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和英雄其实是同类人,只是英雄的行为是属于善的范畴罢了。
假如不考虑道德方面的因素,很显然,恶魔是更令人着迷的。
恶魔对人性的理解胜过英雄。
在英雄出现之前,恶魔觉得孤独并且迷茫。
恶魔深知只有英雄才能缓解他的寂寞,才能成为他唯一的朋友。
因此恶魔的生活就是寻找英雄,对于恶魔来说,干点所谓的坏事,显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
恶魔在寻找英雄的过程中也同时寻找自己。
然而在两者相遇并相知的那一刻,英雄代表凡人们将恶魔孤立。
结局真挺震撼的,我傻了我居然都没有想到。。。
但我巨不喜欢这种沉闷阴暗缓慢的基调,有气无力的,看得我心都揪起来了!
我的爱笑又能打的布哇!
╭(╯3╰)╮
这是一部手法奇特的电影,有人说影片最后五分钟能颠覆前面一个多小时的观看所形成的对影片的印象。
有趣的是,有人说那最后五分钟将影片从3分提高到5分,也有人说那五分钟让人大感失望,瞬间从5分到勉强3分。
好吧,我的感觉是,初看来这是一部平淡甚至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的电影,看了最后五分钟让人有些感觉,然后再看,再看,慢慢越来越觉得有话要说。
影片开头是一场火车出轨事件,事件带出了主人公——唯一的毫发无损的幸存者大学体育馆警卫人员David Dun。
这次事故后的一天,David在他汽车挡风玻璃处发现一张小卡片,上面只写了一句话“How many days of your life have you been sick?”循着这张卡片,David找到了Elijah。
Elijah患有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刚从妈妈肚子里出生便多处骨折,手脚俱断,在成长过程中更是脆弱,稍有不慎便会骨折,因此别的小孩都叫他“Mr. Glass”。
在妈妈的鼓励和漫画中英雄的影响下,Elijah战胜了成长中的54次骨折,也许还有更多的内心的自卑与折磨,成为了一名成功的漫画收藏家。
Elijah认为,世上有像他这样脆弱,易受伤的人,那么也一定有从不生病、从不受伤,生来便为着保护和守卫世人的人,如同漫画中的英雄。
在Elijah的引导下,David逐渐承认和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他就是那个从未生病、从不受伤,可以超越一般人的极限,可以阻止罪恶,保卫世人的人。
接受了这样的我,David从此每天早上醒来心里不再充满悲伤。
这是个不错的结局,让我满以为影片会在这里结束,可是没有……David去参加Elijah举办的漫画展,走进了Elijah的工作室,那里,他有了惊人的发现。
这便是那让很多观众感受逆转的最后五分钟。
在面对David惊诧和痛苦的眼神时,那个从出生便易碎的被人称作“玻璃娃娃”的Elijah说:“Do you know what’s the scariest thing is? To not know your place in this world, to not know why you are here. ”(你知道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吗?
那就是不知道自己归属何处,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
)“Now that we know who you are… I know who I am. I’m not a mistake. It all makes sense.”(既然我们知道了你是谁,我也便知道了我是谁。
我不是一个错误,一切皆有意义。
)最后当他说出那句也许在他心里想起过千百回,害怕过千百回,也曾否认过千百回的话时,“They call me Mr. Glass.“我的心里也如David每天早上醒来一般,充满悲伤。
原来,这整个故事——David所遭遇的一切,以及其他很多人的牺牲,仅仅是因为有一个人,要想真切地寻找一个答案——我是谁?
而他寻找的路径便是找到站在他对立面的那个人。
既然你是在那里,那么我,便知道我的位置及我存在的意义了。
我是谁?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茫茫人海中我处于何处?
我们每个人都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或多或少地跟这些问题有过相遇。
美国新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认为,这些问题可以被称作“自我认同感”的问题。
即个体对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在社会中处于何处的稳固且连贯的知觉。
对于不是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很多人来说,这也许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可是对于Elijah这样一个从小就需要面临生理上的缺陷,曾经把自己关在家里哪里也不去,生命中又缺少父亲角色的孩子来说,这一定是一组需要不断追问不断寻找答案的问题——否则,既然我这么脆弱,人生这么难,我还有什么理由坚持下去?
十三岁的Elijah满脸委屈和绝望,紧闭双唇躲在房间里的时候,内心一定充满了这样的疑问和冲突。
这样的疑问和冲突在十三岁这个年龄,是再正常不过的。
随着生理发育期的到来,青春期的少年会格外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讲,“最艰巨的一个任务就是通过形成一种现实的、可以接受的身体形象(个人对自己外貌的主观评价)来适应自己的身体外貌特征”。
但很显然,Elijah容易破碎的身体和在医院度过的无数漫长而又孤独的日子让这个任务变得非常艰难。
在埃里克森那里,他用“认同感危机”来描述这种横亘在敏感而又紧张的青少年面前的自我认同的困扰,和面临那些人类恒久面临的问题时所体验到的混乱和焦虑。
虽然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是个困难的时期,但就如同“危机”这个词字面所隐含的一样,它既带来危险,也是一个机会——成长中的个体藉此探索、选择、检验和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职业,并获得自我认同感。
埃里克森认为,一旦获得了同一感,就标志着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人格也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心理社会危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埃里克森在解释犯罪问题上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或者他另一句更为简洁的话更适合解释Elijah的选择——对于这些备受煎熬的灵魂,变成自己不想成为的人都比根本没有认同感强。
其实从某种角度上说,Elijah是幸运的。
虽然影片中妈妈出现的镜头并不多,但我们能看出妈妈是用心在抚养他,她通过送他礼物成功地将他推出狭小的自我空间。
也正是从漫画中,他获得了一种力量,发明了一套关于自己和他人存在意义的理论,并执着于证实他的这一理论。
也正是这样的执着,使得他得以从自己内心激烈的冲突和自卑中逃开,通过寻找自己的对手——天平上的另一极,而引起外在的恶魔与英雄的对决,从而获得了自我同一感(恶魔),也获得了解脱。
可惜,这种同一感是一种消极的同一感,一种反社会的危险角色。
而他的解脱,是真正的解脱吗?
不看最后五分钟,我以为是的,而且还觉得挺励志的。
但事实上,他无法获得解脱,或者说——他也许并不愿获得解脱。
我们痛苦,因为我们喜欢痛苦。
因为,解脱,意味着你经受了痛苦,接受了痛苦而走向别处。
而这并无奇特之处,这世上原本就苦难重重,而世人也都一直这样前行着。
而留在痛苦中,你却能清晰而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觉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这是来源于自卑,而又为抗拒自卑而升起的自恋。
于是,他不顾自己生命中所有其他的已发生和将会发生的可能性,坚持将自己囿于“Mr.Glass”这样一个角色。
不仅如此,他还要通过制造种种悲剧而去寻找那个不死之人(Unbreakable man),以此证实自己的正确性和存在的意义。
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大卫是一位遭遇家庭危机的中年男人,在大学体育馆从事保卫工作,以前曾是美式橄榄球运动员。
在一次从纽约返回费城的路上,大卫乘坐的列车发生事故。
车上的乘客除了大卫全部遇难,而大卫却毫发未伤。
当地媒体报道了这一事故,并特别提到了唯一的幸存者大卫。
在教堂为遇难者举行悼念仪式那天,大卫在自己的车上发现了一张卡片,卡片里写着一句话“你是否从未生过病?
”大卫自己也有同样的疑问,于是回去查了自己的出勤记录,发现自己4年来从未请过病假。
回到家里,大卫又问了自己妻子同样的问题。
由于妻子与他正处在婚姻危机之中,因此妻子对他的问题并不关心。
第二天,大卫带着儿子来到了卡片上表明的“限量收藏”漫画商店,商店的主人伊利亚(由塞缪尔;杰克逊扮演)正是给他卡片的人。
原来,伊利亚因为身患遗传疾病,天生骨骼脆弱,极易骨折,被称为“玻璃人”。
因此他的生活大都在病床上度过,陪伴他的只有各种漫画书。
伊利亚认为,既然上天安排他这样的人存在,那世上必然也存在另一个极端的人,也就是从不会生病或受伤的人。
而大卫也就是这样的人。
伊利亚试图说服大卫相信自己的理论,并举例最近发生的几次重大事故,飞机失事、酒店起火全都没有幸存者,只有这次火车事故,大卫是唯一的幸存者。
大卫并不相信伊利亚,还认为他是骗子,带着儿子离开了漫画收藏店。
之后几经波折,大卫和妻子的关系出现转机。
并且在他和伊利亚的交往中,逐渐接受了伊利亚的观点,认识到了自己确有非凡的能力。
还用自己的能力解决了一起歹徒行凶事件,真的成为了漫画书中的“英雄”。
影片的结尾有些出人意料。
在伊利亚的画展上,大卫和他再次相遇,此时他们已成了朋友。
就在大卫与伊利亚握手的时候,凭借自己的超能力,一幅幅画面闪现在大卫眼前。
原来伊利亚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寻找不会受伤的“英雄”,自己制造了飞机失事、酒店起火和火车出轨的事故。
大卫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伊利亚的画廊,身后传来伊利亚“他们叫我玻璃人”的喊声。
最后大卫报警将伊利亚绳之以法,伊利亚因精神病而免除牢狱之灾而转送至精神病院。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还是10年以前。
再次重温,心情激动!
大概是因为心里有很多想说的话,被一个遥远的人讲得如此好。
先看《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教,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如果让你来创造世界,你会怎么让一切看起来不那么无聊和平淡?
为什么世界上会有笨蛋?
会有丑八怪?
会有残废?
他们该如何认识自己?
原来笨与聪明,丑与美,残与健全,是一体的!
极性,对,就是极性,是构建我们世界的一个基本理则。
这部电影,讲述了两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过程,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镜中自己,萨缪尔杰克逊同志有更高的自觉性,而布鲁斯威利斯则处于每天早晨醒来的悲哀中。
至于漫画,英雄,足球,婚姻,儿子……这些都是素材和包装,把一个故事讲得好看,几乎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每个镜头的角度都拍得十分巧妙。
这部电影会重新被评估。
everyone is breakable,include the hero或许现实的太久了,连英雄都归为平凡人只是提醒自己梦想一直都有
大卫过着乏味和压抑的生活,在火车上与美女搭讪也显得无趣和尴尬,他曾经是大学橄榄球队员,但在一次车祸中幸存下来,但从此也放弃这个运动从而当了一名保安,他与现任的妻子的婚姻出现了危机,从费城坐火车准备去纽约面试新的保安工作,看得出来他在逃避现有的环境,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火车出轨颠覆,大卫是整个事故的唯一幸存者,直到他在汽车玻璃上发现一个纸条,你过去曾经生过病吗?
这让他确实思索过往的经历,问公司老板,几年来确实没请过假,问分居的妻子,妻子也没印象他得过任何类似感冒发烧的疾病。
顺着纸条,找到了一个动漫收藏家黑人伊利亚,他就没有普通人的幸运,一生下来就患有一种软骨病,轻易的运动和触碰,就可以多处骨折,所以外号叫玻璃人,伊利亚的母亲为了能够让儿子振作起来,送给他一套漫画丛书,从此伊利亚着迷于此,他要找到超级英雄,从新闻中得知大卫就是这次的幸存者,伊利亚见证了大卫是如何识别携带武器的球迷,为了鉴定大卫就是具有超能力的人他跟踪那个球迷看到了腰间的武器,但自己也不幸又一次滚楼梯多处骨折。
通过伊利亚的点拨,大卫认识了自身的潜力,而他儿子也深信不疑自己的父亲就是具备超能力,大卫健身卧推杠铃竟然神奇的举起200多磅的重量,儿子在学校中也深信自己具备超能力与同学打架,并在家里找到了大卫的枪对准大卫,想证实自己的父亲是个不死之身,最终被大卫和妻子严厉的呵斥而终止。
大卫也听从伊利亚的建议走进人群,凡是与他身体接触的人,他的脑海中都能识别这个人是个小偷、还是吸毒、还是入室抢劫的罪犯,伊利亚跟踪了一个清洁工,发现他正在打劫一家人,成功制服了歹徒,拯救了这家幸存的妻女,从而成为新闻里家喻户晓的超级英雄,他向儿子透露确认了自己就是那个超人,并表示不要告诉妈妈,因为大卫与妻子的感情裂痕正在修复,不想被额外因素干扰。
大卫与伊利亚成为好朋友,而伊利亚也做好了坦白一切的准备,他主动与大卫握手,大卫突然感知了伊利亚的所有犯罪行为,过往的几次大型事故都是伊利亚亲手策划的,伊利亚认为自己的单边不幸一定有另一个极端的人存在,那就是超级不死之身,他通过策划各种意外,用死伤众多生命的代价中要找出这个人,而这次火车出轨,终于有一个叫大卫的人脱颖而出,最终伊利亚的恐怖罪行被大卫举报因精神疾病而被关入精神病院。
我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超级英雄,但人们渴望超级英雄,是对战胜邪恶和不公的一种神话和象征,每个人都可能像大卫那样过着乏味的生活,不知道自己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当发现自己能够帮助别人,能够制止犯罪,他的生活焕然一新。
超级英雄的大量正义价值观输出,使得每个人心目中树立了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这也是西方社会遍地是雷锋的价值基础。
但一个事物必有两个方面,伊利亚从小接触的动漫书籍(导演经常用倒映看动画书的用意),并没有让他产生正义感,而是根据自身的不幸,他要用邪恶的手段找到自己的镜像,他认为他的存在是有道理的,邪恶存在是有道理的,因为有了邪恶才能凸显正义的超级英雄,这也是漫画教育的弊端所在。
试想一下这个世界,没有邪恶也没有超级英雄,有的就是友情的赏识、亲情的关爱、爱情的交融,那么你就是超级英雄。
相信90%新看的人是因为《分裂》最后一个布鲁斯威利斯的镜头来补的,当时放映口碑不好,现在让你重温,导演真心机boy,重温后你还不得不看第三部 布鲁斯大战一美。
强说一个优点的话,就是剧情铺垫真扎实,扎实到你想睡觉,赶时间补片的人可以直接从80分钟开始看了。
这就是部沙马兰拍的一部有点杀马特的片。
这电影前面看起来确实有点闷,一些人和我也想不到这片会是一部英雄电影。
直到结尾出来,才晓得电影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如评论所说,英雄的伯乐原来竟是恶魔。
黑与白的界限有时候会是那样的模糊。
好好想一想,这样结局反转的电影看起来挺让人有收获的,但我个人觉得缺点明显,比如如果不小心剧透了就无趣了。
所以,我更加喜欢一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都带给我们情绪的挑动,比如《谍影重重》前三部就让我情绪一直高昂,或者如王家卫的电影在情感的幻梦中让心一直挠动。
当然了,那样的电影稀少,本片也并不平庸。
回到该电影,还是带给了我们一种思考,正义与邪恶的争辩从来没有停歇过,如平常说的哪有什么对错。
我们只能在相对正确的道路上行走。
导演原来还拍过《第六感》,那是11年看的,现在可能不会给五星吧哈哈。
大家在批判“玻璃娃娃”的恶性,要求给他最严厉的惩罚的时候,可有扪心自问:你有这个资格吗?
“玻璃娃娃”的心理为何会如此扭曲?
他为何会做出如此不可饶恕的事情?
这种扭曲的心理不是他自己造成的,造成他这种变态心理的人是我们。
对于一个天生的残疾人,他有什么错?
没错!
他只是一个不幸的人,一个值得鼓励和同情的残疾人!
是在他身边的我们这些所谓健全的人、正常的人,把各种侮辱、谩骂、歧视加注在他身上,正视这些侮辱和歧视早就了“玻璃娃娃”!
或许因为电影里没有清楚的正面描写这种侮辱和歧视的场景,所以所有人都忽视了,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导演镜头背后的语言,你就能够发现那些被你忽视的东西。
也许,也许楼主说的没错,“玻璃娃娃”并不是精神病,只是心理扭曲,应该被处死。
但是,当你们在处死他的时候请别忘记,是你们制造了他!
而你们平时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再次制造出无数的“玻璃娃娃”!
以上转自迅雷看看网友评论(http://movie.xunlei.com/comment/25880)————————————————————————————————人之初,性本善。
所有bad guys都是被“制造”出来的。
更多的缺陷者并不是身体的残疾,他们的缺陷可能来自不幸的家庭、童年阴影,或者某些技能无法和常人一样,或者智商、情商的不足。
我们大家怎么对待这些人?
怎么影响这些人的未来?
think about this..
剧情简介: 带着死神式样雨衣的保安大卫却是英雄.可怜的天生病人却是可恶的杀手.
如果最后结局改改。。。。。就好了~很平凡的故事~不要相信以上写的
不错不错,终于还是萨兰拍了一部我心目中的超级英雄片儿,虽然看得晚了点儿。
有点深奥,有点乱,叙事不够清晰,在悬疑和探讨人性之间需要把情节搞得更紧凑点,《第六感》的成功不代表后来的成功。
电影应该叫《雨衣侠之神经病出现》,其实拍的还是不错的,就是故事太他妈的装逼了!
说实话,这种世界观可能符合豆瓣装逼青年的口味,但我觉得很傻逼
上帝是如此残忍,让我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又让我目睹漫画中的奇迹。命运是如此不公,让你拥有刀枪不入的身躯,又让你拥抱平庸里的空虚。在正义与邪恶的两端遥遥相望,在疯狂与迷惘的两端惺惺相惜,尽管我们看上去都是那么平平无奇,可是一旦灾难降临,我会和其他人一同死去,你会成为毫发无损的奇迹。沙马兰真是疯了,无论是视听还是剧本,几乎全部都是倒过来的,你越想看什么,我越不给你什么,他在挑战传统叙事,也确实玩的神乎其神。本该是灾难大场面的火车出轨,最后却由电视机轻描淡写带出;本该是英雄大展身手的桥段,却被亲生儿子用枪指着,强迫展示超能力;本该是强大威猛的反派,却脆弱不堪,甚至毕生的精力都在用不择手段的毁灭来寻找超级英雄!太不正常,太过狂妄,同时也太迷人。观众早已习惯了张嘴就吃的传统叙事,此举注定是费力不讨好。
8.3 以小博大,听上去很sb的概念竟然拍得这么好看,温柔而残酷,视听调度在日常中制造超乎寻常的异样感,好美的电影。
的确大师手笔,正邪的相反视角,主观视角,平移镜头,舞台光,黑色电影般的雨夜。正邪观念对比有趣,英雄意味着牺牲,即是找到他也需要更多代价,而伯乐就是脆弱本尊;游泳池薄膜形似塞缪尔杰克逊车内防护气垫,相同罩门。妻子与孩子对父亲的认同线也有亮点
好吧,这结局,吓到我了……
为了反转而反转,但反转的很生硬,故事严重拖时长,所谓哲学思考只是庸俗浅显的宿命论,氛围塑造像绿里奇迹,为了追求氛围把电影拍的像大型MV,仅此而已
玻璃娃娃和不坏金身,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结尾道出了英雄和恶魔都是同类人,站在两个极端,需要对立存在着。Bw真的很适合那种外在刚强内心软弱的人。但是本片很多时候不能引人入胜。
虽然最后出现恐怖主义活动这个词让整部电影的深度大打折扣,但我觉得还是很值得推荐的。从没见过如此痛苦的hero!
这个故事适合小说,拍成电影太无趣了点,而且节奏感太差了
因为《分裂》布鲁斯威利斯的最后一个镜头来补的。一个天生容易骨折的玻璃娃娃,一个不会生病和受伤安保侠 本来对角色设置抱有希望,但受不了这种沉闷阴暗缓慢的基调,虽然最后爆出玻璃人的罪行,但总体还是比较平淡 2.5星
沙马兰的颠覆玩儿的还是很不错的。这次的出发点是比较少见的漫画的角度,虽不如第六感颠覆性那么强,但是也是比较有意思的。
个人认为这是我看过的沙马兰作品最烂的一部!尼玛我忍受106分钟的沉闷和拖沓最后只换来了一个这么不靠谱的意外结局!!尼玛什么漫画神马恶魔与英雄什么玻璃人钢铁人,故弄玄虚造作到令我呕吐,这想开挂又失败告终的阿三哪!
节奏有点缓慢 惊奇的是Samuel L. Jackson在这戏里显得出奇的年轻。。。印度阿三的实力一年不如一年。。。全片唯一亮点最后5分钟~
超英题材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中译名的欺骗性太大。原本以为很多是铺垫的细节到头来完全没有去契合的踪影。一个称不上悬疑也称不上惊悚的故事里塞这么多无效信息,沙马兰真的很坏啊。整体镜头的拍摄风格感觉被后来的美恐系列取了不少经。
神经病加神经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