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来以为,中国电影之所以长期萎靡不振,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娱乐精神的匮乏。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太过一本正经,读的每篇课文都要总结中心思想,写的每篇文章都要“文以载道”,偶尔有点逗乐的东西还非得冠以“寓教于乐”的名头——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毫无教育意义和思想意义的娱乐是罪恶的,是低俗的。
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黄健翔在本就该激情四射的足球解说里吼了几嗓子,居然引起全国性的争论;为什么陈凯歌面对胡戈的恶搞,居然说出“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这样气急败坏的话;为什么很多人仅仅因为“没有对现实的批判意义”而炮轰在观众中口碑不俗的《疯狂的石头》……为什么电影一定要讲道理?
为什么电影不能电影不能只单纯地讲一个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王晶和周星驰的电影通过录像带和VCD流入内地,这样的电影让内地观众目瞪口呆:原来电影是可以仅仅为了娱乐而娱乐的!
即便讲道理,也是通过更轻松的形式来进行,而并非简单的说教。
十几二十年过去了,我们的观众早已习惯并喜欢这种令人愉悦的娱乐精神,可我们的电影人还在固步自封,凡拍电影必定要在思想境界上拔高,要有对现实的批判。
中国人喜欢拍古装戏是因为我们在潜意识里认为,发生在逝去时代的故事是已经发生过的,是与现实有关联的;不喜欢拍科幻电影是因为那是“与现实脱节的”。
中国电影人的想象力遭到遏制的集中体现就是生出《无极》这样的作品——冠之以“魔幻”的名头,却与真正的魔幻(如《指环王》等)谬之千里,想象力的匮乏只有通过视觉特技来弥补,剧情上的苍白却无从补救。
好在在新一代中国电影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观念转变的端倪: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卷起的尘埃还未落定,阿甘的《大电影》就又斜刺里杀出,让我们看到了些许中国版《惊声尖笑》的影子。
阿甘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肯放下身段来拍许多内地导演所不屑的“商业片”,而且善于自嘲,《大电影》不但恶搞了别人的电影,连他自己拍的《天黑请闭眼》也没有放过。
比起动辄就以“艺术家”身份自居、动辄就要拍“史诗”的那些名导,宁浩和阿甘更可爱,我相信,也更能代表中国电影的未来。
之前被誉为中国的《惊声尖笑》但看过才感觉它并非我所希望的看过惊声尖笑的朋友也许都有这样的感觉,虽然是在恶搞大片,但故事情节也绝对让人惊叹,你甚至会因为突然间剧情的大变而大笑,而非仅仅依靠恶搞。
我喜欢惊声尖笑,当然第四部除外!
大电影仍然是中国那种恶心的电影风格,虽然其中也有一些让人预料不到的剧情变化,但还是看了头便知道尾的感觉。
单纯以恶搞为噱头,也许会让人发笑,最后让观众记住的只能是某个恶搞的片段,而非这部电影本身!
昨天看了《大电影之数百亿》,一时间以为自己在看武林外传,姚晨真是个会演戏的演员,相比之下黄渤就有点没耍开了。
汗,我这么说名字估计没几个人看懂,这些演员的名字我也是刚查的。。。
人家从脸熟混起容易吗?
还是多提提名字的好。
剧情上中规中矩,结局皆大欢喜,小人物获胜让大家在笑声中暂时忘记了现实。
现实中在房地产商基本缺席的情况下,搞定这么多事儿完全就是扯淡。
当然了,娱乐大旗的号召下,我们是不会在乎扯不扯蛋的,每天都绷着脸思考人生累不累啊,别人看着也碍眼啊,所以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嘲笑一下+自嘲一把,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愿意为此花钱。
让这片子赚的再多一点吧,让不搞笑的砸钱大片凉快去吧!
当然,这片子可进步的空间还很大,比如说效仿其他片子的情节插入得太生硬,我几次都觉得是胶片坏掉了多跳了几个镜头。
惊声尖笑的路数可以用,但得用的恰当而且不影响影片流畅性才行。
而且切换镜头的时候,颜色也太跳了,就不能用淡入或者叠画吗?
不管怎么说,这又是一部赚了钱的低成本电影,受众基数那么大,换一块抓抓不是也挺好的吗?
虽然我并不确定哪种电影承载了更多专业电影人的梦想?
可是我是观众,我才不在乎呢,只要不要让我在看到那些毫无掩饰的欲望就知足了。
满心期待疯狂石头中的“黑皮”的新戏,他真的还是很嘲,特别那段街舞和rap,哈哈,强的。
平时并不很喜欢看喜剧片,总觉得很多喜剧片都没什么深度,当然,优秀的是有的,但烂的实在是太多了。。。
这片子以房子这个中国老百姓如今最关心的问题为主线,一个炒房,一个卖房,一个退房,三个小人物因为房子联系在了一起,当中穿插了多部影片,导演阿甘一开始便从阿甘正传开始,人鬼情未了,雏菊。。。
虽然是没有疯狂的石头那么搞笑,不过还算不错,毕竟中国内地近来好的喜剧片真的是太少太少,导演都冲着黄金,英雄而去,要不就是描写小人物的精彩人生,喜剧好像完全被忽略。。。
怎么说呢,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想看喜剧片,希望每部喜剧片都能给我带来欢笑,暂时忘记不愉快的事。。。
恶搞的敬业精神可嘉。
这三个人能成一部戏实在是很有才,另外一个跟没有一样,没出彩实在可惜。
电影的娱乐精神十足,说的都是老百姓的疾苦,但是充满了欢乐地舞蹈和音乐。
最后梦幻一般给了个开心。
人活着不管多痛苦,都要乐观的活着嘛这就是受苦的平头百姓的活法。
政府和房地产商还有媒体都被抨击了呀,好狠好狠好狠。
这种电视在中国不该是限制级么。
多拍点咯
曾志伟主演。
名气不小,真是烂片,就是恶搞。
战鸽快飞、雏菊、无间道、花样年华、头文字D、寻枪、后舍男孩、人鬼情未了、功夫、冰河世纪2、无极、黄健翔、野蛮女友、阿甘正传、断背山、谍中谍3、午夜凶铃、如果·爱、黑客帝国、十面埋伏。
以我的经验就看出这么多了,一一记下来了。
剧情嘛,恶搞片就不要深究了。
不过突出了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买房难,按揭负债累累等等现实。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听了几耳朵有关《大电影之数百亿》的介绍,我想这种搞法,不就是王朔那俩小说名“一点儿正经没有”和“千万别把我当人”么?
可等到看完电影才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
虽然恶搞起别人来特别舍得,作贱起自己来也豁得出去,但我还要说,《大电影》并非“一点儿正经没有”,人家多少还是有些追求的。
先看片名,类似“007之勇破钻石党”的句式,明摆着是要拍续集、做品牌,这就是事业心;“退房讨钱”的故事里尽是对无良房地产商的血泪控诉,这样勇于为弱势群体代言,分明是公德心。
因为发现了这点小小追求,所以我对《大电影》系列很是看好。
如果只是拿别的电影开涮,这纯属抖机灵,除了像“填字游戏”那样检阅观众看片量外,再没有其它意义。
《大电影》真正让人发笑的地方在于,它把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片段成功拼贴到我们周围的现实当中去,让那些灰色、沉重、紧张甚至压抑的现实,好像经过哈哈镜的变形,突然呈现出一种极度娱乐化的面貌,我们的郁闷也因此找到了一个出口。
我们正经的国产大片总是在试图远离现实,纷纷逃进古代帝王的皇宫大院,反而是“不正经”的《大电影》里有我们要看的现实——虽然只是皮毛,这本身就够黑色幽默的。
《大电影》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反应敏捷。
互联网下载影片自欺欺人的声明、“解说门”事件、名言“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都被它信手拈来,一一用在片中无不妥贴。
有了这些坐标,我们就能够清晰辨认出这个我们身处的时代。
说不上多好,但好歹是属于我们的时代。
我们笑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可笑,而是因为我们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想到它那法相庄严的出处,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大话西游》有今天的经典位置,不是因为它惹人发笑,而是因为它笑中带泪;不是因为它够无厘头,而是因为在它的无厘头下面埋藏着欲爱不能的无限真情。
同样道理,《大电影》系列要更深入人心,它就必须继续拿出和它的玩世不恭同等程度的真诚和勇气。
电视台主持人说这句台词时,忍不住笑了起来
银行贷款给地产商,地产商拿钱买地盖楼,屁民按揭贷款,这一套大家都已经习惯性默认了,懒得说
关于剧情:电影明显主题模糊,安排女儿角色是为了凸显家的主题,借女儿之口点明只要父女在的地方就是家,多么烂俗,可能这也是导演后面剧情丢开女儿的原因吧
电影主线:被破楼套牢的曾志伟是如何自救的?
竟然靠虚无缥缈的泉水,虽然之前铺垫了一下,却还是抹不消生硬感。
几个主角也丝毫没有成长,观众完全代入不了主角。
至于搞笑元素,癫狂而非搞笑,导演把每部经典的元素拼成了一个畸形
今年年底的贺岁片都不怎样,“黄金甲”的成色太刺眼(潜台词:黄色,暴露);“伤城”延续这些年港片的特色,连绵不绝的暴力;“三峡好人”只有去体验生活才能更好体会其中的含义,可是城市离农村是那么遥远,档期可惜了;“大电影”集中今年的热门字眼“恶搞”。
老百姓,特别生活在城市的老百姓,需要的是中庸的电影。
(农村的百姓看电影的机会毕竟不多,这里没有对他们有歧视的眼光)。
不论如何,这里特别想谈谈“大电影”。
原来听说还是挺搞笑,想着去看看。
但看了前面部分,很失望,觉得无聊,提前退场。
比之周星驰的搞笑片,他的更是下三烂的。
看似融汇不少大片的经典镜头,可是从构思来看导演的思路是混乱的。
片子说是为了反应老百姓身边关注的事情,可是拍成这样,我真怀疑有些人是“心术不正”。
如果真要恶搞,就别拿老百姓说蒜。
看过些片花,“大电影”的制作成本不是太高,几个另类精英组成的草台班子,三个“好汉”一个帮。
想创造一个“靠低质量赢得票房”的神话,就算实现,也是过眼烟云,毕竟不是主流。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吧,今天感觉到电影不是光用来看的,有的是被人嘲笑,被人骂的。
反正我觉得它只是来取悦于那些真正有“所谓幽默感”的观众。
电影不一定什么要素都兼备了,但是至少要有正气,就算那么一点点。
但愿明年以后都不要有这样的电影了,鄙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无须认同。
顺便说一句,郭芙蓉在里面的形象太失败了。
看到豆瓣上批判这部片子的人不少,其实何必苛求那么多,知足吧,新年好不容易一部真正的喜剧片。
因为这部电影的存在,我强烈地意识到,这年头明明白白地承认纯粹娱乐的片子太少了,大张旗鼓地以纯粹娱乐为卖点的宣传太少了。
我不觉得这是电影的退化,或品味的降低,倒认为这样的坦诚难能可贵。
俗话说得好,是驴子是马,牵出来遛遛就知道了,打着艺术的旗号大肆揽钱不够,还大言不惭地冲击各大电影节,丢人丢到家的事还不够多吗?
喜剧片不意味着低俗,反倒满眼的黄金、馒头更让人不啻,可惜某些大导演愣是坚决不做“纾尊降贵”的事,落得个满城尽带恶搞风的下场。
说到底,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别真把自己当一回事。
不得不承认,看的片子还不够多,有些没看出来恶搞了哪部,印象中最好的是《雏菊》和结尾的《十面埋伏》,虽然后者与剧情严重脱节。
其他与电影无关的很多细节倒是更具玩味,模仿后舌男孩、模仿刘翔跨栏、效仿黄健翔解说、、关于温州炒房团的谣言潘志强的那段碧水云居rap(强烈赞一下黑棒)、老豆在小弄堂被追时的背景歌曲《赤裸裸》、潘志强的手机铃声(“上班苦啊,上班累啊,不如参加黑社会”)。。。
等等,有些夸张搞笑,有些则黑色幽默。
前面说了,大电影的纯粹正在于坦诚,而在这坦诚背后,固然情节硬伤多多,喜剧元素不足,但就心理和性价的落差来说,我还是会不遗余力地给出一个字:值。
所以,还是宽容点吧!
不必像对大制作一样给予太高的期望值,更不必与《疯狂的石头》作比较。
既然充其量一部国产《惊声尖笑》而已,就当作恶搞短篇集锦好了。
笑笑还不好么?
鸡血、狗血。曾志伟大叔,您别故作搞笑了。
国产喜剧这算是里程碑么
搞笑
实在看不下去
狗屁也有味道。
我记得当时看完非常无语。
屁。这也叫东西
房子啊房子
我看大姚的。
比起外国的恶搞片还差很多
虽然无厘头,不过给演员个面子,还好吧
宁财神还是写写《武林外传》吧,我也不挺大片,只是真看不惯如此恶搞,充斥着已让人难以忍受的小家子气.心平气和地说一句,桥段其实真的不是这么容易引用的
比Scary Movie系列还是强那么一点点。
相比起美国的<Scary Movie>,这还差得太远
中国版惊声尖笑?
很逗乐的电影,但是讽刺社会现状这一条主线足矣,加上爆米花恶搞电影的线,有点膨胀了
想法很搞,拍出来不那么搞。黄渤啊,继续看你闹腾。
我挺喜欢大电影的这件事难道我会到处说吗
笑点还是很多的 当年让全寝室笑翻的一部电影
勉强可以,有一部分是献给陆揆给曾志伟的配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