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片的套路已经被玩烂了,这并不是一句夸张的话语,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一部恐怖片的情感寄托,无非是用一种非常新颖的方式来获得一种惊吓,这是普通大众对于恐怖片的基本认识,然而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很多创作者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与探究,那些能拿来吓人的元素越来越少,甚至于变成了一种既定的套路之后,吓人就成了恐怖片最基本的诉求。
没了吓人这个诉求,恐怖片索然无味,有了这个诉求,恐怖片才刚刚到位。
然而距离优秀的恐怖片,很多路都已经被创作者走了一遍。
究竟什么样的恐怖片才能迎合观众们日益增长的观影情绪呢?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或许能换个角度解答这个疑问。
《足不出户》是一部集轻喜剧,恐怖,悬疑,惊悚为一体的作品。
本片讲述了一个瘾君子凯莉,在跟同伴一起抢劫后被逮捕,法院判处他居家监禁,凯莉因此来到了母亲的住所。
然而在这个看似非常安静的家,却发生了一件件离奇的事情,凯莉没法找到答案,同时也没法揭开答案背后的谜题。
生活一直在持续,凯莉的恐惧感越来越强。
究竟这座房子里面藏着什么秘密?
看完本片,想必你的答案会很多。
《足不出户》很好,为什么好,它是一部特点鲜明的电影。
好的地方很好,差的地方也能通过合理的剧情输出而变得差不多。
作为一部优点明确,但是缺点却没多少的电影,《足不出户》充分的借用了自身小成本这个优势,却对于小成本这个劣势进行了弥合。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座房子内,但是却成功的借用本身的题材核心“足不出户”掩盖了或者是消解了房子之外的世界。
这样以来,剧情不仅仅是合理,而且非常好的避免了屋子里的人与外界的交流,扬长避短确实是个优点。
传统的恐怖片带给观众的是一种深深的恐惧,这种恐惧或者是跟宗教有联系,或者是跟现实的一切有关系,总之,这种联系总是会通过一个个细节,一条条线索充分展示给观众的,然而本片却成功的用这样的假象欺骗了观众,观众看到了什么?
自然是传统的恐怖片的前半程。
对于女主来说,一个陌生的房子带给自己的恐惧感不亚于一个久未谋面的的母亲了。
母女关系的疏离是可以给这部恐怖片加分的。
因为亲情的疏离,在凯莉离开的时候,她自然不知道这个房子以及自己的母亲发生了什么故事,这样的一种铺垫,自然可以将观众引导至一种困境内,这座房子有怪异,这种怪异可能是某种神秘力量云云。
这是传统的恐怖片的设定,而本片也是按照这种设定一步一步的进行铺垫的,至少在前半程,我们看到了这种铺垫产生的效应,作为观众,基本上就能按照创作者给定的逻辑进行思考。
本片的走向也在前半程变的明朗,这或许是一部充斥着某种神秘力量的电影,这种神秘力量是什么呢?
自然是鬼神。
按照这样的逻辑看完了前半程之后,观众们却会发现之前的逻辑不够用了,即使是可以自由发声的玩偶烧也烧不死,但后半程的重点完全脱离了前半程的设定。
原来这座房子中的神秘力量指向的是多年以前的一起谋杀案。
而之所以会有灵异现象,原因就在于灵魂想要复仇。
这似乎是沿着前半部分的逻辑进行着,但是后来观众们就能逐渐的发现,原来这样的逻辑与之前的灵异现象的关联不怎么紧密了。
好好的一部灵异主导的影片,逐渐的变为了一种逻辑缜密的刑事案件。
恐怖片瞬间变成了刑侦题材的电影,观众的观感下降了,但是别着急,本片不仅仅给出了这些逻辑。
越往后,观众们就会发现另一层意义,本片不再拘泥于灵异电影,也不是刑侦题材,而完全变成了一部惊悚片,原来隐藏在片中的大boss并不是一开始设定好了的,而是随着剧情的深入,原来看似人畜无害的大boss终于露出来了真面目。
而原来看似属于灵异电影中的灵魂人物,却成为了一个逗逼。
观众们废了很大心思来思考本片背后的逻辑,然而这种逻辑并没有持续多久,快速的节奏,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将本片烘托出来了高潮。
迟迟到来的高潮却是这样的酣畅淋漓。
干净利落的绞杀,略带血腥的场面以及团队作战中充斥着的逗逼等等。
一下子让本片在结尾处妙趣横生。
观众们即使是没有迎来自己想要的严肃的结局,然而这样的结尾,想要的不想要的都给了,作为一次信息爆炸性质的结尾,本片自然赢得掌声很干脆。
恐怖片就应该这样玩,如果仅仅是单纯的恐怖,那么很多在观看了大量的恐怖片的观众就会感觉到无聊乏味,但如果在恐怖片中掺杂着别的东西呢?
或许这样的恐怖片才对味。
将原本属于自己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之后,恐怖片自然拥有了可以发挥的空间。
恐怖片不单单是恐怖片,多种角度,多元解读,或许这才是恐怖片该有的明天。
……你好,再见
恐怖喜剧。
最近看了几个这样混搭风格的片子,荒蛮故事,血色孤语。
有血腥,有死亡,又有喜剧色彩。
叛逆女生因炸保险柜被抓,律师为她辩护称她这样的行为是心理疾病,需要治疗。
但因她之前已经多次犯同样错误,这次对她的判决是在母亲家中禁足八个月,依靠一个电子脚环对她进行监控。
女儿多年前离家后从未回来过,母女间很是生疏,女儿要打电话时,母亲却捧着电话煲粥,接着女儿在电台中听到母亲打电话过去讲家里的鬼故事。
女儿嘲笑母亲,母亲却反驳说那鬼你小时候也见过。
接着家里开始发生离奇事件,女儿半夜被电话铃声惊醒(hello moto),巡着声音走到地下室,被一只手抓了一下,接着由于她的脚环越界,引来负责监视她的胖警察。
胖警察看来也是一个灵异事件的爱好者,煞有介事的企图录下鬼魂的声音。
后来他们查到这所房屋原来是一个感化院,专门接受问题儿童,进行教化,因15年前一个女孩被残忍杀害而被迫关闭。
凶手至今未归案。
他们怀疑是女孩的冤魂不肯离去。
女儿想要离开,请警察和负责她案子的官员来到家中,家中突然停电,灯光亮起时负责她案子的官员被严重伤害,没有人相信鬼魂的说法,认为此次事件为女儿所为,判她继续留在家中。
晚上,女儿被玩具熊的声音惊醒,将玩具熊扔到火炉后,第二天洗澡时又被那只破烂熊滋扰。
这一切让她感到恐惧,决定离开。
监控她踪迹的警察说法她留下了帮助那个女孩的冤魂。
他们找到一些线索后怀疑邻居大叔,女儿要求警察配合她拿凶手的假牙作为证据,女孩进屋后发现大叔戴着假牙在睡觉,竟然准备直接从熟睡的大叔口中拿出假牙,真够恶搞的。
当然没成功,他们被发现后警察被捕猎夹困住,女儿跑回家中后接警察电话说大叔已经带枪前去追杀,严阵以待,结果误伤刚刚回家的继父。
警察也找到邻居大叔,得知他曾经有一个养子,喜欢鼓捣机械设备,一次因故被他爆打一顿后失踪。
失踪在当年女孩被害前一年,并且他怀疑那个养子至今仍然在房间的地下室生活。
女儿先独自在家探索,发现了地下室的男子,一番折腾,终于逃脱去报警。
在胖警察的证明下,警察终于决定前往她家调查。
过程中,女儿通过一个摘假牙的动作发现负责她案子的官员有可能是是凶手,让自己的母亲困住他们后她在地下室查到那个官员当年曾作为实习生在此工作。
等他回来时官员已经漏出真面目,对他们进行追杀,并说出杀女孩的原因只是因为女孩不肯配合他的治疗方式,随后赶来的胖警察也被官员骗过打晕。
她们逃到地下男人的房间,那就是当年的男孩,他只是自闭,当年他看到女孩被杀,但因为惧怕自己被怀疑不敢出来指证。
他给女儿看了他纪录她生活一张张画,她开心,不开心,离家出走后望着她背影的妈妈和男孩。
这里也不是最后的避难所,官员随后追来,又是一番打斗,结果女儿被击昏,妈妈被官员几乎勒死,自闭男孩拍醒女儿递给她一把叉子,女儿将叉子插入官员下巴,然后通过一根引线被爆头。
越到后面越有戏,b站看的,讨论最多是这部电影到底是恐怖片还是喜剧片,反反复复直到结束前一分钟还没定下来,总是刚确定这是喜剧片然后下一个镜头类型就崩坏了,观众心理跟过山车似的。
有些无厘头喜剧,黑色幽默,血腥暴力,如果不是前半部分略拖沓,绝对五星好片,堪比《月升王国》《大话西游》《僵尸肖恩》《黑店狂想曲》。
《林中小屋》号称反恐怖片类型,但看下去依然是恐怖片。
而《足不出户》可以说是真正的反类型了。
好多情节就好像观众吐槽一样,让观众大呼没想到又能爽到。
前半部分有些沉闷,后半部分高潮迭起,特别是结尾,包括那个神爆头。
一会儿哈哈大笑,一会儿又大呼卧槽这个人也死了,啊怎么全死了,特别是笑与角色的死亡转换节奏太快,能把观众晃晕。
有些地方笑的不能自理,我觉得这些笑点比无厘头更无厘头,很新奇,完全想不到导演会在这里设置笑点,或者想不到自己会在这里笑,值得学习:1,刚开始的笨贼段落笑点设置一般,烂大街的方法,斧头劈atm机反弹把自己打晕,开车开到凸起卡住;2,妈妈的唠叨话,不算新奇亮眼,但属于人物设计,贯穿整部电影;3,阿莫斯身份的迅速转换。
作为警察来看发生了什么事,凯利和妈妈决定说这里的鬼故事吓唬他。
结果他立刻从迷惘奇怪变得精神抖擞,一种终于该我出场了的感觉,然后拿出专业设备(录音机),安排具体步骤(说话都变得自信流畅),原来他的业余爱好是灵异研究,这时该母女两发呆了。
反差萌。
这个点还是不错的,笑了好一阵儿,可以用到各个场景制造搞笑。
(b站网友评论,还以为拿出个刮胡刀呢,表面上是个刮胡刀,其实它是个录音机)4,紧接上条,上条是从弱变强产生反差笑点。
这条就是他变强了,调动大家期待,大家静静看他装逼,然而装逼失败。
录音失败,明明有人提醒还摸到电线等,再次反差。
5,最精彩的点,半夜鬼出现,竟然是一个会说话的玩具狗熊,略恐怖,就像《招魂》里开始那个玩偶一样。
但是女主接下来掐住玩具熊的脖子和玩具熊搏斗,还把它扔到地上踩,放到壁炉里烧,就反类型了,不知什么原理,反正就是会笑。
可能是反类型的效果以及长期以来被一个娃娃吓的半死的恐怖片观众的愤怒释放。
6,阿莫斯又神神叨叨地给烧焦的娃娃拍照,拿手电照娃娃的瞳孔,像对待人一般。。。
错位搞笑吧。
一本正经地做荒唐的事,即使有了前因后果,至少观众知道那只是个玩具熊,拿手电照瞳孔看不出什么的。
7,门忽然打开关掉的话,就直接把门卸掉。
女主的暴力反类型!
大快人心。
8,女主探案,此处又变成悬疑类型。
根据手表和牙齿,胆大包天的拉着警察队友闯入邻居家里,去偷邻居的假牙,并且不停渲染邻居是杀人凶手的恐怖感。
此时女主的行为只能用作死来形容,让人紧张的同时又有莫名的喜感,类似笨贼笑点吧。
9,女主去报警,惊慌忙乱地说了一大堆话,睡眼惺忪的警察打下一个句子,然后问,接下来呢?
弹幕都在刷闪电(疯狂动物城)。
这个笑点来自于差错,一个急一个缓,就像相声《急性子和结巴》,而且贴合现实。
10,后面是高潮了,笑点太多,略密。
比如妈妈的唠叨让凶手丹尼斯烦不胜烦。
丹尼斯拿电锯砍门时还戴着护目镜和耳机(专业配备),然后忽然停电了(前面的梗)。
女主骂尤金时老妈劝和,女主骂回老妈再转回去骂尤金,发现对方不想理你并戴上耳机看电视,略萌。
最最最能笑死人的是女主藏在墙里呼叫阿莫斯,阿莫斯来了,丹尼斯开门骗阿莫斯说藏在墙里的尤金是凶手,阿莫斯走上楼梯准备撬开墙壁,丹尼斯拿着刀跟在后面准备动手,危险气氛到了极点,就在这时阿莫斯说要撬开墙拿走了丹尼斯的刀,丹尼斯恍然若失间又还回来说太薄——太棒了!
笑到爆!
写的不好,但这几条笑点都值得一再学习!
一大堆冗长的、俗套的恐怖剧情、经典恐怖元素的堆叠:白影、莫名其妙的声音、电话、鬼娃娃、洞口…当观众们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烂俗恐怖片,鬼的设定就只是一个开始查案的动机的时候,画风一转(事实上这部电影画风转了好几转)又回到了惊悚悬疑片。
剧情本身确实是十分俗套的,看多了悬疑片闭眼想也知道医生有问题,但不知道是缺点还是优点,三个标签“悬疑”“喜剧”“恐怖”各干各的,搞的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一套莫名其妙的发展…所以还是很有意思的。
只能说所有前面的铺垫只是为了后面的戏剧性吧
从一开始凯莉的小伙伴拿着锤子重击自助取款机锤头飞起反而击晕了他的那一刻起,就觉着电影很不错,唯一让我看不下去的是 女主看着比我还重的体型,毛躁粗狂的人造黑发,睡觉也不卸掉的眼线 还好,没有打唇钉,那位先死在房子里的十四岁妙龄倒是美女,导演应该和凯莉换一下从宣传照上看,以为又是一家庭搬到新房开始不寻常迹象最后各个灭迹的烂俗套。
妈妈前半段有种想掐死的样子 唠叨无序(这让我想起潜伏老神婆林莎华在电影死路的表演), 讨厌的双下巴,以及对自己女儿厌烦的神情。。
说那位保安员阿莫斯研究鬼神的业余爱好,第一次在屋内对着录音机的对话,像是在讽刺对以往闹鬼片惯用伎俩和桥段。
那两个笨笨的警察,是不是也着实说着这个国家现实生活中警察的腐败呢,又让我想起韩国电影罗宏镇的追击者咯,整部电影搞笑点不按套路切入,方式也是独特,我是看到新西兰的电影,除米国习惯用故事板块造电影之外 西班牙 意大利 法国什么的还是会好好拍,且有独一无二的独特成功
听说这是个恐怖中喜剧才来看的 嗯…………基本上没啥子笑点 非要说的话 那么就是冷笑话倒是挺多剧情不算是太新颖 但是确实我没有猜中过……所以 喜剧,恐怖,悬疑,亲情,番茄酱,这样的标签倒是一应俱全了,但是每一点都没有太深入,所以要我说的话 那就是还行好的地方是 影片没有为了增加恐怖点而到处发便当,坏的是为了增加恐怖气氛太暗了,总害怕角色们转交领便当
看完了这部新西兰喜剧恐怖电影:《足不出户》,还可以,前半段闹鬼,后半段缉凶,比较另类的恶趣味重口恐怖片,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影片讲述了吸毒成瘾凯莉·巴克奈尔(Morgana O'Reilly 饰)和同伴抢劫取款机,结果被警方抓个正着。
在此之后,她被法官判处家中监禁八个月。
凯莉的老家位于一处偏远小镇,母亲米莉亚(Rima Te Wiata 饰)现正和另一个男人居住。
在被装上监控装置后,凯莉失去了自由,每日只能蜷缩在这幢老旧破败的房子内。
某天,她听广播时意外发现母亲向电台打进了热线,米莉亚声称曾在家中的地下室见过鬼影,这让她惶恐不安。
凯莉一向反感妈妈神神叨叨的言行,可是没过多少天,她便真的遭遇了一连串的奇怪事件。
在法律禁止逃离的情况下,凯莉只能求助于对灵异事件感兴趣的保安员阿莫斯(格伦-保罗·瓦鲁 Glen-Paul Waru 饰)。
生死考验,迫在眉睫……
想在看其他影评前先写几句。
女主人公的叛逆很容易联想到自己中学时的模样。
喜欢摇滚,打扮很中性朋克,社交恐惧症,和母亲吵架,离家出走(我还没到这步)。
一幕是阁楼怪人拿出女主离家时,母亲在她身后的不舍与无助那个定格画面的绘画。
女主显然后悔自己的任性给家人带来的痛苦和烦恼。
现在的我也有时会后悔以前不懂事的种种,脾气暴躁,不好好学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考虑后果。。。
这些都会让最爱自己的人陷入痛苦。
也许,这就是每个人青春期不一样的躁动。
而我的,就和电影里近似。
再说说电影吧。
一开始就被紧张的氛围给吸引,然后女主一家和警员的各种无厘头实在增色不少。
最终boss(精神病)也是充满悬念。
就是,你觉得那家伙可能吧,他就偏不是那个boss,结果也是对权力人士和高阶级人士的讽刺吧。
作为生活在繁华大都市底层的市井小民的我来说,脏乱臭差是生活中的不变旋律。
所以,影片的背景基调很容易让我感同身受。
如果我17岁那年看了这部电影,对我的人生会改变吗?
也许多少会在那一刻很感触,但之后又忘了吧。
记得住什么呢?
就像这篇即刻写出来的影评。
网络带来信息输入的快速也同样是流出(兴致)的飞逝。
再见,青春。
今天鬼节,传说中“好兄弟”们出来溜达的日子。
很多人喜欢看恐怖片,对那份紧张刺激情有独钟,但也有很多人不喜欢或者根本不敢看恐怖片,因为过于一惊一乍的视觉和音效让人反感或者厌倦。
而本文要介绍的,是挂着恐怖片“羊头”,卖着喜剧片“狗肉”的电影。
炎炎夏日,不妨来尝试一下这种独特的滋味。
一本正经地“善搞”拿恐怖片来搞笑,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而这两种方式恰恰可以用两套系列电影来概括:《惊声尖叫》与《惊声尖笑》。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首先来说前者。
它用一种近乎写论文的方式来解构恐怖片。
在《惊声尖叫》系列里,几乎每个角色都是恐怖片爱好者,当命案发生在身边时,他们按照恐怖片的思路去推理案情,而那些被他们所吐槽的恐怖片桥段,却一一按部就班地发生着。
比如在第一部里,恐怖片专家侃侃而谈:“恐怖片一般有贞操情结,所以第一个死掉的往往是最漂亮的女孩子,而且一般是金发;而女一号一般是比较保守的,所以能活到最后。
恐怖片还有一个补偿效果,就是当导演想弄死一个人时,往往会给他们安排一场床戏来作为补偿。
”正在他说这番话的时候,整部电影里被追杀无数次却化险为夷的女主角正在跟男朋友上演激情戏。
这种说什么来什么的乌鸦嘴造成的“笑果”,往往让人惊喜不已。
而这套电影里面最狠的吐槽当数《惊声尖叫2》,上一部里那个乌鸦嘴恐怖电影专家再次大放厥词:“从词源上来讲,‘续集’本身有着‘低级’的意思,所以,所有的续集都是烂片。
”然后一屋子人开始拿各种经典续集来回击他,而该专家见招拆招一一回击,一剑封喉地将所有经典续集全部秒杀。
考虑到这本身就是一部续集,所以这种官方自我开黑基本上让有意吐槽的人无槽可吐。
这一类电影对观众的要求非常高,越是对恐怖电影阅片无数,越是对恐怖片的桥段烂熟于心的观众,越能体会到这种乐趣,否则就可能不知所云。
在这里有两个例子堪称经典。
一个是《双宝斗恶魔》,它还有一个译名叫做《乡巴佬血战脑残》——不管是哪个译名,都会让人一瞅名字就不想看。
所以有幸看到本文的影迷有福气了,你将收获到无与伦比的惊喜。
它把“善良大学生野外遭遇变态杀人狂”这个梗玩了个底朝天,两个善良的农夫一直在努力帮助那些拿他们当坏人的大学生,却完全挡不住他们作死的步伐。
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no zuo no die”的故事。
而新西兰的低成本电影《足不出户》则更进一步,它对恐怖片的每个桥段如数家珍,在关键时刻轻轻推一把,剧情瞬间脱离轨道,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一切:女主角在镜子面前洗脸,在任何一部恐怖片里,当她弯下腰去的时候,镜子里一定会出现一个不该出现的物体。
看多了恐怖片的观众这时已经绷足了神经在等着受惊了。
但在这里,当女主角真的弯下腰去之后,镜子里,什么都没有……在去年的北京电影节上,这部电影也在片单里面,当这一幕发生时,只有笔者一个人哈哈大笑,而身边的观众则转过身来,额头上写着四个字:你是白痴。
因此,这一类电影可以说是导演和观众之间的智力竞赛与默契考验,是一种“只有你懂我”的会心一笑。
节操全无地“恶搞”如果说《惊声尖叫》是在板着脸讲冷笑话,那么《惊声尖笑》就是在脸上抹着油彩、粘上假鼻子,极尽滑稽之能事地逗你玩儿。
所以,如果说以《惊声尖叫》为代表的恐怖喜剧是“善搞”的话,《惊声尖笑》就是不折不扣地恶搞。
《惊声尖笑》同样要求观众阅片无数,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知道它在“糟蹋”哪部电影:比如,女主角被蒙面杀人魔追杀,她拎起一张桌子丢过去,这时镜头突然变慢,桌子带着速度线飞向杀人魔,而杀人魔双脚钉在地面不动,一个大弯腰折杨柳,整个上半身向后仰过去,桌子擦着鼻子尖飞过——到这里你可以知道,这是在拿《黑客帝国》来开涮,而接下来一个镜头,可怜的杀人魔因为做这个高难度动作而闪了腰,让人为他掬一把同情泪;而在另一个桥段里面,男主角之一与恶魔面对面屹立在长廊的两端,镜头肃穆、音效宏大,天空中还有鸽子飞过,看到这里地球人都知道吴宇森“躺枪”了。
而接下来,两边人驱动,轮椅来对撞,满天的鸽子在他们头上拉粑粑,这样的恶搞,想必吴宇森本人看了也会笑出声来。
这一系列电影催生了后来的“大电影”系列,比如《超级英雄大电影》、《鬼影实录大电影》、《暮光之城大电影》……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这种电影一般结构松散笑料生硬,但观众并不在意这些,大家看的就是这种节操全无的恶搞。
比如名动江湖的极品烂片《鲨卷风3》,就属于那种“我知道我在拍烂片,我知道你知道我在拍烂片,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我在拍烂片”的执着。
而在电影里面,《冰与火之歌》的小说作者乔治•R•R•马丁前来客串,被鲨鱼残忍杀死。
看到这一幕,被《冰与火之歌》说死人就死人的故事进程虐得身心俱残的粉丝们从心底里发出一声狂吼:“你也有今天!
”但是,退一步讲,这种恶搞建立在幽默感十足且开得起玩笑的社会基础之上,比如《惊声尖笑2》里曾经疯狂拿《断背山》开玩笑,被恶搞的李安对此一笑置之。
而跟这部电影差不了几年的《无极》上映之后,引发了网友山呼海啸般的吐槽,其中最成功的吐槽当数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同样是被恶搞,《无极》的导演显然没有那么大度,对于这部电影怒不可遏,那句“人不可以无耻到这种地步”,至今还时不时在影迷耳边回响。
没有幽默感、开不起玩笑的结果是这位导演后来再也没有拍出过什么有趣的作品。
被玩坏的僵尸片在恐怖片里面,僵尸片或者说丧尸片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类型。
从《活死人之夜》、《活死人黎明》、《丧尸出笼》一直到长红不衰的《行尸走肉》,笔者可以给诸君列出一个一天看一部足以看到张家口冬奥会开幕的片单。
当然,今天我们要讲的不是僵尸片,而是拿僵尸片来开涮的电影。
在这里面,有两部电影不得不看。
首先是《僵尸肖恩》。
这部电影拥有无数拥趸,从头到尾的英式幽默让人笑破肚皮。
它的笑料特别“闷骚”,通篇没有一处刻意挠痒痒式的笑料,而是创造一种氛围,一旦你的情绪融入到电影之中,几乎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对白都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
而且,它化恐怖为笑料的能力令人叹服,比如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桥段:僵尸们朝主角走来,只有击打头部才能把它们摆平,手无寸铁的主角发现了一箱子唱片,于是只好用唱片来削僵尸脑袋,但在用哪张唱片上,二人发生了分歧。
“不能用这张,这是我好容易淘来的限量版”,“这张我很喜欢,绝对不能损坏”……一边是僵尸缓慢地逼近,一边还在就音乐口味吵个不休,这种急惊风碰上慢郎中式的笑料,在电影中比比皆是。
受《僵尸肖恩》的影响,美国人也拍出一部同类型的电影:《僵尸之地》。
这部电影的主角彼时还没有因为《社交网络》而红透半边天,但那种不动声色的表演方式和超快的碎嘴语速已经让人看到一枚未来之星正在冉冉升起。
比起前辈,这部电影的黑色幽默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些充满智慧的小包袱和对僵尸片桥段的加工与揶揄极其到位,而老牌明星比尔•默瑞的客串使得这种黑色幽默到达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
在这里笔者不好剧透,只能说一句:强烈推荐,前方高能。
另外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是《温暖的尸体》,这部电影堪称僵尸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男主变成僵尸之后吃了女主男朋友的脑子,于是拥有了该男子的记忆,也正因为如此,他(或者说“它”)爱上了女主角,一个僵尸与一个人类,就在朝夕相处之间产生了恋情。
玛丽苏狗血恋爱与僵尸题材居然可以结合得如此之好,实在是出人意料,而男主角的颜值更是让广大女性观众毫无抵抗力。
小清新居然连僵尸都不放过,这部电影再次证明了当今世界电影全面向女性视角靠拢的大趋势。
无厘头的港式惊悚其实,对于今天这个话题,香港电影人是最有发言权的。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出于市场的需求,一大批恐怖片应运而生,而熟悉香港电影的人都知道,香港很少有非常纯粹的恐怖片,即使是在恐怖片里,也会有大量的喜剧元素。
比如黄百鸣的成名作“开心鬼”系列,鬼气森森的开篇之后,剧情突然急转直下,往喜剧片的路子上一路狂奔;比如洪金宝的“鬼打鬼”系列,阴气逼人的停尸房虽然吓人,但洪金宝与僵尸斗智斗力的过程,却融合了打斗、杂耍甚至歌舞,搞笑的一塌糊涂;甚至就连儿童片都不放过,在《新乌龙院》里面都有一段屏住呼吸躲僵尸的戏码。
这种恐怖与喜剧结合的路子是香港电影特有的玩法,发挥到极致的作品,就是周星驰的《回魂夜》。
那时,刘镇伟的电影还充满想象力,那时的香港电影非常粗砺但有着满满的生命力,《回魂夜》里从头到尾的夸张和胡闹,但猛鬼出没的紧张恐怖与周氏无厘头的融合,居然毫无违和感,电影最后拿报纸叠帽子飞上天的镜头,如今看来依然不过时。
在“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香港电影里面,加再多的元素都让人感觉不意外,究其原因,那种浑然天成的市井范儿是重要原因。
比如在一部知名度不太高的电影《撞邪先生》里面,有一个桥段非常有趣:猛鬼上门收魂,主角一行人要摆上鬼可能喜欢的东西来拖延时间,摆上美酒被打翻,摆上美女杂志被丢掉,摆上麻将……鬼欣然开打。
如此接地气的鬼,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这部电影虽然不太出名,但这个桥段却、最能体现港式市井恐怖喜剧的精髓。
说到这里,在香港恐怖喜剧里面,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此人便是林正英。
他塑造的一眉道长,可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持桃木剑施法的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别人扮演道士的时候像个演员,只有林正英扮演道士的时候像个真正的道士。
可惜英年早逝,一眉去后,再无道长,走笔至此依然唏嘘不已。
大师小品的恶趣味很多影迷对恐怖片和喜剧片颇有微词,认为这两样是廉价的商业片,但事实上,这两种电影非常考验导演的实力,因为如果调动不起观众的情绪,恐怖片吓不到人,喜剧片让人笑不出来,绝对就是失败的作品。
因此,如今影坛上的许多大咖喜欢拿恐怖片来练手,有趣的是,他们有很多作品都是恐怖与喜剧结合的电影。
比如《鬼玩人》三部曲,史上最经典的cult电影之一,这套电影一看就是成本极低,处处充满了渣到爆的五毛钱特效与苍白无力的剧情,全片最大的支出应该是蕃茄酱,到处是粘粘糊糊的血浆效果,但绝不让人有喘气空间的惊悚效果异常出彩,而掩藏在惊悚后面的恶趣味同样让喜欢cult片的观众兴奋不已。
到了第二部和第三部,看得出导演的预算大了很多,但横飞的血浆和假得不能再假的怪兽,依然十足的B级范儿。
这套电影的导演叫做山姆•雷米,他后来拍了一部电影,叫做《蜘蛛侠》。
比如《林中小屋》。
这又是一部极其考验观众恐怖片阅历的电影,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捶地大笑狂呼经典,一种是面无表情不知所云。
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的每个镜头、每个桥段、每个起承转合都是在拿经典恐怖片来开涮,到了电影最后那段大狂欢的戏码,那种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你很难形容给不懂恐怖片的人听。
所以,有心之人不防拿这部电影来考验一下自己对于恐怖电影的造诣。
这部电影的编剧之一叫做乔斯•韦登,他后来拍过一部电影,叫做《复仇者联盟》。
比如《群尸玩过界》。
这是一部极度恶趣味的电影,导演仿佛铁了心不想让观众好过,在剧情发展过程中,他尽了自己所有的努力去恶心观众,那些胃浅的观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会头晕恶心想吃酸,一旦你看进去了,你会发现,导演恶趣味和重口味下的幽默感,能让人从头笑到尾。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彼得•杰克逊,他后来拍了一套电影,叫做《魔戒》。
再比如《杀出个黎明》。
这是一部非常诡异的电影,前半部分是犯罪公路片,到了电影中段突然变成了僵尸打怪片,剧情发展之任性,让人目瞪口呆。
而且这部电影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诡异幽默感,每个角色都神经不太正常,每处重口味都让人在紧张之余不由自主地发笑。
它的主演之一也是本片的编剧,名字叫做昆汀•塔伦蒂诺,一个不需要介绍的人物。
而本片的导演叫做罗伯特•罗德里格兹,他后来拍过一部电影,叫做《罪恶之城》。
恐怖与喜剧,有时只有一线之隔,如果你曾经被恐怖片吓破胆,不妨按照笔者的片单体验一下恐怖外衣下的喜剧。
不过在这里还是要提醒一句:有些电影口味颇重,请在恐怖片爱好者的指导下谨慎围观。
很棒了,看到标签又有喜剧又有恐怖还很难想象,但是最后是两方面都做的很极致。
逻辑链条也很完整,尤金一开始看到教会女孩被杀,社恐的他不敢告诉别人只好躲在墙壁里,偷邻居的东西和食物,导致女主妈妈以为有鬼。
女主搬过来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可能和墙里的尤金交了朋友,于是有了小熊里的录音,看到女主再度回家尤金就把小熊的录音给她听,希望她能想起来自己,但是女主完全没意识到,还把小熊烧了,尤金又捡回来放在浴室门口,结果吓到了女主。
他发现了女主的医生是当年的杀人犯,想要提醒女主,所以弄出各种声音吸引女主的注意,给她看医生的假牙。
在医生家访的时候还故意停电然后披着白布去扎了医生出气。
最后终于在决战的时候用自己的方式,同样用一把叉子结束了医生的狗命。
到处都是伏笔和回应,一直在猜罪犯是谁,剧情设计的不错。
最后相机坏了女主大喊尤金来修的时候实在是全剧的精华!
就是开头抢银行那一段不怎么样,不过大概只有这种银行都敢抢的彪悍的女主才能全程这么处变不惊相当勇猛吧……
老老实实拍本片子比他妈的什么研讨会好多了
什么玩意 垃圾
剧透!!!1,没有👻的恐怖片简直对不起恐怖这个词2,太无聊了,反转也不精彩
无聊
并没有评论的那么好~
非常有趣的英式喜剧,带着略微有那么一点的一惊一乍和无厘头,同时还奇幻而搞笑。热拉尔·约翰斯通后来拍的梅根就偏向深度的心理惊悚,而完全没有出其不意的搞笑内容了。略有点可惜。
强烈建议能有负分评价
劇本弱,形式有小聰明。對恐怖片慣用的諸多技法(尤其燈光、音效),做出很像網路短片會玩、但較有耐心的惡搞路線開發。媽媽很搶戲。末段給刀那個點很爆笑!或許可以想像成是Edgar Wright在拍一部恐怖片的樣子。
装神弄鬼,毫无半点逻辑,并不比国产的垃圾恐怖片强
这躁郁的姑娘太招人厌了,完全不想看到她
作为恐怖喜剧片好像也不是特别出彩吧?说是黑色幽默其实挺暖的,《农家小屋》那种才叫黑色幽默吧?主要是前半部分节奏太拖……
【C+】摄影服化道等技术性指标太差劲了,可以看出片子相当的没钱,以至于闹鬼的部分都没法拍出有吸引力的场面。电影本可以更好的。
不要贪小便宜买旧房子系列。低成本恐怖片,自带新西兰乡土味的自嘲。
同样没有鬼,看看人家拍得多好。
好看在哪???无聊。还不如《屏住呼吸》
神展开+恶趣味
快要被笑死,主创真的是超有梗啊!恐怖tag.打错了,这真是喜剧片啊
我相信导演如果去拍喜剧片肯定会有一番作为。恐怖片就算了。
还挺有趣的
趣味掩盖一切瑕疵