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涂污的鸟
Nabarvené ptáče,色鸟(港),异端鸟(台),The Painted Bird
导演:瓦茨拉夫·马尔豪尔
主演:彼得科特拉尔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哈威·凯特尔,巴里·佩珀,朱利安·山德斯,乌多·基尔,阿列克谢·克拉夫琴科,提姆·卡尔克霍夫,Jitka Cvancarová,Antonín Mas
类型:电影地区: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语言:捷克语,德语,俄语,斯拉夫共通语年份:2019
简介:影片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描写了东欧“二战”期间的悲惨景象。小男孩的父母把他送到乡下避难,但与他失去了联系。男孩开始在各个村庄之间流浪。因为他的黑头发、黑眼睛,村民认为他是吉卜赛人,会给村子带来不祥,以各种方式折磨他。他曾被埋在土里,只有脑袋露在外面,乌鸦将他啄得伤痕累累。他目睹人们在暴力、堕落和无知的牢固链环中彼此..详细 >
小男孩也太受罪了吧,得需要多少心理建设啊!历史太残忍,也不及个人亲历的残酷,丧失,被抛弃,被虐待,不过依旧是成长的议题,想来小说更有趣。电影风格一看就是师承大师,广袤,荒凉,人性冷暖。四星
1221@EUFF-保利天安门:流落到寡妇家的那一段删减的残躯让人大倒胃口。
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里;人变了,就像鸟被涂污再也无法归入同类。
看不他妈懂。评分这么高就他妈离谱。
东欧人一拍二战,想不致郁都难。死几个人算啥,要死得变态,还要有畸形的性,和各种挑战人类感官的尝试。总体来说故事说圆了,个别事件确实太啰嗦去掉无碍,小男孩全程一眼不发全靠眼神,演技还是很不错的。一些细节很有趣,比如前几个收留小男孩的人都与鸟有关。而第一个放走小男孩的德国士兵是一名空军,之后国防军士兵却残忍地枪杀了一对母女,所以“空军”是否为鸟的一种隐喻呢?苏军攻陷德军占小镇时,乌克兰的哥萨克骑兵穿着德军制服作战,这应该就是二战中加入德军的哥萨克师。
看了Jerzy Kosinski的原著,一样的漫长和痛苦
被涂污的鸟,如同被驱逐离群的个体。史上全程看得心里最难受的电影!!!人神共怒,堪比《伊甸湖》!可怜的小男孩Joska为什么这么惨!四处流离,寄人篱下,连连碰尽世间各色坏人和变态景象,受尽人间之恶,地狱折磨。黑白沉重的影像,使鲜血俨如流淌的油污,粪便也被弱化了污秽感。寡言少对白,部分影像风格极具Béla Tarr的影子。没想到在这片里可以疯狂吸猫(´・ω・`),Barry Pepper又演大兵角色。He got a name, JOSKA.
收获颇丰,里面好多事儿我见都没见过。
太压抑了……而且当你知道这一切都是真的,更压抑了……
不太喜欢
在电影院和不在电影院都不一定能看得下去。类似于《太阳帝国》的儿童视角看战争,若干我记不过来的以人名为标题的章节串联起小男孩从暴行的目击者、受益者、受害者乃至施暴者之间的身份转换,但光明的结局与过程中人性种种负面和复杂实际上是冲突的,并且数个片段有为了凸显之而故弄玄虚之嫌,《太国》这种商业片都不敢给如此正面的结尾,那么前面漫长的近三个小时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个笑话:一直记错这片名字,大半年了我都以为它叫 被奸污的鸟
威尼斯主竞赛169分钟长片,考验耐性。用极具质感、精心构图的黑白影像呈现出人性之异化。小男孩既是这场苦难之旅的见证人,也是受害者。很多时候他并不是直接的受难者,而是带去厄运的不祥之物。所以当《冷战》一般的绝美影像去呈现这些苦难之景时,视觉带来的强烈冲击令人生发出极度的不安。部分情节的确太过令人不适,这样赤裸裸地展现勇气非常大,不过169分钟还是过长了,中间不少地方缺乏节制,如果更精炼一些一定会更好。待补原著。
Der Klang//二刷 爱 好 希望
天地不仁,万物不仁,人类更加不仁,以一个备受折磨的小男孩的视角来看待欧洲浩劫。“被涂污的鸟”这种说法真好,被涂上颜色的鸟会被鸟群攻击至死,就像异类、少数派在人群中一样。不过实在太长了,长到令人发指,我愿意众筹五块让导演请一个好一点的剪辑师。。。
被涂污的鸟是个巨大到无法忽视的意象,当一只鸟被涂污后放归鸟群,它会被同伴当作异类啄死,这会让我们思考少数群体的境遇,正如犹太人之于二战前后的德国。故事围绕犹太小男孩展开,以他颠沛流离的路线为脉络,从阴郁村庄,一个残酷的开端,到废墟柏林,一个残酷的结束,用精炼、丰富的细节,精致、简洁的排布,描画那个扭曲社会的人性全景。风格有一点点像《撒旦探戈》,黑白、没有音乐,但结构没有像后者那般极致,也没有长镜头,但它更直接,更强烈,如果能忍耐下去,当结尾一幕闭环般扣上开头一章时,会感到无法形容的震撼。五星鼓励这个题材,也希望更多人来看。
当一只鸟的羽毛被涂污,它回归鸟群后会被群鸟当做异类攻击,《被涂污的鸟》用近3小时的片长,带我们看到这个荒诞的世界。整部电影是失语的,但是却非常有力量,作为男主的小男孩基本在电影惜字如金,但是这个荒诞的世界却通过男孩无语的表情和细微的动作展现的淋漓尽致,当他如同海报图被埋在泥土中被乌鸦啄食,被那些装善良的教民扔在粪池中,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被涂污的鸟》这个电影要用黑白片来呈现了,因为这些镜头太恶意和血腥了,这个世界对这个男孩而言是个没有颜色的地狱,他卑微的依存着这些大人只想活下来,却体验了世间的各种恶,所以当他最后被父亲找到的时候,他已经麻木不仁了。好在结尾,男孩写下自己的名字joska,这个象征着找回自我的举动,给电影带来暖色。PS:这个男孩的命太硬了。
基本上忠实原著改编,除了限于电影容量,把几个章节的情节整合一起,以及把主角改编得更为“恶童”,弱化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的冷漠残忍。电影几乎没有台词,通过大量特写,强化面部表情表现内心,代替原著大段的心理描写,但实际上正是那些心理描写推动剧情发展,光靠大特写和失真扭曲的主观视角(大量仰拍,权力角色绝对占据画面空间造成压迫感)都难以弥补前者的功能,没看过原著的观众能否从极简的剧情了解前因后果是个问题。除此以外,镜头多以上帝视角俯视或静默观看人间地狱。亦是作者拷问,上帝怎么能允许这些惨剧发生。画面很有伯格曼和安德烈塔可科夫斯基的味道,作者曾说,比起真实的战争,书中的残酷经历已是田园牧歌。另外,不记得Barry Pepper第几次演军人甚至是二战片了。
这是一部恐怖片,被涂污的鸟,就是排斥异己,自然本性,人之常情,却违反人道主义,话说,我真的看不下去,太恐怖太残忍了,直面人性的最黑暗面
埋掉宠物,放走纸船,嘴唇紧闭。。。放大的局部,走得很远。四处流浪的犹太小孩,一路所见所闻,最后发现他几乎没说过话。一个失语者,只是在最后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伴随一首轻柔的歌曲。太压抑了,看得我很焦灼,这个地方现在还在打仗。
一部取决于二战特殊背景的公路电影,根据一个变异版本的流浪汉小说改编。东欧的森林,草地,丘陵,零散的贫困村庄以及溪流或大河,在画面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男孩在旅途中碰见的善恶不等的角色也是其内心成长的拼图画,最终证明他自己也是“被涂污的鸟”,一只受害的、不再受超验道德检验、无法起飞和梦想的生物。有时,孩子会迷失在高高的草丛,谷物堆,芦苇或树木中,镜头随着河流的流动以缓慢的速度展开。经过深思熟虑的意象有塔可夫斯基或锡兰的质感,很少配乐和对话,但强调环境声和静音,也算是朝向欧洲内部的黑暗之心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