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纽约纽约

纽约纽约,纽约童话,New York New York

主演:阮经天,杜鹃,苗侨伟,叶童,彼得·格林纳,袁文康,黄龄,是安,邵汶,杨旭文,马歌,欧阳靖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16

《纽约纽约》剧照

纽约纽约 剧照 NO.1纽约纽约 剧照 NO.2纽约纽约 剧照 NO.3纽约纽约 剧照 NO.4纽约纽约 剧照 NO.5纽约纽约 剧照 NO.6纽约纽约 剧照 NO.13纽约纽约 剧照 NO.14纽约纽约 剧照 NO.15纽约纽约 剧照 NO.16纽约纽约 剧照 NO.17纽约纽约 剧照 NO.18纽约纽约 剧照 NO.19纽约纽约 剧照 NO.20

《纽约纽约》剧情介绍

纽约纽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许多人都为出国狂热。路途(阮经天 饰)是最年轻的五星级酒店领班,处事精明、为人仗义,无论是手下阿坤(杨旭文 饰)等一众小弟,还是打算开娱乐城的金小姐(叶童 饰),都对路途很是信任。从美国归来的精英商人米先生(苗侨伟 饰)更是看中他,邀请他担任纽约新酒店的负责人。为了去纽约,许多人怀着不同目的来接近路途,其中也包括令路途着迷的女孩阿鹃(杜鹃 饰)。纽约梦能否如愿以偿?路途和阿鹃的爱情又将何去何从?一段在欲望都市中关于选择的爱欲纠缠,就此展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校合唱团的秘密名侦探柯南:战栗的乐谱天地无限废柴王子ANIMECARAVAN悲剧的诞生火烧云之波罗堡特别续倒数第二次恋爱闲人马大姐世界再见怒海仁心爱的噩梦假面骑士亚极陀特别篇新的变身从世界终结开始生死战书齐天大圣孙悟空地中海厨娘极道鲜师老公进不来异闻录之灵瞳金妮与乔治娅第三季吸血鬼日记第三季奉天往事之解救白胭脂家有圆圆?!我家的圆圆你知道吗?离开法与情金蚕丝雨作战亲爱的,回家责任

《纽约纽约》长篇影评

 1 ) 从众了么?——《纽约纽约》

前天看《自控力》的时候读到一个相当可怖的真相:人的行为看似由自己掌控,实则是相当从众的。

当时只觉得作为灵长类动物骨子里的可悲,现在看来果然是不错的。

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在我手机关机时是5.5,应该是得益于来自长评第一条的翻案文,当我再次开机时,发现评分变为5.8了。

这才几三两个小时,硬生生上涨了三个点。

难道同样是有情怀有审美能力的豆瓣网友,上午一批和下午一批会有明显不同么?

当我们按下两星,三星或四星的评分时,我们是坚定不移的我们的主观判断能力,还是会按照系统反映出的情况对自己心中的分数进行微调呢。

如果你打算为这部片按下四星,却发现平均评分只有五点几分时,你是不是要向内心反问是不是自己的审美能力比较低下,只能欣赏到下里巴人的娱乐,愉悦那些愉悦普罗大众的搞笑呢。

你是不是觉得三星其实也很可爱,四星反而有点太多呢。

同样,在面对一部你看不大懂得但评分一级高的电影时,为了藏拙,也会选择四星五星而不是真的评两星吧。

5.5还是5.8还是5.7,是不是烂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故事发生的驱使条件固然有些莫名其妙,它的情节固然有些交代不清,它的结尾固然有些牵强,这又如何呢。

就是喜欢这样性冷淡的调调,就是喜欢这些乱乱的拍不到重点部位的镜头,就是喜欢那些安安静静的电影配乐。

就是喜欢少女心满满,在空得只剩下自己的影院看两个脸蛋美好,身材美好的人相爱和做爱。

仅此而已,还有什么不够的呢。

对于电影中的不真实的夸大其词,我想用《潇洒走一回》来解释。

“如梦亦如幻,如露亦如电。

”大家本身不过是做梦罢了,梦本身又怎么会有真实的质感呢。

如果这个梦足够旖旎绮丽,那不也是相当了不起么。

爱情不会让我们疯,也不会让我们死。

然而我想我们应该相信并敬佩那些为爱情而疯,为爱情而死的人,“悲剧是将美好毁灭给人看的”,拜托还请人也看得仔细些。

 2 ) 纽约纽约——不如叫“上海上海”

我用了两天的勇气看完了这个电影。

其实这几个演员我个人是喜欢的,喜欢得各有各的情愫。

可放到本片里,阮杜的联袂很不舒服、阮苗叶放在一起又使人很难被拉入戏。

第一天,我看到男主(阮)穿的冬装"The North Face",就觉得和那世纪的九十年很不相适。

据粗知:“TNF”(乐斯菲斯)是2000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坚持到叶童开着沪A车牌的私车出现,我于是停止了第一天的观影。

(公元1994年上海的车牌号是——)第二天,回来继续。

去掉逻辑地观文艺片,到阮被杀害在纽约时。

我脑子在想,这剧其实是应叫“上海上海”(我还是喜欢那对白的侬音的),何以如是说?

整片的主人公是上海人;那所谓的出国风也是出于我们东方的大都市——上海;娟,无所谓是非长短,但很代表那一时期、那一类老多(女)人。

“纽约”这个专指西方,被我们的各种样式的上海人民理解的各不相同。

我喜欢娟、喜欢她的一种态罢。

实若出戏,则木然如偶,或似充气。

难为了阮兄弟嘞。

一笑一家之谈

 3 ) 离开这个套路的城市,是另一个套路的城市……

——《纽约纽约》影评章丘

第一次在豆瓣提笔,其实是不太愿意以这部电影作为处女影评的。

看过的好电影很多,《纽》实在是排不上名号。

闲来无事下午一个人去影院看的这部电影,或许卡对了时机,卡对了心情,让我来了兴致写下了这篇影评。

看预告的时候,着迷于杜鹃那双风一样的眼睛,当机就勾起了我的观影欲望。

巧的是,男主迷的也是那双眼睛……(一)写在前面的感慨故事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国热潮大背景下的爱情故事(或者说是诈骗故事?

)。

这种理想主义的爱情文艺片注定不会是被称赞的所谓“好电影”,编剧和导演走的自然也不是卖座电影路线。

显然整部影片卖的是情怀。

九零年代的情怀,文艺的情怀,理想主义的情怀……这种情怀之作,我不认为不是一部好电影。

何况它制作精良,特别是摄制和画面处处体现出美。

电影里的悲剧爱情用主题曲的歌词就能精简概括,“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只不过大家都没能潇洒走一回。

95年出生的我自然是不能体会九十年代那种情怀,但这首主题曲《潇洒走一回》我却能一字不差唱出来。

不同的人对同一部电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我所认为的好电影,是那种总有那几个点,能感染到观众的。

而它,感动了我。

电影的主题旋律其实再老套不过了,梦想和生存;欺骗和真情;往上爬和安于现状;背叛和爱情……都是这些嚼了无数年的老蜡了。

不同的是加上了时代背景,加上了鲜活人设。

重新回味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陈可辛导演2005年的电影《如果·爱》。

拿这部电影来比较我是万分不愿的,毕竟我实在是太崇拜陈可辛,《如果·爱》也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了。

但不可否认《纽》的故事和给我的感觉实在和它太像,以至于两部电影的女主在我脑海重叠,挥之不去。

孙纳对林见东的背叛亦如阮玉鹃对路途的背叛;林见东对孙纳的迷恋亦如路途对阮玉鹃的迷恋;还有孙纳和鹃都拥有的那种勃勃野心;以及故事的叙述方式……在这种注定悲剧结尾的电影下,编剧让剧情没有那么的绝望,至少一直到最后,路途都深深爱着鹃,而鹃,也是爱他的。

(二)没有说爱你,不代表不爱你鹃和路途刚认识的时候,鹃认真地问过一句“你真的喜欢我么”,路途或许因为猎奇心理忽略了这个问题。

女孩子本来就很容易对路途这样的男孩子动心,困难的时候帮付洗衣费,陪着一起等车,公交上有意无意的近距离接触……第一次认识时,他们连彼此名字都没有记住。

男孩不问女孩名字,大多都是抱着一种真的不在乎你是谁的露水情缘心理吧。

而鹃这种看似温柔实则刚强的女孩,自我保护心理特别强。

所以在打开衣橱看到镜子上别的女人口红写的告别语之后选择了不告而别。

“我是不是在哪里见过你”“你记错了吧”这种默契的心照不宣是他们的第二次相遇,也是彼此真正意义上的相识。

这一次,路途因为不经意的一瞥,被舞池里的鹃迷住了。

果然爱情都是一刹那。

这一次,搭讪不再用金钱,他为她戴手套,为她披外套。

阿坤口中“从来不缺女朋友”的路途,自此眼里就只有鹃。

而他们爱情的悲剧,也从这一瞥开始……自那次不告而别,鹃就已经对路途或有意或无意开启了自我保护。

爱情观方面,鹃和路途都是悲观的。

“我知道我们不会一辈子在一起,或许一年,或许一天,一小时……”“我说娶我啊的时候你没说话”鹃说出这样的话源于她父母的爱情带给她的对爱情的不信任。

她的母亲把一生投入在她父亲身上最后惨遭抛弃,而她母亲不断地给她介绍各种各样的有钱人相亲。

爱情在她眼里不会是多么美好的东西,甚至只是生存的一种手段。

他在路途身上第一次尝到就是欺骗,她把一夜情误当成了爱情的开始。

当她在路途身上真正尝到爱情的温暖的时候,她感到的还有不安。

这种女孩是不甘成为男人背后的小女人的,她要的是平等的爱情。

而当鹃的与众不同崭露头角的时候,路途也是不安的。

情侣间彼此都开始担心起失去对方时,正是失去的开始。

更加不幸的是,路途父母的经历也使得他对爱情持悲观态度,尤其是婚姻。

在鹃因为害怕失去提出结婚的时候,路途的焦躁显而易见。

他没有正面回答鹃,却讲起了自己父母的故事。

路途的父亲因为躲债远走他乡,在知晓父亲落魄境况的时候,他的母亲选择充耳不闻。

被鹃打断的话里路途想表达的大概就是,在他心里婚姻并不是那么美好,一纸婚书保障不了任何,生存面前婚姻又算什么。

鹃的两次离开,路途都在床上假寐却没有挽留。

就像他电影里之前说过的“我不会吃醋,我不是那样的人”他们的爱情观,都是不去过多干扰,既然你意已定,那我再做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这样被动地爱着。

他们都没有把爱说出口,然而不代表不爱。

(三)离开这个套路的城市,是另一个套路的城市……世界观人生观方面,鹃和路途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鹃对自己的现状完全是不满的。

她的世界迷茫得像是连一盏灯都没有的大雾天。

没有赖以生存的工作,每天相不完的亲,絮絮叨叨人生失败的母亲……但她绝不是甘于平凡的女孩,她会粤语英语日本语,她有梦想,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而路途,各方面都很完满。

他深谙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他眼中的世界有黑有白,充满欺骗。

尽管他只是个拉门的,但他把这份工作做到了最好。

电影里他记得米先生多久没有光临自己工作的酒店,记得他需要纽约时间的钟表这些细节都能看出他的脚踏实地。

这样的男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手掌控和安排好了自己的人生,在所有人都被出国淘金热潮煽动的情况下,拥有各种资源的他依然不为所动,“在上海也能混得很好”他是这么想的。

直到他遇到了那个他不能掌控的鹃,影响了他的一生的鹃。

这样的鹃遇上了这样的路途,路途就成了她大雾人生里的唯一一盏明灯,她的希望。

而路途,为了圆鹃的美国梦,甚至放弃了自己满意的生活,上了米先生的贼船。

记得特别清楚,金小姐对鹃说“我要是你啊,就乘着现在抓住这样的男孩”。

多么赞同啊,然而鹃那双风一样的眼睛就注定了她是那种追求梦想不会满足于安稳现世的女孩。

“我送你来的,我要带你回去”“你想多了,是我自己要来的”“不是每一个女人都想要靠男人”,鹃认真诠释了金小姐这句话。

很多人大概会提出异议,不要放屁了,她靠路途去了纽约,靠米先生认识了唐尼,又靠唐尼在纽约站住了脚跟。

但不可否认,她从头到尾,切切实实都在拒绝靠男人。

不同于kate,她拒绝卖弄;她拒绝路途对她的照顾选择只身一人出国闯荡;识破米先生的骗局她拒绝米先生的收留;她靠自己的能力爬上了米先生的头顶。

有魅力的女人,不可避免的会吸引各种男人主动照顾,而这种往往遮盖了她的能力。

拿邓文迪举个例子,她走到今天全都靠的美色迷惑男人?

别说笑了,且不说她有几分美色,就是美成倾国倾城的貂蝉都不可能有这样的飞跃好吗!

难道所有的成功男士都是傻子吗?

“因为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心里,都有一个很爱又爱不起的人”说这话的时候鹃留下了眼泪。

走出米先生的住处,在纽约一无所有的鹃却打电话给路途报平安,告诉他“NewYork is so beautiful”。

那个画面里我看到的是一个女性的独立人格。

然而最不想去美国的路途还是去了,为了带回杜鹃。

整部电影里我最最喜欢的就是鹃和路途手牵手在唐尼的剧院里奔跑的场景。

爱情和逃亡的配搭有种说不出的迷人,凄美中有一丝侥幸。

也许他们逃出去了,也许他们最后在一起了。

然而导演却给了最后十分钟的大爆发,路途终究是命丧异乡。

很多人质疑这样的电影节奏,爆发点太突兀,让人跳戏。

但不得不承认也因此更富戏剧感不是吗。

鹃终于成为了真正的纽约客,然而终于实现的梦,早已不如她当初所愿了。

十年后双手捧着路途骨灰盒回国的鹃,大概是终于明白了,离开这个套路的城市,是另一个套路的城市……(四)那个男孩,我日复一日的梦

看完这部电影,最爱的角色就是路途了。

这个至仁至义,为爱情而死的男孩……他对阿坤像亲哥哥一样,教育他父亲的骨灰要双手捧着,教给他人生道理,做人的原则。

“你去纽约我不会送你,但你从纽约回来,我一定去接你”然而还是去送了。

他是对朋友这样义气的男孩。

他是每个做着美国梦的人的希望。

他用自己的方式爱着,保护着鹃。

纽约街头看望自己母亲的那一幕特别打动我。

带着母亲送的洋基队棒球帽,站在母亲工作的店外静静观望,欲言又止,在看到带着同样棒球帽的小男孩后那种受伤又不愿打扰母亲新生活的犹豫。

他仔仔细细收好每一张母亲寄来的近照。

他思念他深爱但他不愿打扰。

这种认真感动了我……这样的男孩,不该爱上那样像风一样抓不住的女孩。

我注意到整部电影里鹃很少落泪,有这样一双眼睛的女孩,如风的魅力和如水的温柔下藏着的是比磐石还坚定的意志。

路途死的时候,鹃甚至都没有落泪,但她少有地慌张,少有地奔跑,少有地激动。

最终,这样的男孩,也只能成为鹃日复一日的梦。

(五)也许你也一样注意到了的细节令我很在意的第一个细节是让男女主结缘的那件风衣。

那件风衣应该是鹃的父亲买给她的母亲的,不是上海能买到的一般牌子,还有他母亲那句“女人就像这衣服,再漂亮也总有一天会旧”。

她的母亲,大概也曾经风光正好,然而最终被抛弃。

还有她去纽约前她母亲嘴上絮絮叨叨,却把这件昂贵的大衣扔给了她。

那分明传递的是浓浓的爱。

这件风衣后来怎样了我们不得而知,但它大概是旧了,而我们也没有等到混好了的鹃回去接她的母亲。

第二个小细节是金小姐对自己青春的回忆,“不管是长相,还有唱功,都比我当年差远了”这句话我是真真实实赞同。

叶童的白娘子传奇是经典中的经典。

然而她再美,也真的如鹃妈所言,终有一天过气,老去。

第三个小细节是米先生在渡轮上对路途讲的故事,“去淘金的人,身上是不会带黄金的”。

我愿意相信,米先生讲的真的是自己的经历。

每个异乡人,都有自己的心酸,谁不是有故事的人呢。

米先生骗了所有人,骗了路途,骗了阮玉鹃,鹃又骗了路途……最后的最后,谁骗了谁已经不重要了,毕竟,在我看来,这始终是个悲情的爱情故事。

爱情本来就不讲开花结果,爱过,就是爱情本身。

 4 ) 这部电影到底有多少的黑子和水军?

万万没想到,我在豆瓣上的第一篇长评竟然给了《纽约纽约》。

多年以来,豆瓣对于我的作用就是一本“电影观赏指南”,看电影之前来豆瓣上先看一眼评分成为了习惯。

然而在《纽约纽约》上映以后,我在豆瓣上看见的评分大多数是,要么一星,要么五星。

因此我决定由自己去鉴定一下这部口碑两极分化这么严重的片子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先说结论,及格。

并且让我充分认识到了豆瓣现在水军和黑到了什么程度。

我不想太详细的说这部电影的剧情,直说评分。

关于这部电影的评分,十分制,剧情演技及其他343来分配比重,如果我们做加法,:灯光布景画面结构3分;黄龄1分(这部电影里最让我惊艳的角色);阮经天1分(阮经天的演技被低估的太严重,虽说不能和《烈日灼心》这个level的比较,但是秒掉那些偶像派小生却是绰绰有余了),其中演技给0.5,帅给0.5;苗侨伟叶童杜鹃一共给1分,杜鹃虽然没什么演技,但那张性冷淡脸往那一站,气质就对了;剧情0.5分,因为其实故事梗概和背景基本上是交待清楚了的;一共6.5分。

如果做减法:剧情扣2.5,伏笔和隐线太多,部分背景没有交待,要靠猜,作为文艺片,故事内核的内涵不够,立意太浅薄;苗侨伟莫名其妙的跟阮经天的感情戏,叶童突兀的爆发,杜鹃从头到尾只挤出来的一滴眼泪,演技扣1;一共6.5分。

实际上我觉得,导演想要的《纽约纽约》想表达的是《山河故人》的感觉,可惜阮经天和杜鹃的爱情故事却成了主线,使整部电影风月了,却失去了内涵,同时配角们的角色过于脸谱化。

所以最终呈现出了一种生硬的,为文艺而文艺的状态。

但若要说这部电影一文不值,显然是有些过分了。

毕竟阮经天和杜鹃的床戏,比张艾嘉和董子健的强多了,不是么?!

正经的说,故事勉强完整,演员基本过关,画面构图也用了心,不会出戏,但是没法打动人。

作为文艺片过于肤浅,不能引人思考;作为商业片过于拖沓。

看完电影出来我和小伙伴的讨论点全是阮经天的帅和黄龄的骚。

除了我这种只要不是大烂片就要看的人,以及阮经天和黄龄的粉丝,不推荐任何人去看这部片子。

最后的最后,因为九几年就穿了一件north face的鹃,让我特地去查了一下这个品牌的创建时间。

 5 ) 每天途经的地方都会看到类似的「路途」,但都没有阮经天那份感觉【NYNY】

阮经天饰演影片的男主,女主阿鹃的饰演者不甚熟悉,但看了一眼就记住了,再仔细看了一眼演员表,原来本名就叫杜鹃。

首先,在本片中,阮给我的感觉就是

自带光环的人物角色

敬业乐业的酒店领班

敬业1

乐业2这些才是那个浮躁年代里最可贵的品质。

有一份喜欢的工作,有一群共事的兄弟于细微处见品质,于小节中学做人坚守一份乐土,不卑微,知进退,不沾染无趣的事情,洞悉人心的欲望。

撇不开人物

因为阮经天饰演的路途的美好,记住了这个90年代经改时期在上海浮躁边缘的年轻人;也因为阿鹃模糊的欲望渐趋明晰慢慢明白这个角色背后的毫无退路。

为什么要在这样的经济时代里叙说这样的两个人?

因为路途人人艳羡的身份背景,有着美籍,出入高级酒店的领班,不缺收入,或者说,只要阿鹃跟他结婚,就可以满足自己到遍地黄金的纽约去释放自己的浮躁,或者出现另外一种不会在本片中发生的选择——留在上海在路途身边安定的生活。

从阿鹃穿着她妈灰色风衣的事里隐约得知一些这个人物背后的压抑与凄凉。

也明白之后她为什么会期许的更多,却也更少。

更多的是她渴望追逐自己得不到的生活,更少是她眼中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纽约,她一定要去纽约。

只是一开始没有她妈刻意嘲讽和软硬施压,才显得在这个间隙中有了和路途在一起酝酿感情的机会。

影片中路途否认阿鹃说他不知道她的名字,然后,在试衣镜上写错了阿鹃的名字。

路途对阿鹃等人的淘金梦那时只是明知,但还不了解。

所以才有了从相逢之初的 “娟” 到 “鹃”,到 NYer 的躁动以路途的生命为结尾,只知其名,不知何字;只知其人,不知所需,可见一斑。

阿鹃认识路途后,本不想靠他,她想不通,嫁给路途,难道是给他做一辈子饭,看他拉一辈子门?

所以她先说出来否,直接点破,结婚满足不了阿鹃的欲望。

她想要的路途不明白,还带着她去觅一份得体的工作,以为这是不错的路子,可以照顾得了阿鹃,但差错还是出在阿鹃那双骗人的 “明星的眼睛”。

不得不说这里金智俪的戏爆发了阿鹃的内心。

看看这狰狞的面孔和扭曲的嘴角

这时的阿鹃脱离了路途的控制,趋向于内心的欲望。

这样的经历,洗练了一遍阿鹃,是孤注一掷的第一步,是执迷于欲望走进绝望的第一步。

接下来到路途的成全,被动卷入这场狂欢的躁动。

到NY时,Mafia实现其NYer的现实欲望。

到陷路途于末路,掏空了自己的灵魂。

路途于阿鹃等众人NY淘金梦的差异,一个弃之如敝履,如不涉及绝不会主动踏足;一批趋之若鹜,唯恐登高而不及,哪怕被碾压至最低下卑微,亦可视淘金梦为甘醴。

前者简单平淡自人性之深处散发出柔和的光晕;相较于NYNY之其他众人身上的戾气贪附更显其致。

无奈,爱情让路途陷入NY梦的泥淖,就像有些人远远观着亭亭净植美不自胜,却经不得沾染,一滴致命的浊水便会葬送掉自己,这种代价于路途、于阿鹃都极大。

如果阿鹃在未去NY之前选择留下?

抑或在到NY之后选择跟来找他的路途走?

这一切会不会不一样?

阿鹃嫁人生子,平淡一生,跟路途这样的男人简单平静,相扶偕老。

然而欲望不只是人性,也是时代所致。

在阿鹃那样生硬的生存现实里,只有路途这样看似有背景实则无根底的人才会幸运。

阿鹃NY梦实现了又如何,灵魂已经空空如也。

虽然,只有物质,被满足了。

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是精神上的本能,是劣根的本质,也是盲目的欲望迷了心智。

自以为会潇洒走一回的所有淘金梦的狂热都被本片中黑灰的色调诠释了一遍,应了阿鹃那句话 “每个背井离乡的人心里,都有一个爱不起的人。

”一如路途之于阿鹃、小弟之于TOFEL女……“当一辈子拉门的,不好麽?

” 路途说。

路途在更衣室里有条不紊的换衣服,带着小弟的服务生队列走过厨房,与旁边师傅打招呼,兄弟与职场糅杂在一起,丝毫不让人觉得厨房的油腻,不同于他人的粗鲁,相对的更为干净儒雅(更衣室的戏不少)路途在NY寻找阿鹃,坐在滩边的石椅上枯燥的吃着汉堡。

前往剧院等阿鹃出现,从椅子上站起的时候,随风吹走了一张垫在石椅上的报纸。

镜头没有给出颓废与冷落。

就像阿鹃衣锦还乡,捧着路途的骨灰回来时脸上没有后悔与伤感。

 6 ) 我愿拿真情换此生

<图片1>《纽约纽约》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文艺故事,穷小子阮经天和灰姑娘杜鹃在九十年代出国热盛行的上海,两个人因打炮相爱,却又各自有各自的病症。

阮经天因为父母爱情破裂,恐惧婚姻,在浮躁的出国热中偏执地排斥美国。

杜鹃背负着母亲让她出卖色相的压力,一直想打拼出自己的天地。

但到最后,在上海矜持的美人,到了纽约还是去卖了,口口声声说对方不是自己女朋友的冷酷男人,反倒为情所困一直追到大洋彼岸。

剧情看完没有太多值得记住的点儿。

讲两个人物。

一是叶童扮演的金小姐,有钱有势的中年女人。

老男人见她时油嘴滑舌地说:您真漂亮。

她愣了,之后短暂地笑了一下,那个笑容像是在安慰自己,又像是在嘲笑这个虚伪的时代。

而被男人看轻羞辱之后,她说:“这首歌年轻时候我也唱过,比她唱得好听多了。

”一片纸醉金迷中,她钿头银篦,血色罗裙,想起五陵年少争缠头的辉煌岁月,不知是哭是笑。

而鹃也正是看到这份衰败图景,才更加坚定去纽约的念头吧,她太想出人头地,也太害怕有朝一日颜色故去,如同自己母亲一样,再也没人来买她的这份心酸了。

鹃从头至尾在讲:我希望你记住我的样子。

因为我知道我们不会一辈子在一起,可能只有一年,一个月,一天也说不定。

但我总觉得潜台词是:“记住我年轻的样子就好,我不想让你看见我的衰老。

”旁白里,阿坤说:“大哥说,娟有一双美丽的眼睛,那是女明星的眼睛。

但我忘了告诉他,明星的眼睛,都是演出来的。

”我也这么觉得,爱情里最美的部分不是彼此真诚,而是我明明知道你在骗我,但我心甘情愿着了你的魔。

另一个人物很重要。

米老板。

他串连起了整个故事。

其实直到看完都觉得似懂非懂,但这也正是剧情未完全讲明的一点——米老板喜欢路途,他是个基佬。

所以他骗了所有出国人的钱,唯独带走了鹃——苦口婆心劝不动心爱的男孩,只能带走他的爱人,让他能够清醒过来,看看女孩儿真实的嘴脸。

给他买车、买手表、找到体面的工作,最后摸着他的脸,讲:“你瘦太多了,最近一定没吃好吧。

”直到最后被他失手打死。

很心酸的一段感情。

电影算是用心,能看出下了功夫。

美术、摄影、音乐,都是一流水平。

处女座挑不出一丝毛病,每一帧截下来都可以做屏保,从主演到配角都堪称美人,美到飞起的画质感让人心旷神怡。

但依旧逃不过文艺片的通病,很多情节交代得太过薄弱,未能支撑起情感的起伏波动,难免让人觉得生硬刻板,不能设身处地去感受。

男女主人公太过文艺的台词对话,也凸显了情感脉络的空洞。

将九十年代的上海和纽约作为背景,但看完全片,地域化的符号沦为表象化的简单拼凑,也就失去了它地域背景的特殊质感。

没能扎根接地气,那么由此衍生的故事也就轻飘飘的,不免让观众觉得无病呻吟。

片尾路途只身赴美,躲在橱窗外红着眼睛看望母亲,是原谅她了吗?

终于下了决心去找自己的爱人,是同时也放下了自己心中的镣铐了吗?

影片并未讲清楚,急转直下的结尾像是突然掐掉的梦境,让人不知所然。

最后,不明白所有电影都说,因为父辈的感情有问题,下一代就一定会因此恐惧婚姻,甚至逃避感情。

于我的了解,很多父母感情不够顺利的人,对自己的婚姻反而更加期待而慎重。

反观那些父慈母爱的子女,可能尝过甜头,不会对婚姻持太多热情和幻想,只一味贪享过客般一站又一站的狂欢。

《纽约纽约》也许不是很好看,但它拥有我心中所期待的文艺片的质感,尽管有些空洞乏味,火候不足,但掩盖不了影片的用心和诚意。

无数细腻幽暗的故事剪影,如同一篇有缘人才能读懂的中篇小说,自带隽永伤怀的文艺气息,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另外,阮经天和杜鹃五分钟一次的湿吻特写,已经完全可以值回票价了。

 7 ) 我想知道你们写一篇软文赚多少钱?

电影评分5.7,影评里基本没有5星以下的评论。

你们真是屌啊。

你们不如像电影结尾苗侨伟跟阮经天说的话一样,你们打死观众,两两配对从头开始吧。

这部电影从叙事的角度来讲,是草率的。

剧本不完整而且蹊跷,人物的背景交代过于片面。

整个观影体验就是一个困惑。

角色的行为没有任何逻辑,剧情发展的非常荒谬。

女主角至始至终以一种 “对不起,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的表情面对所有其他角色。

而这种像有病一样的人物性格并不是扭曲的价值观的必要条件。

剧情由于这种人物设定无法正常发展,然后这种莫名其妙的价值观在影片的最后达到了高潮。

男女主角在杀了人之后隔着铁门对望,女主角此时说道 ”你快走,我已经回不去了!

“ 请问为什么回不去?

那你以为你留的下?

紧接着她说 “我要在这里把我们失去的都拿回来!

“ 请问人家欠你啥了?

你失去啥了?

你要怎么拿回来?

你要拿回来什么?

角色定位纸片化是整个电影最明显的问题。

这个剧本明显是没有经过peer review的。

可能是时长不够或是由于其他因素,结尾极其荒诞。

隔着铁门的生离死别缺乏必要性。

女主角的台词明显带有复仇性质但动机不足。

由于人物的单薄,观众无法投入角色,影片主角缺乏理由让观众替其命运担忧。

故事是由角色决定的,什么样的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事。

但由于剧本的明显不完整,导致事件的发生跟人物性格冲突。

路途在得知被米先生骗之后按照人物性格理应承担起责任后再寻求说法。

但影片一带而过由路途小弟扛起责任面对愤怒的受骗群众,而镜头一转路途已人在美国寻找女主角。

wtf just happened?从工业角度讲,这部影片是不错的。

但想讲故事还是要把故事讲好。

 8 ) 潇洒走一回,谁又能真正潇洒?

那一首贯穿全片的《潇洒走一回》,其实也是那时候纽约客的一种向往,但是谁又能真的潇洒?

<图片4> 在那个燥热的年代,上海到纽约,多少人为此奔波。

甚至为了这么个梦想有了对爱人的欺骗、对朋友的假装。

但当你抱着“出发淘金的人,身上都没有黄金”的想法获得了你的那些曾经的“梦寐以求”,其实你也就是在失去自己的“真”。

<图片5> 也许正如电影里的一句话“只要你肯努力,到哪都可以发达。

”,其实这句话也许是很多人并没有想到过的,但当想明白了也许过去的人、过去的事,也许就在转念之间就真的过去了。

当全片进行到最后,那两声枪声,也就是“梦”碎了的那一刻,什么也不在能挽回…<图片2>

 9 ) 会不会因为许多人的无聊和任性、偏见,毁掉一部好电影

纽约纽约的预告片一早就看了,几款预告片,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带感。

于是去看了点映,感觉电影还可以。

那种九十年代的feel很吸引我。

电影《一一》里面有句台词说:电影让我们的生命延长了三倍。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出生在一个西北的农村,不管是上海还是纽约都离我的生活太远,太远。

这个电影无疑让我回到那个时代,那个淘金热的时代。

回来看看豆瓣上有没有什么好影评,结果一看吓我一跳。

说什么的都有。

就不截图了。

反正呢,老早的拐弯抹角骂演员,导演,监制的都有。

短评分数惨不忍睹,没星的,一颗星的大有人在。

那时候电影还只有名字。

豆瓣,在电影的评论方面已经算是权威了,可能大多数人,选择看不看电影都要先看一下短评或者评分。

我想问是不是在某些人的心里,这部电影已经和《何以笙箫默》一样烂了?!

偏见,无聊,任性,正是因为豆瓣有这样不负责任的观众,豆瓣的准确度越来越让人怀疑。

烂片也有人打五颗星来赞美,好片也有愤青打一颗星来泄恨。

不说了,心累,希望大家好好看电影再评分吧。

实在是很不解,才写这么一篇。

 10 ) 我心中的纽约纽约 文/关锦鹏

文/关锦鹏有一天,在网上看到有人把《纽约纽约》和《蓝宇》的一段台词截图对比,时隔多年再相见,蓝宇对捍东说,“你胖了”;《纽约纽约》里是苗侨伟对阮经天说,“你瘦了”。

底下网友评论,今年是《蓝宇》的15周年。

说实话,都过去十几年了,我很高兴还有人记得《蓝宇》这部电影。

很多人都把《蓝宇》作为同志电影,其实它跟很多异性恋故事没什么分别,就是一个很纯粹的爱情故事。

两个身份地位有着巨大差距的人相遇,一个玩世不恭,一个忠诚痴情,最后忠诚者牺牲,玩世不恭者醒悟。

对我来说,《蓝宇》最可贵的地方,在于电影能跨越同性、异性恋,获得共鸣。

所以,看到大家不再只是把关注点聚焦在性相啊、性别啊,男跟男、女跟女的那种感情区别上时,我是很开心的。

自然的客观环境,就是需要让百花齐放,有更多多元、更多不同的创作与故事。

在拍摄《蓝宇》期间,我认识了《纽约纽约》的导演罗冬。

他那时候是《蓝宇》的剧照师,拍摄的画面细节、构图都很贴近我的电影风格。

罗冬很聪明,美感非常好,我当时就开始注意这个年轻人了。

从平面剧照师到慢慢接触广告,再到电影的摄影师,他一直不断地努力。

冲着他对电影这种执着的热情,我觉得罗冬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年轻导演。

《蓝宇》与《纽约纽约》,两者虽然不是前世今生,但罗冬在创作这个角色的时候,可能也看到了我一路的情感历程,受到我的一些影响。

所以,米先生的角色设定起初就是个同志角色。

而苗侨伟是第一次演这样的角色,以我的身份,我可以很切身地去跟他沟通。

我觉得他是个很开放的演员,过去的电影里面他演的基本都是硬汉,但他心里面其实也有很多柔软的东西。

不过,《纽约纽约》的重点并不是同志情爱,它讲的是在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很现实的、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故事。

《纽约纽约》不仅是一个电影片名,也是戏中上海一家酒吧的名字:New York New York disco。

在那个时候,真的存在这么一个地方,它经常聚集着一群托马斯、乔治唐,这些符号化的名字,就是当时的上海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对于上海的印象,我大部分都是收集资料得来的。

我从小生长在香港,身边不曾围绕着一堆讲上海话的人、打麻将的声音和旗袍这种东西。

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上海氛围的迷恋,我的很多作品都萦绕着对旧上海的情怀。

所以,当罗冬和我说起要拍摄90年代的上海,我的感触很深。

刚好90年代我在上海找资料筹备《阮玲玉》,94年我也在上海拍《红玫瑰与白玫瑰》,那几年是上海经济极速爆炸的重要时期,我能很明显得感受到它的变化。

在改革浪潮的影响下,经济起飞,资讯发达,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急于求成的浮躁环境里,他们不甘于只看到电影里拍出来的歌舞升平。

为了不变成被淘汰的碎片,他们向往大都市与走出去。

而我就是伴着这个氛围里走过来的,彼时身边的很多朋友,的确都想往外面闯,不光是美国,包括香港、巴黎等,世界各地都对他们充满了巨大的诱惑力。

说白了,就是欲望这个东西在背后作祟。

很多人都说,我的戏不论是《胭脂扣》《红玫瑰白玫瑰》,还是《长恨歌》,对女性的刻画都特别精准到位。

实际上,《纽约纽约》的女性角色也是很有冲击力。

我跟罗冬常常聊到欧洲电影很多女性角色,有一个专门的法语词来形容她们:Femme Fatale,指那种既有才智,又有独立野心,极具魅力的女性。

她有城府,但她没有想要害人,是命运就推着她一直走一直走,充满了欲望,充满了狠劲。

影片里杜鹃演的这个阿鹃,正是冲着外面的世界跑的女性角色,她渴望“混出个样子来”,想换个新的、体面的身份生存扎根。

相反的,她的男朋友路途却很不想去美国,因为上一代父母的关系,让他觉得纽约是个很不好的地方,从小就排斥。

可以说,这两个主人公都有他们的心结,这段感情发生于错位,结束也将是因为错位。

就算他们先天相互吸引,但情感上两个角色都充满了对立和矛盾。

这个很有意思,也很伤感。

“纽约纽约”是90年代每个人心中的一个期望和希冀。

我的“纽约纽约”可以理解成电影梦吧。

我在拍《阮玲玉》的时候被张曼玉问过心中的次序,那时候我回答第一位是电影。

因为少年时最爱的就是电影,不能跟母亲讨钱,我就自己把早餐费或交通费存起来买票去看。

都是些60年代的粤语武侠片,也有时装片,陈宝珠、萧芳芳演的。

我今天活到这个岁数,拍了很多电影。

在拍电影的过程,也失去了很多应该要珍惜的,包括我母亲的健康。

说到底,每个人的“纽约纽约”都没有回头路。

现在如果要我选,我还是会选择拍电影吧,但我也会花更多时间关心身边值得珍惜的人。

《纽约纽约》短评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3分钟前
  • 又勿
  • 推荐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5分钟前
  • 隐约的梦
  • 较差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6分钟前
  • .
  • 还行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10分钟前
  • tidewater
  • 推荐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11分钟前
  • KID Y
  • 还行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16分钟前
  • Cardinal
  • 还行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19分钟前
  • 茜色如烧
  • 还行

-

23分钟前
  • R
  • 还行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25分钟前
  • 廉小猪
  • 推荐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26分钟前
  • 小长芦钓鱼师
  • 还行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31分钟前
  • 宅小歪
  • 推荐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34分钟前
  • inasussi
  • 推荐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36分钟前
  • momo
  • 较差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37分钟前
  • ninamonroe
  • 还行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39分钟前
  • 鸟人
  • 还行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

42分钟前
  • Kakoichi
  • 较差

好的意境只是一部好电影的一半,一定还需要有好的故事。2024北影节看了2/3逃跑打卡。

44分钟前
  • 月色摇晃树影
  • 还行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48分钟前
  • 千禧龙骑
  • 推荐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52分钟前
  • 阿泽
  • 推荐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57分钟前
  • anni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