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城市24小时

城市24小时

主演: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城市24小时》剧照

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城市24小时 剧照 NO.2城市24小时 剧照 NO.3城市24小时 剧照 NO.4城市24小时 剧照 NO.5城市24小时 剧照 NO.6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3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4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5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6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7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8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9城市24小时 剧照 NO.20

《城市24小时》剧情介绍

城市24小时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城市24小时》(第一季)于2019年5月20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首季《城市24小时》聚焦郑州、武汉、深圳、成都、厦门五座城市,以一天24小时为观察轴线,通过不同时间节点上真实和鲜活的生活图景,找寻每个城市独特的气质和个性;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琐事中还原被忽略的城市之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绝配酥心唐时空使徒我相信圣诞老人飞往爱的最后登机广播不想回家网中蜘蛛千万别睡着浓情录音带大鱼3汉江鱼怪上有老同妻俱乐部第一季美女与怪物末代独裁悍妻理论夫君请自重超级兵王混农村2古墓传说紧急呼救第六季尽管如此、千辉同学也太甜了。你在我的世界里大清神捕2妈妈的爱不思异:录像前任3:再见前任阿丽玛后海前街她不知道名字的那些鸟儿携家带口齿轮第一季虚颜

《城市24小时》长篇影评

 1 ) 《城市24小时》武汉:看了蛮失望

城市24小时,拍武汉拍得很差劲。

开篇谈过早的解说词从公众号里抄的就算了,地标建筑黄鹤楼讲都不讲,武汉大学这么有文化有历史有内涵的武汉名片,也讲得很敷衍,就只把樱花和老斋舍,插在光谷的创业潮里一带而过。

镜头语言也很差劲,就感觉整个武汉很浮躁:堵车堵得毫无特色,不知道为啥要讲;汉口、武昌、汉阳的介绍,没一个区域的人听了能开心;特别是光谷部分,拍出来就是一个大工地,说起来遍地大学生,镜头里全部是毫无特色、毫无生气的人群。

据说故意挑的犄角旮旯拍的,可犄角旮旯也有美啊,并没有拍出来。

精气神的细腻感受,啥也没传达出来。

东湖那么美,本是堪当众湖魁首的存在,只选了风光村,说是堪比意大利海岛彩色渔村……镜头里看过去,觉得心好累。

讲 长江大桥是从养桥工着手的,生编了一个“最短窗口期内动车十分钟后就要经过,大家争分夺秒修轨道”的故事,这叫纪录?

瞎搞。

不过大桥部分的镜头好看,有很多没有见过的角度。

最后采访了冯翔,把他拍得脏兮兮的。

幸亏歌好听,而且他说的话比解说词不知道好多少,那才是对武汉有感情、有认识的说法。

在武汉生活的10多年,能感觉到在它微观的市井生活,和宏观的格局跨度里,都蕴涵着不同的欢喜,可以说是有泼辣不怯场的丰姿,也有切肤又可人的细腻,无法忍受这个所谓的纪录片,让武汉宛如披头散发一般被推到台上。

如果就按冯翔的歌词那么去拍武汉呢?

汉阳门花园: 小时候的民主路冇得那多人,外地人为了看大桥才来到汉阳门,汉阳门的轮渡可以坐船去汉口…… 现在的民主路每天都人挨人,外地人去了户部巷就来到汉阳门……六渡桥: 铜人像的边下是长堤街,袁公堤里头往日那叫“赛秦淮”,民众乐园正满不唱京汉楚,为了赚点钱一个个的把摊子都摆出来,六渡桥 不见了 ……东湖:那天爹爹背倒我往回走,走过了长天楼,走过了听涛轩,他放倒(放下)我,喘了口气,我正满都记得他唱歌的声音,背坨坨,换酒喝……东北湖、西北湖: 东北湖,西北湖,后来变成了冇得湖,围转修的亲水房,中间是个大水塘……凌波门 :樱园的樱花又开了,东湖南路每天都堵倒,过些时热天就来了,我们就可以一起往东湖跳……归元:每年初一我们全家要到归元寺里来,一大早晨家家让我们一家都换新鞋。

她说我是观音大士送给她的伢,所以每年都要给大士披红又挂彩。

 2 ) 随便写写

还是比较有趣的一部纪录片。

习惯了深圳生活的人看完这部片子才知道深圳真是无趣极了……😢😢😢一直以来最为我所吹捧的“恰到好处的冷漠感”在和成都对比下不堪一击🤧E01绿皮火车就是最人世间的场所,第一集一开场就被吵闹支配了,已经开始ptsd了!

我也好想住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总感觉内心有所依托,活得更有归属感😢富士康工人那一幕“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但是下班了能在街边吃串能去网吧打游戏还能在回家路上听live我也是很羡慕👊🏻最后那个医院更像是凑数的……E02武汉的过早真的好热闹好羡慕,光谷最开始那段好可爱好幽默!

武汉长江大桥下面的场景和广州沙面好像。

以后我也要去知音号和东湖,还有那个八十年代风舞厅!!!

这集让我感受到了武汉是如何运作的;最后的文案写得好好,武汉真是个奇妙的有江湖气息的城市!

(武汉和郑州都有厂,我也想住大厂家属院呜呜呜呜E04成都有熊猫有茶馆有酒吧有农家乐,闲适又有趣,不过真的好8D我要晕叻!

E05厦门就不看了!

去过两次鼓浪屿了!

 3 ) 厦门

几个数据,哈哈,瞎记录。

夏商国际水产交易中心:厦门最大的水产品批发市场,海鲜品类超过200种,占领着厦门80%的市场份额。

只有400万人口的厦门,每天消费海鲜近400吨,这要归功于旅游。

鼓浪屿:一万多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占三分之一。

每年有超过7万对新人来这拍摄婚纱。

淡季只有两天,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

鼓浪屿是中国第一批接触西方音乐的地方,诞生过一百多个音乐世家。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钢琴博物馆。

每天大约有5万游客和市民通过轮渡往返厦门岛和鼓浪屿。

仅隔600米,单次航行只需要8分钟。

80年不间断航行。

面积只有厦门市十分之一的厦门岛。

第八市场:80多年前,厦门岛先后出现九个以序号命名的农贸市场,唯独第八市场存活下来,成为这座城市最古老的农贸市场,同时也是最文艺最新潮的市场。

厦门大学:人工敲钟已经97年。

一天一共敲19次。

包括上课、预备钟、下课。

每年有600多万人次游客。

 4 ) 城市形象:既需“推陈”也要“出新”

每一个城市都基本分配了45分钟的时长用来讲述不同时间段,不同城市角落下发生的故事。

有的片段是为了强化观众对该城市已有的印象,比如武汉热干面,厦门鼓浪屿,成都火锅,郑州火车站,深圳华强北;有的片段是为了增加观众对该城市全新的认知,比如武汉长江大桥检修窗口期,厦门软件园,成都软件园,郑州富士康,深圳三和大神人才市场;有的故事都不约而同从平凡人入手加入人文气息,比如武钢退休职工的三步踩,厦门鼓浪屿上的板车父子,成都五元钱包一天的社区茶馆,郑州儿童豫剧学校,深圳人口年轻化带来的新型人际关系(学生共享家长)。

发现城市形象自我更新迭代的过程中,不同城市间有一些地方开始趋同,比如科技的发展,但城市的性格标签还依旧鲜明。

但看完感觉对城市性格的描述细节还是少了点什么不够鲜明,没有达到预期,其实可以多一些新的细节小事,有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人们对一个城市根深蒂固的看法,让人惊奇的发现“噫?

这个城市原来和我想的不一样啊”(例如,武汉长江大桥每天70分钟的窗口期需要快速对铁轨进行调整检修,厦门鼓浪屿只有拉货的人力板车而不允许有机动车,成都书店数量全国第二人均图书消费量全国第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面积如此之大与每天的看病的巨大人流量成正比关系,全国范围内只有深圳所有小学生穿着统一样式的校服);当然还有些小事是为了让人更加固化自己的想法,情不自禁觉得“嗯,这个城市还真的就是这样的”(例如,武汉人过早基本都在外面小店且热干面是首选,厦门鼓浪屿旅游真的很火已被钉上“文艺”标签,成都社区茶馆可以花费五元钱坐一天而且还可以点游商叫卖的红油抄手解决午饭,郑州的胡辣汤早餐,深圳的创业氛围真的很浓)。

这样的讲述我觉得一个城市的印象才更加立体饱满。

 5 ) Untitled

一、郑州——20200120作为一个南方人,我觉得我对广东省以外的区域都不太了解,于是看到北方城市的生活才会觉得这么新奇。

火车拉来的城市,开头讲的就是郑州站,各式各样的人在这来来往往,车站的工作也很忙碌。

看上去火急火燎甚至有点“凶”(个人感觉)的站长,在遇到走丢了的小朋友时,脸上流露出了微笑与温情,令我感觉很真实。

学习豫剧的小姑娘勤学苦练,小小年纪就被送到豫剧学校学习。

棉厂里的伯伯和昔日老友吃着烩面、富士康的工人们下班后的休闲时光,回想起来记忆点也不是很多,但是当时看的时候只觉得很有生活气息,很真实也很感人。

二、武汉——20200121一上来就是吃!

早餐,过早,热干面,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出来买早餐的景象,热闹非凡,每家早餐店都排得水泄不通,又是我没见过的场景。

早餐店的工作者、制作面条的工人,凌晨四五点就要开始准备了。

北方的城市总是给我一种秋天才有的萧瑟之感,可能是我想到北方时总是想起光秃秃的树干吧,但武大的樱花除外。

下午时分是修整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刻。

晚上总是大家放松的时候,小龙虾供不应求。

三、深圳——20200122与前面两个城市不同,深圳一上来就是投行老板上班记,高楼大厦、西装革履,少了点吃东西的烟火气。

996在深圳进行的如火如荼,大老板分分钟几千万上落。

接下来是三和人才市场,各种HR在招聘各种人才。

关于深圳的故事几乎没有吃喝玩乐,大多是奋斗、拼搏、高科技。

但城中村里的老阿姨、青梅竹马的小学生也让人感觉有丝丝温馨。

四、成都——20200122本来挺期待成都的,但是感觉时间线比较混乱,比不上前面几集。

先从大熊猫说起,这里就有好几个时间线了,大熊猫憨态可掬,和饲养员玩得不亦乐乎,虽然有很多人还想再看多一点熊猫,但是我觉得关于熊猫的内容过长了。

接下来是茶文化,成都出美女,男女老少皮肤都很好,脸蛋还红扑扑的,很可爱。

接下来是太古汇、宽窄巷子、徐家大院、陶艺,陶艺师突然做起了叫花鸡哈哈哈。

本来是很期待拍摄的成都的火锅的,但是只拍了排队的场景和网红直播,都没有拍到关于火锅的实质性内容。

五、厦门——20200123文艺之都,鼓浪屿、曾厝垵、沙尾坡、厦门大学……闽南语真的很温柔,男女老少都是那么的文艺。

 6 ) 让我悲喜交加的纪录片

注意到这个纪录片,是第一次看到深圳特辑的时候,平时是不太喜欢看纪录片的,当时觉得这个纪录片逼格很高,剪辑紧凑,最关键的是我觉得写深圳特辑的这个编辑文采真的很棒,我很喜欢,片子也充分的把深圳的某一特色表现出来了。

然后我又去看了武汉特辑,效果太差强人意,我觉得第二集和第三集肯定不是同一个编辑或者导演,根本就是两个水平,武汉的开头部分台词是抄的也就算了,武汉特色压根没有体现,原本想给五星,难得我粉一个纪录片。

不想给五星是因为武汉特辑太差了,给三星是因为深圳特辑很不错。

 7 ) 《城市24小时》随手记

1.郑州郑州火车站,中国最忙碌的火车站,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趟火车经过,可以通往所有省会。

服装物流大省。

铁路搬过来的城市,胡辣汤。

最大的货运列车编组站,郑州北站。

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

梨园春,号称世界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电视戏曲节目。

八大古都之一。

四厂烩面,童年的回忆。

富士康的普工。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球最大的医院。

2.武汉曾经中国只有两座“大城市”,一座是“大上海”,一座是“大武汉”。

这个城市几乎没有人在自己家里做早餐。

“过早”,因为码头兴盛起来的城市,九省通衢。

热干面。

武汉长江大桥,传统轮渡,养桥人。

光谷创业,创投会。

2018年武汉在校大学生人数突破了120万,超北京和上海,成为中国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

武汉大学,最美大学。

风光村,全中国位于城市中心的小渔村。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编钟,不能国外展出。

武汉东湖,城中湖,是杭州西湖的六倍。

雪松路的小龙虾3.深圳三和人才市场。

每4件国际专利申请中,有4件来自南山。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华强北,一米台面,就可以是一个公司,必须是创业公司。

全世界最多摩天大楼的城市,圈海造地。

深圳没有老龄化的焦虑。

深圳77位入选胡润全球富豪榜,人数仅次于北京,纽约,香港。

深圳最爱读书的城市,人均购买书全国第一。

4.成都大熊猫基地成都私家车保有量仅次于北京。

早高峰的时间,至少比全国晚开始15分钟。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一年中阳光灿烂的日子不超过50天,于是,晴天便成了节日,过节要去泡茶馆。

鹤鸣茶馆。

绿茶+茉莉花茶,名曰碧潭飘雪。

成都,看得见的地方写着休闲玩乐;看不见的地方藏着勤劳能干。

成都的回锅肉。

宽窄巷子,锦里。

成都是最盛产农家乐的地方。

天府软件园。

春熙路成都是中国最晚入睡和最常熬夜的榜单冠军。

成都的酒吧数量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成都共有书店3460多家,只排在北京之后。

5.厦门鼓浪屿的生活补给来自600米外的厦门岛,禁止机动车同行,所以200多名板车工人,保障着小岛最基本的生活。

鼓浪屿没有淡水,管道输送的淡水只能满足生活所需,没有洗衣店。

鼓浪屿的人口密度,是厦门市的三倍,岛上一万多常住人口。

游客的鼓浪屿。

跳岛。

中国76个国际机场中,某种意义上中国最繁忙的机场,因为只有一条跑道。

国际港口,引航员。

中国的高级引航员只有不到200人。

80多年前,厦门岛先后出现了9个以序号命名的农贸市场,唯独第八市场存活,最古老新潮文艺的菜市场。

10间店铺就有一家沙茶面,海洋文化的融合。

厦门最不缺少的就是文艺。

沙坡尾,过去的沙坡尾是避风港,如今是文艺的代名词。

我还真见过厦门大学网红导游,老纪。

曾厝垵,传统与潮流你方唱罢我登场。

 8 ) 《城市24小时》深圳:以多元电视手法,领略“速度之城”的表情与姿态

以时光为轴,以日常为引,《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三集以丰富的表现手段,通过记录真实和鲜活的生活图景,勾勒出深圳独特的城市容貌。

从中国铁路的十字路口,到长江两岸的九省通衢,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推出的《城市24小时》(第一季)已向观众真实、动态地讲述了两座城市的不息运转。

在第三集中,镜头走向了祖国南端,通过时间的刻度遍历深圳的发展,领略这座速度之城一天中的表情与姿态。

记录细节窥见全貌,平凡细微处映射城市特色一座城市的宏大叙事,总是由星星点点的平凡人、平凡事汇集而成。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崛起的城市,深圳的发展速度是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特征。

然而,在对深圳的描绘与讲述中,《城市24小时》没有从顶层设计的宏大格局展开,依然是选择以平凡的细节切入。

例如纪录片在表现深圳城市节奏之快与市民日常生活之忙碌时,通过早、中、晚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时间节点,重点讲述了早高峰的深圳街道远不如北上广拥堵,因为三分之一的深圳人依靠地铁出行,他们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堵车中;深圳人午餐时段比大多数城市都要长,但用餐时间最短,且外卖订单较多;婚礼通常在晚上办宴请,“白天的节奏很难与浪漫同步”。

通过三个时间刻度上的细节,节目于微观处体现了这座城市一天的运转。

运用丰富镜头视角,推拉摇移间展现城市性格通常来说,以城市为主题的纪录片会大量使用航拍镜头,以高视点的俯视视角展现城市全景,《城市24小时》虽然也多次采用这一手法,但在通过时间来表现深圳速度时,镜头的运用更进一步,尽可能地丰富人们的观看视角。

本片在讲述深圳发展的脚步时,有一个段落记录了“城中村”的现状。

在这一片段中,航拍、特写、平视全景等镜头交替穿插使用,向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城市的真实图景。

尽管四十年间在“深圳速度”的驱动之下,“向天要地”建造摩天大楼、“向海圈地”填海69平方公里,却依旧有1100万人生活在约占深圳面积六分之一的“城中村”,从而突出深圳这座移民城市在飞速发展、日益繁华的同时,依然宽容地保留着“城中村”“握手楼”这种很多外来者第一次落脚深圳的区域,使城市生态表现更加多元,城市性格更加丰满。

描绘碰撞展现深度,矛盾冲突中探讨城市平衡在深圳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方面发展不均衡的状态,形成深圳独有的人际社会景观,这一点在节目中有鲜活体现。

本片以深圳作为移民城市缺失老年人带来的家庭缺位为切入点,以学生放学但家长仍未下班这一时间段为时间节点,讲述深圳独有的“共享家庭”这一互助模式。

本片既通过采访描绘了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的难过,也展现了“共享家庭”一方的努力开导与陪伴,让孩子们适应了这样的特殊人际关系,从而让观众感受到,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正在努力形塑自己的城市文化。

在工作着的父母与需要陪伴的孩子间的碰撞中,观察深圳城市的发展,同时二者新的相互依存方式又映射出了深圳速度下的独特运行,从而在矛盾表达中探讨这座城市未来的平衡,增强了纪录片的纵深感。

纪录片带领观众在时间的刻度中遍历深圳的城市发展,感知深圳的脚步从未停歇,深圳人依旧在每一个24小时不息的运转中创造自己的历史,奔向自己的未来。

《城市24小时》:以多元电视手法,领略“速度之城”的表情与姿态

 9 ) 城市标签

第1集:郑州按语:也许你没有到过这里,但可能明天就会路过。

郑州火车站、二七塔报时、胡辣汤、调车作业、铭功路豫剧小学、城市考古、城中村改造、国棉四厂、四厂烩面、富士康工人的夜生活、郑大一附院第2集:武汉按语:曾经,中国只有两座“大城市”,一座是“大上海”,一座是“大武汉”。

过早与热干面、轮渡过长江、武汉长江大桥检修、江汉关大楼报时、光谷创业路演、武汉大学樱花与老斋舍、湖北省博物馆、楚天台编钟表演、胡翔民谣、武钢红钢城、前武钢工人的三步踩、夜市与小龙虾第3集:深圳按语:还有比跑得快飞得高更刺激的吗?

有。

跑得更快,飞得更高。

投行晨会与股票交易、三和人才市场的工人招聘与猎头公司、南山科创企业的机器人研发、华强北的电子市场与创业孵化、城中村改造、跨境口岸的学童与高铁、小学生共享家长、独自打拼年轻人的简单婚礼、创业者晚上路演、慈善拍卖、午夜的24小时书吧第4集:成都按语: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熊猫基地、坝坝茶、菜市场与农批市场、在家里做一顿回锅肉、宽窄巷子的小吃、农家乐、明月村陶艺人的窑炉烤鸡、天府软件园的游戏开发与测试、排长队吃火锅、九眼桥酒吧、午夜书店第5集:厦门按语:文艺有很多种,有一种叫“很厦门”。

水产品批发市场、鼓浪屿板车工人、厦门港入港引航、八市的海鲜与沙茶面、沙坡尾老街、厦门大学的敲钟人与旅游者、鼓浪屿的婚纱与音乐、鼓浪屿轮渡、曾厝垵的戏曲歌声、嵩屿码头夜间装卸

 10 ) 其实是个很好的纪录片

看了些排名靠前的热评,都是批评,主要问题是“外地人角度”,怎么理解一座城市。

角度问题,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环境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那些能够达成共识的城市元素,却往往让人觉得不够本地视角。

这其实就是城市题材纪录片优劣的最大分歧。

没有人能够完完全全的描述一座城,如果可以,那只能去采访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那不是纪录片,那是治安监控!

即使不是一个城市规划局的总规划师,你去评价一座城,也会有人站出来指责,你不接地气,你不了解这座城,因为你肯定不了解批评者的胡同或者楼道,或者这说你不如他了解。

也就是说,城市纪录片,是创作团队以他们的角度去看一座城,来寻找认同或其他。

观众评价的应该是他们的文案、剪辑、影音之美,那些违背你认知东西只是借给你一双眼睛重新看一座城,慢慢感受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我的评价文案:几乎满分,骚气十足,又不失回味,爱你文案!

旁白:这个熟悉的声音,像是《无间道》陈冠希、《志明春娇》余文乐、《天龙八部》陈浩民,一种极具代入感的声音,你也可以称之为生活化的声音,我喜欢。

配上那骚气十足的文字,绝配!

光影色彩:不炫技,让人看着舒服。

导演:之前的那些赞美同样献给导演,因为这个局是他攒的。

他想象的城市肯定更美。

《城市24小时》短评

温暖的平常生活喜欢深圳

5分钟前
  • CREATINGO
  • 力荐

我认为的纪录片不仅仅是纪实,更是有思想导向的。这个片子剪辑、素材都很平平,像流水账一般。再加上有些刻意的温情牌,看得我好尬。看完感觉中国人民好辛苦。

8分钟前
  • 花醋
  • 较差

这些城市都好棒啊!大家都要加油啊!看着很感动

12分钟前
  • 等姐来
  • 力荐

冷静到了平淡

15分钟前
  • NewStruct
  • 还行

又是不可避免地以一种外地人的刻板形象来拍,没有人天天喝胡辣汤,那玩意上火,天天喝顶不住,更无语的是每个河南人学说话的时候都被家人教豫剧?!铁路和纺织厂部分确实是郑州的灵魂,豫剧小学和郑大一附院部分没必要拍那么多,既然代表劳动力和制造业富士康都被拍了,那代表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龙子湖大学城和东区cbd,高新区也应该上镜,所以很片面。

19分钟前
  • 风轻轻地吹呀吹
  • 还行

闲着没事时放着看的,还行看着玩。就是为啥我家电脑看b站这么卡🙉

20分钟前
  • 菲到一亿光年外
  • 还行

希望每个专业系统都拍个片子

21分钟前
  • 还行

只看了深圳这一期 只能说 给人们看见了他们想看的 不想看的那一面就不会展示 感觉好糟糕啊…

24分钟前
  • 皮卡邱
  • 还行

到过的城市才有感触,没去过的就get不到点了

26分钟前
  • 何以解忧
  • 还行

每个城市不同的市井人文、地理历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29分钟前
  • 游泳鱼
  • 推荐

看第一集感观不错,当看到深圳的时候发现拍的太表面了,当看到成都就更加明显了,我生活在成都,无法认同这种旅游攻略式的描述,尤其是请斗鱼网红来我不如直接去看直播好了!剧组里有人是这位朵一的榜一?每天刷大飞机吗?

33分钟前
  • 小熊King
  • 较差

因为是官方,所以不可避免的红与专要占大多部分。

37分钟前
  • Lithuania-23
  • 还行

还是很现实的纪录片的,看了武汉篇很有烟火气,抓住了武汉码头城市的特点,最有名气的热干面也贯穿始终。

42分钟前
  • 一起吃地瓜
  • 力荐

看不到创作者的用心程度。

44分钟前
  • MAO崽儿
  • 较差

很喜欢郑州这一集,在郑州读了四年书的我有点感慨。第二季武汉节奏就略拖沓了,民谣歌手和编钟演奏那部分有点大可不必这么长

46分钟前
  • 🪼
  • 推荐

飞机上看的,城市能正常运转离不开那些在黑暗中工作的人。鼓浪屿的运货人,领航员,离不开市场的沙茶面 店主,沙坡尾理发店的老爷爷,厦大的敲钟人。

51分钟前
  • Strawberry Ju
  • 还行

现在纪录片做的都挺好看的,特别喜欢郑州的那集,好接地气啊

52分钟前
  • 丹尼斯
  • 力荐

角度有点想法 可惜城市数量少了一点……

57分钟前
  • 半糖冰茶
  • 推荐

2020春节期间陆续看完的城市纪实系列。拍得温吞水,没有入肉到骨的力度,也没有勾魂夺魄的勾勒,毫无亮丽特色的平庸作业。最后于20200129晚上家人一起看第二集《武汉》,画面上是无病无灾的日常大武汉,对比而今封城之后的悲凉,内心五味杂陈。

59分钟前
  • 匹勒
  • 较差

有没有高于49分钟的导演剪辑版本,虽然我知道这个是要符合央视纪录台规定的时间。团队都搭好了,时间长点多讲点内容呀。文案扣一分,用词真的随心所欲,好不考究, 一地鸡毛。

60分钟前
  • Robi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