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赤叶青枫在很多惊悚恐怖片里,镜子都是常用的通灵道具之一,常常以镜内镜外所显示的景象不同或者主人公通过镜子看到的某些恐怖场景来营造氛围,推动剧情发展。
而将于9月25日上映的新片《魔镜3D》则通过三个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来讲述分别发生在韩、泰、中三国的三个截然不同的人间怪谈。
第一个故事《电话》是由韩国导演金成浩执导,讲述的是一独自在家养伤的年轻女孩通过手机微信交友,结果却被冤魂索命的恐怖经历;第二个故事《奶奶》是由泰国导演Pakphum Wongjinda执导,讲述奶奶去世后,四岁的孙子的诡异举止所引发的种种谜团;第三个故事《电影》是由香港导演彭发执导,讲述某剧组拍戏所遭遇的一系列闹鬼事件。
金成浩、Pakphum Wongjinda、彭发三位导演俱是拍摄恐怖惊悚片的资深导演,分别有“韩国鬼王”、“泰国鬼王”、“香港鬼王”之称。
如今三大鬼王首次聚首,并以短片合集的方式合作,可算是继《三更》之后亚洲电影圈以拍摄恐怖惊悚片为名的又一次强强联手。
三个故事相比,论主创在内地的知名度,自然是曾与哥哥彭顺联合执导过《见鬼》系列的彭发以及《电影》的男主角孙坚等人最高,不过若论故事本身,三个故事则各有千秋,精彩程度不分伯仲。
第一个故事《电话》扣题最紧,挂镜在片中出现的次数非常之多,是决定冤魂索命行动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道具之一,而孤独年轻单身女性、陆续熄灭的楼梯间灯光、直线掉落的剪刀、高空坠楼后扎入脸颊的玻璃碎片等尤显镜头张力;第二个故事《奶奶》最有味道,在氛围上营造的极佳,片中没有动作戏,甚至没有半点血腥残暴的画面,但非常善于镜头留白,再配以演员的生动表演和精心剪辑,将一个原本略显平淡的小故事变得悬念重重;第三个故事《电影》是华语片,因此最接地气儿,而恐怖与喜剧相结合的戏中戏方式也令其既显得妙趣横生,令人不时捧腹之余又细思极恐。
较为难得的是,三个故事并非为了恐怖而恐怖,其各自想要表达的主题也发人深省。
《电话》看似冤魂索命,实则是精心布局的复仇计划,揭露了人性的自私与黑暗,提醒观众善恶终有报;《奶奶》明里在讲述祖孙情深,暗里想要表达的则是年轻一辈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奶奶与爷爷这样老一辈人对待情感的忠贞,尤其是后者历久弥新,如此情比金坚,在当下愈发现实的物质社会里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电影》在有限的篇幅里,融拍戏过程、花絮趣闻、娱乐圈潜规则以及片场闹鬼等多种元素于一体,于时笑时恐、一惊一乍之间,揭露片场宫心计。
总而言之,《魔镜3D》作为韩、泰、中三国三位风格迥异的导演合力打造的人间怪谈合集,非一般国产小成本的同类型影片可比,质量较为上乘,是今年中秋国庆档最值得一看的恐怖惊悚片。
1999年的《魔镜》走的是大华语圈路线,三段故事的发生地分别是上海、新加坡和香港。
16年后《魔镜3D》走的是泛亚洲路线,制作格局大了,代表华语电影的导演彭发,和韩国导演金成浩、泰国导演PakphumWonjinda联合掌镜,分别拍摄了发生在中国、韩国和泰国的三段惊悚故事。
前后两部“魔镜”有什么关联呢?
16年前版本电影的编剧、导演阿甘是《魔镜3D》版本的出品人,还有一点就是电影名字上提示的每个故事都是跟镜子有关。
现在提到惊悚片,让人想到就是低成本和粗制滥造,那么前后两部“魔镜”质量如何呢?
1999年的《魔镜》当年1700万票房在惊悚片中算是很不错的成绩,这么多年回头再看,当年的作品不敢说经典,也算是华语惊悚片中的良品。
9月25日上映《魔镜3D》素质也不俗,不是那种一惊一乍靠特效唬人的电影,三段故事各有风格特点,整体水平在今年上映的惊悚片里几乎是鹤立鸡群。
个人最喜欢的是第一段韩国导演金成浩的故事,都市感强,最妙的是不玩玄的,用科学方法揭开故事的谜底。
从基本面上,一个封闭的公寓、孤单的女人,以及凶杀,一个高概念惊悚片的基本元素都完备。
而这段故事的优点也很明显,喝酒、自拍、玩社交网络女主人公让都市观众有代入感,情节推进很快,让观众从疑问到惊恐、再到解开谜团,有非常刺激的快感。
导演用当下人们非常习惯使用的一种工具手段把结尾收的非常漂亮,让看惯做梦、发疯为惊悚片结局的中国观众眼前一亮。
和韩国导演拍的故事以繁华都市高楼大厦环境为背景不同,泰国导演PakphumWonjinda讲的故事,发生在比较平民化的市井街区,特有的建筑、宗教习惯、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深色肤色,都让人有一种鲜明的异乡异国感,加上导演营造的惊悚阴郁的氛围,故事一开始就给人造成心理恐慌。
故事主人公是小孩和老人,还是挺渗人的,这里楼主就不剧透了。
跑题一点,其实,韩国和泰国导演故事里都有反映出当下人的城市病,亲情的缺失、孤独症的蔓延。
第三段电影是著名的拍“鬼片”的“彭氏兄弟”的弟弟彭发执导,讲的是剧组里闹鬼的故事。
在惊悚元素之外,又加入了喜剧的元素,所以观众是在一阵紧张一阵笑声交互中完成观影的。
换一种说法,彭发讲的剧组故事也是影视圈的一个缩影,告诉观众一个电影是怎么拍摄的,窥斑见豹,多少能让观众明白之前看的不太好看的“鬼片”是怎么拍出。
中国影市越来越好,纵向看,从前后两部“魔镜”拍摄上映,看到了电影类型品牌的培养和产业方面的探索;横向看,未来的国际合作也会增多,惊悚片类型鲜明有固定的观众群,制作成本可控,《魔镜3D》为代表的亚洲三国导演合作是有益有利的国际拓展尝试。
当然,作为普通观众来说,最现实的是不管是不是国际合作,你引进的导演要能出好内容,别拍烂片,幸好《魔镜3D》合作导演都还很给力,片子拍得挺吓人。
《魔镜》,这部惊悚片由三段不同故事结构模式组成,而且三个故事中都有一个神秘的镜子,正是这镜子让故事变得诡异。
这三个故事中,我觉得韩国的电话拍的算合我口味,泰国的奶奶看完我整个人都呀呀了,中国的电影算是一般但有点看头和吸引力,算是一众烂大街的惊悚片中还可以看的一部。
总之,爱看不看。
看完电影,其实还是很难受的,不是因为电影质量差,而是面对这样一个高规格恐怖片,观众们普遍不接受。
其实也挺能理解,对于大陆电影院的恐怖片的吐槽,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正确,尤其是第三部,充满了太多喜剧元素,在一个恐怖片里面,也许是不讨喜的,可是大家别忘了,香港的灵异电影,本身就充满了喜剧元素,而KUSO,也是港片的家底,我们都是看着喜剧灵异电影长大的,反而硬在日韩恐怖片滋养下,把鬼片定义为吓死人的作品,还是让人觉得唏嘘。
当然,观众怎么看自然有自己的标准,也不是刻意否定那样一种审美标准,只是感慨而已,也只是想分析下为什么这部电影评分标准如此低。
其实就自己在电影院的观感而言,至少是及格,如果加上真的出现了鬼,那就应该给满分了。
《魔镜》的分段叙事,其实很常见,现在都经常天涯被回锅的《三更》,就是典型,就是最近的李碧华系列,也是三个微电影凑成一整个电影,在确信电影导演能力的前提下,这样的创作值得肯定,毕竟不能期待部部电影都如《铁三角》一般,但至少《魔镜》的每段故事是完整的,无论是氛围营造,还是电影配乐,以及3D效果,都有着满满诚意。
关于3D效果,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反正只要看3D我都会把眼镜摘下来,像《战狼》那种3D简直无障碍,但是这部,应该每个镜头都有3D制作。
其实这样看,电影的诚意至少很足,不至于是坑钱的作品。
故事的叙事和内涵,看到大家都有评论,关于出现鬼的加分项,也不用多说。
最后也只想说,这应该才是我们真正值得尊敬与支持的国产电影,真正能够在广电部门重压下撕开口子的作品,将来也必然能够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一笔。
《魔镜3D》,由Pakphum Wongjinda、金成浩、彭发“三大鬼王”首度联合执导,每人分担一个故事,可称是近年中、韩、泰三国导演在恐怖电影层级的高层次协作虽然故事都用一面神奇的镜子进行串联,但各个故事还是有着巧妙的情节设计,韩国篇《电话》讲述了一次复仇,泰国篇《奶奶》讲述了一段虐爱,中国篇《电影》则讲述了一次拍摄,由香港导演彭发一手打造,并启用了孙坚、修睿等,开启了一段非常接地气的戏中戏。
三个段落各具特色,令人印象深刻——被吓得够呛。
说起段落式结构的恐怖片,每每只是多国参与,必会诞生很多精品,记得2002年有金知云、朗斯·尼美毕达、陈可辛联合执导的《三更》,2004年有三池崇史、陈果、朴赞郁联合执导的《三更2》,2006年有梁柏坚、秋山贵彦、Tanit Jitnukul联合执导的《黑夜》,都代表了当年亚洲恐怖电影的高水准,不同国籍的不同导演围绕一个主题的各自演绎,给观众带来琳琅满目的全角度惊吓,既是“检阅”了各国的“鬼”文化,也是让影视作品更加“大同”于全亚洲甚至全球的努力。
《魔镜》的题材,很容易让人想起更“古老”的一部电影,那是大概2000年左右的时候,由徐帆、谢霆锋、罗兰等等出演的《古镜怪谈》,那也是一个三段式故事,也是由一面神秘的镜子而起,今次应是加强版,相对往篇,算是各种强力加磅,导演阵容自不必说,影片的拍摄与制作,也更加精致,无论是泰式暗魔、韩式悬疑,抑或港片惊悚传统,这些元素叠加简直就是恶灵厉鬼的集中营,用“群魔乱舞”阴影覆盖整个亚洲空间。
众所周知,内地上映的恐怖片,不能过多剧透,且都有一个“神补刀”的结局,会让观众之前积累的所有恐惧感,瞬间全消,但《魔镜》不同,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鬼片,片中的鬼可以24小时全天候的随时出现在影片中,出现在观众心里,带来一场场颇有“虐杀”效果的恐吓。
唯一不变的是,那盏历经了风雨岁月洗礼的镜子,依然在民间流传,谁也不知道,第二天一睁眼,谁会收到这盏充满了诅咒与魔力,谁也无法摆脱的魔镜。
而且,没有所谓的“解密”的捣乱,鬼就是鬼,似乎看得见又摸得着,却也看不见也摸不着,用一部电影,来激发出受众内心的“鬼”才是主创者最快乐的事情。
当然,如今的魔镜,已经成为一个“惊悚”的符号,在影片中穿梭,也在观众的内心里奔腾,皆因这一部电影,集合了惊悚的内外双修,一边用不断深入且难以预料的故事,抓住观众内心的恐惧之源,另一方面又通过颇具力量的声光电效果,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感官刺激,其实相对来说,是集合了亚洲恐怖片的心理控惊悚,和欧美恐怖片的视听控惊吓,融合于中泰韩三国的风格化故事中,得以综合性的体现,做得好,绝对是集三国恐怖能量于大全。
说实话,战台烽其实是一个很胆小的人,每次看恐怖片,都如过一次鬼门关,当然烂片不算,但凡优质的恐怖惊悚类型片,观影后所带来摆脱不掉的“长尾”效应,绵延很多天,每当遇到与影片剧情相类似的场景,便会瞬间穿越回去,仿佛昨日重现般,把影片的剧情再“搜刮”出来,放置于时时的想起,那种随时“乱入”的身临其境感,是一支惊悚片送给我们的长效肾上腺素分泌剂,总会在出其不意的时候焕发新的恐惧力量。
文/芳菲小猪作为一个中国的恐怖迷,内心永远都是非常纠结的。
因为不管是一年推出多少部恐怖片,票房有多好或者有多烂,大家伙讨论的话题似乎亘古不变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到底有没有鬼?!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哲学问题,也是个科学问题。
问题每每上升到这个高度,那答案显然就不会那么确定。
反正对于我这个非无神论主义者来说,八方神明俱皆敬畏。
怕鬼,也未必就是件坏事。
至少,怕鬼的人肯定怕报应,所以注定了也坏不到哪儿去。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喜欢刷午夜场恐怖片的人。
怕鬼又喜欢看恐怖片,而且还是午夜场,这怎么听起来都有点难以理解。
但实际上,真没什么不好理解的。
因为这里面有个悖论,那就是恐怖片毕竟是电影,而电影是演员拍的,拍摄的过程是演戏,是假的,它带来的只是感官上的刺激,并不负责解答到底有没有鬼的问题,它的作用只是让你在影院里能够度过可以惊声尖叫的90分钟。
所以我虽然怕鬼,但是我不怕演员。
演员如果真是鬼,那恐怕导演也不敢拍了!
所以,所谓鬼神,你怕也好不怕也罢,他们都存在于你的内心里。
就好像恐惧,只是你自己的一种内心状态。
只不过这种状态是可以通过外在的刺激激发出来的——比如一个从来没听过鬼的人,当他进门时你躲在门后突然冲他大吼一声,他肯定也会吓一跳。
而能够激起我们恐惧感的东西也很多,比如我小时候就特别害怕晚上照镜子,只要对着衣柜的镜子就会睡不好,总觉得那里面有人在看着我……仔细想来,这可不就是自己心里有“鬼”么?
可能不少人都和我一样,都有着对镜子的恐惧感,尤其是畏惧内心的那种注视感。
照着镜子,尤其是长时间的凝视,似乎总能发现另一个自己。
就好像唐太宗李世民,他其实不就很怕镜子么?
当年他在诤臣魏征去世的时候说过一段话,大概意思就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所谓“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足见照镜子是真的有驱鬼养颜之功。
我想,也正是因为发现了大家的这种对镜子与生俱来的恐惧感,所以导演才从镜子入手,拍摄了这部恐怖片《魔镜3D》。
故事是三段式的,分别发生在韩国、泰国和中国,也都是各自国家电影里最常见的恐怖方式。
然后通过一面镜子串联在一起。
第一个韩国故事主打复仇,第二个泰国故事走的温情路线,第三个中国故事则是逗比搞笑。
从中很容易能够看出韩国恐怖片注重心理构建,泰国恐怖片从人情入手,而中国恐怖片则注重画面效果。
90分钟的韩泰中三国恐怖游,对于目前还停留在走进科学阶段的中国恐怖片来说,多少点新意。
看过之后你敢不敢照镜子我不知道,反正猪姐照镜子的时候心里还真的略感惴惴的。
而影片最大的特点是直接铺陈,直接解密。
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最后都演出来。
不用大家动脑去琢磨,倒是轻松了很多。
当然,对于恐怖迷来说三个故事的结局一点都不难猜,反正猪姐是全中。
而里面也有没解释清楚的一些细节,比如第一个故事里的手机为什么关机后会自己能开机而且还能自动登录社交软件,第二个故事里最后小男孩在镜子里看到的爷爷奶奶,还有第三个故事里女主角到底会不会泰语……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难得的,没有烂尾的恐怖片。
对于《魔镜3D》这样一个电影片名而言,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多数人可能会和我一样想到的是那个熟悉而又久远的经典童话故事,事实上,这部电影和童话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是一部由中、韩、泰三国的彭发、金成浩、Pakphum Wongjinda等三位亚洲顶级惊悚片导演联手打造的“让人惊喜又惊魂”电影作品。
《魔镜3D》由三个部分组成,三个段落通过一面“镜子”关联起来。
段落间既是独立的故事,也有通过对于人性考量审视的共同内核形成相互的呼应,三位导演的风格特征明显,组合在一起却毫无违和感,近年来惊悚片一词几乎成为烂片别称的时候,本片精致的剧情设计、流畅的视觉语言无疑在为行业重新树立起了一个标杆和表率。
作为生活必备用品之外的镜子自身就是有隐喻的,无论是在童话故事里,还是历史典故里,抑或是在惊悚片里。
人和事物在镜子面前所折射出来的这一影像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幻象的诞生过程,镜像是如此的真实。
金成浩的《电话》是第一个段落。
我们所处的当下,手机几乎是人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无论办公室,餐厅,地铁公交,还是走在路上,总有数不尽的人在低头看手机,或用手机拍照刷屏各种。
手机带给了人类沟通交流的便利,却也拉远了人们内心的距离,甚至它将很大一部分人绑架到了另外一种绝望的生活,直到死亡来临,你可能紧攥在手心里的还是这个名叫手机的东西。
爱真可以超越一切界限吗?
《奶奶》可能是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中真正去讲述亡魂存在的部分,这可能与主创国际合作而在审查上得以放松的缘故。
祖孙、父母、这样的关系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常态,这其中的隔离、忽视、以及观念的冲突是家庭矛盾中的重点,这些都只是这个影像故事里的爱情铺垫,剧中爷爷和奶奶阴阳相隔10几年,活人与尸体的相伴生活看似重口味其实感人至深。
彭发段落的《电影》设计是三段中最为用心的,尽管戏中戏这样的设计并不新鲜,新鲜的是在故事讲完之后你仍然意犹未尽却跟随片中角色一起揣测某人是否会泰语,而最终你没有肯定的答案。
三段故事组成了一部完整的电影《魔镜》,在让你恐惧的同时,还让你悲伤并欢乐着,更重要的是影片还提供了一个让你慎思生活的机会: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家人,如何权衡主次轻重,以及因何追求。
作为一个资深的恐怖电影迷,其实在每次电影院上映恐怖片的时候都是充满期待的,但每次花钱去电影院看完就后悔,然后周而复始。
我不是在宣扬什么爱国热情,我支持国产恐怖片的原因不是因为它们好看,而是希望国产恐怖片能拍出自己的特色。
纵观日韩泰三国恐怖片的发展也是从开始的不知觉也,到最后升华的过程,但人家高明在人家更关注的是剧情本身的吸引程度,而不是整天想着打噱头捞钱,捞钱其实也没关系,下面把电影拍好啊,选好剧本啊!
但……说回《魔镜3D》本身,叫这个名字确实有点勉强,因为这三个故事对于镜子来说只是个道具罢了,并没有像原版的《魔镜》那样作为电影的主线。
其次,这部电影所谓集结三大鬼王(其实所谓的三大鬼王我个人觉得不恰当,我认为的三大鬼王是泰国的Tanit.Jitnukul,拍摄过《恶魔的艺术》系列;韩国的安兵基,拍摄过《突然有一天》系列,但后来来到大陆拍摄《笔仙》也难逃吐槽命运;香港的邱礼涛,拍摄过《阴阳路》系列最早的7部)的宣传,其实最终是大陆恐怖片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虽然三个故事都不是能决定让人觉得恐怖,但对于配乐、气氛营造、悬疑设置等的运用来说,韩国和泰国的导演确实比大陆的那个故事好看太多了,大陆演员对香港搞笑片的节奏把控非常差,演技显得很造作。
惊悚片《魔镜》由中国、韩国和泰国的三国电影人完成,由三段故事构成,分别是:韩国《电话》、泰国《奶奶》以及中国的《电影》。
三个故事都是围绕着惊悚人心的元素展开,探讨的也是到底有没有鬼?
影片给出的答案就是:鬼由心生,善恶终有报。
远到欧美国家暂且不论,他们的鬼神论和中国的还有些不同。
东南亚的鬼神传统故事很是近似,毕竟文化同源,古代的时候东南亚的文化也互相影响,所以在你论起鬼神的故事和对人的影响,有很相通的理念。
《电话》讲述恶有恶报的故事,《奶奶》是从人伦和亲情出发的故事,《电影》则是批判电影院的一些丑陋现象。
三个故事讲的是鬼,其实是说人性的黑暗面,这也是惊悚片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好事和坏事,这是事情会给这个人带来好的和坏的影响,也是常言所说的善恶终有报。
虽然有点封建迷信,但一个人坏事做得多了,终究不会有好结果。
反之,总是做好事,也不会有太坏的结果。
串联起整个故事的线索是一块魔镜,这也是片名的由来。
这块镜子中似乎可以看到亡魂,从而让每个故事的主人公想起自己做过的种种善事和坏事。
在片中,不少场景真的达到了预期的惊悚效果,《电影》这个故事属于惊悚+喜剧,可能因为导演彭发见过剧组里的事情太多,比如女明星耍大牌、投资方缩短制作周期、剧组简单处理特效等等,这些不利于电影拍摄的事情都在这个故事里出现了,可以看做是导演自己的一种大胆披露。
《电话》是韩国的故事,实际上说的是手机,一个女孩做了坏事,遭到报复,手机成为她被威胁的主要工具。
这个故事的惊悚程度也不小,特别是结尾的一段,让人感觉似乎鬼怪真的有出现,同时也为事情的真相感到震惊。
导演可能也在批判年青一代人的不负责任和率性而为,从而导致很多事情受到难以估量的可怕后果。
《奶奶》是讲述人伦亲情的故事,这个故事稍微平淡些,但有几处惊悚效果做的还不错。
整个故事都是很明显的泰国风格,还带有浓郁的宗教意味。
这个故事的主旨很简单,就是要善待老人,这种道德观念在东南亚是共通的。
总的看下来,电影《魔镜》展现了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生活中不会有鬼,但因为心里的恐慌而吓到了自己。
当真相揭开的那一刻,人似乎得到了心安,不过导演没有让影片那么简单的完结,最后还是留了尾巴,是不是有鬼?
谁也无法确定。
文/梦见乌鸦别看华语电影恐怖惊悚电影市场那么惨淡和粗糙,但之前对这部《魔镜3D》还是比较期待。
并不是因为《魔镜》这个还算是知名的IP,而是在于以下两点。
其一,这是一部我比较心水的分段式恐怖片;其二来自中韩泰三国的知名恐怖片导演一同完成了这部电影,从外表上看,似乎与国内那些不入流的伪灵异片电影划清界限。
但该片的预告片效果又是那么烂,让人吐槽,加之该片档期飘忽,从最初的7月末,再到后来的8月中,最后9月底,然后又提档到现在的9月25日。
让人感觉这部电影没什么底气,如果真得是一部优质恐怖片你跑个什么劲啊。
怀着忐忑的心情看了这部电影,总体评价,作为一个恐怖片粉丝来说,这不是一部惊喜的作品,但针对国内市场而言,《魔镜》绝对称得上是良心之作(但为什么宣传物料那么烂,又没什么底气呢),具体效果如何,如下分解。
首先来说,这部电影不推荐恐怖片粉丝去看,因为只要你喜欢恐怖片且有所阅历,基本都能看出第一个和第三个故事是抄的,只有第二故事好看,且个人很喜欢,但为一个短片去看电影实在不值当。
不过如果你平时不怎么看恐怖片,这部《魔镜》倒是可以看看。
闲话审查与片名《魔镜》分析该片之前,还要插一句,众所周知,国内恐怖片由于审查制度而言,是不能出现鬼的,所以如今有那么多的伪灵异。
但对于那些来自国外的电影该如何判定呢?
标准又在哪里?
《魔镜》从出品方来看,是国内作品,也是拿了龙标的,但其中有两个故事确实是两个外国导演拍得外国故事,算是进口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作合拍片。
那么审查制度对于这部在国内公映,但其中又有外国出品方的恐怖片该如何判定?
明确要指出的是,这部三段式作品其中确有一部鬼片,是真正的鬼片。
那么审查制度对这种如“俄罗斯套娃”一般的作品,国内出品套国外制作的电影,难道不适用吗?
当然能在大银幕上看到一部纯正的鬼片还是非常爽快,但就是想知道标准在哪里?
为什么有的国内恐怖片编导绞尽脑汁要回避审查,导致电影效果乏善可陈。
这样一部作品,其中一个故事却明目张胆的大走灵异路线,这是何故,审查标准在哪里?
难道是为了显示他国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而突出自身的优越感吗?
当然是一句玩笑话,只是有感而发。
(据说该片档期迟迟未定就是由于片中的灵异太过于暴露导致审查不过,但总体感觉像是片方营销的噱头,作为营销狗,这点小伎俩还是了解滴)还要说下电影的片名,《魔镜》,来源于上世纪1999年阿甘导演的那部同名作品,电影出品方是香港,后来内地公映换了个名字叫做《古镜怪谈》,当时网罗了谢霆锋、林心如、徐帆等两岸当红明星。
一块古董梳妆台引发三个不同年代的恐怖故事,虽说作为引进内地的作品,没有出现鬼怪,但恐怖气氛做的很棒。
但那部《魔镜》最大的意义还在于,为适应内地审查制度,而玩的“人扮鬼+精神分裂”噱头来掩盖灵异,该片是第一部!
对于这部小时候看得恐怖片也不知道爱也好还是恨也好,一部电影开了一个内地国产恐怖烂片的大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分段式恐怖片的优势而这部《魔镜3D》,还是阿甘(刘晓光)担任制片,在这个IP满天飞的时代,本片也是赶上了“IP热”。
个人认为其实没有必要,因为三段式故事中,除了第一个镜子是重要道具外,其余两个故事跟镜子关系不大,另外《魔镜》这名字总让人想起了白雪公主,不知道的还以为童话片,这是个问题。
而关于本片的三段式无可厚非。
个人是非常喜欢这种恐怖片模式,因为恐怖片本来就是一个被玩烂了的题材,吓人噱头就那么三板斧,90分钟的片长讲一个故事有时候真的找不到太多情节和噱头来支撑,反而这种如市井传说的小故事短小精悍,就像听鬼故事一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拍得好了还能拍出更深的内涵和新意,比如本片中的第二个故事。
本片的三段式跟老版一块镜子串起来三个年代不同的故事不一样,后者是一条主线上的三段式,本片三个故事之间并无联系。
分别来自三个国家,跟当年的《三更》系列和《黑夜》倒是很像。
有意思的是,当年的老版《魔镜》没有鬼,且开创了“伪灵异”的先河,这部《魔镜》这多年之后倒是真正的出现了鬼,会不会再开一个潮流呢?
此乃后话。
下面来看三个小故事,各有所长,且没有剧透。
来自三国三位导演,有两个共同点,除了都是各自国家比较著名的恐怖片导演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他们的作品分别都被好莱坞翻拍过。
《电话》:亏心事后鬼敲门本片的导演是韩国导演金成浩,国内可能不太了解这位。
他也是老牌恐怖片导演了,最出名的电影就是《照出凶灵》,后来这部电影被好莱坞买下版权,拍了一部电影叫做《鬼镜》,鲍小强主演,相信不少朋友都看过,看来金成浩还是对镜子题材鬼片很有见地。
《电话》是三片中与镜子联系最紧密的,故事很像泰国鬼片《死神十字路口》中的第一个故事《寂寞》,节奏完全一致,但主题是相反,后者一段阴差阳错的缘分,本片则是亏心事后鬼叫门。
大部分时间描写宅女发短信吊凯子,叙事平铺,节奏很慢,但循序渐进的恐怖片做得相当出色,后半部分才有点骇人的成分,最后女孩在黑暗中的摸索才是本片最为恐怖的地方。
也许这是铺垫故事的一个方式,由浅入深的恐怖真正的恐怖。
结尾的闪回让我们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且这个自圆其说的故事并无牵强,收尾不错。
《奶奶》:阴阳相隔难耐亲情无界本片的导演是泰国的Pakphum Wongjinda,名字一堆英文叫不出来,但作品各个有名,《凶间疑影》、《骇人手机》,还有那部著名的《13骇人游戏》,同样也被好莱坞翻拍过。
这部《奶奶》是三段式中我最喜欢的,也是唯一一部鬼片,而且是明目张胆的玩灵异!
一个不会说话只会“yaya”的小男孩,父母工作在外,只能由奶奶照顾,由此产生的灵异亲情故事。
电影前半段循序渐进的渲染了祖孙情以及父母的冷漠,后半段奶奶意外故去,从而进入了恐怖的漩涡。
电影没有一惊一乍的惊吓,却有那种令人背后发凉的感觉。
比如小孩一个人独自穿越车流湍急(其中路面还有为车祸死亡人描出的白痕,这个细节大赞),去小卖铺买吃的,被问之谁带你过的马路?
小孩指了指空无一人的身边。
这就是让人感受到恐怖的地方。
尽管小孩不会说话,但谁都知道这是“奶奶”带着孩子来的。
但仔细想来,在惊悚之余体会到了温暖。
电影中的家庭,不仅仅是一个特例,更是一个代表,本是一部纯正的鬼片,结尾处峰回路转,说鬼的同时也让人体会到了阴阳两隔的那种亲情。
结尾镜中的噱头明确了电影灵异的气质,这不仅仅是一部鬼片,他用了短短几分钟便说尽了三代人的真情,让人想起了叶伟信《回转寿尸》中最后一个大亮的故事《最后的晚餐》。
还需说一下,那个只会说“yaya”的小男孩,在泰语中,奶奶的发音好像是“kunya”,有没有“yaya”这个叫法也不太清楚,希望懂泰语的朋友给科普一下。
《剧组》:片场惊魂玩搞笑最后一个故事的导演是彭发,关于此人不再赘述。
只是说说这个故事。
整体《魔镜》这部电影的风格沿用了近期泰国分段式恐怖片中比较流行的模式,在几个纯粹惊悚的小故事之中,穿插一个由惊悚和搞笑组成的故事用来活跃气氛,就像高英培相声里那段《哭四出》一样,连续相同题材和风格的故事堆在一起看多了难免让人厌倦,需要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出来活跃一下气氛。
本片有点像《鬼5虐》最后一个故事《片场惊魂》,都是在讲一个拍鬼片的剧组,进而遭遇亦幻亦真的灵异现象。
这是一部无厘头作品,吓人场面不算出彩,但笑料极为丰富,光是看片中几个倒霉蛋“遇鬼”后洋相百出就能让观众忘记了这一部恐怖片,比如剧组成员听闻从胯下看对方能够看出对方是不是鬼,随后在拍摄时的形体各异让人笑掉大牙。
虽说电影里情节东拼西凑,可是整体上来说,这部无厘头的作品还是在这部电影中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另外导演彭发还自黑了一次,这与《片场惊魂》中那位导演恶搞自己的前作《鬼影》《连体阴》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处。
总体而言,这部《魔镜》在整体新意不大的情况下,用了三种不同风格的故事完成了一部电影,在国内市场上还是比较少见的。
同时电影的质感不错,尤其是第二故事非常好,电影这四颗星全是为这个故事打的,其他两个一般,且有雷同减一星。
如今的恐怖片,故事很难在90分钟片长中寻找出更多的突破点,不如分开各个击破,这也就是如今分段式恐怖片越来越吃香的原因,但需要注意的是,分段式,每个故事必须要做到风格迥异,否则单一模式下同样的风格,就会让人吃腻。
上毛中特的时候在课堂上看的,之前不知道是恐怖片,所以看的直发抖,课堂上那么多人也消除不了我的恐惧,果然是个胆小的人
冷饭作,但能在影院看到正统的恐怖片作品我已泪流满面。广癫局严格审查下这怪力乱神的剧情能上映,看得出导演费了心思。更愿意相信这是部试水之作,期待国产恐怖片的春天。Ps.前后两个故事的分别来自『死神的十字路口』Part1,『鬼乱5』Part5;剧情三星,名字烂减一星,孙坚太萌加两星。
这电影其实是有鬼的,只是很多人没发现
第三个故事特别好笑,笑翻全场!觉得孙坚很萌。
来拉高分数,为毛分这么低,不要去和外片比好不,虽然剧情有借鉴,但也有创新,能营造出恐怖氛围的国产片不多了!最后一个故事够逗比,国产片就是缺脑洞,哈哈
两星全给第二个故事《奶奶》。
凑合。。。
奶奶的故事很感人
国产都没鬼
韩国的最好最为深刻,泰国的感觉烂,中国的有点意思。
哈哈哈哈那个蓝布遮脸的替身抠图戏笑死我了
还可以吧,凑活看
2018年之前看的
没敢看完,有点东西的呀
我在泰国鬼片里看到一部类似的,电影。如果有鬼的话还能好一些,但是没鬼往别的上套就没意思了。
第一个还不错,第二个算是个怪谈,介于泰国背景竟真的出现了鬼,第三个比较呵呵。
第三个故事尤为惊艳,可见编剧的功力不简单
神预言啊
在国内能上的范畴算不错的了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