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巴比伦

Babylon,巴比伦:星声追梦荷里活(港)

主演:布拉德·皮特,玛格特·罗比,迭戈·卡尔瓦,珍·斯马特,约翰·艾德坡,李丽君,P·J·伯恩,卢卡斯·哈斯,奥莉维亚·汉密尔顿,麦克思·明格拉,罗里·斯卡沃,凯瑟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年份:2022

《巴比伦》剧照

巴比伦 剧照 NO.1巴比伦 剧照 NO.2巴比伦 剧照 NO.3巴比伦 剧照 NO.4巴比伦 剧照 NO.5巴比伦 剧照 NO.6巴比伦 剧照 NO.13巴比伦 剧照 NO.14巴比伦 剧照 NO.15巴比伦 剧照 NO.16巴比伦 剧照 NO.17巴比伦 剧照 NO.18巴比伦 剧照 NO.19巴比伦 剧照 NO.20

《巴比伦》剧情介绍

巴比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好莱坞,声色犬马,光怪陆离,醉生梦死。你方唱罢我登场,梦里寻欢,不知归处。默片时代造就了杰克·柯那德(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和华裔女演员朱菲(李丽君 饰)这样风华绝代的明星,也吸引着如墨西哥裔曼尼·托瑞斯(迭戈·卡尔瓦 Diego Calva 饰)、金发女孩内莉·拉罗伊(玛格特·罗比 Margot Robbie 饰)、黑人小号手西德尼·帕尔默(约翰·艾德坡 Jovan Adepo 饰)争先恐后趋向这个物欲横流的名利场。默片时代的最后一抹余晖敛去,有声时代造就了一批批的新星,也在逐渐淘汰如杰克乃至内莉这样一度如日中天的名宿。 鼓乐喧天,歌舞升平,纵情欢歌的人们,永远无法看到那些默默退场的身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利欲两心阳光灿烂周三强狄仁杰之通天教主大漠雄心外星生命第二季夺命巨鳄量子物理学机械陪伴星际幻爱四度空间逃脱大师异形起源侠盗之簪花乱七公主丛林之王南家三姐妹三个火枪手:达达尼昂恐慌超暴力机斗孝子15杀戮牛津的惊喜拜托了!老爸黑道皇帝炎炎消防队二之章乐高迪士尼公主:城堡历险吾家才女初长成微雨燕双飞拿破仑和我有毒蜂蜜

《巴比伦》长篇影评

 1 ) 娱乐至死的具象化

所有沉迷于狂欢、纸醉金迷的角色,最后无一不落得非自然死亡的结局。

影片尽管有三小时长,但是情绪非常intense和edgy;导演对光影、音乐节奏有着非凡的感知力,使之配合剧情更加充满戏剧性和张力。

Margot饰演的Nellie,Brad Pitt的Jack都是开头Party的沉迷者,他们都意识到了自己的沉沦,都动过和爱人离开的念头;一个去墨西哥,一个去欧洲,但最后都还是宁愿选择在这个色彩浓烈而迷幻的世界里结束生命。

确实,如果离开了他们就不是这个character,他们就不是自己了。

只有在这里,他们心中的梦之地,燃尽自己的生命力,才是符合角色的。

而studio executive Manny,吹小号成名的Sydney,和歌唱家Fay,最后都看清了浮华外衣下失控的生活和丑陋,找到平凡的、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抑或是远走高飞。

影片中不乏荒谬的场面,从一开始的运输大象中让人啼笑皆非的混乱场面;到后来把大象牵入舞厅、和Tobey Maguire角色把他们引到的洞穴中的鳄鱼、老鼠,全部和人混在一起,完全就是现代人兽性的集合,充满了反乌托邦的元素;从一开始的笼中打斗,到中间完全扭曲的xx场面 (让我想到 Brave New World 中空虚放纵的享乐),再到最后(也许是inspired by《1984》里101号房间,只是反过来)的生吃老鼠。

印象很深,Tobey的角色转过头说,这个人会为了钱做任何事,然后向台上扔纸钞。

Manny片中两次进影院,第一次是初次见到有声电影的惊骇;第二次则是满怀着回忆对着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电影留下眼泪。

最后的闪回,Margot的Nellie和Manny在成名之前,边吸*边相互分享对电影的幻想和热爱的时候,能真切感受到52年,离开多时组建家庭的Manny心中对于那个gilded age的回忆;后面各个经典电影的闪回也证实了这一点。

那个依靠着疯狂生活支撑极致创造力的时代远去了吗?

也许并没有。

Manny牵着女儿和妻子回到以前工作的片场门口,里面依然人来人往,一代又一代对电影怀着憧憬和幻想的人来到这里,挥发无穷的才华,支撑着Hollywood的发展。

而通过历史我们也知道,这样的纵欲从未远离这片gilded的土地。

[小记-圣诞前夕在飘着小雪的费城和朋友看了这部电影。

当影片中1920s的片场仿佛假戏真做、群演仿佛stoned一般打打杀杀正酣时,影院的烟雾警报器突然响了起来,屏幕熄灭,人群有序疏散;我和朋友也仿佛如梦初醒一般恍惚地从消防通道中下楼;在寒风中待了将近半小时才回去继续观影。

事实证明现实生活也可以充满戏剧性。

]

 2 ) 好莱坞更新换代的历史回顾!

3星,巴比伦原本是一个人类古文明,在圣经中这也是个上层极其穷奢极欲的地方,而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也是古今闻名。

但是片名用巴比伦貌似没有什么好寓意,影片的时间背景设定在好莱坞的黄金年代,多少俊男美女一夜成名,璀璨如星空令人眼花缭乱,但在风光无限的背后尽是心酸与痛苦,虚伪与争斗。

而在更新换代的历史时刻更是尽显好莱坞的残酷与无情,当初捧得有多高,后来就摔的有多狠。

影片的评价褒贬不一,导演过于追求视觉感观上的刺激,群魔乱舞,脑洞大开,但也体现了好莱坞的疯狂与怪诞。

 3 ) 一部《艺术家》的《雨中曲》,一首电影人的时代歌。

以默片为代表的爵士时代过渡到以有声电影为代表的黄金时代的一曲华丽挽歌。

《了不起的盖茨比》导演鲁赫曼曾说过,没有比爵士乐更能展现美国禁酒令时期的年代感了。

爵士乐不再是单纯的音乐,更是一个时代符号,而《巴比伦》同《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通篇配乐均以爵士乐为主,用尖锐的爵士小号贯穿全片,把好莱坞爵士时代的疯狂、浮华、亢奋彰显的极尽夸张。

而《巴比伦》的开场派对相比《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和氛围 —— 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的爵士时代,同时也为后续时代终结时的落寞做足了铺垫。

派对上好莱坞名流人人都沉浸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小人物也在跃跃欲试,梦想着一炮而红,一幅关于20、30年代好莱坞的辉煌画卷随着一场派对缓缓展开。

20年代初期,电影业已经趋于完善,产业呈爆发式增长,好莱坞强大的资本力量和发达的工业体系让电影业宛若一台不断进化并高速运转的机器,如果有哪个制片厂最能代表此时好莱坞的繁荣,那一定就是狮子头MGM,《巴比伦》中的人物也大都取材自当时米高梅的真实签约演员(玛格丽特·罗比 —— 克拉拉·鲍、布拉德·皮特 —— 约翰·吉尔伯特、黄柳霜,除了以上主要人物,还提及了嘉宝、基顿、诺玛·希拉等一众米高梅30年代明星)。

每个片场每天都有数十场戏在同时拍摄,电影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入大众视野,让人目不暇接,成为了人们派遣孤独、消解寂寞、沉溺幻想的主流文娱方式,银幕前的观众拍手叫好,银幕后的片场也忙得热火朝天,制片、导演、编剧、大咖、群演、舞美、化妆、全都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炽热的梦,一颗躁动的心。

长镜头下,片场里各类型影片的拍摄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史诗、西部、东方、冒险、爱情…梦想与工业并存的片场更像是一出时代的舞台剧。

而随着大萧条的到来和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的诞生,使得行业发生巨变,歌舞片一度成为爆款,也让身处电影行业边缘的乐手短暂崛起(片中黑人乐手),相反默片则逐渐淡出人们得视野,这导致默片时代的很多演员都无法适应和顺利转型,从而纷纷退出历史舞台(片中皮特所饰角色)。

影片的主要故事情节就是发生在两个时代交界点的前后。

影片的结构紧凑工整,节奏明快平滑,叙事手法也很娴熟,通过前后两段、平行四线的叙事方式:前半段用戏谑的方式构建,后半段用残酷的方式打碎,再在结尾处缅怀与升华,做到了喜剧外壳悲剧内核的艺术特点。

影片的前半段,在故事正式发展之前秉持着高潮迭起(3分钟一个小高潮)的叙事特点, 3分钟内一定会有一场高潮戏瞬间吸引观众眼球(《疯狂的麦克斯4》用过类似的手法),让观众时刻保持在一个亢奋状态的同时,也让观众迅速融入影片的时代氛围。

所以电影开篇就用一场眼花缭乱的淫乱派对快速交代所有主要人物(教父式的开场)。

用大量长镜头(派对和片场中)交代时代背景和大环境,用大量蒙太奇加快影片节奏和营造氛围。

四个主角,四条故事线,工整的平行叙事与交叉剪辑,相互独立又互生交集,用环境的浮华奢靡和影人的一朝成名,构建了一个好莱坞繁荣昌盛的时代。

片长约189分钟的电影,恰好于94分30秒,影片行进一半时,用皮特的一场凝视戏将整部影片一分为二,皮特在忧伤婉转的配乐中默默注视着眼前这鼎盛而又荒唐的一切,似乎象征着这是享乐主义最后的狂欢,也暗示着默片时代即将落下帷幕,电影在此时此刻到达全片高潮,同时也是一个临界点,这个点之后故事便极盛转衰,剧情也随之急转直下。

影片的后半段,繁华过后一切终成泡影,随着时代的变化四个人的命运殊途同归:女主无法接纳被扼杀的自我、无法忍受资本家的虚伪而自暴自弃;男主身为执行制片,为爱苦心经营的一切因女主的堕落而前功尽弃,只得狼狈逃离;自视甚高的皮特无法适应有声电影而被时代抛弃,心灰意冷无法接受强烈的反差最终举枪自尽;黑人则是内心以音乐家自居,无法认同演员身份,无法忍受种族主义而主动退圈。

四个人在新形势、新环境、新时代下集体崩溃,终沦为时代的牺牲品。

影片通过描绘默片时代的土崩瓦解,人物经历的大起大落,将影片前半段构建的一切和谐景象彻底打破。

影片过大半时为追求荒诞的喜剧效果加入了黑帮老大托比·马奎尔的段落,这让影片存在节奏的紊乱和剧情上的割裂,好在没跑偏太远很快回归了正题,后续情节仍按照影片正常的节奏和逻辑进行。

影片结尾当男主回想起曾经那份对待电影事业的赤诚之心,无数美好回忆随之涌上心头,他想起了自己也曾是个怀揣着对电影纯粹的爱,努力跻身好莱坞的热血青年,与影片开头首尾呼应。

结尾时值50年代,默片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经历过默片时代洗礼的男主重回影院观看了一部《雨中曲》,此情节颇令人唏嘘。

因为米高梅的《雨中曲》象征着电影不再是纯粹的表现主义,更是声与影的结合,《雨中曲》是一部关于影人的电影,也是一部有关电影的电影。

《雨中曲》承载着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电影的变革,主题与人设与《巴比伦》不谋而合,而与《雨中曲》不同的是《巴比伦》多了一种小人物身处时代洪流,时而为梦想激流勇进,时而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无力感:纵使能风光一时红极一刻,最终也不过成为资料馆内的几帧胶片、电影史里的几页史料。

《巴比伦》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四个种族、身份、地位不尽相同的人于好莱坞内起起伏伏的故事,致敬和缅怀了一个一去不复返的辉煌年代,诉说了电影人对于电影真挚的爱。

影片的主题往小了说是转型期的优胜劣汰,往中了说是美国梦的实现与破灭,往大了说是个人之于时代的关系,如果过度解读一下,可以认为每个人之于时代,都是见证者、参与者和被淘汰者,影人们终被时代所淹没,但整个故事的起源却是对电影这一行业的热爱与追求,是他们对于电影纯粹而真诚的爱造就了这首时代之歌。

美国梦下的好莱坞既是大明星的舞台也是小人物的跳板,任何人都有机会去实现梦想,梦似乎是可以被短暂触及的,然而梦终有一醒,待到梦醒时分所有光环与成就皆成过眼云烟,仿佛一切都宿命般的淹没在时代的交替与变革之中。

PS:结尾的终极混剪很有特点,从卢米埃尔到梅里爱,从格里菲斯到希区科克,从威廉·惠勒到布努埃尔,从美国好莱坞再到欧洲新浪潮,几乎把电影史剪了个大概;又从《电子世界争霸战》剪到《阿凡达》,把CG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扒了个遍。

这段强行混入的电影工业发展史虽然与影片格格不入,但个人看来却是加分项,颇有种包罗万象,一眼万年之感,把男主对女主的个人之爱上升到了对电影广博的爱,手法虽然刻意,但也确实升华了电影主题。

演员方面则乏善可陈,皮特依然饰演一个自鸣得意的业界大佬,玛格丽特罗比依然饰演一个性格乖张的疯逼美人,男主的表演十分僵硬和木讷,全程面无表情瞪着一双惊恐的眼睛,与其他演员的差距一目了然,黑人小哥戏份略少也无惊艳之处。

托比·马奎尔的表演是亮点,邪淫的角色颠覆了以往阳光男孩的形象。

 4 ) Ahora

There isn’t a thing called smoking time. You literally can’t spend time smoking. If you think about it, any cigarette takes absolutely zero time being smoked. It’s an instantaneous thing, it’s time travel. From blaze to burial, your cigarette burns an Einstein-Rosen wormhole. 看过巴比伦感觉像抽完一根烟:持续三小时的此刻。

抽任何一支烟的时间都是一刻。

派对之前,运大象上山,派对之后,各自回家,狼狈,说违背命运的漂亮话,摔进泳池。

派对中间也会有人死,但时间压缩到无限短之后,死数是不计的。

Fuck sounds. 将来的人值得更好的东西,会有更丰富的维度和标准,拿来笑我们。

但去你妈的!

谁醉着爬上峰顶,万众接吻过,蝴蝶也停上肩,谁被众人举起过,吐过。

只要摄影机还在摇,此刻就还连绵着。

侏儒、手表、换一百种方法哭,苍天在上,所有这些周折。

就为了能印在胶片上。

胶片也会坏,你,大明星,也会被人忘记,烟也会熄。

一切凭证都将丧失效力,除了你所庆祝的此刻。

此刻,好似生死都眷顾你,生同意你跳进荣耀的大瀑布,死答应无论如何把你接住。

Manny最后那个含泪笑容,不能是为了告慰离去的人。

如果“总有人正年轻”这一套能让Jack释怀,你问问他给过小费之后为什么还开枪。

你问问Nellie为什么跳着舞消失掉。

能放下something bigger的人,对它没有近似自私的贪婪的人,从头也不配得到它。

(想想梅西发了多少条ins,想想刘慈欣的匿名贴吧帖子。

) 相反,Manny笑是欣慰所有后来者:卡梅隆不必急,终结者也会死、阿凡达也会死的。

你也会得到你公允的一份死,就像你曾那么不公平地得到你的此刻。

放轻松,那么多光芒万丈的人也死过,默片也死过,恐龙也死过,那么多部电影都放完过,宇宙抽了一地的烟。

看完回家路上,uber司机(又一个)盘问出我的学校和分数,然后行驶过程中频繁危险回头:我现在要好好看看你,小姐,你将来会当个大律师,你将来要当总统,我要记住你长啥样。

我一边笑,一边反过来记住他的脸,黑暗里眼睛闪烁。

我将来会成什么角儿谁知道but 此刻 may come in handy one day. 我会活,然后死,我会吞吐明灭。

唉写到这里,不知所云不知所雾不知所烟。

1.8.2023 at 3

 5 ) 一部电影,多个面相,不同受众。不评论好看与否。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956169/以上西野的内容是我在此电影下看到的少有的夯实的影评,因为这个电影就是由好莱坞的各种历史梗组成,如果不知道这些,或少部分知道,不是说不能评判,而是一定会出现偏颇。

由于这个电影充满了好莱坞历史的梗,既是拍给业内人和深度票友看的,也是拍给大众看的,只是呈现出的是两个面相,对大众呈现的不是深度,探讨和隐喻,而是劲爆和癫狂,嘛,两个面相,正如一些孩童产品的广告,短短十几秒,儿童和成人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这个也没有褒贬之分。

由于历史梗太多,所以导致有些梗简单交代就过去,嘛,毕竟电影已经三小时不可能再加一个小时。

说说粗浅还不完善的评价这个片子让我首先想到的是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其次是邪不压正和让子弹飞,而不是好莱坞往事。

太升是梗王,而此片前后的梗加起来就少很多,以我粗略的目测,大概二十来个,更资深的票友可能还会看到更多。

在此片中仅仅看到批判好莱坞电影中的异化,是不足的,此片中有些隐喻并不方便在豆瓣展开,只能浅浅说一说浅尝即止,事实上LA作为当今左派的大本营,本片对左派是有隐晦的批判,谈不上借古讽今,但在政治正确下表达下不满哼哼几下还是有的,而洛杉矶在历史上并非一直都是Democratic Party的拥趸,却是自1903年以来一直是好莱坞的摇篮,1923年,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大师“好莱坞的奠基人”西席·地密尔,他设立了制片公司,以自主独立的形式为派拉蒙公司拍片,而本片叙事年代恰恰是1926年开始,公司也恰好是派拉蒙影业。

本片所批判的也不只在电影业发展的本身上,洛杉矶有天堂,也有地狱,天使之城神所不及的地方,是放任的自由,是撒旦的诱惑,撒旦所及的便是地狱,这里是不能展开的隐喻,看得懂的自己看便是了。

说几点疑惑或猜测吧,一是这电影是不是冲着拿奖去的,如果业内叫好,那么你懂的。

我也不说这电影好不好,更好奇的是业内怎么看,是如何的评论与解析。

二是此片好不好可能今年的评价和几年后的评价会很不一样,不管是业内还是大众。

三 不觉得很像昆汀的风格,也没想到要和昆汀的电影做对比,这点参考开头说的部分,这里不再赘述。

这部电影很多手法还是很规矩的,非但规矩,而且力求经典和致敬,只是镜头语言和叙事上加快了节奏提高了“饱和度”,从所要表达的东西上来看,反而很规矩。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拿来和昆汀比,个人认为完全是两种风格。

四,此片,对曾经的不留恋(个人观点且坚持),对新生的不赞美,只是一种冷眼的陈述,也许要表达的是,人面对时代潮流的奔涌,是无力的,但人们却有着叙述和陈述时代的愿望,并不因为无力而悲哀,反而因为参与和经历甚至知晓回看思考而窃喜。

最后,本人真的不评价这部电影好坏和好看不好看,只是把看到的说出来,好坏倒是很想听以后各媒体出的业内的评价。

另外看到有些评论把布拉德皮特说得一无是处,其实人家是真正的传奇好吧,说行走的活历史都轻了,是行走的传奇,抛开燃情岁月不谈,从大河恋,到Friends,从再见艳阳天,到12只猴子,到十一罗汉,到本杰明巴顿,到搏击俱乐部,对了还有夜访吸血鬼,和七宗罪,哪部不是典中典,然后在豆瓣此片下就被说成了是“曾经皮囊还不错,却真的从未有过艺术气息的平庸正常人”。

是的,这些他主演的经典都是从未有过艺术气息的平庸者演的。

也许这就是不爱来豆瓣的原因,真正愿意深入了解电影的人少了点,了解得少但要胡说的人多了点。

最后,任何自媒体如需引用本评论内容做文案的请标明出处和告知,因为我自己的自媒体以后可能也会用到,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谢谢大家。

 6 ) 一些想到的真实人物及事件背景补充

这个片子主人公是虚构人物,但台词和故事高度贴合20s好莱坞时代背景,和《好莱坞往事》类似,属于了解那段八卦的人会越看越兴奋到处都能找到熟悉的名字,不了解的越看越懵感觉很冗长。

列一点想到的/查到的背景和梗,先不争论这种内部梗过多算不算导演自嗨,就当是梳理给对这部电影感兴趣的人,看个乐子。

1、女主原型:20年代女明星Clara Bow这个信息很多地方都有。

Bow是默片时代女星,纽约穷人出身,经过很短的培训后就开始从影,20年代红极一时,把(比较拉跨的)父亲带到好莱坞住,在默片时代过去后风光不再郁郁而终,这个和片中女主都是符合的。

Bow她比较出名的就是妆造很有特色,是后来的动漫形象Betty Boop的原型人物。

Bow的经典银幕形象是性感女孩,及时行乐,享受恋爱。

她这个人设也和当时一战后大繁荣的狂飙年代整体的社会氛围(起码在好莱坞是这样的)互相成就,很典型的flapper girl。

2、男主原型:20年代男明星John GilbertGilbert是米高梅大明星,帅哥大男主。

默片转有声电影之后同样风光不再,一说主要是因为嗓音比较柔和,和之前深入人心的银幕形象不符。

当时遇到这种情况的默片明星还挺多的,毕竟默片时代观众听不到嗓音,会脑补一个比较贴合人物的声音,结果有声片一出来,发现真人声音和想象的落差太大的话,肯定会失望。

还有一说是Gilbert声音没有问题,是因为他得罪了米高梅大老板Mayer(一个毁人不倦的大独裁老板),Mayer授意录音师把他的声音调得又高又尖,恶意毁掉他的事业。

他还有个事迹是和冰美人嘉宝谈恋爱,结果结婚现场女方反悔,给他造成很大打击(嘉宝真的是挺冷的)。

多种因素吧,他最后也意志消沉,38岁就酗酒过度,心脏病去世了。

3、宴会上意外去世的女孩电影比较靠前的大party戏中,一个胖演员和一个女孩在一起玩耍,后来女生离奇死去。

这个情节的原型应该是20年代好莱坞很著名的Roscoe Arbuckle谋杀案,简单说就是在著名的喜剧演员Arbuckle的宴会上,一个女演员离奇去世了。

当时关于女生的死因谣言满天飞,有说Arbuckle侵犯女生导致的(他本人体重比较大)。

但经过三次轰动全国的公审,调查出女生应该是堕胎导致的感染去世,Arbuckle被宣告无罪释放,不过他本人的演艺事业也就此画上句号了。

Arbuckle这个大案所导致的后果比较严重。

当时好莱坞还有其他几起类似情况的死亡案件,经过媒体夸张的宣传,就给大众留下一种“好莱坞穷奢极欲、道德粪坑”的印象。

电影行业为了自救,开始进行道德自治,就有了后来的海斯法典用以规范电影的内容,进行道德伦理审查。

也能在片子后半段看出来,大家明显都开始变得礼貌客气(好莱坞道德历来就是墙头草🙈)4、报业大亨Hearst和他的情人上一段里说到的大肆报道宣传好莱坞八卦的媒体,主要就是Hearst和他的报业帝国,他靠报道上面的 Arbuckle谋杀案卖了不少报纸,这个人物在片中也有出现。

他是《公民凯恩》的原型,也是前几年大卫芬奇的电影《曼克》里重点描写的人物。

他的情人是漂亮女演员Marion Davis,在电影里出现在女主发疯的那个高端人士聚会上,形象是个漂亮精致的金发女郎。

她被好莱坞同事们赏识主要是因为派对表现非常活泼,但一拍电影她就紧张,且说话结巴(片中也有提及)。

Hearst找各种办法给情人推资源,但是结果一般,最后她在Hearst去世几年后和别人低调结婚。

Marion本人

电影《曼克》里的Marion5、好莱坞的华人女星片中的华人女星很出彩,会写字幕卡会唱歌还能杀蛇。

这个角色应该是致敬当年好莱坞知名的华人女星黄柳霜(Anna May Wong)。

她本身是三代美国移民,出生在洛杉矶一个华人洗衣店家庭,会说中英法德四国语言,在30年代出演很多电影中出彩的华裔配角。

当然,由于当时好莱坞种族歧视严重,她的从影道路也遇到很多困难,也曾像片中的华人女星那样去欧洲闯荡。

这位姐姐长得美丽又神秘,多放几张照片~

6、米高梅大制片人Irving Thalberg 片中出现的制片人Irving,也就是男主糊掉之后给他打电话拜托他救急的那个。

他是把米高梅变成主流大制片厂的关键人物,一个天才+工作狂,37岁就去世了。

本人7、默片时代美艳diva:Gloria Swanson电影里的战争戏片场,男主打电话给Gloria Swanson让她帮忙联系演员。

这位老姐姐默片时代演美艳大女主成为巨星,有声时代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又复出,还靠演《日落大道》女主提名奥斯卡(演的也正好是个过气默片明星),算是默片明星中结局比较好的。

她本人性格应该是不错,看过她五六十年代的电视喜剧作品,很洒脱放得开。

8、喜剧明星基顿及劳埃德

卓别林、基顿和劳埃德是默片时代三大喜剧明星,卓别林胜在作品的社会性强,在有声时代依然坚挺;基顿出身杂耍剧院,特效设计和动作戏非常惊艳,安利《福尔摩斯二世》和《将军号》;劳埃德以拍摄惊险场景出名(《安全至下》)。

基顿

劳埃德9、《爵士歌手》的上映:默片明星们的噩梦片中男二(年轻电影人Manny)去看了一场电影,现场观众反应很热烈,结束后他飞快跑到电话亭给男主打电话汇报这部电影的情况。

这部电影的消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第一部使用有声对话的电影——1927年的《爵士歌手》,也就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

当时的默片电影人翘首以盼这部片子上映之后的反响,以判断未来的电影行业方向(有台词水平不太好的女演员看完观众这么热烈的反应,出来直接哭了,觉得自己前途一片黑暗)。

这部电影是当年票房冠军,也宣告了有声时代的来临。

《爵士歌手》10、默片转有声电影的大变天像片中男女主这种一夜跌落神坛的情况,在当时真的太普遍了。

默片时代的大明星,在有声时代来临后的银幕幸存率低得可怕。

除了上面说到的嗓音问题,还有片中展现的收音、音效制作技术不成熟,导致大家都很难适应。

刚入行不久的年轻人转型还比较快(比如Joan Crawford),已经习惯默片制作方式的成熟演员就不行了。

同样,片中男女主的结局在当时也不少见。

那个年代来好莱坞闯荡的年轻人很多都原生家庭较差,没经过太多教育,又骤然经历一夜成名、暴富和穷奢极欲的生活,在默片时代过去、往日风光一去不复返之后,很多都很难承受打击,意志消沉、酗酒、精神出问题甚至意外去世的不少见。

11、反复出现的《雨中曲》元素片中男主被拉去拍夸张滑稽的《雨中曲》短片,他还挺不情愿。

这首主题歌最早在1929年第一次在电影中出现。

后来片尾男二故地重游,看了1952年上映的《雨中曲》。

这部电影讲的也恰好是默片男明星进入有声时代遇到职业障碍、年轻女演员帮他找到突破口重振信心的故事,里面男主的有声电影音效奇怪、上映后遭遇观众哄笑,这个电影画面也在本片中出现,让男二忆起往事,泪流满面。

不过《雨中曲》本身是个轻松愉快的经典音乐喜剧,没看过的可以补补~

《雨中曲》里这段和本片里拍的场景还挺像不过最后回头来看真的好奇,导演对1920s好莱坞故事这么如数家珍、这么沉醉于复现那个逝去的狂飙年代,但服装造型还原度上真的不算考究,不知道这点他是怎么考虑的🙈

 7 ) 大厦将倾

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当你注视着一副移动的影像,位于画面中心的人在某一瞬间与其周围环境的动势截然相反,你的眼睛该望向何处?

这是达米安·查泽雷新作《巴比伦》的开场片段中的一个镜头序列,当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理念)从环绕着其的骄奢淫逸的环境中霎时脱离出来,突然间它的舞动从其周围肉体的颤动中脱颖而出,变成一种纯粹的行动,这是电影的本质,也是其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咒。

在电影的这一片段中,男主处于这个被设想的场景中我们的位置,望向的正是在这穹顶高耸的深宅中陡然升起的明星,某种意义上其也正是在十九世纪末悄然发迹的电影的象征。

正如电影中稍显“漫长”的开场片段,电影自其诞生便与肮脏与淫欲相伴相生,淘洗下层层污泥才使耀眼的明星得以诞生,与其说查泽雷在《巴比伦》中所做的是对于默片时代的一次回望,倒不如说查泽雷试图揭露的是电影从诞生之初便具有的恋物性。

查泽雷对于电影创作本身的喜剧化表达是一种自觉的自反性,其间的死亡与混乱成为电影创作的主调,但正是这种混乱与无序造就了难以预测的意外(喜剧桥段)与疯癫的创造性(一种不道德的说法),而这种踏着血色轨迹的电影创作的成功与电影的主题暗合,形成了对电影体系本身的一种嘲讽。

从这个角度上讲,这部电影是勇敢的,它敢于呈现“真相”的非真实以及“非真实”的真相,无论这种揭露正确与否,它首先形成了一种自省,一种源于媒介的本身的自省亦即媒介的自反性。

查泽雷在电影中达成的是一种近乎混乱的群戏,各色人等杂乱无章的堆砌在一起,在每个需要他们出现的地方显形,一种功利的创作模式,在这里不存在人物,只存在模型(某种对布列松的“模特”概念的转制),如沙盘上的兵人游戏,《巴比伦》是对曾存过的历史的转制与模拟,与昆汀的“历史修正主义”不同,查泽雷的创作在于对历史的转译(将其转变为现代人所理解的版本),重新从历史中发掘出其需要的内容,并将其重组,这是一种现代性的创作方式,减少对剧情中的逻辑性与合理性的关注,转而关注其表意的完整性,这样的创作近乎一种断代史,他将自己的目标锚定,枝叶庞杂的情节在其间发展壮大,成为自行发展的系统,只要维持框架的完整便维持了表意的完整性。

所以说,在这里情节只是基于框架的创作,重要的是情绪的递进与转变,查泽雷巧妙的掌握了几次离去/消亡的场景,将其简洁地表现为仅仅是向前或向后的动作,疾走、缓步、轻盈地舞动、抑或是疾驰而去,一个形象的创作到这里才算是塑造完成,离去比他们的到来更加重要,因为道别的时刻更具有历史性,静谧的挥手作别,吹奏、枪响、隐没在黑暗中、在影院中放声痛哭,当雨中曲再度响起,过去与未来的影像映入脑海中,男主眼睛兼具一部摄影机的责任,他的任务是记录与畅想,霎时间他又回到对电影最初的热忱中,也就是我们最初设想的场景,但在这里他闭上了眼睛,他行使的是眼睛最重要的职能——流泪,摄影机从影像中返还,越过享受影像的观众(你,我?

)降落在男主的脸上,涕泗横流,难以名状的神情,影像的闪烁照亮泪痕的晶莹(一幅肖像?

一个具象化了的总体?

抑或是安娜·卡里娜投影?

),这是影像背后的故事,一切内容凝滞在他的面孔中,这一切也许只是断片似的回忆(影像自身的回忆?

),随后陷入黑暗,影像的终结?!

一如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大厦将倾!

 8 ) 想拍电影

查泽雷 1 月 19 日生于普罗维登斯,我恰在此日此地观看了本片。

很巧,但其实只是因为今天再不看就下映了。

正片开始前,播放了一段男女主角的寄语。

女主说:“很高兴你们用了正确的方式欣赏本片——与一群 excited crowd 一起在电影院观看。

”后排男观众:“We only have 6 people!”后排女观众:“We are the excited crowd! Woo-hoo!”影片的前部简直就是电影版的 GTA,尤其是男主的剧情。

我们的主人公从小人物做起,帮助大佬解决各式各样的麻烦事,这和 3D 时期的几部 GTA 前期完全一致,甚至连淫趴和白粉等元素都显得如此符合时宜。

女主角真是火辣性感魅力无穷,男主角也青涩可爱,就连油乎乎的布拉德·皮特都风度翩翩。

几个默片镜头真美,只可惜没能领悟在致敬什么典故。

两位主人公混得风生水起之后,影片似乎第一次响起了《爱乐之城》的音乐,与那部片子一样,美好中带有伤感,让人感觉到爱。

氛围渐渐地由喜转哀。

步入尾声,各个主角注定要以悲剧收尾。

“大反派”托比·马奎尔粉墨登场(真的很多粉末),不愧是 Bully Maguire,一路欺负人到这!

那段“地牢”戏也是够邪典的。

很喜欢布拉德·皮特的结局画面。

摄像机透过半掩的门窥探屋内,我心想,希望还是别自杀吧。

不一会儿,皮特拿着手枪走进了浴室。

我们不知道女主是怎么死的,但显然是由她的疯癫与不识时务所招致。

可我们不就爱这个吗?

这就是一切 fiction 的魅力。

几十年后,时过境迁,男主再次踏入影院时闪过的蒙太奇出现了不少我这代人所熟悉的电影画面,多少让人有些感慨。

影片本身完成了一个故事,但又有些 meta 元素在其间。

看完后不仅觉得爱这部片子,更是爱百年来的一部部或好或烂的影视作品。

于是此时此刻,真的,好想,拍电影。

 9 ) 《巴比伦》背后早期好莱坞的史实与虚构:从默片时代进入有声时代的历史片段

本文翻译自 What’s Fact and What’s Fiction in Babylon, the Star-Studded New Movie About Early Hollywood原作者:Hilary A. Hallett《巴比伦》是这样一部电影,它将镜头对准了那些追随美国早期电影工业的男男女女,他们追随着荒芜的洛杉矶荒漠小镇,亲眼见证它一步步成长为名为“好莱坞”的文化巨头。

本片由达米恩·查泽雷(《爆裂鼓手》、《爱乐之城》、《登月第一人》)导演及编剧,以色彩饱和度极高的2.39:1宽银幕变形镜头拍摄,摄影师莱纳斯·桑德格伦(《爱乐之城》、《登月第一人》、《007:无暇赴死》)掌镜,精心描摹了早期的电影工业世界,并再现了曾经电影的制作流程。

本片除了有“千人阵容” (cast of thousands) 参演的高概念之外(这也是1926版《宾虚》设计的广告词,而这部电影也同样用这千人阵容“再现”了《宾虚》的拍摄过程),本片的主要演员有饰演主角的迭戈·卡尔瓦(墨西哥裔新人演员)、玛格特·罗比(《时空恋旅人》、《好莱坞往事》、《自杀小队》)、布拉德·皮特(《燃情岁月》、《好莱坞往事》、《无耻混蛋》),还有饰演中坚角色的托比·马奎尔(《蜘蛛侠》、《了不起的盖茨比》)、约翰·艾德坡(《藩篱》、《霸主》)以及华裔演员李丽君(《致命女人》、《性/生活》)。

虽然已有不少批评的声音指责《巴比伦》是对历史混乱和糟糕的再现,但是它的精彩程度仍不逊于任何描摹电影工业从无声过渡到有声这段时期的其他电影。

此外,一些罕见的历史研究,如女性和少数族裔在早期电影行业中的工作状态、洛杉矶的波西米亚式生活方式,都被导演搬上了银幕。

奇怪的是,相对于电影史学家刻薄的批评而言,我对《巴比伦》最大的不满并不是它与真实历史的相悖,毕竟艺术创作也有它自己的范围。

让我感到不满的是,这部电影因为向观众过度地展示了早期电影的制作画面而使结构有所失衡,与剧情叙事有所割裂。

此外,《巴比伦》似乎还带出了一些问题,如在片场中站在摄影机之后的人都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但是电影却只是含糊回答。

但是无论如何,任何对好莱坞左派议题感兴趣的观众都会陶醉于这部充满时代感的视听盛宴之中。

早期好莱坞真的像电影中那样充满连绵不绝的派对狂欢吗?

是的——至少对部分人如此。

在禁酒令的时代,人们却是在加剧酒精摄入,在洛杉矶这座城市中更是如此。

饮酒因为被视为“危险行为”,因此被赋予了“时尚运动”的标签,与毒品一道融入了追求刺激者们追求的生活方式。

在电影制片厂和其他地方,毒品活动都是非常猖狂的,因为在1914年《哈里森法案》实施禁毒以前,鸦片及其衍生产品如海洛因、吗啡都可以很轻易获得,而此后十年里执法不够严格,导致毒品依然泛滥。

洛杉矶是否真的像《巴比伦》所暗示的那样自由散漫和充满暴力?

《巴比伦》所展现的洛杉矶的暴力与动荡,是有真实历史依据的。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洛杉矶在1910年代开始了人口大爆炸,并在1920年代成为了加州最大的城市,越来越多的游民也定居至此。

在电影所展现的那段时间里,枪支与毒品和私酒一同泛滥,洛杉矶人也经历了比其他城市更多的入室抢劫和凶杀案。

这么多无业游民聚集在这样一个公民结构尚未成型的城市里,往往意味着混乱与腐败。

玛格特·罗比的所饰演的Nellie LaRoy,原型是谁?

Nellie LaRoy的人物原型为克拉拉·鲍(Clara Bow)。

在电影的宣传阶段,罗比谈到了她对克拉拉生活的研究,以及这如何影响了她对Nellie LaRoy这一角色的演绎。

“她的所经历的是我所能想象到的最恐怖的童年”,罗比如此说。

克拉拉成长于贫困的布鲁克林(在电影中则改为新泽西),她的母亲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曾试图亲手杀掉克拉拉;她的父亲则是一个酒鬼,并且可能对她有性虐待的行为。

罗比在本片中听从导演的安排,如机器一样一遍遍地说哭就哭,这种强大的泪腺或许就是来自于其过去悲惨的经历。

在电影中,LaRoy解释自己如何能拥有这种天赋时,她的回答就是:“All I have to do is think of home.”

克拉拉·鲍本片另一个小而重要的角色,虚构的电影记者Elinor St. John,她在史实中对应了英国小说作家Elinor Glyn,是好莱坞里唯一一个试图去保护克拉拉的人,只可惜她失败了。

电影中的Elinor

历史上的Elinor这部电影关于Nellie LaRoy的描述,大部分几乎是直接从关于克拉拉的真实生活的史书中摘下来的。

罗比扮演的克拉拉是默片时代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是爵士时代的权威象征。

和克拉拉一样,LaRoy在电影中出演的是一个“衣着行为放荡”的人,她并没有像其他角色一样试图掩饰自己“从阴沟中爬出来”的过去,反而放肆真实地去生活。

此外,电影中的LaRoy是双性恋,历史记录中的克拉拉是一个开放式的性杂食者,所以关于性向这点,谁能知道答案呢?

罗比(左)与克拉拉(右)

电影中的克拉拉:Nellie LaRoy在《巴比伦》中,LaRoy的狂野生活使他走向了自我毁灭,而在真实历史中,疲惫与性解放的生活方式迫使她在1933年远离好莱坞,以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后来她与曾经主演西部片的男演员Rex Bell在内华达州的一个牧场定居下来。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角色,Jack Conrad,他的原型是谁?

Jack Conard的故事与演员约翰·吉尔伯特(John Gilbert)十分相似。

吉尔伯特在当代被大众遗忘,他是默片时代极具才华的风流演员,他娶过四个女演员为妻,并与许多其他人(如葛丽泰·嘉宝)恋爱。

就像电影中的角色一样,吉尔伯特也正如他在银幕中常常出演的形象,风流倜傥。

约翰·吉尔伯特

电影中的吉尔伯特:Jack Conard吉尔伯特的死并没有《巴比伦》中Jack的自杀那么壮观,但他也依然没能完成进入有声电影时代的转型;也是因为与制片厂的纠葛,他成为了被影史技术革新抛弃下的人。

1936年,吉尔伯特死于因酗酒引起的并发症,年仅38岁。

在导演查泽雷的安排下,《巴比伦》所讲述的1920年代的故事被框定为电影从无声时代进入有声时代的过渡期,而玛格特·罗比和布拉德·皮特所饰演的银幕角色,却与历史上他们的大多数同行不同,被时代洪流碾压而过,陷入悲惨的结局。

当时的好莱坞,真的有那么多白人顺性别男性群体以外的人参与吗?

绝对是的。

默片时代白人女性导演、制片人和编辑的数量直到近期才被证实,而在此之前她们却一直被历史埋没。

在1930年代大制片厂系统占据行业主导地位之前,女性也有广泛参与到电影创作中的自由。

真实历史上,女导演Dorothy Arzner发掘了克拉拉,她在《巴比伦》中正对位发掘了LaRoy的那位导演Ruth Adler(顺带一说,这位饰演Ruth的演员还是本片的总制片人,Dorothy Arzner正是她的职业偶像)。

她在1929年拍摄的电影《野宴》,指导克拉拉的表演从无声时代进入有声时代。

历史上的女导演Dorothy Arzner

电影中的Dorothy Arzner:Ruth Adler(右二),甚至是由《巴比伦》的制片人亲自饰演;此外本图中的亚裔摄影师对应的历史人物为黄宗霑默片既吸引也允许许多不同种族和语言背景的演员参与到电影工业。

这一时期的亚裔电影人比几十年后要多得多,如早期的早川雪洲、安必立,以及好莱坞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黄宗霑(10次提名奥斯卡,2次获得最佳摄影奖),他也在《巴比伦》中有一点点戏份。

黄宗霑堂妹黄柳霜,在电影中化身为由李丽君饰演的Fay Zhu,在真实的好莱坞中曾出演过60多部电影,最著名的是她与好友玛琳·黛德丽一起主演的《上海快车》。

黄柳霜后期的挫折来自于在好莱坞面临的日益严重的歧视,这导致她决定离开这里,回到中国生活、在欧洲工作,就像电影中的Fay Zhu一样。

黄柳霜

电影中的黄柳霜:Lady Fay Zhu(译者补充:黄柳霜在好莱坞闯荡时,因为亚裔角色有限,且一直被要求出演符合种族刻板印象的角色,因此她的职业生涯受到了不少阻碍。

也是由于后来种族主义在好莱坞的兴起,以及《海斯法典》对电影中跨种族爱情情节的审查,导致其无法再扮演爱情片的主角,她在好莱坞的演艺事业更加苦难,因此决定搬到在电影工业里更加自由的欧洲。

值得一提的是,米高梅在1930年代时将赛珍珠创作的关于中国农民的小说《大地》改编为电影时,黄柳霜曾被认为是最合适的女主角人选。

但是由于种族主义的问题,她还是被白人演员取代。

在2022年10月,美国铸币局在铸造新版硬币时,将黄柳霜的面孔印在了25美分硬币上,她也成为第一个被印在美国货币上的亚裔。

新版25美分硬币上的黄柳霜声音在电影中的出现创造了一个短暂的时代风口,使得爵士乐大师如Louis Armstrong, Duke Ellington, Ethel Waters和Bessie Smith得以借着这一风口攀登。

但是《巴比伦》中由约翰·艾德坡饰演的黑人小号手Sidney Palmer的人物原型却很难寻觅,他或许是由洛杉矶本地不太出名的演奏者Curtis Mosby 和Les Hite为灵感创作。

他们曾在表演中被要求以黑木炭把他们的肤色涂到更黑,以符合种族主义的刻板印象,就像电影中的角色那样。

电影中的小号手Sidney Palmer而《巴比伦》的男一号,由新人演员迭戈·卡尔瓦饰演的墨西哥打杂工Manny Torres(后来成长为电影制片人),很可能是以来自古巴的制片人René Cardona为原型,并在后来离开好莱坞,回到南美,在墨西哥的电影黄金时段继续发光发热。

历史上的南美移民制片人René Cardona

电影中的René Cardona:Manny Torres早期好莱坞也真的如此接受LGBTQ人士吗?

答案依然是肯定的!

在《巴比伦》中,李丽君饰演的Fay Zhu被描绘成一个拉拉,她也和女主角LaRoy陷入了一段热恋。

当她们第一次在派对上起舞的时候,派对上的众人对此并没有注意到她们之间的暗生情愫——在这个顺直人都在放荡的地方,搞搞同性恋能算什么事呢?

第一批电影演员大多来自都市剧院之中,在这里,双性恋、同性恋通常有着不同寻常的接受度,至少在这个圈层里大家对此是宽容的。

默片时代的巨星之一威廉·海恩斯(William Haines)就早早出柜,与他的同性伴侣生活在一起,女导演Dorothy Arzner(电影中是发掘LaRoy的Ruth Adler)也是如此。

电影媒体在当时也在不断成长的都市亚文化影响下来暗示各种queer行为。

电影中的Lady Fay Zhu以拉拉的形象出现

而历史上的黄柳霜也曾穿上过这身衣服而在1930年代,在《巴比伦》虚构的世界结束之后,这种对LGBTQ的宽容无法再维持,当时的业界甚至联合倡议立法,在《电影制作守则》(Hays Code,又称海斯法典)的规范下对电影中的同性恋行为自我审查。

这个由天主教牧师起草的法典反映了道德多数派的主流风尚——变本加厉地迫害LGBTQ群体,并在几十年内禁止银幕上出现同性恋行为与跨种族爱情。

附赠:关于本片的trivia (以下部分内容是由我自己发掘,部分翻译自IMDb)本片的片名《巴比伦》可能是来自一本花边猎奇书《好莱坞巴比伦》(Hollywood Babylon),它记述了1900年代至1950年代好莱坞的各种花边消息。

它于1959年在巴黎以法语首次出版,1965年于美国首次出版后不久便遭被禁,直到十年后才重新面世。

后世评价本书“本质上是一部虚构作品,内容没有任何价值。

” 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好莱坞明星从无声时代到1960年代明星的丑闻,涉及的人物包括包括:查理·卓别林、卢普·韦莱斯、玛丽·诺兰、鲁道夫·瓦伦蒂诺、玛丽·普雷沃斯特、玛丽·阿斯特、华莱士·里德、奥利弗·托马斯、珍妮·伊格尔斯、塞尔玛托德、埃罗尔·弗林、弗朗西斯·法默、胡安妮塔·汉森、梅·默里、阿尔玛·鲁本斯、约翰·吉尔伯特、芭芭拉·拉马尔、拉蒙·诺瓦罗、珍·哈露、卡罗尔·兰迪斯、拉娜·特纳、朱迪·加兰和玛丽莲·梦露。

本书自出版以来,其真实性就备受质疑,不过这不妨碍它成为众多都市传说的源头。

它谎称克拉拉·鲍与整个南加州大学橄榄球队发生过性关系,在本书第二次发行时,克拉拉的儿子们曾考虑起诉本书作者。

不过本电影是Chazelle的原创剧本,和《好莱坞巴比伦》这本书没有任何改编关系。

Chazelle也在一档播客节目中说过,电视剧《巴比伦柏林》也启发了他的创作。

本片的剧本在2019年时曾泄露出来,在原剧本中,Nellie和Fay Zhu的角色都是使用的其历史原型真名:Clara Bow和Anna May Wong(黄柳霜)。

艾玛·斯通(《爱乐之城》女主演)其实是最初敲定来饰演女一号Clara Bow(Nellie)的人选,但是因为新冠疫情导致的制作推迟和排期冲突,她就退出了这部电影,其角色由罗比接替。

很好笑的是,这种顶替是相互的,因为艾玛·斯通曾经出演的《鸟人》角色其实原定的演员也是罗比。

在布拉德·皮特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拍摄《好莱坞往事》期间,他们二人都读了《巴比伦》的剧本。

而小李的朋友托比·马奎尔也是《巴比伦》的制片人之一。

罗比和皮特都出演过《好莱坞往事》的主角,这两部电影都是在讲述好莱坞的变革时代。

《巴比伦》讲述电影从无声到有声时代的过渡,这也是大制片厂制度成型的时代;《好莱坞往事》则讲述商业电影类型片的转变时代,这也是大制片厂制度逐渐瓦解的时代。

两部电影都把镜头对准了在时代变革中挣扎的人。

其中,布拉德·皮特在《巴比伦》中饰演的经历中年危机的演员,就很类似莱昂纳多在《好莱坞往事》中出演的角色。

罗比在《巴比伦》中的角色和她在《好莱坞往事》中的角色(莎朗·塔特)都做出了同样的事情:在进影院观看自己的电影时,她们都说了I'm in the movie,并以此要求给自己免票;在进入影院后,她们也都在观察周围观众对于自己演出的反应。

这应该是Chazelle对昆汀的一个俏皮致敬。

除了《好莱坞往事》,本片最大的致敬电影就是《雨中曲》,甚至可以被看成是《雨中曲》的重写:同样是讲述好莱坞从默片到有声时代的过渡故事,同样花了不少笔墨来展现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电影制作流程,甚至连进入有声时代后因技术问题在拍摄时屡次NG的镜头都在《雨中曲》中有其原本对应情节。

此外,布拉德·皮特饰演的Jack Conard在拍摄有声片时说出的那句糟糕的台词"I love you, I love you, I love you",都是来自《雨中曲》。

本片的总制片人Olivia Hamilton,就是导演Chazelle本人的妻子;她在本片中还饰演了发现Nallie的那位女导演。

如果你还记得《爱乐之城》里高司令来咖啡厅找石头姐时,有位找石头姐要求退还面包的女顾客,那位女顾客其实也是由她客串的。

2022年4月,有消息传出托比·马奎尔将在这部电影中扮演卓别林。

然而,他实际上扮演的是一个和卓别林没任何关系的虚构人物。

Chazelle在2009年时就把本片剧本引荐给一位制片人来看,那位制片人觉得这个故事过于野心勃勃,但他也确实喜欢这个故事,于是就建议初出茅庐还没有任何业内资源的Chazelle先去试着写一部音乐电影,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爱乐之城》。

Chazelle为了给Manny这个角色选角,他筛选了上千张照片,但是新人演员Diego Calva的照片一下子就让他相中了。

Chazelle说,他直接被Diego的眼睛和造型吸引了。

1932年,Nellie签下的85000美元赌债,相当于2023年的一百八十五万。

本片的片名,直到电影开场后的第32分钟才出现。

皮特饰演的角色在和妻子争吵时说着意大利语,妻子说他你根本就不是意大利人,你来自Shawnee。

事实上,皮特本人就是来自Shawnee,俄克拉荷马州的一个城市。

电影开头里那段荒诞、淫乱又好笑的一个场景,是一个极度肥胖的男人在做爱时不小心杀死了一个年轻女人,这个故事其实是有原型的。

历史上的那个胖子叫Roscoe "Fatty" Arbuckle,年轻女人叫Virginia Rappe。

胖子Roscoe曾是那个时代好莱坞的著名谐星,他曾执导过卓别林,并带领基顿进入电影行业。

当时媒体报道(但更多是为夺人眼球的新闻渲染),Roscoe因过度肥胖,其身体重量导致Virginia在与其性交过程中膀胱破裂,感染而死。

后来Roscoe被审判了三次,前两次因陪审团不能给出一致的有效裁决而作废,第三次审判时才判定他无罪。

无论本案的真相为何,此次丑闻掩盖了Roscoe作为先锋喜剧演员的遗产、断送了他的电影事业;他的作品也在海斯的审查中被禁止;尽管后来有过短暂的回归,他还是在46岁时在睡梦中默默死去。

(感谢评论区指正,已更改掉事实不当的表述)。

 10 ) 好莱坞,造梦工厂,血汗工厂

对于二三十年代的好莱坞来说,银幕外的疯狂造就了银幕内的成功,好莱坞为观众提供的,本质上是一个梦想,不仅仅是一个供所有人窥视上流社会的窗口,更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有机会进入这个社会的通道。

它生产梦想,也吞噬梦想,疯狂的派对和伟大的电影是它的一体两面,无法分割。

这部影片有着长达三个小时的奇观,其间充斥着脏话,毒品,酗酒,呕吐等等,整部影片的观感也像是影片中的那场盛大的派对,浮华,喧嚣且放纵。

今年突然迎来了关于电影的电影的井喷,每一部影片都被形容为“寄给电影的情书”。

在急着把这封情书寄给电影前时,我想在电影前增加一个前缀,好莱坞。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影片是完全关于好莱坞的,最后的混剪也很难说是对电影史的回顾,而更像是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回顾。

除了高强度地引用《雨中曲》等影片,本片似乎下定了决心要做一本可视化的好莱坞影史教科书,用数个片段囊括了好莱坞的诸多类型元素。

内莉斗蛇的片段是对恐怖片的引用,脖子上挂着蛇的内莉像是从丧尸片中跑出来的。

最后的黑帮段落是对黑色电影的引用,隧道段落则指向B级片和剥削电影。

同时,影片可以说是毫不遮掩地展示了早期电影制作过程中,制片厂对从业人员的剥削。

为了当背景板必须豁出命的群众演员,由女性导演拍摄性化女性的角色。

在片场,每个人都是疯狂的,但有些人疯狂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而有些人疯狂是为了让自己能继续住在豪宅里,换一任又一任的妻子。

以日落之吻这个片段为例,腰缠万贯的明星们站在山顶上,背景中的群众演员在互相厮杀,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却只是起着在远景处制造战争气氛的作用,而山顶上的明星只需要在喝醉后演一场吻戏,就可以收获影片带来的几乎所有金钱和名望。

他们可以宿醉,可以OD,他们不在乎电影的内容,但只要有人愿意将他们放上银幕,他们永远可以继续这场名利场的游戏。

影片除了极力展示好莱坞内部腐败堕落的一面,另一方面又极力膜拜电影制作的过程,并把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塑造成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的一体两面。

无声电影的片场活像马戏团,本质上是大象派对的一种延伸,所以在大象派对上最出众的内莉被选中,并且在电影这个派对中表现出色。

派对和无声电影片场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吵闹,既然没有录音,导演可以在画外大喊大叫,两部类型迥异的电影可以在片场相邻拍摄,互不干扰,他们就像马戏团中的一个个小舞台。

而这个马戏团的主舞台,就是由杰克出演的中世纪史诗片,上百群众演员扮演士兵同样带来了一场叫做战争的派对,和所有其他派对一样吵闹,疯狂。

影片前半段的高潮就在这段马戏团的平行剪辑结束时,小舞台和大舞台同时发现了电影的奥秘,即表演和摄影。

而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使这场吵闹的派对戛然而止。

这时好莱坞电影的一体两面随之改变,电影外的派对被欧式的宴会替代,片场也从露天马戏团搬进了安静的摄影棚,因此为派对而生的内莉和杰克在安静的片场感到无所适从,内莉变得不会表演了,杰克念台词的方式令人发笑。

但如果电影是一群平庸低俗的人靠着剥削他人的劳动甚至生命制作出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仍然要爱这样的电影?

影片所展示的这些电影幕后肮脏的东西,究竟和电影之美有什么关系?

或许影片想宣称的是,人类发明和拍摄电影就像是发现和开采黄金,这种趋势是无法阻挡的,因为整部影片就像是对加州淘金热的重演,只不过这次,金子变成了电影,而《爵士歌手》开启的时代,也正被称为好莱坞“黄金”时代。

对于二三十年代的好莱坞来说,银幕外的疯狂造就了银幕内的成功,好莱坞为观众提供的,本质上是一个梦想,不仅仅是一个供所有人窥视上流社会的窗口,更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有机会进入这个社会的通道。

它生产梦想,也吞噬梦想,疯狂的派对和伟大的电影是它的一体两面,无法分割。

支撑着这些浮华糜烂的梦想的,是电影。

但我认为本片最大的问题也出在这里,影片呈现出来的痴迷,更多的是对这套工业体系,对好莱坞制片体系的痴迷,相信它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只要好莱坞还掌握着那个讲故事的能力,它就可以一直拍下去,继续为人们提供梦想。

影片执着于展现电影片场,并用十分眩晕的长镜头带领观众穿梭其中,此外还多次展现了摄影机和胶片等元素,并把摄影机镜头,小号,车轮等串在一起,带来了以圆形衔接的,目不暇接的剪辑。

这些展现,我认为更是显示出一种对好莱坞电影的崇拜,认为它有无穷的魔力,能天然地吸引所有人。

且从影片展开的视角来看,这种崇拜是来自于电影工业内部的,是对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方式的歌颂。

所以这部影片更像是给好莱坞电影工业从业人员的一针强心剂,让他们相信好莱坞的魔力和造梦能力会一直持续下去。

《巴比伦》短评

更喜欢前半段的畅快淋漓,本可以成为默片时代的《华尔街之狼》,可惜后半段还是要滑向庸俗的段落。最后的油管粉丝向混剪更是我看过最糟糕的结尾之一,所有的幻灭唏嘘都被那种过度沉湎且不自知的情绪消解了大半。

9分钟前
  • 散步的侵略者
  • 还行

是近幾年好萊塢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方面能說是又一部自我沈溺感懷、如萬千部自反的好萊塢電影一樣不願意向前一步,像Nellie這個角色一般璀璨、迷亂又自滯;但我依然相信它和其中的純真——誰不會為那場山巔落日的龐大吻戲動容?電影、好萊塢和圍繞著它的夢正如開頭費里尼式的狂歡和那頭大象,藏著污穢、但龐大驚人又超越想象;同時我們看見這一江湖的一代宗師們,有人做夢,有人淡然離去,有人是耀眼落幕的白矮星,有人無法隨著時間生存衰微,有人見過神殿的污垢後回歸質樸。愛、天才和感情驅動了許多奇跡的發生,但資本與奇觀欲求的大開眼戒也在消弭著純真,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最終電影中劇組拍攝的影像、屬於這部電影的影像和電影史的其他經典影像,消除了邊界達到了共時,在顏料和剪輯中解構,成為了最純真的情感記憶。這對一些人很重要。

10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推荐

剧情、人物都不太正常。而且拍得有些“dirty”,也许是导演有意为之,和《爱乐之城》那种“pure”形成强烈反差。话说回来,我还是最喜欢他的《爆裂鼓手》。

15分钟前
  • 晨330
  • 较差

2.8 三小时时长ppt 毫无逻辑 毫无重点 用力过猛

17分钟前
  • 格蓝治
  • 较差

大家都说“致电影的情书”已经俗了,但是去他妈的,我们难道不需要这些俗套吗!我真的希望电影就像1926年的那场派对一样,狂欢,永不停歇的狂欢!查泽雷是天才,他妈的天才!胶片颗粒美爆了!他妈的!不能在大银幕上看真他妈遗憾,这部电影就是献给银幕的!

22分钟前
  • Aoki
  • 力荐

Damien Chazelle的新戲遭遇票房插水,但不影響我對他的喜愛,「遺憾」似乎是Chazelle永恆的主題,那份「時不我予」對照電影的遭遇來說也是妥貼;這部戲乍看有幾分《La La Land》,實際又大異其趣,因為它瘋魔荒誕,甚至十足任性,雖然那些想諷刺上層的屎尿屁橋段令人有點無福消受(但他絕非賣弄,怎麼也比《悲情三角》要誠實和可觀),不依循常規和既往的成功模式,是Chazelle的可貴之處,也是創作上容易走極端的地方;若要追究這戲最致命的問題,也許是男女主角二人在塑造上的缺失,至少這二人的形象和感情,在後段並不容易讓人足夠共情。

26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2.5;又一部功成名就之后的自我感动、自恋自嗨的无节制沉溺之作,借“迷影”之名四处“致敬”,实则是套用经典段落的投机取巧,只需往将这些嵌入影迷们DNA的元素调动、调和起来,再往里面塞若干经历跌宕、富有戏剧性的角色,串联起被快速剪辑、顺滑长镜、花式混剪稀释到可有可无的悲情故事(眼花缭乱的绚烂画面对观众具有某种强行的视觉压迫),以怅然情怀盖上一袭华美而空洞的外衣,就是导演理解的所谓影史梳理了——开篇是(表象化的)《大开眼戒》,结尾是未模仿成功的《天堂电影院》,中段是反复用滥的《雨中曲》,以及成品是《好莱坞往事》和《爱乐之城》的合体(配乐是故意偷懒还是刻意让人联想起《爱乐》?)。

2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较差

因为顾虑上班,无法一口气看完最后半小时,导致第二天看完怅然若失,觉得好像不值五星。想了想,如果一口气看完,肯定怒打五星。不能因为上班而掉星!

28分钟前
  • ____anybody
  • 力荐

【B】无言。。what a film. 太不喜欢了也太喜欢了。查泽雷说他知道本片注定两级,他就是想拍的大胆与挑衅。但实际上,有且仅有那些直接关于电影的桥段,来源于敬畏之心,他才做到了他所说的,在挑衅中致敬。而更多情况下则是如脱缰野马,在那些直接相关的桥段中塞入了过量的屎尿屁(还不如《悲情三角》)与刻奇情节来衔接,使得更多时间中本片更像一个臃肿恶心的怪物。但同时,每一个关键节点处又总能被查泽雷死死抓住,轮番轰炸下来谁又能不动容,于是连同屎尿屁也能被轻易的原谅了。结尾自然应是败笔(应该做成《天堂电影院》),但谁又能抵抗的住这个结尾呢。想哭。全片最佳是贾斯汀·赫维兹,去年的最佳配乐只能是他。演员最佳是马奎尔,倒是有些出乎意料的。

32分钟前
  • 伍月
  • 推荐

5.5。就是因為真的從頭開始一點點積累期待,看到查澤雷走到這一步才未嘗不嘆息痛恨。曾以《爆裂鼓手》成為好萊塢工業標竿的華彩剪輯僅零碎地散落在段落之中,整體卻是閃現的好段落全然淹沒在一大坨臃腫、自戀而不知節制的爛泥裡。用R級化的《愛樂之城》主線加上龐雜的多線結構,試圖全方位重現彼時的好萊塢格局,主題表達卻還是百年來從《雨中曲》到《舞台春秋》再到《藝術家》被嚼過一萬遍的東西。爛俗的喜劇觸動方式與《悲情三角》高度雷同,洞穴之旅如同早期大衛林奇加上簡裝版《內陸帝國》,末尾的視覺剝削似乎還想學《永恆之光》,以上種種除了查澤雷自證這幾年電影看得不少外,哪裡能給他插入一段入門級影史經典混剪的勇氣啊!又有哪場戲成功地把對電影的熱愛鋪墊到了要拿百年電影史來給自己背書的地步啊!

36分钟前
  • Orpheus+
  • 较差

导演想拍《好莱坞往事》,皮特想演《了不起的盖茨比》,罗比想要《爱乐之城》,男主想象《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珍想去《宿敌》,托比想到《小丑》,丽君想扮《一代宗师》,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却没人许电影一个未来。

40分钟前
  • 艇仔粥罐头
  • 还行

这种自恋型迷影电影蛮可怕的,导演连男主角都要找像自己的...

44分钟前
  • 荒也
  • 很差

这厮与《好莱坞往事》、《爱乐之城》足以组成《这个世界有个令人感伤的角落之带你装逼带你扑街带你爱疯的好莱坞乘风破浪物语三部曲》。故事在死里逃生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那落寞、惊诧、遗憾、还有一丝丝欣慰的眼神中落下帷幕,呼应之前的那一段璀璨辉煌的黄金时代转瞬即逝。前浪与后浪交叠传承生生不息,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say hello都很沉默。在《银湖之底》中亦有对于好莱坞密辛的深刻描述。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譬如古巴比伦王国在时代更迭的尘埃中亦留下了通天塔、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的传说。若是内娱想要搞搞宏大叙事版的《我是路人甲你瞅啥瞅你妹编年曲》或《我看你骨骼清奇莫非喜剧之王降临镇魂歌》,大概也可以这么cosplay。每个人的剧情都会落幕,每个人爱恨都将入土。人世艰难,但人间值得,不是吗...

45分钟前
  • 夏季的天空
  • 推荐

在《爱乐之城》就有诟病过查泽雷故事俗套的问题,到了《巴比伦》干脆仗着致敬好莱坞黄金年代开始堆俗套故事上来了(《日落大道》《窈窕淑女》《雨中曲》…),人物都是一句话可以概括完的性格,一点儿复杂度都没有,看到后面连表演都觉得浮夸——在得知信息之后就不想再看下去了,就像开场那些极尽奢靡淫乱之能事的镜头,太泡沫了。一次毫无节制的迷影情绪喷溅,可是将电影的崇高建立在演职员的牺牲、与戏剧的对立之上是多么别扭啊!更别提让一个好莱坞明星去传教电影是大众艺术,不觉得奇怪吗?这部三小时的片子所描绘的东西、所涉及到的人物,也就是给电影白话现代主义(vernacular modernism)提供一些鲜活却陈旧的影像而已。最后的混剪简直像AI生成一般毫无章法,看着主角流泪我只能陷入沉思:我的迷影情怀到哪里去了?

48分钟前
  • Dear Cosmos
  • 较差

查泽雷是在技艺型的赛道中拥有突出表现及稳定的发展履历的导演;对于基础扎实但尚未知晓自己想做什么的新导演,是绝对正向的目标——Babylon是让我完善这一评估的合适作品,可作为对查泽雷立根之本的鲁棒性测试。不难看出,多数场面得心应手,而在有些时刻却近乎崩溃地露出了算法逻辑。一言以蔽之,露馅了。

51分钟前
  • 齐衣
  • 很差

怎么说呢,野心很大,完成度很低,最后实在剪不下去了,就随便致敬一下吧。

56分钟前
  • kangama
  • 较差

少年诗人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得志的小导演心心念念的是好莱坞上流社会奢侈糜烂的生活,但必须得以影史往事的伤感主题为理由,才能理直气壮地拍啊,然而好莱坞百年来的伤感往事多了去了,都不肯自己认真考察一下电影史,直接照搬《雨中曲》,再政治正确地加上一个亚洲人,一个黑人,剧本就算交差了,然后就可以如愿地肆意糜烂三小时了……

60分钟前
  • 高玉宝
  • 很差

《爆裂鼓手》和《爱乐之城》的优点混在一个片子里,显得有点割裂,不管这算什么,反正没有史诗感。故事可以当成《雨中曲》的前传猎奇版,人物塑造都很失败,让最后的蒙太奇大手笔的观感显得很莫名其妙。这个配乐单听OST专辑的话,旋律很棒,像是梦回拉拉蓝,放在正片里竟然会显得单调,几段旋律不够丰富,很难去辅助叙事和角色塑造。最大的优点,可能就是制作上花了很多钱,以及导演想要改变电影史的野心吧,但是达米恩·查泽雷的空间调度和剪辑在大场面面前,水平真的是不值一提。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Ain’t Life Grand?

1小时前
  • MovieManic
  • 力荐

好莱坞真的不要再拍这种昂贵,浮夸,毫无内容充斥着自我感动和低级刺激的矫情大制作了。电影的核心是故事故事还是故事,这帮卖情怀的花活再多和逐梦演艺圈有何区别?再吐槽一下加拿大的电影分级,你告诉我这是14岁+就能看的???我真担心北美青少年的精神状态。再说,罗比是只能演疯女人了么???真是有病。。。drug,sex,violence,craziness, so hollow and pathetic, no thinking, no beauty, only dissimilation. 就像华尔街之狼,疯疯癫癫一大堆之后,表达的内容还没margin call 深刻。当然如果就为了看噱头,这两者也是同一级别

1小时前
  • francie1990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