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德里克·克拉皮斯 Cédric Klapisch延续着《一个饼印》《西班牙旅馆》《俄罗斯玩偶》群戏的路数,而在《情寻猫脚印》中曾展现过的巴黎,这次也显得想法更多,从生到死、从上层到底层、从历史到现实……,虽然主线还是法国传统文艺片的细腻情感和“凌乱”剧情,但是不错的节奏和不同影像的加入,甚至几段表现不同人物内心的舞蹈还是令其显得别致而特别。
总共获得33次凯撒奖提名的几位主要演员: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8次)、罗曼·达瑞斯 Romain Duris(3次)、法布莱斯·鲁奇尼 Fabrice Luchini(7次)、弗朗科依斯·克鲁塞特 François Cluzet(7次)、嘉莲·维雅 Karin Viard(5次)、艾尔伯特·杜邦迪 Albert Dupontel(3次)也让影片更具可看性。
2008-09-26
最近听说身边有两个人暴毙,都不熟,一个一面之缘,一个只是听说。
都是心脏病发作,跟朋友在一起时突发死亡,没有一点过渡。
这个事按说跟我没什么关系,可是这个事跟谁没关系呢?
我扪心自问,那人如果是我,我能安心离去吗?
当然暴毙这事容不得你安心不安心,可是,如果有一个我的灵魂,在体外看着我自己的一生就这样结束,我能心安理得吗?
这个事这几天缠上了我,那个叫虚无的东西,挥之不去。
要去旅行了,是传说中的巴黎唉~我不无起劲地查攻略、看资料,越查越抓狂:路易十四、巴士底狱、大革命、海明威、流动的盛宴、哲学咖啡馆、毕加索。。。
这铺天盖地地到底跟我有什么毛关系?
那个厚得跟厚底批萨一样的人类历史跟我到底有什么毛关系?
这个无限广大的世界到底跟我能有多少关系?
我想起自己去过的那些美好的地方,我渡过的美好时光,是,我承认,我有过美好时光。
SO WHAT?
它们现在在哪?
我翻照片,我看到一些美好的光线,一些美好的光影,过去仿佛总是笼罩在一些美好的光线和光影里。
还有微笑,闪烁的微笑像光线一样在黝黯的记忆里噼里啪啦作响,那又怎样?
眼睁睁看着它们灰飞烟灭。
人生就像不断被天狗吞吃的月亮。
真的是很out的虚无感。
可我能有什么办法?
然后我看了《巴黎》这个电影,我觉得这个电影比我看的所有攻略和所有牛逼烘烘的文化历史背景书籍都靠谱,电影里的巴黎那么NORMAL,用那个历史学家讽刺自己弟弟的说法:你太NORMAL,这个字眼居然让他弟弟做起了噩梦。。。
我们多怕NORMAL啊,我们死都不愿意NORMAL。
这个巴黎一点也不深厚一点也不辉煌一点也不盛宴,这个巴黎甚至不时尚,可这样的巴黎让我安下心来。
片中那个历史学家甚至很合拍地也被巴黎的厚底历史匹萨砸晕了,到了要去看心理医生的地步。。。
我想我可以冷静地去巴黎了。
而且我一定要去拉雪兹公墓,去看看那些躺在一起的牛逼烘烘的人们,和NORMAL的人们。
电影里命悬一线的弟弟让我流泪,这么脆弱都是因为那该死的虚无感。
朋友劝我少想点,快乐些。
然后我想,如果快乐让我麻木,无法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那我宁愿不要快乐。
如果那些牛逼烘烘的什么心灵超脱术、佛教或冥想,让人对人世的悲欢隔靴搔痒,那就是扯淡。
去医院做手术的路上,弟弟看见了所有的人,因为堵车,他看见了巴黎的一切,他躺在出租车上笑了。
如果一个人在赴死(还堵车!
)的路途上可以微笑,那么他就有力量继续活下去了吧。
我有一个情结,巴黎。
而这一切,只因为法国电影。
优雅,浪漫,与世故无关,洋溢着性灵的美好和愿望,可以无限地期待,生活中那纷繁的美好。
很多导演也有着相似的巴黎情结,近几年,他们的镜头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了巴黎,这个活色生香的欲望都市,这个浪漫的不可一世的香水之都,这个连空气里都弥漫着爱情气息的大街小巷,我甚至深深迷恋当年萨特,海明威文学创作的咖啡馆,那个靠窗的,看的到风景的座位。
我相信这个城市一定有什么神奇的地心引力,就连毕加索的抽象,梵高的疯癫也无处逃逸。
巴黎,一个有着故事的城市,那些平凡的,不平凡的事正在从容上演。
从巴黎野玫瑰的浓墨重彩,油画般精致张扬的画面,女主角Betty热情四溢的表演为这个看似温婉的城市做了个最性感的注脚;最后一支探戈至今还没散场,它虽没有卡洛斯绍拉《探戈》的狂野迷情,相反却透着一股凉彻心底的寂寥,黑色的房间,斑驳的壁纸,血色的回忆,一段诡异迷乱的情感在潮湿空气里蒸腾,这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阴森的巴黎;还是最喜欢贝鲁奇眼中的巴黎,像是一出梦想对现实的挑衅,用最极端也最保守的方式,性爱,向巴黎人最热衷的自由和平等致敬—Maybe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在亦真亦幻的戏梦巴黎中,一度将光影下的伊娃错当成了维纳斯;而《巴黎我爱你》里导演们以多个故事的形式拼凑出多元化的巴黎,广场的清晨有母子间浓浓的温情,埃菲尔铁塔下有小丑人的奇妙旅程,塞纳河畔有着擦肩而过的爱情,这部电影像是一首向巴黎致敬的小诗,充满生活的简单和不平凡。
当然这并不是全部的巴黎。
如果你真的热爱巴黎,请爱剩下的。
记得曾经有人采访李敖:问他为什么和他的漂亮老婆胡茵梦离婚,他很风趣地回答“因为受不了美女便秘的样子。
”言下之意,何谓美女,就是连如厕也优雅非凡的女人。
想来实在可笑,不知道这只是大师的戏谑之语还是真真实实暴露了爱情的虚弱。
不得不承认,对于爱情,对于我们珍爱的东西,我们总是要求太多,对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只有当你习惯平淡,琐碎,贫瘠,这才是真正可触碰的,生活的本原。
同样的,如果你热爱巴黎,如果你想真正感受巴黎的脉搏,而不仅仅流连于华美的卢浮,垂涎那秀色的美女,请你走进巴黎,穿过这条偏僻的小道,我将带你看看那个在阳台上凝望对窗少女的年轻男子,他将要死去,这才是一个真切的巴黎。
这是法国电影《巴黎》的一幕,也许你会质疑,阳台上的他此刻正在想什么,而对窗的她正在经历些什么,也许你会期待这对陌生男女之间美丽的邂逅,然而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城市上演的一个平凡的故事,爱情没有发生,而生命即将逝去,男子希望死前能和对窗的陌生女子做爱,给生活留下最美的回忆,而女子正在一个中年男人和年轻男子的爱情间徘徊,根本无暇顾及周遭正在发生的一切。
你可能看惯了好莱坞的Happy Ending,但是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这部描述巴黎的电影,是一部众多演员组成的故事群戏,每个人都是主角也都是卑微的配角。
皮埃尔,一个得知身患绝症的舞者,爱上了对窗曼妙的少女,他的姐姐,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是一位不轻易涉及感情的单身母亲,菜市场的帅哥小贩,为前女友的死亡感到前所未有的感伤;中年独身的历史学教授,疯狂地迷恋班上一个气质迷人的女学生,市侩尖酸的面包店女老板,对顾客却是殷勤万分,不顾生命安全偷渡的北非移民,气质优雅的摩登少女,乖巧勤奋的外地打工者,事业完美却依然郁郁寡欢的建筑设计师,导演以流畅的蒙太奇手法给我们展现出一个不为人知的巴黎,这些原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人群,却在时空变换中擦肩,相遇,等待,凝望,没有了往日光鲜的外衣,只有腐败时的血肉模糊,那些最世俗的美好一目了然。
也许你会感慨电影人物的姿态如此繁复,如此沉重,但是如果生活的本质就是不快乐,那么还有什么你无法理解呢?
是罗兰教授以波德莱尔的身份疯狂追求女学生的不伦之恋吗?
这段畸形的恋情,超越了理性的控制,没有规矩可循,却是整部戏里我最热爱的故事。
在咖啡馆被发现身份的时候你也许会为罗兰教授捏把冷汗,当下一个镜头出现在罗兰和女学生缠绵的床上时,你可能会有种偷情似的欢愉,一支老年式张扬的舞蹈在恣意的笑声中结局,本以为导演会好心成就了一段忘年恋,但直到餐馆里出现的少女和一群年轻的朋友,欢笑尽兴之余在身边男友脸上停留的唇印,才发现对面角落里教授的无奈,教授,年轻的她们的游戏你真的玩不起。
难道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当皮埃尔以一种慷慨赴死的姿态告别了姐姐,坐在出租车上,他说:“这就是巴黎,人们永远对她抱怨,却又永远那么爱她。
” 这大概就是一座城市的魅力。
如果不是比诺什,我也许会错过这部电影;如果这不是部人物众多叙事闲散的白描式电影,我也许会错过这部电影,如果不是关于巴黎,我一定和这部电影无缘相见。
对我来说的高光时刻就是面包店里她和他的相遇,面露愁容、即将久别于人世的他眼神里有一种和善的悲伤,好像对一切事都没了脾气,而她在巴黎初来乍到,却有一点心平气和的钝气。
两个有着善气质的人相遇,彼此微微一笑,就传递了点暖风在心里。
(可是这两个人的镜头太少了,每次只同框一两秒钟,不过每次都让我觉得很温暖)看前面的故事的时候是没有想到片子里有那么多肉欲的,但这些肉欲的镜头却并未充满让心电图骤然波动的刺激,感觉只是普通的男女谈着普通的情爱,没有故意诱惑观众的意思。
整体看完心还是平静的。
不过这些普通的男女里也有一位海伦,真让人感叹海伦无处不在。
看到她时我也在想,如果肉体之美的尽头是海伦,那还是调转回头、返璞归真的好。
最后,我喜欢它的结尾,很喜欢,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说,但又为何一定要说什么呢?
跟着他的视角,路过白天的巴黎,看着这些人普通地生活、普通地抱怨、普通地生分、普通地相爱,不就好了么?
何必要升华,何必要答案,就这样观看。
他会活下来么?
不知道,就接着等待吧,一直等待,始终等待。
(芷宁写于2008年10月7日)有人认为《巴黎》是一部失败的电影,认为这个诺大的城市把这部电影给“吞没”了,个人在观影过程中却无这种感觉,虽然该片距离一部“好”电影还有一段距离,但还不至于失败,相反,那频频从城市上空中速摇过的镜头,仿佛带有某种适时的情绪和潜台词,又仿佛以一位既爱又恨的恋人的视角来回望巴黎人司空见惯的风物,其中,大段的远眺和鸟瞰增加并延伸了该片的情感波动和氛围营造,赋予了生活于斯的各色人等一个灵动感性又平实自然的背板。
反映一个城市及其居住者的影片有很多,巴黎更是博人青睐,片名中有巴黎两字的光影制造举不胜举,如《巴黎最后的探戈》、《巴黎烟云》等等,暂不提那些年份渐远的影片,这部08年的《巴黎》是一部群像电影,聚焦了一个城市的群像生活,两年前有一部诸多文化名人共同参与的“命题作文”《我爱巴黎》(又称为《巴黎,我爱你》、《巴黎恋曲》),也是一部群像戏,不过其每个小故事自成一体,风格也因多人参与而变得多样,或怪诞或离奇或浪漫或风趣,不似这部所呈现出的写实而充沛的气质。
影片导演兼编剧、巴黎人塞德里克·克拉皮斯此次出手虽延续着他惯常的群戏路子——充满着法式文艺片的情怀,也有着丰富的剧情和看似“随性”的架构,其间,人物和事件交织穿插于各处,主要角色还都面临着各自的生活命题,在场景的转换中,他们往往消失于一处,随即又快速现身于另一处,从而加快了影片的节奏。
然而这次,克拉皮斯的“野心”明显比较大,他让镜头触摸到了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和阶层,还触及了瞬息生死,且让情节和对白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上层与低层、男人与女人、欲念与情感、巴黎与外省与国际之间,出场人物间也存在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构成关系,如姐弟、兄弟、恋人、师生、朋友、同事及雇佣等。
同时,影片场景变换频繁,居室、市场、批发集散地、学校、咖啡馆、面包房、名胜古迹……这些看似凌乱的情节、人物和场景被同一个城市牵引着,被某种复杂而纠结的情感羁绊着,结合有序的节奏和多样的影像,于光影间流露出了些许微妙而弥笃的气息。
巴黎,一如许多国际化大都市一样,有着她独特的调子和味道,而镜头中的巴黎人忙碌且焦躁着:单亲妈妈爱丽丝(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独自抚养有三个孩子,近日,她的弟弟皮埃尔又被查出心脏已失去机能,等待着适应心脏出现以做成功率只有一半的移植手术;派对上,舞者皮埃尔眼见着同行翩然,跟不上步调的他只能在一旁调整呼吸以减轻心脏的负荷;老教授兼老单身汉罗兰因萌生了对年轻貌美女学生莱提雅的欲望而蠢蠢欲动;罗兰的弟弟建筑师菲力普在等待着儿子的降生,富足美满的他对自己的生活却产生了质疑;繁忙的小商贩们过得不算如意,且遭遇着情感饥荒;时尚之都的模特们有着宠儿般光鲜的生活,放纵似乎是另一种找补;外省人口不断涌进巴黎,偷渡者为了来到此地而甘愿冒险……影片汇集了一大批法国影坛的实力派,这些人共计曾获凯撒奖提名33次,在片中,他们很好地完成了各自的戏份,将克拉皮斯对巴黎的观察、感悟乃至揣摩跃然眼前,其中不乏对上层虚无和低层无奈的精心再现,就连巴黎小市民的喋喋不休和“火眼金睛”都表现那样的活灵活现……许是为了突出彰显这个城市的风韵——自信而优雅,片中一些镜头的组合是由近景人物对话切至远景构成的,如爱丽丝姐弟于露台交流时的镜头余光,再如罗兰兄弟就菲利普家中窗景的历史变迁交谈时的远眺,其中片尾当皮埃尔乘坐计程车前往医院的那组镜头,更是对巴黎宠溺有佳,画面先是近景,接着是远景和俯瞰,继而掉转镜头对准车中双眼通红的病中皮埃尔,他正以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心境和姿态欣赏着路过的景致。
在此过程中,他还看到了面包店的外乡姑娘、“暮春”失败的沮丧罗兰、他中意的美丽姑娘莱提雅及其男友,他甚至还瞥到了举着巴黎风景明信片对照景色的偷渡客……“这就是巴黎,没有人是快乐的,我们对着她发牢骚,同时又爱着她”,这是皮埃尔的感慨,如若不是重病,或许他不会用如此多情且留恋的目光凝视沿途所看到的一切。
最后的这组镜头伴以悦耳的配乐,滋生出一丝貌似侯孝贤《红气球的旅行》那样惆怅而灵透的味道,不过,只有一丝罢了。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3919634_d.html)
说实话,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不适合写影评的,或者不适合用文字的方式表露巴黎是什么样的巴黎,是激情的最后探戈还是一朵在欲望与情感中摇曳的野玫瑰?
很显然,上述答案都只是答案的一个侧面。
如同任何一个都市一样,巴黎是无数生活的视角拼凑成的“想象的共同体”。
看完这部电影我没有去查找导演的背景甚至姓名,我只愿为导演的真诚和天分献上我的敬意。
关于巴黎,关于法国风情,关于这个名词背后的人们的理解有很多人已经说了太多,写了太多也拍了太多。
但这位导演却给我了我们一个关于巴黎的“元理解”——若追寻激情,若趋附潮流,若想闻到最流行的香水和看到最前卫的服装你都可以去巴黎,但你永远进入不了巴黎。
之前一直对一句话不甚了解“巴黎不是法国”,看到这句话想当然的找了一堆政治上,地理上,经济上的借口便糊弄了过去。
但现在忽然知道这句话实际上没有这么玄妙,如同我说上海不是中国,纽约不是美国一样,其实其暗指的是“城市人不是完整的人”,而巴黎人之为巴黎人也不仅仅是时装香水那么简单的。
刚看完我觉得这像作品是一部后现代的作品,但是今天一觉起来我忽然有了新的体悟,我甚至觉得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精雕细琢的现实主义。
导演用多变的镜头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色彩表现将一个城市中完整的生活图景有节制的再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而我们却像看到了镜中一丝不挂的自己一般感觉到不安和陌生。
确实,“生活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被无数人讨论的问题,而法国人似乎对这个问题更加的感兴趣,看到镜头中的一个个角色我忽然对他们产生了一种敬意——那是一群对生活满怀敬意的人。
死亡,存在,焦虑,激情这一个个后现代文化中的关键词居然切实的融入了这样一群普通人的生活之中。
在都市的生活中若我们安于声色犬马,安于西装革履,安于奔波忙碌的生活模式,那么便抹杀了一切艺术和崇高感的源泉,而片中的一个个“巴黎人”却表现出了世俗面对超验时的挣扎,这种挣扎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
而在这些人物中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骆兰教授,这位不安而满怀向往的教授在片中默默的表现出了他对城市生活模式的反抗,以及对本真感情的向往。
他对自己的一位气质不凡的女学生产生了感情,一种毫无理性的超验的感情,而后文中的发展这段感情发展的一帆风顺。
直到其真相被揭穿的那一刹那,我似乎能体会到罗兰在酒吧橱窗外的感受——他邀请了一个错误的对象去同演一段高尚的感情故事。
这一情节设置实实在在的打动了我,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那一句振聋发聩的谶语“上帝死了,我们要拥抱大地。
”显然骆兰就是一个对上帝念念不舍,却无可奈何的去拥抱大地的人,他对大地的拥抱没有尼采的那种大义凛然和破坏的快感,剩下的只是一个失落生命的独白,这段感情,注定是一曲独舞。
巴黎没有左派也没有右派,有的只是不安分的生活派。
生活不是变态的高潮迭起,生活不总需要光鲜陆离的点缀。
生活是平淡无奇,而我们努力寻找其中的闪光。
这一刻,你大声歌唱,这一刻,他落寞离去。
生活就这样不停地参杂着酸甜苦辣咸,每时每刻。
我们体味,我们哭泣,我们微笑,我们生活。
以为现在不浪费青春便可,不需理会未来的世俗与烦恼,所以我开始所谓的恣意。
突然发现2年之后我拿什么送给未来,空白还是泪水?
希望才是曙光。
而生活赐予无限的希望。
点滴汇聚生活,迷茫、喧杂、纷争、坚定、安静、平和。
生活就是如此富有魅力,如此让人充满动力。
迷恋每个细节,这才是生活的真实本原。
她在老板娘的抱怨中啃掉了一条又一条毛毛虫。
她在教授纯美爱情里一次又一次地凝望动人的美丽。
她在水果市场里懒洋洋地吃掉一个又一个的苹果。
她幻化成无数的篇章,绽放美妙的感动。
她神秘多姿,我甘愿被俘虏,没有抱怨,没有遗憾。
而我现在充满澎湃动力,追寻希望。
这才是生活。
漆黑的海面上,一群人用水桶舀出船里的水,因为这偷渡的艘船快沉了。
黑暗中唯一明亮的是一轮圆月挂在船头…只因为那个巴黎梦,也因为某黑人男子心中女神的随口邀请,让他们如此赴险。
肉林中的情挑,斗室中的狂欢,说不出的张力和奇妙氛围。
可以看下这部朱丽亚彼诺什的片子。
一个患了绝症每天靠幻想楼下来往人们故事渡日的年轻人,一个在蒙帕纳斯大厦洒前妻骨灰的中年人,一个疯狂爱上美丽女学生的老教授,一个带着三个孩子却仍向往爱情的单身母亲…艾菲尔铁塔、圣心教堂、蒙马特高地…电影《巴黎》带我回到了那个充满印记的城市,不过是我从未体验过的冬日,泠冽却更加浪漫。
起初看到《巴黎爱情故事》这个译名,觉得不知所云,明明原名就是《PARIS》,为何要自作主张添上“爱情”两字?
这是法语老师推荐的片子,据他自己讲“很枯燥,很琐碎,很乱”以至于一个月后我才点开这部电影。
122分钟看下来,感觉还满不错的,仔细想想,剧中形形色色的人,不同的性格散发出的魅力,深深的吸引到我的注意。
朱丽叶·比诺什是个好演员,她的演技不是那种大收大放的激情,而是平淡中深厚的底蕴,似过客只看到水清,却不知水下累积千年的岩石厚薄。
剧情大概都知道了,因为边看边做了笔记,所以我注意到的更多是细节点和人物之间的联系,简单列举如下:1、患有急性心脏病的舞男一直从高楼观望,最后却是躺在计程车后座看天。
镜头多次变换,我却只在最后一个镜头看到仰视的蓝天。
2、黑人在被驱逐出法国时候寄回家的明信片,在他因偷渡未遂死亡后由他家人拿着来到了巴黎。
3、菜场的“超大号”(原谅我忘记名字,只记得这个充满暗喻的称号吧~)在与模特的调情阶段,听到一句“去你家还是我家”,想到车祸死亡的女人也说过同样的话语,一下子就侧过头。
4、舞男最后一次做爱,女士说:“我要告诉你一件很尴尬的事,我没剃毛。
”(…………)片尾字幕出来后,有每个人的影像,看着大家,开始情不自禁想到他们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例如比诺什拎着球鞋子跳脱衣舞,舞男告诉不相信圣诞老人的正太圣诞老人的飞行轨迹(巴黎夜景真美!
),比诺什的失业同事说巴黎只欢迎有钱的人,历史学家为了小女友疯狂地跳滑稽舞蹈还去找朋友要儿时照片(我相信他是真的想把自己全部摊开,让那姑娘了解自己的一切),建筑师的3D梦境,北非人对法国的迷惑(长达300年的统治让北非人没有了主动,被抛弃后的手足无措)、追逐,菜场员工认真的告诉比诺什的孩子“恋爱没有什么错”,即使她们很年幼,骄傲、有种族歧视的面包店老板……同样在一个人很多的城市,身边人都为了大同小异的目标而上演现实版《奋斗》或者《杜拉拉》,看到这样一部没有“上进”口号,没有“追求”,没有目标的电影,忽然就很放松,也许我是错的,这部电影的译名很棒,巴黎也有好多人,而他们追求的不是什么钱、事业,而是一份真挚的感情。
姐弟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谊,陌生人的一句“bonjour”、一个微笑,让我用一句最俗套的法语结尾,C'est La vie。
不过如果喜欢看有主线电影的人还是绕路吧,这只合适在无所事事的下午,打算消磨2个小时时间,打开这部电影,在镜头里观察另外一座城市揭开蒙面的薄纱,显露出白皙却有雀斑,美丽瞳孔却带着没睡够的眼袋的日常生活。
C'est la vie 这就是巴黎最现实的文艺我可以很爱你却不会想结局再不可自恃青春光阴从不怜悯你卖荔枝的男人也会很帅自由自在就是这样嘛生活有什么关系曾热情奔放的舞者终于坦然快乐却是将要死去再过高调的美国梦生命也只是个悲剧一如巴黎灰暗阴冷的天气人们却迷恋这里喝一杯咖啡从容生活恣肆恣意吾爱之巴黎并非香榭丽舍也许只是个艾米丽C'est la vie 如果你爱巴黎
此片走的是藝術路線。不是拍得不好,只是不對脾胃。故事與感情都太斷裂突兀,東加西插的不著邊際,即使攝影音樂優美.也難壓下沉悶昏睡的感覺。
又是一部自作聪明被无力驾驭的多线叙事拖垮的电影,在这里,你看不到浮华静谧的巴黎,你看不到顺理成章的感情,你看到的是演员演绎的失衡和失败的文人呓语,这不是巴黎,这只是另外一部口齿不清却妄想表达爱意的粗糙工艺品。
就这么一个城市,大家都过着自己的生活
2012-02 真是一群寂寞的人。或者是寂寞人看人寂寞? 2019-12-19 @paris 又看了一遍,看到教授看到美女的时候,才想起来看过。
OST奇异到耐听
即使数张法国大咖熟脸,即使比诺什永远不令人失望,还奉献了俏皮脱衣舞,但这真是法国群像电影里拍得较弱的。
Juliette Binoche
貌似就沒喜歡過處女座導演的片。平庸之作一枚。
学校实验室借阅看的 终不是我心中的巴黎
2011-2-5
有点丧了
有我狠喜欢的节奏和故事表述手法
很喜欢这样的叙述
完全是给比诺什一颗星,巴黎一颗星
法国电影什么时候才能改掉那种神经质的叙述方式
每个人一个故事汇合为城市的故事~
很不错的电影 但是总觉得还差了一点点东西
学法语用
一样的爱巴黎,比那部巴黎我爱你好多了。
足够松散的结构,达到了放松神经的目的.又听到了SWAY,这歌很适合用来跳脱衣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