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个断篇,正讲到,崔姬和那府公子一次短暂出离,好像是片竹林,这么多年,又出不少事,不论笔是生活,都在添瓦,坏的以及更坏,凑齐有点时间,她又写别的,这个短微剧本,和那个长的,写云端敬老院剧本,都很老实,就在她U盘中。
在今早,她忽又想起从前,就是对照片,告别就是删除,是长久。
她发现,这里边有联系。
那天收藏时,她就再想不起更早,用杜丽娘回眸做头图事,是不想。
那个白衣杜娘,正在回忆,到处是伤,看片发黄草她悲凄,是杜,也是她,但这是今年。
今年收了大约9张以后,给一个好友普遍发去以后,在另一个月的过午,她统统删除,也正确,以前写过,还是断章,她决不重回,写小说也不犯上——再踫以往生活重合?
画面,味觉,触痛,她是想忘,还是怵,就成为今早的一个记忆。
但是记忆是恒久的。
崔姬本不叫姬,他长太好,又隔绝,静底子,净是头顶花罩,四面壁橱,古琴悰,最正常不过开始觅友,那府里小爷,下人伺候,出门有桥,过桥柳莺,有个妹妹,什么都会,眼界也宽,崔姬别无好友,空闲了就是俩人,天长地久,情浓我怀,小妹叫萌,萌娘吃醋。
她为此公子设计搬演牡丹亭。
白衣绿蕉,崖深情淀。
这崖俩人知道。
她的公司仅是再小不过,经费有限,到哪找阳春三月,花桥樱美?
但这还有时间,最迟5月开拍,编导催过剧本,好好好,她在加紧进度。
她想有一幕就是个花荫凉,这不难,找个石头桌,磨成旧,水磨石不好踫,大石头不有的是?
不能摆中央,在水之央,她这一想就是那晚上,她突然看墙发恨,早就生恨,星期天时写诗经,国风·郑风·子衿,这么多年,摸起毛笔,就写出恨,左牵右扯,结果是,越看心乱,就在这一天的晚上,覆盖白纸,写出来篇清丽赋,不是在说那个石头?
荫凉就是片树叶子,随便哪种,从半空一吊,上吊的人,她这周洗出56张日本男星遗照。
她再用个周六,满手攥这些照片,张张讲。
草地上顶风,她就不铺,就得按上拍摄杆,等这杆子架好,可能就又有风,看来是,就是他死了,也不让平整,满地草,上边有大太阳,活着人想替他,也不成,只好满手把。
她原剧本有位女性,她也不想是崔姬,是其人,就在无意中,闪到这段背墙,让看回花荫凉,马上谢掉。
她想让她回到一些时间。
他或她在之前,和那府公子有意,又落俗套,她让他或她回来,挖些魂,见偶然的树、桌、一洼子墙、一洼子墙地缝水,她想让他们知道什么。
不能,是普世的,许不许更是普世,关系到生存,形而上不在此列。
没公子他也能活,不论清代现代,但是走哪都有情,人活就为一情,但是她显然在这来了最不该来的批判。
半路添字,她有一点肯定,支持下去,她欣赏同性间的情,最真。
所以会有将来的卡壳。
这人在这半段偶然挤出来的时间,没有机会说话,看也不让饱看,就这么三两眼,记住来的一棵树,来的张桌子,来的段湿墙,有段树叶子,那边就开始丫鬟叫了,这么说这是位女性。
四、三年的混乱记忆,理到现在,半清不清出了三角债,谁说男人也没钟情的,最后还是让女人受罪。
这一张有人说梦幻,就是她给过的那个友人,但是她听完就笑,笑的自己啊,转了这么多年,致别人一样图,她并不一样想,她只认为不过是偶然重合,她是想写东西,浪不浪漫她总是这样给别人留印象。
然后那景就得去实地。
她总得找段高屋,钉上四壁木雕,总得托块厚碑,深到墙底,总是一大段别枝子,抹崔姬半张脸,这时“他”恰好钉在枝子后,“他”恰好就在高屋,幸而看见,于是再回忆,无穷动,会再伤心,支持不住,念人不留,就再转个弯,到段拱桥,人一托,更作伤,往哪看都是那府小爷,紫藤架下,唱白弹墨,豆棚子底谈天,紫薇霞下看天,再支持不住,就再往前走,那就是另一个藏屋,“猴”人地儿,崔姬窝得住,拿起把扇儿,5000年前太阳,仍然犀利,擦过边梢,5000年前大桐树,一道作伤,扇儿显灵,都是小爷,小爷此时在那府,弹古琴,吹丝,再不正看崔姬校完小样,这边姬伤神渡世,钗头不飞蝶,鼻头滑香,窗前一水洼子,崔姬出神。
她到现实中找一块碑。
原来也难,走上段仿古桥,向下便是记忆,其年仨人,夏八月,风和气温,有手摸过这碑,嵌到墙尽头,灰质足可膜拜,游龙画凤都是行书。
崔姬便小了,“他”世界只有小爷,不在故去亲情中挣扎,摸碑显灵,闻碑显灵,可是离开的就是离开,她想听见那段桥上,一位老人,另一位半老人儿,“他”想象他的生活,慈碑显灵,慈爱显灵,灵这世界根本没有。
她不想写了。
还缺几处,无外乎茶瓮、画栋、西壁画、东阁床上有吊苏,东南擎屏风。
她发现一直很假。
不断发现的还有,这都是在毁情。
一旦落实表面,这是她在偷懒。
崔姬爱小爷,你表现牡丹亭,崔姬想爷,你表现小爷放河灯,崔姬隔绝萌娘念爷们,你表现琴上面的土厚,垂手而得,生搬硬造。
她更知道词,那些属到自己凋屋里数花,这人的情会牵会绕。
可是她得知而且避。
现实中,她也在看视频。
那天,她又看见那个帅哥了,他和他竟然到了泰国。
这种热带地景,她曾有次留言到某视频,说她已经有段时间,并不喜欢甚至是厌恶看上流社会,欧洲、北美,她说那里的人冷漠,比之她现在以及将来都爱看——恰巧那则也在泰国。
在真泰国中,吴栋剑依然顶级酷,但是瘦,不是一点,极瘦,于是她就不能不再看看他伴侣,小枫,他还是红福福,懵懂,但是吴栋喜欢,大爱。
于是她不断发现,这则视频所带来的绝大部分浪漫感,几天后她再寻思,都是从小吴那边。
她曾想写个东西,从哪下笔呢?
先描描他长相,长脸,剑锋眉毛,细眼勾魂,他每次回头都在笑,身高183,然后她感觉她再次失去天赋,以前那种顶级描写找不到北,由是她便不写,那还能写什么,吴带来的异样,她要知道自己心底怎么个事。
再后来几天她有空时想,他啊,就是一字帅,和这种顶级帅人,从些小道走,从些巷子,从俩边展开各种各样的裤子,俩边吆喝的菠萝汁,俩边夹着的树,再不从头顶上散来的光,红伞、绿伞、牛油果色伞、灰伞、青伞,连合起来,小灯泡缀满,像星星闪光,打吴栋剑那种朝天细发射,射下去,射击冷酷——他不爱女人,射击将来要萎遁——他可能要磨折死,射击他以前经历的美好,亲情啊、坐后位暗恋他的、坐前位请求他的、爱他的不理解性取向,托他的希望他能爱。
然后吴栋剑身边仍有女人,她猜想是枫姐,女人甜美,喝着甜水,一路灯红中仰着脖注视小吴,这时小吴都还在笑,十分随意,并不拘紧,也不难为,他在每回笑后都不忘看镜头,实际那是小枫,并不是我们。
也许是她没开声道?
她正在听WHAT A WONDERFUL WORLD。
不是烟嗓版,是长着一头乱发的,叫什么名忘了,牛仔类型,他唱的深情,特别是在某些段落,该凋就凋,不升那他就不升了。
也许正是这个,隔绝开这边世界规则,同性之爱显得那么高档,这情最真,真在吴栋剑一人身上,他高高的身子,体面的脸,一直向前的步伐,并且总有,总是有一阵,或就是一股风,还是风流什么,萦绕其身周围,不在那些发暧昧黄光的灯,那些灯中发出的雾,那些总也走不完但极其美好,极其留恋的弯弯道。
这些道路都有吴栋剑。
没想到这是导演的处女作,看来真实的力量很动人。
电影《过时·过节》由导演曾庆宏本人真实人生经历改编而成,探讨疏离的亲情关系的一次尝试,折射出由20世纪三代人组成的东亚家庭普遍在沟通与相处模式上的失败,很深刻地表达了东亚家庭亲人相处的那种别扭与窒息感。
电影名把「过时」「过节」分开,很有意思。
电影中的家庭相处方式已经过时,完成了亲人间的过节,通过过时过节这个节点来呈现故事。
搭档和我一起观看这部电影,他说很不喜欢,觉得很吵闹,难以身同感受,因为他成长在一个幸福的家庭。
而我越看越激动,到后半部分忍不住流眼泪。
实在想不到不幸的家庭也有某种相似。
同样是爱抱怨咄咄逼人以爱之名裹挟家人的妈妈,大男子主义不爱说话又内心懦弱的爸爸,一个反叛多愁善感的孩子,一个不出声长期负责传话的兄弟姐妹。
很多观众不明白为什么男主角不回家,我很理解,那件事情只是爆发点,是这个家庭长期带来的窒息感让人无力面对只想逃避。
我也是一个不回家的人。
身边很多人用各种大条道理逢年过节就对我劝说教育一番。
我没有多说什么,因为他们没有我的人生经历无法理解我的感受,他们以世俗的眼光要求我,在他们立场没有错。
导演在映后分享的那番话有让我释怀一点点。
他说很多时候选择不回家的是他们还没准备好去面对以及解决问题,等到有天他们内心觉得可以了就会回家。
真的,很多事情在当下无法放下以及解决,或许时间能帮上忙,不必过分苛责,随其自然或许更好。
正如电影最后一家人并没有在一起吃冬至饭,也没有happyending,但起码大家把话都说清楚了,可以鼓起勇气去面对。
近些年香港屡屡拍出《麦路人》《浊水漂流》这类的苦情生活佳片,或许是香港电影的哄闹时代过去了,影人们在没有被资金疯狂追捧的情况下反而开始沉下心来,关注生活关注人情,这对当年拍惯了商业片的明星们是一个挑战。
影片在故事结构上没有瑕疵,人物设定也都合理,这就好过很多早已刻板化的港人形象和固定对白;只是八零后看惯了嘻嘻哈哈的毛舜筠,突然要接受她成了家政钟点工,气质上还是有点难以接受,不过亦不影响全片的铺排。
作为有港片情怀的八零后观众而言,其实拍的再烂,只要有那些个老演员带带戏,都是愿意捧场的,因此近些年也真是看了不少情怀烂片:《三国无双》《边缘行者》《廉政风云》…一百部里面偶尔蹦出个《追龙》,然后紧接着就拍个烂出铜锣湾的《追龙2》,搞不懂不明白,意欲何为啊?
再回到这个故事上,平平无奇的家庭琐事,八年前后的冬至团圆,没有打打杀杀没有江湖义气,就是普通人,就是把眼睛伸到父子、夫妻、母子等等华人最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始终欠子女一句对不起,子女永远欠父母一个大大的拥抱,人物关系简单明了却情真意切,那种东方文化里最传统最古老的角色分工却在这么一个国际都市里毫不过时,原来我们几千年来从未变过,不管多少高楼大厦,无论多少科技革新,家,始终是代际传承血脉相连的利益共同体。
每逢此时,不论对错,只需感慨中华文化的根深蒂固与源远流长。
过节·不过时。
对人物不乏功能性的利用(情哥和孙子),但却有意夸张而凝聚地展现出家庭生活的压抑及至恐怖的面貌。
张力就存在于,所有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场所,活在自己的世界,但门框、窗框的挤压与覆盖又必然使他们的肉身不得不捆绑在一起,居于同一逼仄的室内(阳以寄居旧屋的方式,而表示与这个家庭始终未曾分割)。
在身心的分离中催生出了多么可怕而持久的狠毒。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而家人就演变为仇敌那样一种存在。
这根本就是一种寓言式叙述,为推演出那一极端情境而使人物转变为象征,比如像悦这么一个突然冒出且闯入了私密的家庭一跃而为家人的一份子的角色,根本就是舅舅灵魂补偿性的归来,而她也是全片中惟一没有负疚没有道德瑕疵的人。
父亲面无表情地向妻子吐露周密的“脱身”计划,夫妻间一些最残酷腐烂的东西被揭开了,立时与《一一》中NJ与敏敏相对无言的那一时刻打通,殊途同归地警诫我们去直面伤口。
虽然最后也没有谁知晓路在何方,但至少坚定地拒斥了那种虚无浪荡逃脱的态度(流浪者诺文——惟一一个背景空白的角色——这个人的选择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信的?
),也否认更古老的委曲求全相安无事的退守与伪装策略。
最后一镜提醒我们,这已不再是一个传统的论题,它涉及到了性别,以及世代交替下的观念变更。
当我们试图呼吁家庭成员间的互相袒露与理解时,这就会碰到更多障碍,但也许同时也会令我们意识到新鲜的出口吧。
#過時過節--許久不見的家庭題材,劇本將東亞文化家庭的特質展現得淋漓盡致:總是抱怨的媽媽,失語的爸爸,默默忍受的女兒,逃離的兒子。
這組關係再往上推一代依舊成立(抱怨的外婆和收拾行李再也沒有回家的舅舅)。
--結尾是點睛之筆,有驚喜但也有遺憾。
冬至飯圍坐一桌的是家中的女人們,就如撐起這個家的其實一直是女人;而很不幸,男性角色在這個故事中不僅失語,並且最終用自我放逐的方式在家庭責任中失蹤。
驚喜在於沒有落入大團圓的俗套劇情之中,遺憾在於最後的和解令整個故事失去了支撐。
--其實很喜歡談善言那個角色的成長線。
試圖用婚姻逃離窒息的家庭環境,婚姻失敗後被迫回家,後來又不停地想通過依靠男性來擺脫現狀。
但結局她靠自己的力量登山看到的日出,預示她終於從依靠他人的死循環中走出,開始真正獨立。
--但看完電影最大的感想其實是,原來大人說一聲「對不起」真的那麼難,難到過了八年才勉強憋出一句道歉。
而家庭的影響又是那麼潛移默化,從父親到兒子身體力行地面對問題只會使用「逃避」這個解決方法。
--父母之間的冷暴力詮釋得非常准確,我差點以為導演在我家裡裝了監控,估計這是世界上許多家庭都有的普遍故事吧。
沒有愛,不如趁早離婚,不必勉強自己互相為難。
--演員都發揮得很不錯,袁澧林真的又美又靈,更加期待之後的《窄路微塵》了。
首先说,以下全是我主观评价,非常不客观。
但是真的不喜欢这部片。。。
我旁边人一直在哭……妈呀我一点感觉没有。。。
导演你想表达什么,一种沉默型东亚家庭的常态吗?
父亲举个刀儿子离家出走八年??
任何的家庭畸形都不是因为某一件事或者一时冲动。
前十分钟进入家庭背景介绍的时候并没有展现出特别尖锐的矛盾,于是整个电影就从头到尾没有扎根,以至于后面的剧情拖沓且站不住脚。
父亲的发疯于是就莫名其妙,更莫名其妙是儿子因此离家出走八年。
强烈质疑编剧和导演完完全全没有弄懂家庭痛苦的根源,它是一种慢性病,一种长久的污垢!
家庭长年畸形的人感觉此片很冒犯,它不仅弱化了家庭矛盾,弱化了家庭成员的“罪行”,弱化且大大简化了孩子尝试脱离家庭的情感上及现实上的难度和痛苦,就连结尾处“父子和好”都是如此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刻意。。。
看不到家庭的撕裂、歪斜和倒坍,只能看到角色单纯的发疯、矫情且莫名其妙这部屎片真的极其弱化家庭痛苦,极端化子女的“夺权”行为,你觉得一个孩子脱离家庭阴影人格独立自力更生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男主一两句话的台词“我想做什么就做,自己找份工,出国留学,读到美国硕士”。。。。
真的真的那么容易吗?
这个跟健全b装抑郁症有什么区别?
被强行喂了一坨油腻的奶油。。。
你没给角色合理的罪行更没给他们合理的宽赦,你在拍英雄主义大片,拍阳光的大便。。。
你管这叫致郁片吗?
据说是导演改编自己原生家庭的亲身经历,也是大部分家庭的生活写照。
上一代人大部分夫妻是把家庭当作是一个项目去经营,共同目标是买车买房生孩子然后等到孩子长大成家又继续循环父母的模式,但过程中出现无数问题所产生伤害与矛盾如果没有有效地解决也不断堆叠到下一代,悲观地说这是个无解的循环。
电影开始的“半个钟头”车程场景里,就有一种让人窒息的感觉。
在人物位置安排上挺恰当:手握方向盘(要操控全车人物命运)是强势的母亲阿玲;副驾驶座的儿子阿阳是父母理性沟通的调停者;后排一直看向窗外佩戴耳机将自己隔绝的女儿阿琪仿似是透明人;性格懦弱且中年失业被老婆指责也不敢出声的父亲阿真。
这里可以看出带有凌驾且自毁性格的阿玲替代了懦弱的丈夫阿真成为一家之主,也造成儿子有俄狄浦斯情结取代了父亲的角色并把父亲当作后辈,女儿则一味服从命令没有自己主见。
而且夫妻也似乎习惯在子女面前争执,这也是对子女在婚姻的认知上产生了巨大的阴影。
到达目的地外婆家后,原本被父亲抱着后来被母亲又执意要放后备箱的一盆汤圆(代表团圆)结果散落四处。
但无人敢指责母亲,只有父亲在默默收拾。
及后发现母亲的自以为是、心急、烦躁、说话刻薄、控制欲强、疑心重都是源自外婆的“真传”。
一家四口碰见舅舅阿明时,也显得很生疏。
(此处按照传统冬至应该是回男方家庭聚餐,阿真是否赘婿并没有交待清楚。
)
在重男轻女的中式传统家庭,都是女成员在为晚餐忙活,而男成员却在打游戏和玩耍(阿真在慢悠悠查看笔记拼盆菜)。
外婆看见后也只指责孙女阿琪不擅长做家务,而不是让大家一起帮忙。
外婆在厨房跟阿玲的对话也透露了一些家庭背景信息:二十岁左右刚出来工作的阿琪正在跟男友交往,已经开始被长辈催婚;当年阿玲也是被母亲找媒人四处相亲才找到阿真,并且母亲认为阿真没有不良嗜好及有房就是好老公,没有考虑双方性格是否匹配。
接着吐槽阿明被老婆带坏并且生意失败可能是回来借钱时,阿玲的第一反应是自责要不是自己在供房子以及丈夫失业的话应该给钱弟弟周转。
就在此刻误切伤手指而点燃了整部剧情的导火线。
外婆第一反应是怪责阿玲粗心,并且让孙子阿阳去喊舅舅阿明到自己房间拿创可贴。
率先跑来关心阿玲的是阿阳,外婆没直接让孙子阿阳去拿而是故意在考验自己儿子阿明会不会借机偷钱。
并亲自去房间查看儿子有没有偷钱,阿明感到受辱分别与母亲和姐姐争执后收拾行李出走(此前为了不被母亲看不起曾私下问姐姐阿玲借钱)。
在面对两轮争执场面以及老婆阿玲弄伤手指,阿真依旧是选择沉默不作声活在自己世界。
他也许是觉得日常的“女强人”对于这些事情能自行处理而选择了继续做个“无用”的人。
此刻阿玲不理智地提出“离婚”(阿玲目前是无收入的家庭主妇,阿真刚失业在找工作,女儿刚出来工作也需要帮忙还房子的贷款,儿子还在读中学。
)所以阿玲提出“离婚”其实是在利用自毁去想获得阿真的正面关注。
结果触碰到了阿真的逆鳞,彻底崩溃地冲进厨房拿起菜刀砍向柜子和凳子希望能让老婆阿玲停止再喊离婚。
在父母争执过程中,阿琪不知道如何面对只能躲在厨房里颤抖着打电话喊在去邻居家借创可贴的阿阳回来调停。
阿阳冲进门时恰好看到父亲把刀挥向母亲,便像长辈呵斥孩子般让父亲冷静坐下,结果换来父亲的两巴掌(这里是因为长期父子角色对调导致),阿阳自此离家出走八年未归。
这里才开始出现电影名字《过时·过节》。
电影是去年接近冬至时在香港公映,在我们广东人的传统里冬至比农历新年更重要,也是一家人吃晚饭聚会的重要时刻。
而片名中的停顿刚好一语双关,过时过节(庆祝节日的时刻)和过时/过节(过去很久的争执)。
矛盾争执的起源是金钱以及原生家庭问题,到电影结尾也似乎无法完全解决。
之后剧情交待这八年里阿真以开计程车维生,担起支付房贷的责任。
他在长年的沉默之中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最后主导回自己的人生:偿清房贷后,提出跟阿玲离婚,独自搬上佛山生活(在与前同事聚会时能看出当年是因为不舍得家人而放弃了外闯的机会)。
阿阳离家出走期间曾借住朋友家、露宿等最后凭借努力获得美国读书的奖学金毕业后回港从事游戏开发并担任创作总监,但依旧居无定所。
(此处有点不合理是中学生能离家出走并不用通过家人签名同意就能提交资料出国上大学?
)最后通过跟网友“情哥”(老爷爷)的沟通交流后,释怀了跟父亲的矛盾。
阿琪当年为了逃避面对原生家庭问题而选择跟男友结婚,结果经历短暂的婚姻后又回家与父母居住并担心被母亲责骂而隐瞒失业,每天假装出门工作。
与上一代女性是围绕家庭而活的不一样,她为了自己的未来去思考。
通过认识到周游世界的朋友诺文而受到启发最终找回自我。
而从头到尾改变不大的是阿玲,从发型和衣着打扮上比以前更硬朗。
她在别人家做钟点工(继续扮演主理家务的女性角色),企图以此觅得心目中理想的家庭状态(男主人有经济实力,儿子聪明且可爱善良)。
在得知主人家准备移民时才梦醒发现自己一直是局外人,顿时情绪低落。
而再次通过自毁的方式希望获得阿真正面关注,结果这次阿真自行提出正式离婚时,她是显得无能为力并只能够接受。
电影最后结局这家人并没能齐人吃饭,但能做到的是大家都做回自己,也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让观众思考。
小彩蛋:剧中饰演阿阳好友“雀仔”的Anson Lo卢瀚霆与饰演外婆的冯素波撞脸,如果剧中安排雀仔是阿阳的表哥/弟是否更合适?
爸爸失业了女儿也假装工作奶奶疑心病舅舅气走了妈妈要离婚爸爸拿起刀儿子离家出走八年女儿喜欢上流浪汉舅舅死了外甥女是唯一一个正常的最后是四个女人看两个男人吵架又看他们和好一家子神经病英文名是 Hongkong familyVR 部分有点出戏不是一个人的工作量能完成的别的都还好
20230610上影节观看。
导演在映后谈时提到本片剧情参考了他的亲身经历,因此也理解了片中部分令影迷诟病的逻辑短板与全片部分剧情的冗长。
以及部分观众从头至尾的共鸣与啜泣。
本片用几乎两个小时的时长缓慢讲述了一个平凡中国一家四口的“平静”生活。
(此处的中国可以理解为文化载体而非地域限制)。
而结局部分也算将中国式家庭的中国式“和解”较为完整而平实地呈现出来,得到一个喜闻乐见又心照不宣的“大团圆"结局。
作为中国人,在对角色行为逻辑和故事内核的理解上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作为”主角“的儿子在经历家庭变故后通过肉身出走逃离生活;作为”家庭轴心“的母亲通过做家政妇对雇主产生的情愫逃离生活;沉默的父亲通过拒绝交流、保有自身的行为逻辑与储钱“北上”逃离生活;游离在家庭与社会边缘的女儿通过婚姻与恋爱逃离生活。
抛开所有敏感的政治和文化符号、香港本身作为某种地缘系统下的隐喻等也许会被挖掘的各种“深层次"内涵不谈(当然本片可能根本没有这些旁人猎奇般意图挖掘的文化内涵),单纯将本片看作一部仅谈论家庭责任和家庭成员关系的电影,四线交织的平衡叙事,最终让故事从祖屋开始到祖屋结束的架构,演员的表现、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的付出这些方面,算是非常工整又成熟的一部电影。
也因此让我在快要结局之前有种平凡的无聊困意。
毕竟日复一日生活在此间,不够好又没有那么坏的凑合到如今已被称为中年的年纪,早已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麻木。
但很奇怪地,香港人能将香港本土的景观拍摄地那么绚烂而美丽到又不至于像大陆片一样过分“离地”,确实要赞叹他们电影工业下的足够驾轻就熟。
而作为一个不算资深和标准的爵屎与神徒,虽然不抱太大希望来看两位在这部正剧里有何种演技,但还是惊喜地发现作为导演“分身”男主的edan,演技肉眼可见从开始到结束有了质的飞跃。
第一场车内戏的“端着”,和开头矛盾冲突下父亲挥刀时的“夸张”,到最尾时和父亲和解的对手戏已经自然而然地表达角色需要的情感状态,在表演方式和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当然,这种成长虽然有自身的勤力,也必然无法离开导演和其他演员的教导,而这个角色确实也将他性格中能够支撑起人格立体、成熟刚正角色的部分调动了出来,而不再是单纯只能演喜剧角色gagman。
戏路变宽,可喜可贺。
而ansonlo的角色虽然只是作为“主角的朋友”这种只有两三场戏的不够立体的花瓶,也算是无功无过但有表演痕迹的“本色”出演。
这部电影虽然是请了两位大热新人且放在主角位置,但并不是一场“热热闹闹”的粉丝电影。
在香港文化式微、港影式微的当下,抛开传统大热的“香港题材”,并且前有各种混合着时代特色的台湾电影,后有夸张八卦家长里短的大陆闲片,甚至竟然勉强能算上日韩地区以及包揽大奖的《*的宇宙》,在儒家文化圈(ok已经不算中国!
)的诸多包围下,来做一部也许被从各种角度拍烂的中式家庭伦理文艺片并将其拍出新意,确实不易。
也确实戒骄戒躁地为观众展现出凝聚在普通人身上的中式模式(哈哈),并且让某些初次观影的大陆观众潸然泪下,倒也不算烂片吧。
家庭饭局开始 在饭局中结束 最后各自天涯 没有和解 没有颂扬 只是自己在不同程度上各自疗伤 ,看似平淡的日常,其实充满隔阂甚至鸿沟。
以为想不沟通就能将事情淡化,其实心锁沉重,岁月也难以消磨, 开头十分钟绝对是满分戏,黑口黑面的阿玲先给整车人散播焦虑,表现了她在家庭中强势的地位 与阿真的木讷形成鲜明对比。
此处是全家人最整齐的时刻,同时也是最混乱的时刻。
八年前一顿不愉快的饭局 一家人闹的不欢而散 从此舅舅和外甥再也没有过回家 丈夫再也没有进屋里睡觉 大人们拧巴的过着日子 孩子们却在心里有了更大的伤疤 八年后的冬至 又一次家人在一个不太稳定的氛围中 坐到了一起 ……很喜欢的色调 清雅淡薄 镜头避开了香港高楼大厦的繁荣 聚焦香港的乡下 没有了都市的喧嚣 只有平静压抑的家庭往事 拧巴的家庭关系 年轻人和家人们的裂痕 大人们在辛苦的操劳 年轻人漫无目的 迷茫 在夹缝中生存 渴望家庭的温情 镜头语言非常丰富镜头,比如莫名的推镜头、手持摄影、光影流动、镜子的使用、透过窗户的拍摄、用前置物将人物框死营造压迫感. 最后一个镜头可谓神来之笔 一个镜头表达了所有人的当时的状态 父与子在夜幕的路灯下悠闲的走过镜头,看的出他们已经摒弃前嫌 达成和解 两个年轻的姑娘相聊甚欢 对她们来说 人生才刚刚开始 两位妈妈阳台上眺望远方 回味这一路走来 到底做错了什么 家庭女人的强势 势必给家庭带来的是灾难……
制造矛盾的方式委实幼稚,非常初级的剧作写法,所有人都是一根筋想法,一些生活段落拍的算不错,演员给影片增色不少,勉强及格。
是新导演,但拍东西却很过时…
在家庭中受过的创伤在别处总会有意无意地袒露出来或企图弥补 演员表演和台词都还蛮生硬的 开头太过惊人真实 把一些可能是最私人的东西撕扯着呈现出来还是让人高看一眼
妈妈委屈吃苦又抱怨及强势爸爸八年迟来的道歉儿子八年迟来的沟通女儿在没有爱的环境成长被骗一家子支离破碎好像看看他们的生命密码,这么相克
@屯门新都商场英皇戏院【3/10】“一家人最重要齐齐整整”的主题虽说老土俗气,但也确实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只是此作并没有把家庭与家人的重要性与意义体现出来。而且影片以冬至饭贯穿前后剧情,也没有说明为何冬至饭对每一个家庭那么重要,更遑论为何是冬至饭而非团年饭、中秋饭。导演对于剧情推进与处理冲突场面的手法也显得相当稚嫩,工具人的角色实在太多,以至于Joy与雀仔这两个角色显得可有可无,甚至是琪这个家庭成员之一。总而言之,观影体验全程在如坐针毡、摇头叹气与努力憋笑之间切换,也就结局没有强行大团圆与最后一个镜头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其实有被这种家庭相处模式触动到想哭,多多少少我的家庭也如此,或许东亚多多少少家庭模式都有点相似。离婚是最好的解脱吧,每个在某个瞬间做出不轻易回头的决定,都是程度的累积。人们总是对外人温柔以待,对家人吝啬关怀。
#HKAFF2022 喜欢这样的家庭题材,熟悉的家庭结构和形象,新导演拿捏得当,看似平淡的日常,其实充满隔阂甚至鸿沟。以为不沟通就能将事情淡化,其实心锁沉重,岁月也难以消磨,即便多么渴望以一场团圆饭将家人拉在一起,终究是心不在,人难聚。跟家人沟通,实在太有学问,对于主角选择逃避,确实深有感触。Edan能凭借这部电影提名明年金像奖最佳新演员,谢君豪演得很到位,Mo姐的母亲形象开始有些固化。
在诸多bug中,最致命的就是,为何儿子会认为“只要他不回家,父母就会和好。”而整出戏没有哪怕一秒钟哪怕暗示过父母的矛盾与儿子有关。基于此之上的坚持和出走,以及由此产生的剑拔弩张和委屈求全,只显得无谓和荒唐…
三星半
啊呀抱歉但是真的好一般。。(6th PYIFF)
虽然每个人物角色都好像很鲜明,但是配在一起又说不上符合逻辑……当然毛毛跟谢君豪的演技没得说!两星都是给他们两
过于残忍,东亚家庭ptsd如果在电影院我应该已经头10分钟就受不了走了
3星半,家庭多年的隔阂随着时间流逝悄然变化着,尽管某些情节有着明显的设计感,但骨子里传递出的那份东方家庭无法割舍之情令人动容。
演员演技在线,故事上真的不太行
一切源自于老婆的强势,老公这么多年的忍让最终只能表现得默不吭声。香港人活得好压抑,还是佛山好
剧情比较散,有点温水煮青蛙的感觉,不是太理解这样的家庭关系,过不下去非要硬凑着熬下去,把女儿儿子都坑了。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想做什么就去做,这句话无论男女任何时候任何年纪都适用。谢君豪和毛舜筠演技太特出了,秒杀一众配角。
无处安放的取景器
搞乜?
没有好好看,只觉得比较清淡,冲突很生硬。篱苑,五一节
虽然有点刻意狗血,但还是被打动到,可能和我们家比较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