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先杀了我父亲:一个柬埔寨女儿的回忆录》,纯粹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出发阐述全篇,算是尊重原著回忆录的叙事。
而一个家庭的聚散、生死与经历即可让我们看见红色高棉时期被饥饿、虐待、死亡所笼罩的柬埔寨。
因为叙事主角是当时极左的柬共,所以不免会让人想到同样题材,讲述我国极左事件的电影《夹边沟》,同样让人绝望、不寒而栗!
PS:感觉每个时期的疾苦大事,都有美利坚的身影,搞不懂其到底是自诩的世界警察还是恐怖毒瘤!
开头的全景俯拍暴露了群演不足和布景过于现代的尴尬,朱莉太tm爱用全景俯拍了,用的时候还一般要静音,好尬全片有种导演自我感动的赶脚,叙事流水账,推进得太快了,人物一直都是被动的,没有做出选择演的最好的是母亲,可惜戏太少,她一个眼神就让人心酸小女孩的演技莫非是传说中的贫穷戏剧?
感觉小女孩一直在实力诠释什么叫“哭不出来”…不过在难民营的一段,小女孩和其他孩子一样,已经被红色高棉弄成了《荒野求生》贝爷一样的人物,看不出一点孩子气,这种演技就显得合适了那么多心理蒙太奇,唯一让我觉得还可以的就是祭台偷吃的那个片段,展现出了小女孩渴望生存的人性张力,其他的都平平,要么只是史实展现,要么一看就是导演的意图(比如那个天女表演)后面推尸体的情节,一般小孩是不敢的,小女孩本来是城市娇娇女,敢迈出这一步,却完全没看到转变的契机摄影很好看,场面调度也不错,导演功力是有的,形式上不错,朱莉看待这段历史的视角还是比较客观,不是单纯的贩卖情感lux电影院出乎意料的用心细节,朱莉的影迷情结,柬埔寨红色高棉前的电影史也是很有意思的这个题材应该是可以很好的挖掘人性的,特别是有明确的视角,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升华或泯灭,比如说红色高棉重压下一家人的互相帮助和扶持,背地里的小幸福啦,或者小女孩在丛林法则里人性异化啦,看到原来是城市女孩的小女孩在荒野吃蜘蛛那里,想到这个片子可能是类似《一出好戏》一样的,把一个人从舒适区抛到无秩序的混乱原始社会里,一步一步的接受磨砺变糙变独立,然后获得自由,中间展现人性的温暖(亲情)和黑暗(红高),这样拍也可以,然而小女孩的视角就真的只是个视角,看不出这个人物有什么性格和转变…不知道是小女孩只能这么演还是朱莉喜欢这种风格让小女孩第一次大哭的,不是红色高棉的杀人,反而是反对红色高棉的越南的战火…最后三人重逢可以搞一个多线叙事7.5我觉得高了,看在题材和朱莉人文关怀之下,7.2分差不多
中秋佳节时,观影ANGELINA JOLIE导演的电影” 他们先杀了我父亲:一个柬埔寨女儿的回忆录”,这是一个柬埔寨家庭如何在红色高棉统治下求生的悲惨故事,影毕之后,颇多感慨,不吐不快。
影片始终跟着一个七岁的柬埔寨小女孩视角推进,一个五个子女的七口之家,1975年的金边,在美国人逃走,金边沦陷于红色高棉之后,新政权驱赶老百姓离开城市,到乡村去接受再教育。
一个家庭被迫逃难和强迫劳动为主线,它的真实历史背景中,几百万家庭被迫从城市转移到乡村,被新政权奴役,进行强迫劳动和军事化教育。
电影中,纪录了离乡背井的悲惨,亲友嫌弃的世态炎凉,革命同志们的残酷无情,难得作品对这些残酷的苦难表达得不动声色,并不煽情,充分尊重了这段历史,还有死难的两百万柬埔寨老百姓,符合对悲剧的审美。
印象特别深,很有人情味的场景有这么几个: 小女孩的父亲是朗诺政权的军官,在红色高棉的统治下,属于没有生存权的群体,在劳动营中,父亲被发现真实身份之后,他意识到生命走到尽头,他平静地和家人告别,默默地拥抱妻子,孩子们,那个最后的拥抱是一个长镜头,孩子们在余生中会不断地重温这个拥抱的力量,让他们坚持住,活下去,记住一辈子。
在暴政之下,出身就带着罪与罚,反革命是遗传的,会株连到孩子。
很快地,母亲和孩子们再次告别,让他们逃出劳动营,向四个不同方向分别逃走,假称是孤儿,以此求生。
在战斗中,难民们狂奔逃生,红色高棉解放军埋设的地雷在树林里被踩响,四散的肢体……,惨烈和残酷,在银幕之外都能感觉得到寒意。
还好,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五兄弟姐妹都活过了战乱,最终,他们团圆了,温暖的结尾。
以前曾经看过一部美国记者视角的红色高棉治理下柬埔寨大屠杀的”KILLING FIELD“,少儿不宜,血腥的味道非常可怕。
艺术作品对于真实发生过的事实的揭露,不过点到为止,实际不及其万一,真实的历史,还要更加可怕几个数量级。
六七十年代生人中,可能经历过也有兴趣了解这段历史。
六七十年代共运高涨,输出革命蔚然成风。
红色高棉取得政权的过程,离不开邻国的大力支持。
然而,其生于赤而胜于黑,其反人性的邪恶本质和红色恐怖,令人发指,早已红得发黑。
在屠戮人民的效率方面,红色高棉创造了人类历史的纪录,它们的无情和残忍是空前的。
波尔布特甚至超过了斯大林,在执政四年的时间里,红色高棉屠杀了整个国家1/4的人口。
波尔布特据说是M主席最忠实的学生,曾经多次来北京学习游击战理论,实践起来更激进,更彻底,更无情,试图通过跃进跨越工业化阶段,直接进入共产主义,方法则是通过消灭阶级,消灭反动派,消灭知识分子阶层,消灭文化,消灭宗教,这里不是指监禁,是从肉体上加以消灭- 正如习惯发明各种术语使得反人性的行为看起来比较人道和大义凛然的布尔什维克。
当然,这种灭绝人性的政权是没有生命力的,众叛亲离,即使得到了邻国的大力支持,最终,连刚结束越战的越南都看不下去了,一举击溃红色高棉,推翻了这个残暴的政权。
游击战又打了好多年才彻底灭了红色高棉,四十年来屹立不倒的柬埔寨首相洪森当年也是红色高棉的高级指挥官,无法忍受组织暴虐残忍的统治才弃暗投明的。
这是一部挺好的反战作品,原著作者翁琅的自传体小说改编,亲历者翁琅就是剧中的小女孩,JULIE的女性知识分子视角也为她的作品带来了不少温暖的亮色。
无论如何,相信本片是有文化价值的,它帮助更多人了解了四十多年前的那段历史,不应该忘记那段地狱般的历史,才能更加珍惜和平和自由。
安吉丽娜朱莉是天赋型的导演,《他们先杀了我的父亲》是一部高于历史的艺术影片,虽然里面用了一些隐晦寓意的镜头,但是不影响整个片子的高质量。
全片以柬埔寨小女孩的角度叙述,镜头准确传达出有那么点懵懂和又有那么点清楚的小孩视角。
父母被杀害的镜头安排在小女孩的梦境中,有点噩梦的感觉所以增加了恐怖感,说起恐怖感我觉得这是形容赤柬统治时期的最准确的词,以及当时人民突然对社会形态转变及动荡的无力和不知如何捱过的漫长绝望感,安吉丽娜朱莉把这两种感觉很清晰地拍出来了,并且一点都不哗众取宠,都是扎根于小女孩当时的视角与感受。
豆瓣评分只有7.5,我给8分。
小女孩在爸爸被带走(枪决)以及与妈妈永别时,都没哭,但是却在感觉姐姐也死了的那一刹那哭了,我想那一刻她脑海里想的一定是“从此,我在世界上真的只是孤身一人了”。
意识形态人类社会的血魔。
写下这个标题,觉得格外沉重。
电影看过了,总体感觉配不上这么沉重的历史话题,赤柬这个话题,以前我看过部分类似的报道,看过一个电影,烈火屠城,印象深刻。
其实,中国也发生过类似的运动,范围要相对小一些,看电影里面的一些画面,我好像看到了红歌,忠字舞(我小时候经历过社教,有印象,那个时候所有学生都不上课,就整天干这些事情),万幸没遇到过类似1951-1977这样的年代,有幸亏我们有邓领导这样有能力,有魄力的领导。
有时候,我也在想,我们的父辈,爷爷辈,这一辈小时候如何过来的?
......The Khmer Rouge government arrested, tortured and eventually executed anyone suspected of belonging to several categories of supposed "enemies":Anyone with connections to the former government or with foreign governments.Professionals and intellectuals in practice this included almost everyone with an education, people who understood a foreign language and even people who required glasses. Ironically and hypocritically, Pol Pot (led the Khmer Rouge from 1963 until 1997) himself was a university-educated man (albeit a drop-out) with a taste for French literature and was also a fluent French speaker. Many artists, including musicians, writers and film makers were executed. Some like Ros Sereysothea, Pan Ron and Sinn Sisamouth gained posthumous fame for their talents and are still popular with Khmers today.Ethic Vietnamese, ethnic Chinese, ethnic Thai and other minorities in Eastern Highland, Cambodian Christians (most of whom were Catholic, and the Catholic Church in general), Muslims and the Buddhist monks."Economic saboteurs:" many of the former urban dwellers (who had not starved to death in the first place) were deemed to be guilty by virtue of their lack of agricultural ability.......
很小的时候,可能也就五六岁的时候听父亲和他的朋友聊天,一直在谈过去,我在旁边假装根本就听不懂。
但是我知道,而且我知道中国人的苦难比柬埔寨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我们遗忘了,我们哪怕说一句很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话,平台都会把我们的话删掉。
这说明什么?
说明我们在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我们的电视台在说些什么?
我们的历史书在教我们的学生什么?
我们的专家学者该干些什么?
发生的事情能够掩盖的住吗?
掩盖不住的,这里我不想说细节,因为细节太残酷了,残酷到可以怀疑人生。
只有一个结论,就是,人是世界上最坏的动物,没有之一。
一半一半 纪录片一直是我认为的电影高级形式的其中之一 这部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纪录片 拍的很中肯 对于历史事件最好做到的就是还原 其中涉及的情感有疏有密 越南军人的特写镜头透漏的观点做作刻意 亲情的渲染前面咀嚼细致而收场潦草 拍摄技巧过多导致真实感垂直下降 在看征服者佩尔的时候想到过这样一句话 “那个年代的人真的在做事情也有事可做” 或许导演和编导这个专业本身就不该成为专业 艺术成就越高的越是脱离训练有素和复刻 那些所谓的“知识”难道不是真正毒害艺术思考的投机取巧吗?
emm
我也觉得整部电影的摄影让人如同在梦中,有可能是噩梦,有可能是美梦,梦是未知的,现实也是未知的,朱莉导演能用她多年在国外的慈善经验加上好的拍摄手法,用镜头十足的语言显现出来,不难看出这是一部诚意之作。
看电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也让我们深刻理解当时处于战争动乱年代的人们的处境和痛苦。
今早看完,翻阅很多历史背景,让人站的更高的视角去看如今的社会,会有珍惜之感。
毕竟这是脆弱的世界,也是坚强的世界。
先致敬充满人文关怀的朱莉天使,远所有疾病远离你,朱莉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动荡年代残暴政府统治下的苦难生活史,,整部剧看下来是压抑的,,总觉得残忍的过了头,什么样的政府会这样迫害自己的民众,,还是孩子的她们被迫种地,却填不饱自己的肚子,,小小年纪就被训练成童子军,打枪,埋雷,承受着这个年龄本不该有的东西,,看完感慨又后怕,,想来我们的父辈也曾经历文革10年那样水深火热,妻离子散,深受其害的人怕是一辈子也去不掉的噩梦了,,愚昧的政府是可怕的,狂热的民众更可怕,,因为他们释放出了心中的魔鬼
只看到在卖苦,而没有真正的切身体会,算是失败了。剧本有堆砌之感,加上重复的镜头调度,观看途中的疲惫感相信会折磨很多人,结尾部分明显节奏加快算是比较好的一部分。潘礼德的加持没使电影走偏,但电影直白得可怕,还是觉得这方面陈冲《天浴》最佳。[C]
作为电影真的不行,朱莉还是演戏吧
影片聚焦红色高棉政权时期的柬埔寨,其养子马多克斯将出演
2.5/5,一个很好的题材,全片基本采用小孩子视角,但拍得挺平淡无趣的。
画面极美,历史远比电影残酷千百倍,没有煽情到极致也没有残酷到极致,我也不了解那段历史,迷迷糊糊的看完了。
红色政权真几把可怕,怕死了哪
从剧情到镜头语言都忠实得从小女孩的视角叙述,然而也显得避重就轻缺乏力度。
2.5 典型美国人手下的“第三世界电影”,通篇展示苦难却无深度挖掘。题材分。
片子本身3星,但是描写红色高棉时期的电影太少了,加一星,这场人间惨剧不应被遗忘
以正义之名行邪恶之实,不能遗忘的历史伤痛,题材加一星,安吉丽娜朱莉的导演能力还需进步。
4.5,开头新闻剪辑将视角向柬埔寨过渡。后面紧接的POV镜头表明观众已被生成为小女孩"琅",《他》不是纪录片,快节奏主观化闪回,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占据很大比重且不可或缺。从美国在影片中的暧昧地位暗示了主观性甚至是偏见的,但相反,它在语境下提供了对历史的回应。甚至其东南亚视角
手法单一,节奏冗长,个人文艺抒情情怀过重,完全撑不起如此厚重的题材。
拖沓了些。
福音片加鬼片的调调看着太难受了,新生儿出现的一瞬我甚至有点儿莫名愤怒,这什么玩意?!
让国内那些荣获狗熊奖、鸡屁股羽毛奖的大师们。你们睁开眼睛看看啊。还润出去了,你们配嘛
小女孩和摄影那么加分还能那么难看,这部片也好意思送审奥斯卡???
还是没拍出味道来,故事性也不够,感觉还是有点的。
看电影之前先看了一本名叫《希望永远都在》的书,是根据赤柬幸存者回忆写的半虚构小说。电影描写的情节小说中都有,而且小说比电影更为残酷。也因为先看过书,电影看起来并不晦涩难懂。不过相比较来看电影显得较为单薄,美国人白左视角,怜悯就是旁观者的怜悯,谴责更感觉是事不关己的谴责,不够深刻。
zzzq, pos
爸爸的样子特别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