现实,西西里经济生产和社会结构,风俗传统,政治事件,法庭论辩与国家关系,一纲举而万目张。
多线叙事镜头的并置凸显了生死等各种两极事件的巨大反差,更令人焦虑不安的是这些两极事件可能随时在某个节点颠倒。
人物塑造的精彩不仅表现于人物性格,或者人物经历与心理历程的可信度,更表现在对黑手党团体里每个人物的宿命性命运的烘托。
笼罩其上的乌云从未散去。
被黑手党收养直到在美国借助证人保护计划得以安年的布塞塔的漫长一生里,生命早期的许多事件似乎都预示着什么,一些或许有点黑色幽默又令人唏嘘的隐喻性事件,指向不明确的结局——布塞塔年轻时被委派的第一个任务对象,为了保护自己,从儿子出生开始直到结婚前始终与儿子寸步不离,而在儿子婚礼那晚,他独自一人走到院子中间(这里的构图,背后是摇摇欲坠的倾坯墙垣,男人一个人坐在中心的椅子上)抽起烟,盯着门口一条休息着的流浪狗。
深远的夜,提着的心几乎和这静谧的夜同时凝滞……电光火石间,年轻的布塞塔在监视数年后终于得到这个男人独处的机会,几枪将其射杀。
直到生命的终点,布塞塔始终保持着带一把枪在身边的习惯。
而实际上,他已经年老昏庸到沉沉睡去,妻子给他盖上被子,将猎枪从他手掌中抽出,他也丝毫没有察觉。
今年上海电影节的“一带一路电影周”中,最令我期待的电影不是别的,而是这部意大利黑帮题材电影——《叛徒》。
它在戛纳放映时就好评如潮,被誉为“当代黑帮电影新经典”之作。
在看完电影之后,发现《叛徒》与自己的想象有着不小的差别。
这并不是说电影不好,而是它好得太特别了。
这是一部史上切入视角最特别、最反类型的黑帮史诗,对西西里黑手党内部分崩离析的过程有着精彩而又真实的演绎。
《叛徒》根据意大利西西里岛黑手党首脑多玛索·布西达的真实人生经历改编而成,以他为引导角色,跨越几十年的时空,在意大利、巴西、美国等不同地域间迁徙,拉扯起一幅宏大的时代群像。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西西里黑手党各个帮派间矛盾重重,斗争不断。
布西达本想金盆洗手,从意大利移居巴西以遁世。
然而黑帮之间火拼仍在蔓延,多玛索·布西达的兄长及幼子等亲戚遭黑手党残杀。
身在巴西的他随后被引渡回意大利,为了复仇,他决定违背自己的誓言,以信息提供者身份与意大利检察官展开协作,成为“叛徒”。
在影片的类型取向与结构上,《叛徒》令人耳目一新。
在传统的黑帮片中,火爆刺激的火拼动作戏、宛如“英雄人物”一般的黑帮老大,始终会占据影片很大的篇幅。
在饰演男主角布西达的演员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看来,“这些电影对许多年轻人而言是一种误导”。
《叛徒》显然不再是以往那类美化黑手党的电影,而是有着现实主义诉求,真正深入地探讨“黑手党分裂、落幕”这一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纷争。
导演马可·贝洛基奥时年80岁,是意大利最有名的导演之一,非常擅长执导政治电影。
也正因此,他并没有将这个宏大的题材以惯常的类型片方式粗暴处理,而是以“复古美学式”的镜头语言和纷繁的叙事方式,多维度地呈现出党派斗争下的残酷历史,揭开意大利黑手党真正的神秘面纱。
贝洛基奥在影片的第一幕中,就一反常态地快速构建起帮派间纷争的背景,大量如“过山车”般飞驰而过的人名、人物关系、事件都令人眼花缭乱。
而随后,他转换影片风格与节奏,以大量带有激烈冲突的审讯戏、庭审戏来往回追溯布西达的“发家史”和帮派之间的“纷争史”。
这些戏份充满了口述与想象并存的言语层次,让观众听取每个复杂人物形象背后的“弦外之音”,从而自主地梳理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多面的人物形象。
我们不妨来解构男主角的人物形象。
作为历史上第一位站出来与政府合作的黑手党,多玛索·布西达直接导致了黑手党群体从此的一蹶不振。
在与自己党派中同样文化水平不高的仇敌对质时,他口舌伶俐,让对方毫无还击的余地,仿佛说出的话都是真理,自己是那个“怒吼的狮子”,而对方不过是“过街老鼠”。
但也正如男主角法维诺在映后所言,“主人公的背叛是黑手党的应得”,但同时,他也不能算是一个“英雄”,而是复杂的多面体。
《叛徒》的最精彩之处莫过于此。
外界对于黑手党的形象有各种猜测,但从内部的视角出发,会发现他们也不过是平凡人,每个极端的选择背后都是人性的黑、白、灰三色。
没有真正的英雄,也没有真正的黑白分明。
影片最终,展现了风烛残年的多玛索·布西达在弥留之际的一个梦境:如果曾经有的选择,他会成为那个先动手引发帮派纷争的导火索,那个杀人犯。
直到此刻,观众才顿时清醒过来——作为一个曾经的黑手党老大,即便他的家人横死,即便他选择与警方合作共同除恶,但他还是曾经选择犯罪、拥抱党派,和其他人一样有罪,并不值得我们的同情。
毋庸置疑,《叛徒》绝对可以成为“年度十佳”的选择之一。
马可·贝洛基奥靠复杂的人性描绘,为我们带来了21世纪以来最接近“史诗电影”气质的作品。
今年上海电影节的“一带一路电影周”中,最令我期待的电影不是别的,而是这部意大利黑帮题材电影——《叛徒》。
它在戛纳放映时就好评如潮,被誉为“当代黑帮电影新经典”之作。
在看完电影之后,发现《叛徒》与自己的想象有着不小的差别。
这并不是说电影不好,而是它好得太特别了。
这是一部史上切入视角最特别、最反类型的黑帮史诗,对西西里黑手党内部分崩离析的过程有着精彩而又真实的演绎。
《叛徒》根据意大利西西里岛黑手党首脑多玛索·布西达的真实人生经历改编而成,以他为引导角色,跨越几十年的时空,在意大利、巴西、美国等不同地域间迁徙,拉扯起一幅宏大的时代群像。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西西里黑手党各个帮派间矛盾重重,斗争不断。
布西达本想金盆洗手,从意大利移居巴西以遁世。
然而黑帮之间火拼仍在蔓延,多玛索·布西达的兄长及幼子等亲戚遭黑手党残杀。
身在巴西的他随后被引渡回意大利,为了复仇,他决定违背自己的誓言,以信息提供者身份与意大利检察官展开协作,成为“叛徒”。
在影片的类型取向与结构上,《叛徒》令人耳目一新。
在传统的黑帮片中,火爆刺激的火拼动作戏、宛如“英雄人物”一般的黑帮老大,始终会占据影片很大的篇幅。
在饰演男主角布西达的演员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看来,“这些电影对许多年轻人而言是一种误导”。
《叛徒》显然不再是以往那类美化黑手党的电影,而是有着现实主义诉求,真正深入地探讨“黑手党分裂、落幕”这一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纷争。
导演马可·贝洛基奥时年80岁,是意大利最有名的导演之一,非常擅长执导政治电影。
也正因此,他并没有将这个宏大的题材以惯常的类型片方式粗暴处理,而是以“复古美学式”的镜头语言和纷繁的叙事方式,多维度地呈现出党派斗争下的残酷历史,揭开意大利黑手党真正的神秘面纱。
贝洛基奥在影片的第一幕中,就一反常态地快速构建起帮派间纷争的背景,大量如“过山车”般飞驰而过的人名、人物关系、事件都令人眼花缭乱。
而随后,他转换影片风格与节奏,以大量带有激烈冲突的审讯戏、庭审戏来往回追溯布西达的“发家史”和帮派之间的“纷争史”。
这些戏份充满了口述与想象并存的言语层次,让观众听取每个复杂人物形象背后的“弦外之音”,从而自主地梳理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多面的人物形象。
我们不妨来解构男主角的人物形象。
作为历史上第一位站出来与政府合作的黑手党,多玛索·布西达直接导致了黑手党群体从此的一蹶不振。
在与自己党派中同样文化水平不高的仇敌对质时,他口舌伶俐,让对方毫无还击的余地,仿佛说出的话都是真理,自己是那个“怒吼的狮子”,而对方不过是“过街老鼠”。
但也正如男主角法维诺在映后所言,“主人公的背叛是黑手党的应得”,但同时,他也不能算是一个“英雄”,而是复杂的多面体。
《叛徒》的最精彩之处莫过于此。
外界对于黑手党的形象有各种猜测,但从内部的视角出发,会发现他们也不过是平凡人,每个极端的选择背后都是人性的黑、白、灰三色。
没有真正的英雄,也没有真正的黑白分明。
影片最终,展现了风烛残年的多玛索·布西达在弥留之际的一个梦境:如果曾经有的选择,他会成为那个先动手引发帮派纷争的导火索,那个杀人犯。
直到此刻,观众才顿时清醒过来——作为一个曾经的黑手党老大,即便他的家人横死,即便他选择与警方合作共同除恶,但他还是曾经选择犯罪、拥抱党派,和其他人一样有罪,并不值得我们的同情。
毋庸置疑,《叛徒》绝对可以成为“年度十佳”的选择之一。
马可·贝洛基奥靠复杂的人性描绘,为我们带来了21世纪以来最接近“史诗电影”气质的作品。
近几个月都不想再听到意大利人说话了,我这脸盲加记性,看了两个小时多也没搞清楚谁是谁啊我的天,救命啊
【4】足够写实的类型片拍法,以一组矛盾贯穿始终,每一场庭审戏都暗潮汹涌,主角的个人意志闪闪发光。古朴、克制地书写了一篇消亡史,没有传奇,没有悲伤。
人名真的记不住。人脸真的不认识...
这么好的故事,拍成个流水账。6
A / 大概是太久没看到如此热情蓬勃流光溢彩的类型片叙述方式了。
长
看半天没看懂,后来才看到评论,估计我有点脸盲+姓名记忆障碍
“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把这个人塑造得除了好色,也没太大缺点,非常在意体面。杀人?某种有逻辑的系统之下,普通人也可能杀人= = 干掉黑手党不难,干掉政客就难了。检察官之死那段好看,但最好看是堪比意大利电影院的混乱法庭,两个年代的法庭戏还有时风差异。最后一段“当年也是这样的月夜”是用场景映射他的惶恐。当西西里人讲方言,讲意大利普通话的人就不懂了。老马丁写的匪徒是一个唯利是图、动物性很强的特殊物种,这部,在他的观念和打过美颜的《教父》之间。
实在是看不下去,感觉这样题材太无聊了。除了那几个情色片段。
人物混乱搞不清。。。
SIFF. 叛徒,是明哲保身,还是恪守准则。迷人的黑帮电影,以非传统的角度切入故事,影像风格克制且冷峻,弱化情节,强化角色,做到了以角色带戏的极致。男主的心理展现得细腻,到最后有几丝反英雄的味道。
@2024-06-03 10:45:46
20190702Louxor重看(略加)|20101018CF重看35±
一直追到前总理安德烈奥蒂 庭审那些戏看不够意大利人真是太搞笑了 nil frahm配的穿越星际探索了
又臭又长平均一下分数
不是我的菜
啰嗦,无感。
之所以打两星,是因为看到最后我还是只能认出来主角,其他人一个都不认识。。。出来之后也不知道是哪一派的。。。
不了解背景,看不懂。
意大利人用电影记录了一段他们的历史。结尾晚年(多玛索·布西达)呼应晚年(被暗杀者)的那场戏(暗杀那位已近暮年且离开了儿子的父亲),整部电影唯一的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