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夜莺

Le Promeneur d'Oiseau,The Nightingale

主演:李保田,杨心仪,李小冉,秦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法国语言:汉语普通话,广西方言,法语年份:2013

《夜莺》剧照

夜莺 剧照 NO.1夜莺 剧照 NO.2夜莺 剧照 NO.3夜莺 剧照 NO.4夜莺 剧照 NO.5夜莺 剧照 NO.6夜莺 剧照 NO.13夜莺 剧照 NO.14夜莺 剧照 NO.15夜莺 剧照 NO.16夜莺 剧照 NO.17夜莺 剧照 NO.18夜莺 剧照 NO.19夜莺 剧照 NO.20

《夜莺》剧情介绍

夜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朱志根(李保田 饰)和崇义(秦昊 饰)虽身为父子,但彼此之间关系却十分淡漠,甚至到了互不理睬的地步。虽然倩影(李小冉 饰)几次想要调解公公和丈夫之间的矛盾却均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倩影和崇义之间的夫妻情谊亦因为繁忙的工作和缺少沟通而产生了裂痕。 朱志根有一个未了的心愿,那就是把过世的妻子送给他的夜莺带回妻子长眠的那片土地,并且在妻子的坟墓上将夜莺放生。一番波折和意外之后,朱志根带着孙女任幸(杨心仪 饰)踏上了前往老家阳朔的旅途。这段旅途注定不会太平,接二连三的意外发生之后,这一老一小能否顺利的抵达目的地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美国斗士曲线球丹斯沉默风暴咒怨新娘同心难改内心之火多情刀客无情刀短刀行刀锋1937纸月亮虫王战队超王者拉克莱斯王的秘密斯巴达克斯双子·起源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黑子的篮球绑架公司目标一看不见手的风景境界之轮回第三季阳光满溢女儿河国道29号鼹鼠之歌完结篇黑人小姐速写喜剧第三季摩登新人类夺命微笑2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摇滚食堂杀死那只野兽FINALCUT

《夜莺》长篇影评

 1 ) “夜莺”是中国式的“蝴蝶”

这部影片在法国上映了又一段时间,一个法国人竟然会去拍的一部讲诉中国家庭故事,并且完全是中文的电影?

这一点一直让我很好奇。

就像当时看侯孝贤导演的《红气球》一样, 一部讲诉法国生活的故事并且完全是法语。

中国式的家庭影片反映了一个很电影的中国式的家庭。

由于社会飞速发展,大多数父母忙于工作赚钱养家,所以无心照看孩子。

中产或者中上阶级的独生子女十分娇生惯养,父母没有时间教育孩子,为了弥补这份空缺所以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生活变得十分物质。

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孩子的期望很大,所以会报各种课外班。

例如影片中的小女孩会弹钢琴,写书法,放假了还要上画画班等等。

现代和传统社会的差异电影里拍摄的城市里随时可见摩天大楼,入夜了也灯火通明,车水马龙。

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

例如小女孩过个生日就要在一个豪华酒店庆祝。

而广西桂林确实另外一番风景,湖光山色,碧空如洗,原始的自然风光美的让人心旷神怡。

传统民俗的建筑和服饰也让人仿佛身处另一个世界里。

例如广西农民热心帮助坐错车的爷爷和孙女,请他们吃饭并留宿; 两人后来走丢了,在山洞里度过了一夜; 村里小孩一起玩耍;苗寨晚上的傳統打更等 (引起了法国人的一片笑声)这样朴实的生活和大城市里的物质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题外话,有一个场景我怎么都忘不了,那就是月色下一只狗来约同伴一同出去玩耍。

这完全是巧合的小插曲却深深得触动了我。

)电影《蝴蝶》的影子又一部通过老人与小孩来表现家庭与社会的电影。

但是有一些场景还是拍的不够自然,例如在爬树时小演员的对话,发音十分的做作和刻意。

李保田说的 像雾像雨又像风,以及小演员说的 爷爷,就让我在多飞一会儿吧 等文绉绉的台词虽然很有诗意,但是在电影里却会让人觉得有些不够自然。

有些地方,商业片的气息会比较浓。

譬如小女孩与小男孩换夜莺时,小男孩选择了爱拍。

这个地方也引来了观众一片笑声,这里让人有很明显是为了讨观众的笑声而设计的,因为对于一个在这个山村长大的孩子来说,科技产品和更新换代对于他们来说应该是很陌生的概念,而且他们普遍都很朴实。

总的来说电影很温馨,值得一看。

电影中乡村与城市,老一辈和父母那一辈生活的交汇让我看到了自己童年时期的影子。

观看的过程中没有让人很有刻意观察拍摄设法的欲望,是一部很真很平凡的电影。

最后想记录两句刚才看到的话:“故事是电影的‘骨’,那么视觉和听觉则是电影的‘肉’。

”“我感觉没有足够的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观赏的家庭性影片;我也相信对于儿童来说电影有着现实性的责任:传播将会伴随其一生的人道主义价值观。

这就是我的抱负,艺术上的也是道德上的”。

- 菲利普•弥勒

 2 ) 遛鸟者

法国导演philippe muyl 的《蝴蝶》众所周知,这次与中国合作的《夜莺》是他对旧作的怀念之作。

其实这部影片的法语名叫 le promoneur d’oiseau, 遛鸟者,而非美轮美奂的“夜莺”。

安徒生童话里有篇《夜莺》,写鸟儿与中国皇帝的故事,也许是想省个国际推广费,套用这个名字,但影片里的鸟主角却是画眉,有点乱。

影片取景地分别是巴黎、北京和阳朔。

恰巧这三个地方今年夏天我都蹦跶过。

李小冉在巴黎这段完全可以省略,对故事没有丝毫影响。

李保田跟阳朔当地人的口音相差太大,完全是外来者,脸也不像。

演孙女的小演员声线尖锐,录音出了点问题。

群众演员真出戏。

唯独场面调度与光线构图能看到导演以前惬意的样子。

网上流传说这部电影将代表中国角逐奥斯卡,我觉得算了吧。

中国遍地才子才女,只是他们转行了或快饿死了,简直是家里浮尸遍地,然后请个外来和尚来超度。

我想问问导演,这部电影真是自己想拍,还是碍于情面不得不接下来?

中法建交50年,大皇宫之夜的丑闻先不说,各类合作也不见痛快过。

我想起以前一同学,我说他写的某剧本有问题,他拼命解释是怎么回事,难道电影放映的时候,还需要编剧导演拼命跟观众解释是什么意思?

电影只能两情相悦,一见钟情。

少弄点官方钦点婚姻,多些民间自由恋爱。

本想说说夜莺这篇美丽的童话,太美,跟电影完全没关系。

 3 ) 《爷爷去哪儿》+《变形计》

2002年,一部名叫《蝴蝶》的法国影片温暖了无数人,它讲述了一位老爷爷和一个淘气的小女孩去山里寻找蝴蝶的温情故事。

如今,《蝴蝶》的导演费利普·弥勒正在中国长住,并完成了他的首部华语电影作品《夜莺》,该片同样描写了一段祖孙情。

影片借助中国美好的大自然风光,将大部分场景安排在甲天下的广西山水之间,与高楼大厦组成的大城市形成强烈对比。

伴随一只鸟,一位思乡情切的老人和一个娇生惯养的都市小女孩,就这样开始了一场注定不平静的心灵之旅。

不过不知为何,这对祖孙的演绎没有把我感动,演员是个很大问题,老爷爷没多少慈倒是几分痞,小女孩更是不讨喜,即便最后去掉了娇作的习气,还是觉得她可爱不起来。

感觉就是《爷爷去哪儿》和《变形计》的组合,想想也是够无味的。

如果我能知道什么是和爷爷的情感,或许这部电影能带给我更不一样的感觉。

只可惜。

我不懂。

如果我和爷爷相处过,我大概知道能被爷爷疼爱是什么感觉吧。

我能想象有个爷爷用行动教我如何做人是多么幸福,来自男性老人家的慈爱和见解,和奶奶这个角色会是多么不一样。

 4 ) 别让温情成了我们的软肋

看完影片,我的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无奈,不知该如何评价这部电影。

若说它娱乐,却找不到太多商业化的元素,若说它严肃,则又不及《活着》、《孔雀》、《白日焰火》这般深刻,着实是一部不温不火的电影。

我想,电影本身是为了传达一份亲情间幸福的温暖感,但从效果来看,这份温暖真是有些波澜不惊的尴尬。

我以为,这绝非《夜莺》一部电影的问题,而是当下大陆电影的通病——还拍不出尚属优秀的“温情”电影。

在我眼里,大陆电影的进步是迅猛的,不仅商业片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在一些文艺范十足的柏林、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上也屡获佳绩,但这些所谓成功的影片都存在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极端:不是极端的娱乐化、商业化,就是极端的个人化、艺术化。

前者渐渐濒临“三俗”的边缘,越发弥漫着市场的功利味道,后者往往高估大众的审美能力,让普通观众们难以看懂,渐渐望而却步。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夜莺》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它努力用一群普通人的普通故事来传达给观众一份幸福的温暖感。

这份温暖不求惊涛骇浪、心潮澎湃的渲染,也不求冰冷至极,苦大仇深的色调,而是走着平易近人的路子,引导着观众们在这条略显蜿蜒和颠簸的小径中去感受人间亲情的温暖,去体味平凡生活的真谛。

只是,这次尝试显然“缺口气”,展现得不够成熟,它所传达的温暖感也难以真正地触动人心,一切都显得波澜不惊,无论是李保田老爷爷的感慨万千,还是小孙女从顽皮到懂事的成长蜕变,又或是夫妻俩对于家庭的维系与呵护,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不痛不痒,仿佛看到了感动的萌芽,却又被匆匆地一笔带过,难言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感动与共鸣。

中法合作,法国导演,数年酝酿、实力演员,美女明星,天籁风光……所有元素从单一来看都是上好的材料,只是加在一块儿后却没烧出一道银幕的佳肴,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都在彼此的融合中消磨中和掉了,每一个人物的特质都在四平八稳地处理中失去了棱角。

我不想过多地评价这部电影的好坏。

因为,我以为,这不是一部电影的失误,而是大陆电影长期以来对于“温暖”色调的电影的忽视。

正如前述所言,我们的电影不是太功利,就是太个性,把电影或当作赚钱盈利的渠道,或当作表达自我的方式,总是在两个极端上选择,要么俗到只剩下无聊的傻笑和情色的噱头,要么雅到你不懂我,我也无需你懂的深沉,我绝非贬低这两类电影的价值和意义,但非此即彼的现状在客观上让我们渐渐冷落了中性电影的探索。

其实,大众对于温情电影的需求是极大的,因为它离真实的生活最近,离观众的情感最近,那份平易近人的感动一旦触动了观影者柔软的神经,是绝对能触及他们的泪点,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的。

在这方面,欧美与日本电影做了很好的示范,如《阿甘正传》、《女人香》、《幸福来敲门》、《导盲犬小Q》、《编舟记》等许多优秀影片都是在人之常情中寻找和挖掘出了情感火花,这些情感的人物间的家长里短中细腻呈现,在故事线索的渐进发展中娓娓道来,即使没有华丽的衣衫和激烈的搏斗,也没有生死的伤痛和悲惨的世界,它们都足以动人心扉,让人回味良久。

我以为,也许是世界变化得太快,同步得太快,使得大陆电影还找不到合适自己的步伐与节奏,或盲目跟风式地追求潮流,以致陷入了华丽的泥沼,又或是一味封闭式地低头思索,从而疏忽了观众的审美,最终让那份沁人心脾的“温情”成为了我们尤为尴尬的软肋。

由此观之,只有李保田得了个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白玉兰奖杯,也不足为奇了。

总之,还想说一句:大陆电影路还很长,加油吧!

 5 ) 一部平凡却看得人心里感觉暖暖的电影。

本以为豆瓣的影评评分都是比较公正客观的,所以总喜欢选这里评分较高的电影来看看,但是今天偶然看到《夜莺》这部电影,觉得很好看, 好奇心使然来看看影评, 在下以前从来是只看影评,不喜欢发表意见的, 但是这次看到这部这么好看的电影的影评及评分(原来低评分也有很多好电影,并不一定符合大众口味的才是经典), 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忍不住来说两句,别无他意,只是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觉得自己非常喜欢看这部电影,不管某些人喜不喜欢评分再低,我就是喜欢看。

故事很简单,没有太多的刻意制造感动让人觉得感动(某些故事就是喜欢编造一些离谱的感动),也没有刻意的制造悬疑剧情让人觉得看得心生好奇, 就是一个很平凡的普通人家的家庭故事,娓娓道来, 结合了城市与乡村的现实情况的故事,让久在城市的人能感受到一股乡村的久违的清甜,也叙述了许多从乡村里出来,又想回归故里的游子的心思。

也许,这种感受是某些人体会不到,所以他们只能胡乱评论了。

看到某些评论说李保田演技不好,我是外行,很少关注演技的问题,但是我知道,演员选的很合适。

有人就轻蔑了:看戏不看演技看什么,锅锅,难道你不知道演员演戏演多了也会有职业病的吗?

入戏太深了,会让 他们分不清戏里戏外, 也会有“工伤”的,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抑郁症,所以看来,当明星这个职业也是很危险的,为什么有一些喜欢拿电影里的演员的演技说事?

演员能正常的表演好一部很有故事的电影就很好了,难道某些人看电影就是去看演技的?

就喜欢标新立异,显得自己很懂行?

显得自己特有文化?

特高大上?

所谓居“安”思“危”,字面意思上讲就是一老在安逸的环境里待久了喜欢找刺的激,找危险的事干。

某些人喜欢标新立异,就是喜欢唱反调,这可以理解,就是想与众不同嘛,人之常情。

但是我想问问那些总拿演技说事的人:演员演的再好有自己现实的生活演的真实吗?

那看演技的话,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个个人都是影帝了!

我们都在完美的演绎着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这部电影的好,最好的地方在于他的简单,清晰,就像现在物质太丰富了,吃肉吃多了想吃青菜一样的感觉,看多了各种被编剧们扭曲连编剧自己都不相信的制造的感动的故事 ,各种炫技巧的新特奇,各种勾引人的欲望,各种犯二的搞笑,看多了总会让人觉得看这些电影没啥意思,大多像是一个模子刻的,只是故事情节稍稍改一改,演员换一换,( 有的干脆懒得编改)。

这样的肥皂剧看多了有意思吗?

所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有些东西,再好,过了,就真的不好了。

还是得回归一下,让人的心灵能归零,从新寻找起点,感受得到最简单的快乐,享受最简单的幸福。

折腾了一圈之后,能会得到原点,这才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各有异,各从其欲,没有谁能阻止谁的思维和人生观,你的选择,决定了你获取幸福的方式和可持续性,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可持续的创造财富,健康的享受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是我从这部电影里得到的一点感悟。

 6 ) 夜场的夜莺 寥落无几人

这7个瞬间我有5个是落泪的 还有人是眼眶湿润的one:山洞里爷爷讲奶奶的故事two:在森林里 孙女看爷爷摔伤了脚不能走动 独自跑开找人来帮忙three:在老家看过老房子 爷爷说在老房安度晚年是最好的事four:在老家的石凳上 父子对话five:爷爷给奶奶上坟six:孙女用pad换画眉seven:夜莺唱歌 父母和好中间几度提及法国 果然是法国导演冲着入围奥斯卡去的 没有当红演员 导演也不是众所周知 缺乏一定的票房号召力 偌大影院7个人孙女的表现超越40岁情商的蜡笔小新 成为新一代孩霸森林里拍摄很唯美浪漫 昆虫 牛儿 拍的细腻老家拍摄还原当地风土人情和方言 很是地道 风雨桥果然经典这温情浪漫 唯美 点到即止 是电影的味道。

 7 ) 法中合拍片,你的節操掉了!

By 書評之亂一說到法國電影,大家會想到什麽?

是永遠活在《布拉格之戀》《新橋戀人》《藍紅白三部曲》裏的溫婉柔美的朱麗葉•比諾什(Juliette Binoche),是年華逝去的曾經的法國女神近年又在中國“發揮余熱”的蘇菲•瑪索(Sophie Marceau),是在《漫長的婚約》、《玫瑰人生》裏光芒四射的瑪麗昂•歌迪亞(Marion Cotillard),還是《天使愛美麗》裏的可愛頑皮的“正義精靈”、《安琪狂想曲 》裏對待愛情不瘋魔不成活的奧黛麗•塔圖(Audrey Tautou)……是《電影手冊》創始人之一、法國電影的精神教父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是《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等一批讓人看得一頭霧水卻莫名地感覺牛逼的電影的導演阿侖•雷乃(Alain Renais),是一提名字就能讓偽文青裝逼成功的法國新浪潮電影奠基人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çois Truffaut),還是至今仍在好萊塢風生水起但也爛片叠出的大神呂克•貝松(Luc Besson)……或者是《放牛班的春天》《小尼古拉》《蝴蝶》一類的溫情脈脈、令人捧腹又感人至深的師生、親子文藝片?

總之,一提到法國電影,總會讓人感覺逼格滿滿的。

而在內地影迷眼中,國產片總體上印象不佳,總是在電影審查、藝術水準與商業價值間掙紮遊離、茫然無措。

最近幾年,還有八桿子打不著的文學寫手(別跟我提法國的阿蘭•羅布-格里耶當作家和當新浪潮電影導演一樣牛逼)和煤老板,以搶錢為目的,拍爛片渾水摸魚,節操盡碎,幾乎讓國產片背上了爛片的惡名。

那麽,問題來了,如果是法中兩國合拍電影,會產生什麽化學效應?

讓•雅克•阿諾(Jean Jacques Annaud)的《狼圖騰》2015年春節才正式公映,一時半會看不著,但是費利普•彌勒(Philippe Muyl)的《夜鶯》(Le Promeneur d'Oiseau)倒是正在有限院線的有限時段“冷映”中。

什麽?

費利普•彌勒是誰?

他就是上文提到的2002年享譽全球的法國親子大片《蝴蝶》的導演啊。

曾經很牛的法國導演與中國電影人的合作,會撞擊出什麽火花呢?

很遺憾,沒有火花,連一聲悶響都沒有。

這部《夜鶯》更像是一部模仿《蝴蝶》而不得,演員表演生澀,情節幼稚、臺詞做作的導演習作。

其實光看卡司,就知道電影走的路線了。

戛納“無冕之王”秦昊演感情生活不冷不熱的知名建築設計師,電視劇《大丈夫》裏的“野蠻女友”李小冉演能說幾句法語到巴黎跟客戶吃飯的兒媳,“宰相劉羅鍋”“神醫喜來樂”李保田演愛鳥愛得丟了孫女的不靠譜的爺爺。

這是部走文藝範兒的小眾電影。

再看電影情節。

孫女任幸三歲時隨爺爺李保田在花鳥市場閑逛,差點走失。

兒子秦昊從此對父親耿耿於懷,再也沒有說過話。

兒媳李小冉頻頻從中斡旋,但總是無功而返。

而因為夫妻雙方都是“空中飛人”,忙於工作,聚少離多,感情生活危機重重。

這個在別人眼裏的幸福一家,卻早已瀕臨解體。

而這一切卻隨著孫女任幸暑假生活的到來,而慢慢發生了改變——李保田帶著孫女和一隻夜鶯,要回陽朔的老家給去世的妻子上墳。

在和《人在囧途》一樣艱難的回鄉途中,原本嬌生慣養、專橫跋扈的小孫女通過接觸大自然、聆聽爺爺奶奶的故事、與同齡小夥伴一起幹農活……一點點成長,變得懂事起來,使用各種小手段、小聰明,讓一家四口又和睦如初。

這樣一轉述好像沒什麽,可是,我要說可是,正是幾處極其生硬的情節設計和轉折,讓整部電影的節操盡毀。

小孫女只是暫時走失,又不是像《親愛的》那樣被拐賣了,兒子有必要好幾年不理父親嗎?

李小冉是不把老公的話放在心上,還是老公在和她玩的“我說過了,但你就是不上心”的小把戲?

李小冉忘了老公的話,又忘了保姆在幾個月之前請的假,是不是記憶真的出了問題?

在時間上,法國要比中國晚七個小時,李小冉與李保田、秦昊打電話的時候能不能考慮一下時差?

既然秦昊一直帶著小時候李保田給他做的口哨,為什麽電影中間一點都沒提及,一直到最後才相當突兀的出現,用來扭轉父子關系?

還有在陽朔農村,房產變更戶主的手續能在短短幾個小時辦下來嗎?

秦昊這麽快就與李小冉和好了,幹嘛在片頭那麽決絕?

……算了,如果要較真,片子硬傷累累,幾乎無節操可言。

純正法國片與法中合拍片,原本牛逼的法國導演與拍攝中國題材的法國導演,為什麽有這樣大的差距?

答案不是簡單的“你懂的”,而是對待電影是否充滿敬意,對待藝術是否傾註真心。

如果在劇情上稍稍多那麽一點推敲,導演再多花那麽一點心思,電影就不會這麽糟。

法中合拍片如此,國產片亦然。

唉,法中合拍片已然支離破碎的節操,大概只能讓來年的《狼圖騰》撿起來了。

 8 ) 西方人的东方情

18世纪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康乾余光里,但在当时欧洲人概念里,中国是一个充满黄金、奇珍异宝的繁华热闹之地。

当时的安徒生,在他的童话里,唯一包含中国元素的一篇,名为《夜莺》。

童话里,安徒生生动表现了人对自然利用与剥夺的矛盾。

皇帝被夜莺美丽的歌声打动,但夜莺却被一只能发出更曼妙乐声身披华服的人造鸟鸠占鹊巢。

但当皇帝垂死之际,人造鸟却无法吟唱出旋律,而真正的夜莺飞来无私地歌唱,给濒临死亡的皇帝带去生的力量。

法国导演菲利普弥勒,为了这部异国的电影,在中国待了四年。

无论是北京的水泥森林,还是广西的自然风光,甚至从北京到广西的火车列车长偷运小鸟这一细节设计,都表现导演的雄心与能力——将电影拍得接地气。

更难得可贵的是,一家三代人情感上的叙述,也沿袭了中国传统特色。

故事发生在帝都一个光鲜成功的家庭里,内里却暗自涌动着一些尴尬和缺失。

丈夫和妻子的相对无言,爷爷和爸爸的互相埋怨,孙女和爷爷的生疏介意,父母对孩子的陪伴缺失等等,都在最初的20分钟细节里,一一展现。

故事发展在爷爷带着孙女踏上回乡的旅途。

孩子的天性,是倾向于自然的,哪怕是在都市里捧着IPAD长大的小女孩,也能快速从初遇水牛的惊吓转换到用手抓蚂蚱的好奇。

血缘的情分,是浓于水的稠密,树林里的迷路让祖孙萌发天性的亲近。

正是在大自然里,人与人的感情,表现得更加真挚。

爷爷对奶奶的思念,城市女孩和乡镇孩子打成一片,山里老百姓的热情助人等等,都与繁华都市里的疏离、冷漠与孤独形成了鲜明对比。

故事情节不紧不慢地发展着,爷孙俩终于回到了故乡。

爷爷牵着孙女回到过去的老屋,孙女为了爷爷牺牲自己的IPAD换一只普通的画眉,孙女告诉爸爸爷爷的小秘密使得老屋失而复得,中年儿子和老年的爸爸终于在家乡解开了四年的心结。

电影的高潮没有人们理解的快节奏冲突,相反的却是如涓涓细水般正常家庭的温情。

故事结尾在家人回到北京,女儿仿佛一瞬间长大了,试图通过一只不会唱歌的夜莺,缓解父母感情的危机。

无论夜莺的歌唱,还是爸爸的口哨,这些自然界里美妙的音乐,都象征着人与人真挚诚恳的沟通。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法国导演拍出的接地气的中国电影。

无论是小姑娘“用我的小翅膀再飞一会儿”文艺的语言,还是爷爷说奶奶的模样“像雾像雨又像风”,甚至小姑娘设计让爸爸教夜莺唱歌的促使父母和好的情节,都带有浓厚的法国人浪漫主义情节。

更重要的是,透过菲利普弥勒的镜头,我们仿佛以徜徉漫步的姿态,饱览了祖孙三代人在水泥马路和乡间小路上行走中,情感的迷失与复得。

电影落幕后,我百度了一下,原来西方人口中的夜莺就是中国人口中的杜鹃,诗文里的子规。

而安徒生通过夜莺传达的自然美理念被这个法国人完整地继承,加上的亲人与生俱来的情感与牵挂,糅合在法国人特有的慢条斯理的节奏里,娓娓道来一个中国大地上的温情故事。

夜莺仿佛是一个音符,飞扬在西方的华章里,奏响着特有的东方情。

 9 ) 廣西遇上法蘭西

廣西,我故里。

一直覺得它像王維或者陶淵明的詩。

當它遇上法蘭西,我又覺得它像極了王爾德或者安徒生的童話。

還記不記得那隻用鮮血和生命換取愛情玫瑰的夜鶯?

還有國王窗邊,無怨無悔的夜鶯的歌聲。

童話故事裡無邊無際的悲傷,都藏得好好的。

就像電影裡的夜鶯,它婉轉鳴啼,聽見的人,都情不自禁地說“唱得多好聽呀”。

好聽的是聲音,傷感的是情緒。

我看到的《夜鶯》,像老人一樣孤寂,像每個人一樣渴望自由。

這影片,是對「遠去的簡單歲月」的一種懷念,是對「注定被辜負的愛」的一種問候,也是對「低頭思故鄉」的一種理解。

我不知道在西方人眼裡,我們中國人的情感是不是太沉重,尤其中國的父愛母愛,是不是已經到了讓他國人「我見猶憐」的地步。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父母可以用一百種人生來換取孩子想要過的一種人生。

愛子心態真的就是“只要你過得比我好,過得比我好,什麼事都難不倒,一直到老。

”影片裡的爺爺為了而兒子,痛別愛妻,大半輩子都在異鄉為異客,即便兒子終於錦衣玉食前途無量,後來也和他冰釋前嫌,孝順有加也不過是給他買下故鄉老宅,任他隨心而居。

買不回的時光和買不到的陪伴,只能相擁而笑。

不讓你看到眼淚,讓你心安。

中國特色含蓄的愛,不必多言,甘心情願為你走南闖北,再相聚,放飛承載著約定的夜鶯,一起聽它如訴歌唱,已勝萬語。

夜鶯恪守著老人的允諾,維係著家庭的圓滿。

所謂自由,就是愛有歸宿。

如果悲傷有聲音,一定是如鶯歡唱。

儘管片中有些表現實在是太生硬,比方講爺爺回鄉竟聽不懂方言,古詩都說“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啊,爺爺不但沒鄉音,連鄉話都不會,本來應是故鄉情濃的一出戲,頓時乏味許多。

沒有融入感,不像歸故里,更像背包客。

再者,養了十八年的夜鶯,怎麼被換了還不知道呢。

說到廣西了,山水之色,草木之容,風土人情都是我所熟悉的,所以當我看到鄉間的三輪摩托車被攔下問路時,我想我聽到的應該是“兄弟,你克哪凱?

”沒有聽到桂林人說桂林話,是蠻失落的。

不過聽到普通話裡的廣西音,還是有感動的。

民族特色的橋與樓,服裝,方言,盛宴,甚至只是一碗米粉,都成功撩撥了我思鄉的心。

「桂式淳樸」加「法式浪漫」,味道如何? 眾口難調。

 10 ) 自然的美丽

我觉得《夜莺》是一部很自然的片子。

选的题材自然,有小鸟,有乡间美丽的风景,当然要说明一下,贯穿全篇的那个鸟不是夜莺,是画眉,夜莺最后才压轴出场。

要表达的情感自然,他没有刻意地让剧情变成孩子离开城市到农村老家,她有她的生活的空间,老家只能是她休假的好去处,而老人叶落归根,他没有留在繁华的城市。

演员的演绎很自然,老人的真诚,孩子的可爱,年轻夫妻的对于生活的改变,每一个部分都让人看了很舒服。

《夜莺》短评

有点中国版《蝴蝶》的意思,又加入点中国告老还乡的情结。中国社会的物质消费和感情空洞突出,而老人回去的那个故乡,还真的是故乡吗。反倒不如《宰相刘罗锅》刘罗锅回乡的那个结尾那么短,又那么耐人寻味。妈呀它还真是《蝴蝶》的导演拍的?我服了自己……

8分钟前
  • LIAR
  • 还行

很平淡但很有味道。

11分钟前
  • Sullivan
  • 推荐

这片子14年的,我也是14年去的广西,却现在才看

16分钟前
  • 天地一沙鸥
  • 推荐

城市和乡村,两个场景都很美,都很向往,故事很简单,也很温馨,爷爷带着孙女从北京回广西,回阳朔还搭错车去了三江,跨过森林,又去了一个乡村,最后和儿子和好,买回了老家的房子,多亏了小女孩,儿子和媳妇又和好如初

21分钟前
  • 浅野居士
  • 推荐

强行接地气

23分钟前
  • SaoirSe
  • 还行

很顺畅很清新但没有什么大惊喜。李保田的表演还是那么自然舒服。

28分钟前
  • 烟视媚行
  • 推荐

无论是视听语言还是故事建制都比今年另外两部公路片《后会无期》《心花怒放》要好上很多,技巧上韩寒们真的需要学习,法国电影的气质是很难学来了。李保田、秦昊的表演都不露痕迹,小女孩说话感觉还是有些做作,剧情上也有些许BUG,不过瑕不掩瑜,仍是一部优秀的片子。

30分钟前
  • 尾生
  • 推荐

台词表演生硬呆板,国人死绝了,需要法国导演拍的片子去申奥

33分钟前
  • 较差

外国人拍的中国人情,能好得了吗,更可恨的是比中国人拍得还假大空还矫情。李保田老师一个人压满全场,其他演员就别提有多假了。出去参加奥斯卡真的是让张艺谋陈凯歌哭晕在厕所。

38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较差

法国三流导演跑中国来班门弄斧来了,这也算是外国的和尚会念经,基本照搬蝴蝶的老路子,无聊的对话和生硬的表演,我也是醉了

40分钟前
  • 布拉德痞特儿
  • 较差

感人至心

42分钟前
  • 力荐

中规中矩吧,老戏骨不错,他儿子那个演员演技好差...

46分钟前
  • siji小猪头moli
  • 还行

刻意做出来的自然主义,台词太文,拍非本国片导演会出的错一个都没有少

51分钟前
  • Bipolar
  • 较差

弥勒导演上台说的第一句话居然是中文的“你好!”,哈哈这尼玛是真爱!片子比较好地表达了因经济发展过快,人人之间温情渐远,剩下如钢铁般冰冷的感情,甚至至亲之间都无可避免。反思,幽默,民族,真情,讽刺,都刻画得很好,这片可贵之处在于用一种国际性的视野来展现你民族性的东西,更具说服力。

56分钟前
  • 异形
  • 推荐

有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任性的”吗?这不是作死吗?剧情也是作得看不下去,这么烂的片子李保田老爷子也演得这么好,真不容易。为什么外国的小朋友任性调皮就很可爱,中国小朋友就成了脑残情商低啊...

60分钟前
  • 某C
  • 很差

太雷人了,既没有排出大好河山,也没有感觉到人文情怀。一个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小清新导演,就别淌这个浑水了。到结尾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广告片。

1小时前
  • 巫玫
  • 较差

中间插的那段什么波尔多留学生的太可怕,僵硬的不行,总体来说风景不错。。。其他一般

1小时前
  • 1921
  • 还行

《夜莺》一个家庭三代人的寻爱之旅,法式的浪漫和中国的风情。在这个充满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手机电脑汽车的世界里。。三代人的隔阂越来越大,试问:又有多少80后的我们听过父母讲爷爷奶奶那个时代的美丽故事?回过爷爷奶奶相遇的那片故土呢?

1小时前
  • 差不多的wesker
  • 还行

雖然今年是華語片小年,本片也實在沒有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相,法國人拍中國人的情感終究不對味,劇本就顯得東拼西湊,台詞更寫得完全不合人物設定,靠李保田撐足全場。影片再次證明內地沒有會演戲的小演員(只有張子楓算唯一例外),演得做作又矯情,角色性格不討喜,甚至連長得都不夠可愛。

1小时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较差

一件小事,反应了大道理。景色美极了。

1小时前
  • 天山雪碧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