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电影节我看过的No.1,尽管它一个奖没得,当然国内也不可能把奖给到这种题材。
就是太震撼了,故事太牛了,导演太牛了,演员也演的好,所有荒诞可笑和震惊放在“希特勒”这个人皮下面都合理了,人戏合一的最高境界,做个真正屠宰世界的nothing to lose的杀人狂魔。
细节铺垫的太好了,这是真的没有一个镜头一句台词是无意义的,都在铺垫铺垫,到最后爆炸。
谁能想到,一开始问的老鼠药,是最后的杀人武器,一个自责老婆孩子在地震中丧生再也不相信什么爱情的老实人,会为了一个妓女欠债上亿勒索剧组以至于杀光所有虚假就为了内心里的那一点点真情。
但导演又没有把男主刻画成值得同情的角色,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意想不到有三:全片竟没有一个值得信任有真情实意的人,除了那个站出来为他说话的女副导演。
妓女肯定是死了的,否则不会刺激男主至此,只是以这种方式能干出这么大个事儿来完全出乎意料。
真真假假已经不重要了,导演是真的幕后大Boss,戏里是喜剧戏外是悬疑犯罪剧,伊朗电影总是给人惊喜。
《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战争片,它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可能的未来,让我们见证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全球冲突。
这部电影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入的主题探讨,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电影的情节紧凑,角色鲜明,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张力和冲击力。
电影的视角广阔,包括了战争的所有参与者,从最高的决策者到最底层的战士,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展现。
这样的设计使得电影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全面,让观众在看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多元。
既然名字叫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就存在两种可能一、此片意在借一个小故事影射大时局,探讨人类大规模冲突的根源二、名字只是一个吸引人的噱头,是以一个大标题解释小人物面对世态炎凉时的无力,对底层人来说,我们的一生就是一场与世界对决的大战先说一:既然是影射大时局,那么剧情和人物应该都有所指,我就胡乱对应一番,博君一笑男主——底层大众,可以说是善良的,也可以是懦弱的,我们会为路边小狗吃死去的妈妈的奶而悲叹,但大多数情况下也无能为力,底层大众并不缺少智慧,我们会制造谎言,也会行使暴力,我们有时能看清人类精英们的把戏-用权力、思想等等手段压榨我们,我们有时会妥协,被逼失去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时就会陷入疯狂,引起巨大的混乱女主——一种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光底层大众,所有人几乎都愿意相信有一种理想的意识形态可以作为更好的社会和更好的国家的思想基础,但这种理想的意识形态千人千面,在不同的人心中是不同的样子,但很多人心底里又梦寐以求,但这种意识形态是被思想者等等控制的,或者所编造的,它就像一个性工作者,只是很多人理想的投射,也可以被人随意塑造剧中剧——zz或者说tizhi,剧中在拍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里有各种各样的角色,目的就是演出一场好戏给观众(公民)看,当一个运行良好,又较为亲民的zz或tizhi运行时,他看上去如梦似幻,一旦这场戏中出现了差错,有时就要不惜代价毁掉这栋大厦,就像剧中的房子一样zha掉制片人——zz精英集团(贵族)(既得利益集团)(依照不同的社会形态可以对照不同的群体),他们是zz或tizhi的设计者、资助人,并且也通常是首要受益人。
他们会找到各种各样的角色,把这场戏演好,同时要兼顾各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分配,当一切顺利时,皆大欢喜,各个阶层、群体形成平衡,一场戏顺利落幕,而当这场戏出了乱子时(一种潜藏在社会中的意识形态被摧毁时),底层民众就会失去理智,行使暴力,让社会陷入混乱(片场打架直至最后毒杀发生)导演——zz精英集团(贵族)(既得利益集团)选出的一场戏剧的总指挥,他是出现在前台的lingxiu,有时他会表现得平易近人,甚至亲自指导演员(大众)如何演好大众自己的戏,也演好导演执导的这场大戏,和制片人一样,在片场出乱子时,他也要尽快决策,解决问题,所以能力突出的导演甚至会成为制片(精英阶层)真正的主人如此一来,整部片子就成了一个国家得寓言,当底层珍视的理想(或者说幻想)破灭、被毁,他们有可能毁掉整个国家,从而诞生像希特勒这样的yuanshou,给世界带来威胁以上这些当然是无比牵强地生拉硬拽,我想没人会当真再者就是第二种情况:那么故事就是故事本身了,他是平行放到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中都可以成立的故事,老实人的自欺欺人、弄巧成拙,有权力人的威逼利诱、机关算尽,所有人都想方设法地欺骗、欺负、压榨他人,最终在崩溃中做出极端的事,,对于弱小的底层民众来说,生活几乎就是以外部世界无限斗争的大战,又或者它本身就是聚焦于作者自己的国家-Iran无论如何,这是一部有足够戏剧成分和话题的电影,也可以看到Iran电影人不再满足于仅仅反应本国真实状况的现状,他们希望加入更多国际化的元素,让电影显示出更多的层次,打达既有票房也有口碑的效果,五星好评!
太震撼了,向伊朗电影致敬。
最近多看了些伊朗当代题材的影作,大感意外,已成亚洲电影一极。
本片构思和拍摄堪称完美,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我就一直被牵着走(男主讲狗狗的故事,镜子中的妓女没有露脸),到最后一个镜头黑暗淹没了餐厅,传来人们的呼救和哀嚎>>>>故事的框架是剧组在拍摄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片段,而电影的结局暗喻第三次世界大战应该是底层不断被压迫和欺诈而进行无差别杀戮反击?但再看底层人民也不是无辜的,他们也说谎、狡诈,自私和已自我为中心,没有安全意识,作为观众我们看到有多个机会可以阻止惨剧,但悲剧还是发生了。
犹如人类历史。
很多人可能会把本片解读为是一部利用主角身份的错位跟反差,讲了一个底层人逆袭成为暴君的电影,的确,男主是在扮演了希特勒以后,最终成为一个杀人狂,但这并不是本片的内核。
实际上这是一部非常现实主义的悲剧,它表达的不只是个体的身份和命运,而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我先来根据剧情大致分析一下影片内容,并进行个人认为最合理的解读:作为底层边缘人的男主进入剧组打零工,然后莫名其妙地被导演看中,替代临时发病的演员饰演希特勒。
后来男主利用工作便利将暧昧对象藏在剧组的布景房子里,但是某天剧组拍摄了炸房子的戏,这时候女孩正在房子里,这是全片最重要的转折。
男主悲痛欲绝,跑到现场挖尸体,但被制片人劝阻,制片人告诉他第二天会陪他来找,如果找到尸体就会报警,没找到就继续拍戏,但第二天男主发现大量建筑残骸已经被运走,于是怀疑制片人为了让电影继续拍下去破坏了现场转移了尸体。
这场戏拍的非常精彩,场面的调度恰到好处,文本也写的非常好,这时观众会有一种罗生门的感觉,不知道谁在说实话谁在撒谎,但从之前的铺垫来看,可以确定女孩是不会逃走的。
此时对于男主来说,仇恨已经无法压抑,于是他大打出手,现场非常混乱,甚至和劝架的也打在一起,这时候男主已经形成了一个信念,那就是全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加害者。
之后导演串通制片人欺骗男主说女孩已经回到她来之前的地方,这部分交代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那就是炸房子和运走废墟残骸都是导演指示制片人做的,这也是我认为本片最深的一个伏笔,后面会讲到。
之后制片人拿出一个有全组63人签名的证据,证明男主知道当天剧组会炸房子,以此为要挟要求男主演完剩下的部分,这份名单是对男主的第二次刺激,这强化了男主认为所有人都有罪的信念。
当他在拍最后一场戏的时候,看见一个群演在废墟里捡到了女孩的手镯,这是对男主的最后一次刺激,他此时已经非常坚定地决定要复仇。
电影中的电影里,最后一场戏是男主扮演的希特勒看着群演们扮演的犹太人在毒气室中被屠杀,而全片的最后一场戏是男主坐在餐厅里,看着被下毒的剧组人员一个个倒下,完成了他的复仇。
这里我认为之前戏中戏里的群演是被真的杀死了,因为最后一场戏中餐厅里的人大概有四十个左右,而男主的仇人是名单上全部的63个。
下面来说说片中的角色。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群体是剧组工作人员,这些人都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人,他们没有任何理由去加害男主,男主骗制片人说是他妈要死了所以需要钱,这时候旁边是有很多人的,炸房子之前男主也和工人一起搬运汽油和炸药,所以那63个人其实没有撒谎,他们认为男主是知道当天要炸房子的,但男主当时心不在焉,完全没注意到搬的是什么东西。
而且男主在和制片人对峙的时候对全组人大打出手,客观来说,男主这样的人在剧组人眼里肯定算不上什么好人,他们签字只是做了很平常的事而已,设身处地的讲,如果我们是剧组人员,应该也会这么做。
另外一个重要角色是制片人,他看起来地位好像比较高,但他是卖了房子赌上了全部身家去拍这个电影,顶多算个中产阶级。
而且他在剧组也完全说不上是权威人物,一切决定都要看导演的。
这些人都是一些普通人,完全算不上是什么权贵阶层,但男主最后却将仇恨发泄到了比他强不了多少的这些剧组人员身上,而唯一的上层阶级,也是女孩悲剧的罪魁祸首的导演却始终置身事外安然自得,而这种底层人的自相残杀在全世界各个地方都在上演,这才是这个片子最现实和也是最具力量的地方。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本片在编剧上存在一个硬伤,那就是没有充分地说明导演选择男主作为希特勒扮演者的理由,但我认为这恰恰是有意为之。
如果将导演作为上层阶级的符号,那男主,甚至整个剧组都是他手中的角色和傀儡,无论是男主扮演的希特勒,还是接替希特勒的萨达姆,他们看起来都是独裁者,但真正的幕后其实是导演,甚至有可能男主就是被导演选中来完成这场底层人民内斗的。
说到这儿,可以说整个剧组就是一个现实社会的隐喻,人们在互相争斗,而导演坐在幕后看戏。
细心的人应该会注意到,片中的角色似乎都在互相欺骗,无论是男主撒谎说他妈快死了,还是女孩撒谎说那个男人给自己下药,又或者是制片人撒谎说第二天再陪男主来挖尸体,无产阶级就是在这样的互相欺骗当中内耗、争斗,甚至互相残杀,而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悲剧真正来源于哪里,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只知道自己是受害者,而所有人都是加害者,男主的这种行为像极了世界各地那种报复社会,对像自己一样的无辜人进行的杀戮的人。
电影开头的一幕,男主讲了一个母狗被撞死了,小狗趴在它身上喝奶的事,女孩问他,那你帮它们了吗,男主的表情是无奈,沉默,甚至有点惊讶,这就是底层人对底层人的态度,人们面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无计可施,甚至可能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要去帮助别人的这种可能性。
毕竟自己已经够惨了,哪有心思和能力去帮助更惨的人,又或者深知如果躺在地上的母狗就是自己,谁又会来帮自己呢。
这就是这个世界最冰冷也是最现实的一面,而这样的故事现在很少人去讲,人们更愿意沉浸在肥皂剧中麻痹自己,沉浸在综艺节目里逃避现实,在互相欺骗和仇恨中对立,而真正的上层阶级,引导着,欣赏着这一切,就像导演着一部《第三次世界大战》。
1.穷人和资本家的战争2.套路与反套路的对抗3.神经病大战正常人4.个人无法融入集体后负极从而毁灭集体5.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希特勒”6.爱破坏规则的蠢蛋反抗规则的故事7.老实人就不该给他机会8.反过来想,自己是老实人要学会抓住机会你能理解到哪个层次?
男主真的可怜吗?
女孩到底是谁害死的?
剧组的人要对女孩的死负责吗?
剧组的人就该死?
老实人遇到困难该帮助他么?
有人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你会为了私欲而杀害他么?
导演懂希特勒么?
希特勒杀犹太人是因为老实人负极么?
仇恨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忘记自己的过失而去憎恨全世界么?
实在太喜欢了!
牛逼!
惊喜!
前段越看越喜欢,悲愤、沉郁、混沌,战争、阶级,一切皆是地狱中的困境,如同片中闪烁红灯的毒气室,人一拨拨往里进,却没有出口。
戏中戏交互映射,镜子所折射出的冷漠,结尾沙基卜茫然呆滞地坐在宴席上,绝望麻木地看着剧组人员,正如希特勒眼睁睁看着帝国的毁灭。
角度刁钻,切入点吸引力大,结尾调子起的高,是这几个月来看过最惊喜的电影。
但,男性视角的复仇叙事有点看不惯了,这套大男子营救女性的底子看的有点厌恶,观众可能很难对主角起到共情,也有可能是我作为电影从业者的视角代入,一个如此一般的群演,打乱了拍摄计划,葬送了整部电影,实在可恨。
中段开始的叙事已经有崩塌的走向,没有了一开始对于劳务、片场秩序、角色错位处理的游刃有余,节奏变的拖沓,好在从景片爆炸那一瞬间又重回高潮,也辛苦导演能在一个片场里玩出如此这般的性别、阶级、善恶的drama故事,佩服伊朗电影,形势和主题的结合实在精彩,能进入个人年度top10的片子。
建议所有同行观看,不要随便找演员,万一找来个精神病,这就是下场…
生活在沙基卜这样的人面前,只有痛苦。
他没有自己的立场,别人也不允许他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不知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其他人从来只把他当作用后即弃的工具;他甚至也不值得同情,因为他是非不分、黑白不明,有的只是满胸压抑的戾气。
他确实很可怜,但是他更可怕……站在沙基卜的立场上,所有人都该死,但如果退回去想一想,聋哑妓女的死原本只是个意外,制片方并不负有直接责任,伸冤不在此。
当然导演等人的威胁和粉饰确实是无情的,但和妓院老板的贪婪和残忍、还有沙基卜的疯狂相比,又说得清谁比谁更好呢?
这个世界都是环环相扣的,唯人性永存,唯愚蠢难破。
伊朗电影我很少看,看过的几部现实性都极强,也都有着很深很痛的情绪。
这种撕碎了现实直看向暗黑处的呈现,本身,就是一种想要求助的哭喊声吧!
成为希特勒吃完上午饭已九点十分有点头疼这疼不是感冒只是没睡好昨晚看《第三次世界大战》一个伊朗打工男为了一个妓女毒杀整个电影剧组善心转化为恶念天使变成魔鬼看完已是零点二十分于是熬过的夜成了饭后的困倦可又不能睡我一人看着小店他与世人为敌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我和睡眠为敌伤害的是自己的大脑和甲状腺我闭上眼暂时没有顾客这清静的时间不知能持续多久门外的鸟叫了啾啾啾啾啾啾啾……
看完既苦涩又震撼…除了男主无人在意拉丹的死活,而压断男主理智之线的是导演与制片人的联合蒙骗与威胁,以及剧组全员的声明,这些举动让生无可恋的男主最终选择决绝的复仇。
在这场悲剧中每个人似乎都与之无关,因为相互有意无意地隐瞒,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每个人又似乎都与之脱不了干系,即便是男主,也因为违背了不接待人的承诺与遗漏烧房子信息(也可能未被告知,也可能心不在焉导致没有获取信息)而有所关联。
男主扮演着希特勒,看似享有主演的特权,吃好喝好还有钱赚,与以前的生活天壤之别…而实际上依旧是剧组的工具人,没有选择与提异议的资格。
男主从某种程度上是被害者,但也是加害者,最后一幕剧组人员陆续倒下,画面淡出,只留慌乱的求救声,与男主的漠然而静止的坐姿形成鲜明对比…影片一开头男主关于小狗和小狗妈妈故事的阐述其实也象征了男主及剧组工作人员的相似处境。
对相似处境或悲剧抱有同情,但也仅限于同情。
一旦陷入混乱,每个人只想事情化小化无,相信想相信的,尽快把工作完成拿到薪水…而男主假装理智回归剧组,最终下毒无差别杀人,因为希望燃烧殆尽,也要毁掉所有人的生活…在意外、谎言与巧合编织下的悲剧中,无人幸免,悲剧继续延续…
4.5。巴貝拉對《新秩序》式電影的嗜好已經從主競賽漫延到地平線了。出現此種通過堆積苦難和極端事件剝削底層的影像,分明是創作者思考意識和表達深度的問題,不要跑去怪罪法哈蒂束縛了伊朗人的思路。
何来世界大战,哪有老实人去那种地儿的,本来就不老实
20221112,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230622,蛮压抑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欺骗、利用,排得好,但不喜欢其氛围,减一分,7分
無恥人渣報復社會的故事
#BJIFF 第十二场 想法挺好,可惜里面不少情节很难自圆其说。开头沙基卜被刮须剃头给拉丹打电话那一段不少观众在笑(虽然我没有),算是一种新奇的打破第四面墙的体验了
伊朗电影的苦情叙事,虽不得不承认影片为元电影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但表意和情感抒发却是在一路走下坡路。在这种表达系统中,戏剧的张力变得模糊不清,以至于被一再弱化,而人物的转变弧光和内心波澜成为一种缺席的元素,就连最后的报复也被置换为一种沉默式的爆发……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相似。纳粹也许会被消灭,但人性之恶总会以其他形式存在,不断撕裂这个世界,奴役人类的肉体,扭曲人类的心灵,最终引发世界大战。
相比之下把中国横漂的戏都衬托成渣,这可能是影史最好看的群演人物戏码,男主戏里戏外傻傻分不清楚。不疯魔不成活,人物性格成长对比强烈。士为知己者死,哪怕是个骗子。
Tragic trash
就像伊朗版的《不要欺负人》。一个嵌套了拿破仑,一个嵌套了希特勒。差点以为金髪洛丹会被导演指成艾娃……枯井里烂泥地,塞上牛羊空许约之后,世界脱轨。原名《第三次世界大战》很好,泰山压顶,剥削无处不在,一个人的兵荒马乱——为何北影节改成《片场风云》,一股子廉价港片名味。
真不觉得好 甚至有教唆意味 你惨你有理了?
戏剧感反差明显,成熟的叙事,构造文本之外可想象空间,结尾落到实处,走向有点意外,完成度高。#HIIFF
人总是不能入戏太深,否则终究难眠会被逼上人生绝境而不自知,你值得比这更好的结局。可是情难自持从来都是人之本性,我很怕失去了这些之后,自己是不是真会变成最为讨厌的行尸走肉,很怕这一切会真正失去意义。千万恨汇集在心中便容易积郁成病,谁都需要更多的阳光来温暖自己,需要勇气和坚持去帮助自己走出囹圄。我们都拥有很强的生之欲,也该因此更加爱惜自己,为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怎么现在什么坏事儿都能往希特勒身上扯
#siff# 前三分之二节奏很好,废墟冲突那段儿有点塌了,老鼠药的部分则太直白
观影结束后有种不符合三观的不适感。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如果他觉得男主是被人逼成了希特勒,但剧组勤勤恳恳拍戏,倒了八辈子血霉才遇上这么个事情;男主不守规则,满口谎言,出了事怨天尤人,灭霸全剧组,属于是阴坏还有大病。大概导演是某天突然火大想给全剧组下药,才让男主天降代为实施吧。
自由意志啊自由意志啊!!!感情让人觉得虚伪,一切都是,愚昧不自知一步步发展到毁灭他人。剧情推动有很多不自然的地方,但是真的就是从小恶积攒到了大恶。恶的循环很难控制。直到走向毁灭。
7/10. 能看到寄生虫的影子。
时空重叠的元首复仇。这部电影注定会因为道德评判与戏剧冲突而争议性十足,缺少了扎实的逻辑铺垫,结局就更像在一个不稳结构上的“有力”。一个思考:作为大多数普通人的一员,命运就掌握在一人或数人手里,真是现实又荒诞。
BIFF没排上看的一部,戏中戏照应的挺牛逼的,让人很意外。当电影照进现实,困在历史和现实间错位与重合的底层人,在片场是不会删巴掌的希特勒,在场外是工作和爱情的俘虏。泥泞地的肮脏和篝火旁的温馨,向往的小红房和漏雨的毒气室,低下的演员和掌权的制片人,冷色调下极具质感和氛围的画面,场景和人物关系间的互文对照。剧情充满着荒谬与偶然,转折点出现后愈发的无法共情,哪怕是感受外放的忧郁和一直铺垫压抑的愤怒所激发出反社会人格,报复社会的结局,仅仅只是“爽”而已。然而从开始的随意选角到最后全组跟着陪葬,心爱之人的爱究其本因是因为男主不听劝告的自私行为造成的,模糊的人物动机就像拦网后龙套老头说的,“这太假了”。这哪儿是什么反抗强权的壮举,不过是逃避错误,伪装成泄愤的懦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