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前,老师照惯例又给我们放了一个短片。
在玩手机的我,忽然被歌声吸引了。
一群孩子在合唱,一个女孩作为新生来到这个小学,她看到这群合唱团的孩子,眼里全是喜悦,她也喜欢唱歌,女孩问老师,我可以加入吗?
男老师说,可以啊,在我们学校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加入合唱团。
这个学校的合唱团是远近闻名的,对即将到来的比赛,他们也是志在必得,第一名可以免费去瑞典。
女孩加入了合唱团,她跟大家一起唱,努力摸索着,女老师听着大家的歌声,眼里露出了不悦。
课后,老师把女孩留下来,对她说,以后你不要发出声音了,你唱得不够好,也别告诉别人,你不想让别人知道你不如他们吧。
女孩心情很低落。
女孩在来到学校之后,认识了一个另一个女孩,他俩成了很好的朋友。
为了区分我们称第二个女孩为女孩B,第一个女孩为女孩A。
女孩B唱歌非常有天赋,父母有从事音乐工作的,她感觉得到女孩A也很喜欢唱歌,就爱跟她聊音乐的事,甚至推荐自己喜欢的音乐给女孩A听,但是被老师留下谈话的女孩A因为失落拒绝跟女孩B谈论音乐以及拒绝去女孩B家听歌。
偶然之间,他俩还是在一起听歌了,女孩A非常喜欢女孩B放的音乐,他们一起唱,女孩A还忍不住让女孩B多放几遍。
末了,女孩B说,你看,你还是喜欢音乐的吧,今天为什么没来排练呢?
女孩A坦白了实情,在女孩B的肩头哭了起来。
第二天,唱歌的时候,女孩B忍不住开始观察大家的口型,很明显就能分辨出谁是真唱谁是假唱,于是女孩更加生气。
女老师问女孩B,你的舌头被吃了吗?
女孩气愤得说我要退出合唱团,很多人都因为你在假唱。
老师说你唱的好,你有天赋,你可以留在合唱团,但是他们唱的不好,他们要留在合唱团就必须假唱,如果让他们走,岂不是对他们不公平,他们留在合唱团,合唱团拿了奖,他们可以对别人说自己是合唱团的一员,这次比赛,合唱团得了第一,他们就可以一起跟合唱团去瑞典,有什么不对?
(这段话,满满的都是利益,很多豆瓣评论对这个论点表示赞同) 最后孩子们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办法,集体在舞台上拒绝唱歌。
把女老师气走之后,女孩B领唱之后,所有的孩子一起唱起来。
影片就在孩子们的歌声中结束了。
结局很美,让人会心一笑。
评论很多人说,女老师这段话有什么不对?!
非常有道理啊。
但是我觉得女老师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首先,因为这个事情里,每个人都得到了利益。
假唱的孩子虽然假唱,但是每天唱完歌可以得到一颗糖,对外也可以对任何人说我是冠军合唱团的一员。
对于唱歌好听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排除唱歌不好的孩子的影响,完美展现自己的声线,以赢得冠军。
但是,假唱的孩子不止一个,假设比赛必须以合唱团的形式参加,而唱的好的只有几个孩子,他们让别人孩子“闭嘴”,然后赢得比赛,共担利益,大家还会觉得他们这么做很公平吗?
虽然他们内部,共享了利益,但是他们损害的是别的参赛选手赢得比赛的权利,以及合唱团内喜欢唱歌的孩子唱歌的权利,他们这么做,公平?
其次,人们为什么会慢慢的接受这种利益的灌输,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体制内。
在大范围下,我们在权力和利益的压迫下,每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我们会选择闭嘴。
假设,影片里的故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女孩B如果为假唱的孩子发声,肯定会被假唱的孩子记恨,觉得她矫情骄傲装,排挤她;老师,会惩罚告密的女孩A,斥责她,让她离开合唱团;当老师问谁被要求假唱,假唱的孩子会因为面子问题不愿意承认。
这是假设女孩B勇敢会说,现实中,女孩B可能因为胆小,不会反抗,女孩A也可能因为害怕,不会把实情告诉任何人。
这是电影,而且是一部好电影。
真正的好电影就应该像这样,给人正能量,给人传达美好积极上进的东西,给人心灵的洗礼,比如《阿甘正传》、《沉默的羔羊》。
而在中国的电影市场,大多数导演爱拍博人眼球的东西,博人眼球的东西往往有违正确的三观,比如丈夫勾搭小姨子,哥哥爱上亲妹妹,导演还爱拍大家喜欢的看的东西,比如霸道总裁爱上傻白甜。
有的导演,拍了电影以后,拼命到处宣传,预告片剪得引人入胜,恨不得票房破多少多少亿,甚至有演员自己买票房。
我们缺少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的导演,我们更缺少像《校合唱团的秘密》这样的电影。
电影为我们守住了一方净土,而看电影的我们,希望不要被利益奴役。
这部叫《校和唱团的秘密》的一部短片在2016年拍的一部得奖的电影,每个方面拍的都是比较好的。
主要讲了一位叫索菲的小女孩来到了一所有合唱团的学校,索菲加入的几节课后,老师就觉得索菲唱得不够好,就让她默唱,默唱的消息被好朋友丽萨得知,索菲就想到了一个主意,索菲的主意让全员在比赛时默唱,老师被气走之后,他们重新唱了起来。
这部电影的音乐与细节的搭配很好、非常合理,每个音乐都能让人沉醉,就比如最后比赛时的默唱搭配低沉的音乐。
演员演得都可以,很真实,表演出“校合唱团的秘密”,非常逼真。
里面的细节都很明显,比如索菲在家常,可以清楚地看出索菲的假唱。
这部电影的景别有一些的仰摄镜头来拍老师,是因为能显得老师很高大,和一些索菲自己的pov视角。
我觉得这部电影排得非常的好,我可以打满分,因为不管是哪个小情节还是细节都拍得很好。
孰对孰错?
其实大家都有各自的道理,而且这世界本没有绝对的对错。
这里看似对的一件事,换个情境,换个时间,也许就是大错特错的。
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可以简单的表达为“对、错”,从现象上看是因为孩子们更加天真、单纯;从生理结构上看是因为孩子们的脑前额叶还未发育成熟,所以孩子们把世界简单的认知为对或错,自有其道理。
但是如果一个成人还是简单的把世界认知为对或错,那就会有问题了。
单从影片来看,其实主要是老师和孩子们对于合唱团成立初衷的认知矛盾。
老师认为合唱团的成立初衷:成绩。
所以她为了成绩(团队成绩、或者学校成绩、亦或者她自己的成绩,总之这些成绩会被捆绑在一起)只让那些她认为优秀的孩子真唱,而让她认为不够优秀的孩子假唱。
她自己给的理由是想让所有想参加合唱团的孩子们都可以参加,同时不影响合唱团的成绩(这就是一个重要的矛盾,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最后也这么做了,确实结果实现了让所有想参加的孩子都得以参加,而没有简单粗暴的把一部分孩子拒之门外。
但是问题在于大部分孩子们参加合唱团的初衷只是单纯的想唱(不排除有一部分孩子可能是因为好玩;一部分孩子想争第一;或者朋友参加了,那他想和朋友一起,所以也参加了等等因素)。
当双方站在矛盾的两边都不肯让步,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时,那就会进一步激化。
所以就出现了,比赛时的集体失声。
老师和孩子们的行为都有他们出发点,也都能讲出他们各自的道理。
看到很多人说“谁对谁错”,我个人认为成年人最好不要简单的用对错来认知世界。
最后,结尾孩子们的歌声真的太好听了!
(听到结尾的歌声时,我瞬间大脑飞速运转想表达我对于这歌声的认知,突然发现我词穷了,真的只会用“好听”了!
)
....不讲电影只争价值观,让合唱团成员默唱本身就是一种欺骗行为,无论是对评委观众还是对孩子自己,但因为这种错误的做法看上去可以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竟然一直被默许着,看到这么多推老师的短评也是心塞,有没有想过这样拿到的比赛成绩也是不真实的?
有人说这样是【公平的】,让没有歌唱能力的孩子也可以参加比赛,但是【没能力】和【去比赛】明明是不能划等号的,等于说告诉他们,要想达到目的,就要采取非正当手段,这种成人式【利益最大化就是最正确的】思想其实非常可怕,很容易让人忽视道德底线,尤其是在小孩子的教育阶段五星,为结尾
这个短片的剧情很简单,索菲是转校生,加入了学校引以为傲的合唱团。
由于全国合唱比赛的到来,教师考虑到索菲是新来的学生,要求她在以后的合唱中对口型默唱。
在这之后她陷入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这个秘密被索菲的新朋友丽莎发现。
她们捅破了这一秘密,但却被老师进行“思想教育”。
但最终,大家没有被洗脑,用孩子们自己的方式对所谓“公平”进行了无声的抗议。
从学校层面来看,故事一开场,校长表明:任何人都能加入合唱团。
这是来自教育中上层管理者的立场和要求。
他当然知道比赛的重要性,他也知道有新鲜血液要加入合唱团。
也许他真的是出于教育集体公平的愿望立下这一规矩,但对于后续实施并没有体谅老师的工作,也没有考虑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在平时练习过程中,他有没有默认教师的不当行为?
这一点我们无从得知。
他的理想主义是公平和效率都同时存在,同时得到。
从教师层面来看,短片中的教师实行了校长的要求“所有人都可以加入合唱团”。
然而作为教师,她的做法是区别对待学生。
让音乐能力更高的学生放声歌唱,而对于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给予他们加入的资格,但是断绝他们唱歌的权利。
她自认为让每个人上台演出就是公平了,但这种公平就像她每次课后给同学们的糖果一样——维持表面的公平。
而真正的公平要遵循“差别原则”,对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进行补偿分配。
应用于教育中,这种补偿实则就是老师能为基础一般的同学给予的辅导助力。
而影片中的教师在这方面则表现出懒惰、冷漠、不作为。
看着一个个孩子因自己的音乐能力被否定、被禁止唱歌而陷入自卑,却没有尽应尽的责任。
当然,辨证来看,也许老师的决定也有来自学校层面的压迫。
也许教师的堕落和学校这样的形式主义体制不无关系。
为了达到学校所要求的目标和去瑞典的愿望,她为了成功的效率不择手段,忽视甚至践踏了教育公平。
这也是教师自私的一种体现。
她的原则是为了效率,可以降低甚至牺牲公平。
在观看过程中,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另一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里面教师对于唱歌水平不同的同学的处理办法是让音色更好的同学有一小部分领唱,其他同学合唱。
我想,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处理办法,既能够保证公平,又可以对其他合唱同学起到激励作用。
每部好的电影都是一连串的谜语,等着观众解开。
有时一个点要揭开很多层,有时永远也解不开究竟。
这部小电影情节简单,虽然谜语也不少,但都不难解开。
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儿童纯真拒绝假唱。
想到林妙可假唱,当时看似风光,其实对这个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很大,最近还有很多人口诛笔伐,如果不是当时有这么一件不怎么光彩的事,媒体肯定不会如此。
孩子们能够一致同意最后都做无声抵抗,可见大家都不同意老师的做法。
事先老师也没让大家知道,每个默唱的人都以为自己是唯一一个,而且听老师的话,认为老师为自己好,就真的不去告诉别人。
这是老师的阴谋,老师也自知见不得人。
老师打小伎俩其实是欺骗,如果这样取得了胜利,实际上是对全体真唱的其他合唱团的不公平,这样就成了社会的不公平。
当同学们知道自己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很多一样处境,他们处理的方式就不一样了。
最后的结果是理想化的。
如果在中国,孩子的决策一般都由家长来做。
孩子即使有想法,也无法实施。
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没什么问题,家长可能会打起来。
即使在国外,家长、学校、老师的利益考量也会大于学生对真实的追求。
影片给你一个正面的结果,其实只是表达一种态度。
无论如何,公正公平和真实应该是教育的原则,孩子即使没有拿到第一,但心里没有阴影,仍然生活在阳光里。
公平就和阳光一样,在人世间并没有绝对任何的公平,阳光普照大地也有地方照到的多,也地方照到的少。
人生来就是不公平的,有人出生就已经到达终点,有人努力一辈子也走不到终点。
首先,本片的道具运用十分精彩。
影片一开场,索菲亚的母亲在与老校长讲话,校长穿的白大褂,已经暗示这所学校与众不同并且介绍学校校合唱团引出下文。
在每一次训练结束,老师都会给同学们一颗巧克力,这颗巧克力就像是封口费般,让所有同学吞下这个秘密。
还有一幕索菲亚和Lisa交换手上的饰品,暗示他们友谊的开始,也为后面2isa帮助索菲亚打报不平奠定基础,帮助所有默唱的同学,影片也在中间表示出2isa很受同学欢迎,大家争抢坐在她旁边的座位。
里面提到lisa说索菲亚鞋子脏,还有拍出索菲亚家中的环境,更加体现公平并不可以体现在每一个的上。
其次,镜头和构图也加强电影主题的体现。
刚开始索菲亚在门外看合唱一个框架构图,就音示她加入合唱团会有困境,也体现她对校合唱团的渴望。
利用特写镜头拍出每一个唱歌时嘴部动作就很好看出默唱和真正唱出来的人,很好地做出对比,也体现公平。
在家中的时候,对着镜头自己默唱的时候,而她无法正面对抗,只能对着境子在家中进行无声抗议、后面2isa在索非亚家表达自己的标议,得到属于自己的公平。
不禁要质问:源于灵魂的本真的良善难道在一个污浊的物质环境中都沦丧了吗?漠视我看到最可悲与漠视,冰冷,僵硬,令人心寒。
为什么良善要输给诡作.真诚要输给虚伪尔度我诈,勾心斗角。
不禁要质问,这个时代怎么了?影像因然残忍,但确平是振发聩的。
一记响亮而漂亮的耳光扇得好。
国内的公开课启蒙,基本上可以归到两堂,一个是哈佛大学的幸福课,一个是《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
后者我看了好几次第一课,切入非常生动,但后面一谈哲学就跟不上了。
好在后来出了书,最近我刚开始读。
在书的一开头,作者同样使用了一系列例子来讨论德性与公正的抗争,其中一个问题是:那些为不同种族划分名额的大学,到底是带来了更普适的公正,还是损害了那些努力的人的权益呢?
这个问题放到国内就是,像北大这样的国内顶尖大学对偏远地区的预留名额,到底是否是公正的呢?
这个问题很大,之前也有很多文章(比如之前那篇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提及,我并没有能力展开,就不提了。
尽管如此,政治正确、马太效应、丛林法则,这些字眼总是会出现在任何社会议题的讨论上面,任何人都无从避开。
从本片来看,结局显然是理想的:一个相信正义的强者与一个不再沉默的弱者联手,打败了分割他们的枷锁。
很明显的,他们不会像老师计划的那个样子,走到瑞士的国际舞台上,但对于这个阶段,这样的结局已经是圆满。
让我们回头来想想:1. 我们要承认,每个人在音乐上的天赋差异是存在而且巨大的2. 人所拥有的天赋与人的主观意愿并不相等在确认了这两个前提之后,本剧的矛盾得以成立。
老师的观点固然有道理:与其让那些不够好的人导致所有人错失了机会,为什么不让优秀的人带所有人得到更好的权益呢?
不谈公正这些大话题,仍然还是在合唱团这个具体事件上。
1. 合唱团的准入机制是怎样的?
是否有试唱之类的面试环节?
从小姑娘菲亚和老师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推测,显然不是的:这是一个因兴趣组成的团体,只要想参加就可以加入2. 那么合唱团所参加的比赛,到底是什么样的比赛呢?
比赛的实质当然是优胜劣汰,但参赛者的范围是否是强制要求必须“全员参加”呢?
我相信任何有脑子的主办方都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当然,合唱团参赛本身有人数下限的要求,这一点我们不能忽略(因为人更少的时候当然更容易保持高水准啊)。
3.而老师所想的“让长得好的带所有人登上国际舞台",本身是否违反了比赛的意图呢?
我相信主办方是没有兴趣为”因为兴趣加入但表现一般的人“支付瑞士之行的费用的,否则直接让所有参赛队伍都去瑞士就好了嘛。
4.在上面的推论下,老师这种利用群体利益来压迫个人意愿的行为,真的还存在正当性吗?
5.再有,尽管我们承认天赋有差,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努力本身是可以弥补相当一部分差距的。
但是在片中,我们是否看到了老师在这方面的任何尝试呢?
是否有对每个小朋友进行音域测试,寻找他们每个人最擅长的部分,然后划分音部演唱呢?
是否有针对不足者的弱项进行针对性训练呢?
又是否寻找到其他让有兴趣的无天赋者参与其中的方法呢?
(比如,平时的训练及与比赛无关的表演由全员出动,而参加比赛时则挑选真正优秀的人上前)6.那么,到底是谁在拖慢所谓的”集体“呢?
是原本天赋有差的那部分参与者,还是想不劳而获的老师呢?
在动画《吹响吧!
悠风号》中,指导老师按照群体投票意愿,以”参加比赛“为目标全力训练,而挑选小号独奏的方式也从一贯的”学长优先“变成了”择优录取“。
水平远超他人的低年级生丽奈,和受过很多委屈的学姐一教高下,最终赢得了机会。
而很多人对此表示不满,于是老师再次安排了两人的对比,而丽奈再次赢得了众人的认可。
没有人要当鸵鸟,否认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
但人类作为一个生存共同体,还有很多可以做的努力来尽可能填平出发点的高低差距。
而很显然的,这会是难走的那条路。
但是在”yes it is“之后,再多问一个”what could we do“,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更好的方法。
是的,影片中这样的结局,对于那些天赋优异的人是不够好的,他们失去了原本属于他们的机会。
但是,至少孩子们做到了一点,就是在承认问题存在以后,尝试去做什么来改变问题,而不是将问题本身当作永远无法推翻的设定。
也许是我幼稚了,但是这是我愿意相信的人类的未来。
好的真人短片如同一则寓言,相比于情节的波澜起伏,更珍视主题的意味深长。
校合唱团的故事,是孩子授予成人的,关乎教育和友谊、公平与公正、成功与诚信的生动一课。
合唱团的指导老师艾利卡这一人物角色是令人信服的,她有别于传统儿童剧中邪恶到极尽能事的“巫婆”,其形象的塑造、言行的立场更贴近现实生活中成年人的精神形象——思量周全、精于取舍、自说自话、为成大事不拘小节。
而这种在复杂世俗中自然生发建立起的所谓成熟的思维模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刻意、过早地传导给孩子却无异于揠苗助长。
艾利卡认为,孩子的先天天赋高低决定了发展的不平等,而她所谓的公平依旧可以通过规则设计来人为地达成,这一观点看似道破了残酷人世的天机,却彻底混淆了公平与公正的界限,将对理想状态的期许粗糙地演化为一种伪善。
正如古话所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真正的公平必然需要以公正的标尺作为基石。
而艾利卡所引以为豪的“任何人都能加入校合唱团”的公平景象,实则是潜藏着剥夺与控制的虚假镜像。
这一番谬论歪理,伴随着校方与家长相互间默认的成功学教育所持有的强大威慑力,以及每一次合唱训练后巧克力与糖果的出勤奖励,所有因素在孩子们面前联合构筑起一道“真理-目标-诱惑”的约束屏障,在现实生活中封堵了大多数孩子们内心真实声音的发声诉求,这是极为可悲的。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短片《校合唱团的秘密》将守护童声的希望寄托于孩童间纯真的友谊,在决赛上集体默唱表演的那一刻,索菲与丽莎坚定地十指相扣,朋友之间与合唱团同伴之间不再瞒隔复杂的秘密,既同时默唱,又在丽莎的领唱下同时发声,在最后一刻孩子们全心全意、真挚圣洁并且宛如天籁般的歌声中,观众们方才感受到久未体会的精神洗礼与观念震颤。
这部片子,真的看的我很感动,具体的心情我也说不明白。
剧里的老师虽说不是罪大恶极,但是也确实做得不对。
也许让孩子不发声合唱团就能拿奖,那些孩子哪怕没张嘴都能得到和张嘴的孩子一样的利益,但是那又怎么样?
带着痛苦回忆的奖项,带着欺骗性的奖项有什么意义?
我看到很多人帮老师说话,说老师没有做错,说她做到了利益最大化有什么错。
我想说,老师当然做错了啊。
这么简单的事情居然还有人能洗白。。。
现在社会真是让我叹为观止。
她想出了那么“周全”的方法,是为了得奖,得奖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面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指导能力,为了让学校的合唱团获得更多荣誉,但没有一项是为了合唱团的孩子们。
当然也不排除可能她会有【想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这一伟大高尚的想法,但显然这个想法并没有占多大比重。
或许她本来没想的那么极端,但是说的难听点她的所作所为显得孩子们是她得到利益的工具。
这些做法真的不会给小孩的心理留下阴影吗?
我看见有人说“老师只是悄悄的说了又没有当着大家的面说已经很好了呀!
”如果已经很好了,那么女主为什么会伤心大哭?
她为什么那么难过?
因为她被老师伤害到了。
悄悄说只是因为老师怕别人知道她的所作所为,这种行径为什么能被有的人理解成为“温柔贴心”?
我真的很讨厌那句话,什么“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才分对错”。
我时常看到有的人洋洋得意的拿出这句话去怼别人。
拜托,大人只看利弊不分对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指大人可以为了利益不管不顾哪怕充满肮脏和黑暗,并不是夸你们好吗?
这是成人世界的无奈和悲哀,不是有些人自觉高人一等的资本。
如果一个人活在大人的世界里却依旧拥有一颗赤诚之心,愿意维护正义和斥责不正之事,那他有凭什么被你用这句话嘲笑?
你只是在用这句话掩饰自己的胆小和懦弱,掩饰自己唯利是图和肮脏龌龊的思想。
当然,在现今的社会确实充满了无奈,我们或许不能再拥有以前的单纯善良,但我们至少能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做到不去伤害别人,不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如此便足矣。
到底什么才是公平,为了集体的利益,还是为了自己?
孩子们都好有灵性。一开始担心索菲会遭到排外,orz熔炉的阴影。
7.5/10分 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1.如果是以前的我,会觉得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结尾孩子们好棒,女老师真的坏,大家明明是一个合唱团的,却要个别同学默唱。2.现在的我觉得还是有一些讨论的必要的,校长觉得合唱团会接受每一个人,女老师觉得取得成绩才是最重要的,甚至不惜让同学们假唱。校长和女老师之间其实是有矛盾的,孩子们一直是被动的承受者,集体想要取得成绩,就需要唱得不好的孩子们只张嘴不出声。3.我觉得女老师那段洗脑言论值得逐句学习。如何用集体荣誉/利益绑架个人意志并对自己的利益避而不谈,真是一门学问。
拍得这么美,音乐好听,还把这样一个很有当代寓言性的故事讲得很有意思。有人会说“老师有错吗?她用大人的方式’照顾‘了集体,小女孩太不懂事了。”说这话的人应该是太懂事了吧。老师不仅有错而且最大的错是根上的,所以孩子们用他们的方式不再对这种错误沉默。而我们可能只是权衡了利弊之后对错误的妥协,但错误确实是在的,所以总要有勇敢的人出来纠正它——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关键的基础就是“信任”,这也是整个事件的触发点。这只是一个合唱团,而大人的世界还有更多的“集体”。沉默还是争取,现在他们做的将会决定他们以后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影片把每个人都拍得非常非常美,两个女孩太迷人了,两人间友情进度也真实可信,这才叫“闺蜜”好嘛。其他孩子真诚唱歌的样子很动人。还看过合唱老师在一部匈牙利电影《一天》里演一个失败的母亲。
对这些合唱团孩子来说,功与名无意义,参与才是有意义。 #疗伤
一般般
都没错,立场不同罢了,也许小女孩长大了也会步其后尘,也许还有小孩觉得我没去瑞典很后悔,只能说这种整齐划一的正义感很理想。
邪恶丑陋的大人会吃掉美丽纯真的小孩这种寓言挺可笑的。
失望了
好莱坞的套路化及设置性,都能够在此窥见。
刚开头觉得还真不错,越往后越不行,最后的那个合唱处理的简直尴尬,这根本不是小孩子会做出的事情。剧作完全飞了。奥斯卡真的挺水。
孩子教会我们面对真实,但孩子会长大,长大以后他们就成了老师,因为时间的概念是权衡,无关对错,只是选择。
剧本有想法,结尾可以说让人叫绝,但整个比喻是失败的。既然是竞技比赛,唱得不好当然没资格参加,允许上台对口型反而是破例优待吧。社会不是歌唱比赛,不需要众口一声。
当周围人都在维系一桩谎言,你愿意沉默、合谋还是发出真实声音?
各种声音有各种的美
暴力,各种暴力,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相互以暴制暴,这个世界怎么了
中间那个操场上的旋转镜头一看就是精心设计过的 孩子们的走位都那么僵硬 所以看着这个片子里在说要给孩子自由发声的机会 但是却连孩子玩闹的镜头也要完全操控【好的无论怎样 我就是想太多
非常意味深远的一部小短片,故事、立意、表演都非常不错,几个小女孩也很有灵性。多少业已成名的导演都在追求大片的路上一去不返,然而能真正撼动人心的永远都是这些小格局影片,即使只有短短20分钟却足以影射整个教育环境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弊病,我们都在抱怨不公,却从未想过反抗。最后的歌声真美。
生活要是像电影一样,我们有电影里一半,不,十分之一的勇气与团结就好了。
孩子们的反驳苍白粗暴,只是一时的感性胜利。老师的做法确实更有理据及更能解决问题。想起那个和珅在粮食里掺沙子的梗,纪晓岚再痛斥也拿不出更有力的解决办法。对只能相对公平的世界就不要去追求绝对公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