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唯一一场点映,下周新电影还不少,能早看一部是一部。
总体还是很惊喜的,没想到年轻导演有这种生活的洞察力,也很会用镜头叙事,能用画面表现出来的剧情绝不浪费台词解释,构图也相当不错。
影片还是很真实地展现了女性困境(其实也不局限于女性,代沟、催婚这些话题都具有普世性),比如两姐妹刷盘子那场戏、酒桌上被催婚的戏,甚至小朋友间的很多戏,都非常真实。
虽然也有个别狗血桥段(比如被男人骗钱)。
窗帘这个意向选得很好,有很多女主在窗帘前的戏。
表面是她的生意,谋生的手段,却也是入睡安眠的保障,家庭隐私的一层遮羞布。
很喜欢结尾那场戏,没有这场戏我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平平无奇。
在氤氲冷冽的空气中她们对视,她困惑,她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们有那么多问题还能把酒言欢;忽然她懂了,她和她一样,甚至她和她和她也一样。
三代女性的姓氏不会传承,但她们的困境确实在传承。
非要说哪里不太好,我觉得应该是女主黄小蕾的服化。
豆瓣上说她像个广场舞领舞我是不同意的,她这往街上一站,人群里一钻,怎么看都是大明星。
她闺蜜的感觉就刚好。
电影在这个江南小城点映的前一天,有幸见到了导演JOJO。
那日的晴空一派克莱因蓝,周围都是温暖治愈系又可敬可爱的姑娘,一向有些社恐的我,在那个阳光柔和的午后,坐在北山某水库边的台阶上,身心霎时间融和进这澄澈的天空,这山涧清风,这眼前温柔的山水。
许是身边的她给予的一种安定的力量感,我有些紧绷的状态被这样温和的氛围舒缓放松下来。
大家轻松惬意地闲聊着,沉默的时候,微风以阳光为画笔勾勒出每一个人发梢如水波一般晶莹剔透的轮廓光,真想时光如眼前这果冻感的水面一般就此凝滞吧,我们就这样坐拥一方山水,不问人世春秋。
这样一个下午,会在我的记忆里珍藏成山中秋日琥珀。
JOJO是个相当独立的姑娘,笑容明媚性格爽朗。
平静地讲述着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特种兵式跨省点映,以及对电影的认真与执着。
我们从山间农家小院徜徉到山脚水库边,而后在学校校友林坐观夕阳,直到落日余晖依依不舍拂过这些有趣的灵魂,和煦的笑容,暮野四合,夜色拥抱你我。
坐在影院观影那一刻,荧幕亮起的光像是开启了时光虫洞,将人拽进洋子的困惑中。
我们随着影片大量横摇镜头像是一幅画卷徐徐展开的缓慢铺陈,是观众,审视着洋子的困惑;又是剧中人,反思着自己的困惑。
讲故事的源动力:丰沛而勇敢的表达欲望窄门和狭道通向永生。
——安德烈•纪德《窄门》 故事地域背景设定在云贵川小城盐津,这个世界上最窄的城市,人们执拗而坚韧地于狭窄中开拓生命的各种可能,探索宽阔如江水蔓延的困惑。
富有生命力的方言一出,人物就鲜活生动起来。
黄小蕾是生活在影片中的人物,完全褪去了《人潮汹涌》大姐大的狠绝与《人世间》活泼开朗、敢爱敢恨的乔春燕的影子,沉溺在离异中年女性如烟似雾般的困惑中。
小东北一出现在她的生活里我就与身边的她耳语:这男的感觉在骗她呢。
看电影的人有时候会有这样的矛盾心理:果然,我猜对了,这样的意料之中难以言说的怅惘;哎,幸亏不是这样,这样的意料之外的莫名欣喜与期待。
这是一个看完影片我很想去学习她的剧本的电影。
导演长篇处女作的起点很高。
洋子偷拿了妈妈的日记本,以孩子的声音作为旁白将日记内容读出来,十来岁小女孩的声音讲述着三十来岁母亲的故事,这样的错位割裂感冥冥中又有一种神奇的命运互文关照,孩子的声音平静的讲述,仿佛是平行时空同一人命运的切片,产生了别样的化学反应。
日记中的时间线严谨而缜密。
影片借洋子之口讲述了妈妈于美惠的故事,又以片段化蒙太奇式影像讲述了于美惠一家的故事,外婆的角色给予镜头与延展并不多,观众亦能够拼接出上一代父母辈的情感纠葛。
除非追求幸福,否则虚度此生。
——安德烈•纪德《窄门》 于美惠的中年困惑就如同她被堵在路上的车,轻易就点燃的烟,被欺骗感情与金钱依然没有解脱的现实生活。
人的一生都在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对抗与和解,这个窥探的猫眼往往是生死与变革。
所以影片中出现的上坟与祭祖场景,依然如同抽离事外的于美惠被鞭炮声拉回现世人间,与长姐的对话进一步掀开这个家微妙的人物关系与亲情纠葛,与大多数的农村家庭一样,做女儿的每次归家都是往家拿东西,给与,回馈,做儿子的回家则是想要卖掉老房子,索取,牺牲父母的积累(当然不是绝对哈,怕被喷也)。
拒绝跳广场舞的她,却又在被骗后带回一个家人都期待的所谓老实人,一边反叛一边妥协,这便是真实的人生,你我皆凡人,谁人不拧巴。
在情感道路上,于美惠无疑总是挫败的,年轻时候出国打工的初恋无果,回国后的婚姻破裂,以为遇到的梦中情郎却被骗钱骗色,一路追求幸福,却又如此跌跌撞撞,怎能不困惑?
何处寻解脱?
影片中于美惠无声的沉默与游离感,其实是对命运的无力,对现实的无奈。
按照人物性格,她应该奋起抗争,可或许离婚已是她最大的抗争,面对现实种种只能生存在这样的夹缝中。
导演的表达是克制而温和的,相较之下另一部探讨三代人女性家庭关系的影片杨荔钠导演的《春潮》就犀利许多。
导演客观地呈现了一个故事,冷静地讲述而尽可能少地加入个人主观表达,也是一种少即多的丰沛勇敢。
一讲道理,我便词穷,只听见心在呻吟。
我爱你太深,所以笨拙。
我越爱你,越不懂怎么跟你沟通。
——安德烈•纪德《窄门》 于美惠前半生起伏跌宕的情感经历与当下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现状,倔强叛逆的洋子和独居又孤僻的母亲是于美惠不得不面对的当下,一个女人的前世今生在三代人身上阶段性呈现。
面对家庭,于美惠有一种隐忍而笨拙地状态,与前夫的家庭定位恍若一种迷离的错位,性格大大咧咧的她反而一门心思想要多赚钱给孩子物质保障,看似沉闷的前夫却细腻地给到女儿更多关怀,尽管悄悄买给孩子的彩笔和绘画板被拒绝,他依然沉默地守护着孩子。
也许这是两人最终分开的隐痛之一。
人生许多困惑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是没有答案的,虽然大多数人面对现实的无力感会有这么一句喟叹:一切交给时间。
她知晓了女儿偷拿了自己的日记本,选择小心翼翼地守护而不去揭穿,反而被女儿洋子激烈地质问,只能看着孩子在大雨中拒绝上车走远的背影。
被骗钱骗感情都不流眼泪的她面对女儿表露出自己最无奈柔软的一面,其实她更不太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吧,所以在两次热闹的家宴中她总是会一个人发呆游离,直到女儿那个点燃的火苗,貌似照亮了窄门内的一束光,母女三代人在蛋糕烛光的映照中貌似大团圆式的和解,或许亦是依然带着自己的困惑沉溺在一团乱麻的生活中抗争。
大段的行车场景以横摇镜头表现,坐在大荧幕前的人们因着视觉上的错位感有一种和于美惠一起行驶在山中道路上的错觉。
人们迎着岁月狂虐的风一路泥沙俱下地逆流而上前行,或顺流而下奔涌,被命运的河流裹挟推搡,更多的是身不由己的无力感,困惑,如皱纹如年轮如影随形,时间似山石冰冷,沉默不语,并不能回答所有问题,只是依然无法停滞而已。
我们只能入窄门,行大路,一路前行,步履不停。
讲故事的艺术:剧情片的现实主义倾诉 影片放映结束后的交流对谈,年轻人沟通欲望很强烈,围绕着导演满眼渴望。
有姑娘说:这个电影很像纪录片,我们的家庭就是这样的,各种前任共聚一堂聚餐。
看到这样的场景,同样感觉这有些魔幻现实主义,其实,何尝不是导演以现实主义视角轻松诙谐地讲述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个荒诞而真实的现实。
洋子以孩子的视角对母亲、对家庭、对大人世界的困惑,何尝不是思想与行为模式超出同龄人成熟度的她对自己的困惑,她丢弃到江中的玩具熊,与妈妈打开车窗扔出的日记本,真的可以将这困惑随流水东流,随风逝去消散吗?
孩子的身心大多数时候阴郁而哀伤,如同这山城绵延的山路与湿漉漉的雨,比如在母亲日记里看到自己被舍弃(她主观感受是被母亲舍弃),相对于母亲的沉默洋子是性格鲜明并勇于抗争的,与同学对抗、打架,倔强不屈的眼神;与母亲雨中争吵,委屈又激愤地摔门而去;在饭桌上直接开怼长辈们,无惧又干脆。
她的倾诉简单而纯粹。
这便是孩子的世界,他们的眼里没有那么复杂的各种牵绊纠葛,你们大人才权衡利弊,我们小孩子只在意对错。
是的,他们更在意自己的主观感受,随着年岁的成长,与棱角分明的自己,与曾经激烈对抗的大人,或许和解,或许持续相互磨砺。
影片最后这样欢笑一堂的荒诞却又真实反而让人有一种笑中带泪的心酸感。
沉默不语的前夫会写诗句给于美惠,会认真地向她现在的男友讲述她的好;被父亲现任老婆敬酒都气到颤抖的母亲在微醺后却同意了儿子卖掉老房子的提议,要与后妈同住。
这让人惊叹的结局让无解的乱麻看似有了答案,看似厘清了所有纷繁的脉络,酒醒之后呢?
烛光熄灭之后呢?
很多时候,人们有很充盈的表达欲望,更多时候,却是失语的空洞,没有任何表达欲望。
尤其当人的认知半径不停扩大,接触到更广阔的外围世界,听到更多丰富人生阅历的故事,更加自惭形秽的觉得,自己的故事不值一提。
是的,这个自惭形秽的人就是我自己。
此刻坐在电脑前码字的我,听着已单曲循环N遍的《大梦》,瓦伊那与任素汐如泣如诉的歌声甚是应景: “我已三十八孩子很听话,想给她多陪伴但必须加班,该怎么办?
柴米和油盐学校和医院,我转个不停赚不到更多钱,该怎么办?
我像部机器不能停歇该怎么办?
十字路口人往往返返该怎么办?
……” 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生活。
很多时候,伤痛不会被彻底治愈,大多数人都是带着伤痛依然不得不继续前行。
不然,怎么办?
JOJO说,她感恩自己很前卫先锋的妈妈,让她可以勇敢走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大的世界。
不知是否做儿女的与父母的关系总难以言说,加上中国人总如此隐忍克制的不善于表达亲情,人们虽然在年轻时候与自己的父母、原生家庭都在对立抗争,却总在不经意间,倏然发觉自己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某些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居然在某个瞬间与父辈们日渐趋同,待到发现时不免倍感无语。
疫情过后,许是憋闷了太久,许是看到了太多生离死别,家庭的支离破碎,人们一部分更敏感愤怒,为世事不平而愤怒,为性别平权拍案而起;一部分却更加淡然,觉得生命短暂,世事无常,不如活在当下,及时享乐,尽可能多地体验生活。
《洋子的困惑》实则是母女三代人的困惑,一家人的困惑。
于美惠母亲这个人物角色刻画虽不多,依然能看到她是上一代传统母亲的做派:独居,孤僻,过度牺牲又陷入一种自我感动。
比如:面对回到家的女儿,她可以把正在剁的肉馅儿藏起来,拿出清汤寡水放点葱花与女儿一起吃饭。
何必?
何苦吖。
这个母亲她不愤怒,面对儿女,面对前夫带回来给自己过寿的现任,那一声姐姐叫的那么讽刺又难堪,她为何不愤怒?
掀桌子,摔酒杯都可吧?
她只是咬牙忍受接纳这一切,扭着头接受了碰杯,最后居然与孩子们的小妈互称姐妹。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却又能理解,大多数母亲都是平静而隐忍的吧。
关键是,这样荒诞的现实多么刺痛人心啊。
这家的经,真心不好念呐。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可面对困惑,即便无解,人们也会不可自控地思考。
戴锦华老师说过:当人们不再提起女性主义,才真的是一种平等。
诚然,还是希望更多的女性创作者勇敢表达,勇于创作。
深以为然。
当一部影片不被标签化是否为女性主义电影,创作与表达的自由度才更加深邃与宽广,对生命可能性探究及想象边界的探索才更加不受限吧。
电影是遗憾的艺术。
面对影片的声音处理、剪辑运镜等小瑕疵,导演很是坦诚地说确实尚不尽如人意,但受制作成本等各方面限制,这已是当下能做到的极致了。
作为长片处女作,JOJO从剧本到影片所倾注的心血,所呈现的成果,已然让人惊艳。
毕竟,她还这么年轻,她还在路上,有着更多可能。
“过往的执念过往如云烟,太多的风景没人全看清,放不下怎圆满,如果生命只是大梦一场,你会怎么办?
我看到花儿在绽放我听到鸟儿在歌唱我看到人们匆匆忙忙,我看到云朵在天上我听到小河在流淌我看到人们漫步在路上……” 谁的人生不是携困惑一路走一路歌,人生一场大梦,世事几度秋凉。
即便如此,这一路上的风景,这穿越岁月河流时一路上满目奇幻之境,偶遇的灵魂契合的人,都是值得珍视的记忆。
所以,难得糊涂,不必事事解惑。
人的一生最终留下的唯有影像般回放的故事。
最后借用《漫长的季节》结局那句话:往前看,别回头。
后记:碎碎念了这么多语无伦次的话,各位看官不喜狠喷,当作学习交流。
女性题材文艺片,故事讲述了女孩洋子关于母亲美惠的困惑,实则导演是站在美惠的世界展开的创作,对洋子世界的描写充满了美惠的臆想。
以母与女的双视角完成两条叙事线,同时以母亲美惠的日记本这一道具完成了女儿洋子与过去的母亲美惠,或说是在缺失女儿洋子成长过程中的母亲美惠的一次对话。
影片过半了仍旧觉得美惠太坏、太笨。
对美惠内心的叙事深入了但打住了,情绪显露了但总是不够,导演总是很克制。
但是结尾真的太棒了,一场尴尬又不寻常的寿宴临界尾声,所有人都不装了也发疯了,所有关系和秩序都混乱了。
女儿洋子装作睡着,母亲美惠流着泪、动作迟缓的在女儿洋子脸上落下了一枚吻。
拍电影要拍的就是这一个动作,就是完整地把这一个动作给观众看,够慢,给够它时间,此刻也是全片中最能够体现黄小蕾表演的地方。
结局是女二洋子和母亲美惠一起为外婆端来点了蜡烛的蛋糕,在画面中外婆-母亲-女儿三人完成同框,女性的故事讲完了。
点燃蜡烛这一处是非常能够帮助观众相信故事和人物的细节,看到了导演对电影本质的理解。
但最后一颗长镜头让人觉得是为了拍而拍的,树影绰绰,很想从技术角度问问看摄影是怎么实现的。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不要试图去了解女人,确实,女人太复杂多变,太多不确定因素,总是不按常理出牌,连心理学大师都捉摸不透,很多影视作品自然只能瞎子摸象浮于表面。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由李珏执导,黄小蕾、唐曾主演的女性题材电影《洋子的困惑》另辟蹊径,没有套路和口号,既不假装坚强,也不顾影自怜,而是通过富有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叙事手法,把困扰现代女性的诸多情感症结都梳开了讲透了,无论男女观众,看完都能有共情。
片中的主人公,黄小蕾饰演的于美惠,与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女士一样,穿着漂亮的大衣,妆容、搭配、家居、汽车,都谈不上华贵,却能看得出是精心搭配,大方得体,散发着一种淡淡的女性魅力。
现实中的同龄人,或多或少都与美惠相近的经历,就算与自己毫不相关,身边也会有几个类似的姐妹。
离异,独居,没有抚养权,偶尔把女儿从前夫家接回来小住,经营一家小窗帘店,生意还比较不错,不忙的时候也会开着车回到乡下,分别看看已经离婚不相往来的父母,身边有一个比较钟意的帅气男友,却始终没想好是否再进一步,现实生活,无外如此。
《洋子的困惑》不仅准确的抓到了女性的共同经历,更透过表面,抓住了情感深处的共情,她对女儿的爱,对走入下一段婚姻又爱又怕的小纠结,在离异的父母、上一段婚姻和现任男友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都被展现得细致且微妙,许多没有明确言说的情绪,却能够在观众的心里形成强烈的共震。
这种共情除了横向的共同点,还有纵向的延展,透过美惠本人的成长,女儿阅读日记,以及身边亲友、闺蜜的多元视角,展开她的过去,基本上涵盖了女性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懵懂少女、初为人母,单亲妈妈,基本上尽在其中。
不止美惠,影片以点带面,由小见大,三代女性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洋子是典型重组家庭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很敏感,不想成为家庭的累赘,对亲情又渴望又抗拒,试图通过偷日记的方式,了解父母离异的真相。
洋子的姥姥则为上一代女性的婚姻观代言,离婚后一直保持相对的独立和自尊,拒绝与前夫和解,对儿女心怀愧疚。
从姥姥的拒绝和解,到美惠作为单亲妈妈,能够得体地处理失败婚姻遗留下的复杂矛盾,再到洋子试图通过日子了解妈妈,找到父母离婚的真实原因。
三代人,清晰地绘制出现代女性的成长历程,随着时代的变化,她们的爱情观、婚姻观、人生观,也在悄然转变。
三代人各有各的困扰,重组家庭的多角关系看似波澜不惊,却暗流涌动,其中既有盐米油盐的津津有味,也有甘苦自知的人生百味,制造出不少快乐与忧伤交织的戏剧冲突,譬如因为孩子打架与前任一起去见老师,譬如带帅气的男友一起回乡上坟,却对长辈说是生意伙伴,通过这些极具现实质感的场景,相信每一位观众,无论男女,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的影子。
由这些情节,《洋子的困惑》不仅解答了洋子的困惑,也解答了所有人的困惑,原来情感的真相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包容与理解。
这就是影片要传递给观众的女性态度,接受不完美的生活,努力让自己活得好一点。
有一个情节把这种态度讲得很明白,男友拿到钱之后一去无踪,美惠没哭没闹,不恨不怨,轻描淡写地告诉闺蜜,仿佛在说着别人的故事。
这样的反应非常真实,经过婚姻磨砺的现代女人,大抵都会有这样的气度,无论怎样,生活还得继续。
在影像语言方面,导演虽然年轻却有一颗慧心,惜镜如金,字字珠玑,既有现实的质感也有影像的诗意,琳琅满目的窗帘,喻示了每个家庭都有光鲜的外表,夜色中的灯火,蜿蜒的公路,随风散落的日记,没有一处是多余的场景,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画面,就能把人物的内心变化呈现得清清楚楚,无需言语,却能让人感受到千言万语。
故事每一步进展,都能让观众距离人物更近一步,理解更深一点,共鸣共多几分,看完了《洋子的困惑》,就如同读懂了当下女性的情感世界。
抛夫弃子的母亲与孩子洋子之间维持着表面客套的相处,孩子想通过偷看母亲日记的方式去理解母亲离开自己这件事,她看见了母亲在日记中写到的自己在婚姻中的苦与累,和放弃婚姻后自己的轻松愉悦,孩子嘛,不明白为啥婚姻中的女人会这么不快乐,她只知道母亲在放弃婚姻放弃她后找到了快乐,她恨她的快乐,因为这快乐在洋子眼中是她抛弃自己得到的,洋子本就觉得自己是被父亲和他的“新家庭”排除在外的,这也是为何她不想让弟弟知道他们只有一半的血缘,因为她觉得弟弟只有作为新家庭中的不知情者才会不排斥她这个外人,她又通过母亲的日记认定自己是被母亲所舍弃的,加之弟弟在知道二人的关系后拒绝了她的示好,这让她彻底陷入自己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魂这一自我认知里,她不再相信父母对她是有爱的,所以洋子拒绝了爸爸送给她的画笔画纸,也扔掉了母亲送给她的小熊公仔,结尾那场寿宴上的她看着在场众人推杯换盏间的闲适安逸,带着不属于这里的自觉在屋里假寐,但令她意外的是母亲闯入了她自我封闭的小小世界,给了她一个吻,母亲看见了她的不在场,这于她想必是莫大的欢喜吧,所以她不再假装自己不在场,起身帮母亲点燃蛋糕上的蜡烛,和母亲一起将蛋糕送给外婆。
在温暖的烛光中三代母女盈盈的笑脸交相辉映,洋子也放下了心中的恨意,她又再次相信母亲是爱着自己的。
电影《洋子的困惑》看完了,洋子得知妈妈主动放弃自己的抚养,她仇视妈妈,认为她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同时仇视妈妈的亲戚,拒绝参加外婆的60大寿。
其实妈妈也只是一个身份,不是所有的妈妈都是一模一样,“妈妈”也可以有很多种,但是绝大多数妈妈都是深爱自己的子女。
洋子的妈妈不爱她吗?我想未必,洋子妈妈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自己的爱,她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没学会如何爱。
最终洋子还是去参加了外婆的60岁大寿,在妈妈醉醺醺的点不着生日蜡烛的时候,她主动去点燃了蜡烛,和妈妈一起把蛋糕拿到外婆的面前给她祝寿。
整个影片前期我看的很压抑,但处处却透露真实,最后三代人在蛋糕面前的那个画面,我哭的稀里哗啦,成长不就是这样吗?学会和自我和解,那些过去的恩恩怨怨,都化作云烟,最后释然了、放下了、和解了,人生也就自在了。
回家前专门来一趟平遥,看到了洋子的困惑。
很棒!
看过后最大的感受就是,黄小蕾突破好大,和以前的荧幕形象有很大区别,风韵,经看,四川话很有趣。
原谅我还停留在她和刘德华那个电影霸气的老板娘,有点不相信这是她。
这次来平遥玩的很开心,电影很有趣,下雪的古城也很美。
希望每位女孩都有爱的能力,新年快乐✌🏻️
在第13届北京电影节中看了《洋子的困惑》按照惯例整理了映后QA
Q:本片的创作动机是什么?
A(导演):我想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范围内,拍自己能驾驭的故事,云南是我的家乡(故事背景是云南),所以就在预算范围内以人物为主创作了这个故事。
A(制片人):之前我们其实是微信的网友,有一天她突然跟我说想拍个电影,有个剧本,我说我先看看剧本什么样子的,看完我说行没问题可以拍,导演之前去过拍摄地,采过风,给我看过照片,我觉得这地儿特别好,因为之前没人在这拍过电影,这个地方很有电影感,我觉得这电影一定要拍,所以很快了就拍了电影。
Q:想问一问小演员,雅匀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你的整体的感觉是什么?
A(演员):我感觉洋子这个小孩其实是一个叛逆又带一点懂事,一个比较成熟的女孩子,我在演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这个戏其实跟生活中的很多困惑都是差不多的,让我完全有能力去演这个角色。
Q:影片片名是女儿洋子的困惑,在创作叙述的过程中,妈妈是如何变成了主角的?
A:可能从电影角度说是视觉的问题,之所以叫这个片名是因为母亲在家庭里可能是中间的一个桥梁,但是我想这个电影拍完了是一个客观的视角,让大家去关注一种情绪被忽略了的小孩,而且这一切的发生如果没有孩子来主导,这个故事是不成立的,所以我把这个电影取名放在了洋子的视角上面。
Q:影片创作时最希望传递给观众触动的点?
A:我说个最主要的点: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女性?
是因为我觉得生活里有很多人,她们不表达不沟通,但是实际她们默默地做了很多,坚持了很多,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亚洲女性很有力量。
Q:酒过三巡之后,可以看到整场局里面只有洋子和她妈妈是没有融入其中的,她们像两个局外人一样,是她们都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出走者或者是一个比较反叛者,她们是无法融入主流传统叙事的,是不是感受到了一种同盟或者相似的境地?
A:从神奇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母女连心,有的时候你也会有一定的感应,对你的母亲,对你的家庭,对你和社会的关系,所以这是一种时空和时空的交错,也可以这么去解读她们理解了彼此。
从剧本的逻辑来说就是洋子在那个时候理解了她妈妈,她曾以为母亲抛弃她,但因为她妈妈亲吻了她,她得到了答案,她妈妈是爱她的。
Q:影片结尾落在了一个三代女性吹蜡烛的镜头,奶奶、妈妈跟小女孩,想问这场戏里面导演想表达的是如何把传统伦理和女性做一个嫁接吗?
A:第一因为我是个女性导演,肯定视点总会关注女性,这肯定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二我就觉得不管生活有多平淡或者多痛苦,或者有很多很难解决的困惑,但是生活是得继续的,所以我还是希望大家看到生活里温暖的一面。
Q:那影片在结尾又为什么设定了母女俩一起点蜡烛?
A:因为她也是个懂事的小孩,知道今天是外婆的生日,所以听见妈妈打火机不着的时候,她出来跟妈妈在一个时空上对话。
电影《洋子的困惑》看完了,“不是不爱,只是不说”。
亲密关系中如何表达是我们都要去学习的课题,其实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甚至把自己的孩子放在了第一位,他们不善于表达出来,希望有机会下次带父母去看看。
整体来说:女性主义题材中等水准作品。
文化氛围塑造和核心情感问题勾勒不错,叙事节奏有点慢,但利于带入情感。
非常偶然的机会来观看来这个片子,这也是一个非专业人员第一次接触电影节,本来想简单询问导演一下两个问题,但最后没有时间,简单在这里记录一下。
首先,《洋子的困惑》是一个很棒的故事,从洋子妈妈的笔记本为线索,贯穿了以洋子、洋子妈妈、洋子外婆三代女性交融冲突,夹杂了婚姻家庭等等的讨论,千人千面讲述了一个静谧而丰富的小城故事。
其次,用日记本这一事物为线索,用日记本的形式作为开头和结尾,用日记中的内容为推动讲述故事的前后。
洋子的外婆是个孤独的人,洋子的妈妈是个孤独的人,洋子也是孤独的,互相的孤独构成了相互的不理解,三个人的孤独就如三条线交织在一起但又互相单调。
洋子跟着爸爸并不幸福,会被弟弟无声地欺负、会被后妈无声地忽视;洋子的妈妈也是个孤独的人,聚会之后总是一个人拉上窗帘、回到家聚会也不会被家人重视、在爱情中总是被动、婚姻中失败、心念女儿的不理解;洋子的外婆也是孤独的,一个人在离婚后生活、被儿子默求卖掉最后的栖息之地。
最后,和解,在洋子外婆六十岁生日上,不该来的人都来了,在年龄与酒精的氛围之下,所有人在暖色调的灯光中和解了不快。
或许是暂时的,但或许也是最温馨的。
家庭关系永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盐津县潺潺的流水中、在那个被丢弃的小熊上、在最后一帧三代人的画面中……希望能够永远思考家庭这个话题。
只是有个问题,没有机会向导演请教了,在日记本这一线索的推动下,在外婆六十岁生日时戛然而止,并没有交代外婆与洋子母亲的故事?
似乎真实故事才是残缺的吧!
真不错,和「一个和四个」连着看对比惨烈,这可能就是对视听语言掌控的天赋吧
代入感太强了,好像是把我的童年搬上了大荧幕
主要是实在是太亲切了,说话的口音和内容,乡下的场景和日常事务的节奏,简直就像在身边发生一样。尤其是妈妈说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的话和我妈说的一摸一样,我的反应也和洋子一摸一样,这难道就可以成为理由吗?到最后我们的关系和生活也像电影里一样,我们并不是不爱对方,却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什么都解决不了。与爱无关,而只是我们是如此的不同,又有各自的渴望,相互独立存在的生活,只有慢慢地独立成长,彼此艰难地适应着,接受着,对方本来就不完美的样子。爱自己,也就可以爱母亲。
春潮后又一部关注三代女性的影片,家庭中的事有时没那么容易解答出为什么,在反复拉扯中获得新的感悟,虽然还在迷雾中,但终归还在成长。
这里面最不困惑的就是洋子。最喜欢的是姐妹俩洗碗的一幕,以及种草了黄小蕾的几双靴子。
2023.10.30 保利天安门国际影城 我们生在凡尘中,好似很热闹,又好似很寂寞。似是一个无解的话题,虽名为洋子的困惑,但是是美惠的困惑,也是我的困惑。
我太喜欢了,今天的遗憾是找不到人一起聊这个电影。它无需任何的解释,在人和人埋怨、憎恨、拒斥之外,那种微弱烛光般的联系会在某一个时刻迸发出来,即使它不那么体面不那么完美,但真实存在。很久没有在影院感受到这种被击中的感觉了。
整体还行,视角不是洋子的,而且洋子的情节也挺单调的,不够丰富,片子挺多留白的,
好爱!少女的困惑就是对大人世界的不理解。但是说实话,大人就一定理解吗?说实话一开始对丢掉日记本不太理解,但是最后联想起一些小时候的记忆,就突然觉得不必要理解了,这是美惠的选择,其他人不需要理解。
一起舉生日蛋糕的鏡頭最不真實也最動人。只有女性才能洞悉女性,所以女導演應該多拍些這樣的片子。
2.5,没有惊喜也算不上讨厌。片名给了很大误导,既不是洋子视角,也看不到困惑。挺喜欢黄小蕾的,但这次她的演技确实不咋地,太刻意了。
打卡第六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第十五场。大概是本届藏龙单元未公映新片中最大的惊喜,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议题是当下非常热点的原生家庭伤痛,故事非常真实,烟火气十足,“丢失的日记本”通过儿童旁白的呈现方式简直绝妙,镜头语言和场面调度的纯熟程度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部导演处女作,观感引起强烈舒适,中国电影如果都这么拍的话,不会全部玩完,只会未来可期,预感本片今年院线公映后会成为口碑黑马,能进入23年个人年度十佳影片的级别,精彩、高级、牛逼!
挺不错的其实,尤其是最后的饭桌戏,简直了,中国人是真的太懂怎么利用酒桌文化了,那几杯酒下肚,真就“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那种三辈人之间身份的纠缠、命运的纠葛,淋漓尽致又荒唐戏谑地给拍出来又解决掉了,确实厉害。黄小蕾演得也不错(虽然她这个角色的某些反差有点硬凹),挺出乎我意料的。就是里面个别台词设置的真不是小孩子能说出来的,或许是我有偏见哈,但总有些强安上去的感觉。映后:导演李珏挺可爱的,片子拍得也挺有想法,后续关注一下她的新作品。2023年第52部院线片。6.5/10。
第2080部,FIRST最后一部,找黄小蕾可能就是要她的四川口音,通过女儿阅读母亲的日记,去回顾一段婚姻的分离。当然洋子的困惑,不只是从儿童的角度看成人。但这不仅是洋子的困惑…这是洋子母亲美惠的困惑,也是洋子母亲的母亲的困惑……但为什么这么多困惑?女人苦于亲密关系。但或许只能在亲密关系的经历后找寻自我。影片将于十月全国上映。
好
太好了。看到中间想抱抱洋子,看到最后想抱抱自己。
7.5 最出彩的是影片的立意,用孩子看妈妈的日记来贯穿全文,以此揭示出家中三代女性的困境。洋子的角色塑造的特别合理,台词神情都太对味儿了。最喜欢的三场戏:女主和大姐在洗盘子、女主和洋子吵架、最后外婆过生日(看到高文在和小舅子说婚姻之道的时候切到女主的眼神,唉我瞬间落泪/女主和洋子的关系很难明示,导演用共同点蜡烛的镜头巧妙地避免了落入俗套)影片的主旨是一个复杂且几近无解的问题,东亚家庭一生就活在亲情的相互折磨中,最后谁也不快乐。只有离开、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活着才是幸福的根本秘诀。但当导演在映后交流的时候说出“希望大家珍惜幸福的家庭”,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能和导演想表达的不一样(反正我是不会选择拧巴地活着了……【可能是中国版海街日记】
平淡庸长,清冷颓丧的家庭泡沫剧流水账。看完会更加恐婚恐育。剧作,表演,摄影,场景电视剧水准。废戏太多,几乎拎不出来一场像样的戏。片名有误导,中心视点一直是离异的美惠不是她女儿洋子,叫《惠子的困惑》更准确。一个离异中年妇女的生存困境。她与丈夫离婚,被生意伙伴pua ,骗财骗色,被催婚。她的父母离异,是她的悲剧之源。她婚姻失败,又是她女儿悲剧的开始。可怕的代际矛盾轮回。惠子眼里只有赚钱,没有学会做妈妈的责任。所以她与洋子的交流与陪伴是缺失的,所以母女在情感修补上一直是对抗的不可调节的。黄小蕾大女主,熟女的性感远大于母性的味道。最后的大团圆只是导演欲盖弥彰的一厢情愿,布满疮痍的亲情链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复原。一星半
不错呀
7分。有很多真实的家庭场景,家长里短的微妙关系,没有坏人但终究留下间隙的历史问题。人生好像就是不知不觉走进一个死胡同,你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必须面对各种鸡毛蒜皮的一团乱麻。有时你会得到帮助或理解,有时没有,但可能只是陪伴就够了。只是不要支离破碎就能勉强往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