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香》是我期待了近一年的电影。
去年金马奖晚会上我第一次看到了片花听到了片尾曲,而现在已经是距离又一届金马奖仅剩下一周的时间了。
本片具有一个我觉得非常适合拍片的情节,改编自小说《嫁死》:意在谋取巨额赔偿金的农妇,与疾病缠身的矿工违心结婚,但二人日久生情,正当农妇放弃嫁死的念头之时,绝症矿工为了妻儿生计主动将自己埋死在没有安全设施的煤窑之下。
再加上片子提名了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把我的胃口又调高了一些。
不过本片还是不能打破期许越高,失望越大的魔咒,或者说是很多当代中国电影的一种固定模式。
虽然片子有亮点,创作态度也绝对比冯小刚之流认真许多,但是本片对于制片人陶红和导演王洪飞白海滨来说都还是处女作,而本片最大的灾难恰恰就是整体上的失控。
其实在两位导演开始导戏之前,这个片子的灾难就已经存在了。
谷小妮的剧本反映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如何创作一部好的改编剧本。
剧本当中加入了很多有意思的对白,这类对白在以叙述性语句为主的原作中极少出现。
当中原作虽然文采有所欠缺,但是每个桥段的来龙去脉还算是交待出一个大概的轮廓,而电影剧本当中为了再现一些情节又尽量节省时间,很多情节点都非常突兀,而剧本所做的事就是把这些情节点机械地串起来,没有过渡,最终的效果就是整体上结构非常松散。
戏剧艺术发展了这么多年,多元化的理论和流派数不胜数,然而自从戏剧艺术的鼻祖理论家亚里士多德开始到现在,”整一性“的概念不停地被见诸于各色理论书籍当中已逾两千三百多年,并且包括《米香》在内的越来越多的电影作品都在有意无意地提醒我们,这样的反复强调不仅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
不仅剧本没能做到整体上的融会贯通,连经典剧本创作当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人物传记,本作都没有完成到起码合格的水平,甚至严格一点讲,本作没有对角色的背景进行任何必要的交代。
人物传记好比是剧本大厦的地基,地基不牢,整个故事的后续发展就都是危楼,整体上就是豆腐渣工程。
伊伯特评论斯科塞斯《禁闭岛》的时候写了一句很到位的话:角色永远都是带着行李/信仰/看法开始一个故事的(Characters never arrive at a story without baggage.)。
在经典剧本创作范围内,没有对于角色的信仰的交代,剧本就无法将这个角色塑造得足够可信。
更加引火上身的一个做法是谷小妮在剧中加入了原作中没有的小李这个角色,米香似乎开始是真心喜欢小李,但是由于小李亲戚多,家庭负担很重,她便忍痛转而去勾引王驼子,一个无依无靠疾病缠身的老矿工。
后来为了圆场,谷小妮把小李的死设计到王驼子侥幸逃脱的一次矿难中。
单就这次死亡戏的设计来说,它看上去还算靠谱,不过米香和小李的这条线索根本没有展开,他俩的情意根本没有强调到足以对比她和王驼子的虚情假意的份上,同时多加入一个角色,多了一份累赘,甩掉这个包袱的时候也让人觉得有点不自然。
加减角色,哪怕是次要角色,都是需要十二分的小心的,看上去这是个小动作,但是稍微不注意就会乱大谋。
这方面非常成功的例子是哈吉斯给伊斯特伍德写的《百万美元宝贝》的剧本,弗里曼演的弱视老拳手的角色是哈吉斯自己加的,他处理得很好,同时该作也是改编剧本当中的典范,一部教科书式的作品。
王洪飞白海滨的导演处女作,让我们知道揣摩观众心理是电影编导所应具备的多么重要的能力。
片子的很多桥段看上去就像是毫无章法的隔空挥拳,各个部门没头苍蝇一样地各自努力,摄影机打开之后就没人来调度了。
对于每个桥段的讲述丝毫没有照顾到整体效果,除了整体上嫁死这个行为所造成的关注点之外,片子没有在大多数具体的情节设计和表达上落实任何的节奏感,观众看片时自然也就莫名其妙。
很自然地,本片的剪辑基本上是彻底的悲剧,而对于镜头时长完全没有控制的剪辑直接伤害了陶红和孙亮的卖力表演,导致恶性循环。
如果连电影的整体效果都无法在拍摄的时候事先想到,那么要求这样的编导达到库布里克那种随心所欲掌控剧组工作人员心理状态的大师级的高度,可能性甚至比米香在矿上遇到一个帅小伙还要低了。
的确,拿一部处女作和库布里克疯狂的完美主义进行比较有失公允,但是,值得给王洪飞白海滨敲响警钟的是,他们的这部作品对于观众情绪的操控能力甚至不如《麦田》和《狼灾记》,要知道《麦田》的剪辑比《米香》更加杂乱,而《狼灾记》的故事比《米香》更加脱离实际,缺乏逻辑。
在导演不作为的情况下,演员能到这个程度已经很好了。
陶红真的太不容易了,整场戏她就没消停过,做豆花做饭干活,带孩子,给王驼子捶腿,来回来去地跑,剥柚子吃柚子还吃到吐,扒石头跳水坑,基本上都是体力活。
更不必说她还身兼本片的制片人,她这一次是真的想做一部好片,为了本片的拍摄费尽心力。
孙亮的王驼子演得也是入木三分,这位低调的演员不说一句话,只要一出场就是一个肉欲而憨厚的老矿工的形象。
脑瘫儿童杨青也非常卖力地演出。
林良忠的摄影效果合格,片子的音乐和歌曲都算有意境。
顺便扯几句题外话,有关导演之一的白海滨。
他的博客中较多口号一般的呼告,缺乏合乎逻辑的思考。
仅用”牛逼“二字形容伊纳里图的《通天塔》我不说什么,但他在博文中开头就提到”导演冈萨雷斯是西班牙人“,以此等精细的程度对待自己喜爱的电影,我们也不能对于他的掌控能力再多要求什么了。
1.米香手上戴着戒指,不是穷人就不能戴,但是戴着影响干活。
女同事们配个药都记得把戒指取下来。
豆花女是常常要洗手的,这点常识导演不懂吗?
还有陶红的手怎么那么白?
脸上又那么黑?
因为只洗手不洗脸吗?
2.主角说方言,矿工们都说普通话。
澡堂里那些“提示剧情”的台词假的要死。
3.同居很久了,还真等到领证才行房?
劳动人民还真羞答答?
这是编剧的幻想吧。
4.为钱嫁人没什么丢人的,上床那副大义凛然就有点做作了。
性生活不满意就想谋杀亲夫(不是硬不起来是因为要太多),姐姐你又不是嫁给苗人凤的南兰你是历经苦难的风雨丽人好不好?
5.然后内疚了感动了,就180度大转弯了,连抚恤金都不要了。
6.把《巴黎圣母院》拍成中国矿工家庭肥皂剧,不是不可以,看样子演员也吃了不少苦,可是拜托,生活就要真的生活,不要伪生活,真狗血。
最后说个离题的,我曾经请过一个保姆,家乡在贫困深山,后来修铁路的修到那里,她跟着修铁路的男人,离开了穷山沟,来湖北安家。
她在我家做保姆,男人得了肺癌躺在家。
我说阿姨你回去吧,别让他孤零零的走。
她说,回去有什么用,也只能看着他死。
直到男人走了,她才回去埋了他。
很不错的国产片。
总体上有些煽情,故事有些“比比谁更惨”的荒诞味道。
但我很喜欢导演的拍摄手法,全片才不过90多分钟,导演还留出不少时间给风景以及人物的特写。
而人物的决断往往并不明言,而是直接让其用行动来表达,让人看得很投入。
陶红和孙亮这次的表演我都很喜欢。
电影粗看很多的穿帮,好在骗骗不贴近生活的老外还成。
浪费了的亮点:真替导演捉急。
为什么不深挖驼子的内心戏?
既然拍人性,为啥不多铺垫驼子内心的转变?
看过塌方矿工死前刻在饭盆上的遗言吗?
驼子这么蹉跎的老男人得攒多大的勇气去自杀。
搞笑片的潜质:米香的前夫就没想过再要个健康的孩子?
米香怎么就上环了?
要是为了皮娃子而节育,干嘛转主意要替驼子生孩子?
驼子在头两次矿难中的表现都很莫名其妙,麻木了吗?
驼子的教育背景很高吗?
怎么可能不问什么是肝癌?
本来很真实的米香在后半段真像80后穿越,突然纯情了。
编剧被韩剧上身了吧?
最后,1990s的人们都在谋生。
追求爱情的,追求得起爱情的是不愁吃喝,没经历过困厄的生活的巨人,如二代们,愤青们。
问问父母当年是怎么看对眼的。
满足温饱的80,90和00才鼓得起腮帮子求减肥,求真爱啊。
时间:2009年9月4日21:40地点:Quartier Latin影院17号厅事件: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第七天 - 导演处女作单元上座率:60%开场前陶红介绍了这是她首部担任制作人的电影,感觉就像是自己孩子一样,而在现场跟观众一起观看则比较紧张。
不知道她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打分如何,反正笔者认为除了她与王驼子的表演还有些可圈点的地方之外,整部电影真可谓是乏善可陈。
跟大多数的中国电影一样,导演显然不太会讲故事。
而在电影语言以及语言(对白)的运用方面,更是停留在电视剧的水平。
作为一个电影人,如果我能够让人发笑,很好。
如果我能让他们边笑边思考,那非常非常好。
但是如果我仅仅让他们思考,我就有麻烦了。
——伍迪·艾伦 。
开头和结尾都不太引人,开头让人进入故事比较慢,结尾显得有些仓促,中间的故事很好.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说女人像水,大抵和水的特性也有关,水的温度是需要外力环境给予的.女人的热度需要男方的热情,受到疼爱,就有反馈.女人是容易被感动的生物.先是为了孩子,后来陷身角色....印象深的是得知心水的男人遭殃时,在地上蜷作一团的呜咽声,还有大口撕扯柚子.皮孩儿的表现太赞,羊羔的也不错.美与丑的对比很成功,从丑的表象教人看出美来很可贵.这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但有存在的合理性,捎带戏剧意味.Q:皮孩儿走失后,米香和**姐在矿山找他时,米香在水渠看到了什么,说着"报应"?
韩浩月完成于2008年并屡获国际电影节奖项的《米香》,在被积压了整整两年后即将公映。
“演员陶红”试图通过《米香》完成到“制作人陶红”这个身份转变的想法清晰可见,身为这部电影的唯一大牌,她并没有主导影片使之成为个人色彩浓厚的作品,而在努力成为影片的一分子。
《米香》的故事主体是:通过一个女人的心灵变迁,来折射生存的苦痛对人的改变。
影片的结尾是温暖的,温暖是因为女主角米香凭借真爱的力量,摆脱了内心的功利与阴冷,而这功利与阴冷,如影追随于中国农村女性身上何止千百年。
对于米香的心理形成,电影给出了这样的背景:她有个傻儿子,经常遭受丈夫虐待,因此在选择再婚时,如何能控制男方实现给儿子赚一笔成家的钱,成为她首要考虑的条件。
其实无需交代这样的背景,在过去困苦的年代,无数中国女性都有着米香类似的心理遭遇。
扯远一点,马诺的形成土壤其实就是归功于“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婚姻思维。
但米香的那个时代(影片交代的时代背景大约是1990年代后期),还不至于势利到令人无法接受,因此米香在知道矿工王驼子(影片男主角,中国版的钟楼怪人)无家庭负担有存款还有不错的工资收入之后,毅然与英俊的暗恋对象诀别,嫁给了王驼子。
与不喜欢的男人同床共枕,米香显然对此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在不堪忍受之后她采取了极端的方式——用最传统的诅咒让王驼子送命。
但米香毕竟是个底色善良的女人,送命的不是王驼子让她即失落又庆幸,大病了一场。
影片也在她大病之后进入到不断迎来戏剧冲突的好看阶段。
《米香》有一个关键词:牺牲。
观众很容易理解米香的牺牲,为了孩子的未来,她可以赌上自己,忍受痛苦。
王驼子的牺牲却可能是被忽略的,因为大家都直白地看到,他娶米香为地就是让鲜花插在牛粪上,吸引一点世人羡慕的眼光。
但我想说的是,就整个故事而言,王驼子的牺牲是要大于米香的。
王驼子对米香的情感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垂涎阶段,为了得手不惜利诱,第二层次是犹豫阶段,既想得手又不愿被“嫁死”(指女人有意嫁给矿工,等待矿工在矿难中出事后拿赔偿金),第三层次是为了爱情甘愿去死。
于是,王驼子的感情是整个电影的最闪光点。
堪称精明的王驼子并非不知米香的早期心思,但家庭组建后带来的温暖以及与傻儿子之间的情感累积,让他沉浸在虚假的幸福中。
在知道自己患肝癌后,王驼子决定自掘坟墓,用死于矿难换来巨额赔偿金,来表白对米香和家庭的爱。
他用死换来了自己一生当中最高大的一次形象。
联想到最近的话题电影《山楂树之恋》,也有一位英俊版的“王驼子”,老三用自己的死换来了静秋对他永生难忘的爱,此前他也是不断地用自己的牺牲来应对静秋的慌张、猜疑和不安。
不要怀疑王驼子和老三为什么会为一个女人如此,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这样的男性角色是会被推崇为英雄的,而在漫长的农业时代,亦是这样的男性用自己的牺牲,支撑起来传承至今的婚姻与家庭观念。
《米香》和《盲井》一样,都是以矿井为背景来叙事的,但与《盲井》突出的社会批判性不同,《米香》是通过对爱情和人性的描写,来侧面影射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米香》里面的爱情并不动人,可却是真实可信的,唯一一点不可信的是,米香在王驼子死后拒绝了那笔赔偿款,因为在现代社会,会有90%以上的女人选择接受。
但电影不得不这么处理,因为只有这样,米香才会完成对自己的彻底救赎。
那么,作为观众,是该为米香的选择感到庆幸,还是为她失去了和王驼子最为现实的一种联系而感到遗憾呢?
北京的电影院欺负米香,用大片排挤米香,安排的放映时间差的得不能再差,不是太早就是太晚,根本就看不了。
亲们行动起来,谴责那些臭电影院。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992456.shtml
《米香》不是《九香》,陶红也不是宋春丽。
米香被无良丈夫抛弃,一个人带着傻儿子远走他乡讨生活。
九香勤劳勇敢,含辛茹苦,一个人把五个子女养育成人。
因为影片开始的刻意误导,因为陶红不愿意让米香过于面目可憎,我对米香的人品定位出现了偏差。
米香是奔着“嫁死”找的王驼子,不是想找一张终身粮票。
米香趁着王驼子上工时翻箱倒柜找钱,也不只是劳动妇女被生活风吹浪大出来的小狡黠。
当米香不堪忍受王驼子折磨的痛楚,深更半夜跑去埋污物要置他与死地时,她的本心暴露无遗。
关于天理和人欲的定论中,就算武大郎再丑一百倍,潘金莲也无权剥夺他的性命,更何况是米香是主动嫁给王驼子的。
我这才看清了米香身上重要的一面:愚昧,歹毒。
王驼子是中国版的“卡西莫多”,他相貌丑陋,愿意为“艾丝美拉达”献出一切,包括生命。
他的心眼多但不坏,他的爱卑微但不卑贱。
影片后半段,米香这个决意冷酷到底的女人,被王驼子彻底融化了。
说到底,没有人能抵挡住另一个人全心全意的爱。
只不过,很少有人能在情况不明时就飞蛾扑火般倾其所有。
这个故事模糊了时间概念,隐匿了地理属性,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当代寓言。
中国有光鲜的城市,与先进物质文明同步,中国也有背阴死角,文明进程缓慢。
在城市里,人们为谋求改善的欲望驱使,在背阴处,人们为生存的愿望挣扎着。
米香和芸芸众生一样,清醒而又糊涂的活在世界上。
这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坏心肠,有的只是在生命绝境中滋生的獠牙和尖角。
真正的,他死在了我最爱他的那一天
明天吧................
书应该更好看
QN-D9【米香】
她遇到了一个好男人。可是,那个男人却死了。
始终很纠结要不要去电影院看这部片,现在想想,当时怎么就去看了狄仁杰呢?米香,哪怕是剑雨也比狄仁杰好……
别了,卡西莫多. (《天堂门.米香》)
很扎实的一部作品,平实质朴
旷工,8万块钱遇难赔偿金!
还不如一部纪录片来的让人信服,有真记录有表演分段拍才叫好
盼着死的时候人不死,盼着不死人又死了。
看到一小半,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干活戴个戒指,还梳几个小辫,哪像个劳动人民,说话和做事都有些做作。
两星半。普普通通。
并不是所有女主作监制的片子都是悲剧。
2012.11.21 中国影片如果能在国际上获奖,可能就是这类片子了吧!
驼子操逼那几幕太生动了。刻在我脑海久久挥之不去。
虽然但是,结尾没有拿那八万,扣一星。
我听那口音听着恶心!!!同是四川人啊!!!
纯爱战士应声倒地。什么豫西卡西莫多
还不错 爱情总是这样 你改变了 别人却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