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跟艾米是一对人人眼中的夫妻,男才女貌,男生是大学教授,女生则是名闻遐迩的女作家,典型的美式完美家庭模范。
他们在纽约的一个派对上认识对方,为了彼此幽默风趣的谈吐而倾心不已,两人很快坠入情网,并缔结连理。
不久,这对完美的夫妻却因为美国经济大萧条,男生的母亲癌末病重而搬回了落寞萧瑟的乡间密苏里居住。
所有的婚姻问题也在这个小镇酝酿发酵。
这天,是他们结婚五周年的纪念日,一早尼克却去找自己的双胞胎妹妹喝着闷酒,模范夫妻面具底下的汹涌暗潮似乎溺着他几近窒息,他正为生命大口喘着气。
不料回家后,却发现了不寻常的气味,他那个金发碧眼的妻子艾米无故失踪了,家里徒留下被打碎的桌子。
尼克马上报了警,让警方开始协寻妻子的下落,但接下来的发展更让他意外,因为警方透过层层的抽丝剥茧,发现了每一条蛛丝马迹都直指尼克可能是杀死自己妻子的凶手!
加上尼克隐瞒的秘密接二连三的爆发,让这桩完美婚姻的假象逐渐瓦解,显露出一个“超完美谋杀”的疑云……(虽然我看似透露了很多剧情,其实这些剧情在预告中都出现过了,而且其后的转折远超过我提及的部份,因此不会影响大家观影的悬念感。
)本片由《七宗罪》跟《搏击俱乐部》的大导演大卫芬奇执导,编剧则是由原著小说作者吉莉安弗琳亲自操刀,将原著小说中太过复杂的叙事结构简化成适合电影呈现的故事,并且自称改写了结局。
《消失的爱人》一书自从2012年面世以来,随即获得了广大读者的爱好,很多读者称赞这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小说,在悬疑惊悚的外衣里,藏着的却是一个关于爱情的肉体与亲密关系的魅惑魂魄。
不少读者表示,阅读完后,因太过震撼,所以直接又从头再仔细拜读了一次,第二次的阅读把贪快而遗漏的细节一一补上了,并且可以重新品味作者悉心埋下的细节。
本书盘据畅销排行榜前五名的榜单长达40周的时间,是本读完会开始重新思考伴侣关系的小说。
太困了随便说几句吧。
纽约电影节开场电影,人生也算赶了一次全球第一。
内容可以总结为creepy phycho bitch met the twisted society.... 两个半小时的片子,大概从半个小时之后就开始进入高潮,然后每一次在你觉着高潮将尽的时候就会情节斗转冲向下一个高潮,你以为自己已经看到了结尾,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暗射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到最后已经分不清谁最变态以及到底是谁的问题了,变态到看全片的时候心里一直在重复“Holy shit...."...活在自己世界里无drama不欢的女主角,活在支配里实际上也确实处于道德劣势的男主,活在对女神的YY里终于得到的时候却是被利用甚至被一刀封喉的男配……甚至所有配角,所有不知情的旁人,所有涉及到的亲属和外遇……每一个人物都是彻底的悲剧,是生活的祭品。
剧本和导演的功力还是很到位的,两个半小时略长但也没有失去耐性。
镜头干净利落,我觉得剪辑最有趣的地方是片子里几次出现了恐怖电影中常见的暗示镜头,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发生,白白揪心半天,而真正最直接的血腥镜头,却出现在压根没有铺垫和心理准备的一瞬间,精准给力。
男女主演技都一流,男主角够崩溃女主角够变态,一颦一笑都恰好到位。
还有今年在美剧、电影、百老汇和托尼奖四大阵营红到紫熟的NPH,出镜不多而惊(can)艳(lie),痛快淋漓地死在高潮里也算“死得其所”了= =跟之前的片子比起来,这一部没有那么贯穿始终的暴力感,也没有那么赤裸裸的直接的冷色调阴郁,反而逻辑更好一点(虽然有些点似乎不是完美无瑕),故事性也更强。
但是沉重感一点也不输于任何一部,是更生活化的悲痛和消极,让每一处变态都有理有据,每一个Go crazy都合情合理,温存和仇恨相爱相杀,演员无奈观众更无奈。
很多似乎戏剧化的夸张和疯狂其实只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和桥段放大到极致的效果,边看边后背发凉,虐你毫不犹豫。
随口一说,大量剧透,态度主观,慎入。
==============================================金发的头颅150分钟的片子看完,沉默的熄灯睡觉。
黑暗中摆弄长发的时候才惊觉,那一幕丈夫的手指覆上她的金发,她感觉到之后抬起的那颗头颅,竟然和原著封面上的一模一样。
“当我想到我的妻子时,我总是先想起她的头颅。
我想象着劈开她那可爱的头颅,梳理她的大脑,试图找到答案——任何婚姻中的首要问题的答案:What are you thinking?How are you feeling? What have we done to each other?”我还记得几个月前我读完原著,便迫不及待的把它远远地丢在了一边。
这种被蛇咬后畏井绳的愚蠢举动,是为了避免继续沉溺。
掩耳盗铃的把戏不过暴露出内心的恐惧,这本太魔怔可怕,精彩绝伦的书,却是百分百地映射出某些我们始终美化或丑化的真实。
我怀着这样的恶趣味推荐这本书,“致——所有还想拥有“粉红爱情”和”圆满婚姻“的人们:千万不要翻开这本书。
它毒牙狰狞,蛇信血红。
”当然,前提是我知道一定有人更加好奇的翻来看。
算得上是忠于原著的改编,带着低沉冷峻的镜头和声调和浓重的导演风格。
也不是一部多么R级的电影,血不够多,性不够丰富,但就是令人心颤。
就从那颗金色的头颅开始说起吧。
亮泽金发,白皙肤色,抬头时那一瞬投来的眼神,疑惑又纯真,茫然又尖锐。
丈夫尼克站在一条静静的河边。
一闪而过,街道,路标,和他无神的双眼。
最后一个清晨,也是新世界的第一个清晨。
他开车出门,游戏开始。
我一直在想,妻子艾米的自白里,是否仅仅只有她一个人在扮演。
她的日记,她的失踪,她的婚姻里,只有一位演员?
而尼克是那样坦白纯真,毫无保留的展现着他真实的一面。
Oh,当然不是。
艾米的日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前半段很甜美,后半段很残酷。
恩,起码有些是对的上号的,他们的故事后半段真心残酷得紧。
前半段?
呵,前半段在艾米描述的故事里。
让我怀疑那一些仅存的甜蜜是否足够真实。
但姑且收起我的小心眼吧,我们就按故事继续下去。
艾米描述的转折点是,失业。
后来她用一个Mac告诉了我们,男主失业,不愿工作,还乱花钱。
她把这些归结于,“尼克越来越懒了。
”我们还依稀记得他们开始时的幽默搭讪,粉糖KISS,采访时的大胆求婚,尼克那样幽默机智,风度翩翩,热情开朗,然后他失业了,然后他就变得萎靡不振,酗酒,丧失斗志急于回家,安于现状,抱怨妻子冷暴力,外遇大波女学生的尼克。
好奇怪。
尼克还抱怨艾米是个热衷将生活“戏剧化”的人。
只可惜他没意识到,他也是个不亚于艾米的Actor.经常看到某种“环境决定论”,将自己一切的不幸和不对推到一个无口辩驳也不屑辩驳的环境命运论上。
彼时尼克春风得意,觉得自己是个风流倜傥的作家,边学得一手好模好样,觉得艾米那样声名大噪,才华横溢的女人才配得上自己。
他那时从没担心过这个女人的控制欲,他只是关心外界是否觉得他和她是相配的那一对儿。
他把自己演成了童话故事里的尼克。
要不然怎么会那样戏剧化的在众多媒体人面前旁若无人的求婚。
直到某一天。
他发现自己被打回原形。
他选择借母亲的名义回家,不必面对纽约的那片他已经无法立足的废墟来被迫承认自己被驱逐出境。
然后他在寂寞空虚冷和艾米的冷暴力里,他选择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来排遣他的烦恼。
他明知到艾米没有朋友,却觉得是因为艾米高高在上。
他不知道艾米的血型,不知道她孤身在家如何度过漫长的一天,他每日都觉得艾米的脾气是一种“无法理解”的冷暴力,他把最后的原则重点,“对孩子的为人父母的责任感”的缺失推给艾米,说是她不愿怀上他的孩子,一副仿佛只要他有了孩子他就会立刻知道艾米在想什么,会不会痛苦,他就不会再见那个姑娘,哪怕在他去采集精子的时候已经跟安迪在一起。
So funny.他收集着艾米的追求者的来信,收集着艾米扔出去的诊所来信,收集着婚前财产协议(因为基金被艾米父母拿走,而他的酒吧,房,车都在艾米名下),他默默收集着一盒子的仇恨。
将一些情绪化的碎片固执整理,他是否在脑海里构思过什么对峙的情节?
是否把自己当做为真爱奋不顾身的中年男人?
是否觉得甩掉一个已无用处的明星女人是多么令他莫名振奋?
一个多么擅长演戏的奥斯卡男主。
当然,那台节目的演到最后,真真让全世界都觉得他是受害人。
很遗憾。
我承认他在夫妻关系里最终成为弱势一方。
但是同样遗憾,我不觉得他无辜。
在他开始试图征服这颗金色头颅的时候,大概没想到,他最后被这颗头颅俘虏。
艾米被他狠狠摁在墙上的时候说,“我是你娶的贱人,这辈子中你最喜欢你自己的时候,正是你努力想要成为我这种贱人喜欢的那种类型的男人的时候。
”惊人的一针见血。
如果说,尼克擅长被环境改变的话,那该死的艾米就是恰恰相反。
对,她开着车飞驰在公路上的那一段,我也不禁欣赏起她的深刻来。
她多深刻的自省自察和自我总结啊,“该死的,我就是那么擅长适应环境,就是那么擅长伪装和演戏。
”真小人和伪君子谁更可怕?
我的回答是,呵呵。
她在日记故事里以七成真实的脸孔出现。
面容,学识,才华,学位都不是骗人的。
她是全美著名的Amazing Amy的原型,也坦率的表达出对某些东西的厌恶和抵制。
比如被剽窃的童年,和永远超过真实的,有缺点,就连结婚都的她一步的Amazing Amy的不满。
真实令她变得可怕。
她说,“我喜欢让陌生人揭开我的伤疤”。
她洞悉一切却不动声色,计划精密布局完美,临危不乱。
她擅长蛰伏,伪装,适应,最终动用力所能及的一切操纵和改造环境,最终迫使环境适应她。
所以试图逃离她的轨道的人都将遭到惩罚。
我不免恶趣味的想,多么天造地设的一对!
一个擅长被环境改变,一个擅长改变环境。
艾米是典型的男女混合性人格,她知道不同类型的男人的不同需求,更了解不同类型男人的不同软肋。
她擅长女性化的情感,更擅长男人般的行动。
自信于满头金发的诱惑力,更自信于头颅内大脑的杀伐决断。
艾米的彻底心碎是在那个鹅毛漫天的雪夜,如同他们相遇的“粉糖风暴”,她看见尼克用同样的招式在泡另一个妞。
这段是真实的,是她转述给同居妹子的,那个妹子说出了大部分女人的心声。
“哦,这真是我听过的最令人作呕的事情了。
”Oh,的确如此。
(忽然想@石头哥23333她心碎之后,迅速的展开了行动。
她之前的冷暴力在我看来还属于不合作抗议阶段,但当她意识到侵入者和背叛者已经出现,她必须动用超能力改造这个“环境”的这一刻,她开始了稠密的计划。
编织故事,安排证人,伪造证据,捏造线索于藏宝游戏,策划杀人现场,找到逃生路线。
即使半路受阻,仍能找到下家并且利用下家党跳板,浴血而归,重获新生。
她用无与伦比的精密和耐心做着这一切,而不是如同一般女人,感性和理智先行崩溃。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专业没有白白栽培她。
对她而言她可以让尼克声名扫地,净身出户,但她不要这些。
她要这个婚姻,维持的,粉饰的,但绝对可以被她牢牢掌握的可怖婚姻。
她的确是个生活得“无比戏剧化”的人,而且乐于编造一流的生活剧本,兼备各种元素,足够被拍成时长一生的美剧。
不,我不是在粉饰她。
她就是一个高度精神变态,是一个控制狂,是一个妄想症患者。
她可以杀死肉体,灵魂,幸福和知觉,也要获得她要的东西。
哪怕是幻觉。
我总是记得她出逃之后的那些,她在肮脏的公厕里减短金发,刻意染色,包裹头颅,自残毁容,甚至她刚到德西的别墅是那发胖到走样的身材,她完美的再现了一个饱受婚姻摧残的女人的模样。
但很快,她的发色又那般耀眼,眼神那么自如,身材那样动人。
而那一刻,她已经想到他们三个人该得到的最终结局。
甜美又可怖的金发头颅。
大部分的反社会人格都会追溯到童年阴影。
电影和原著寥寥几笔,我们也看得出艾米父母的“力量”。
润色,贩卖女儿的童年,却好似爱Amazing Amy胜过女儿本身的父母并不多见。
太多违和之处。
那套书就好似在向女儿描述,她本人同他们心目中的艾米差距有多远。
书中的女童又似提线木偶,牢牢把控着女儿的人生轨迹。
希望她用自己的缺失来烘托书本的高度。
将女儿的失踪搞成新书发布会。
你讲不清他们的表情和心,你只会单单觉得那样的场景可怕诡异。
几个配角也很精彩。
德西的错爱看起来,也一点都不伟大。
不对称的信息获取和对象评估只会造成盲目狂热的迷恋。
这哪里是爱。
他甚至试图控制她。
企图全部占有,以变相监禁的形式。
大概,在艾米的世界里,这已经是触及高压线的必死之罪了吧。
他死在血泊里,还被推上所有罪名。
尼克则获得罪名赦免,却从此生不如死。
默哀。
妹妹其实是我看来觉得最正常的人。
警探到底是经验丰富。
她看着那本日记和一堆完美的罪证,其实已经起了疑心。
如此完美的结案经历,完美到她本能地觉得,绝不是全部真相。
至于两位夸夸其谈的主持人,和英明神武的律师大人,我只想说。
各行都有各行的难处。
值得一提的是,女主是《傲慢与偏见》里的大姐,我初见时心怀不安,很担心她在演完那种白莲花后能否成功驾驭这个“Amazing Amy”,当然是我多虑了。
尤其是,不论是长发还是短发,她的金发造型令我难忘。
而男主的选择倒是挺中庸的,将一个含糊不清的尼克的形象表现的很好,下巴那边的梗也很符合实际情况(我好黑QAQ),只是我觉得他的表演中规中矩。
原著和电影的本质,其实是在用夸张的笔调在揭露一个普遍的现状。
——什么是婚姻。
艾米说,我为你杀了人,谁敢这么说?
你以为你找个可爱的中部姑娘就幸福了?
不可能,亲爱的,我才是你的归宿。
尼克说,你疯了,你有妄想症。
是的,我们相爱过,然后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有相互怨恨,相互控制,带给我们的只有痛苦。
你为什么还要这个婚姻。
艾米说,这就是婚姻。
片尾,金色短发的头颅伏在他胸口,被他手掌轻触后抬头。
眼睛里已不再有掩藏的愤怒,只有不掩饰的满足。
“What are you thinking?How are you feeling? What have we done to each other?What will we do?”如果陆琪在的话,他一定会这样说,“真正爱你的男人,不会需要你在爱情里无休止的妥协,伪装和改变,他们爱的就是真实的粗糙的你,不是任何伪装出来的你。
”我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觉得他好像说的很有道理我无言以对的样子。
_(:з」∠)_当然,前提是你得看清楚,你是否已经足够清晰的看清了自己。
比如,你的这头金发是真的还是染的?
再比如,你的这颗头颅里装着的是艾米还是Amazing Amy?
===========================END=======================
大卫·芬奇的电影向来不是特别让人舒适的,大都充满了阴暗的调调,就是《本杰明·巴顿奇事》这样的温情电影也是一种伤感味道弥漫,哪怕《社交网络》这样关于互联网英雄背景的电影他挖掘的也是人小阴谋大的人性阴暗面。
这不,在其2014年广受好评的新作《消失的爱人》中,他又从平常生活中以极端的事件,把个人、婚姻、媒体、社会等阴暗面挖了个遍,在保持抓人剧情的同时,也给人留下不寒而栗的余味。
尽管作为改编作品,原著的构思和故事往往先让影片有了好底子,但是我们看过太多把好作品拍成渣的例子,大卫·芬奇本片很成功的地方就是,原著如何我没看过不知道,就是这个故事确实够离奇,悬念够强,故事本身足以让人看下去。
其实这符合导演不是非常规故事懒得拍的传统,啥按照七宗罪杀人的疯子,双重人格的反社会分子,连环杀手几十年未破的案子,逆生长的奇人,叛逆黑客少女,这次是个有些反社会神经质的老婆。
芬奇本片的节奏把握极佳,基本可以达到把观众牵着走的地步,哪怕你已经隐隐猜到可能的走向,但是还是心甘情愿跟着芬奇节奏进行多次剧情反转。
所以,其实这是一部无所谓剧透的电影,你就是之前听闻了故事大概,但是并不会对影片的欣赏减损多少,种种细节、氛围、精神的挖掘才是影片最大亮点。
从男主媳妇突然丢了开始,影片总总细节就已经让观众开始随着办案人员怀疑到丈夫头上,当丈夫疑点越来越多的时候,一些新的疑点又让这个故事看起来没这么简单,然后索性揭开谜底,原来阴谋的真相竟然是那样。
接下来似乎悬疑成分没有了,但是且慢,故事的走向戏剧性又一波三折,以至于在富家子弟躺枪而死,苦脸丈夫只能随波逐流的无奈中结束,一个很大卫·芬奇的结尾。
导演随着故事实际上给观众也提出了总总思维上的悖论,即里面到底谁是坏人?
谁咎由自取?
谁遭了报应?
丈夫在影片前半段一副活该的样子,无视妻子、懒惰、外遇,被折腾一番显得活该,但是紧接着,剧情一转,妻子似乎也不是那么可怜,观众突然发现,自己对丈夫的印象是由妻子的笔记本的描述决定的,而当妻子的“真面目”被慢慢展示后,丈夫又显得有些可怜,更何况还有个苦逼富二代冤啊,但是他明显有些趁人之危的暗示,有让他显得有些找死,一切的一切充满了宿命感。
《消失的爱人》很容易让人定位成一部展示婚姻阴暗面的电影,让人俗套的高呼一声“卧槽啊,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哇!
”。
但是影片表现的东西没那么简单,婚姻可能是爱情的坟墓,但是并不是人生的坟墓啊,如果两口子过不下去,吵吵闹闹,那就不过了,埋葬爱情,该咋地咋地。
但是,本片更大的视角在于它表现的是个体在舆论压力、社会氛围下的无力,身不由己的被要挟着去过社会主流价值观设定的人生。
其实,当观众在故事前面,随着妻子“日记”的单方描述对丈夫产生一个咎由自取的素描时,就已经进入了导演的社会舆论实验,观众自然的被代入成为了片中对丈夫施加压力的一份子,说白了,你如果是片中的大众,你也会对其口诛笔伐,而非看完整部电影后多少感觉丈夫有点儿冤。
这点上,不得不说这个故事比陈凯歌那部故事还不错的《搜索》高明,在那部电影中,一上来就让观众知道片中被呈现到网上的事是曲解的,顶多让人产生“这和网上很多事多么像啊”的认同感,而非《消失的爱人》中的更深的代入感。
正是在这种代入感下,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这场社会舆论对一个家庭的冲击,片中的妻子以一种娴熟的手法直接和间接操控着舆论,从社区到社会,我们看到丈夫被步步紧逼。
丈夫的反抗显得有这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一种另类的为自己洗脱冤屈的过程,他孤独地反抗,帮助他的只有最亲的妹妹,和最无关的律师,一个是个人血缘关系的最后希望,一个是法制社会最后的理性代表,看上去,他即将成功,甚至导演了舆论上的绝地反击。
但是,大团圆重来不是芬奇的心头好,结局再次反转,他取得了一个似乎短期“惨胜”,长期看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结果,结局显得突然,更是宿命,一如我们网络上看到的那么多曾经激起沸沸扬扬议论的新闻事件,围观者一副关注事件中心人命运的姿态尽情消费他人的痛苦,喧嚣过后,此中甘苦依然只有身处其中的人自己咀嚼,而大众继续心怀道德上的优越感去扑向下一个事件,并试图讲起胁迫向主流价值观希望的方向。
《消失的爱人》有个好本子,也有好表演,片中扮演妻子的罗莎曼德·派克之前并不出名,个人对她印象还在《巴尼的人生》中的角色。
在本片中,妻子时而显得坚强,时而显得脆弱,时而显得狡黠,时而显得阴险,总之一个生活中的“演员”形象被罗莎曼德表现的非常生动传神,她已经凭借本片入选金球奖最佳女主提名,我们有理由相信,奥斯卡的提名她也是大大有希望的。
导演可进中生代前十,演戏可入中生代倒数前十的金酸梅名宿本·阿弗莱克在本片的表演上,起码处于个人平均水平之上,他过去演员生涯广受诟病的一大问题就是,选片老失手,演戏大众脸加大众表情,可是这次选片靠谱,大众表情正适合片中角色啊,他把丈夫的无辜感表现的很到位,那手足无措,那小眼神,引人同情。
周边角色也特点鲜明,特别几个符号化的角色感觉设定到表演都有意夸张,但是让你感觉很真实,反倒烘托了故事的戏剧化效果,比如女主持、律师、记者们。
《消失的爱人》与爱情婚姻的困局有关,也与社会舆论的困局有关,有人说婚姻是围城,好像你本可以选择不进来,可是出了围城又如何,外面还有舆论的围城将你紧紧包裹,何去何从?
大卫·芬奇给了标志性的一个芬奇式结尾,一如《搏击俱乐部》结尾表现的一种世界开始坍塌的感觉,把接下来的剧情留给观众在脑中扩展,也带你去选择自己在类似场景下愿意扮演的角色。
尼克跟艾米是一对人人眼中的夫妻,男才女貌,男生是大学教授,女生则是名闻遐迩的女作家,典型的美式完美家庭模范。
他们在纽约的一个派对上认识对方,为了彼此幽默风趣的谈吐而倾心不已,两人很快坠入情网,并缔结连理。
不久,这对完美的夫妻却因为美国经济大萧条,男生的母亲癌末病重而搬回了落寞萧瑟的乡间密苏里居住。
所有的婚姻问题也在这个小镇酝酿发酵。
这天,是他们结婚五周年的纪念日,一早尼克却去找自己的双胞胎妹妹喝着闷酒,模范夫妻面具底下的汹涌暗潮似乎溺着他几近窒息,他正为生命大口喘着气。
不料回家后,却发现了不寻常的气味,他那个金发碧眼的妻子艾米无故失踪了,家里徒留下被打碎的桌子。
尼克马上报了警,让警方开始协寻妻子的下落,但接下来的发展更让他意外,因为警方透过层层的抽丝剥茧,发现了每一条蛛丝马迹都直指尼克可能是杀死自己妻子的凶手!
加上尼克隐瞒的秘密接二连三的爆发,让这桩完美婚姻的假象逐渐瓦解,显露出一个“超完美谋杀”的疑云…… 本片由《七宗罪》跟《搏击俱乐部》的大导演大卫芬奇执导,编剧则是由原著小说作者吉莉安弗琳亲自操刀,将原著小说中太过复杂的叙事结构简化成适合电影呈现的故事,并且自称改写了结局。
《消失的爱人》一书自从2012年面世以来,随即获得了广大读者的爱好,很多读者称赞这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小说,在悬疑惊悚的外衣里,藏着的却是一个关于爱情的肉体与亲密关系的魅惑魂魄。
不少读者表示,阅读完后,因太过震撼,所以直接又从头再仔细拜读了一次,第二次的阅读把贪快而遗漏的细节一一补上了,并且可以重新品味作者悉心埋下的细节。
如果说大卫芬奇的电影一定要揭示人性什么的,我觉得这部片子应该是想对爱情有个解释。
当然会反应一些社会中其他处于旁观者的态度,和一些有关联人物的行为,不过舆论的产生和作用已经比较老套,没有什么新鲜的阐释。
也不想把此归为对婚姻的本质的理解一类,因为这毕竟是个变态的世界,很难同正常婚姻做对比,也许算是放大了一些婚姻恶俗的点吧,不做评论。
关于爱情,女主和男主的态度不同。
可能看过变态的剧情,大家很难想到爱情这个词。
不过爱情的本来面目就是飘忽不定,没有明确定义与判断,很个体化的东西,所以姑且把电影中的成为爱情吧。
台湾的译名为控制,也是电影中反复用到的词,控制和爱情就容易联系起来了。
常说自私的爱包含控制,电影中女主的爱属于这一范畴,只是自私的有点疯狂。
通过前男友的控诉基本可以认为女主一向如此,这属于心理病态,与爱情无关。
但是女主那么专注的看着电视里的专访,还是让我觉得在她心里那是爱情。
她回到了原来属于她和男主的生活,已经变了一个样子,但是她没有对男主隐瞒。
她更像是在和一个理想男人生活在一起,而那个男人真实是怎样的她并不关心,只要在她面前是她想要的样子就可以。
这是自私的极致。
对于她为什么不找个新的男人去塑造,可以理解为控制狂的占有欲吧。
一个如此有控制欲望的女人怎么能让一个出轨男轻易的逃走呢。
以爱之名让你生不如死。。。。
电影中女主的日记中部分为虚构,好像只能通过男主的反驳来判断哪部分为真实。
男主说的话应该都是事实。
那么男主的暴力和不想要孩子就都是女主的栽赃了。
男主人到中年失业,失去亲人,甚至失去在妻子那里的尊严,压力之大可以想象。
这不是为其出轨做辩护,只是如此喜欢本如我,实在不想让这个男人变成一切错误的开始。
这也是一种人性可悲的地方,初见时你是那么迷人,爱上你无可厚非。
拥有你许多年后,爱情变得需要努力,甚至有点望尘莫及之感。
女主感觉一直没有失去开始的魅力,男主却步入中年危机。
也许这是伪装和真实的差别体现。
也许是因为一开始男主也在伪装,后来累了放弃了。
女主返回后说过一句,你是那么了解我。
她大概很喜欢这种被了解的感受,那让她体会到被爱。
也是富二代如不了她眼的主要原因,他太不了解她,那根本不算爱情。
可怜了男主,了解是恨的开始,也是被纠缠的原因。
之前看这部剧还是因为朋友害怕让我陪她看。
结婚五周年纪念日的早上,尼克·邓恩来到妹妹玛戈的酒吧,咒骂抱怨那个曾经彼此恩爱缠绵的妻子艾米以及全然看不见希望的婚姻。
当他返回家中时, 却发现客厅留下了暴行的痕迹,而妻子竟不见了踪影妻子突然失踪,看似急切的丈夫发表宣言宣布寻找,随即层层线索不断出现,过去和当下的情节不断交叉,从妻子日记中逐渐发现对丈夫谋杀的指控.剧情反转很精彩很有意思,艾米是受害者,亦是加害者。
感觉她真的是聪明至极。
但是感觉后面还是有些牵强漏洞的感觉,就是没想到FBI结案结的好仓促。
《消失的爱人》是2014北美秋季档非常劲爆的一部电影,根据《Deadline Hollywood》的报道,这部6100万美金成本的电影,上映后在全球最终取得了3.69亿美金的票房,按票房回报率来计算,这是年度最赚钱的电影之一。
在如今这被申奥电影与漫画改编特效大片统治的产业时代,这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有点令人沮丧的是,影片导演大卫·芬奇执导完这部电影之后,到今日都没有任何一部电影作品问世,以至于他多次在公开场合严厉批判当今好莱坞工业的偏执状况。
《消失的爱人》确实是为越来越保守的好莱坞提供了另一种选择,这是一部非常成人化的不依赖于特效的非续集电影。
但这又确实不是类似《本能》那样能够产生强大社会-文化层面讨论价值的电影。
影片其实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这个极端也恰恰是目前好莱坞存在的非常严重的负面化的行业变动现象──电视连续剧化。
好莱坞的优秀编剧日渐跨入电视剧行业是不争的事实,众多电影导演也纷纷下海。
芬奇则是直接将电影拍成了迷你电视连续剧。
必须承认,《消失的爱人》的票房爆棚有相当合理之处,这是一部可看性极强的电影。
影片时长虽然长达两个半小时,但是举凡任何对剧情走向有一丁点好奇心的观众,从影片开场的第一个镜头到最后一个镜头,眼睛都不会轻易的离开银幕。
芬奇在这部电影中,将悬念从第一秒维持到最后一秒(悬念叙事本来即是芬奇的标签),这是一部将悬念情节极限化的电影,很少有电影作者会如此尝试。
为了将两个半小时的悬念过程更加的有层次化,芬奇非常“照顾”观众,将影片的时长结构分成了差不多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尼克(本·阿弗莱克)发现妻子艾米(裴淳华)失踪,随后是警察的各种调查和妻子对于往昔的回忆这两条线索交互显现,这一部分终结于尼克被警察怀疑是凶手。
这个部分中,艾米设计的寻宝游戏、尼克出轨等小情节,可以不断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保证情节的高度连贯性。
第二部分一上来就是一个反转,艾米现身说法解谜,差不多就是相当于向观众解释自己如何布局,这一个部分终结于艾米被旅馆陌生人迫害后,联系到了初恋情人科林斯。
第三部分的悬念在于艾米的动机,为何要联系旧情人?
结果是艾米极端情色暴力化地杀死科林斯,回到家中,以怀孕为由,最终成功地套牢尼克。
这是最终的一个大反转。
三个部分各五十分钟,正好是三集迷你电视剧。
芬奇甚至在视觉层面给予了影片以节点明示,艾米发型的两次变化时刻正好对应了两集节点。
电视剧都是收视率为王,尤其是罪案类电视剧,必须得想尽办法如何让案情始终吸引住观众,不让观众换台。
对电视剧导演来说,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调整光线、布景、空间气氛,那么小的一个屏幕,观众其实也并不在乎这一点。
电视剧最重要的永远是情节,而这情节万变不离其宗的基本法则就是得抓住观众。
几十集的电视剧,观众最在乎的永远是,这件事、这几个人后来怎么样了?
人物深度、意义系统、影像美学,对大多数电视剧来说都是奢侈品。
当然,近年因为行业调整,这种状况略有改变。
像是《利器》(Sharp Objects,2018)这样的电视剧,整体层面已经显示出高度电影化的趋势(不过这部剧集收视率很差)。
遗憾的是,《消失的爱人》绝对不是这样的电视剧。
这是一部高度扁平化的电视剧。
严重一点说,整部作品的观看给人一种路边摊杂志刊载的奇情凶案故事的体验。
影片的开头结尾都是尼克的手抚摸艾米金发的画面,画外音是关于婚姻的讨论,这似乎是在告诉观众这是一部有关婚姻悲剧甚至现代婚姻本质的电影。
但实际上影片没有任何意义上触及到有关议题。
影片极端化的情节轰炸,唯一的指向,就是塑造了一个变态女主角艾米。
艾米与尼克的婚姻惨剧(不是悲剧),尼克不需要对这件奇诡的婚姻承担任何责任,他的出轨、他的婚姻失败,只是因为他遭遇了千年难寻的一个女变态。
我们并没有要求影片要像伯格曼《婚姻生活》或者侯麦《穆德家的一夜》那样去形而上地讨论婚姻、道德、信仰之间的深度关系,影片的出发点也并不在此。
从首尾呼应的镜头意图来看,芬奇竭尽全力的诉求,是在塑造一个完美女变态的基础上,对中产阶级婚姻作出一些嘲讽。
可问题在于,作为变态的艾米,这个角色与影片的整体剧情一样,也是高度扁平化的。
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进入到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我们只是看到了一系列表面化的变态行动。
芬奇一直以来都视希区柯克为偶像,他尤其认同于希区柯克创作的一系列变态人物。
希区柯克虽然反复地表示,自己拍摄的都是娱乐片,但所有严肃的评论家都不会同意他这观点。
以《精神病患者》为例,影片的男主角诺曼·贝茨是变态杀人犯,但是希区柯克对这个角色的处理绝不仅仅停留在展现表面化的变态行为。
贝茨与母亲之间的虐恋关系,贝茨与被害者之间交互的过程,都展现出了人类内心隐藏的某种深层次的非理性冲动。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希区柯克运用一流的镜头调度技巧,反复的调控观众与角色之间的移情认同关系,观众反复徘徊在角色的认同与非认同的过程中,理性的光芒与感性的冲动反复交汇撞击。
正是在这些意义上,罗宾•伍德(Robin Wood)将《精神病患者》比作《麦克白》、《黑暗之心》,德勒兹将希区柯克认作既是最后一位古典电影大师又是第一位现代电影大师。
更有点令人反讽的是,希区柯克是以电视剧班底拍出了高度电影化的《精神病患者》,芬奇则完全颠倒了过来。
除此之外,库布里克也是影史非常擅长拍摄变态类题材的著名导演。
对康德哲学很着迷的库布里克,感兴趣的是人的理性意味着什么?
人是如何丧失理性?
按照德勒兹的解释,《闪灵》就是这样一部主题的电影:我们搞不清楚到底是外部环境出了问题,还是杰克的内心自己出了问题。
我们或许也可以问,杰克的变态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相比希区柯克、库布里克塑造的这些具有高度自省意味的变态角色而言,《消失的爱人》里的变态,实在过于空洞、扁平、单调以至于乏味了。
都是变态人物,艾米只不过在变态级数(官能维度)层面相比贝茨、杰克上升了一些“等级”,但角色自身是严重缺乏厚度。
艾米更像是一个新闻报道体人物,我们看到、听说了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变态人物,但我们还是不理解,这个角色到底对我们自身意味着什么?
这个角色与我们身处的现代生活、现代婚姻究竟有什么关系?
这个角色的行为逻辑到底在哪里?
如果没有行为逻辑,是究竟怎样的境况导致她走到这一步的?
这个角色唯一的价值大概只停留于教育层面,遇到美女需谨慎,留神隐形变态。
影片最令人侧目的戏份,是艾米杀死科林斯的过程。
这场戏完全停留于渲染暴力与色情的官能刺激层面。
裸体的艾米,在科林斯性高潮到来的临界时刻,用刀片割喉科林斯,鲜血喷涌而出。
这是血红色的性与暴力的交织时刻。
还是可以比较下《精神病患者》。
影片中著名的那场浴室杀人戏,希区柯克总共使用了70个镜头,这就不仅仅是官能层面的刺激。
它挑战了常规的叙事法则(女主在影片剧情过半时刻居然死亡),动摇了观众对角色的认同,并且以最激进的方式展现了贝茨特殊的象征性强奸手法(刀刺身体是最激进的插入方式)。
《消失的爱人》这场杀戮戏,就是最粗暴简单的性与暴力的展示。
实际上芬奇对于悬念的理解并非真的低级到为了悬念而悬念,他的《十二宫》就展现出了一流调控悬念与观众对话的技巧。
在这部类似《杀人回忆》的电影里,芬奇独辟蹊径,创造出了迷醉的七十年代旧金山气氛,让观众在此气氛中不断地与自我认知对话,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近乎于解构悬念的电影。
不知道是不是巨大的票房压力、行业竞争压力,导致了芬奇会使用高度电视剧化的叙事,创造出《消失的爱人》这样一部高度速食的一次性消费的电影。
如果在申奥电影、美漫特效大片之外的第三个选择,是这类电影,那高质量的好莱坞商业电影确实寿终正寝。
��(已刊于虹膜公号邪论专栏)
消失的电梯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157647/?start=100#comments《超感神探》里有一集抓SK。
馒头叔给FBI的证据就是「你看过他洗手间的柜子(一丝不苟的整齐)么?
他一定是变态杀手」。
写这集的剧本师傅才适合来改这本小说(顺便说我觉得馒头叔多适合演Colins的!
)有想要enjoy这片儿的,可千万别在进电影院之前心急把原著先啃了。
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因为芬奇老湿这部手笔只有「让你猜不到下一步情节反转」这点子乐趣,其他好玩的地方并不多。
---------下面会有剧透-----------跟原作者相比,芬奇老师也太不够「邪门」。
口味一对比就出清淡了。
举个例子,原著有个地方个人觉得是最好笑的,就是Nick在小情儿分手的时候被后者在脸上啃了一口。
第二天Nick一口咬定脸上的伤是因为精神压力太大所以起疹子了。
所有人都疑惑「可这像是个牙印么」。
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一眼就认定那真是精神压力太大起的疹子,那就是Amy。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就特别希望、而且也预料到最后能是个「happy ending」了。
这比用台词吼出来「婚姻就是这么回子事」要有意思多了。
这世上有些事其实大家都知道,有些选择回避不说,有些选择粉饰太平把真话都PS了之后再说,还有些就直接掉到「愤世嫉俗」那个路线上去了。
不轻不重的一句话把真相点中,酸辣汤似的一碗。
女人邪门起来,男人别说拍马追上,根本连懂都不能懂吧。
芬奇叔好在还是比一般男人要通透些。
这整个故事里有一条似乎走偏的插曲,其中有一段听起来好像很多余的对话:贼公贼婆行劫时,Amy问贼婆道「是他唆使你的」贼婆三分惊讶三分得意还有三分不屑道「是我唆使他的」。
这两句台词,就是题眼。
听到它原封不动出现在电影里,为芬奇叔松了口气啊。
可惜另外一句非常重要的台词不见了,就是警长把自己女儿的名字告诉Nick。
这个故事与其说是在讲犯罪,本质上其实在说婚姻,或者说是在讲婚姻如何等同于犯罪(Amy控诉:你夺取我的自我,我的存在,我的快乐,这等同于谋杀)。
而贯穿其中,可以说将Nick的生死玩弄于鼓掌间的,是一群alpha girls。
这部小说,是woman's world。
女人的名字都是有来历的、重要的。
而男人的名字都狗吃剩的(Nick是男主角的中间名的昵称,他的全名叫Lance Nicholas Dune,他讨厌别人叫自己Lance,这个「自我身份认同」的梗电影里也没有了)故事里的男人……不是存在感奇低,就是人渣,或者懦夫,或者变态。
那么一两个至少还算正常的,比如Tanner和Amy的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夫妻为同一事业而努力。
这也是唯二至少看起来非常幸福和美的婚姻。
故事里的女人有两种。
一种愚不可及的,比如Nick的小情儿,还有多嘴的邻居。
她们完全是男性幻想的两种极端,前者年轻靓丽热爱床上运动,后者居家可亲生育能力超强。
还有一种是聪明、忠诚而顽强。
Amy,Margo,Romey警长,Nick的妈妈,两个talk show的主持人,Tanner的黑人太太(电影中没有出现),还有在Nick几乎被舆论压死前及时拉了他一把的亚裔女记者(电影中也没有出现)。
这些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女人们都从某种程度上把Nick变成更「好」的男人。
可是她们中大部分却是被男人抛弃或者惧之不及的。
Nick一生最大的噩梦就是「变得跟我爸爸一样」。
他偷情被Margo抓包时被骂「你比我们的人渣爹都不如」。
最后他向Margo坦诚「这(跟Amy一起生活)是唯一避免我变得跟爸爸一样的办法。
从此以后,我只能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没有别的活路」。
这决对是所有爱情婚姻题材故事里最现实的happy ending。
这个男人将终生努力讨你欢心,保证他永远是你当初嫁的那个人,绝对不会偷吃,绝对不会惹你生气,绝对不会不耐烦,上过厕所一定会马桶坐垫翻下来,会记住你说的每一句话,会记得每个纪念日,会用心准备所有的礼物,会用你的逻辑你的思维来揣摩你的意思。
这不就是最理想的「我老公」和「孩子他爹」么?
一手打造啊日记Amy是不可能达成这个目标的。
但是真实的Amy却可以。
她具备这种原作者非常赞赏(我也很欣赏,虽然说不上喜欢)的power。
但在芬奇叔的镜头前,其实形象很适合而且演技也并不差的Pike在「黑化」之前似乎总在游移,找不到这个角色应该的位置。
那故作神秘的表情,生硬的眼神。
而在「黑化」之后,就往「变态杀手」的方向走过去了。
这就是跑偏了。
芬奇叔不是不知道这女人,或者就是「女人」这个身份,才是故事的能量。
所以杀Colins那一段被拍得很震撼:Amy穿着纯白的内衣,一刀划下之后瞬间翻身压制住对方,血喷了她一身。
但这明显是有违人物设定的:正面用武力解决问题,被血喷中面门。
Amy不会采取这种方式达到目的。
这是「芬奇模式」的处理突显「女强男弱」格局的手段罢了,《龙纹身的女孩》有没有,一样一样一样的。
芬奇叔对「邪门的男人」很有办法,却就是点不中「邪门的女人」。
男拍女,也是隔座山啊。
Nick这个角色,本来我也觉得小本很合适——典型的美国土村帅哥款,还有个再标准不过的屁股下巴。
但他最近是不是过得太幸福发胖了?
都不是马脸了!
差评啊!!
说好的马脸界第一帅哥呢!!!
把马脸界的头牌还给我啊!!!!
小本跟Pike之间也没有chemistry。
反正「柴米夫妻」的感觉一点都没有。
当然这跟剧本去掉了Nick把玩Amy头发并感到「我们两个都喜欢这样」这些小桥段有关系(要我的话,就会把这些细节,还有Nick在读Amy的字条时突然感到自己又爱上她这情节都保留下来,这样才够twist才扭曲得够味)。
这本来该是个「揭开你们这些中产阶级假面具」自带许多不合时宜甚至不合道德的笑点的故事,呈现在大屏幕却有一股说不出的造作迎合风情。
我不喜欢。
这个剧从方方面面都让我联想到斯特林堡的《父亲》。
在斯特林堡的话剧里,一对夫妻在对子女抚养问题上起了争执,进而变成了夫妻间的权利争斗。
说是互相夺权,其实妻子罗拉是主导的一方。
她先是暗示丈夫,女儿伯塔可能不是他亲生的,导致丈夫在一次争执中试图用台灯砸她。
然后她将此事四处张扬,使人人都相信她丈夫罹患精神病,而罗拉则是被迫害的一方。
最后丈夫众叛亲离,被穿上控制精神病人的紧身衣,在心力交瘁中死去。
《消失的爱人》基于这个原型之上,不说有多么原创,但在离婚已相当普遍的今天,一百年前的婚姻悲剧却因为人性的因素仍然延续下来,并因为现代媒体搅的一手好浑水而具有了更深的社会隐射。
首先,对被一些影评视为女权偶像的Amy这个角色,我觉得大卫芬奇是抱讽刺态度的。
Amy并不具备真正强大的性格,在她身上我只看到工具理性和怯懦的自我欺骗。
她杀了人回到Nick身边,告诉他她做这一切都是因为爱他。
这种鬼话你也信?
如果她真的爱他,怎么能受得了回来了以后Nick脸上写满了恐惧,傻子都能看出他对她早已经爱意全无。
人说无爱的夫妻“同床异梦”,Nick都不愿意和她同睡一个房间,不仅如此,他回到自己卧室做的第一件事是锁上门。
在Amy回家最后十分钟的片段里,芬奇给了两个Nick锁门的细节。
他不过是她用恐惧绑架的人质。
她胁迫他在公众场合牵自己的手,装作恩爱夫妻的样子。
她教他承认信用卡都是他刷的,来cover自己杀人的恶行。
她完全看得出他的不愿意,却对这样的结局表示满意。
因为她得到了她一直想得到的东西:所有人关注的目光。
因为父母写的书,Amy从小就生活在公众的目光中,而这种目光却又不是以她为中心,而是不断将她和以她为原型的书中同名人物Amazing Amy做比较。
Amazing Amy做什么都比她更好。
Amazing Amy为她带来关注却又总是把她置于阴影之中。
怎么说呢,asshole的父母总有办法在子女心中挖洞,而Amy心中的洞要不断用更多的关注来填满。
对于Amy来说搬到密苏里以后最无法适应的地方是:她成了局外人。
不仅离开了纽约这个世界中心,而且人生地不熟的,没有人再关注她。
当然丈夫像小孩子一样不成熟,不找工作成天在家打游戏。
但是Amy做了什么?
她一样没有出门找工作,除了看书就是抱怨丈夫。
这个困境是他们共同造成的。
两人感情越走越僵的时候,她完全可以离婚回纽约。
但是她无法选择离婚。
台词特地强调了她说不能这样回纽约,她没法跟她父母说这事儿。
Amazing Amy样样都棒,所以Amy不能这样在密苏里这种in the middle of nowhere的地方被人抛弃作为nobody回纽约去。
记得他们刚认识时的对话不?
他们互相问对方是谁。
他们问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对方的社会身份。
我说Amy有令人恐惧的工具主义理性,因为她能精密计算、集合所有对自己有利的资源。
只要对自己有利,她一瞬间就能编出一套谎话,并且人前说人话,鬼前说鬼话。
对于她只有手段,没有任何道德可言。
发现丈夫有小情人后她就开始策划自己的失踪。
她甚至说服自己是因爱生恨,要教训她丈夫一番,可是在她的计算里却没有多少Nick发现她失踪后会有怎样的焦虑悔恨,她计算的全是媒体的反应:媒体一定会找到她邻居曝出她一直灌输的Nick有家暴倾向的谎言; Nick一定会对着镜头傻笑;她了解美国大众有多同情弱者,所以不惜制造自己假孕的病历证明——所有这些都基于她知道这件事会有多大的媒体效应。
对一个工具理性主义者而言,还有什么比大众媒体更好用更称手的工具吗?
在最初的计划里她甚至意淫了自己的死亡效应——与其活着作为nobody回纽约,不如为自己设计一个光辉的受害者形象:美丽聪慧却生活在家暴恐惧中的美国甜心孕妇,然后在大众怜惜又悲痛的目光中死去。
而Nick, Nick不过是她公众形象的陪衬物和陪葬品——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只要Amy赢得目光,Nick也不是非死不可。
然而因为爱惜自己,她把自己的死期一推再推,终于因为遭遇那对下层小情侣的抢劫而玩脱了。
Amy从来都不是真正强大的人,她一贯的手段不过是扮可怜,对邻居、对Collings、对调查她的警官、对媒体大众,她最爱利用操纵的就是美国中上层阶级过盛的同情心。
这一套在下层完全行不通。
面对抢劫她不仅轻信而且毫无抵抗能力,立即被打回无助无知少女。
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她碰到了长久追求她的Collings。
对这个救她于危难的人她是怎么报答的?
她不仅对他扯谎、非常残忍地一刀割喉杀了他,还让他担负了所有的污名。
有人评论说Amy是psychopath,但psychopath都知道自己是psychopath,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找正当化的理由,更不会拿爱当理由。
Amy当时声称自己是因爱生恨而计划复仇,到后来杀了人对Nick说她是因为爱他,为了拯救他不惜杀人以回到他身边,我觉得她自己也相信这些。
自我欺骗本来就是工具理性的一部分,任何理由只要能让自己感到舒服都可以随手拿来用。
然而Collings何辜?
他追她的时候的确有点急进,有想要在她弱势的时候控制她的嫌疑,但他确实没有真正囚禁她强迫她。
她起杀心不过是因为她需要个替罪羔羊,没有Collings这个替罪羔羊,她就没法在玩脱了以后爬回自己原来的世界去。
若故事从Collings的角度讲,Amy就是《盖茨比》里的Daisy再演绎,不过时过境迁,现在女主亲自动手也一样不须承受良心负担了。
当然Nick也不是好货,在老婆失踪以后能在自己姐姐家继续睡小情人,但认为为了这个他就应该去死、并且背着污名而死的,我也无话可说。
我认为夫妻间忠诚是道德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人的感情都是可能会变的,过分强调忠诚也是一种道德绑架。
相比Amy而言,Nick身上有一种更笨拙却也更真实的东西。
我一开始被错误剧透,以为电影的结局是夫妻两人决定忘记之前发生的事情和和顺顺地过下去,当看到Amy浑身染血在无数摄像机前蹒跚走向Nick,然后两人摆出《乱世佳人》的经典造型,也以为结局真会往更讽刺的方向发展下去。
不过现在的结局也很好,虽然失了些讽刺,但Nick的恐惧更现实些。
毕竟这个片子是作为惊悚恐怖片上映的嘛。
看疯掉了
这个电影都能豆瓣TOP250?
这谁推荐给我家属的?站出来我保证带你去看精神科。从开头就猜出来是陷害了,全程无爆点。真是太讨厌米国拍的这种耸人听闻的深井冰故事了=L=,又黑我大心理学,有病看病好么亲?
Lying bitch. 满脑子都是OMG I saw Barney naked in blood....让人恶心至极的电影,反正各种不舒服。根本就不是婚姻的问题,人至贱则无敌。
从敷衍了事的片头字幕开始就透出浓浓的电视剧感。剧情越发展越复杂但在最后难以收拢,人物繁多可很多时候只是干扰主线,配乐和摄影卯足劲刷存在感却缺乏真正的灵感,这些都是电视剧常见的毛病,但很难想象居然发生在拍悬疑片炉火纯青的芬奇身上,大概真是纸牌屋拍多了吧
客观的说,真的很好看。主观的说,我不喜欢这个故事,让人极度不适,并且侮辱女性。
为了高分而看,忍受着无聊,等待惊喜,结果剧情松散,絮絮叨叨,平平无奇,又臭又长,看一个厌世女做了一堆无聊透顶的事情。
通俗
毫无吸引力。
我这辈子都不会结婚了
又是一部莫名其妙得到高分的电影。犯罪、悬疑、女性、家庭这几种类型都涉及,但全部四不像。空有精致,内里虚空。金发蛇蝎女承担了所有罪责,但缺乏令人信服的转折和动机,如果这就是影迷们称道的“社会批判”,那我也无话可说。我看过的大卫芬奇的片子几乎总是吊高人的胃口然后以扫兴收场,没劲。
哈内克似的割喉真是万能药... 大卫芬奇要多恨现代媒体。美国社会结构就是少数精英控制了洗脑话语权,而大部分人则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维护着虚幻的道德...
这几个月是我目前人生中最拖泥带水唧唧歪歪儿女情长个没完没了的日子了。简直是陆依萍附体,自己都生厌。今我一人雄赳赳气昂昂的去看了这片子,花12刀挨了一巴掌,醒了。真好。如果我们所有人都在演戏,那世上就再无灵魂伴侣一说,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灵魂。都是戏子,都是小丑,都有谢幕的那天。
唯一令我不解的是,聪明绝顶的女主为什么不好好跟长得像马云的富二代在一块儿,而要回到那呆傻的丈夫身边呢?就因为看了会儿电视?
为何别人都说好
一星半,半粒星是因为芬奇的功力比《寒战》的导演们功力超出太多了,不过,也就不入了:)
其实不怎么样,一个心机绿茶婊的故事。
GGGG
很芬奇 但已不是最好的芬奇 原著一般 桥段普通 片子剪得勉强 最后谋略部分过于激进 导致艾米性格塑造有割裂 前半直到解释出走那段为止 又太中规中矩 整片看去像是压缩过了的某一季悬疑美剧 正是因为相对剧而言较短 不够丰满 缺乏情感带入 进而导致人物扁平 但并非不可观 期待导演剪辑版 到时可再看一次
故事很牛逼,但是找错了主演。女主角分明是一张剧透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