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和解要么在于平白无奇的盐,要么在于痛苦后自我麻醉再流泪。
和解二字看似容易,实则费劲。
大团圆结局受人喜爱,却又让人诟病落伍老套,悲情结局成为时代新宠,事实如何便如何,事实如何又如何。
蔡康永说不恨了是算了,并不是原谅了,和解了,原谅是宽容,是大度,但不原谅的背后是倔强,是坚强,不也是一种优良品质。
失去共情的背后是各执一词的无奈和推脱。
有人说,辣是一种痛觉,嗜辣不过是靠一种痛去掩盖另一种痛,我却想说,如果辣是痛觉,那么麻就是延缓痛苦的无知觉,因为痛会流泪,而麻会止住眼泪。
在教科书式美食节目《风味人间》中利用微观摄影展示花椒生长成熟的过程,花胶破壳的画面一直萦绕着,因为花椒脱离之后才算成熟,花椒如此,人也如此,这也正是电影《花椒之味》里的主题之一。
最近另一部女性电影《送我上青云》与《花椒之味》同样关注的是女性与家庭之间的矛盾与和解,不过两者之间以一敌三,故事虽然简单,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对于女性议题的探讨角度也不同。
但主题不外乎关于家庭,父亲,母亲,工作,恋人,但解决方法却仅有一条:忍,以麻木之道来战胜精神胜利法,那也正是花椒之味的功能与作用。
真正的和解总是发生在设身处地,易地而处,是母亲知道盛男罹患癌症之时,是如树站在父亲炒料位置之时,是过去的父亲出现在如今如树的镜头中时,突然明白了。
并非父亲不在了而突然明白了,而是我在父亲的位置上突然明白了。
父亲需要的不是我陪他吃饭,需要的只是我。
《花椒之味》讲述了三段关于和解的故事,是寡言少语的父女矛盾,是相互亏欠的母女纠结,也是生死陪伴的婆孙关系,故事的和解在于情节矛盾的构建,如同每人将花椒含在嘴里,不吐不快,那是花椒壳黏在上颚的不适感,也是花椒痴缠在舌尖上的紧迫感,知其位却又难以分离。
这部电影如同喝了一碗加了花椒的广东煲汤,初初平淡无奇,但其中蕴含五味外加一味麻却难以忽略,层次分明,情节对比,道具呼应,六味杂陈。
记得家中煲冬瓜排骨汤爱加一味花椒之麻,每每我都会发出疑问,靓汤不应该追求顺喉,花椒之麻是多了层次但是却少了顺口,有些本末倒置。
但是多年的烹饪习惯早已养成,即使我每次抗议,都未曾奏效。
也许这就是家庭厨房多年能够继续营业的秘诀:我说了你当听过,你如此,我也如此,我们相互掩着耳朵听着对方的话,暗自较劲,我想,这正是家庭关系牢不可破的原因。
若哪天,我们打开了耳朵,理解了对方的话,那时我们的关系却自然降等为朋友,倒显可惜。
也许相互较劲正是维持亲人关系的最好凭证,相互较劲证明你我血缘不可破。
和解只是吹了那口气,便可上青云。
最后是麦曦茵导演面对近期沉浮,在微信这样对我说到:世情複雜🙏🏼願能夠幫忙口耳相傳,或在平台給個正評🙏🏼。
于是我想今晚要写这样一篇“花椒之味”,来暂缓痛觉。
就骨架来说,是传统的文学母题,关于亲情,关于陪伴,关于守候,关于理解等等,这些有关传统东方家庭的故事,隐忍的父亲,不懂沟通的如枝母亲,过激的如果婆婆,纵向的代际沟通,横向的大陆、香港、台湾不同的观念冲突,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但总体而言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
镜头很棒,用到了大量的浅景深镜头以凸显人物,而展现的生活图景更是让我忍不住回味那三座城市留下的记忆。
三姐妹真的都太酷了,基本上代表了东亚三地新时代背景下的女性形象,独立、新潮、坚韧。
父亲这个角色很有意思,人物性格一直是朦胧,他的背景也朦胧,大陆、香港、台湾,他自己又该去向何处,他的情感飘在台北、身体栖息在香港然而忘不了是那一口麻辣味,非常建议配合《强尼凯克》 。
首尾呼应的镜头很棒,他在那时想说的话,她在那时没能说的话,越过时空相接了,终于,完成了前代漂泊人和当代人的认同和接续。
花椒是历史的父亲留给3个女儿共同的记忆,花椒既是父亲创办的招牌锅底的主要原料,也是姐妹几个彼此之间以及与父亲之间的牵连。
花椒是麻的味道,是每一个女儿与其家庭间的间隙隔阂以及琐屑。
大女儿对于父亲地不辞而别以及母亲大的溘然离世使用有所怨恨,他虽然与父亲最近,却想尽早结婚离开这个家。
二女儿的母亲为其嫁了富人,虽然不是爱情但是家庭还算温馨,但是女儿理解不了母亲的复出,母亲也不能正式女儿的热爱也职业工作,母女之间又一层说不破也不敢说明的薄膜。
三女儿与奶奶相依为伴,女儿想一直照顾奶奶老去,奶奶想让孙女在自己老去之前有人照顾,有所依靠,彼此都在为对方着想。
就像剧中花椒可以镇痛一样,花椒可以慰藉心灵,抚平伤疤解开心结,仿佛一瞬间所有的代沟都被填平了。
花椒是纽带、传承、线索。
大女儿继承父亲的火锅店期间,随着一件件事物和照片浮现眼前,开始了无缝衔接的追忆父亲,自然过渡毫无雕饰。
3个女儿独自的生活场景也是串联在一起展开的。
两岸三地--香港、台湾、重庆。
三种方言交织,但是沿袭的是同一个父亲。
全程平淡铺叙,没有震撼人心的大场面,日常烟火气却让人欲罢不能。
3个女个各自的困惑很难题解决的太快了,3个女儿彼此之间的感情和接受速度也太快了。
《花椒之味》。
8分。
麦曦茵编剧导演,郑秀文、赖雅妍、李晓峰主演,钟镇涛、任贤齐、刘德华友情出演作品。
影片改编自张小娴小说《我的爱如此麻辣》,张小娴的小说向来比较媚俗,《花椒之味》真是不知道提升了多少档次。
在深夜看完,几次泪流满面,似乎许久没看过这样温良的电影,没看过这样散文式的创作,没这样被一点点抚摸过内心。
我并非说这部影片就很完美,我要说的是,它用了一个特别讨巧的设定,完成了在微观面上对父女情感的解读,又在一个宏大的层面上,完成了嘉陵江、香江、淡水河三地的互动。
钟镇涛饰演的火锅店老板亮叔,因早年的情感,有了三个女儿,而她们并不互知。
等到亮叔突然离世,与父亲住得并不远的大女儿郑秀文饰演的如树第一时间赶到并主持了葬礼;没想到等拿到父亲遗物却意外看到远在台湾的二妹如枝以及远在重庆的三妹如果的消息,她俩旋即赶来参加葬礼。
三个女儿,如树、如枝、如果。
特别好。
三个女儿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似乎很亲近又显得很陌生,她们其实对父亲并不了解,甚至还有许多抱怨。
如今她们聚在一起,最需要做的是,反而是重新去了解父亲,以及如何将父亲的火锅店“一家火锅”继续做下去。
对父亲的重新了解,其实就是对父女感情的重拾——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好像搬家,住到活的人的心里面。
那怎么不会疼痛,又怎么不会流泪?
所以任贤齐饰演的麻醉科医生对如树说,辣是一种痛感,吃辣就是用一种痛,去掩盖另一种痛。
我一直都很喜欢郑秀文。
她好像有好些年没拍戏了,这次一看,居然没怎么大变——她是72年的,然而看起来也就三十多四十来岁的样子。
她还是那么瘦,也许人瘦一点就会显得比较年轻,任贤齐当年和她配戏的时候还能当同龄人看,现在就显出年龄差来了。
虽然为了配合角色,郑秀文在影片里打扮朴素表情阴郁,但还是很娟秀,任贤齐却是一副中年大叔样了。
当然,演爸爸的钟镇涛更老,不过B哥老归老,倒也不走样,也就是多点皱纹。
刘德华又跟郑秀文配戏了。
他们俩演情侣/夫妻好像有好几次了,不过之前大都是喜剧片,难得这次一起演正剧。
刘德华好像是胖了不少。
最让我意外的人是演二女儿的赖雅妍。
要不是演员表里见到她的名字,我大概根本都认不出她。
她的样子变了很多,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也许是因为我对她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战神》里的晴美。
隔了十五年,她从飞扬跳脱的少女变成了沉默的中年女子——不过也可能是当年她特别显年轻,《战神》时期她其实也有二十五六了,但是那份青春气息,演高中女生毫不勉强。
现在她比较符合她的年龄了。
她看起来还是很秀气的,但是她当年有一种神采飞扬的俏丽,而现在,整个人仿佛都平淡了。
不过演技倒是进步很多。
我记得她以前也就是演演偶像剧。
她的表情也淡下来静下来了,记得以前是比较夸张的那种。
输掉比赛时她的表情是一种深受打击又努力克制的样子,含着泪,要哭不哭的,最终还是没有哭。
这是个温馨走向的家庭剧,剧情很简单,拍得挺不错的,我这样没有耐性的人也看得有滋有味,并没有感觉厌烦。
虽然我对于她们的姐妹情是完全无法理解的。
同父异母的三姐妹,成年后首次相见就相处融洽,有说有笑亲切友好,还一方有难另两方立刻支援——这种感情对我而言完全是盲区。
这感情是怎么产生的?
完全不懂。
作为独生子女的我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一向都是理解不能。
如果是一同成长起来的也许还好理解一点,像这种成年后才得知对方的存在,才见到对方的样子,若换成是我的话,大概也就当对方是个陌生人,客客气气对待罢了。
不过她们三个就跟自来熟一样,立刻就姐姐妹妹的喊上了,有说有笑起来。
而且三个人对爸爸钟镇涛似乎都很有感情。
真奇怪,他离开了郑秀文母女,又离开了赖雅妍母女,几乎没有照顾过三女儿——对于这样一个来来去去来了又去的父亲,她们是怎么产生的感情?
除了郑秀文,另外两个甚至都毫无怨怼。
赖雅妍母亲对钟镇涛的怨恨丝毫都不能影响赖雅妍,就因为他支持她打球?
或者,是因为赖雅妍母亲的控制欲太强,她在努力挣脱的同时不得不以父亲为情感寄托?
三女儿的母亲也很糟糕,她好像根本就没有认这个女儿。
所以她也只能以父亲为情感寄托了么?
在这么糟糕的家庭环境下,这两个女儿都没有什么恨意,不知道是不是一种理想化。
唯一有怨怼之意的倒是在父亲身边的郑秀文。
郑秀文的执念是父亲真正爱的不是她和她的母亲,他回来照顾他们只是出于责任感。
和刘德华离婚也是因为刘德华只是“可以”结婚,而不是“想”结婚。
刘德华对她说,“可以”和“想”有什么区别呢,重要的是“在一起”。
仿佛是说郑秀文太执着,太想不开,不懂得珍惜眼前人——最后影片里的郑秀文也仿佛是幡然醒悟的样子。
但“可以”和“想”的确是有区别的。
我完全能明白郑秀文的执念,“可以”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观选择。
“可以”就是“也行”,带着点儿勉强,而“想”才是一个人真正要的。
“可以”——对方只是接受你;而“想”——是对方会努力争取的。
谁会稀罕“可以”呢?
谁会甘心对方只是“可以和你在一起”呢?
不过我也能明白刘德华的意思。
所谓看开,所谓放下执念,就是不再强求你得不到的东西——并不是因为“可以”和“想”真的没区别,也并不是“在一起”才是关键重点,而是,当你终于明白,就算你不稀罕“可以”,但是你也永远都得不到“想”的时候,你只能降低要求,接受“可以”。
对方是“可以”,那你也只能是“可以”,退而得其次,彼此都只是“其次”。
但总比没有强。
钟镇涛也许的确只是出于责任感才会来照顾郑秀文母女,可是,就算郑秀文再怎么不甘心,她也得不到一个真心想要回来的爸爸——她没的选。
如果她坚持不接受,那就是像她那样,对父亲怨怼多年,在父亲死后怀念他的点点滴滴。
所谓看开,其实就是一种妥协。
当你终于明白,你所能得到的只有次一等的时候,你就只能调整心态,甘心接受——因为你如果不接受,那就连次一等的也没有了。
人生在世,很多东西都不是你想要就能有的,我们也就是在命运的给予中权衡选择——命运不给你A只给你B,那你也只能看开点,调整心态,把B当A那样来接受,就像刘德华说的那样告诉自己,“其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起””。
有一个出于责任感而回来的爸爸,总比像两个妹妹那样,有后爸或者没爸爸强,对吧?
也许人就是这样,看看CDEFG……,就会觉得自己的B也许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
花椒之味究竟是什么味?
它既是一种麻辣的“痛觉”,用一种“痛”掩盖另一种“痛苦”。
但它入口虽苦涩,却可以止痛。
影片改编自张小娴的小说《我的爱如此麻辣》,书名恰似影片中为爱执拗的人,深深体会出的爱之本味。
郑秀文饰演的大女儿对爱要求纯粹,她希望父亲给予她的是因为爱而不是责任,就像她希望刘德华饰演的前任是“想”结婚,而不是“可以”结婚。
爱到深处,难免苛责。
当片尾父亲回望的音容再现,如树终于喊出“我不怨了”,她已尝到逞强固执留下的遗憾苦涩。
父亲的形象总是在女儿如树眼前不经意间出现,那些萦绕在记忆中的瞬间让她重新寻觅到父爱的点滴,想象中父亲深沉落寞的晚景是女儿对他的理解和思念。
父亲在三个女儿的人生中陪伴是少,爱却不曾缺席。
影片中不乏“父女情”似曾相识的架构。
《饮食男女》中的大女儿最终选择了回到父亲的家,《父后七日》中女儿在料理父亲身后事时慢慢唤起对父爱的难舍依恋。
《花椒之味》则用火锅搅拌起三地血浓于水之情,“事”曾相识,却也有窥见亲情、爱情本质的新视角。
用了这个标题就说明我这肯定写的是一篇矫情的观后感。
说话真的是一门学问,有时候明明自己没有那个意思,但是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就变了味道;传到对方耳朵里,再糅合进他自己的情绪,一个没必要发生的矛盾就这样形成了。
矛盾有了,一些人喜欢争吵,把什么想说的都在吵架的时候说出来;但是有些人,发生矛盾之后就变成了哑巴,明明可以开口说几句就能解决的问题,偏偏就说不出来,之后矛盾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种问题特别严重的出现在亲情上。
你会发现,我们长大后,在外面是笑脸迎人的大好人;回到家,就变成了易燃易爆炸的大魔王。
父母的一句话就有可能让我们大发脾气。
当然,父母不理解我们是一个原因,但是真正让我们大发脾气的原因应该是,我们变得不会跟我们最亲近最爱的人好好说话了。
当然,这也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这是两个人共同的问题,剧中如树和父亲的矛盾,如枝和母亲的矛盾,果果和婆婆的矛盾,如树和未婚夫的矛盾,其实都是因为,他们都不会跟对方好好说话;如树抱怨父亲每次喊她来吃饭都顾不上自己,每次都是。
就慢慢觉得父亲根本不爱自己,一次次的失望让她对父亲剩下的只有抱怨;而父亲呢,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像一个哑巴,什么都不说。
于是,矛盾就升级了。
而如枝的母亲在他们有矛盾的时候的态度正好相反,她不是不说,而是说一堆不该说的。
当如枝事业受挫不开心的时候,母亲想安慰她,嘴里却说出了让她伤心的话;在家里,在弟弟妹妹继父面前,说一些如枝不爱听的酸话。
这些其实都不是她想要表达的,但是却说了出来。
于是,在一次次的车祸对话之后,如枝选择去了香港。
小女儿果果这条线,她面对的不再是父母,而是隔了两代的婆婆。
我们年轻时候的心事父母都不会知道,更何况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婆婆呢?
果果这条线的矛盾并不突出,其实果果和婆婆也并没有什么大的矛盾,两个人都是为彼此着想,矛盾很容易解决。
所以这条线除了最后的那几句对白,对我的触动基本上是没有的。
总之,整个影片都在围绕“怎么好好说”这个问题来讲心结和救赎。
除了亲情,爱情也需要好好说。
一句话的重量到底有多重,它可以让两个即将结婚的人走向终点,也可以让两个在一起很久的人说分开就分开。
当如树因为吃日餐到底是想吃,还是可以吃的问题上和未婚夫发生矛盾之后,两人互不相让,矛盾慢慢的升级到“想”还是“可以”结婚的问题上去,于是,两人就这么分手了。
当然,影片最后,所有人都达成了和解。
如树在看舞龙的时候,终于对着“父亲”好好的说出了那些她真正想说的话,她跟父亲达成了和解,也解除了自己的心结;如枝的妈妈好好的说出了自己埋在心里的话,让如枝知道了她其实也一直很爱她,很支持她的事业。
于是如枝也主动制造小插曲跟母亲道歉并达成了和解;如果在说出那段不让婆婆担心自己的话之后,也与婆婆达成了和解;而如树和未婚夫也在“想”和“可以”这个问题上再次沟通,也达成了和解。
影片的真实不造作,让我们觉得,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甚至都可以从他们三姐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生活中会有的缺憾也在影片中毫不留情的展现出来:当如树隔空和“父亲”说出那些话的时候,她确实得到了解脱,但是父亲已经不在。
她其实只是与自己达成了和解,而父亲,却再也无法看到,自己深爱的女儿已经对自己没有了怨恨.....这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段感情到了终点,你想好好说的时候,真的就能好好说吗?
因为,回头的时候就会发现,你们错过的不止是时间。
如果我们都能对我们爱的人好好说......可是,生活没有如果。
同父异母的设定有意思,一起做火锅虽然迷幻了点但还是好玩的。
三姐妹各有特色,演员选得很好,养眼极了。
很开心认识到李晓峰这个演员,btw赖雅妍的中性装扮也太太太好看了吧,掰弯多少人了?
虽然感觉到创作者想在三姐妹的故事线上都分别展开,但是仅仅是描了线,没有深入和展开,还是形式强于剧情本身。
觉得几个演员都有很强的可塑性,期待更多的作品!
不论话怎么说,能说出来总是好的,毕竟不说出来,永远不会有人懂。
心照不宣这种东西,只怕是对智商情商都要求太高了。
说了出来,也不一定有人懂,但至少算是迈出了一步,以后再多说说,或许就会更自然了。
说的不好,也不要紧,说多几次,或许就更接近自己的真实意思了。
2019/9/8,广州,天气很热,走去电影院的路上,我买了包纸巾擦汗。
结果,走出电影院的时候,这包纸巾已经用完了,不是用来擦汗,而是用来擦眼泪和鼻涕的。
其实在决定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已经猜到这部电影会非常催泪,特别是对于我来说。
那就痛快哭一场吧,就当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而我没有想到的是,电影开场还不到1分钟,我还没来得及对着银幕拍一张片名的照片时,我就哭了。
只来得及拍了剧中老爸的背影当阿B哥饰演的父亲直视着画面外时,我的眼泪哗啦啦的流了下来。
我作为一个女儿,对于老爸那有点失望又有点无奈的眼神,应该是再熟悉不过。
只是,我似乎一直在故意去逃避直视这种眼神,直到我永远失去了再次见到他的机会。
我不愿意承认老爸也是爱我的,似乎是承认了这种爱,我过往对他的怨恨都成为了我单方面的过错。
但是人活一世,父女一场,缘分也不过如此浅薄,亲爱也罢,怨恨也罢,说断就断了,没有挽回的余地。
我老爸也走的很突然,60多岁,年纪都算小的,这点倒是有点像电影中的夏亮。
老爸算是走的倔强,没有到得求人照顾的一天。
我看着银幕上的如树一个人赶去医院,一个人守着灵堂,脑子里一直在回想自己当时是不是也是这么一个样子,震惊之余有点麻木呆滞。
殡葬仪式公司的人跟我谈价钱时,倒也是这么一副公事公办的口吻,其实这世界上最不稀奇的事情,大概也就是生命的消逝了吧。
纸扎火化的时候,要叫逝者的名字,叫他记得要收,不要被小鬼抢去了。
我老爸不抽烟也不喝酒,倒也省了。
但大房子和好家电是一定要有的,中国人不论来自哪里,去到哪里都念想着日子要过得舒舒坦坦。
可惜,我没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妹,要是有,倒也算不孤单。
我老爸一辈子窝窝囊囊,大概只有在赶我妈和我出家门那一天算是爆发了一回,那之后居然也没再有勇气来说服我们回去。
看到如枝,如果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我老爸也有这么些风流韵事,倒也不算坏事,至少,可以有多些人爱过他,多些人记挂他,哪怕是带着一些怨恨的。
我老爸年轻时也算拼过事业,可惜改革开放一波流,把他为之奋斗的工厂带走了。
他也算是个任性的人,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过了十几年。
他周围没有要依仗着他的人,他似乎也总觉得自己无力去照顾他人,于是也就这么没有存在感的走着,突然就消失了。
影片中的夏亮倒是有个生意不错的小店,人气不错的样子。
虽说整个铺子的人都依仗着他的付出,但就好像那医生说的,也许是我们更需要一个需要我们的地方吧。
你看,中国人的语言就是这么博大精深,就好像不是不爱你,那就是爱你咯。
但很多时候,对方就是说不出我们期待的那句话,而我们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了却怎么又好像变了味儿?
可以一起去吃日料,想一起去吃日料,有什么区别吗?
不都是一起去吃?
你已经很努力了,在我心中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可以找个安稳的工作,再有个大房子,结婚养个孩子和一条狗,那就更美满了。
你该找个对象了,这样才有人照顾你啊。
我是担心如果有天我不在了,你过得不好。
你们在一起总是不开心,过得不好,是因为我没有坚持反对你们离婚吗?
很多话,说出来,似乎总是变了味儿。
但是即便是这样,还是要说,而且要好好说。
有些事情,可能一时半会儿,也没有答案,但是还是要去思考,去寻找解决方案。
会争吵,会怨恨,但是还是会挂念对方,这或许就是家人。
我可能不能像如树那么大方,再来一次,我还是会有点怨恨我老爸,怨恨他埋怨我,令我内疚。
但是,我或许也能够去承认,我还是会挂念他,会遗憾没有多点机会去了解他。
花椒之味是部精致的电影,故事的展开很顺畅自然,钟镇涛,郑秀文的表演很细腻,很多眼神的细微变化,非常动人。
戏剧冲突都围绕在父女,母女,祖孙这些亲人关系上,生活中其他的琐碎都被淡化了。
有时候生活的压力总是容易让人方寸大乱,词不达意的。
刘德华客串的如树的前男友劝她说,做人不要那么执着,“可以一起”和“想一起”重点都是“一起”。
这有点像是文字游戏的陷阱,人不计较的时候,都能一起,计较起来的时候差了一个字,可能就没法儿一起了。
话都是由人去说的。
但不论话怎么说,能说出来总是好的,毕竟不说出来,永远不会有人懂。
心照不宣这种东西,只怕是对智商情商都要求太高了。
说了出来,也不一定有人懂,但至少算是迈出了一步,以后再多说说,或许就会更自然了。
说的不好,也不要紧,说多几次,或许就更接近自己的真实意思了。
这世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是也没有我们害怕的那么糟糕吧。
如果你有心看到这里,记得看完电影之后,约父母去吃顿麻辣火锅吧,餐桌上热闹忙碌的,即使不说什么特别的,也总能拉近些距离。
如果老人家吃不惯辣的,潮汕牛肉火锅或者台式涮涮锅也不错。
如果不在同个城市,就打个电话吧,聊聊家常,就好像在身边一样了。
居然一开始并没认出郑秀文,片中她显得更清秀和年轻。
表演不浮夸,特别是最后大喊“老豆,我好想你”,居然看得我眼眶湿润。
相比表演,整个三条故事线就略有些敷衍了,特别是台湾和大陆的两条线,相比而言,大陆重庆这条线甚至都显得牵强了,采用了我爱你,所以我不要你陪我这样的套路。
此外,导演显然和刘德华、任贤齐的关系都很好,不然,其实这两条线可以合成一条的。
整个片子给三星,因为郑秀文,加一星
1、郑秀文终于摆脱掉年轻时那种演啥都一个样的演技了2、好微妙在片中和刘德华 任贤齐都是老荧幕cp了3、回忆老豆时空穿插挺好4、赖雅妍的戏路怎么都是中性酷t了5、老三要不是打扮的又土又夸张 其实性格挺好的 演的还算自然6、总觉得剧情有点熟悉 不过这算是近年港剧好一些的了 两岸三地的亲情吧比较符合本土7、这个老豆不愧是双鱼男啊 和其他女人搞在一起 还惦记老婆身体健康 最典型的是不忘初恋呵呵呵 旧物不舍得扔 给外人的形象总是温柔和善
有几个点是感人的,郑秀文的演技越来越自然,的确让人刮目相看,好多感动的地方都是sammi的细节带出来的。可能张小娴的台词改编不易,编剧已经尽量口语化了,还是有好多文绉绉的对话,实在不像重庆/香港人会用的语言。赖雅妍是准备演一辈子铁T了吗?不过真的很美啊~
拿过金像最佳编剧的导演在执导整片能力上还只是及格完成水准。其实可以拍的更好更精致一些。生活里的和解关键还是自己与自己的事情。我不怨了,不怨了的人其实是自己。
7分的样子,剧情和台词有些比较做作不自然的部分,但是整体上还算过得去,摄影很漂亮,配乐也挺好听,中上的女性题材文艺小品,郑秀文这次再不拿金像奖最佳女主天理不容
其实,吸引我的是电影名字,我以为是像扶霞的《花椒与鱼翅》能讲讲吃的,部分也行,可惜电影里面吃的完全就是陪衬,就是个引子,连吃火锅的镜头都没几个完整的。镜头很干净,郑秀文真漂亮,不知道许志安究竟想啥呢。
许鞍华监制,看起来比王家卫监制靠谱多了。整体风格走的日系,比海街日记圈粉,三姐妹的人设都非常讨人喜欢。煽情部分恰到好处,没有过分,也不缺失,弥补了本身较为平淡的叙事风格。片尾郑秀文的歌也很好听。老爸是个拥有三位老婆的男人,女儿心里一定有埋怨,故事再通过老爸的为人处世和对女儿默默地关心的情感,跨越生死化解父女之间的隔阂。就像三小姐说的:他是不爱你了(妻子),不是不爱我(女儿)。
有点散啊
看哭了的一部作品花椒的辣不是味觉是痛觉,用一种痛掩盖另一种痛,本片也是讲述自己内心的伤痛如何伴随着理解而被治愈。很多时候一个人觉得对方能理解自己,但事实却事与愿违。还是要讲清楚,一句话可能错过的是一辈子。想 与 可以 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起生活也有妥协但是里面都是充满着爱火锅店包含了爸爸全部的一生,麻辣底料应该是重庆的,然后火锅里面加了台湾初恋的红酒,开在了香港。里面都是用心的人生。也有爸爸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性格美中不足的是三女儿的妈妈有点没有交代清楚。本想最后能够洗白渣男属性但是最后是用另一条温情线掩盖了这条线但不管怎么样,我为这个电影留下了眼泪。那就是成功的我喜欢的赞
郑秀文真是让人惊喜,像瓷器,岁月没有让她蒙尘,反而在她身上留下了光泽。
3.5吧,剧情挺俗的,胜在大小角色演技都在线,氛围也到位,让人勉强相信了这样的故事,台词写得很好,辣其实不是一种味觉而是痛觉,但这种痛怎么那么容易就被冲淡了呢?btw华仔你都识讲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想和可以真系差好远啊喂
难看到无法坚持到最后
没什么 就是不好看
节奏慢了点,要讲的东西有点多,有点散,但总体而言还是很感动,一看就是女导演的作品,拍给现代女性看的。三个女主角各有各的魅力,刘德华和任贤齐也很有戏,唯一有点怪的是钟镇涛演郑秀文的爸爸,总觉得不大合适。
「過隧道」的隱喻有趣。但比起是枝,差的更多不是技巧,而是那人生歷練的況味
收尾呼应太感人大陆,港,台,让人想起乡愁
看过好久了…就挺看不下去的,看完也就忘记了…
跳错大神,认对姐妹,蟑螂老爹回魂夜;台球女郎,过海隧道,相亲公园银耳汤;“可以”在一起和“想要”在一起的区别,责任与爱情互为因果;其实不是那个地方需要我,只是我更需要一个需要我的地方……台湾和重庆部分的鸡汤有点生硬凑合,香港鸡汤还煲得可以
两星半。父亲的形象过于刻板,靠的是钟镇涛的表演,三妹的背影交往不清,与父亲的感情没有一点支撑,一个两次三番出轨的父亲与女儿能有多深的感情是值得怀疑的,以父女之情串起姐妹情就变得有点空中楼阁了。虽然有一两个感动人的点,但总体来说很一般。
稍稍有些部分刻意,大部分是清淡自然
父女的怨恨是过不了江的隧道,母女的沟通是没有通衢的河堤,婆孙的代沟是化作天堑的索道。恨意是嚼在齿根的花椒,暂时止住了痛,也假装忘记了爱。死了的人就像搬家,搬到活着的人心里,反倒没了多少恨意。怪他分不清想和可以的区别,自己也忘了在一起的含义。过江隧道原来短得好像父女一场,皆是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